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蔬菜作物種質資源圃有多少個
擴展閱讀
一公里地鐵成本多少錢 2025-05-15 06:56:36
地震石油有什麼用 2025-05-15 06:50:59
優酷為什麼沒資源 2025-05-15 06:46:20

蔬菜作物種質資源圃有多少個

發布時間: 2022-05-23 14:51:21

A. 怎樣進行蔬菜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與利用

在廣泛收集保存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各有關研究單位陸續開展了蔬菜種質資源的評價和利用工作。「七五」(1986—1990)、「八五」(1991—1995)期間,「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被正式列入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其中包括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繁種、入庫、編目和幾種主要蔬菜的抗病性鑒定及品質分析,這10年對蔬菜種質資源開始了系統的評價和利用工作(戚春章等,1995)。

對蔬菜種質資源的評價主要內容有植物學和農藝性狀的鑒定,包括根、莖、葉、花、果、種子等的形狀、大小、顏色、有無刺或茸毛等植物學特徵和熟性、產量、抗病性、產品品質等農藝性狀。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組織全國28個省(區、市)(西藏自治區、台灣省未包括在內)的專家共同制定了《蔬菜品種調查觀察記載項目及描述標准說明》和81種以種子繁殖為主要方式的《主要蔬菜地方品種目錄調查表》。由此,蔬菜種質資源的系統評價工作開始起步。「七五」期間,對菜豆、大白菜、黃瓜、辣椒4種蔬菜共5000餘份種質資源的11種病害(如炭疽、枯萎、病毒、霜霉、白粉等)和7種營養成分(如粗纖維、粗蛋白、醣、辣椒素、維生素C、茄紅素等)進行了鑒定。並在鑒定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的評價。與此同時,還編輯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中國蔬菜品種資源目錄》。「八五」期間,又增加了茄子、豇豆、蘿卜等蔬菜的鑒定(李佩華等,1998)。

「九五」(1996—2000)期間,繼續開展了「蔬菜優良種質評價與利用」、「蔬菜優良種質評價與利用資料庫」和「蔬菜種質資源繁種入庫」等研究項目,完成了1000份普通白菜種質對TuMV的抗性、1174份豇豆種質對豇豆銹病的抗性和1059份菜豆種質對菜豆銹病的抗性鑒定;完成了514份大白菜種質的田間自然和室內控溫耐熱性鑒定;完成了556份普通白菜種質的耐抽薹性鑒定;完成了230份胡蘿卜的耐貯性鑒定。總計完成各類鑒定6535份次。完成了305份胡蘿卜種質的干物質、總糖、胡蘿卜素、維生素C的測定;完成了542份長豇豆種質的干物質、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粗纖維含量的分析。為了確保各項鑒定數據的可靠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在進行各項鑒定之前,研究確立了相應的統一、規范的鑒定方法、指標和標准。同時,對「八五」初評的35份菜豆、70份大白菜、70份辣椒、120份蘿卜、70份豇豆和35份水生蔬菜種質進行了多年多點綜合評價,提出了300份有特點的優良種質資源。獲得遺傳性穩定、有利用價值和效果的優異種質資源16份,其中大白菜抗病的3份,菜豆抗病的2份,辣椒抗病毒的3份,蘿卜抗病毒的3份,豇豆抗病的3份,水生蔬菜優質種質2份。

「十五」(2001—2005)期間,在國家基礎性工作項目、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農業部資源保護項目、省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蔬菜作物種質資源描述標准和規范的制定研究、標准化整理整合與共享試點建設,無性繁殖及多年生蔬菜作物種質資源標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等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蔬菜種質資源評價工作向更加深入、更加規范的方向持續發展。已制定了30餘種蔬菜種質資源的描述規范和數據標准。鑒定了225份白菜種質發芽期耐鹽性和122份白菜種質苗期耐鹽性。鑒定了189份蘿卜種質和300份白菜種質的耐抽薹性。完成了對106份番茄種質苗期抗細菌性斑點病,冬瓜、南瓜、瓠瓜、絲瓜等7種瓜類蔬菜124份種質抗根結線蟲,112份黃瓜種質抗灰霉病和菌核病,120份黃瓜種質抗南方根結線蟲,107份萵筍種質抗菌核病和160份萵筍種質抗霜霉病等的鑒定。同時,對268份白菜種質種質進行了對小菜蛾的抗性鑒定。

