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銅和鎳資源哪個存量更多
擴展閱讀
買一把極光花多少鑽石 2025-05-16 16:36:31
boos眼鏡框店裡什麼價格 2025-05-16 16:23:03
臉上中鑽石是怎麼種 2025-05-16 15:53:36

銅和鎳資源哪個存量更多

發布時間: 2022-05-18 09:37:33

㈠ 中國鎳資源儲量及開采情況,越詳細越好。

中國鎳資源儲量為670萬噸,硫化銅鎳礦約占總儲量的91%,其餘為氧化礦。80%的硫化鎳礦產於甘肅的金川銅鎳礦床,其餘分布在新疆、雲南、四川、吉林、黑龍江、廣西、內蒙、陝西和青海等省。中國氧化鎳礦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南部攀枝花地區以及雲南元江地區,由於鎳品位低,目前僅有小規模開采。
中國鎳礦床主要為甘肅省的金川、吉林省的紅旗嶺、赤柏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拉通克、黃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楊柳坪;雲南省的白馬寨、墨江等鎳礦○2。除金川礦床外,大多數礦床儲量小,品位低,所處自然環境差,開采難度大,成本高。中國鎳產品的生產相對來講比較集中,以甘肅、吉林、新疆、雲南、四川等地區為主。主要生產廠家有:金川集團有限公司,吉林吉恩鎳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有色金屬工業(集團)阜康冶煉廠。

㈡ 鎳的資源、產量、未來市場需求及保證程度

一、鎳資源概況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調查統計(表1-2-1),世界鎳儲量約為4638萬噸。古巴的鎳礦儲量排第一位,約為1800萬噸,其次為俄羅斯660萬噸,加拿大620萬噸,新喀里多尼亞450萬噸,印度尼西亞320萬噸,南非250萬噸。

表1-2-6 我國鎳、銅、鉑族元素礦產儲量利用情況

前已述及,1992~1998年美國鎳金屬二次回收量占鎳消費量的32%~36%,我國廢雜鎳回收量每年僅0.2萬~0.3萬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年鑒)約佔全年鎳銷量4%~6%。以上未來鎳資源保證分析,尚未考慮再生鎳的份額,如果考慮再生鎳在未來需求量中的份額,那麼資源保證會好些。

㈢ 中國的金、銀、銅儲量如何

我人口學家為了給計劃生育政策尋找理論支撐,多年以來肆意歪曲的中國資源狀況,他們說中國是個資源大國,但一按人口平均就成為資源窮國,而事實上,中國資源不但總量上排名世界第三,人均仍排名第53位,而且按45種主要礦產資源價值核算,人均排名第10位,可見不論從總量還是人均,中國都是資源大國。下面還是讓數據說話吧。

另外,還要澄清一點,由於很多資源主要分布在俄羅、巴西、美國、澳大利亞等人口少、地域大的國家,絕大多數國家人均佔有量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據初步評估,礦產資源潛在總值居世界第三位, 20多種礦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地位。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總量大、配套程度較高的資源大國之一。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 ,約佔世界的12%, 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從這方面看,中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一) 優勢礦產 具有世界性優勢的礦產有稀土、鎢、錫、鉬、銻、菱鎂礦、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礦產,不僅已探明儲量可觀,居世界第 1、2位,人均佔有量超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資源質量高,開發利用條件好,在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強的競爭能力。
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礦產有煤、鈮、鈹、汞、硫、螢石、滑石、磷、石棉等 9種,其探明儲量居世界第2、3位。但有些礦產質量較差,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
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有鋅、鋁土礦、釩、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等。
(二)探明儲量相對不足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鈾、鐵、錳、鎳、鉛、銅、金、銀、硼等。
(三)短缺的礦產有鉻、鉑、鉀鹽、天然鹼和金剛石等。
二.找礦前景
中國除已探明的儲量外,還有大量未發現的資源量。預測石油資源量 940億噸、天然氣43萬億立方米,地下1000米以淺范圍內煤資源達3.2萬億噸。上述三者已探明的儲量僅為預測資源量的17%、2.2%、28%,金、銅、錳已探明儲量僅為預測儲量的1/4?1/5,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從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區新增儲量潛力很大。中部內陸地區以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為主,銅、鋁、金、銀、煤的保有儲量在東、中、西三個地區中居首位。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鉻、釩、鈦、鎳、汞、鉑、鉛、鋅、磷、芒硝、重晶石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磷礦、鉛鋅礦儲量均大於東部和中部之和,煤、石油、天然氣也擁有一定的儲量。此外,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煤、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貴金屬、鹽等,資源潛力很大。
目前,西部鉛、鋅、鋁土礦、金、煤、磷、硫鐵礦保有儲量增長速度超過東部或中部的兩倍以上,可望發展成為 21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稀有貴金屬、化工非金屬礦業基地。
在深度上,印度、南非的金礦開采深度已達5000米,中國僅達600?700米水平。開發地下深部資源仍有很大潛力。
在中國,礦產資源替代產品潛力極大。發展方向一是利用其他自然資源替代礦產資源,如以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和水力資源等新能源,降低礦產資源的消耗量。二是以某種礦產 (物)元素替代另一種礦產(物)中的元素,如中國鉀鹽資源短缺,但卻有比較豐富的不溶性鉀資源,如明礬石的保有儲量達1.5億噸,鉀長石保有儲量達1.5億噸,而且分布廣,有可能替代鉀鹽資源生產鉀肥。又如以滑石替代高嶺土作造紙填料等。三是用人工製造的礦物原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如用人造壓電石英替代天然壓電石英,人造金剛石替代天然金剛石。四是用其他人造材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

中國海域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 除豐富的海上油氣、濱海砂礦外,海水中含量豐富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大洋礦產資源也可加以利用。目前利用較多的是海水中的鈉、鉀、碘和大陸架中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未開發的海洋礦產資源中,以深海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海底硫化物礦床最引人注目。80年代後期中國加強了對深海礦產資源的調查,並被列為國際海底礦產勘查開發先驅投資者。

中國有20%的土地上有豐富的風能資源,陸地可開發裝機總量月2.5億千瓦,海上風能則有7.5億的裝機容量,可開發總容量達到10億千瓦。這樣大的儲量讓國外不少專家也發出艷羨的驚嘆。
生物質能也受到了專家們關注。作為一個能業大國,中國僅可用做能源的農作物秸桿就有3.5億噸,而總量相當於5億噸標准煤。
多源電能的前景十分樂觀,但眼下的發展路徑之困卻急待突破。
東低西高的獨特地形使中國蘊涵了巨大的水能,是目前可再生資源的主力軍。
據統計,我國水電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9億千瓦左右。但目前僅僅開發了不到1億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㈣ 中國鎳礦儲量排名

第一名,中國中冶鎳儲量120萬噸。601618。股價1元7角。年產3萬1千噸。
第二名,吉恩鎳業,鎳儲量約有52萬噸。600432。股價17元8角。年產2萬7千噸。
第三名,華澤鑽鎳業,儲量9萬噸左右。000693。股價23元。年產5千噸左右。
拓展資料
鎳(Nickel),是一種硬而有延展性並具有鐵磁性的金屬,它能夠高度磨光和抗腐蝕。鎳屬於親鐵元素。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在地殼中鐵鎂質岩石含鎳高於硅鋁質岩石,例如橄欖岩含鎳為花崗岩的1000倍,輝長岩含鎳為花崗岩的80倍。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鎳化合物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金屬鈷,金屬鎳和含有66-67%鎳、13-16%鉻和7%鐵的合金粉末的體內植入異物、鎳金屬和鎳合金在2B類致癌物清單中。
發現簡史
隕石包含著鐵和鎳,早期它們被作為上好的鐵使用。因為這種金屬不生銹,它被秘魯的土著看作是銀。一種含有鋅鎳的合金被叫做白銅,在公元前200年的中國被使用。有些甚至延伸到了歐洲。
在1751年,工作於斯德哥爾摩(瑞典首都)的Alex Fredrik Cronstedt研究一種新的金屬——叫做紅砷鎳礦(NiAs)——其來自瑞典的海爾辛蘭的Los。他以為其包含銅,但他提取出的是一種新的金屬,他宣布並命名為Nickel(鎳)於1754年。許多化學家認為它是鈷,砷,鐵和銅的合金——這些元素以微量的污染物出現。直到1775年純凈的鎳才被Torbern Bergman製取,這才確認了它是一種元素。
礦產分布
世界上紅土鎳礦分布在赤道線南北30度以內的熱帶國家,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主要有:美洲的古巴、巴西;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中國鎳礦分布就大區來看,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其保有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比例分別為76.8%、12.1%、4.9%。就各省(區)來看,甘肅儲量最多,佔全國鎳礦總儲量的62%,其次是新疆(11.6%)、雲南(8.9%)、吉林(4.4%)、湖北(3.4%)和四川(3.3%)。其中甘肅金昌的銅鎳共生礦床,鎳資源儲量巨大,僅次於加拿大薩德伯里鎳礦,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

㈤ 甘-新交界北山地區鎳銅鉑資源潛力與找礦方向

一、成礦地質背景

預測區位於甘肅-新疆交界處,區域構造上包括北天山構造帶、中天山構造帶和北山構造帶3個構造單元,其主體位於北山構造帶(圖5-4-1)。地理坐標范圍:東經91 °00′~97 °00′;北緯40 °30′~42 °00′。預測區主體——北山構造帶屬於塔里木-中朝板塊北緣大陸邊緣部分(李春昱等,1982)。該帶以及預測區所包含的天山地區,經歷了多次構造變動和相伴的區域成礦作用,在地質構造演化歷史中,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內各具演化特點,總體而論,從古陸核形成至中新生代板內構造發展,主要經歷了7個重大地質演化時期:太古宙陸核形成、中—新元古代基底形成-陸殼裂解(大陸邊緣裂谷化)、早古生代—泥盆紀中期洋盆形成與擴張、晚古生代早—中期(D3—P1)裂谷發展與造山、二疊紀造山後伸展和中新生代板內構造活動。

