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森林資源面積及我國森林狀況
地球森林資源面積:
1992年,地球的森林面積減少到3500萬平方千米。進入21世紀,隨著人口的
激增,到2005年,已減少到1600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約為20%。
我國森林狀況:
全國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新聞發布會透露,我國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
1/4,而且森林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
全國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雖然較此前上升了
1.66
個百分點,達到
18.21%,但是仍然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
61.52%,居世界第
130
位;人均森林面積
0.132
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第
134
位;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
7.95
億畝,居世界首位。
另外,我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東部地區森林覆蓋率為
34.27%,中部地區為
27.12%,西部地區
12.54%,而占國土面積
32.19%
的西北
5
省區森林覆蓋率只有
5.86%。
『貳』 求我國現在的森林現狀
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叄』 我國森林資源狀況
(一)森林類型多樣,樹種資源豐富,珍貴、稀有樹木繁多。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北到南跨越的五大氣候帶,適生著不同種類的森林植物,形成了中國森林類型多樣,森林植物種類繁多,絢麗多彩的特色,在世界植物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全國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等多種森林類型。據統計,世界上有木本植物約兩萬余種,中國約有八千餘種,其中喬木樹種即達兩千餘種。
(二)森林資源面積蓄積數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衡。
從全國第四次森林資源清查統計數據可知,無論是森林面積還是蓄積,其絕對數值是很可觀的,在世界上佔有一定地位。199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1990年評估報告」,中國森林面積居第五位;林木總蓄積列第八位。
全國各省(區、市)森林覆蓋率分布表
森林覆蓋率分級
省(區、市)森林覆蓋率(%)
>50%
台灣55.08% 福建50.60%
40-50%
浙江42.9% 江西40.35%
30-40%
廣東36.78% 黑龍江35.55% 吉林33.60%
湖南32.80% 海南31.27%
20-30%
遼寧26.89% 廣西25.34% 雲南24.58%
陝西24.15% 湖北21.26% 四川20.37%
10-20%
安徽16.33% 北京14.99% 貴州14.75% 河北13.35%
內蒙古12.14% 山東10.70% 河南1050%
5-10%
山西8.11% 天津7.47% 西藏5.84%
1-5%
甘肅4.33% 江蘇4.02% 上海2047% 寧夏1054%
<1%
新疆0.79% 青海0.35%
其次,按人均佔有量分析,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0.114公頃,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0.64公頃的17.8%。全國人均佔有森林蓄積為8.622立方米,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71.8立方米的12%。
(三)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亟待調整。
森林資源結構狀況,客觀地反映了森林資源的特點,從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分析,無論是林種結構和林齡結構均存在不盡合理的狀況。
全國各林種面積、蓄積比例
林 種
防護林
用材林
薪炭林
特用林
經濟林
竹林
面積比例%
12.50
66.08
3.34
2.60
12.53
2.95
蓄積比例%
19.57
74.20
0.76
5.47
~
~
(四)林業用地分布差異大,林地利用率、生產力低,單位面積蓄積量小,殘次林相比重大。
林業用地分布不均,占土地面積比重差異大。林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比例,表示可能用於發展森林資源的土地潛力。全國林業用地面積共2.63億公頃,占國土總面積27.4%。
林地利用率低,有林地所佔比重小。我國現有2.63億公頃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僅1.34億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0.9%。
森林生產力較低,單位面積蓄積量小。全國林業用地每公頃平均蓄積為41.81立方米。林分每公頃平均蓄積為83.65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114立方米的73.4%。
森林經營管理粗放,殘次林相較大。我國現有森林除西南地區的滇西北和川西、藏東南部等林區還有成片原始林分布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已逐步演替為次生林(人工造林除外),其中相當部分森林,由於經營粗放,管護不當,森林資源屢遭不合理採伐,有些受自然災害破壞後,形成了低價的殘次林分,次要樹種占據優勢,樹木生長稀疏,單位面積蓄積很低。
(五)人工林面積大、發展快,但質量有待提高,擴大森林資源有潛力。
建國以來,由於大力發展綠化造林事業,經四十餘年努力,人工林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除了中間有部分已達採伐利用期的森林進行了主伐外,現保存的人工林面積達3425萬公頃,佔全國現有的有林地面積26.7%,超過了1/4。其中人工林林分面積達2137萬公頃,佔全國林分面積的19.7%,近1/5;人工林林分蓄積7.12億立方米,佔全國林分蓄積的7.83%。
希望採納
『肆』 我國森林現在的狀況
一、我國森林資源狀況
1997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13.9%,人均有林地面積僅1.7畝,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後。根據國外對森林資源綜合效益的研究,如果從兼顧森林的環境效益和木材供應的角度考慮,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擁有森林面積5畝,被認為是木材自給自足的一條最低界線。按此標准推算,我國需要將森林面積擴大到65億畝以上,即全國森林覆蓋率應達到45%以上,而且還必須搞好撫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長。