20年多來,累計對18種蔬菜進行了45204份次種質資源的抗病(蟲)、抗逆鑒定和質量分析,共篩選出各種優良和優異種質2500多份。

在全國性蔬菜種質資源的繁種更新和鑒定評價的基礎上,僅國家蔬菜種質資源中期庫和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圃,作為一個集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與社會服務於一體的「國家蔬菜多樣性保護、研究與示範推廣中心」,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訪問者數百人次。在滿足種質資源更新和研究用種需要之外,自初建以來,累計向國內外科研和生產單位分發蔬菜種質資源377批次,涉及75種(變種)蔬菜,16591份次。僅「十五」期間就向種質資源協作單位提供更新用種11608份,向國內外118個研究和生產單位分發46種蔬菜種質資源154批次,計5806份。促使優異基因滲透到全國各地育成的主要蔬菜新品種中,並推動了全國蔬菜產業的發展。目前,還有不少優異的種質材料被直接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其中茄果類蔬菜中以辣椒的地方品種利用最多。如河南省永城辣椒、雲南省邱北小辣椒、河北省望都大羊角椒、福建省寧化牛角椒等干制的優良品種。其特點是色澤鮮艷、水分少、油性大、味芳香,其加工產品不僅內銷,還外銷到東南亞各地。瓜類中利用最多的是黃瓜,如長春密刺,因其具有早熟、豐產的特點,在保護地栽培中被廣泛應用。加工黃瓜品種如揚州乳黃瓜、錦州小黃瓜等則已成為加工的良種。中國豆類蔬菜的品種數量位居蔬菜種質資源中的首位,其中尤以東北的菜豆種質資源最為豐富,被推廣利用的品種也較多,如家雀蛋、大花皮、白羊角等品種,其品質優良,適於炒食或速凍加工。此外,還有江西省上饒菜豆,雲南省大理、保山的荷包豆等名優品種。根菜類的蘿卜,生食品種心裡美因其味甜、質脆、色美而著稱國內外,在華北、東北有栽培外,並被引至歐美各國。加工品種有浙江省蕭山蘿卜、江蘇省如皋60天蘿卜、如皋小圓蘿卜等,用其加工而成的蕭山蘿卜干、如皋蘿卜條等在國內享有盛譽,還遠銷海外。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利用莖用芥菜生產榨菜的國家,其中又以四川省栽培歷史最為悠久,浙江省生產量最多。芥菜類中的莖用芥菜品種如四川省涪陵的枇杷葉、鵝公包、三轉子以及浙江省海寧的半碎葉、全碎葉等都是加工榨菜的優良品種,已在生產上廣泛推廣利用。姜和蔥蒜類蔬菜中的大蔥是中國特有的調味品,其中山東省萊蕪片姜和大姜兩個類型是山東省的主要特產蔬菜;大蔥又以山東省章丘大蔥最為有名,主要品種有大梧桐蔥、氣煞風等,這些品種已被有關產區大量引種。被各地引種的優良品種還有大蒜中的山東省蒼山大蒜、蒲棵蒜、糙蒜、高腳子以及江蘇省太倉白蒜、徐州豐縣白蒜等;韭菜中的漢中冬韭、壽光馬藺韭等。水生蔬菜中的蓮、菱、茭白、水芹、蒲菜、水蕹菜等,均原產於中國。其中藕蓮品種中,著名的有江蘇省寶應貢藕,明朝以藕粉進貢而得名,目前仍被廣為栽培。另外還有浙江省江湖州的雙塘雷藕,其孔眼小、肉質細膩。湖南省湘潭的寸三蓮,是白蓮中的優良品種。茭白又以江蘇太湖的鮮茭最為有名,其加工品遠銷日本等地,它們都已成為當地的主栽品種。多年生蔬菜中被廣泛推廣應用的,黃花菜有山西省大同黃花菜、湖南省祁東的長咀子、河南省淮陽金針、江蘇省宿遷大鳥嘴等優質名產品種;百合有甘肅省蘭州百合、江蘇省宜興百合、浙江省湖州百合、江西省萬載百合等優良名產品種,不僅內銷,還遠銷東南亞和我國港澳等地(王素、胡是林,1995)。

此外,在進行全國性的蔬菜良種的搜集過程中,使一些已經丟失的地方良種失而復得,為進一步利用創造了條件,如在新疆自治區找到了已丟失的早熟、豐產的江蘇省南京市地方品種苜蓿園黃瓜和極早熟徐州葉兒三南瓜;又如重新發現了上海市楊行黃瓜、盤香豇豆、安徽省的泥里埋四葉椒等等。同時,還進一步發現了一批地方良種和特產品種,可直接擴大栽培或供有關省(區)市間引種利用。如四川省發現有坐果率很高,嫩莢重達20g的重慶烏莢菜豆;單株重達2.5kg的達縣雙尖萵筍;可於11月份收獲的南江冬豇豆;高抗病毒病且高產的珙縣90天和110天白蘿卜;以在短縮莖上叢生的膨大側芽供鮮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芥菜新變種抱兒菜以及以葉柄供食的涪陵榨菜等。還有江西省吉安產長苦瓜,單瓜長可達1m,重750~1250g,肉厚、質佳、豐產,是其他地區所少見的品種。此外,還發現一些野生蔬菜和稀有蔬菜,可供進一步開發,如皖南山區特有野菜朱藤花,用其花蕾作湯用,味道鮮美;雲南省北部山區栽培的小雀瓜,採食其嫩瓜作蔬菜用;雲南省騰沖的野生紅茄,抗枯萎病,是茄子砧木的好材料;雲南省北部山區栽培的黒籽南瓜是黃瓜砧木最好材料,這一發現完全改變了由日本進口黑籽南瓜的局面(戚春章,1985)。