古陸核主要出露於塔里木陸塊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和阿爾金構造帶,區域上稱為達格拉格布拉克群或米蘭岩群(Sm-Nd年齡為(3263±129)Ma,2464Ma;Rb-Sr年齡為2778Ma),主要岩性為條痕狀混合岩、斜長角閃岩、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片岩。

古元古代的基底地層分布於馬鬃山以北(北山群)、天山的庫魯克塔格、星星峽一帶(溫泉群和興地塔格群,白湖群)(1800~2000Ma,梅華林,1998),東段基本為碎屑岩建造,夾或多或少的綠岩和碳酸鹽岩。古元古代地層和岩漿活動的信息顯示本區屬大陸邊緣環境沉積,表示2200Ma時已經發生過殼幔分異事件。

圖5-4-1 新疆哈密-甘肅北山地區銅鎳礦床區域地質略圖

Ⅰ—北天山構造帶;Ⅱ—中天山構造帶;Ⅲ—北山構造帶;1—黃山銅鎳礦;2—黃山東銅鎳礦;3—黃山南銅鎳礦;4—青山銅鎳礦;5—土墩銅鎳礦;6—黑山銅鎳礦;7—葫蘆銅鎳礦;8—坡十銅鎳礦;圖中黑框為預測區范圍

中元古代基底在北山、天山分布有長城系的特克斯群、阿克蘇群、星星峽群、敦煌岩群,額濟納旗出露古硐井群、園藻山群(中新元古代);屬薊縣系的有科克蘇群、卡瓦布拉克群、平頭山群、揚吉布拉克群、愛爾基幹群等,均屬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夾火山岩系,形成塔里木陸塊、庫魯克塔格和星星峽地塊。中元古界長城系在哈爾克北緣和星星峽地塊、北山地區為雙峰式火山岩建造,表明新的造山旋迴出現新的拉張過程(裂陷槽形成)。庫魯克塔格帶的長城系為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海相中基性火山建造,變質岩以綠片岩相為主,代表濱海—淺海的穩定或過渡環境。薊縣系在庫魯克塔格、星星峽為穩定-過渡型鎂質碳酸鹽岩建造。青白口系除在北山地區為活動-過渡類型較厚的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建造、並變質達低角閃岩相外,其它地區均為穩定型變質很輕微的碳酸鹽岩建造(庫魯克塔格、星星峽)。上述說明長城紀前後,元古宇增生陸殼已經形成,新元古界已為蓋層性質。

屬新元古界基底蓋層的薊縣系和青白口系在天山西段廣泛出露庫什台群、帕爾崗塔格群、庫松楔克群;東段出露天湖群,北山出露大豁落山群、通暢口群;震旦系的凱拉克提群主要出露在天山,洗腸井群出露在北山。新元古界薊縣系和青白口系為兩套淺變質的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建造,青白口系碎屑岩主要為成熟度高的石英砂岩,賽里木青白口紀庫松木契克群碳酸鹽岩建造的上部出現鹼性火山岩建造等,反映本區至青白口紀時,新元古代增生帶的演化已固結為陸殼之後的板內火山裂谷環境,與元古宙末期裂谷有關,發育鎂鐵-超鎂鐵岩類(且干布拉克,U-Pb年齡為826Ma、900Ma;黑山、大頭山、馬鬃山和紅柳河Sm-Nd等時線年齡測定為1026~1749Ma)的侵入。

震旦紀開始裂解,至寒武紀時主要為陸表海建造沉積,屬海相的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硅質岩-碎屑岩建造、淺海—半深海相的硅質岩-黑色岩系和碳酸鹽岩建造。僅在庫魯克塔格的震旦系中出現海相基性火山岩建造,顯示裂谷的存在,志留紀由復理石建造組成的活動型沉積建造,顯示了有大陸邊緣活動和呈現拉張-閉合的構造演化過程。北山地區,自中奧陶世開始拉開,在志留紀至泥盆紀構造運動期間時強時弱,拉張與閉合頻繁,直至晚二疊世閉合。

加里東中晚期,區內有鎂鐵-超鎂鐵岩發育(包括蛇綠岩)。

研究區晚古生代經歷了早中期的裂谷——造山(D3—P1)和晚期(P1-2)造山後伸展的演化過程,發育石炭紀火山岩和二疊紀鎂鐵-超鎂鐵岩。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背景下,中—新元古代裂谷化和二疊紀大火成岩省階段,是區內鎂鐵-超鎂鐵岩發育的兩個重要時期。在中—新元古代裂谷化構造背景下,沿預測區東部的大頭山、黑山、馬鬃山和紅柳河以及西鄰的新疆尉犁縣興地等地,有多處鎂鐵-超鎂鐵岩發育(黑山、馬鬃山岩體年齡為1026~1749Ma;興地岩體Sm-Nd年齡為(1209±37)Ma,Rb-Sr年齡為(1189±98)Ma),並有黑山銅鎳礦產出。

塔里木盆地二疊紀岩漿活動非常強烈,依據地震測線、鑽井和地表露頭資料圈定的岩漿岩面積達2.5×105km2(陳漢林等,1997)。由於第四系覆蓋很厚,地震測線沒有覆蓋全盆地,岩漿岩的實際面積可能還要大一些。火山岩以玄武岩為主,僅有少量英安岩和流紋岩。侵入岩主要是超鎂鐵岩、成群產出的輝綠岩脈、輝長岩、正長岩類、鹼性花崗岩、鹼長花崗岩和鹼性雜岩(賈承造,1997)。趙俊猛等(2001)從沙雅至布爾津的地學斷面中識別出全程都有殼幔過渡帶,厚約20 km,由鎂鐵質岩石組成。鑒於中新生代以來,在此范圍內沒有大規模的岩漿活動,該殼幔過渡帶應該形成於古生代晚期。由此可見,塔里木盆地二疊紀岩漿岩規模已經構成了一個大火成岩省(Coffin M和Eldholm,1994),並有大陸溢流玄武岩(CFB)的良好發育。在這一大火成岩省背景下,沿新疆若羌坡北—筆架山—磁海一帶,有較多鎂鐵、超鎂鐵岩體/岩床發育(坡北岩體鋯石U-Pb年齡為(274±4)Ma),並有坡北銅鎳礦和磁海鐵礦產出。

二、已知礦床的成礦特徵

(一)北山地區黑山銅-鎳礦床

含礦岩體是鎂鐵、超鎂鐵雜岩體,出露面積0.25 km2,呈岩株狀產出。岩體分兩次侵入,分異較好,主要由輝長岩和橄欖岩類組成。

銅鎳礦化及礦體主要產在橄欖岩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和不規則枝杈狀。礦體規模大小不等,長數十米到百米,寬1~100m,產狀與岩相帶產狀基本一致。礦體有兩個產出部位,其一是主體超基性岩中下部的懸浮狀礦體;其二是超基性岩底部接觸帶上的礦體。礦體Ni平均品位為0.3%,最高達0.68%,Cu平均品位為0.1%,最高0.33%。另具少量Ni大於1%的脈狀富礦。

黑山礦床經地面及鑽探初步勘查,鎳資源量達6.17×104t,銅2.19×104t,達中型規模。

(二)新疆若羌縣坡北-筆架山基性-超基性岩帶中的銅鎳礦

該岩帶東起磁海,經過筆架山,西至坡北一帶,共分布20餘個鎂鐵-超鎂鐵岩體,已發現硫化銅鎳礦床1處,礦化岩體2處。

1.「坡十」銅鎳礦床

「坡十」超基性岩體東西長1.5 km,寬0.8 km,出露面積約1 km2。岩體平面呈橢圓狀,剖面呈盆狀。岩體大部分為第四系砂礫覆蓋(圖5-4-2,5-4-3)。

續表

在北山岩帶的黑山—馬鬃山一帶,除黑山礦床含礦岩體外,還有9個在與之相同構造環境下形成的「裂谷型」鎂鐵-超鎂鐵岩體,其中黑山、大頭山、馬鬃山已有銅-鎳礦化,岩體出露面積0.25~5 km2不等。對於黑山岩體,從鑽孔和地球物理提供的信息來看,其北側底盤可能有較富礦體存在,特別是在ZK901孔已見到含Ni≥1%的塊狀礦石,指示深部是一個很有遠景的成礦部位。由此可見,今後加強對這些岩體的評價和勘探工作十分必要。

就找礦標志而言,岩漿型銅鎳硫化物礦床找礦標志比較明顯,除鎂鐵-超鎂鐵岩露頭,氧化帶上呈黃褐色、棕色、綠色等多種色彩的鐵氧化物、氫氧化物、含鎳硅酸鹽、含銅鎳碳酸鹽等次生、表生礦物外,物探異常和化探異常亦很明顯。上述已知含礦鎂鐵-超鎂鐵岩體都有明顯的重、磁異常,岩體中礦體或礦化體往往顯示低電阻異常。在區域上,鎂鐵-超鎂鐵岩體顯示Cr、Ni、Co、V元素組合異常,其中Cu、Ni局部異常往往指示含銅-鎳岩體和銅-鎳礦體的存在。