我國農村由於能源短缺,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絕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稈,致使薪炭林資源需求過大,對用材林和其他林種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每年消耗於薪柴的數量約占森林總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國目前薪炭林資源只能供應所需薪材總量的75%,其餘的25%實際上是靠亂砍濫伐、破壞用材料資源取得的。中國薪柴採伐已超過合理采樵量的30%。過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引起區域性氣候、環境惡化;大量秸稈被燃用而無法還田,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生物質能量作為燃料過度消耗,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農村能源建設及能源環境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
連年植樹造林,給我國森林資源帶來多大的變化?國家林業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國森林覆蓋率上升了1.43%,凈增森林面積1370.3公頃。從整體上看,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馬福介紹說,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從1994年開始,19 98年結束。這期間,全國森林面積年均增長273.4萬公頃,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長 205萬公頃,占年均凈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長量45752.5萬立方米,消耗量37075.2萬立方米。這表明,我國林業工作在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保持了森林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和林木蓄積量繼續大於消耗量的良好發展勢頭。
馬福指出,這次清查結果也表明整個林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一是森林質量不高,單位面積蓄積量低,遠遠低於林業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林齡結構不合理,可採伐資源減少。三是林地被改變用途或佔用現象依然嚴重,保護的形勢更為嚴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趨勢,超限額採伐問題十分嚴重。這期間,林木年均凈消耗量達37075.2萬立方米,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萬立方米,年均超限額8679.4萬立方米。
據介紹,雖然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很低。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根據第五次(1994-1998)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資料,我國林業用地面積26329萬hm2,有林地面積15894萬hm2(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積4667萬hm2),森林覆蓋率16.55%;活立木總蓄積量124.88億m3,森林蓄積量112.67億m3;全國人均有林地面積0.128hm2,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國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 m3,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8。我國森林資源從總體上看有以下五大特點:
(1)森林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齊全,氣候的地域地帶分異極大,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形成了我國森林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的特色。
(2)絕對量大相對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匯編的《世界森林資源狀況1997》,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但因為中國人口多,佔到世界總人口的約22%,從而使人均佔有量小,而且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
(3)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一是各林種比例現狀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多種效益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林齡結構不夠協調,林分低齡化問題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單位面積蓄積量小。我國的林業用地利用率僅為50%左右,而一些林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國、德國、芬蘭等國都超過90%;全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78.06 m3/hm2,相當於世界平均114 m3/hm2的68.5%。而且各省林業用地佔土地面積比重差異大,殘次林的比重也較大。
(5)人工面積大,但質量有待提高。建國以來我國人工造林成績顯著,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進行了採伐利用部分)面積達4667萬hm2,約占現有有林地面積的30%;人工林蓄積10.13億m3,僅占森林總蓄積的10%。全國人工林單位面積蓄積還不到整個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質量有待提高。
2 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和蓄水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森林資源的直接經濟效益比起來,其生態效益的貢獻要大得多。日本科學家在70年代曾對其國內森林生態價值進行過一次測算,其結果讓人驚詫不已,因為每年的總價值高達1200萬億日元。國內也曾有人做過測算,森林的生態效益大體為直接經濟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見,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 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頻繁的自然災害一直在不停地給人們敲響著警鍾。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受災范圍遍及全國29個省(區、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而建國以來至1997年累計一國林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僅為588億元)。根據專家們的分析,水災的根本原因是森林採伐和植被減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洞庭湖的變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縮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圍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據測算,每年沖入洞庭泥沙平均達1.29億m3,而輸出量不足0.33億m3,平均有近1億m3泥沙沉積湖底。自1951年以來,洞庭湖已淤積了40多億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風采已盪然無存。
