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懷寧有哪些旅遊資源
擴展閱讀
產品類商標是多少類 2025-07-23 23:34:21
工程類資源如何變現 2025-07-23 23:16:25

懷寧有哪些旅遊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24 15:48:01

1. 懷寧縣有什麼特產那個旅遊的景點和文化

摘要 懷寧貢糕是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的特產。懷寧貢糕色澤潔白,軟綿酥鬆、香甜可口,糕片具有厚薄均勻、搓推似牌、曲卷如紙、點火即燃之特點。屬貢糕之精華,是饋贈親友和招待賓客之珍品。

2. 懷寧縣的自然資源

禽類
境內飛禽主要有:豆雁、燕子、野雞、雉、鵪鶉、鴿、竹雞、麻雀(有山、家之分)、斑鳩(俗稱鵓鴣)、大杜鵑(亦稱布穀)、杜鵑(又名杜宇)、鴝鵒(亦稱八哥)、畫眉、白頭翁、小鸊鷉(俗稱水葫蘆)、鷺(有池鷺、蒼鷺之分)、鸕鷥(捕魚)、翠鳥(俗稱拖魚鳥)、黃胸鵐(俗稱黃春)、黃鸝(俗稱黃鶯)、啄木鳥、烏鴉、寒鴉(俗稱麥子老鴉)、喜鵲、鵲鴝(又名四喜)、草鴉(猴面鷹)、鷹(有蒼鷹、鵟、雀鷹、鳶4種)、長耳鴞(俗稱大貓頭鷹)、鵂鶹(俗稱小貓頭鷹)、夜鷹(亦稱蚊母鳥)、十姐妹、棕背白勞、柳葉鶯(俗稱竹葉青)、山和尚、白鷺、丘鷸(俗稱聾龐鳥)、長尾蘭鵲、鴛鴦、白骨頂、丹頂鶴、雁鵝、天鵝等。
獸類
境內獸類主要有:豹(甚少)、狐、狼(稀少)、豪豬、野豬、豬獾、貉、黃鹿(亦稱黃獐)、豹貓(亦稱山貓)、香靈貓、果子猩、山獾、南狐(亦稱竹狗)、短耳兔(亦稱華南兔、山兔)、刺蝟、褐家鼠、小家鼠、黑線姬鼠、松鼠、黃鼬(俗稱黃鼠狼)、水獺(罕見)、穿山甲(有銅色、鐵色兩種,今甚少)、蝙蝠(遍及全縣)、虎(今基本無)等。
魚類
境內魚類資源豐富。魚類品種86種,分屬22科。主要有青、草、鰱、鯉、鯽、鯿、鰣、鱭、鱤鱖、鯰、鱅、中華鱘、白鱘、團頭魴、刀魚、桃花魚、螃鮍、唇骨、赤眼鱒、麻吉釣、麻軲轆、黃鱔、甲魚、河蟹。 懷寧縣是以種植業為主體,畜牧業相伴生的農業綜合區,自然生態條件較好。據《懷寧縣志》載,明、清時,「懷邑物產豐富,米糧盈稔,兼植桑麻棉茶、紡紗織布、制簟、燒窯、捕魚,自給為樂。」鴉片戰爭以後,清末、民國時期,自然經濟基礎雖然逐漸解體,但由於封建土地佔有制度的束縛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加上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與掠奪,農業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業技術落後,水旱蟲災頻仍,農業生產長期處於低下水平。
建國初期,全縣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產力。1953年後,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農業集體化,推廣新技術,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機械,農業有了較大發展。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影響了農業集體經濟優越性的發揮,妨礙農業生產力的發展。1960年12月6日至翌年3月,縣委認真糾正「一平二調」的「共產」風。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指示,改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克服了絕對平均主義,農業生產回升。
「文革」期間,廣大農民和幹部抵制各種干擾,堅守生產和工作崗位,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開展山、水、田、路綜合治理,使農業穩定發展。到1975年,糧食產量比1965年增長51.4%。此後,農業生產出現徘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普遍提高,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84年,糧食總產首次達到29441.5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油料總產808萬公斤,棉花總產245.50萬公斤,分別比1978年增長1.83倍和67%。
1985年,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穩定糧食麵積,發展多種經營,積極扶持鄉鎮企業,農村商品生產呈現好勢頭。農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格)24396萬元,比1978年增長1.19倍;農村人均純收入349.93元,在安慶地區10縣中居第2位;提供商品糧10.355萬噸,商品率為38.7%。