今後在這一預測區進行找礦工作時,在充分考慮到塔里木地塊北緣的若羌「坡北」—甘肅黑山—馬鬃山一帶有斷續延伸約900 km的鎂鐵—超鎂鐵岩這一背景,以及已發現多處銅鎳礦床(點)的區域成礦地質事實的基礎上,除開展面上的普查工作外,還應注意對黑山、大頭山、馬鬃山、「坡十」、「坡一」等礦化岩體進行深入工作,可通過鑽探「探底摸邊」等途徑,以期發現大而富的礦體。

需要強調的是,根據初步研究,該區的已有成礦事實和成礦條件顯示了區域成礦的兩種主導類型,即類似於金川式的中—新元古代陡傾斜小岩體型和二疊紀大火成岩省背景下的緩傾斜岩盆或岩床型,找尋這兩類礦床亦即是今後的找礦方向。另外,由於該區目前發現的礦床Ni、Cu品位均不高,多屬貧礦,因此,加強富鎳銅礦和在貧礦中尋找鉑礦將是今後工作的重要內容。

㈥ 中國的銅儲量不是在世界前列嗎

全球銅礦類型繁多,目前已發現和查明的主要類型有斑岩型、砂頁岩型、黃鐵礦型和銅鎳硫化物型4大類,與銅共生、伴生的有價元素通常包括鉬、黃金、銀等。
全球銅礦類型繁多,目前已發現和查明的主要類型有斑岩型、砂頁岩型、黃鐵礦型和銅鎳硫化物型4大類,與銅共生、伴生的有價元素通常包括鉬、黃金、銀等。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2015」中的數據統計,全球銅礦產資源儲量約為70,000萬噸(金屬噸),主要分布在智利、秘魯、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家。中國的銅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球第六位,儲量約為3,000萬噸(金屬噸),佔全球儲量的4.29%。

㈦ 鎳與銅的性質有什麼不同


元素名稱:鎳

元素原子量:58.69

元素類型:金屬

原子序數:28

元素符號:Ni

元素中文名稱:鎳

元素英文名稱:Nickel

相對原子質量:58.69

核內質子數:28

核外電子數:28

核電核數:28

質子質量:4.6844E-26

質子相對質量:28.196

所屬周期:4

所屬族數:VIII

摩爾質量:59

氫化物:NiH3

氧化物:NiO

最高價氧化物化學式:Ni2O3

密度:8.902

熔點:1453.0

沸點:2732.0

外圍電子排布:3d8 4s2

核外電子排布:2,8,16,2

顏色和狀態:銀白色金屬

原子半徑:1.62

常見化合價:+2,+3

發現人:克朗斯塔特

發現時間和地點:1751 瑞典

元素來源:鎳黃鐵礦[(Ni,Fe)9S8]

元素用途:具有鐵磁性的金屬元素,它能夠高度磨光和抗腐蝕。主要用於合金(如鎳鋼和鎳銀)及用作催化劑(如拉內鎳,尤指用作氫化的催化劑) ,可用來製造貨幣等,鍍在其他金屬上可以防止生銹。

發現人:克郎斯塔特 發現年代:1751年

發現過程:

1751年,瑞典的克郎斯塔特,用紅砷鎳礦表面風化後的晶粒與木炭共熱,而製得鎳。

元素描述:

銀白色金屬,密度8.9克/厘米3。熔點1455℃,沸點2730℃。化合價2和3。電離能為7.635電子伏特。質堅硬,具有磁性和良好的可塑性。有好的耐腐蝕性,在空氣中不被氧化,又耐強鹼。在稀酸中可緩慢溶解,釋放出氫氣而產生綠色的正二價鎳離子Ni2+;對氧化劑溶液包括硝酸在內,均不發生反應。鎳是一個中等強度的還原劑。

元素來源:

礦石經煅燒成氧化物後,用水煤氣或碳還原而製得。

元素用途:

主要用來製造不銹鋼和其他抗腐蝕合金,如鎳鋼、鉻鎳鋼及各種有色金屬合金,含鎳成分較高的銅鎳合金,就不易腐蝕。也作加氫催化劑和用於陶瓷製品、特種化學器皿、電子線路、玻璃著綠色以及鎳化合物制備等等。

元素輔助資料:

鎳在地殼中含量不小,大於常見金屬鉛、錫等,但明顯比鐵少得多,而且鎳和鐵的熔點不相上下,因此註定它比鐵發現得晚。

17世紀末,歐洲人開始注意鎳砒(砷)礦。當時德國用它來製造青色玻璃,采礦工人稱它為kupfernickel。「kupfer」在德文中是「銅」;「nickel」是罵人的話,大意是「騙人的小鬼」。因此這一詞可以義譯為「假銅」。當時人們認為它是銅和砷的混合物。

瑞典化學家克隆斯特研究了這個礦物,他得到了少量與銅不同的金屬。他在1751年發表研究報告,認為這是一種新金屬,就稱它為nickel,這也就是鎳的拉丁名稱niccolum和符號Ni的來源。鎳在歐洲被發現後,德國人首先把它摻入銅中,製成所謂日耳曼銀,或稱德國銀,也就是我國的白銅。


1.以一價和二價為主的金屬元素,有延性和展性,是熱和電最佳導體之一,是唯一的能大量天然產出的金屬,也存在於各種礦石(例如黃銅礦、輝銅礦、斑銅礦、赤銅礦和孔雀石)中,能以金屬狀態及黃銅、青銅和其他合金的形態用於工業、工程技術和工藝上。如:銅山(出產銅礦的山);銅花(銅屑);銅金(赤銅);銅粉(銅屑。銅和其他金屬熔融在一起所做出來的黃金色粉狀合金,可當作顏料);銅陵(產銅的山);銅落(銅屑。可入葯);銅腥(銅的腥臭味)

2.銅制的[器物]。如:銅丸(銅鑄的小球);銅牙(弩上鉤弦的鉤叫牙,以銅制者稱銅牙);銅瓦(銅制的瓦);銅史(漏刻銅壺上的銅人像);銅印(銅鑄的印章。也稱「銅章」);銅兵(銅制的兵器);銅狄(銅鑄的人。即「銅人」。或稱「金人」);銅洗(銅制的盥洗用具);銅柱(銅制的柱子);銅荷(銅制的燭台。形似荷葉);銅猊(銅制的獅形香爐);銅渾(銅制的渾天儀。又叫「銅儀」);銅鼻(古代官印上銅制的鼻狀紐孔)

3.銅鑄的貨幣。也用以泛指金錢 。

4. 喻堅固的。如:銅郭(形容城郭的堅固,如同銅鑄一般);銅堞(像銅鐵般堅固的城堞。堞是城上的女牆);銅樓(華美堅固的樓房);銅山鐵壁(比喻風節的堅毅剛正);銅頭鐵額(比喻人非常勇猛強悍)

5.喻堅強,強大有力的。如:銅豌豆(喻有經驗的老狎妓者)

元素名稱:銅

元素原子量:63.55

元素類型:金屬

發現人: 發現年代:

發現過程:

在古代就發現有銅存在。

元素描述:

呈紫紅色光澤的金屬,密度8.92克/厘米3。熔點1083.4±0.2℃,沸點2567℃。常見化合價+1和+2(3價銅僅在少數不穩定的化合物中出現)。電離能7.726電子伏特。銅是人類發現最早的金屬之一,也是最好的純金屬之一,稍硬、極堅韌、耐磨損。還有很好的延展性。導熱和導電性能較好。銅和它的一些合金有較好的耐腐蝕能力,在乾燥的空氣里很穩定。但在潮濕的空氣里在其表面可以生成一層綠色的鹼式碳酸銅[Cu2(OH)2CO3],這叫銅綠。可溶於硝酸和熱濃硫酸,略溶於鹽酸。容易被鹼侵蝕。

元素來源:

黃銅礦、輝銅礦、赤銅礦和孔雀石是自然界中重要的銅礦。把硫化物礦石煅燒後,再與少量二氧化硅和焦炭共熔得粗煉銅,再還原成泡銅,最後電解精製,即可得到銅。一個新的提取銅的方法正在研究中,就是把地下的低品位礦用原子能爆破粉碎,以稀硫酸原地浸取,再把浸取液抽到地表,在鐵屑上將銅沉澱出來。

元素用途:

銅是與人類關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屬,被廣泛地應用於電氣、輕工、機械製造、建築工業、國防工業等領域,在我國有色金屬材料的消費中僅次於鋁。

銅在電氣、電子工業中應用最廣、用量最大,占總消費量一半以上。用於各種電纜和導線,電機和變壓器的繞阻,開關以及印刷線路板等。

在機械和運輸車輛製造中,用於製造工業閥門和配件、儀表、滑動軸承、模具、熱交換器和泵等。

在化學工業中廣泛應用於製造真空器、蒸餾鍋、釀造鍋等。

在國防工業中用以製造子彈、炮彈、槍炮零件等,每生產100萬發子彈,需用銅13--14噸。

在建築工業中,用做各種管道、管道配件、裝飾器件等。

以下是各行業銅消費占銅總消費量的比例: 行業 銅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比例

電子(包括通訊) 48%

建築 24%

一般工程 12%

交通 7%

其他 9%

※ 銅性能的應用

導電性:64%,耐蝕性:23%,結構強度:12%,裝飾性:1%

元素輔助資料:

自然界中獲得的最大的天然銅重420噸.在古代,人們便發現了天然銅,用石斧將其砍下來,用錘打的方法把它加工成物件。於是銅器擠進了石器的行列,並且逐漸取代了石器,結束了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在我國,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已經開始使用紅銅,即天然銅。它的特點是鍛錘出來的。1957年和1959年兩次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遺址發掘出銅器近20件,經分析,銅器中銅含量高達99.63%~99.87%,屬於純銅。

