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民族文化資源是什麼
擴展閱讀
桌子上的工具都有什麼 2025-05-15 16:53:53
黃金回收價格差怎麼賺錢 2025-05-15 16:43:30

民族文化資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2 00:40:36

⑴ 如何保護本民族文化

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應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法律、政策、技術、產業的保護都不可缺少,政府、專家、企業、普通群眾都是保護的主體。

觀念更新。必須提高西部地區民眾的意識,提高他們保護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各民族自己決定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途徑。一要樹立信心。民族文化資源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積淀,盡管有些內容與當代社會不相適應,但有相當多的成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而且在當今和今後都會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使各民族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認識自己文化的價值。如果一個民族喪失了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信心,那麼在西部開發和現代化進程中面對諸多的外來文化,就有可能作出對自己文化保護和發展不利的選擇;二是選擇性保護。民族文化的內容較為復雜,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不是被動、消極、原封不動的保護,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保護;三是吸納性保護。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中,不與外界接觸,雖然短時期內傳統狀態中的文化因素不會受到沖擊,但從長遠來看,這個民族不會獲得發展。因此,面對西部開發所帶來的外界文化,民族文化應採取包容、積極的態度,積極吸收其他民族的種種優秀文化,使本民族文化獲得發展。

政府保護。各級政府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應起主導作用和負主要責任,尤其在法律法規、政策導向、宏觀控制、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一是落實政策。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通過落實政策及出台新的政策來實現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二是加大投入。各級要加大對民族文化的搶救、保存、挖掘、維護、整理和利用的資金投入,保障文化人和民間藝人的基本生活;三是在開發中要整體規劃,保護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簡單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立法保護。將民族文化資源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是最為有效的保護。建國以來,國家制定的一些民族法律法規中有不少關於保護民族語言、文字、習俗、文物等規定,但是還不太健全。大部分民族文化資源還沒有相應的保護法規,如飲食用具、古老的生產工具、手工製作品、民族器樂等。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國性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

重點保護。從國家到地方都應建立不同級別的民族文化保護區或核心帶。國家民委應繼續推進民族文化聯系點的工作。

分類保護。民族文化內容廣泛、類別繁多,要對其實施有效的保護,必須根據不同的類別採取相應的保護對策。

加強教育。一是普及教育。重視對各民族幹部群眾進行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尤其要加強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門要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編寫出供廣大幹部群眾閱讀的民族文化知識讀物;常規性的開展各種民族文化活動,如國家民委組織的民族文藝會演、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民族知識大賽等,對民族文化的教育、傳承、推廣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著力培養繼承人。許多民族民間手工技藝、民族語言、土醫土葯、音樂舞蹈等隨著老一代人相繼離世,將面臨消亡危機。國家和地方應有規劃地培養繼承人,使民族文化的傳承主體代代相承。

⑵ 民族文化具體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呢

所謂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從誕生的原始社會到經歷科技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在衣食住行以及用等方面,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智,讓其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舒服。所以民族文化就包括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內容。物質文化就是關於衣食住行以及使用的工具方面的物質,而精神文化就是在科學藝術創造,宗教風俗等內容。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反映了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三、民族文化的困難

我們現在,傳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旅遊開發,是在眾多的旅遊項目中,文化類的旅遊項目是最難開發的,因為它不像山水風景那樣,有必要的資源。文化類的旅遊要不斷的提煉概括,所以難度比較大。

⑶ 中國的56個民族各有什麼文化或是最出名的是什麼。

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特定的節日,民族的節日對於他們本身而言都是至高無上的,比如像傣族的潑水節,就是傣歷的新年第1天,人們相互潑水代表著祝福,三月三是壯族的節日,所以每到三月三廣西那邊就進入了放假的狀態,歌舞節目是少不了,雷山苗年相當於苗族的春節,苗族的文化一直有著一種神秘感,在苗年的時候,你會看到千人歌舞的震撼場面。