B. 世界上已收集保存了多少份胡蘿卜種質資源

全世界已收集保存6000份胡蘿卜種質資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1996),其中俄羅斯保存有1000多份。美國農業部收集保存了大約800份,95%是野胡蘿卜種(Daucus carota L.)。英國收集的野生胡蘿卜資源種類最為豐富。我國已收集編目保存的地方品種有389份,來自於27個不同省、直轄市、自治區,種子保存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國家蔬菜種質資源中期庫中。

C. 我國共採集和搜集的飼用作物種質資源有多少

在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面地和有計劃地開展了飼用作物種質資源基礎性工作和基礎性研究。在全國徵集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飼用作物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創新和利用等工作。在全國草地及飼用植物資源考察基礎上,以種子遺傳材料為主,通過對國產野生飼用植物種子的採集和栽培飼用植物種質資源的搜集,以及對國外飼用作物遺傳材料的交換和引進,到20世紀末,共採集和搜集到飼用作物種質資源共29科、204屬、771種,總計8981份。其中,國產的29科、184屬、567種,共4888份;從國外31個國家引進的21科、123屬、306種,共4093份。在從國外引進的資源中,有20屬和204種的起源地或原產地在國外,是中國所不產的。其中豆科有9屬和69種。如柱花草屬的蓋亞那柱花草、合軸柱花草、粗糙柱花草等,大翼豆屬的大翼豆等,小冠花屬的多變小冠花、小冠花等,距瓣豆屬的距瓣豆,毛蔓豆屬的毛蔓豆等屬和種。禾本科有7屬,103種,如地毯草屬的地毯草、類地毯草,糖蜜草屬的糖蜜草,大米草屬的大米草,黑麥屬的小黑麥,玉蜀黍屬、百喜草、象草、非洲狗尾草、蘇丹草等。其他科有4屬,32種,如菊科松香草屬的松香草,藜科甜菜屬的飼用甜菜,紫草科聚合草屬,旋花科的甘薯)等。同時,也開展了飼用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技術研究和保存工作。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成了牧草基因庫,在不同氣候帶建立了多年生牧草資源圃,並與國家作物基因庫形成了全國飼用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繁殖和供種體系。對各單位採集和搜集到的遺傳材料,經過試種、初步鑒定和繁殖,入基因庫保存的飼用植物種質資源有7科、129屬、420種,3142份。其中,禾本科61屬、254種,1563份。主要有冰草屬28種,214份;黑麥草屬5種,126份;雀麥屬18種,121份。豆科48屬、131種,1520份,主要有苜蓿屬12種,790份;野豌豆屬10種,99份;三葉草屬7種,94份。其他5科、20屬、35種,59份。此外,還重點開展了飼用作物種質資源的評價、研究和利用。以田間試驗和觀察為主,開展了以植物學特徵和農藝性狀為主的鑒定和評價;以田間試驗觀察為主,與實驗室測試相結合,對飼用作物的抗寒、抗旱、耐鹽鹼、抗熱、耐澇、抗病蟲等抗逆性進行鑒定和評價;篩選和發現了一批優異的飼用作物種質資源,為直接利用和育種提供了有利用價值的遺傳材料。