隨著對森林資源生態作用認識的加深,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已逐漸得到確認。在1998年水災期間,國務院就發出了「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緊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目前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將「山川秀美」列為兩大主要目標之一。總之,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而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任何其它行業都不能替代的。
4 從生態環境建設看林業的工作重點
由於林業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因此,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便成為林業的首要工作。針對我國目前森林資源的特點,今後一個時期內林業工作的重點是:
(1)分類經營,分區突破。對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一定要分類經營,並加快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由於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且各具特點,因此就全國而言,必須分區突出重點,不搞「一刀切」。
(2)保護和發展並重。一方面要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尤其是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和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另一方面還必須大力發展森林資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為核心的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3)提高單位產量。一方面要加強資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增加對木材等林產品的有效供給。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蓋率逐步而穩定地提高,重點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強對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證跡地及時更新;其次是加強對低產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一切毀林開墾行為,對已開墾的陡坡地必須按計劃逐步退耕還林。這一方面達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林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達到「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的森林資源增長目標,我們還任重道遠。
『伍』 我國主要的森林資源有那些現狀如何
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森林資源的類型多種多樣,有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熱帶雨林。樹種共達8000餘種,其中喬木樹種2000多種,經濟價值高、材質優良的就有1000多種。珍貴的樹種如銀杏、銀杉、水杉、水松、金錢松、福建柏、台灣杉、珙桐等均為中國所特有。經濟林種繁多,橡膠、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杜仲、肉桂、核桃、板栗等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中國森林資源的地理分布極不均衡,東北、西南地區和東南、華南丘陵山地,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28~38%;華北、中原及長江、黃河下游地區為7%;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森林資源極少,僅為1.4%。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用材林面積的比重佔73.2%,經濟林佔10.2%,防護林佔9.1%,薪炭林佔3.4%,竹林佔2.9%,特殊用途林佔1.2%。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的比重低,不能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中國林地生產力水平低,發達國家林地利用率多在80%以上,中國僅為42.2%;世界平均每公頃蓄積110立方米,中國為90立方米;每公頃年生長量,發達國家均在3立方米以上,中國僅為2.4立方米。中國宜林地多,東南半部氣候濕潤溫暖,造林潛力大。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1977~1981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中國森林面積共11528萬公頃,立木總蓄積量102.6億立方米 (包括零星樹木),其中森林蓄積量90.3億立方米,森林資源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佔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積0.12公頃,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1:5.8;人均森林蓄積量9.1立方米,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 1:8.2。據森林資源1977~1981年清查資料與1973~1976年清查資料相比,森林覆蓋率(亦稱森林覆被率)從12.7%降低到12%,森林面積有所減少,主要林區森林過伐。全國森林資源年消耗量約29410萬立方米,而立木總生長量為27532萬立方米,年赤字為1878萬立方米。
『陸』 森林生態系統的現狀如何
1.對於人類來說,森林生態系統就是一個資源寶庫,森林不但為我們提供大量木材,而且還能生產松香、樟腦、桐油、橡膠等具有很大經濟價值的產品。森林中不但有大量的食用植物,比如棗、柿、栗、獼猴桃、荔枝等,而且還有很多油料植物,比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還有豐富的葯材資源。
2.森林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帶來高質量的生存環境,它可以調節生物圈中氧氣與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除污染等。
對於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來說,森林是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的。不過,人類過度的開發已經造成森林面積的大面積減少。據統計數字,地球上每分鍾就有20hm2森林被毀掉,僅從1950年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就減少了一半。到了今天,我國已經從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的多林國家下降為覆蓋率為17%左右的少林國家。