三、拉祜族

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也有很多,除了和漢族一樣的之外,有他們自己的火把節,拉祜族的春節也很隆重,按照他們自己的日歷,在閏月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出現過兩次節的情況,可能由於拉祜族的人很少,所以他們那也沒有什麼重男輕女的觀念,拉祜族的老人非常的受尊敬,他們認為老人是寨子里最博學的人,所以在平常的用餐還是生活中都是老人為先。

⑷ 什麼是民族文化特色資源

民族文化,就是千年傳承下來的精華,也是獨一無二的,比如說中國的生肖,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

⑸ 什麼叫民族資源

民族的文化遺產,民族的生活習俗,民族獨特的建築風貌,以及民族聚居區的山川河流,都屬於民族遺產,只是當前我國對山川河流都收歸了國有,所以這個遺產屬於國家了。

⑹ 民族文化旅遊的資源有哪些

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思考

〔摘 要〕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以至造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降低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在開發的基礎上強化保護,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和諧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保護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見引用地址】

⑺ 麗江民族旅遊文化資源有哪些

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區內有冰川公園、雲杉坪、甘海子、氂牛坪、玉峰寺萬朵茶花樹等景點。老君山因傳說太上老君曾在此煉丹而得名,被歷代史家稱為「滇省眾山之祖」。景區面積710多平方公里,以杜鵑王國、丹霞地貌以及99個龍潭等景觀聞名於世。有眾多的國家級保護動植物。
「一城」即麗江古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800餘年歷史,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具納西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江」即金沙江,以驚險、雄奇、壯美的虎跳峽景觀為代表,還有「長江第一灣」、石鼓鎮、寶山石頭城等景點。
「一湖」即被譽為「高原明珠」、「東方第一奇景」的瀘沽湖風景名勝區。
「一文化」即納西東巴文化,包括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蜚聲中外的納西古樂和東巴繪畫以及獨特的建築藝術和宗教文化,東巴古籍文獻已於2003年8月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一風情」即瀘沽湖「女兒國」摩梭人風情。其婚姻家庭仍保存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為人類母系社會婚姻形態的最後領地,被稱為「人類母系文化最後一片凈土」。此外,以麗江為主的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三江並流」景區,已於2003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境內還有永勝程海、靈源箐及石刻觀音像、六德他留人古墓群;華坪轎頂山、仙人洞等風景區。

麗江市孕育了豐富多彩、神奇燦爛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語言文字、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婚姻、喪葬、生育、節慶、飲食、服飾、待客、禮儀、娛樂活動以及心理素質、生態環境等方面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多姿多彩的風格。各民族有眾多的特有節日,如納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節、三朵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闊時節,普米族的吾昔節,摩梭人的轉山節和他留人的粑粑節等。這些旅遊資源開發後,是麗江建成國際精品旅遊勝地的支撐點。

⑻ 列舉兩種雲南民族文化資源

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即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定義,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這一成果包括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物質方面的成果實質上就是民族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屬的多種物品,以及製造這些物品的物品。如食物、服裝、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築物、道路、橋梁、通訊設備、勞動工具等等。

節慶指南

花山節(苗族):農歷正月初三 蒙自屏邊 男女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三月街(白族):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大理 土特產等物資及文化交流會

木腦縱歌(景頗族):農歷正月十五至十六 隴川 芒市 唱歌,跳舞,敬米酒

繞三靈(白族):農歷四月十三至十五 大理 宗教祭祀活動,郊遊,唱歌

⑼ 民族文化都包括那些

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鮮明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總和體現,同時也是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的一個標志。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內容分別為:

一、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內容。

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內容。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有:

一、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還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三、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四、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五、臘八節

臘八節,又稱臘祭日,是中國先民進行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

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准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9)民族文化資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不僅具有國家意義、民族意義,同時還具有者教育價值,不容忽視:

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是指將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

第一,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涵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這些啟迪在現代化程度比較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彰顯出它的不朽價值。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讀,積極思辨,這本身也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過程。

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質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是這些以審美的藝術教育為特徵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學生帶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裡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裡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