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城市最多的省份是哪一個
中國城市最多的省份是廣東省。
㈡ 我國重要煤炭資源型城市有哪些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我國煤炭資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總格局是西多東少、北富南貧。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經濟還不發達的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貴州、寧夏等6省(自治區),它們的煤炭資源總量為4.19萬億t,佔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82.8%;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儲量為8 229億t,佔全國煤炭保有儲量的82.1%,而且煤類齊全,煤質普遍較好。而我國經濟最發達,工業產值最高,對外貿易最活躍,需要能源最多,耗用煤量最大的京、津、冀、遼、魯、蘇、滬、浙、閩、台、粵、瓊、港、桂等14個東南沿海省(市、區)只有煤炭資源量0.27萬億t,僅佔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5.3%。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㈢ 中國地級市最多的省份是哪個省
截止2019年1月份,地級市最多的省是廣東省,有21個,分別是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佛山市、韶關市、湛江市、肇慶市、江門市、茂名市、 惠州市、 梅州市、 汕尾市、 河源市、陽江市、清遠市、東莞市、中山市、潮州市、 揭陽市、雲浮市。
1、廣州市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廣州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鄰近香港、澳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
2、深圳市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國務院定位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3、珠海市
珠海,廣東省地級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地處北緯21°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
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江門市新會區、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
設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萬山、橫琴、斗門、灣仔、珠澳跨境工業區等8個國家一類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素有「百島之市」之稱。
4、汕頭市
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
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 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
5、佛山市
佛山,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
佛山位於廣東省中部,地處珠三角腹地,毗鄰港澳,東接廣州,南鄰中山。是「廣佛都市圈」、「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廣東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
6、韶關市
韶關,簡稱「韶」,古稱韶州,得名於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之後歷朝沿襲。
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韶州得名韶關始於明清之際,在今韶關市區先後設立水陸三個稅關收稅,俗稱韶關。
韶關地處廣東省北部,北江上游,湞江、武江、北江三水交會處,南面和西面分別與廣東省廣州、清遠、惠州及河源等市接壤,北與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鄰廣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稱。
7、湛江市
湛江,舊稱「廣州灣」,別稱「港城」,是廣東省轄的地級市,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廣東省西南部,粵桂瓊三省區交匯處,東瀕南海,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東北與茂名市相連。
全市人口830多萬,面積1.32萬平方公里,轄4個區、3個縣級市和2個縣,擁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和3個功能區。
8、肇慶市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幹流中下游,東部和東南部與佛山市、江門市接壤,西南與雲浮市相連,西及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和賀州市交界,北部和東北部與清遠市相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境域內設置的四會縣,是廣東省4個最早建制縣之一。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高要縣;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
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為興慶軍, 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慶府,意為"開始吉慶"。1988年1月設立地級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9、江門市
江門,別稱「五邑」,是廣東省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屬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國舞蹈之城」,「中國僑都」。
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近代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讓大文豪巴金先生為之陶醉的小鳥天堂。
10、茂名市
茂名市,隸屬於廣東省,位於廣東省西部,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屬於熱帶、亞熱帶過渡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全市總面積11458平方千米,下轄2個區、3個縣級市。