D. 各國的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方法是什麼

蔬菜種質資源搜集與保存是整個蔬菜種質資源工作的基礎,只有通過廣泛的收集與科學的保存,擁有相當數量的種質資源,才能更好地開展種質資源的評價和利用。

蔬菜種質資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過國家行政部門或主管科研單位組織相對應的地方部門或種質資源研究單位,採用行政的(政府部門有組織的)手段對各地的蔬菜主產區、育種中心地區,進行廣泛的收集;二是通過科研協作的形式,根據徵集的目的和要求,進行經常性的徵集;三是有關部門或單位組織人員對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區、沙漠和沿海等邊遠地區,進行野生、野生近緣種質資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過各種方式的國際交流,進行國外引種工作。在上述種質資源的徵集過程中,對徵集工作有統一的要求,對徵集來的種質資源填寫統一的表格,並將徵集到的種子(苗)上交主管單位(方智遠、李錫香,2004)。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蔬菜種質資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蘇聯植物分類家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組織考察隊到60多個國家,進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內的各種栽培植物15萬份。由他創建的全蘇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農作物種質材料35萬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塊根類)種質材料6萬份以上。美國從建國開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種質資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體制、機構和管理制度。美國原有的農作物種質資源貧乏,19世紀中葉開始組織出國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種質材料,現已擁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種質材料43萬份以上,其中包括馬鈴薯、菜豆、豌豆等多種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資源有限,許多蔬菜從古代起陸續由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傳入,近代則進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區的種質材料。除上述國家外,1974年成立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在促進世界各國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種質材料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間建立並推動世界栽培植物種質搜集網搜集了各種栽培植物種質材料10萬份以上(劉紅,1990)。

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國代表性蔬菜種質資源搜集份數(含重復),包括長期保存和未獲長期保存的種質。

表1-5列出了美國種質信息網路(GRIN)中常見的蔬菜種質份數(方智遠、李錫香,2004)。

表1-6列出俄羅斯的情況。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種資源質搜集份數

表1-5 美國GRIN資料庫中主要蔬菜種質份數

表1-6 俄羅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種質資源

總的來說,俄羅斯收集和保存的豆類作物種質資源約有42000餘份,包括15個屬,160種。蔬菜和瓜類作物種質資源49000餘份,包括282種。

中國對蔬菜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視。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開展了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蔬菜地方品種的調查搜集工作。據1965年的不完全統計,共搜集到88種蔬菜1.73萬份種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幾乎全部丟失。1979年,農業部和國家科委聯合發出《關於開展農作物品種資源補充徵集的通知》,1980年開始再次進行補充調查徵集,至1985年底,全國已徵集蔬菜地方品種125種,16187份。並從1982年開始,由當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牽頭,組織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編寫《全國蔬菜地方品種資源目錄》。在全國蔬菜品種資源調查、徵集基礎上,吉林、天津、安徽、山東、江蘇、四川、河南、陝西等省(市)先後編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種資源目錄。甘肅、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編寫出本省蔬菜品種志。1986年開始,國家把種質資源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科研計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組織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蔬菜科研單位進一步進行了蔬菜種質資源的全面搜集、整理。並對雲南省、西藏自治區、湖北神農架地區和海南省等地進行了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搜集,首次發現了一些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蔬菜植物新變種、新類型和野生近緣種。如1979—1980年對雲南省13個地(州、市)的31個市、縣進行了考察,共收集種質材料400餘份,制蠟葉標本100餘份。鑒定出國內外尚無報道的苦茄、西雙版納黃瓜、涮辣、大樹辣、辣椒瓜和紅茄等。考察查明了雲南省辣椒、黃瓜和瓜類的種類、類型、品種及其分布地區、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態環境。1981—198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參加了由該院品種資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主持組織的西藏作物品種考察隊蔬菜考察組。共考察訪問了39個縣、市,搜集蔬菜種質材料655份,蔬菜種子285份(含根莖類),分屬栽培蔬菜20個科60多個種,野生蔬菜種質資源23個科32個種,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區蔬菜種質資源的家底。其後,又於1986—1990年進行了神農架地區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東地區22個縣(市、林區),收集蔬菜種質資源3497份,分屬38個科159個種、亞種或變種。並對蔥、蒜、菜豆、胡蘿卜、辣椒、菠菜等蔬菜進行了重點考察,尤其對多種野生蔬菜進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劉富中等,1991)。此後,在「九五」期間,四川、重慶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單位,還進行了三峽庫區的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種質資源959份,鑒定編目710份,初步篩選出25份優異種質資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繼續組織全國有關科研單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種、國外種質和野生蔬菜種質,共計達2005份。「十五」期間,依託國家基礎性工作項目「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國家基礎性工作項目「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與利用」等,繁殖入庫有性繁殖蔬菜種質538份,無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種質資源計70種776份。