很長時間以來,人類缺乏對森林作用的正確認識,只是把森林單純作為索取的對象,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極大破壞,旱澇災害頻繁發生,不少江河泥沙俱下,造成土地貧瘠,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所以,如果能夠早日了解到森林的作用,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森林生態系統的地位
總而言之,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生態系統」可以說是陸地上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組成結構最復雜、物質資源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它也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資源庫,生物基因庫,水、碳、養分及能源儲存調節庫,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盡管只佔陸地1/3的面積,但森林的年生長量卻佔全部陸地植物年生長量的65%。所以,森林不但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更是人類的一個龐大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寶庫。森林不但是一個多資源、多功能的綜合體,也是一個以社會、經濟、生態作為復合經營對象的生態、社會、經濟系統。所以,森林自身的價值就已經決定了它與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多渠道的聯系,也註定了森林要為社會綜合發展服務,人工造林事業也註定要成為人類社會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柒』 中國的森林資源現狀
中國森林面積小,資源數量少,地區分布不均。1990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246億公頃,人均面積約0.107公頃,而全世界森林面積約40.19億公頃,人均面積約0.8公頃。中國森林覆蓋率12.98%,而全世界森林覆蓋率為31%。
中國森林蓄積量91.4億立方米,人均約8立方米,而全世界森林蓄積量約3100億立方米,人均約72立方米。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山區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造林、營林經驗,培育了大面積的人工林,特別是南方山區的杉木林和竹林。中國森林總蓄積量為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
(7)我國森林資源現狀如何擴展閱讀:
中國森林資源(2009-2013年):
1、基本情況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於2009年開始,到2013年結束,歷時5年,組織近2萬名技術人員,採用國際上公認的「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方法」,以省(區、市)為調查總體,實測固定樣地41.5萬個.
全面採用了遙感等現代技術手段,調查、測量並記載了反映森林資源數量、質量、結構和分布,以及森林生態狀況和功能效益等方面的160餘項調查因子。
2、清查結果
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活立木總蓄積164.3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1.22億公頃,蓄積122.96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
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積仍居世界首位。清查結果表明,我國森林資源呈現出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升、效能不斷增強的良好態勢。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森林資源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成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捌』 世界和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如何
一、森林資源分布情況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指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屬於再生的自然資源。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主要指標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和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凈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葯材。
據200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2005年全球森林面積39.52億公頃,占陸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的30.3%,人均森林面積0.62公頃,單位面積蓄積110立方米。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亞。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到2000年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二、森林資源減少的主要因素
森林資源減少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人口增加、當地環境因素、政府發展農業開發土地的政策等,此外,森林火災損失亦不可低估。但導致森林資源減少最主要的因素則是開發森林生產木材及林產品。由於消費國大量消耗木材及林產品,因而全球森林面積的減少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它已成為一個國際問題。毫無疑問,發達國家是木材消耗最大的群體。當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忽視。非法砍伐森林是導致森林銳減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報告,全球4大木材生產國(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所生產的木材有相當比重來自非法木材。
三、濫伐森林的後果
森林濫伐是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普遍現象,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根本改善。歷史上地球的森林總面積達76億公頃,19世紀減少到55億公頃,1980年則減少到43.2億公頃。目前全世界每年損失森林面積1800至2000萬公頃,如果這種毀滅性的砍伐不加制止,不到2200年,全世界的森林將喪失殆盡。