茂名市名起源於人名,由人名而至縣名,由縣名而至市名。茂名市南部臨海,迂迴的海岸線長約220公里,擁有水東、博賀等多個天然良港。茂名市是廣東省人口較多的地級市,也是全省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的地級市。
11、 惠州市
惠州,廣東省地級市,背靠羅浮山,南臨大亞灣,境內東江蜿蜒100多公里,屬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惠州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
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和龍門縣,設有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惠州又是廣東省的重點發展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成為珠三角東部新興的工業化城市。
12、 梅州市
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部與福建省龍岩和漳州接壤,南部與潮州、揭陽、汕尾毗鄰,西部與河源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相連。享有地方立法權 。
13、 汕尾市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總面積5271km2。轄區內有市城區、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華僑管理區等1市2縣3區。
14、 河源市
河源,廣東省轄地級市,別稱槎城,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境內地勢東北向西南傾斜,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偏高;全市總面積1.5642萬平方千米,轄1個區、5個縣。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著「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美稱 。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河源是客家菜的主要流行地之一 。
15、陽江市
陽江,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沿海,東鄰江門恩平、台山,西連茂名,南臨南海,北接雲浮,是珠三角的直接腹地和粵西地區面向珠三角的前沿。
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下轄2個區、1個市、1個縣;總面積7955.9平方千米。
16、清遠市
清遠,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中國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北面和東北面與韶關市為鄰,東南和南面接廣州市,南與佛山市接壤,西與肇慶市相連。
轄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陽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並代管英德市、連州市兩個縣級市,共2區2市4縣,總面積1.9萬平方千米。
17、東莞市
東莞,又稱「莞城」,廣東省地級市,全國5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位於廣州東南、珠江口東岸,南鄰深圳,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籃球城市,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
三國時期建郡,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為「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
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和廣東歷史文化名城。
18、中山市
中山市是中國5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前身為1152年設立的香山縣;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縣。
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19、潮州市
潮州市地處祖國南疆,位於韓江中下游,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接壤,北連梅州市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並通汕頭市。
全市總面積367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3146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島)岸線長 136公里。
20、 揭陽市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地方。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建揭陽縣,以縣西北秦戌五嶺之一的揭陽嶺而得名。1991年12月設為地級市,是潮汕地區歷史較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新興城市。
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
21、雲浮市
雲浮,廣東省地級市。地處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北回歸線南側,介於北緯22°22′~23°19′,東經111°03′~112°31′之間。
南傍西江,東接珠江三角洲,是連接廣東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樞紐,故又被稱為廣東大西關,系著名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名城。
雲浮市盛產大理石(雲石),石材加工業發達,是全國有名的「石材王國」,素有「石都」之稱,此外還有「沙糖桔之鄉」的稱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級市
㈣ 28個普通地市人均GDP超過10萬,它們主要分布在哪
近日,根據相關媒體報道,2019年我國已經有70個地級市人均GDP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有28個地級市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0萬元人民幣。那麼這28個地級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少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些城市中也有一些中西部的能源大市。這些城市都是依賴能源產業的資源型城市。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經濟比較發到,所以現在居民的人均GDP很高。但是這些地方也要有長遠的發打算。畢竟只依靠資源能源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資源總有用完的一天,所以要在可持續發展下面下功夫,要在永續發展上下功夫,這也是給很多地方一個啟示。