國外引種也是搜集種質資源的一種重要途徑。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通過多種途徑由國外引進了大批蔬菜種質資源,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總計已引入20000餘份。在引入的種質資源中,如蘆筍、青花菜、結球萵苣、黃秋葵、菜薊、辣根等,作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有效地豐富了國內栽培的蔬菜種類。又如番茄品種強力米壽、特羅皮克,西芹品種冬芹、夏芹,菜豆品種供給者、優勝者等從國外引入試種後表現優良,已直接用於生產;在直接引入的種質資源中,有的則是重要的育種材料,如抗煙草花葉病毒的番茄材料瑪納佩爾Tm-2,已用作親本並育成了中蔬4號、西粉3號、蘇抗9號等多個番茄優良新品種或一代雜種,成為生產上的主栽品種之一(尚慶茂等,1999)。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收集的蔬菜種質資源共35580份,涉及214個種(包括變種,除去庫圃重復收集的種類)。進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的計31417份,涉及21個科70屬132個種(變種)。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蘿卜、大白菜、白菜、葉用芥菜、黃瓜、南瓜居多。無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計1538份,分屬11個科12個屬28個種和3個變種。其他以營養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蔥蒜類、薯芋類和多年生蔬菜種質資源776份,分屬70個種(李錫香,2006)。

表1-7 中國入庫保存的蔬菜種類和種質份數

表1-7 中國入庫保存的蔬菜種類和種質份數(續)-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續)-1

如上所述,經過廣大蔬菜種質資源工作者幾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國各地現存的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種質進行了整理、繁殖入庫和入圃。

關於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國內外都十分重視。目前,國際上植物種質資源保護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態環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農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等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美國建立的黃石公園。近年來,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有700多個,總面積560萬km以上,占國土面積的15%以上,為亞洲第一;美國的天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0%左右;中國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護區106個,面積390萬km2,占國土面積的0.4%,保護了大量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李錫香,2004)。二是異地保存,是指將種子或植物體保存於該植物原產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園、種質圃、種質庫及試管苗庫,還有超低溫保存的營養體、花粉、細胞等等形式。

中國對蔬菜種質資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低溫種子庫保存。國家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品種資源研究所建立了溫度在-18℃的國家低溫長期種子保存庫和青海省的復份庫,進行種子的長期保存,蔬菜種子也入庫保存;在國家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溫度在0℃左右的中期庫,進行蔬菜種子的中期保存,並供國內外交流應用,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有條件的蔬菜(園藝)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庫。二是種質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種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營養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國「國家種質武漢水生蔬菜資源圃」在湖北省武漢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區)百餘縣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1700餘份(含重復),它們分屬於14個科30個種或變種(孔慶東,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立了保存蔥蒜類蔬菜、薯蕷類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種質的「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圃」已保存了70餘種蔬菜700餘份種質。三是離體保存。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個25m的組培操作間及培養室,2個約30m的離體保存庫,庫溫分別為1~3℃和16~18℃。對收集的大蒜、生薑、百合等種質進行了復份保存。還探討了大蒜和百合種質資源的超低溫保存技術,並獲得了成功。大蒜莖尖液氮凍存後最高成活率可達100%,再生植株遺傳性穩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種質莖尖的凍存後成活率有一定差異。大蒜分化芽凍存後最高成活率為50%。百合組培苗莖尖液氮凍存後最高成活率可達52.6%。相關技術已經用於有關種質的保存實踐(張玉芹等,2004;王艷軍等,2005;李錫香等,2006)。

E. 中國的苦瓜種質資源有多少份

中國苦瓜種質資源較為豐富,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大部分省份、市陸續編寫、出版了蔬菜地方品種志,各地均介紹了當地的主要苦瓜品種及其特徵特性。其中尤以湖南省苦瓜地方品種資源最為豐富,並有不少名優品種陸續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推廣種植,如株州長白苦瓜20世紀70年代初便在湖南省各城市郊區栽培,現已推廣至四川、湖北、江西、貴州、福建、北京及天津等地。藍山大白苦瓜自20 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推廣以來,已遍及湖南、湖北、四川、江西、貴州等地。薛大煜等(1994)對湖南省現有的35份苦瓜地方品種的調查顯示,它們分布於全省各地,其中以湘中地區最多,占總數的31.4%;其次是湘南地區,佔22.9%。湖南省是白色及綠白色苦瓜品種最集中的地區。

「七五」、「八五」(1986—1995)期間,中國先後從17個省份市收集了182份苦瓜種質資源,其種子分別保存在國家種質資源長期庫和蔬菜種質資源中期庫,其主要農藝性狀被分別列入《中國蔬菜品種目錄》第一冊)1992)和《中國蔬菜品種目錄》第二冊,(1998)。其中在四川省收集了33份地方品種,貴州省收集了25份,湖北省21份,廣西自治區2份。在2001年出版的《中國蔬菜品種志》中,共收錄了中國18個省(份)的50份苦瓜地方品種和1份尚待鑒定的野苦瓜材料。至2006年底,共已收集的苦瓜種質資源202份,來源於全國18個省(份)市,其中有3份為國外種質,分別引自前蘇聯、泰國和菲律賓。