2012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05753公頃,比上年增加272公頃;其中稻穀種植面積49528公頃,小麥種植面積165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4791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00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531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3.86萬噸,比上年增產2.3%;油料產量31007噸,增產1.5%;棉花產量6570噸,減產6.4%。 清代中葉,家庭手工業和副業逐漸與農業分離,走向市場,機織、鐵木竹器、土紙、陶器、燒窯等業開始興起。畢家洞犁鏡、吳家沖谷礱、王家河織簟、廣村譜紙等,在縣內較有名氣。咸豐十一年(186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安慶南庄嶺創辦「內軍械所」,修造槍炮子彈,為一家軍事工業企業。在工程技術人員徐壽、華蘅芳等人的主持下,製造出國內第一台蒸汽機和機動木製火輪,為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但由於封建意識濃厚,加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近代工業發展十分緩慢,到民國時期,縣內傳統手工業仍占著重要地位,而近代工業則寥若晨星。建國前夕,使用機器生產的現代工廠只有規模很小的安慶水廠、電廠、民生布廠、五洲公司(生產大米、麵粉、植物油、醬油)、胡玉美醬園等幾家企業。1949年,全縣(不含安慶城區)私營工業正式職工262人,產品僅有小窯煤、磚瓦、石灰、土紙、植物油5種,產值189萬元。36年過去了,懷寧縣的工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1985年統計,全縣共擁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00個,其中全民企業24個、集體企業176個(含鄉鎮辦124個),輕工業企業101個、重工業企業99個。全縣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3050.30萬元;職工1.32萬人,其中全民2469人,集體1.07萬人(含鄉鎮辦集體8665人)。工業產品由1949年的5種增加為食品機械、水泵、硫酸、原煤、硫鐵礦、鐵礦石、磷肥、水泥、民房構件、機制磚、棉布、皮鞋、塑料製品、日用陶器、民用傘、紙製品、飲料酒、糖果、糕點等近百種,其中「頂雪貢糕」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貢面參加亞太地區北京博展會,鋼鋸架、大米、草席、再制蛋和大理石板材等先後打入國際市場。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6853萬元(其中全民3398萬元,縣屬集體1446萬元,鄉鎮辦集體2009萬元),利潤395.90萬元,居安慶地區10縣中等水平。
懷寧工業經歷了符合工業自身發展規律的三個階段。建國前,縣內工業主要以匠鋪、作坊為主,尚未脫離商業的樊籬,生產落後。建國後經過1953~1956年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以手工工場為主體的縣內地方工業。70年代,縣內大部分工廠從手工業中脫穎而出,迄至1978年,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採掘、化工、機械為主,以輕紡、建材、印刷和糧油棉加工為輔的工業體系。80年代初,在迅猛發展的農村商品經濟的推動下,鄉鎮工業加快了前進步伐。80年代中期,鄉鎮工業、建材工業、食品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已作為縣內工業發展的重心。1985年,鄉鎮工業企業已達124個,總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9.3%。
為了建設一批具有競爭能力,在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具有應變能力,能夠創出名牌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的現代工業企業,自1984年起,開始在部分工業企業中進行體制改革的試點,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1.3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2.6億元,增長23.2%。規模工業中,國有企業增加值3.9億元,同比下降7.6%;集體企業增加值0.7億元,股份制企業增加值50.7億元,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1.1億元,其他企業增加值1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9.3%、23.4%、16.3%和21.1%;輕工業增加值24.5億元,重工業增加值3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7%和22.9%。全縣規模工業涉及的28個工業行業,有26個行業生產同比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增速超過30%以上的有17個。