㈤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現狀(關鍵字 現狀 )
孝義「枯竭」!
3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布的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的榜單上,赫然出現了山西省孝義市。
盡管這是第一次有山西城市上榜,但這個曾經在山西省創造經濟神話、連續兩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市)的縣級市的上榜,並不出人意料。同時,這個榜單也再次將山西輿論的目光聚集到「資源枯竭城市」這個名詞上。
兩天後的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在今年「兩會」上建議,把山西省確定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政策試點省份。
其實早在2006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如何讓本省資源枯竭城市成功實現經濟轉型就已經被山西代表提上了議事日程。
對於山西來說,轉型迫在眉睫而且已經上路。
山西還有「很多」孝義
眾所周知,煤焦是孝義市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7年8月24日,孝義市憑借煤焦優勢在當年2002個參評縣(市)中躋身全國百強,名列第96位,成為山西省繼河津市之後第二個進入全國百強的縣(市)。
一年以後,孝義市再次躋身全國百強縣(市),並由2007年的96位前移到88位。
金融危機風暴再猛烈,也會隨時間慢慢退卻。而隨著孝義市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缺失焦、煤後,其對孝義市的沖擊可能遠比金融危機來的猛烈。
據了解,2008年3月17日公布的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中,並沒有山西城市的身影,但這並不意味著山西的資源城市儲備豐富,無後顧之憂。相反,由於山西省目前的特殊情況,更多的「孝義」上榜只是時間問題。
資源枯竭型城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發展過程中,各類經濟要素的投入重點始終集中在資源型支柱產業和專業化生產部門,其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產業結構比例嚴重失衡,支柱產業嚴重單一化,而且產業結構初級、缺乏彈性和應變能力。
作為國內最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省份之一,山西省境內約有11座資源型城市,119個縣(市、區)中94個有煤炭資源分布。經過長期大規模開采,這些縣、市已經越來越靠近「資源枯竭城市」這個概念。
資料顯示,在「十五」期間,由於山西部分重點煤礦出現衰老造成礦井關閉,其衰減生產能力達1600萬噸。而據預測,在「十五」以後的15年內,山西省還將有更多的礦區出現資源枯竭。其中包括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國有礦井資源枯竭,其減少的生產能力將達1億噸。
同樣面臨嚴重資源枯竭問題的山西城市還有大同和陽泉。有數字顯示,同煤集團本部的15個主產礦井中,有4個已經關閉,兩個正在實施關閉破產;而位於陽泉市境內的盂縣煤礦的「服役」年限最多為16年、郊區煤礦不到10年,平定煤礦稍好,剩餘「服役」年限為30年。
山西轉型應提速
2001年12月8日,國務院將遼寧省阜新市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顯然,山西也需要這樣的「眷顧」。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潘雲向《山西青年報》記者表示,山西現在十分需要這樣的「試點政策」支持。
「經過長期且粗放的煤炭開采,山西省的煤炭資源已經出現枯竭。」潘雲表示,針對目前山西的實際情況,需要向國家建議將山西確定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試點省份。「這不僅僅關繫到山西這個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省份的發展,也關繫到國家的能源安全。」
根據我國目前的資源結構,煤炭在資源使用上仍然佔有很大比重。而據了解,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後,將獲得包括財力性轉移支付,資源稅負調整,國家專項資金、貸款扶持等在內的多項優惠政策。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產業處處長陳國偉向《山西青年報》記者透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將是發展研究中心在2009年的重點工作。
「張復明代表在提案中所提及的四大建議,已經比較全面地將山西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表達出來。」潘雲表示,不過還可以考慮在煤炭以外的領域來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乃至整個山西的轉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拷貝德國魯爾區的轉型模式,爭取國家在教育等基層領域的政策支持,培育新型工業人才,延伸煤焦行業,將山西省打造成新型工業省份。」潘雲說。
轉型規劃完畢
據了解,山西煤炭工業局局長王守禎在2008年全省煤炭工作會議上作報告時曾表示,根據「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發展理念,統籌煤炭及相關產業發展,不斷增加非煤產品銷售收入,「力爭今年煤炭行業非煤產品銷售收入達到750億元以上。」
全省煤炭工作會議後不到半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就通過文件形式,提出了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
意見指出,在2010年前,資源枯竭型城市逐步建立接續替代產業,11個市及重點產煤縣基本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初步形成采礦權市場化機制和市場化煤炭價格形成機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而到2015年,計劃全省資源型城市非煤產業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並且每個相關資源型城市要培育兩到三個新的支柱產業,因資源枯竭關閉礦井職工和企業冗員基本實現轉崗就業。
在這「一攬子」的規劃中,礦區員工再就業一直被認為是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的一個難題,也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夏冰介紹,礦區員工的職業技能往往過於專業,資源型城市要想實現成功轉型,必須先解決好這部分人群的再培訓,「而不是簡單地聽之任之」。
