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對資源枯竭城市如何轉型
擴展閱讀
招標文件費用怎麼計入 2025-05-14 21:18:54
灌水泥沙用什麼工具 2025-05-14 21:17:12
哪裡有煤炭資源的利用 2025-05-14 21:14:09

對資源枯竭城市如何轉型

發布時間: 2022-05-25 23:03:36

Ⅰ 民生為先,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轉型之路

鶴崗低價房的事情沸沸揚揚,但是,在低房價的背後是一個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利用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許多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的形成,為促進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資源的高強度開發,一些城市的資源已經用盡或幾乎用盡。大量資源型企業難以維系。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束縛,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資源枯竭的城市正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其次,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離不開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城市資源中最為珍貴的資源。資源枯竭型城市必須培育和改善創新發展環境,加強對各類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使得城市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Ⅱ 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枯竭,要怎麼辦

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衰退或枯竭過程的城市,所以也有專家稱此類型之資源型城市為「資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累計采出儲量已達當初測定總量之70%以上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及開采能力僅能維持開采時間五年之城市就可將其稱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當然此定義也可能在未來進行修正。

一旦被國務院發布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這些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國務院還要求資源枯竭城市要抓緊制定、完善轉型規劃,提出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具體方案,進一步明確轉型思路和發展重點,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

Ⅲ 礦產資源缺乏後城市發展如何轉型地理

礦產資源缺乏後的城市的經濟轉型是個世界性的難題,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出路的問題。
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
禁止開發煤炭、石油,尋找綠色替代能源
堅持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
大力發展投資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產業

Ⅳ 資源型城市經濟該如何轉型

陝西省銅川市是一個因煤而興、先礦後市的傳統老工業基地,「先有礦山,後有銅川」。這里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頁岩,其中煤炭礦產地已發現48處,含煤面積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國土面積「腳下都是煤」。 有這么多的礦產,註定了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這讓人亦喜亦憂:一方面,資源就是財富;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開發,銅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還有,煤炭、水泥等礦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危害日益顯現。「靠山吃山」終有資源枯竭的一天,銅川人認識到:資源型城市必須盡快走經濟轉型之路。 銅川市委、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把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作為推進銅川市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深入調研後編制出《銅川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總體規劃》,它的內容被銅川人概括為「三、六、九」:著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可持續發展等「三大戰略」;突出抓好資源綜合利用,綜合治理采空區等「六大重點」;加快建設包括鋁電煤聯產,旅遊文化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對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鋁電煤聯產工程」,市長馮新柱解釋說:通過新建華能銅川電廠拉動煤炭生產,實施鋁廠擴建工程,使鋁錠生產能力提高到23萬噸,形成鋁電煤聯產的新格局,進而發展鋁業深加工,把銅川建設成為全國大型鋁電煤聯產基地。 「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單一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經濟的思維框架,按照「不求規模最大,只求特色鮮明」的思路著力拓展旅遊、醫葯等新興產業。 通過幾年的探索,銅川市的經濟轉型的軌跡漸漸清晰,市委書記吳前進說:一方面是延長煤炭、水泥等傳統優勢資源的產業鏈,盡快發展後續產業,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發掘葯王孫思邈遺跡等本地區的「非礦產」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等文化產業,也就是發展銅川的「新興產業」;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業開展低資源耗量,低環境破壞的礦產開發技術攻關,引進和推廣共生資源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和礦山「三廢」再生利用技術,盡可能地「亡羊補牢」;第四,就是「還歷史欠帳」,加快對過去煤炭開發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區綜合治理。 現在,這四個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不久的將來,銅川將會讓人刮目相看。

Ⅳ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和諧礦區建設

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也是和諧礦區建設的重要內容。資源型城市是指以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資源枯竭城市則是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後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七成以上的城市。

2007年12月24日,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2008年3月17日,國家發改委確定阜新等12個城市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2009年3月、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部委分別界定了第二批和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截至目前,國家已分3批界定了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資源枯竭城市歷史遺留問題嚴重,尚有近7000萬平方米棚戶區需要改造,約14萬公頃沉陷區需要治理,失業礦工人數達60多萬,城市低保人數超過180萬。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經濟衰退風險,群眾生活水平下降,失業人口規模快速增長,社會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大量人口流出,區域經濟發展能力受到嚴重製約。

為了推進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確定了大小興安嶺區9個縣級單位參考執行資源枯竭城市財政專項支付政策,中央財政累計下達轉移支付資金303億元。2013年,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提出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從根本上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統籌兼顧,改革創新,加快構建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要求建立開發秩序約束機制、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利益分配共享機制、接續替代產業扶持機制五大機制,並將資源型城市劃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提出規范成長型城市有序發展、推動成熟型城市跨越發展、支持衰退型城市轉型發展、引導再生型城市創新發展。