3. 安徽懷寧有哪些特產

皖山」牌野葫蘆籽是選用野生栝樓籽,經科學配方。採用現代加工工藝精製而成的純天然綠色食品。

該產品具有對人體多種保健作用,據《中華葯海》記載,野葫蘆仁具有抗癌、防癌、潤肺、健腸胃之功能。

又據《中葯大辭海》記載.野葫蘆仁對冠心病有一定療效,能有效預防「三高」症(高血壓、高膽固醇、高

血脂)。九九年十月,做為建國五十周年成果參加北京的』國際農業博覽會。本品實為防病健體、家常宴

客、旅遊饋贈之珍品。

4. 近幾日懷寧縣可有旅遊團上九華山

有的,成立很多旅行社都發團的,一般幾個人都在發,你去景區門口也有團。

5. 安徽安慶懷寧縣,有那些遊玩的地方

你再懷寧縣哪裡,我可以告訴你路線
親子、朋友、情侶、家人、同學、同事
都可以玩開心的地方是這里
安慶大觀區開森兒童樂園,內有水果採摘、農家樂、恐龍園、跑馬場、兒童樂園、野炊燒烤、戶外素質拓展、真人CS、快樂嘉年華、卡丁車、射箭等等。
地址:安慶市大觀區海口鎮安原村,市區乘坐公交8、12、19、411至獅子山公園,下車乘坐501至經七路下車步行100米右轉即到。

6. 誰知道懷寧

懷寧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前沿。東靠安慶市,西鄰天柱山,南連望江,北接桐城。縣域面積1276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241個村(社區),人口69萬。下轄15鎮,5個鄉:
鎮:高河鎮、石牌鎮、月山鎮、洪鋪鎮、茶嶺鎮、金拱鎮、三橋鎮、黃墩鎮、江鎮鎮、小市鎮、臘樹鎮、黃龍鎮、公嶺鎮、平山鎮、馬廟鎮。
鄉:涼亭鄉、秀山鄉、清河鄉、雷埠鄉、石鏡鄉
懷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0—7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方熱土上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目前境內已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存12處,各類各時代文化遺址130處。自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建縣以來,懷寧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南宋景定元年(1260)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而治長達690餘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達190年,史稱懷寧為安徽的「首府首縣」。1998年,國務院批准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2002年1月,懷寧縣政府領導機關遷址高河。

縣城變遷 懷寧山川秀美,地理位置顯赫,境內有由北向南的崇山峻嶺,兩側為平崗及水網交錯的復雜地形,能攻能守,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懷寧縣城屢經變遷,自東晉建縣以來,縣城搬遷足有十餘次之多,成為安徽乃至中國歷史上奇特的「遷城現象」。

首址梅城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始置懷寧縣時,縣治梅城(今潛山縣梅城),為原漢皖縣地。在設懷寧縣的同時,又於漢廬江郡的南部另設晉熙郡,下轄懷寧、新冶、南樓煩和陰安4縣,晉熙郡治亦設於梅城,郡、縣同城而治。此後,盡管州、郡屢經變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懷寧縣城。直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第一次搬遷之前,懷寧縣城(今潛山縣梅城)一直為州、郡、府治所在地。

移治皖口 懷寧縣城的第一次變遷,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當時,金軍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為防金軍入侵,安慶知府黃干奏請朝廷,在「盛唐灣宜城渡之陰」(今安慶市)建築新城,安慶府由梅城搬遷至此,以備戰守。同年,懷寧縣治亦同時移至皖口(今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鄉)。

遷治宜城 懷寧縣城的第二次變遷,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為防禦蒙古軍,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懷寧縣治隨安慶府從皖口遷宜城附郭,從此府、縣同城,地域全屬懷寧縣,一直延續到清末。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府,自此安慶為安徽省治,懷寧縣城亦省垣所在,省、府、縣同城而治。

定治石牌 懷寧縣城的第三次變遷,可謂反反復復。1938年,日軍入侵安慶,縣治由安慶先後遷至三橋、石牌,抗戰勝利後,又由石牌遷回安慶。1949年4月23日,安慶解放,以懷寧縣城及下屬4鎮再建安慶市,懷寧縣治又相繼遷駐洪鋪、石牌。1950年5月撤銷市建置,市區劃歸懷寧縣,成立懷寧縣城關區,縣政府又由石牌遷來安慶。10月7日恢復安慶市,懷寧縣城於12月11日遷出安慶,定治石牌。