當然,天然銅的產量畢竟是稀少的。生產的發展促進人們找到從銅礦中取得銅的方法。銅在地殼中總含量並不大,不超過0.01%,但是含銅的礦物是比較多見的,它們大多具有各種鮮艷而引人注目的顏色,招至人們的注意。例如鮮綠色的孔雀石CuCO3.Cu(OH)2,深藍色的石青2CuCO3.Cu(OH)2等。這些礦石在空氣中燃燒後得到銅的氧化物,再用碳還原,就得到金屬銅。

1933年,河南省安陽縣殷虛發掘中,發現重達18.8千克的孔雀石,直徑在1寸以上的木炭塊、陶制煉銅用的將軍盔以及重21.8千克的煤渣,說明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從銅礦取得銅的過程。

但是,煉銅製成的物件太軟,容易彎曲,並且很快就鈍。接著人們發現把錫摻到銅里去製成銅錫合金——青銅。青銅器件的熔煉和製作比純銅容易的多,比純銅堅硬(假如把錫的硬度值定為5,那麼銅的硬度就是30,而青銅的硬度則是100~150),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青銅時代。

我國戰國時代的著作《周禮·考工記》總結了熔煉青銅的經驗,講述青銅鑄造各種不同物件採用銅和錫的不同比例:「金有六齊(方劑)。六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箭)之齊;金錫半,謂之鑒(鏡子)燧(利用鏡子聚光取火)之齊。」這表明在3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經認識到,用途不同的青銅器所要求的性能不同,用以鑄造青銅器的金屬成分比例也應有所不同。

青銅由於堅硬,易熔,能很好的鑄造成型,在空氣中穩定,因而即使在青銅時代以後的鐵器時代里,也沒有喪失它的使用價值。例如在公元前約280年,歐洲愛琴海中羅得島上羅得港口矗立的青銅太陽神,高達46米,手指高度超過成人。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更最早利用天然銅的化合物進行濕法煉銅,這是濕法技術的起源,是世界化學史上的一項發明。這種方法用現代化學式表示就是:

CuSO4+Fe=FeSO4+Cu

西方傳說,古代地中海的CYPRUS島是出產銅的地方,因而由此得到它的拉丁名稱CUPRUM和它的元素符號Cu。英文中的COPPER,拉丁文中的CUIVRE、都源於此。

銅具有獨特的導電性能,是鋁所不能代替的,在今天電子工業和家用電器發展的時代里,這個古老的金屬有恢復了它的青春。銅導線正在被廣泛的應用。從國外的產品來看,一輛普通家用轎車的電子和電動附件所須銅線長達1公里,法國高速火車鐵軌每公里用10噸銅,波音747-200型飛機總重量中銅佔2%。

1. 電氣工業中的應用

※ 電力輸送

電力輸送中需要大量消耗高導電性的銅,主要用於動力申.線電纜、匯流排、變壓器、開關、接插元件和聯接器等。

在電線電纜的輸電過程中,由於電阻發熱而白白浪費電能。從節能和經濟的角度考慮,目前世界上正在推廣"最佳電纜截面"標准。過去流行的標准,單純地從降低一次按裝投資的角度出發,為了盡量減小電纜截面,以在設計要求的額定電流下,不至出現危險過熱,來確定電纜的最低允許尺寸。按這種標准鋪設的電纜,雖然按裝費低了;但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電阻能耗卻比較大。"最佳電纜截面"標准,則兼顧一次按裝費用和電能消耗這兩個因素,適當放大電纜尺寸,以達到節能和最佳綜合經濟效益的目的。按照新的標准,電纜截面往往要比老標准加大一倍以上,可以獲得50%左右的節能效果。

我國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由於鋼供不應求,考慮到鋁的比重只有銅的 30%,在希望減輕重量的架空高壓輸電線路中曾採取以鋁代銅的措施。目前從環境保護考慮,空中輸電線將轉為鋪設地下電纜。在這種情況下,鋁與銅相比,存在導電性差和電纜尺寸較大的缺點,而相形見絀。

同樣的原回,以節能高效的銅繞組變壓器,取代!日的鋁繞組變壓器,也是明智的選擇。

※ 電機製造

在電機製造中,廣泛使用高導電和高強度的銅合金。主要用銅部位是定子、轉子和軸頭等。在大型電機中,繞組要用水或氫氣冷卻,稱為雙水內冷或氫氣冷卻電機,這就需要大長度的中空導線。

電機是使用電能的大戶,約佔全部電能供應的60%。一台電機運轉累計電費很高,一般在最初工作5 00小時內就達到電機本易的成本,一年內相當於成本的4~ 16倍,在整個工作壽命期間可以達到成本的200倍。電機效率的少量提高,不但可以節能;而且可以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開發和應用高效電機,是當前世界上的一個熱門課題。由於電機內部的能量消耗,主要來源於繞組的電阻損耗;因此,增大銅線截面是發展高效電機的一個關鍵措施。近年來己率先開發出來的一些高效電機與傳統電機相比,銅繞組的使用量增加25~ 100%。目前,美國能源部正在資助一個開發項目,擬採用鑄入銅的技術生產電機轉子。

※ 通訊電纜

80年代以來,由於光纖電纜載流容量大等優點,在通訊干線上不斷取代銅電纜,而迅速推廣應用。但是,把電能轉化為光能,以及輸入用戶的線路仍需使用大量的銅。隨著通訊事業的發展,人們對通訊的依賴越來越大,對光纖電纜和銅電線的需求都會不斷增加。

※ 住宅電氣線路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電迅速普及,住宅用電負荷增長很快。如圖6.6所示,1987年居民用電量為 269.6億度( l度=1千瓦·小時),10後年的 1996年猛升到 1131億度,增加 3.2倍。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例如,1995年美國的人均用電量是我國的14.6倍,日本是我國的8.6倍。我國居民用電量今後仍有很大發展。預計從 1996年到2005年,還要增長l.4倍。

2.電子工業中的應用

電子工業是新興產業,在它蒸蒸日上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開發出鋼的新產品和新的應用領域。目前它的應用己從電真空器件和印刷電路,發展到微電子和半導體集成電路中。

※ 電真空器件

電真空器件主要是高頻和超高頻發射管、波導管、磁控管等,它們需 要高純度無氧銅和彌散強化無氧銅。

※ 印刷電路

銅印刷電路,是把銅箔作為表面,粘貼在作為支撐的塑料板上;用照相的辦法把電路布線圖印製在銅版上;通過浸蝕把多餘的部分去掉而留下相互連接的電路。然後,在印刷線路板上與外部的連接處沖孔,把分立元件的接頭或其它部分的終端插入,焊接在這個口路上,這樣一個完整的線路便組裝完成了。如果採用浸鍍法,所有接頭的焊接可以一次完成。這樣,對於那些需要精細布置電路的場合,如無線電、電視機,計算機等,採用印刷電路可以節省大量布線和固定迴路的勞動;因而得到廣泛應用,需要消費大量的銅箔。此外,在電路的連接中還需用各種價格低廉、熔點低、流動性好的銅基釺焊材料。

※ 集成電路

微電子技術的核心是集成電路。集成電路是指以半導體晶體材料為基片(晶元),採用專門的工藝技術將組成電路的元器件和互連線集成在基片內部、表面或基片之上的微小型化電路。這種微電路在結構上比最緊湊的分立元件電路在尺寸和重量上小成千上萬倍。它的出現引起了計算機的巨大變革,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基?D殼凹嚎�⒊齙某�蠊婺<�傻緶罰�詒刃∧分訃諄剮〉牡ジ魴酒�婊�希�蘢齔齙木�騫蓯�浚�捍鍤�蟶踔漣僂蛞隕稀W罱���手��募撲慊��綢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己採用鋼代替硅晶元中的鋁作互連線,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種用銅的新型微晶元,可以獲得30%的效能增益,電路的線尺寸可以減小到0.12微米,可使在單個晶元上集成的晶體管數目達到200萬個。這就為古老的金屬銅,在半導體集成電路這個最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開創了新局面。

※ 引線框架

為了保護集成電路或混合電路的正常工作,需要對它進行封裝;並在封裝時,把電路中大量的接頭從密封體內引出來。這些引線要求有一定的強度,構成該集成封裝電路的支承骨架,稱為引線框架。實際生產中,為了高速大批量生產,引線框架通常在一條金屬帶上按特定的排列方式連續沖壓而成。框架材料占集成電路總成本的1/3~ l/4,而且用量很大;因此,必須要有低的成本。

銅合金價格低廉,有高的強度、導電性和導熱性,加工性能、針焊性和耐蝕性優良,通過合金化能在很大范圍內控制其性能,能夠較好地滿足引線框架的性能要求,己成為引線框架的一個重要材料。它是目前鋼在微電子器件中用量最多的一種材料。

3.能源及石化工業中的應用

※ 能源工業

火力及原子能發電都要依靠蒸氣作功。蒸氣的迴路如下:

鍋爐發生蒸氣- 蒸氣推動汽輪機作功- 作功後的蒸汽送至冷凝器- 冷卻成水- 回到鍋爐重新變成蒸汽。

其間主冷凝器由管板和冷凝管組成。由於鋼導熱性好並能抗水的腐蝕,所以它們均使用鍋黃銅、鋁黃銅或白銅製造。根據資料介紹,每萬千瓦裝機容量需要5噸冷凝管。一個60萬千瓦的發電廠就需要3 00噸冷凝管材。

太陽能的利用也要使用許多銅管。例如:英國倫敦附近某旅館的一個游泳池,裝備了太陽能加熱器,在夏季可以將水溫保持在18~24℃。在該太陽能加熱器中含有784磅(3 56公斤)銅管。