而在全國十屆兩會第四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朱禮厚也曾經就員工再就業問題表態,「一定要高度關注煤礦工人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問題,加強就業培訓,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
轉型發展已上路
據數據顯示,2007年,山西省臨汾市的財政收入就已經突破120億元,其中資源性產業的貢獻占很大一部分。不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山西臨汾更被世人所熟知的,是其全球首屈一指的污染,並被稱之為是「居民不能穿白襯衣的城市」。
環保代價不容忽視。2006年6月15日,山西獲准成為全國唯一的煤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份。
隨後,2007年3月10日山西省政府便開始徵收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基金。
根據山西省政府制定的《山西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徵收管理辦法》,基金的來源標准主要為動力煤5元至15元/噸、無煙煤10元至20元/噸、焦煤15元至20元/噸。
據了解,基金使用將以5∶3∶2的比例來分配,即50%用於環境治理、30%用於煤礦轉產、20%用於社會穩定。
陳國偉介紹,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基金制度的設立就是對資源型枯竭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專門支持。而由於山西省在很早就開始了在資源型城市轉型方面的探索,「山西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山西省煤炭工業局規劃發展處處長苗還利表示,張復明代表所提及的需要進行制度改革和探索,並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四大領域,「山西省轉型早已上路。」
「例如煤炭資源費的徵收正在實施進行中。」苗還利介紹,包括建立與煤炭穩定基金制度類似的煤炭轉產基金制度。
據悉,早在2003年,山西省就提出了構建煤炭開采資源與環境補償機制的建議。
㈥ 中國城市最多的省
我國城市最多的省是四川省。四川擁有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以及183個縣級單位,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巴蜀之地的天然美景,一直都是熱愛旅遊的小夥伴們神往的地區之一。
另外廣東省地級市數量為21個,縣級行政區119個,是我國擁有最多地級市的省份。
㈦ 城市數量最多的省份
如果以縣城為最小的城市單位的話,那城市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全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合計21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51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112個縣、4個自治縣,合計183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四川省的縣級數據量詳細排名如下:
四川省的地級市、自治州及其駐地:21個
成都市(武侯區)、自貢市(自流井區)、攀枝花市(東區)、瀘州市(江陽區)、德陽市(旌陽區)、綿陽市(涪城區)、廣元市(利州區)、遂寧市(船山區)、內江市(市中區)、樂山市(市中區)、南充市(順慶區)、眉山市(東坡區)、宜賓市(翠屏區)、廣安市(廣安區)、達州市(通川區)、雅安市(雨城區)、巴中市(巴州區)、資陽市(雁江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四川省市轄區:51個
1.成都市:11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錦江區(書院街街道)、青羊區(新華西路街道)、金牛區(撫琴街道)、武侯區(漿洗街街道)、成華區(猛追灣街道)、龍泉驛區(龍泉街道)、青白江區(紅陽街道)、新都區(新都街道)、溫江區(柳城街道)、雙流區(東升街道)、郫都區(郫筒街道)
2.自貢市:4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自流井區(丹桂街道)、貢井區(筱溪街道)、大安區(龍井街道)、沿灘區(沿灘鎮)
3.攀枝花市:3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東區(大渡口街道)、西區(清香坪街道)、仁和區(仁和鎮)
4.瀘州市:3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江陽區(南城街道)、納溪區(安富街道)、龍馬潭區(蓮花池街道)
5.德陽市:1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旌陽區(黃河街道)
6.綿陽市:3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涪城區(城廂街道)、遊仙區(富樂街道)、安州區(花荄鎮)
7.廣元市:3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利州區(東壩街道)、昭化區(元壩鎮)、朝天區(朝天鎮)
8.遂寧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船山區(高升街道)、安居區(柔剛街道)
9.內江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市中區(城東街道)、東興區(東興街道)
10.樂山市:4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市中區(泊水街道)、沙灣區(沙灣鎮)、五通橋區(竹根鎮)、金口河區(和平彝族鄉)
11.南充市:3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順慶區(中城街道)、高坪區(白塔街道)、嘉陵區(火花街道)
12.眉山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東坡區(蘇祠街道)、彭山區(鳳鳴鎮)
13.宜賓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翠屏區(北城街道)、南溪區(南溪街道)
14.廣安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廣安區(濃洄街道)、前鋒區(大佛寺街道)
15.達州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通川區(東城街道)、達川區(三里坪街道)
16.雅安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雨城區(青江街道)、名山區(蒙陽鎮)
17.巴中市:2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巴州區(巴州鎮)、恩陽區(登科街道)