新城高河獨秀公園一角[1]
遷駐高河 懷寧縣城的第四次變遷,是世紀之交。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2002年1月,懷寧縣城實現整體搬遷。

編輯本段懷寧名人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明代有被譽為「文武雙雄」的文狀元劉若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清代有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一人」的書法篆刻大師鄧石如,近現代有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一大」到「五大」總書記陳獨秀、「一代完人」王星拱,當代有「兩彈元勛」鄧稼先、「麥地詩人」海子等。懷寧是戲曲之鄉、教育之鄉、文化之鄉,是「京劇之父」徽劇的發源地,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全國地方劇種之首——黃梅戲的發源地,我國「長詩之聖」、千古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
鄧石如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稼先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書法大師鄧石如的六世孫,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陳獨秀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首任總書記,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間黨的最高領袖。

編輯本段人文景觀懷寧,鍾靈毓秀,物華天寶。境內「為眾山之祖」的獨秀山與天柱山遙相競奇,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堪稱
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1]
一絕。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文化園也坐落於懷寧,園內有孔雀台、焦劉墓等大量歷史遺跡;懷寧還有乾隆牡丹、安徽龜化石遺址、王家山新石器遺址等諸多人文景觀;其中省級文物「金雞碑」,被譽為古代戲劇的活化石,中國電影界「金雞獎」由此得名;另外,境內還有鐵硯山房、陳獨秀墓、海子故居等豐富的旅遊資源。懷寧縣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擁有耕地48萬畝、山場50萬畝、水面18萬畝,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縣、全省畜牧業十強縣。境內有銅、鐵、無煙煤、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30多種礦產,其中石灰石的探明儲量達30億立方米。

編輯本段交通區位
懷寧縣區點陣圖
懷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素有「瀕長江、襟江淮、控鄂贛」之稱,合九、合安鐵路,滬蓉、濟廣、合安高速公路,206、318國道,212、209省道穿境而過,安慶火車西站、石門湖碼頭坐落境內,安慶民航機場、長江貨運碼頭亦緊鄰縣境。懷寧距天柱山民航機場、長江貨運碼頭不到1個小時的車程,為皖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編輯本段名優特產懷寧貢糕:懷寧貢糕是安徽省懷寧縣傳統名特產品,相傳此糕在大
懷寧貢糕[2]
明永樂年間曾做為貢品上貢給皇帝朱棣品嘗,因此得名為"貢糕"。至今已有500多年生產歷史。該產品潔白柔軟,香甜味美,是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暢銷全國各地。懷寧貢糕生產廠家眾多,其中品質最為上乘的是懷寧縣食品廠生產的頂雪貢糕,因其色如高山之巔白雪,故名「頂雪糕」。頂雪貢糕選料講究,做工精細,主要原料採用本地出產的優質糯米,佐以精細白糖、麻油、桔餅、核桃仁、紅綠絲,經過精炒、細磨、潤潮、清蒸、切片等多道工序精製成。該產品外觀潔白,質地柔軟,香甜適度,酥鬆可口,營養豐富。當地群眾將頂雪貢糕視為吉慶的象徵,每逢佳節喜慶,互相饋贈,以示糕(高)為糕(高)去之吉祥寓意。頂雪貢糕是「安徽省旅遊指定產品」。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懷寧,民風淳樸,環境優良。著眼於打造「平安懷寧」、「活力懷寧」、「魅力懷寧」,懷寧投資硬、軟體環境得到明顯優化。先後獲得「浙商(省外)投資潛力城市」、「安徽省平安縣」、「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黃梅戲)之鄉」、「中國面點師之鄉」等多項殊榮。連續5年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兩度躋身「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縣經濟開發區被評為「全省十佳開發區」,懷寧正日益成為國內外客商競相投資的熱土。