F. 菜薹的種質資源有哪些

《中國蔬菜品種資源目錄》(第一冊,1991;第二冊,1998)收錄了211份菜薹品種,其主要來源地見表7-1。

表7-1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的菜薹種質資源

《中國蔬菜品種志》(上卷)(2001)錄入了菜薹全國各地代表性的地方品種36份,就來源地而言,可分為廣東13份、廣西8份、湖北2份、湖南3份、福建1份、江西1份、江蘇1份、四川5份、浙江1份、上海3份。

目前,徵集保存的菜薹種質資源包括紫菜薹和綠菜薹類型。綠菜薹種質資源主要分布在華南和華東地區。紫菜薹種質資源主要集中在華中地區,尤其是湘、鄂、川三省;湖南省的地方品種主要分布於長沙、湘潭以及湘中、湘西部分縣市。在湖北省,絕大部分為武漢市地方品種,其他地方都從武漢引種。四川省主要集中於四川盆地的西半部,如成都、宜賓、自貢市等地。江西,河南、北京、上海等省(市)的紫菜薹品種都是從湘、鄂、川三省引種,其中個別地方通過引種和多年的選擇,已形成對當地環境條件適應的品種,例如,河南省信陽紫菜薹雖來源於武漢,但經過20 多年選擇形成了能在3~4 月上市的春紫菜薹品種,可以適應冬季氣溫低的條件生長。

總體來看,中國菜薹種質資源的徵集保存范圍尚很窄。菜薹種質資源評價工作主要在廣東和湖北兩省進行,評價內容主要為植物學特徵特性、農藝學性狀、營養品質性狀等。

G. 國家級種質資源圃有哪些

我國共有15個國家種質資源圃(見表1)。從1979年開始,以農業部與地方(省、自治區、市)投資合辦的方式籌建,經過10餘年的努力,於1989年通過了國家驗收,共計保存了蘋果、梨柑桔、葡萄、桃、李、杏、柿、棗、栗、核桃、龍眼、枇杷、香蕉、荔枝、草莓16個主要樹種,及雲南物有果樹砧木資源,新疆名特果樹、寒果樹,涉及31個科,58個屬果樹種質資源1萬余份,圃地面積120多公頃,擁有實驗室5700平方米以及果樹種質資源研究的科技人員110餘人。
表1
中國國家果樹處質資源圃概況圃 名園 址保 存 單 位保存份數園地面積(公頃)興城梨、蘋果圃遼寧興城中國農科院落果樹研究所731+72721.1鄭州葡萄、桃圃河南鄭州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所960+3708.7重慶柑桔圃四川重慶中國農科院柑桔所119014.0北京桃、草莓圃北京北京林果所245+2102.1福州龍眼、枇杷園福建福州福建果樹所215+2184.9熊岳核桃、杏圃遼寧熊岳遼寧果樹所432+4669.5泰安核桃、板栗圃山東泰安山東省果z樹所97+904.9南京桃、草莓圃江蘇南京江蘇園藝所454+1504.1太谷棗、葡萄圃山西太谷山西省果樹所404+3737.4武漢沙梨圃湖北武昌湖北果茶所4353.3廣州香蕉荔枝圃廣東廣州廣東果樹所170+896.8雲南特有果樹砧木圃雲南昆明雲南園藝所4027.2公主嶺寒地果樹圃吉林公主嶺吉林果樹所6556.9新疆名特果樹圃新疆輪台機關報疆園藝所19818.0眉縣柿圃陝西眉縣陝西省果樹所6173.4國家果樹種質資源圃的使命:一是收集和保存國內外果植物的栽培品種、砧木以及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各種果樹種類;二是掌握和交流國際、國內果樹種質資源試材;三是觀察和評價種質,為果樹生產和育種提供良種、資料和試材,四是研究改進保存技術。