18.資陽市:1個市轄區及其駐地
雁江區(資溪街道)
四川省的縣級市:16個
1.成都市:5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彭州市(天彭街道)、邛崍市(臨邛街道)、崇州市(崇陽街道)、簡陽市(射洪壩街道)
2.德陽市:3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廣漢市(雒城鎮)、什邡市(方亭街道)、綿竹市(劍南鎮)
3.綿陽市:1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江油市(中壩鎮)
4.樂山市:1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峨眉山市(綏山鎮)
5.南充市:1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閬中市(七里街道)
6.廣安市:1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華鎣市(雙河街道)
7.達州市:1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萬源市(太平鎮)
8.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1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馬爾康市(馬爾康鎮)
9.涼山彝族自治州:1個縣級市及其駐地
西昌市(北城街道)
四川省的縣城:112個
1.成都市:4個縣及其駐地
金堂縣(趙鎮街道)、大邑縣(晉原街道)、蒲江縣(鶴山街道)、新津縣(五津街道)
2.自貢市:2個縣及其駐地
榮縣(旭陽鎮)、富順縣(富世鎮)
3.攀枝花市:2個縣及其駐地
米易縣(攀蓮鎮)、鹽邊縣(桐子林鎮)
4.瀘州市:4個縣及其駐地
瀘縣(玉蟾街道)、合江縣(合江鎮)、敘永縣(敘永鎮)、古藺縣(古藺鎮)
5.德陽市:2個縣及其駐地
中江縣(凱江鎮)、羅江縣(萬安鎮)
6.綿陽市:4個縣及其駐地
三台縣(潼川鎮)、鹽亭縣(雲溪鎮)、梓潼縣(文昌鎮)、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
7.廣元市:4個縣及其駐地
旺蒼縣(東河鎮)、青川縣(喬庄鎮)、劍閣縣(下寺鎮)、蒼溪縣(陵江鎮)
8.遂寧市:3個縣及其駐地
蓬溪縣(赤城鎮)、射洪縣(子昂街道)、大英縣(蓬萊鎮)
9.內江市:3個縣及其駐地
威遠縣(嚴陵鎮)、資中縣(重龍鎮)、隆昌縣(古湖街道)
10.樂山市:4個縣及其駐地
犍為縣(玉津鎮)、井研縣(研城鎮)、夾江縣(漹城鎮)、沐川縣(沐溪鎮)
11.南充市:5個縣及其駐地
南部縣(蜀北街道)、營山縣(綏安街道)、蓬安縣(相如鎮)、儀隴縣(新政鎮)、西充縣(晉城鎮)
12.眉山市:4個縣及其駐地
仁壽縣(文林鎮)、洪雅縣(洪川鎮)、丹棱縣(丹棱鎮)、青神縣(青城鎮)
13.宜賓市:8個縣及其駐地
宜賓縣(柏溪鎮)、江安縣(江安鎮)、長寧縣(長寧鎮)、高縣(慶符鎮)、珙縣(巡場鎮)、筠連縣(筠連鎮)、興文縣(古宋鎮)、屏山縣(屏山鎮)
14.廣安市:3個縣及其駐地
岳池縣(九龍鎮)、武勝縣(沿口鎮)、鄰水縣(鼎屏鎮)
15.達州市:4個縣及其駐地
宣漢縣(東鄉鎮)、開江縣(新寧鎮)、大竹縣(竹陽街道)、渠縣(渠江鎮)
16.雅安市:6個縣及其駐地
滎經縣(嚴道鎮)、漢源縣(市榮鄉)、石棉縣(棉城街道)、天全縣(城廂鎮)、蘆山縣(蘆陽鎮)、寶興縣(穆坪鎮)
17.巴中市:3個縣及其駐地
通江縣(諾江鎮)、南江縣(南江鎮)、平昌縣(同州街道)
18.資陽市:2個縣及其駐地
安岳縣(岳陽鎮)、樂至縣(天池鎮)
19.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12個縣及其駐地
汶川縣(威州鎮)、理縣(雜谷腦鎮)、茂縣(鳳儀鎮)、松潘縣(進安鎮)
、九寨溝縣(南坪鎮)、金川縣(勒烏鎮)、小金縣(美興鎮)、黑水縣(蘆花鎮)、壤塘縣(壤柯鎮)、阿壩縣(阿壩鎮)、若爾蓋縣(達扎寺鎮)、紅原縣(邛溪鎮)
20.甘孜藏族自治州:17個縣及其駐地
瀘定縣(瀘橋鎮)、丹巴縣(章谷鎮)、九龍縣(呷爾鎮)、雅江縣(河口鎮)、道孚縣(鮮水鎮)、爐霍縣(新都鎮)、甘孜縣(甘孜鎮)、新龍縣(茹龍鎮)、德格縣(更慶鎮)、白玉縣(建設鎮)、石渠縣(尼呷)、色達縣(色柯鎮)、理塘縣(高城鎮)、巴塘縣(夏邛鎮)、鄉城縣(香巴拉鎮)稻城縣(金珠鎮)、得榮縣(松麥鎮)
21.涼山彝族自治州:15個縣及其駐地
木里藏族自治縣(喬瓦鎮)、鹽源縣(鹽井鎮)、德昌縣(德州鎮)、會理縣(城北街道)、會東縣(鰺魚河鎮)、寧南縣(披砂鎮)、普格縣(普基鎮)、布拖縣(特木里鎮)、金陽縣(天地壩鎮)、昭覺縣(新城鎮)、喜德縣(光明鎮)、冕寧縣(城廂鎮)、越西縣(越城鎮)、甘洛縣(新市壩鎮)、美姑縣(巴普鎮)、雷波縣(錦城鎮)
四川的自治縣/盟:4個
1.綿陽市:1個自治縣及其駐地
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
2.樂山市:2個自治縣及其駐地
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馬邊彝族自治縣(民建鎮)
3.涼山彝族自治州:1個自治縣及其駐地
木里藏族自治縣(喬瓦鎮)
㈧ 中國主要的資源型城市
包頭
包頭的礦產資源具有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於開採的特點,尤以金屬礦產得天獨厚,其中稀土礦不僅是包頭的優勢礦種,也是國家礦產資源的瑰寶。已發現礦物74種,礦產類型14個。主要金屬礦有:鐵、稀土、鈮、鈦、錳、金、銅等30個礦種,6個礦產類型。非金屬礦有:石灰石、白雲岩、脈石英、螢石、蛭石、石棉、雲母、石墨、石膏、大理石、花崗石、方解石、珍珠岩、磷灰石、鉀長石、珠寶石、紫水晶、芙蓉石、銅蘭、膨潤土、高嶺土、增白粘土、磚瓦粘土等40個礦種。能源礦有:煤、油頁岩等。
號稱草原鋼都
鞍山
鞍山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5種。儲量最豐富的有鐵、菱鎂礦、滑石、玉石、理石、石灰石、花崗岩、硼等。鐵礦,探明儲量為100億噸,居全國之首。主要分布在鞍山市區周圍及遼陽市的弓長嶺。除分布在海城、岫岩的小部分中小型鐵礦由鄉、鎮開采外,東鞍山、大孤山、齊大山、眼前山、弓長嶺等大型鐵礦均由國家開采。菱鎂礦,主要分布在海城東部山區和岫岩境內。探明儲量為23億噸,也為全國之首,佔世界儲量1/4,且質地、品位俱佳。較大規模的礦廠有遼鎂公司、鏵子峪鎂礦、腰嶺子鎂礦以及英落、牌樓、八里等鄉鎮企業。岫岩主要在偏嶺和三家子等地開采。滑石礦,主要分布在海城和岫岩境內。探明儲量為6000萬噸。除位於海城馬風鎮范家堡子的海城滑石礦由國家開采外,余者均為鄉、鎮、村企業開采。海城和岫岩的滑石,白度純正,鐵鈣等雜質少,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玉石礦,大部分分布在岫岩境內。岫岩素有「玉石之鄉」之稱。少量分布在海城孤山鎮等地。岫岩玉石探明儲量206萬噸,年采2500噸左右,是國內最大的玉石產地。岫岩玉除縣內玉雕廠、點加工精美玉雕外,還供應全國22個省170餘家玉器廠加工。岫岩玉質地細膩、純凈,顏色艷麗多彩,有綠、黃、黑、紅、白各色。岫岩玉雕產品是大連口岸對外出口拳頭產品之一。大理石,主要產於岫岩和海城,儲量巨大。兩地的大理石色彩繽紛,有紅、黃、黑、白、綠等色,是高級建築材料的珍品。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岫岩和海城東部山區,千山區的唐家房和大孤山鄉也有些許分布,儲量可觀。上述地區的石灰石質地好、品位穩,含鈣量達53%,是生產水泥的上好原料。花崗岩,主要產地是岫岩滿族自治縣,儲量超200億噸。其中黑色花崗岩,切割成板材後,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被譽為「石材之王」。其他礦藏,金屬礦有鉛鋅礦、銅礦、鎳鈷礦、金礦、黃鐵礦;非金屬礦有硅石礦、磷礦、石棉、螢石、蛭石、白雲母、重晶石、硼礦、粘土礦、石墨、煤及石油等。