懷寧,生機勃發,魅力無限。近年來,懷寧縣緊扣「三年倍增、躋身十強、全面達小康」發展目標,圍繞「百億懷寧、十億財政」目標任務,積極搶抓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面啟動建設重大機遇,以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硬化舉措,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2011年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35億元,同比增長15.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84億元,超全年目標16個百分點,增長39.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增長26%;規模工業總產值190億元,增長40.7%。!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這是一次新的跨越。懷著「十一五」豐收的喜悅,邁著「十二五」前行的腳步,「懷抱天下、寧靜致遠」的懷寧兒女正張開熱情的雙臂,竭誠歡迎四海賓朋、五湖客商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懷寧的明天會更好!
講了這么多希望采乃

7. 懷寧高河到天柱山旅遊相關花費

坐一路車到安慶西站,在安慶西站坐火車到天柱山。價格最低。

8. 安徽哪最好 安徽懷寧怎麼樣 能有省內的排名最好了!謝謝!

2007年度安徽省縣域經濟運行評價考核結果:寧國市、繁昌縣、鳳台縣、肥西縣、當塗縣、蕪湖縣、肥東縣、無為縣、天長市、廣德縣依次位居綜合指數前十位。

安徽省懷寧縣位於皖西南交通要塞,東臨安慶,南枕長江,境內獨秀山與大龍山遙相競奇.國土面積1276KM2,轄20個鄉鎮,人口69萬.早在七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復位,取「永懷安寧」之意,立縣曰「懷寧」。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而治,史稱「首府首縣」。1950年,縣城遷至石牌鎮。2002年1月,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
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四海聞名。在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千年一人」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和現代著名詩人海子等蓋世英才。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鎮),至今仍保存著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等遺跡。懷寧素稱「戲曲之鄉」,是被譽為京劇之父的徽劇和全國地方劇種之首的黃梅戲的發祥地,歷史上名伶輩出,有「梨園佳弟子,無石(石牌)不成班」之譽。
懷寧2007年經濟數據:
2007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三個「一二三四」發展方略,扎實工作,開拓進取,國民經濟呈現增長加快、質量提高、活力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諧懷寧建設加快推進。
一、綜 合
初步核算,並經省統計局最後認定,全年生產總值(GDP)62.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57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8.65億元,增長22.3%;第三產業增加值20.11億元,增長11.9%。第二、第三產業對縣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7.7%和26.3%,分別比上年提高22.8和15.3個百分點。縣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例為21.8:45.9:32.3。按戶籍和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9091元,比上年增加1383元。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GDP)
單位:萬元
指標 絕對數 比上年
增長(%)
全縣生產總值 623445 14.8
第一產業 135737 4.0
第二產業 286559 22.3
工業 239089 26.6
建築業 47470 3.1
第三產業 201149 11.9
運輸、倉儲及郵政業 28978 10.1
批發和零售業 7 9.4
住宿和餐飲業 11325 8.2
金融保險業 9150 9.8
房地產業 28876 6.5
其他服務業 81794 16.6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6.35%,漲幅高於上年4.32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3.82%;居住類價格上漲4.87%;服務價格上漲2.0%。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4.65%。
年末全縣從業人員51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23.3萬人,增加1.5萬人;第二產業7.6萬人,第三產業20.1萬人,共增加0.3萬人。城鎮在崗職工1.65萬人,城鄉私營、個體及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3.6萬人。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偏低;經濟外向度還不夠高;產業集群規模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比較薄弱,物價水平上漲較快,社會事業發展還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收入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二、農 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108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2162公頃,棉花種植面積5837公頃,分別比上年減少243公頃、165公頃和104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738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37.7萬噸,比上年增產14.6%;油料產量2.53萬噸,增產1.6%;棉花產量6164噸,減產20.9%;蔬菜產量32.02萬噸,減產5.5%;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穩定發展。
2007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噸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76984 14.6
油料 25270 1.6
棉花 6164 -20.9
糖料 1020 -1.5
麻類 25 4.2
茶葉 185 1.1
瓜果 17968 0.1
蔬菜 320233 -5.5