※ 石化工業

銅和許多銅合金,在水溶液、鹽酸等非氧化性酸、有機酸(如:醋酸、檸檬酸、脂肪酸、乳酸、草酸等)、除氨以外的各種鹼及非氧化性的有機化合物(如:油類、酚、醇等)中,均有良好的耐蝕性;因而,在石化工業中大量用於製造接觸腐蝕性介質的各種容器、管道系統、過濾器、泵和閥門等器件。還利用它的導熱性,製造各種蒸發器、熱交換器和冷凝器。由於銅的塑性很好,特別適合於製造現代化工工業中結構錯綜復雜、銅管交叉編制的熱交換器。此外在石油精煉工廠中都使用青銅生產工具;原回是沖擊時不迸出火花,可以防止火災發生。

※ 海洋工業

海洋佔地球表面面積70%以上,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海水中含確"容易造成腐蝕的氯離子,鋼鐵、鋁、甚至不銹鋼等許多工程金屬材料均不耐海水腐蝕。此外在這些材料,以及木材、玻璃等非金屬材料的表面上還會形成海洋生物污損。銅則一枝獨秀,不但耐海水腐蝕;而且溶入水中的銅離子有殺菌作用,可以防止海洋生物污損。因而,銅和銅合金是海洋工業中十分重要的材料,業己在海水淡化工廠、海洋採油采氣平台、以及其它海岸和海底設施中廣泛應用。例如,海水淡化過程中使用的管路系統、泵和閥門,以及採油采氣平台上使用的設備,包括飛濺區和水下用的螺栓、鑽孔日,抗生物污損包套、泵閥和管路系統等等。關於銅和銅合金在船舶中的應用情況,將在後節中介紹。

4.交通工業中的應用

※ 船舶

由於良好的耐海水腐蝕性能,許多銅合金,如:鋁青銅、錳青銅、鋁黃銅、炮銅(錫鋅青銅)、白鋼以及鎳銅合金(蒙乃爾合金)己成為造船的標准材料。一般在軍艦和商船的自重中,銅和銅合金佔2~3%。

軍艦和大部分大型商船的螺旋漿都用鋁青銅或黃銅製造。大船的螺旋漿每支重 20~ 25噸。伊麗莎白皇後號和瑪麗皇後號航母的螺旋漿每支重達3 5噸。大船沉重的尾軸常用"海軍上將"炮銅,舵和螺旋漿的錐形螺栓也用同樣材料。引擎和鍋爐房內也大量用鋼和銅合金。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商船,使用了30噸白銅冷凝管。近來用鋁黃銅管作油罐的大型加熱線圈。在10萬噸級的船上就有12個這種儲油罐,相應的加熱系統規模相當大。船上的電氣設備也很復雜,發動機、電動機、通訊系統等幾乎完全依靠銅和銅合金來工作。大小船隻的船艙內經常用鋼和銅合金來裝飾。甚至木製小船,也最好用鋼合金(通常是硅青銅)的螺絲和釘子來固定木結構,這種螺絲可以用滾軋大量生產出來。

為了防止船殼被海生物污損影響航行,過去經常採用包覆銅加以保護;現在,則普遍用刷含銅油漆的辦法來解決。

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御防德國磁性水雷對艦船的襲擊,曾發展了抗磁性水雷裝置,在鋼船殼周圍附一圈銅帶,通上電流以中和船的磁場,這樣就可以不引爆水雷。從1944年以後,盟軍的所有船隻,共計約18,000艘,都裝上了這種去磁裝置而得到了保護。一些大型主力艦為此需用大量的銅,例如其中一艘用去銅線長 28英里,重約 30噸。

※ 汽車

汽車用銅每輛10~2I公斤,隨汽車類型和大小而異,對於小轎車約占自重的6~9%%。銅和銅合金主要用於散熱器、制動系統管路、液壓裝置、齒輪、軸承、剎車摩擦片、配電和電力系統、墊圈以及各種接頭、配件和飾件等。其中用鋼量比較大的是散熱器。現代的管帶式散熱器,用黃銅帶焊接成散熱器管子,用薄的銅帶折曲成散熱片。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銅散熱器的性能,增強它對鋁散熱器的競爭力,作 了許多改進。在材質方面,向銅中添加微量元素,以達到在不損失導熱性的前 提下,提高其強度和軟化點,從而減薄帶材的厚度,節省用鋼量;在製造工藝 方面,採用高頻或激光焊接銅管,並用鋼釺焊代替易受鉛污染的軟焊組裝散熱 器芯體。這些努力的結果示於表6.2,與釺焊鋁散熱器相比,在相同的散熱條件 下,即在相同的空氣和冷卻劑的壓力降下,新型銅散熱器的重量更輕,尺寸顯 著縮小;再加上鋼的耐蝕性好、使用壽命長,銅散熱器的優勢就更明顯。

※ 鐵路

鐵路的電氣化對銅和銅合金的需要量很大。每公里的架空導線需用2 噸以上的異型銅線。為了提高它的強度,往往加入少量的銅(約1%)或銀 (約of%)。此外,列車上的電機、整流器、以及控制、制動、電氣和信 號系統等都要依靠銅和銅合金來工作。

※ 飛機

飛機的航行也離不開銅。例如:飛機中的配線、液壓、冷卻和氣動系統需使用銅材,軸承保持器和起落架軸承採用鋁青銅管材,導航儀表應用抗磁鋼合金,眾多儀表中使用破銅彈性元件等等。

5.機械和冶金工業中的應用

※ 機械工程

幾乎在所有的機器中都可以找到銅製品部件。除了電機、電路、油壓系統、氣壓系統和控制系統中大量用鋼以外,種類繁多用黃銅和青銅製造的傳動件和固定件,如齒輪、蝸輪、蝸桿、聯結件、緊固件、扭擰件、螺釘、螺母等,比比皆是。幾乎在所有作機械相對運動的部件之間,都要使用減磨銅合金製作的軸承或軸套,特別是萬噸級的大型擠壓機、鍛壓機的缸套、滑板幾乎都用青銅製成,鑄件重量可達數噸。許多彈性元件,幾乎都選用硅青銅和錫青銅作為材料。焊接工具、壓鑄模具等更離不開銅合金,如此等等。

※ 冶金設備

冶金工業是消耗電能的大戶,素有"電老虎"之稱。在冶金廠的建設中通常必須要有一個依靠銅來進行工作的龐大的輸、配電系統和電力運轉設備。此外,在火法冶金中,連續鑄造技術已佔據主導地位,其中的關鍵部件一結晶器,大都採用鉻銅、銀銅等高強度和高導熱性的銅合金。電冶金中的真空電弧爐和電渣爐水冷坩堝使用鋼管材製造,各種感應加熱的感應線圈都是用銅管或異型銅管繞制而成,內中通水冷卻。

※ 合金添加劑

銅是鋼鐵和鋁等合金中的重要添加元素。少量銅(0.2~0.5%)加入低合金結構用鋼中,可以提高鋼的強度及耐大氣和海洋腐蝕性能。在耐蝕鑄鐵和不銹鋼中加入銅,可以進一步提高它們的耐蝕性。含銅30%左右的高鎳合金是著名的高強度耐蝕"蒙乃爾合金",在核工業中廣泛使用。

在許多高強度鋁合金中都含有銅。通過淬火 一 時效熱處理,在合金中析出彌散分布的細小顆粒,而顯著提高其強度,稱為時效硬化鋁合金。其中著名的有杜拉鋁或稱硬鋁,它是一種含銅、錳、鎂的鋁合金,是製造飛機和火箭的重要結構材料。

6.輕工業中的應用

輕工業產品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品種繁多、五花八門。由於鋼具有良好綜合性能,到處可以看到它大顯身手的蹤影。現僅舉數例如下:

※ 空調器和冷凍機

空調器和冷凍機的控溫作用,主要通過熱交換器銅管的蒸發及冷凝作 用來實現。熱交換傳熱管的尺寸和傳熱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空 調機和製冷裝置的效能和小型化。在這些機器上採用的都是高導熱性能的異型銅管。利用鋼的良好加工性能,最近開發和生產出帶有內槽和高翅片的散熱管,用於製造空調器、冷凍機、化工及余熱口收等裝置中的熱交換器,可使新型熱交換器的總熱傳導系數提高到用普通管的2~3倍,和用普通低翅片管的 1.2~1.3倍,己在國內使用,可節省 40%的銅,並使熱交換器體積縮小 1/3以上。

※ 鍾表

目前生產的鍾表,計時器和有鍾表機構的裝置,其中大部分的工作部件都用"鍾表黃銅"製造。合金中含1.5-2%的鉛,有良好加工性能,適合於大規模生產。例如,齒輪由長的擠壓黃銅棒切出,平輪由相應厚度的帶材沖出,用黃銅或其它銅合金製作摟刻的鍾表面以及螺絲和接頭等等。大量便宜的手錶用炮銅(錫鋅青銅)製造,或鍍以鎳銀(白銅)。一些著名的大鍾都用鋼和銅合金製作。英國"大笨鍾"的時針用的是實心炮銅桿,分針用的是14英尺長的銅管。

一個現代化的鍾表廠,以銅合金為主要材料,用壓力機和精確的模具加工,每天可以生產一萬到三萬只鍾表,費用很低。

※ 造紙

在當前信息萬變的社會里,紙張消費量很大。紙張表面看來簡單,但是造紙工藝卻很復雜,需要通過許多步驟,應用很多機器,包括冷卻器、蒸發器、打漿器、造紙機等等。其中許多部件,如:各種熱交換管、輥輪、打擊棒、半液體泵和絲網等,大部分都用鋼合金製作。