H. 中國蔬菜種質資源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幅員遼闊,地跨溫帶、亞熱帶、熱帶,地形復雜多樣,具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了平原、丘陵和高原;由於不同溫、光、水、氣條件和各種地形的交互,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再通過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種蔬菜作物的滋生、繁衍,勞動者的辛勤耕耘以及自然和人為的選擇,逐漸形成了中國蔬菜種質資源的特點:一是種類繁多。在目前徵集進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圃)的30727份蔬菜種質資源中,以種子繁殖的種質29189份,以無性繁殖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1538份,上述蔬菜的種類涉及21科67屬132個種或變種(方智遠、李錫香,2004)。盡管這一組資料沒包括尚未收集的許多邊遠地區的蔬菜品種及蔬菜野生種和野生近緣種,但已可以看出中國蔬菜種質資源的種類之多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二是起源於中國的蔬菜種質資源多。正如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在其《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1928)一書中將「中國起源中心」列為世界上植物種類最多,范圍最廣的一個獨立的世界農業發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中國中心包括中國的中部和西部山區及低地,是許多溫帶、亞熱帶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有大豆、竹子、山葯、甘露子、東亞大型蘿卜、根芥菜、牛蒡、荸薺、蓮藕、茭白、慈姑、菱、百合、白菜、大白菜、芥藍、烏塌菜、芥菜、黃花菜、莧菜、韭、蔥、薤、萵筍、茼蒿、食用菊花、紫蘇等。本中心還是豇豆、甜瓜、南瓜等蔬菜的次生中心(劉紅,1990)。三是種質資源的品種和類型多。如上所述由於中國氣候類型多樣和栽培歷史悠久,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種質資源類型。在中國現已收集到並已入庫的3萬余份蔬菜種質資源中,90%為地方品種。其中,有許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種和類型,如僅芥菜就有大頭芥、筍子芥、莖瘤芥、抱子芥、大葉芥、小葉芥、白花芥、花葉芥、長柄芥、鳳尾芥、葉瘤芥、寬柄芥、卷心芥、結球芥、分櫱芥、薹芥16個變種,萵苣中的莖用萵苣、豇豆的長豇豆均為中國特有;許多是具有優良性狀的種質,如抗霜霉病、枯萎病等的黃瓜種質,耐抽薹、抗病蟲的白菜種質,抗青枯病、單性結實的茄子種質等等。這些種質有助於進行各種目的的新品種選育以及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I. 種質資源庫的分類

貯藏環境(主要指溫度和濕度)對種子的壽命影響很大。根據庫內溫、濕度環境的不同,種子貯藏建築可分為5類:①超長期貯藏庫,溫度-18℃,相對濕度40%左右,貯藏期為50年。②長期貯藏庫,溫度-10℃以下,相對濕度30~40%,貯藏期為30年以上;③中期貯藏庫,溫度0~5℃,相對濕度30~40%,貯藏期為15年左右;④短期貯藏庫,溫度10~15℃,相對濕度50~60%,貯藏期為1~3年;⑤普通種子庫,採用自然或機械通風調節庫內溫度,種子貯藏期為3~6個月。超長期貯藏庫、長期貯藏庫、中期貯藏庫和短期貯藏庫都需配備製冷除濕設備。
中國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材料分兩級保存。長期保存的材料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長期庫貯存。中期保存的材料由各地方農業科學院(所)或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研究所的中期庫保存。長期庫向各中期庫提供更新用種;各中期庫除向長期庫提供貯存種子外,還向育種者提供研究材料。短期庫可作為各省市種子公司用以保存優良種子的庫房。普通種子庫為保存第二年生產用種的庫房。

J. 蔬菜種質資源研究具有怎樣的前景

中國蔬菜種質資源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人文歷史而極其豐富,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栽培植物重要的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多年中,中國的蔬菜種質資源工作,雖然歷經了風風雨雨,但在收集、保存和評價、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並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利用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還跟不上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對蔬菜消費需求所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進一步加強蔬菜種質資源的基礎性工作和研究利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項關繫到蔬菜學長遠發展的系統工程。

(一)進一步加強有關蔬菜種質資源的基礎性工作,搭建種質資源共享平台

發達國家的種質資源收集更注重種及種以上水平的多樣性,如美國收集的4522份芸薹屬種質資源就有85種之多。而中國收集的種質資源則以栽培種的地方品種為主,以芸薹屬為例,包括變種僅30餘種。因此,今後應以現有國家蔬菜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為基礎,重點開展蔬菜野生種質資源、稀特種質資源和國外種質資源的考察收集,進一步拓寬現有基因庫;繼續進行和完善蔬菜種質資源中期庫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圃的建設,保障保存種質資源的安全性;大力加強種質資源的規范化整理和鑒定評價,提高種質資源及其相關信息的有效性;建立並完善蔬菜種質資源信息和實物共享體系,促進種質資源更為廣泛的分發和交換。

(二)進一步開展種質資源的保存研究

中國種質資源庫(圃)保存的蔬菜種質資源無論是國家長期庫(圃)還是中期庫,都是1979年農業部和國家科委聯合發出《關於開展農作物品種資源補充徵集的通知》後進行的,而此前從新中國建國後至1965年徵集的88種蔬菜1.7萬份種質資源,均因「文化大革命」而全部丟失,有些特異種質資源丟失後已經難於再次收集到了。種質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因此,保護種質資源尤其是對已收集到的種質資源的妥善保存,其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用中期庫保存的蔬菜種子一般10~20年需要種植更新一次,低溫長期庫保存的種子50~100年更新一次,還有如水生蔬菜、蔥蒜類蔬菜、薯芋類蔬菜和多年生蔬菜是種植在自然條件下進行保存的,需要根據上述不同情況,有計劃地更新和妥善保管。同時,要廣泛開展低成本、低能耗的種質保存技術研究,如種質的原生境保護技術、種子的超乾燥、超低溫保存技術、DNA庫保存技術等,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李錫香,2002)。