全年肉類總產量25397噸,比上年增長0.3%。禽蛋產量12656噸,增長0.7%。水產品產量25800噸,增長3.5%。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8.4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6%。農用拖拉機4548台,聯合收獲機140台,農用運輸車1337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3905噸,增長0.1%。農村用電量7663萬千瓦時;有效灌溉面積30230公頃,新增55公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工業增加值23.91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增長34.8%。股份制、外商港澳台投資企業以及私營企業均保持快速增長。
全縣規模工業涉及的24個工業行業,有22個工業行業同比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增速超過50%以上的有15個。
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服裝 萬件 444.51 831.9
機制紙 噸 25659 43.3
大米 萬噸 27.26 62.6
配混飼料 萬噸 11.6 76.0
人造板 萬立方米 28.97 47.5
塑料製品 萬噸 1.58 42.4
水泥 萬噸 268.2 -2.3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9.77。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9.22億元,增長53.8%;實現利稅5.47億元,增長33.1%;其中利潤總額3.64億元,增長35.8%。農副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紙及紙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五大行業累計實現利潤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92.3%。
全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47470萬元,比上年增長3.1%。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工程結算利潤3518萬元,利潤總額1121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5.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5.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33.17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63.6%。其中,城鎮投資28.03億元,增長110.8%。
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7418萬元,比上年增長28.4%;第二產業投資175744萬元,增長81.5%;第三產業投資148569萬元,增長88.3%。從行業看,工業中製造業投資14.75億元,同比增長92.4%,占總投資的44.5%。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81億元,比上年增長79.3%。商品房銷售額29747萬元,增長213.7%。
全年列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施工項目403個。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293個;本年新開工項目246個。
五、國內貿易、外貿和旅遊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5.95億元,增長17.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3.38億元,增長15.9%。 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63億元,增長21.9%;零售業零售額13.27億元,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3.31億元,增長20.4%。
全縣10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全年商品購進總額27281萬元,銷售總額32766萬元。其中,農畜產品批發業21060萬元;文化、體育用品及器材批發業2824萬元,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批發業6415萬元,分別占當年銷售總額的64.3%、8.6%和15.6%。
全年進出口總額12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7.9%。其中,出口938萬美元,增長58.7%;進口291萬美元,增長21.5%。
全年外商簽約項目2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個,合同利用外資4134萬美元,實現利用外資511萬美元。
全年接待海外遊客230人次,比上年增長4.5%;接待國內遊客26.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9.17萬元,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3萬美元。年末全縣共有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4個。
六、交通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8978萬元,比上年增長10.1%。
2007年底,全縣公路通車里程(等級公路)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5公里;境內鐵路營業里程50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周轉量2831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5.5%;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16417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9.2%。
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不含農用運輸車)保有量5985輛,其中個人汽車5155輛。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3447萬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電信業務總量9645萬元,增長10.6%;
郵政業務總量3802萬元,增長27.8%。全年郵政特快專遞80433件,比上年增長131.6%。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17.79萬戶,行動電話14.51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8914戶。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0088萬元,比上年增長3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1033萬元,增長38.0%;工商稅收37162萬元,增長34.3%。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增值稅、營業稅等主體稅種增長較快,07年總量分別達到16568萬元、571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6.9%和23.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1142萬元,增長39.6%。其中,支農支出增長238.7%,科學支出增長818.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28.7%。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601588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06871萬元,增長21.6%。其中,企業存款45846萬元,比年初增加2128萬元;農業存款14425萬元,比年初減少2486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96407萬元,比年初增加92733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10370萬元,比年初增加42445萬元,增長15.8%。其中,短期貸款259501萬元,增長20.8%;中長期貸款50869萬元,下降4.3%。在短期貸款中,農業貸款12.28億元,佔47.3%;工業貸款2.87億元,佔11.1%;商業貸款6.78億元,佔26.1%。
全年中資財產保險公司(人保)承保額29.2億元,保費收入1843萬元,賠付1367萬元;人壽保險保壽收入10293萬元,業務賠款和給付673萬元。
八、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
年末全縣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技術人員7312人,比上年增長1.1%。全年全縣科學支出597萬元,比上年增長818.5%。72家民營科技企業共承擔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科技計劃項目20項,4項科研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和重點新產品稱號。全年申請專利30件。
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學校269所,在校學生118111人,專任教師5406人;當年招生33058人,畢業生33938人。其中,普遍中學42所,專任教師2480人,在校學生57379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58人,在校學生6718人;小學215所(不含教學點20個),專任教師2800人,在校學生4934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7%;中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8.38%;高中畢業生升學率57.38%。
2007年高考,全縣共錄取4779人。其中,文科1513人,理工科3164人,藝術類71人,體育類31人。應屆2169人,歷屆2176人。
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文化館、文物管理所、公共圖書館各1個,鄉鎮文化站20個。縣黃梅戲劇團全年外出演出90場,觀眾6萬人次。
年末全縣擁有縣級廣播電視台1座,鄉(鎮)廣播電視站20個,電視轉播發射台3座。全年製作電視節目時間200小時。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網路總長390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2.05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0.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6.87%。
年末全縣擁有室外全民健身公園、廣場4個,室內全民健射中心一個。設施較為齊全的縣體育活動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9個(不含診所等)。其中醫院、衛生院24個,婦幼保健所一個,血吸蟲病防治所一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醫院、衛生院床位1272張;衛生技術人員1253人,其中醫生370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環境保護
2007年,據公安部門統計,全縣人口出生率10.69‰,死亡率4.08‰,自然增長率6.61‰。年末全縣總戶數188270戶,比上年增長1.9%。總人口687502人,增長0.5%。其中,男性人口354325人,女性人口333177人;農業人口612776人,非農業人口74726人。
2007年,全縣國有、城鎮集體及其他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33949萬元,增長24.0%。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3273萬元,增長27.9%;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0175元,增長27.9%。各鄉鎮三十戶抽樣調查統計,2007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29元,比上年增加414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93元,增長1.9%。
年末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64億元,增長23.0%;人均儲蓄7220元,增長22.3%。
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和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員共達71751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23340人。共有0.44萬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底,全縣共有551741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年末全縣共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9個,擁有床位479張,收養各類人員475人。各種不提供住宿的社區服務中心83個,開展活動項目20個。
年末全縣共有環境監察大隊和環境監測站各一個,煙塵控制區2個。全年全縣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240萬元。