例如,目前採用的長網造紙機,它要將制好的紙漿噴到快速運動的具有細小網孔( 40~60目)的網布上。網布由黃銅和磷青銅絲編織而成,它的寬度很大,一般在20英尺(6米)以上,要求保持完全平直。網布在一系列小的黃銅或銅輥子上運動,當帶著噴附其上的紙漿通過時,濕氣從下面空吸出去。網子同時振動以使紙漿中的小纖維粘結在一起。大型造紙機的網布尺寸很大,可以達到寬26英尺8英寸( 8. l米)和長100英尺( 3 0. 5米)。濕紙漿不但含水,而且含有造紙過程中使用的化學葯劑,腐蝕性很強。為了保證紙張質量,對網布材料要求很嚴,不但要有高的強度和彈性;而且要抗紙漿腐蝕,銅合金完全可以勝任。

※ 印刷

印刷中用銅版進行照相製版。表面拋光的銅版用感光乳膠敏化後,在它上面照相成像。感光後的銅版需加熱使膠硬化。為避免受熱軟化,銅中往往含有少量的銀或砷,以提高軟化溫度。然後,對版子進行腐蝕,形成分布著凹凸點子圖形的印刷表面。

在自動排字機上,要通過黃銅字型塊的編排,來製造版型,這是銅在印刷中的另一個重要用途。字型塊通常用的是含鉛黃銅,有時也用銅或青銅。

※ 釀酒

在世界的啤酒釀造中,銅起重要作用。經常用銅作麥芽桶和發酵罐的內村。在一些著名的啤酒廠中備有十餘個容量超過2萬加侖的這種大桶。在發酵缸中,為了降溫,常用鋼管通水冷卻。還用鋼管通水蒸汽在釀造啤酒時進行加熱,以及用鋼管輸送酒液等。

蒸餾威士忌和其它烈性酒時,通常用鋼制蒸餾鍋。威士忌麥芽酒需蒸餾兩次,要用兩個大銅蒸餾鍋。

※ 醫葯

制葯工業中,

㈧ 世界銅,鉛,鋅的儲量及金屬產量分布!

2008年世界銅儲量為5.5億噸,儲量基礎為10.0億噸,2000年世界銅儲量為3.4億噸,儲量基礎為6.5億噸,探明儲量增長了54%。銅儲量分布廣泛,其中最多的國家是智利和秘魯,兩國合計分別佔世界儲量和儲量基礎的40.0%和48.0%。其他儲量較多的國家還有美國、墨西哥、印尼、中國、波蘭、尚比亞、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哈薩克、剛果(金)和菲律賓等。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2008年世界陸地銅資源量為30億噸,深海底和海山區的錳結核及錳結殼中的銅資源量為7億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另外,洋底或海底熱泉形成的賤金屬硫化物礦床中含有大量的銅資源。

2003 年世界鉛儲量為 6700 萬噸,儲量基礎為 14000 萬噸,與 1990 年相比,儲量減少了 300 萬噸,儲量基礎增加了 2 000 萬噸(表 1 )。澳大利亞的鉛儲量為 1500 萬噸,佔世界儲量的 22 % , 中國占 16 % ,美國占 12 % ,哈薩克占 7 % ,秘魯占 5 % ,加拿大占 3 % ,墨西哥占 2 % ,以上 7個國家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比例為 67 % ,剩餘的 33 %的儲量分布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儲量基礎較多的國家有澳大利亞、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合計佔世界鉛儲量基礎 60 %以上。其他儲量基礎較多的國家還有秘魯、哈薩克、墨西哥、摩洛哥、瑞典和南非等。按 2004 年世界鉛礦山產量 314.40 萬噸計,現有鉛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 21 年和 45 年。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顯示,2004年世界鋅儲量2.2億噸,儲量基礎為4.6億噸。鋅儲量較多的國家有中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哈薩克、秘魯和墨西哥等。其中,澳大利亞、中國、美國、哈薩克四國的礦石儲量佔世界鋅儲量的57%左右,佔世界儲量基礎的64.66%。 我國的鋅資源豐富,地質儲量居世界第一位,至2004年底,我國鋅的地質保有儲量為9200萬噸。

㈨ 銅(鉬)、銅鎳礦

中亞大型以上的銅礦,主要有5種類型,即斑岩型和沉積砂頁岩型及矽卡岩型、岩漿銅鎳礦型和火山-沉積型。

一、斑岩型礦床

最重要的大型以上斑岩銅礦,在哈薩克分布於巴爾喀什地區及北哈薩克的博舍庫利及巴爾喀什南部的科克賽礦床,這些斑岩銅礦除博舍庫利(銅1.3Mt,金49t)等形成於早古生代陸緣弧內(成礦期為寒武紀)其餘都形成於碰撞-後碰撞期並與石炭紀—二疊紀晚期岩漿分異的斑岩體有關。分布於烏茲別克庫拉馬石炭-二疊紀火山-沉積盆地中的阿爾瑪雷克礦田,由3個大型斑岩銅金礦組成,其中卡爾馬克爾-達利涅耶兩斑岩銅礦的銅含量27Mt,金含量2798t,可見儲量之大(圖6-1)。

科翁臘德斑岩銅(鉬)礦床:位於巴爾喀什湖北岸,是世界級超大型銅礦,銅金屬儲量超過790×104t,平均含Cu0.9%。

該礦床屬巴爾喀什成礦帶西段,位於巴爾喀什緯向線性構造與西北—南東向的科翁臘德—薄爾林納斷層的交匯處。礦體產於長軸近南北向的破火山口中,破火山口周圍為,法門階(

)紅色砂岩,火山口內為早-中石炭世火山混雜砂岩等所充填,安山岩及安山質凝灰岩位於火山口中心,形成火山穹丘。礦體產於火山穹丘內部。受晚石炭世侵入的花崗閃長岩、斑岩岩株控制,平面上呈環形,外環大小720m×130m,向下延伸超過500m。近地表發育有氧化帶(厚2~50m,平均20m)、淋濾帶(厚7~56m)、次生富集帶(厚54~206m),以上3個帶的平均品位為1.2%,原生礦帶的平均品位為0.6%。礦化分布在受熱液蝕變(粘土化、硅化、絹雲母化、鉀長石化等)的花崗閃長岩、長英質火山岩中,金屬硫化物呈分散狀或復雜細脈狀,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磁鐵礦等。

專家認為,該礦床形成於大陸邊緣的島弧環境(另一種觀點認為它屬泥盆紀—石炭紀殘余洋盆封閉期產物)。含礦的斑岩基本上是沿古火山通道侵位的,小的含礦岩株之下可能有更大的岩基,它是該礦床成礦的主要熱源、流體源和礦質來源,沿火山機構下滲循環的大氣降水也參與了成礦作用。含礦岩體年齡多為396~282Ma,成礦作用的主峰期為296~260Ma(A,M.庫爾恰霍夫)

吉爾吉斯斯坦北天山早古生代斑岩型銅金礦分布於吉爾吉斯山西段南坡如塔爾迪布拉克礦床銅70×104t,金60t及安達什等礦床,多為細脈狀,時代均為中奧陶世,吉爾吉斯山東段的奧克托爾科依礦床Cu50×104t,Au24t,成礦期為泥盆紀。

除主要工業價值的銅鉬外還有砷、鉛、鋅、錸、鉈、鎵、硒、碲、銦、鉍、鈷、鎳、金、銀、銻、錫等多種元素。

新疆的斑岩銅礦;主要分布於准噶爾盆地周緣,有五個主要成礦期,志留紀以蒙西銅礦為代表,形成於陸緣弧環境,與蒙古奧尤-陶勒蓋超大型銅金礦床成礦期相近,為晩志留世—早泥盆世,但後者成礦高峰期為石炭紀(320~307Ma);

泥盆紀的斑岩銅礦以哈拉蘇銅礦為代表,產於疊加在早古生代島弧基底上的泥盆紀疊加島弧帶內,成礦與中泥盆晚期的構造-岩漿作用有關。至少有兩期成礦事件,早期375Ma,晚期279Ma,印支期疊加成礦作用使礦床更加富集。

石炭紀—二疊紀的斑岩銅礦比較發育,與哈薩克的科翁納德、阿克斗卡以及烏茲別克的阿爾瑪雷克等超大型銅鉬、銅金礦床的成礦期相似;西准噶爾包古圖銅礦圍岩為石炭紀凝灰砂岩、凝灰岩,含礦岩體為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岩和花崗閃長斑岩,年齡330~320Ma,准噶爾北緣的希勒庫都克銅鉬礦床,以鉬為主,成礦與中酸性(次火山)斑岩脈有關(329Ma),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327Ma,含礦斑岩屬過鋁質髙鉀鈣鹼性系列,形成於後碰撞環境;土屋-延東銅鉬礦,具大-超大型規模。對其成礦地質背景的認識,歷來分歧較大,關鍵是對覺洛塔格構造背景的認識,含礦圍岩是島弧火山岩或是裂谷型火山岩以及含礦圍岩的確切時代等問題。含礦圍岩企鵝山群為富鈉質粗面玄武岩-粗安岩,Sm-Nd等時線年齡(416±120)Ma,含礦斑岩(斜長花崗斑岩、蝕變後為鈉長花崗斑岩)單顆粒鋯石U-Pb年齡369~356Ma(芮宗瑤等,2002),劉德全等(2003)測得含礦斜長花崗斑岩的 SHRIMP年齡為(332±2)Ma,暗示成礦作用發生於早石炭世。但後來在含礦岩體侵入的企鵝山組及梧桐窩子組中採到晚石炭世中-上部達拉階上部牙形刺化石(董連慧、馮京、李鳳鳴,2005),說明含礦岩體應晚於或等於晚石炭世。不少研究者如韓寶福等(2006)通過 SHRIMP 鋯石U-Pb年齡的研究認為准噶爾古生代後碰撞深成岩漿活動,從早石炭世維憲期中-晚期開始至早二疊世末期結束,東准噶爾在330~265Ma,西准噶爾在340~275Ma之間。有的岩體具高鉀鈣鹼性系列,因此這期斑岩銅礦多形成於後碰撞期或 B 型俯沖-A 型俯沖的過渡期。這一期斑岩岩漿期後熱液對石英脈型鉬礦的形成有利,如新疆的蘇雲河鉬礦,哈薩克的扎涅特、東科翁臘德鉬礦(280Ma)等,都產於斑岩銅礦附近並約晚於斑岩銅礦成礦期。