森林濫伐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表現得特別明顯,所造成的影響也特別嚴重。全世界熱帶雨林的40%已經被毀,熱帶雨林是世界上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組成結構最復雜的生態系統,它的破壞對全球環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非洲撒哈拉地區是全球著名的乾旱帶,生態結構十分脆弱,而當地的毀林與造林之比為29:1,作為生態系統主體的森林被破壞,使整個撒哈拉地區的生態環境加速惡化。包括阿拉斯加以南的北美最大的溫帶針葉林,正在迅速消失,其速度甚至比南美的熱帶雨林消失得還要快,嚴重地威脅著當地的一些特有的鳥類、兩棲類和珍花異草的生存。2005年衣索比亞一地方通訊社報道說,在埃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南約500公里的索羅地區,由於森林遭到過度砍伐,吉布河谷甚至鬧起了旱災,獅子所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遭到破壞,一群獅子走出森林,頻頻襲擊當地農民和他們飼養的牲畜,甚至闖進村落吃人。據衣索比亞警方稱,這個獅群已經咬死並吞吃了20名村民,造成另外20人受傷,還吃掉了至少70頭牛。根據一份警方聲明,這些襲擊已經迫使至少1000人逃離家園。可見森林過度砍伐是釀成獅子吃人悲劇的根源。
森林破壞不僅造成巨大的直接損失,而且還能產生嚴重的環境惡果。它首先可使自然災害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加頻繁地發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森林被砍伐,使陡峭坡地上沒有保護的表土加速侵蝕,水庫淤塞,昂貴的水力發電站工程的使用年限大大縮短。同時引起下游地區的洪水泛濫。近幾年來,孟加拉國、印度、蘇丹、泰國以及中國相繼發生嚴重的水災,給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及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的損失。如印度北部山區由於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造成兩千多人被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的慘劇。
森林銳減也能引起乾旱或導致乾旱加劇。乾旱化目前嚴重限制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它造成糧食減產,威脅著千百萬人民的生命。非洲大陸的森林目前已減少一半,使長達十幾年的持續乾旱更加嚴重。乾旱使20多個國家出現飢荒,奪去了上百萬人的生命,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1.5億人的日常生命受到威脅。據有關統計,我國農作物平均受旱面積達3億多畝,成災面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產平均達100~150億公斤,每年由於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
森林破壞導致了土地沙化的進程加快。土地沙化的迅速擴展更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內蒙古的阿拉善盟是2000年幾次沙塵暴的沙源地。200多年前,這里曾是英雄的土爾扈特蒙古族人浴血東歸之後的生息地,這里曾有「湍急不息」的居延海和水草豐美的綠洲。然而,如今在土地沙化的長期作用下,這里成了9萬多平方公里的戈壁、8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西部松嫩平原草原曾經都是水草豐美的牧場。現在草原的退化和萎縮卻日益成為困擾這兩地區的頭號問題。如今,呼倫貝爾盟全盟共退化草原面積達5000多萬畝,佔全盟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0%。草原退化給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草牧稀疏低矮,產量銳減,優良牧草消失,低劣雜草大量侵入,草場質量變劣,裸地增加,土壤蒸發量增大,致使小氣候旱化,鼠害大量發生。從森林到草原,從鄉村到城市,我們無不聽到綠色的呼救。隨著人類將斧頭伸向森林,人類也把斧頭伸向了自己。當人們向草原邁出掠奪的腳步時,人們也把自己引上了災害之路。
森林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重要吸收者,森林的減少無疑會減少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溫室效應更加明顯,全球變暖加快。據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0年裡,因森林減少使大氣中增加的碳達16億多噸。由於氣溫上升,一些地區容易出現極端性的天氣現象,乾旱洪澇、季節性風暴等災害將有所增加,森林火災及病蟲害更頻繁發生,如1990年1月,澳大利亞西南部遭到氣溫高達43℃的熱浪襲擊,引起大面積的叢林火災。
森林銳減嚴重威脅著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存在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它們每個個體所擁用的基因以及由此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通常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三層含義。隨著森林銳減和土地被人類拓居和開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野生生物已經減少。估計地球上有500~1000萬個動、植物種,其中大約160萬個種是已知的(即指經過科學鑒定,已被分類命名的物種)。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惡化,上世紀末已經有將近20%的物種滅絕,如果按目前的破壞速度繼續下去,那麼在50年的時間里,一半以上的物種將要消失,這將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2006年新華社每日電訊報道說,印度德里大學研究人員調查認為,由於砍伐過於頻繁,那些生長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區域——喜馬拉雅山區的森林正在逐漸消失,估計到本世紀末,當地1/4的動植物物種將會因此滅絕。
四、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
1、締結國際森林公約。眾所周知,森林在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國際社會對森林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在政治高度上卻遠遠不夠。雖然自1992年在巴西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森林問題原則聲明》以來,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下分別於1994和1997年成立了政府間森林工作組和政府間森林論壇,2000年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森林論壇,但成效十分有限。締結森林公約既可喚醒各國人民更加珍惜彌足珍貴的森林資源,加倍愛護森林愛護樹木;又可強化各國對林業工作的重視,加大對林業的投資,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的林業技術等;同時還可利用國際立法的方式來規范林業活動特別是伐木行為,以拯救日益減少的森林資源。
2、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森林雖具可再生特點,但也經不起人類的大肆掠奪。10年來,森林資源銳減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發達國家與可持續發展相悖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發達國家是國際木材市場的最大買家,亦即最大的消費源;如果按人均計算,發達國家更高出發展中國家的若干倍。當然,發展中國家也有必要逐漸改變非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比如,發達國家風行、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一次性筷子消費現象每天就消耗掉無以數計的木材。