9. 安徽懷寧有哪些名勝古跡

普陀寺、金雞碑、獨秀公園、觀音洞、獨秀山風景區等。

1、普陀寺

雪山洞普陀寺,位於洪鋪鎮冶塘村女兒嶺西側,雪山洞為天然石灰岩溶洞,作為佛教勝地置佛像一尊,洞門面北,高4米,三層磚制斗拱,正中橫額楷書「岩脫金身」四字。普陀寺依洞而建,約三百平方米,為硬山式建築。

2、金雞碑

」金雞碑在全國僅存兩塊,除懷寧這塊保存完好外,福建省漳浦縣也立有一塊,但這塊還是懷寧藝人傳帶到閩南去的。由於金雞碑是研究我國戲曲史的活化石,故「金雞獎」即取名於此;1986年7月,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獨秀公園

獨秀公園位於安徽省懷寧縣新縣城內,風景秀麗,內設有黃梅閣,陳獨秀史料館。

以中共黨史和懷寧地方文化為主題,內設新青年雕塑廣場、獨秀廣場、古樹廣場、黃梅戲廣場、陳獨秀故居廣場、景觀置石廣場、造型花架、木平台等景觀,集紀念、教育、研究、生態、旅遊、休閑等多種服務功能為一體。

4、觀音洞

觀音洞在雁盪山梅嶺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

這雁盪山算不得高,但是它勝在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變幻多端的險峰奇嶂,更在於這獨一無二的觀音洞。觀音是中國老百姓熟知的佛教偶像,在佛門中,菩薩是僅次於佛的第二等級。

5、獨秀山風景區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因仰慕家鄉獨秀山,而取筆名「獨秀」。山下觀音洞水庫碧波盪漾、風景宜人,有神秘莫測的觀音洞、神仙洞、天洞、地洞等溶洞群。

景區依託優美的自然山水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建設集水上觀光、生態林業、人文景觀、民俗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項目。

10. 安慶市省級旅遊資源有哪些、

天柱山,太湖花亭湖,安慶市菱湖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