二疊紀斑岩銅礦,以新疆西天山莫斯早特斑岩銅礦為代表,據趙振華等(2004)的研究,認為阿吾拉勒山西段二疊紀火山岩-淺侵型岩漿中,分布著多處Cu礦床(點),它們主要產於富鹼的石英鈉長斑岩的岩體中,其中以尼勒克縣城南莫斯早特 Cu 礦床為代表,該礦床以莫斯早特鈉長斑岩為中心,包括其周圍穹隆狀火山岩圍岩中的奴拉賽、克孜克藏、克孜克藏南3個礦化體間的礦化地段面積約 10km2。礦體產於莫斯早特破火山穹隆內,穹隆中心為石英鈉長斑岩(1.5km2),圍岩為二疊紀火山-沉積建造。含礦岩體為石英鈉長斑岩,其地球化學特徵與埃達克質岩石基本相同,具有富Na、Al高、Sr低等特點,全岩

年齡(268±5)Ma,Rb-Sr年齡(248±12)Ma,K-Ar年齡254.5Ma,屬中晚二疊世,圍岩蝕變為綠簾石化、青盤岩化和黃鐵礦化。含礦石英鈉長斑岩形成於後碰撞階段,屬由碰撞、擠壓向伸展、拉張轉變的構造動力學格架的轉折期。

三疊紀—侏羅紀斑岩型鉬(錸)礦及鉬礦;分布於覺洛塔格東段,如哈密東部的白山鉬(錸)礦和鉬礦,前者與花崗岩、花崗斑岩、鹼性正長岩等有關,圍岩為早石炭世細碎屑岩-細碧-石英角斑岩建造。礦體產於黑雲母長英質角岩帶內,主要由含礦石英-鉀長石細脈、硫化物細脈和礦化角岩組成。成礦時代為三疊紀235.7Ma(李華芹,2006)。 產於黑雲母斜長花崗岩中的鉬礦成礦年齡181Ma、含礦石英脈187Ma(李華芹等,2006)屬板內後造山期產物。

蒙古國等的主要斑岩銅礦;蒙古國最重要的斑岩型銅、鉬、金礦化,集中於三個近東西向分布的火山岩帶;即北蒙古色楞格火山岩帶、中蒙古火山岩帶和南蒙古火山岩帶,南蒙古火山岩帶近年有重大突破,中蒙古含礦性較差。

按成礦期分三種類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斑岩型礦床、古生代-中生代層控型銅礦床、與輝長岩有關的岩漿分異銅鎳礦床(時代不明)。

蒙古-外貝加爾成礦區(北蒙古)的額爾登特鄂博斑岩銅礦,成礦年代已獲較多資料,近來在含礦石英閃長岩中獲SHRIMP和LA-MA-ICP-MS鋯石U-Pb年齡(240±3.0)Ma~(246±1.0)Ma(江思宏等,2010)可認為該礦床形成於晚二疊世—早三疊世。

該礦床銅儲量1260×104t,鉬36×104t,被列為世界十大斑岩銅礦之一。晚古生代—中生代北蒙古的火山岩漿作用反映了同時代的俯沖作用,它起始於早二疊世,在晚二疊世—三疊紀達到頂峰,與蒙古-鄂霍茨克海的閉合相對應。該礦床的形成可能與此海槽的閉合有關。

);4—科克塔斯扎爾礦床(C);5—奧澤爾諾耶礦床(C);6—康斯坦丁諾夫(C);7—阿爾馬雷(C);8—克孜爾塔什(C);9—熱安都克(C);10—南克孜爾賴(C2-3);11—別斯紹克(C3);12—博爾雷(C2-3);13—卡斯卡爾卡茲甘(C2-3);14—科翁臘德(C2-3);15—薩雷沙甘(C1-2);16—索庫爾柯伊(C2-3);17—阿克斗卡(C);18—扎納扎爾(C1);19—卡拉布加(C1);20—克齊爾卡因(C1);21—卡爾卡梅斯(03);22—阿克塔斯特(03);23—翁古爾柳(03);24—恰特爾拜(03);25—熱伊桑(03);26—科克賽(C)

烏茲別克:27—阿爾馬累克(C)(卡利馬克爾、達利涅耶);28—薩雷切庫(C);29—楊戈克雷;30—坎德爾

吉爾吉斯斯坦:31—卡因齊(03);32—塔爾迪布拉克(03);33—青年(C2);82奧克托爾科伊(C)

中國新疆:34—索爾庫都克(C);35—喀拉蘇(C);36—卡拉先格爾(C);37—臭水泉南(C-P);38—烏倫布拉克(C-P);39—塔黑爾巴斯套(C);40—雲英山(C-P);41—喇嘛蘇(C);42—達巴特(C);43—加曼特(C);44—群吉等礦群(C-P);45—肯登高爾(C);46—達灣沙拉(C-P);47—博紅托斯(C-P);48—依格爾(C);49—小堡(C);50—白山(C);51—延東(C);52—士屋(C);53、靈龍(C);54—赤湖(C);55—大同(C);56—烏魯克沙依(C);57—雲霧嶺(E)

中國青海:58—青海雜多納日貢瑪(中.新生代)

中國西藏:59—德格昌達溝(中.新生代);60—昌都莽總銅礦(中.新生代);61—江達玉龍(中.新生代);62—貢覺多霞松多(中.新生代);63—察雅馬拉松多(中.新生代)

中國甘肅:64—公婆泉(C);65—紅山井(C);66—白山堂(C)

中國內蒙古;70—八大關(T-J);71—烏魯格吐山(T-J);72—白乃廟(0)

中國河北:73—賈家營(J);74—大灣(J)

中國山西:75—繁峙後峪(J);76—銅礦峪(Ar—Pt);77—小西溝(Ar—Pt)

中國陝西:78—金堆城(J);79—石家灣(J)

中國河南:80—欒川礦群;南泥湖(J)、三道庄(J)、上房(J);81—秋樹灣(J)

蒙古國:67—額爾登特(T—J);68—查干蘇布爾加(C-P);69—歐玉陶勒蓋(C、K)

近年在蒙古南戈壁發現的歐玉陶勒蓋超大型富金銅礦床,徹底改變了普遍認為蒙古只能找到銅鉬礦床的觀點。自西南歐玉礦區被發現後,富金斑岩銅礦體在Kharmagtai,Oyut Ulaan,和 Hunguit被找到,都位於南戈壁地區。地球物理調查對發現該礦區起了重要作用。艾芬豪礦業公司在Kharmagtai 5km2范圍內,鑽探圈定了4個富金斑岩體,礦化作用與西南歐玉區相似,但銅金礦化多賦存於網脈狀閃長斑岩和電氣石角礫岩管中,普遍存在鈉長石、磁鐵礦、黑雲母和綠簾石化熱液蝕變,總之歐玉陶勒蓋不同礦化系統間關系復雜,西南歐玉區的金(g/t)、銅(%)比率通常為2:1,南歐玉區為1:10,北部雨果區為1:4,目前許多方面還在研究中,對區域構造背景和容礦岩體的岩石成因等多方問題都還沒有較好的認知。

目前認為它是一個巨型的泥盆紀斑岩型銅金礦區,在雨果區發現的深成超高品位銅礦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斑岩型銅礦床中品位最高的。就斑岩型銅金礦的規模而言,歐玉陶勒蓋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僅次於Grasberg之後。預測今後還可能發現更多的銅金礦資源,在蒙古和中國的戈壁區很可能發現其他的早-中二疊世的斑岩型銅金礦床。

燕山期的斑岩Cu礦主要分布在中蒙邊境東段,疊加在前寒武紀及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的斷陷盆地與斷隆的相鄰部位,中生代火山-沉積岩及燕山期花崗岩類發育。可能是由於東南側庫拉(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的俯沖所引起。因此也形成了不少大-超大型Cu(Mo)礦床。位於北蒙古維季姆薩拉依爾造山帶內的中生代斷陷盆地中,斷陷盆地內發育二疊紀及中生代的火山-沉積建造,其基底為前寒武系及早古生代早期褶皺帶。含礦斑岩為燕山期210~240Ma花崗閃長斑岩、斜長花崗斑岩、石英閃長斑岩、花崗斑岩、花崗正長斑岩和圍岩-火山角礫岩(如額爾登特超大型礦床)。

內蒙古烏努格吐山大型斑岩Cu(Mo)礦床,位於中蒙古-額爾古納薩拉依爾造山帶的上疊中生代構造活化帶內,中生代火山、侵入岩發育。其中二長花崗斑岩與Cu(Mo)礦化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工業礦體產於線性斷裂與環形火山穹隆構造的交匯部位。

在桐柏-大別及北秦嶺褶皺帶中近華北地塊南緣,分布著一系列大-中型斑岩礦床(金堆城大型Mo礦床,欒川南泥湖大型Mo、W礦床,上房Mo、Fe大型礦床,秋樹灣中型Cu(Mo)礦床等等。它們與燕山期淺-超淺成花崗斑岩小岩體有成因聯系,並常分布於區域北西西向斷裂旁側。