以及東三省的好多城市···
攀枝花
攀鋼——被外國冶金專家贊譽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攀鋼——又被人們稱為「象牙微雕鋼城」。
攀鋼——建在了一個突兀的山坡上,是一個年產300萬噸鋼的大型企業。
在全世界的鋼鐵企業里,攀鋼佔地面積僅有2.5平方公里。攀鋼所用的鐵礦,是世界上最難治煉的多金屬共生礦,用普通大型高爐冶煉這種釩鈦磁鐵礦是世界上眾多冶金專家百多年的夢想。經過大量的研究試驗,這個技術難關被中國人攻克了,從富含釩、欽、鎵、鈧等稀貴金屬的攀枝花鐵礦中煉出了合格的鋼水。
這一技術獲得了中國政府的科技發明一等獎。獨具特色冶煉工藝更是舉世驚嘆。為了改善品種結構,支持和帶動中國整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1986年攀鋼在國內外廣泛融資,投資近百億元,開始建設規模宏大的二期工程。經過建設者們十年奮斗,這項相當於重新建設一座大型鋼鐵企業的工程,於1997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這一工程的建成,不僅使攀鋼的裝備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使攀鋼的產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僅僅只能生產鋼鐵的初級產品了。特別是軋鋼系統,除能夠生產鐵路鋼軌等特殊鋼材外,也能夠生產應用十分廣泛的各種板材產品了。
攀鋼的鐵路鋼軌在世界上很有名氣,不僅供國內使用,還大量出口國外。攀鋼運用最新的技術成果生產出來的鋼軌,使用壽命成倍提高,攀鋼形成了以鋼軌為主的大型鋼材系列產品,產品在國內外十分暢銷。攀鋼的板材產品也已形成了系列化。
品種規格已有200多個。攀鋼的板材產品現已是中國家電、汽車等製造業的上佳原料。除了鋼鐵產品以外,攀鋼還是世界上釩製品的主要生產商,產品在國內市場佔80%以上,在國際釩市場中也佔15~18%的份額,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基地。
攀鋼的鈦製品也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不僅供應國內市場,還出口到國外。
還有好多···
㈨ 遼寧工業旅遊發展
一、
遼寧工業旅遊的發展對策
工業旅遊的開發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區域發展,統籌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1.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遼寧工業旅遊的開發,必須將近期效益和長遠目標、數量與質量協調平衡,對遼寧工業旅遊資源綜合分析,制定整體規劃,對工業景點進行循序漸進地開發,充分發揮現有的工業基礎優勢,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關系。既能夠保證遊人充分領略和體會工業旅遊的底蘊,獲得心理滿足,又不能對工業企業的生產和環境產生消極的影響,生產旅遊兩不誤。所以說工業旅遊如若開發得當,將取得「雙贏」乃至「多贏」效應。
2.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由於工業旅遊在開發初期很難立即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需要政府出面加以引導,以推進工業旅遊的進展,所以首先要發揮政府的的宏觀統籌的作用。其次是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要在在競爭中處於一直有利的地位,就應該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包括體制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創新,不斷為工業旅遊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挖掘工業旅遊資源特色, 打造遼寧高品位工業旅遊。在工業旅遊過程中,因地制宜、巧妙地引入一些參與性的內容,提高遊客的參與程度,滿足旅遊者寓求知於娛樂的需要,是當前工業旅遊開發的重點。遊客可以直接到生產車間,甚至直接參與生產,提高整個過程的娛樂性。如在大連造船廠,可以安排遊客在參觀過程中親手擰醫顆螺絲釘;在大連盛道玻璃製品廠,遊客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製造紀念品等,達到「參與其中,樂趣無窮」的效果。部分企業還可以在遊客中開展產品有獎調查、為學生開設講座等活動,豐富工業旅遊的內容,深刻挖掘企業傳統文化內涵, 成為企業對外傳播文化與友誼的窗口。
4.工業旅遊與常規旅遊相結合,實現雙贏效應。工業旅遊的產生,是工業和旅遊業互相結合、互相滲透的必然產物。遼寧省的旅遊業在2005年接待入境人數及旅遊外匯收入在全國的排名,也僅為第10位和第8位,借工業的優勢則可以擴大自己的市場,繼續登攀新的高峰。工業旅遊的發展不僅將成為旅遊環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遊資源內涵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促進工業旅遊經濟帶的快速形成, 又能使工業旅遊的發展與城市發展遙相呼應, 並為工業旅遊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條件,實現旅遊資源新的整合。將兩種產業互相結合、相得益彰,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二、
[摘要]工業旅遊對於發達國家的旅遊者已經越來越熟悉,但在我國,作為旅遊行業的一個新生事物,工業旅遊的發展剛剛起步。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擁有豐富的工業旅遊資源,充分挖掘發展潛力,把工業旅遊作為旅遊的一大特色加以開發和培育,對促進遼寧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遼寧 工業旅遊 優勢研究
工業旅遊是現代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 是旅遊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所產生的一種新的旅遊方式。工業旅遊的發展,符合國際上旅遊市場從大眾到分眾的轉變趨勢,同時也符合知性旅遊的發展趨勢,是一種很值得工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旅遊者普遍關注的創新事物和創新產業。
一、工業旅遊發展現狀分析
工業旅遊是指工業企業將對旅遊者有吸引力的資源優化組合、重新包裝,並對外開放。一方面可以滿足旅客的旅遊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和提高企業知名度的一種新型旅遊形式。工業旅遊的發祥地是法國。20世紀50代,雪鐵龍汽車公司就組織客人參觀生產流水線,那時起許多廠家效仿,一些廠家開始收費,逐步演化為業旅遊項目。在美國,大企業大機構都有向公眾開放的制度,許多著名企業如盛頓國家造幣廠、休斯敦宇航中心等因此成為工旅遊勝地。目前,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古巴,也開展了以煙草工業為主的工業旅遊。工業旅遊吸引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旅遊者。
