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大同的煤還能挖多少年
20-30年吧.\\
有些礦區已經無煤可挖 . 面臨關閉.
私挖亂采被關閉,一些企業礦區重新選礦井繼續挖,但是不如以前好挖了.
『貳』 山西到底有多少煤還能采多少年
山西省煤炭保有儲量為2600多億噸,2006年全省煤炭產量為5.8億噸,按每年消耗煤炭儲量12億噸左右計算,不包括現在新發現的煤炭儲量,可供應我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200年以上。
拓展資料:
(1)煤炭是地球上蘊藏量最豐富,分布地域最廣的化石燃料。構成煤炭有機質的元素主要有碳、氫、氧、氮和硫等,此外,還有極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2)碳、氫、氧是煤炭有機質的主體,佔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氫和氧的含量越低。碳和氫是煤炭燃燒過程中產生熱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煤炭燃燒時,氮不產生熱量,在高溫下轉變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離狀態析出。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為重要。煤炭燃燒時絕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SO2,隨煙氣排放,污染大氣,危害動、植物生長及人類健康,腐蝕金屬設備;當含硫多的煤用於冶金煉焦時,還影響焦炭和鋼鐵的質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評價煤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3)山西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煤鐵之鄉"之稱。山西煤炭資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國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優勢礦產資源。山西煤炭資源分布從北至南有大同、寧武、西山、沁水、霍西、河東六大煤田及渾源、五台等煤產地,含煤面積6.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39.6%,截止1999年底,煤炭總資源儲量2681.62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702.87萬噸,佔26.21%;基礎儲量為1167.63億噸,占總資源儲量的43.54%;
(4)其餘1513.99億噸均屬可研程度低的資源量(包括原表外儲量),占總資源儲量的56.46%;山西另一優勢礦種鋁土礦,總資源儲量為9.89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0.99億噸;基礎儲量為1.07億噸,資源量8.82億噸,三者占鋁土礦總資源儲量的百分比分別為10.03%、10.84%、89.16%;鐵礦總資源儲量為38.97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4.81億噸,占總資源儲量的12.35%;基礎儲量5.49億噸,佔14.08%;資源量為33.48億噸,占鐵礦總資源儲量的85.92%。
『叄』 山西發現千億方大氣田,這么大的氣田可供我們使用多久
中國海油對外宣布,在山西成功發現千億方大氣田。經國家自然資源部審定,山西臨興氣田探明地質儲量超1010億立方米。 中國海油臨興氣田位於山西省呂梁市,地處鄂爾多斯盆地東緣,該區域構造活動復雜,此前普遍認為難以形成大型氣田。
按照規劃,中國海油力爭在未來三年內將臨興氣田建成年產能33億立方米、年產量27億立方米的大氣田。在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臨興氣田的天然氣預計今年7月份即可直接輸送到雄安新區,為雄安新區建設“綠色低碳之城”提供清潔能源保障。
『肆』 山西的煤礦還能挖多少年
這不能這樣說,即使是沒有煤礦了,也會繼續發展的...其他的城市沒有這樣的資源不一樣很發達~~~那是中國的"煤都",估計也就是可以開采幾十年的時間~~
那日本一個沒有煤炭 石油 鋼鐵的國家,卻讓自己的優質汽車開遍了全世界...一個事物的消失,會有一種新的事物來替代~~
『伍』 山西煤還能開采多少年
你好,山西煤碳還能開采200年以上,山西已探明煤炭儲量增至近2700億噸,按12億噸/年的消耗量計算,能夠保證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200年,足夠支撐山西經濟的穩定發展。請予以採納,謝謝
『陸』 中國的煤炭資源還可以用多少年
儲量豐富,分布面廣,品種齊全。據中國第二次煤田預測資料,埋深在1000m以淺的煤炭總資源量為2.6萬億t。其中大別山-秦嶺-昆侖山一線以北地區資源量約2.45萬億t,佔全國總資源量的94%;以南的廣大地區僅佔6%左右。其中新疆、內蒙古、山西和陝西等四省區佔全國資源總量的81.3%,東北三省佔1.6%,華東七省佔2.8%,江南九省佔1.6%。中國煤炭資源的種類較多,在現有探明儲量中,煙煤佔75%、無煙煤佔12%、褐煤佔13%。其中,原料煤佔27%,動力煤佔73%。動力煤儲量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分別佔全國的46%和38%,煉焦煤主要集中在華北,無煙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貴州兩省。中國煤炭質量,總的來看較好。已探明的儲量中,灰分小於10%的特低灰煤佔20%以上;硫分小於1%的低硫煤約佔65%-70%;硫分1%-2%的約佔15%-20%。高硫煤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區。華東和華北地區上部煤層多低硫煤,下部多高硫煤。 中國是世界上煤炭產量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1949年僅產煤炭3243萬t,1950年4292萬t;1960年達到3.97億t,1970年3.54億t,1980年6.20億t,1990年突破10億t,1995年達到13.61億t,1996年增加到13.96億t,創歷史最高年產量記錄,佔世界總產煤量46.07億t的30%。1997年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煤炭產量下降到13.73億t。中國煤炭產量分布很不均衡。1997年超過5000萬t的有9個省區。其中,山西居第一,達33840萬t,約佔全國總產量的 1/4;以下依次為:河南(10520萬t)、山東(9090萬t),黑龍江(8520萬t)、內蒙古(8300萬t)、河北(7880萬t)、貴州(6600萬t)、四川(6220萬t)、遼寧(5880萬t)。年產煤接近5000萬t的有2個省
『柒』 中國水資源還有多少還能用多少年
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
『捌』 中國目前的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區儲量又多少能支撐幾年的消耗
我國是一個多煤少油的國家,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占世里煤炭儲量的33.8%,可采量位居第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僅次於澳大利亞而居於第二位,我國煤炭探明儲量僅供開采100年。
我國煤炭1000米以淺保有儲量約1萬億噸,其中探明可采儲量1145億噸。按目前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可以開采使用100年以上.