侯增謙等(2004、2007)在研究西藏岡底斯中新世斑岩銅礦時空分布時,認為在大陸碰撞造山帶同樣可以形成大型斑岩銅礦,這些斑岩銅礦形成於造山後伸展環境,受垂直造山帶的正斷層系統控制。並討論了大陸環境的斑岩銅礦至少產出於4類環境;晚碰撞走滑環境、後碰撞伸展環境、後造山伸展環境、非造山崩塌環境。並指出大陸環境含礦斑岩以高鉀質為特徵,多具高鉀鈣鹼性和鉀玄質,常顯示埃達克岩地球化學親和性,其岩漿通常起源於加厚的新生鎂鐵質下地殼或拆沉的古老下地殼。陸間碰撞期的地殼大規模加厚以及其後的軟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形成含礦岩漿的主導機制。並認為與大洋板塊俯沖無任何關系的大陸環境,也是斑岩型礦床產出的重要環境,如藏東玉龍、西藏岡底斯、中國東部德興、長江中-下游等。

西藏岡底斯斑岩銅礦;位於拉薩地體南緣,東西向展布,斑岩多呈岩株、岩瘤產出,侵位於規模宏大的岡底斯花崗岩基內部,東西延伸350km,寬80km,含大型和一系列小型礦床、礦點構成。銅資源量1500×104t以上。斑岩帶岩漿活動介於17~12Ma(中新世中期)、成礦峰期年齡(15±2)Ma左右。

藏東玉龍斑岩銅礦帶;長300km,寬15~30km,由4個大型銅礦和眾多含礦斑岩體構成。金屬Cu 儲量 1000×104t以上。以玉龍 Cu 礦為典型,Cu儲量 628×104t,伴生Au100t,Cu品位 0.99%,Au品位0.35g/t,具世界級規模。礦帶與印度-歐亞大陸主碰撞方向斜交,受 NNW向大規模走滑斷裂帶控制,斑岩帶岩漿活動有三個高峰期;52Ma,40Ma,33Ma,成礦年齡介於40~35Ma間,屬晚碰撞走滑階段產物,含礦斑岩以二長花崗斑岩為主,次為鉀長花崗斑岩。Cu、Mo組合,外圍Pb、Zn、Ag 組合;江西德興斑岩銅礦田:產於揚子地塊內部,由三個礦床組成;銅廠,Cu儲量524.4×104t;硃砂紅,Cu儲量60.5×104t(Cu品位 0.423%);富家塢,Cu儲量257×104t(Cu 品位 0.50%)、Mo儲量167 845t(品位0.033%),具世界級規模。含銅斑岩鋯石年齡介於166~177Ma(約中侏羅世早期)。岩漿峰期年齡(171±3)Ma,輝鉬礦Re-Os年齡173Ma,屬後造山伸展階段,侵入岩小體積、淺侵位、多期多相,高鉀鈣鹼性花崗閃長斑岩為主。細脈侵染型,Cu、Mo組合,外圍無明顯礦化。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斑岩銅礦:位於揚子板塊東北部,由鄂東、九瑞、安慶、廬樅、銅陵、寧蕪和寧鎮等七個礦集區構成。成礦多與燕山晚期(150~122Ma)閃長斑岩、石英斑岩密切相關,輝鉬礦Re-Os年齡143~142Ma,九瑞城門山礦床最大,Cu金屬量307×104t(0.75%),Au43.6t(0.24g/t),成礦年齡136Ma,(早白堊世);封山洞銅礦,銅大於100t,Au;大於40t,Ag大於1500t,成礦年齡138~149Ma(晚侏羅晚期—早白堊世),廬樅沙溪銅礦屬大型規模,Cu品位大於百分之一,含礦斑岩Rb-Sr 143Ma,成礦年齡123.6Ma;寧鎮安基山銅礦,達中等規模,鉬儲量120 450t(品位0.018%)斑岩年齡123~106Ma,輝鉬礦Re-Os年齡106Ma。侵染狀、細脈狀,Cu Mo組合,外圍具弱的Cu、Mo、Pb、Zn礦化。

二、沉積砂頁岩型大型銅礦

見於中哈薩克薩雷蘇盆地的北緣,最重要的礦床是熱茲卡茲甘礦床。它產於前寒武紀及早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的晚古生代上疊盆地中的石炭紀熱茲卡茲甘組中。並整合覆於法門期—納繆爾期灰岩、白雲岩、砂、泥岩之上,其上為晚石炭世—早二疊世紅色粉砂岩、砂岩和灰岩所覆蓋。熱茲卡茲干組屬淺水三角洲—潟湖相沉積偶夾火山灰凝灰岩。據研究有26層含礦砂岩,其中19層含有工業礦體,可歸並為9個含礦層位,每個含礦層位有一個以上的含礦層、多的可達5層,其間為紅色砂岩。含礦層由一些相距很近、順層侵染礦化和細脈礦化的單個礦體構成。整個地區有300多個礦體。儲量在300×104t以上。

礦體與圍岩整合產出形成平緩的短軸褶皺,近礦蝕變在礦床上出現相當寬的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鉀長石化、高嶺土化。

該礦床具有兩大成礦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地層中銅的沉積形成礦源層階段。第二階段形成細脈礦石。是銅的活化轉移並在有利的構造部位富集形成巨大再生礦體。用Re-Os法測定年齡為(210±30)Ma,對其中的12個樣品鉛同位素測定的年齡為250~260Ma。

該礦床除主要組分銅外,鉛、鋅、銀、錸、鎘也具工業意義,此外還含砷、銻、鉍、鉬、鈷、鋨等元素。屬哈薩克重要的超大型銅礦床。

吉爾吉斯塔拉斯州的達列砂岩型銅礦產於晚泥盆-早石炭世地層中。

新疆境內的砂岩型銅礦,主要有三個時代,石炭紀砂岩型銅礦,主要產於秦祁昆造山系的西昆侖造山帶昆蓋山等一帶的石炭紀裂谷帶的裂谷邊緣向內,如蓋孜-特克里曼蘇砂岩型銅礦。裂谷中心相的火山岩帶中產與火山-沉積建造有關的塊狀硫化物型銅礦。晚二疊世砂岩型銅礦產於伊犁盆地的陸相沉積盆地中;中-新生代的砂岩型銅礦產於塔里木陸內盆地的周邊。

三、岩漿型銅鎳礦床

它們常與早古生代及晚古生代晚期的鎂鐵—超鎂鐵雜岩有關,分布在科克舍套地塊及扎爾馬—薩吾爾帶中。如南瑪克蘇特銅鎳礦床。由於在原蘇聯歐洲北部有超大型的諾里爾斯克礦床,因此,對中亞地區該類礦床研究較差,但不等於它不是重要類型。如新疆北准噶爾的喀拉通克銅鎳礦、東天山黃山等銅鎳礦均達大型規模,它們與碳紀—二疊紀後碰撞伸展環境中形成的基性-超基性雜岩有關。

四、與華力西中酸性岩侵入體有關的矽卡岩型銅礦

個別也可形成大型礦床,如巴爾喀什北緣的薩亞克銅礦床,吉爾吉斯賈拉拉巴德州的庫魯傑列克等礦床,成礦時代為早石炭世。

五、火山-沉積型銅礦

如阿富汗的艾納克銅礦,屬特提斯成礦域,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縫合帶的西北側,喀布爾市東南約30km,礦床產於喀布爾前寒武紀地塊晚前寒武紀的凹槽內,凹槽具三層結構;下構造層為早元古喀布爾群由角閃岩、片麻岩、結晶片岩組成的褶皺基底,中構造層為晚前寒武-寒武紀洛依赫瓦爾群,屬潟湖-三角洲相沉積,已變質為綠片岩和角閃岩,厚880m為重要含礦層位,上構造層為新近紀磨拉石建造。該礦床分中、西、南3個礦區,以中部礦區最大。礦體與圍岩整合產出,共分4個礦化層,含銅最富的是砂質和細粒白雲質大理岩。銅儲量500×104t以上。原生礦石為侵染狀、細脈侵染狀,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銅礦、斑銅礦次為黃鐵礦、閃鋅礦等。艾納克銅礦資源總量(中部+西部)為1133×104t,Cu平均品位1.64%,最低品位0.4%,相應的礦石量為6.909×108t(阿富汗礦產部書面報告,2007)。

鉬礦多與斑岩銅礦伴生,或與高溫熱液型鎢鉬共生如科克騰克爾Mo儲量430kt具世界級規模,扎涅特鉬礦也屬高溫熱液型大型礦床,為獨立鉬礦,成礦期多為晚石炭世—早二疊世,一般略晚於同帶斑岩銅礦成礦期,多屬後碰撞期產物。

㈩ 民國時期銅與鎳是不是稀有金屬

不是稀有金屬。
銅是一種過渡元素,化學符號Cu,英文copper,原子序數29。純銅是柔軟的金屬,表面剛切開時為紅橙色帶金屬光澤,單質呈紫紅色。延展性好,導熱性和導電性高,因此在電纜和電氣、電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築材料,可以組成眾多種合金。銅合金機械性能優異,電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數青銅和黃銅。此外,銅也是耐用的金屬,可以多次回收而無損其機械性能。
世界上紅土鎳礦分布在赤道線南北30度以內的熱帶國家,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主要有:美洲的古巴、巴西;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中國鎳礦分布就大區來看,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其保有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比例分別為76.8%、12.1%、4.9%。就各省(區)來看,甘肅儲量最多,佔全國鎳礦總儲量的62%,其次是新疆(11.6%)、雲南(8.9%)、吉林(4.4%)、湖北(3.4%)和四川(3.3%)。其中甘肅金昌的銅鎳共生礦床,鎳資源儲量巨大,僅次於加拿大薩德伯里鎳礦,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