3、其他措施。多管齊下是拯救森林資源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要立法執法,大力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嚴格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絕非法伐木行為。二要規范國際木材交易行為,在國際和國家兩個層次上建立木材認證和標識制度,從而達到國際市場交易的任何木材均是出自可持續經營的森林的目標。三要開發研究木材產品的替代品,這樣也可減少森林的消耗,從而達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TD> 五,我國森林狀況我國森林資源現狀
中國資源匱乏,其中以森林資源最為緊缺,在建國初期擁有112億立方米,幾十年來因為人口膨脹、毀林造田而砍伐了100億立方米,剩餘的12億僅夠維持6年。 (中國煤炭剩餘儲量900億噸,可供開采不足百年;中國石油剩餘儲量23億噸,可供開采14年。)
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摺合143.9928億畝),約佔世界總量的7%,人口13億,約佔世界總量的22%,而森林面積僅佔世界的4.6%。 我國森林總面積15894.1萬公頃(摺合23.94億畝) 林木總蓄積量不足世界總量的3% 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為16.55%,排世界第142位 人均森林面積0.128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 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 年人均消費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國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顯。
由於多種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災、旱災等生態問題十分嚴重,生態建設任重道遠。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3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中等縣的面積)的速度在不斷擴展,總體上仍呈惡化趨勢。我國水土流失面積2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的27.8%,每年還在以100萬公頃的面積增加。
『玖』 我國現在森林資料狀況
一、我國森林資源狀況
1997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13.9%,人均有林地面積僅1.7畝,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後。根據國外對森林資源綜合效益的研究,如果從兼顧森林的環境效益和木材供應的角度考慮,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擁有森林面積5畝,被認為是木材自給自足的一條最低界線。按此標准推算,我國需要將森林面積擴大到65億畝以上,即全國森林覆蓋率應達到45%以上,而且還必須搞好撫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長。
我國農村由於能源短缺,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絕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稈,致使薪炭林資源需求過大,對用材林和其他林種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每年消耗於薪柴的數量約占森林總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國目前薪炭林資源只能供應所需薪材總量的75%,其餘的25%實際上是靠亂砍濫伐、破壞用材料資源取得的。中國薪柴採伐已超過合理采樵量的30%。過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引起區域性氣候、環境惡化;大量秸稈被燃用而無法還田,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生物質能量作為燃料過度消耗,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農村能源建設及能源環境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
連年植樹造林,給我國森林資源帶來多大的變化?國家林業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國森林覆蓋率上升了1.43%,凈增森林面積1370.3公頃。從整體上看,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馬福介紹說,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從1994年開始,19 98年結束。這期間,全國森林面積年均增長273.4萬公頃,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長 205萬公頃,占年均凈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長量45752.5萬立方米,消耗量37075.2萬立方米。這表明,我國林業工作在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保持了森林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和林木蓄積量繼續大於消耗量的良好發展勢頭。
馬福指出,這次清查結果也表明整個林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一是森林質量不高,單位面積蓄積量低,遠遠低於林業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林齡結構不合理,可採伐資源減少。三是林地被改變用途或佔用現象依然嚴重,保護的形勢更為嚴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趨勢,超限額採伐問題十分嚴重。這期間,林木年均凈消耗量達37075.2萬立方米,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萬立方米,年均超限額8679.4萬立方米。
據介紹,雖然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很低。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根據第五次(1994-1998)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資料,我國林業用地面積26329萬hm2,有林地面積15894萬hm2(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積4667萬hm2),森林覆蓋率16.55%;活立木總蓄積量124.88億m3,森林蓄積量112.67億m3;全國人均有林地面積0.128hm2,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國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 m3,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8。我國森林資源從總體上看有以下五大特點:
(1)森林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齊全,氣候的地域地帶分異極大,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形成了我國森林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的特色。
(2)絕對量大相對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匯編的《世界森林資源狀況1997》,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但因為中國人口多,佔到世界總人口的約22%,從而使人均佔有量小,而且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
(3)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一是各林種比例現狀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多種效益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林齡結構不夠協調,林分低齡化問題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單位面積蓄積量小。我國的林業用地利用率僅為50%左右,而一些林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國、德國、芬蘭等國都超過90%;全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78.06 m3/hm2,相當於世界平均114 m3/hm2的68.5%。而且各省林業用地佔土地面積比重差異大,殘次林的比重也較大。
(5)人工面積大,但質量有待提高。建國以來我國人工造林成績顯著,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進行了採伐利用部分)面積達4667萬hm2,約占現有有林地面積的30%;人工林蓄積10.13億m3,僅占森林總蓄積的10%。全國人工林單位面積蓄積還不到整個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質量有待提高。
2 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和蓄水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森林資源的直接經濟效益比起來,其生態效益的貢獻要大得多。日本科學家在70年代曾對其國內森林生態價值進行過一次測算,其結果讓人驚詫不已,因為每年的總價值高達1200萬億日元。國內也曾有人做過測算,森林的生態效益大體為直接經濟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見,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 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頻繁的自然災害一直在不停地給人們敲響著警鍾。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受災范圍遍及全國29個省(區、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而建國以來至1997年累計一國林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僅為588億元)。根據專家們的分析,水災的根本原因是森林採伐和植被減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洞庭湖的變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縮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圍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據測算,每年沖入洞庭泥沙平均達1.29億m3,而輸出量不足0.33億m3,平均有近1億m3泥沙沉積湖底。自1951年以來,洞庭湖已淤積了40多億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風采已盪然無存。
隨著對森林資源生態作用認識的加深,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已逐漸得到確認。在1998年水災期間,國務院就發出了「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緊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目前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將「山川秀美」列為兩大主要目標之一。總之,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而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任何其它行業都不能替代的。
4 從生態環境建設看林業的工作重點
由於林業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因此,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便成為林業的首要工作。針對我國目前森林資源的特點,今後一個時期內林業工作的重點是:
(1)分類經營,分區突破。對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一定要分類經營,並加快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由於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且各具特點,因此就全國而言,必須分區突出重點,不搞「一刀切」。
(2)保護和發展並重。一方面要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尤其是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和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另一方面還必須大力發展森林資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為核心的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3)提高單位產量。一方面要加強資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增加對木材等林產品的有效供給。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蓋率逐步而穩定地提高,重點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強對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證跡地及時更新;其次是加強對低產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一切毀林開墾行為,對已開墾的陡坡地必須按計劃逐步退耕還林。這一方面達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林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達到「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的森林資源增長目標,我們還任重道遠。
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