我國工業旅遊起步較晚,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有少數實力較強或獨具特色的企業集團出於營銷目的推出一些參觀項目, 例如長虹於1997年開始開展工業旅遊, 海爾集團99年初推出「海爾工業游」項目,青島啤廠於1998年正式向國內公眾開放,推出了「玉液漿青島啤酒歡迎您」工業旅遊項目,首鋼集團2000年正式開展「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工業旅遊項目等,成為工業旅遊的雛形。
進入新世紀以後,工業旅遊正式走上了中國旅遊發展舞台。2001年,國家旅遊局開展了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候選單位推薦評選活動;2002年國家旅遊局把工業旅遊示範點啟動工作作為28工作要點之一,這標志著工業旅遊在我國已經突破了傳統的企業間參觀學習的模式,正式進入市場化運作。
二、遼寧工業旅遊發展現狀
遼寧工業旅遊最早開始於1999年1月鞍山鋼鐵集團的工業旅遊,相對山東、上海等工業旅遊發展較早的省市,起步較晚,但經過短短幾年,遼寧工業旅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2001年年底,遼寧省入選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的9個工業旅遊項目,包括沈飛航空博覽園、大連明清傢具藝術品有限公司、遼寧五女山米蘭酒業有限公司、大連路明發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丹東太平灣發電廠、鞍山工業之旅、撫順礦業集團西露天礦、大連珍奧生命園、遼寧道光廿五集團滿族釀酒有限責任公司。鞍山鋼鐵集團的工業旅遊2000年接待到鞍鋼參觀的遊客只有2萬多人,門票收入微薄。2003年接待遊客達16.3萬人,實現旅遊收入2651萬元。在2004年上半年國家旅遊局考核驗收中,以上9個示範點全部合格。2004年遼寧工業旅遊在全國各個省份中僅次於安徽、山東,排名第三。2006年10月15日,遼寧省鐵嶺市又一個國家AA級景區——鐵煤蒸汽機車博物館創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檢查組驗收。
雖然工業旅遊在遼寧省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從遼寧工業旅遊資源豐富程度上看,發展幅度遠遠不夠,仍存在很大的發展潛力。
三、遼寧工業旅遊發展優勢分析
遼寧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在新中國50 年的工業史上, 曾經創造了100 個「第一」。工業旅遊資源豐富,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1.工業基礎優勢。遼寧是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整、基礎雄厚的重工業基地。遼寧是中國近代製造業的基地,有全國最大的機器人研發中心、全國最大的船塢、生產全國1/2以上的內燃機車、生產核動力潛水艇,還有鋼鐵、煤炭、工作母機(各種機床)和各種軍工及民用產品,支撐著中國製造業和國防工業的半邊天。遼寧也是我國資源型城市較多的省份之一,共有15個資源型城市,資源涉及煤炭、冶金,有色金屬、油氣、非金屬、化工等行業。這些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正在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新型發展道路,而開發工業旅遊可以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出一條前景十分廣闊的新途徑。
2.地理區位優勢。遼寧地處東北亞,比鄰日本、韓國、俄羅斯和朝鮮,空中航線發達。作為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遼寧作為東北地區惟一的沿海省份,充分發揮遼寧的港口優勢,不僅可以促進遼寧省自身經濟的發展,帶動東北地區的經濟聯合與協作,還可以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也為工業旅遊的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3.科技文化優勢。遼寧的科技教育水平比較高,早在十年前就基本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要求,現在人均受教育的時間是十年。遼寧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很快,普通高校在努力培養專門人才的同時,還不斷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開展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大力興辦高新技術產業。比如大連理工大學「洪水預報調度系統」、沈陽工業大學「永磁電機」、沈陽農業大學「超級稻育種」和「工廠化高效農業」等一批項目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得到推廣。其中東北大學科技園已被列入首批國家重點建設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高新技術的率先發展,將有力的帶動遼寧工業旅遊的廣泛興起。
4.政策環境優勢。黨中央和國務院制定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把東北振興和西部大開發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發揮東北地區旅遊資源豐富獨具特色的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擴大老工業基地的金融、保險、商貿、旅遊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是東北振興的應有之義。東北有望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地區之後,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個增長極。藉此東風,遼寧老工業基地工業旅遊發展前景看好,蘊涵無限商機。
5.基礎設施優勢。遼寧省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完備。這主要得益於長期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直重視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後來又十分重視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多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增加投入。
這幾年來,遼寧確立了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脫困的目標。中央加大了對遼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力度,也增加了對遼寧技術改造支持的力度。在中央的領導下,遼寧完成了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工作。這項試點工作為遼寧工業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遼寧工業旅遊的發展對策