我國各省市煤炭儲量分布
單位:億t
省(區)
預測資源量
北京
86.72
天津
44.52
河北
601.39
山西
3899.18
內蒙古
12250.4
遼寧
59.27
吉林
30.03
黑龍江
176.13
上海
-
江蘇
50.49
浙江
0.44
安徽
611.59
福建
25.57
江西
40.84
山東
405.13
台灣
-
河南
919.71
湖北
2.04
湖南
45.35
廣東
9.11
廣西
17.64
海南
0.01
四川
303.79
貴州
1896.90
雲南
437.87
西藏
8.09
陝西
2031.10
甘肅
1428.87
寧夏
1721.11
青海
380.42
新疆
18037.3
全國
45521.0
『玖』 山西的煤還夠挖多少年
山西做為我國重要的產煤大省,承擔著全國煤炭總產量四分之一左右的生產任務,全省生產的煤炭三分之二外運全國及出口。2006年山西年產5.81億噸煤炭,以現在的開采速度計算,山西僅2000米以前的保有資源量即可供開采603年
『拾』 山西省的資源狀況
山西是煤炭型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一些地方甚至以犧牲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加之違法違規,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監管不嚴,使環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態日趨惡化。截止2005年,全省共有生產煤礦3826個,年生產能力5.1億噸。其中國有重點煤礦370個,鄉鎮煤礦3368個,在建礦井244處,建設規模1.5億噸。2004年原煤產量4.93億噸,佔全國原煤產量的1/4以上,向省外銷售煤炭3.55億噸,佔全國凈調出量的70%;出口煤炭4397萬噸,佔全國煤炭出口總量的52%。 山西擁有全國十大煤種的全部品種,其中煉焦煤佔四種,儲量約1600億噸,佔全省煤炭探明儲量的58.1%。近年來,焦炭產業大幅度上升,總量失控,加之一些地區小土焦取締不徹底,形成處處點火,村村冒煙的局面,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與污染。嚴重的空氣污染使山西的塵肺病患病人數居全國第四位。20年中,全省累計排放的1743萬噸煙塵足足能覆蓋整個地球,山西人吸入了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兩倍的工業粉塵。由於S02的大量排放,使太原、臨汾等城市頻降酸雨,空氣質量全國最劣。據2001年中國環境公報,顆粒物濃度高的城市、S02污染嚴重的城市山西均榜上有名。在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全國污染最嚴重的35個城市「黑名單」中,山西就有5個,其中臨汾、陽泉、大同排在前三名,長治、太原分列第20和21位。 ①水土流失面積大,危害嚴重。山西是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最廣、強度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西部呂梁山脈、東部太行山區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土石山區、黃土殘塬溝壑區一直是水土流失的重點治理工程。據調查,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38.2%,而山西水土流失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9%,佔全省山區、丘陵區總面積的88%。全省111個縣(市、區)幾乎每個縣都有水土流失問題。近年來,一些城市也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黃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區一直是心腹之患,涉及晉、陝、蒙(三省區),總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西境內3.13萬平方公里,占該區總面積的16%,集中分布在黃河沿線,涉及呂梁、忻州、太原、臨汾、運城6個市16個縣。每年平均向黃河、海河輸送泥沙4.56億噸。其中黃河流域輸送泥沙3.67億噸,占黃河泥沙總量的近1/4。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沖毀、農田破壞、水庫淤積、河道淤塞、生態失調。近20年來,水土流失累計損失為90億元。如若徹底治理恢復,約需810億元,兩項合計總損失為900億元。此外,水土流失已經成為山丘區一種漸進性且危害極大的自然災害,也成為全省山區農業生產落後、生存條件差和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森林破壞嚴重,原生植被早已盪然無存,草地幾乎全部退化,恢復相當困難。森林嚴重破壞,致使生物多樣性也遭受嚴重破壞,一些物種滅絕,一些物種處於瀕危狀態。山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為1239.7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9.1%,天然草地資源原本比較豐富,但多年來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使草地大面積退化。退化面積約占草地總面積的95%以上,幾乎喪失了利用價值。據山西省林業建設規劃,要使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今後15年需新增林地280萬公頃,約需經費720億元,草地全部恢復費用約需540億元。 ③土地荒漠化發展迅速,直接影響了農林牧業可持續發展。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鹽漬化三種現象統稱為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被認為是生態環境的綜合性危機。山西由於氣候乾旱,再加上大風天氣多,在晉西北、晉西地區,土地沙質荒漠化發展很快,僅在晉西北沙化面積就有10064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的6.4%,並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南擴展,近年來沙塵暴和揚塵天氣大為增加就是很好的例證。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是引起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全省現有土地鹽漬化面積53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中部各大盆地,占盆地面積的15%,鹽漬化土地面積還有擴大的趨勢。若從損失效益分析,沙漠化土地治理費用約需376.13億元,鹽漬化土地治理費用約需215.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