Ⅵ 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挑戰

1資源型產業生產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導致城市發展失去資源收益的支撐
由於資源型企業的投入成本都是可變的,當面臨資源減產後,不管投入如何增加,產量的絕對量是下降的,從而使企業的收益遞減。由於資源開采一般遵循「先上後下,先易後難」的原則,隨著資源開采深度的加大,開采成本也越來越大,也會造成收益的遞減。 2大量沉澱成本的存在使資源型產業結構呈現剛性
在資源開采過程中,設備、鑽井、洞室等資產約占固定資產總量的35%,資源性固定資產具有很高的技術利用鎖定性,這部分資產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轉作它用,形成沉澱成本。沉澱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也就缺少了進入其他行業和市場必要的固定資本的支撐,只能低效率地運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業結構的剛性,使資源性產業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礙。 3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間關聯度較低
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比重過分偏大,第三產業則發展緩慢、滯後。而且資源型產業都屬於中間投入型產業,產業關聯的特點是後向關聯度低,前向關聯度高,乘數效應小,難以帶動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資源型產業對地方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使得城市經濟過分依賴資源型產業,轉產難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經濟結構。

Ⅶ 貴州銅仁哪種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外甥經驗表明資源擴展性城市的轉型之路有哪些

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難點、痛點。
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發展中首先要解決好民生問題、保障好睏難群眾生活。貴州銅仁市在城市轉型過程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探索出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之路。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和落腳點,因煤礦而興起的西露天礦等礦區,也沒有因為資源枯竭而被放棄。根據銅仁市「產業+民生+生態」同步推進規劃,西露天礦這個亞洲最大、最深處420米、長度近7公里、容積超過17億立方的廢棄大礦坑,未來將成為銅仁市的「城市綠肺」和文化旅遊聚集區,並建成國家工業遺址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

Ⅷ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是怎麼樣的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狀況是積極的。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狀況是積極的,特別是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的開采、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往往也是因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而興起的城市。

當累計采出儲量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及開采能力僅能維持開采五年時間的地方,就可以被劃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中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又與計劃經濟、國企改制等特殊背景交織在一起。和軍說,許多城市的興衰系於單一資源產業,甚至全省系於單一產業,國企佔比大,牽一發而動全身,國企改制困難可想而知。

中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要實現產業轉型,和軍表示,強化地方的造血功能是關鍵。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培育東北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東北經濟發展問題。

施新政認為,經濟的轉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的轉型及落地速度。很多時候錯過了一步,後面就很難再追上。得有經濟模式的創新,另闢一個賽道,看未來技術的發展是什麼方向,經濟的發展是什麼方向。

Ⅸ 分析歸納我國主要資源枯竭城市的經濟轉型之路

中國經濟將連續5年實現10%以上的高增長,而且從目前的跡象來看,這種高增長還能持續一段時間,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似乎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討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是杞人憂天,還是未雨綢繆?答案顯而易見是後者,因為中國經濟存在一些結構失衡,它們將制約經濟增長的空間。

非常突出和緊迫的是需求結構失衡。需求結構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組成,消費和投資是內需,而凈出口是外需。目前的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越來越大,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最近三年上升到25%以上,此前幾年則是不到10%,也就是說,如果凈出口恢復到此前幾年的水平,那GDP的增長率會減少2個百分點以上,10%的高增長立刻不保。凈出口增長的穩定性比較差,受國外經濟波動的影響比較大,現在美國經濟已經出現拐點;而且,外貿環境也隨著中國貿易順差的擴大而趨於惡化,因此,凈出口的高增長將難以持續,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降低需求結構中外需的比重,提高內需的比重,已經變得非常迫切。

在內需之中,消費需求的比重這些年一直在下降,2000年的時候最終消費率還在60%以上,這兩年降到了50%上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只是略多於30%。消費需求增長較慢,是這幾年外需比重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國內需求不旺,企業會更傾向於出口。改變需求結構,需要從刺激消費入手。

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直接相關。在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的比重從2001年的45.2%增加到48%以上,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比較少,甚至還有所減少;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第二產業更是要高出第三產業10個百分點以上。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第三產業的馬力就不是那麼足。這與需求結構有關,內需增長緩慢,服務業的市場難以迅速擴大;而出口主要是工業品,帶動的是製造業,需求結構中外需比重越來越大的結果就是產業結構越來越偏向第二產業。

這樣的產業結構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大壓力,粗放的工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但現在這兩種要素的供應趨緊,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都出現了"民工荒",而土地審批是越來越嚴格。粗放的工業佔用大量土地,還危及農業生產的穩定,這是導致今年物價指數上漲的重要原因。產業結構在幾年之內必須轉型,不是主動轉型就是被動轉型,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工業實現產業升級。

造成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失衡的原因,是分配結構的失衡。首先是國內生產總值在要素之間的分配偏向資本,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要佔到40%左右,遠遠高於發達國家,而勞動者報酬的比例低於50%,比發達國家低好幾個百分點。結果就是投資增長較快,而居民收入增長較慢,於是消費和內需的增長也較慢,投資傾向於出口和加工製造,而不是服務業或技術創新。勞動者報酬較低,也不利於人才的培養,產業升級缺乏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其次是不同人群之間的收入分配失衡,這也不利於消費和內需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