工業旅遊的開發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區域發展,統籌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1.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遼寧工業旅遊的開發,必須將近期效益和長遠目標、數量與質量協調平衡,對遼寧工業旅遊資源綜合分析,制定整體規劃,對工業景點進行循序漸進地開發,充分發揮現有的工業基礎優勢,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關系。既能夠保證遊人充分領略和體會工業旅遊的底蘊,獲得心理滿足,又不能對工業企業的生產和環境產生消極的影響,生產旅遊兩不誤。所以說工業旅遊如若開發得當,將取得「雙贏」乃至「多贏」效應。
2.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由於工業旅遊在開發初期很難立即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需要政府出面加以引導,以推進工業旅遊的進展,所以首先要發揮政府的的宏觀統籌的作用。其次是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要在在競爭中處於一直有利的地位,就應該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包括體制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創新,不斷為工業旅遊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挖掘工業旅遊資源特色, 打造遼寧高品位工業旅遊。在工業旅遊過程中,因地制宜、巧妙地引入一些參與性的內容,提高遊客的參與程度,滿足旅遊者寓求知於娛樂的需要,是當前工業旅遊開發的重點。遊客可以直接到生產車間,甚至直接參與生產,提高整個過程的娛樂性。如在大連造船廠,可以安排遊客在參觀過程中親手擰醫顆螺絲釘;在大連盛道玻璃製品廠,遊客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製造紀念品等,達到「參與其中,樂趣無窮」的效果。部分企業還可以在遊客中開展產品有獎調查、為學生開設講座等活動,豐富工業旅遊的內容,深刻挖掘企業傳統文化內涵, 成為企業對外傳播文化與友誼的窗口。
4.工業旅遊與常規旅遊相結合,實現雙贏效應。工業旅遊的產生,是工業和旅遊業互相結合、互相滲透的必然產物。遼寧省的旅遊業在2005年接待入境人數及旅遊外匯收入在全國的排名,也僅為第10位和第8位,借工業的優勢則可以擴大自己的市場,繼續登攀新的高峰。工業旅遊的發展不僅將成為旅遊環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遊資源內涵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促進工業旅遊經濟帶的快速形成, 又能使工業旅遊的發展與城市發展遙相呼應, 並為工業旅遊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條件,實現旅遊資源新的整合。將兩種產業互相結合、相得益彰,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五、結語
2006年出台的《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以優化調整結構為主線確定為遼寧省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然而目前遼寧省資源型城市單一的重型工業經濟結構的現狀,實現經濟轉型的任務非常艱巨。
在遼寧省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合理利用相關的工業資源,大力開展工業旅遊活動,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發展工業旅遊不僅是工業企業涉足第三產業的投路石,同時也是城市經濟的一個推動器。遼寧工業旅遊在發展現有優勢的同時,應該注意克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劣勢,並努力挖掘潛在的優勢,進一步轉化成競爭優勢,積極促進遼寧工業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工業旅遊強省。
㈩ 中國地級市最多的省份排名
地級市最多的省是廣東省,有21個,分別是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佛山市、韶關市、湛江市、肇慶市、江門市、茂名市、 惠州市、 梅州市、 汕尾市、 河源市、陽江市、清遠市、東莞市、中山市、潮州市、 揭陽市、雲浮市。
中國32個省級行政區中,廣東省管轄的地級市最多。目前,廣東省共有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中國共劃分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合計34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國大陸共有293個地級市、8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合計334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940個市轄區、363個縣級市、1377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合計285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8016個街道、20654個鎮、10169個鄉(蘇木)、990個民族鄉(民族蘇木)(合計39829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99935個居委會、571794個村委會(村居合計671729個)。
江西贛東北的上饒市奇特的版圖導致接壤的地市特別多。初步統計有浙江衢州,安徽黃山,福建南平,江西鷹潭,江西景德鎮,江西撫州,江西南昌,江西九江,安徽池州。合計和4省9個地市接壤 。
南京蘇州、無錫、揚州、徐州鎮江、淮安、常州這3檔城市(地級市)在全國范圍內都擁有相當的知名度!
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
中原五省,指的是秦晉冀魯豫——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
兩宋之際是我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從北宋滅亡開始,中原五省——這一我國數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最重要的地緣力量。
隨著兩宋時期我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全國的經濟和文化開始由東南五省決定,而天下統一的力量和政治中心則北移逐漸由東北地區所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