(三)深入開展蔬菜種質資源的評價、優異基因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

過去中國蔬菜種質資源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收集和保存,蔬菜遺傳育種研究在國家重點科技項目上也是集中在大白菜、甘藍等幾種作物上,加上國家和地方支持的其他項目,研究所及的也不過只有10餘種蔬菜作物。而對人們的生活而言,則需要種類、品種供應的多樣性。加之,起源於中國的蔬菜就有數十種,同時又是多種重要蔬菜如甜瓜、黃瓜、豇豆等的次生起源中心。為此,對進一步開展種質資源的全面評價、優異基因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將會是今後蔬菜種質資源工作的重點之一。在鑒定方法上,常規的方法如植物學性狀、農藝性狀中的一些主要性狀鑒定——產量比較、組合力測定、抗病性和抗逆性鑒定、質量檢測等比較實用的方面,尤其是以顯性單基因控制的質量性狀的檢測方面將會繼續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應用。近年來由於分子標記技術的發展,對許多重要的數量性狀如產量、品質、抗逆性等,採用分子標記方法,可以使復雜的數量性狀分解,找出主效基因,然後像研究質量性狀的基因一樣,分別進行研究。同時,以分子標記為基礎的連鎖圖為人們提供了在分子水平上鑒定種質資源的有力工具(董玉琛,2001),因此與蔬菜種質資源工作有關的分子標記技術的研究將進一步受到人們的重視。從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和遺傳多樣性的分析入手,開展可共享基礎研究材料的構建和優異基因源的挖掘;研究有效的構建核心種質的策略與方法,整合分散在育種家手中的種質資源,構建主要蔬菜核心種質;通過對核心種質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全面掌握主要蔬菜種質資源的遺傳背景,明確其遺傳多樣性的分布規律及特點;基於核心種質通過自交或小孢子培養,構建遺傳多樣性固定基礎群體,解決因種質群體內雜合態或單株雜合態給種質資源的研究和利用帶來的巨大困難,構建可共享的各種遺傳研究工具群體;基於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技術開展原創性研究,從已有自然變異中發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的抗病蟲、抗逆境和優質基因。

(四)全面開展蔬菜種質資源的創新利用研究

隨著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今後需要有更多優異性狀聚合的蔬菜種質不斷投放生產,以滿足生產和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目前,未經「加工」的原始種質資源大多不可能達到育種可利用的程度,加之種質創新不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骨幹」基因或優異種質缺乏。因此,以常規技術為基礎,綜合利用遠緣雜交、細胞工程、分子標記技術、轉基因技術等,利用挖掘出的重要優異基因源,針對當前育種和生產中的重大問題和需求,有重點地開展種質資源的創新研究,創制優異性狀突出或優異性狀聚合的、可利用程度不同的中間種質或優異種質,將成為今後蔬菜種質資源研究的重中之重。

(五)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積極開展引種工作

眾所周知人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不少蔬菜是由國外引進、逐步馴化而推廣應用的,如甘藍、花椰菜、青花菜、馬鈴薯、番茄、辣椒、胡蘿卜、西葫蘆、芹菜、菠菜等等;近代引進的還有許多過去較少種植的稀有蔬菜如蘆筍、結球萵苣、球莖茴香、菊苣等等。上述蔬菜的引進,大大豐富了國內的市場供應。近年來還引進了一大批良種如櫻桃番茄、彩色甜椒、少刺黃瓜以及保護地專用品種和加工番茄等生食、加工專用型品種,大大提高了國內市場蔬菜供應的質量;而科研上急需的抗源材料、雄性不育系、耐熱、耐低溫、耐弱光材料以及抗病性鑒定的鑒別材料、具有特殊性狀的近等基因系等珍貴材料的引進,對於提高中國蔬菜種質資源創新和遺傳育種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現代蔬菜遺傳育種的發展過程,與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方法、技術、種質材料密不可分,而目前中國與先進國家相比,無論是在蔬菜產業發展水平,還是科研創新能力方面,都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今後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更廣泛地、更系統地引進蔬菜種質資源十分必要。在引進蔬菜種質資源時,既要注意從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引進優良的品種、優良的一代雜種及其親本材料、不育系、近等基因系等遺傳育種和分子研究材料,也要注意從中東地區、地中海沿岸、中南美洲等國家、重要的起源中心引進地方良種、野生近緣種、野生種等資源材料。在有條件時,應針對某些重要蔬菜種類的起源地有目的地進行考察與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