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香港人均資源多少
擴展閱讀
買一把極光花多少鑽石 2025-05-16 16:36:31
boos眼鏡框店裡什麼價格 2025-05-16 16:23:03
臉上中鑽石是怎麼種 2025-05-16 15:53:36

香港人均資源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18 05:52:27

A. 日本國人口現在是多少和香港比他的人均財富佔有率是香港的(多少)

世界最富的國家前十名,日本是在第八位的。
日本人口為1.2776億人。香港的總人口有7,143,600萬人。
日本的人均財富為49.32萬美元,香港人均財富值達20.2萬美元(157.7萬港元)。
報告顯示,中國在2008年的人均財富為9887美元,其中無形資產為4508美元、產出資本為2996美元、自然資源為2623美元。這一數額比過去增長了220美元。中國內地的真實儲蓄率為25.5%,香港地區為21.4%,而美國僅為8.2%。中國在此項目上的排名僅次於第1位的海地,列全球第2。

B. 香港人均GDP

眾所周知,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核心引擎,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的GDP總量為2.53萬億元人民幣(約為3650.79億美元)。受相關局勢的影響,與2018年3629.93億美元GDP總量對比,出現小幅度的下滑。在人均GDP方面,香港卻有著不俗的表現,2019年香港的人均GDP為4.75萬美元,排在全球第20名。在亞洲四小龍中,僅落後於新加坡,排在韓國、中國台灣之前。

C. 香港哪些資源發達

資金和管理資源發達,有優良港口。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相鄰,南臨珠海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66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總人口747.42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人均壽命全球第一,人類發展指數全球第四。

D. 香港普通人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如今,年輕人們在畢業之後,都會將一線城市作為是打拚完成夢想的首選。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在享有著眾多機會的同時,也要面臨著高競爭、高壓力、高消費。如果說,在我們中國,有這么一座城市,生存竟然比北上廣深還要艱辛,你們會想到哪裡呢?

面對著香港這么高的物價,確實,這些工資顯然是不夠的。有相關資料顯示,在香港一個人只有月薪12.8萬元才能夠感覺到快樂!這讓我們都感到非常的驚訝!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香港處處都充滿著魅力,吸引著我們前去。換做是你的話,你願意去香港旅遊觀光嗎?

E. 為什麼說香港是個「彈丸之地」啊是什麼意思啊

香港,一個昔日默默無聞的南海小漁村,成為當今世界開放的、多功能的自由港。

維多利亞港,號稱世界三大優良天然深水潔之一,給香港的繁榮帶來了良好的條件。

市場經濟政策給香港經濟超飛注入了活力。

香港,亞洲「四小龍」之一,被稱為「東方之珠」。

它的成功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本世紀70年代初,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大量的先進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方法先後傳入了香港,這些現代化的東西首先使香港經濟向現代化多元化方向更快地發展。香港經濟的現代化又引起了香港社會、港人思想意識的現代化,促使香港整體向
*

由於香港土地狹窄,資源缺乏,50年代以前,香港只是依靠優越的地理條件,發展成為一個轉口港,轉口貿易的發展為香港新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堅實的基礎。60年代,香港進入了一個經濟繁榮的興盛時期,轉口港變成了製造業中心,香港新城市建設開始起步,一切都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70年代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傳入,香港工業生產從過去的低檔、「勞動密集型」向高檔、「技術密集型」逐步轉變。五六十年代香港工業的「重臣」紡織業和

80年代以來,香港的多元化進一步表現為資本多元化:華資、中資在港的勢力增長。香港歷來受英資財團控制,經過100多年的經營,英資財團實力雄厚,在港投資總額在70年代時就有600億港元,比美資高出兩倍,比日資高出三倍。英資財團臍身於行政、立法兩局之*

「九龍倉收購」是第一次華資、英資大較量。李嘉誠,人稱香港「地王」,他不滿足於現有成就,他的目標是要使華資在香港成為主要經濟勢力,氣魄宏大。1978年初,李嘉誠開始逐步收購英資九龍倉的股票,從每股10多元一直買到30多元,到1978年9月,他已買足了

本世紀70年代的香港,經濟迅速發展,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早在1980年,香港年生產總值為1060億港元,人均產值為20933港元(約含4080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而高於新加坡。由於經濟的發展,香港成為一個繁榮而富庶的城市,摩天大樓和豪華公寓普

注視今日香港的繁榮和富庶,面對今日香港年人均:萬多美元的生產總值和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我們不禁要問:創造香港經濟繁榮奇跡的秘密是什麼?1.地利——幾乎是坐享其成

打開中國地圖,注目中國的東部沿海,有人說這是一s型的經濟龍脈:從遼寧南下,經過京津冀魯而及於江浙滬和閩粵桂瓊,到北部灣沿海地帶,其形恰如英文字母已在s的有下側有三個閃光之點,一是香港,二是台灣,三是海南,台灣和海南是中國這條巨龍的左右眼
*

香港地處亞大地區的核心,居於北京一一印尼縱線和東京——印度橫線的交匯中心,因其維多利亞港是世界三大優良天然深水港之一,而成為世界航道要沖,成為歐美、日本進入南中國海的最重要門戶。在香港特殊的經濟地理位置形成的過程中,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

香港背靠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給它以強大的後盾和有力的保護。中國是世界上最廣大、最有潛力的市場,國際上有遠見的投資者都不能忽視這個市場,而要使資金和商品打入中國市場,香港須是最好的橋梁和跳板,加之香港和中國大陸特殊的親情關系,這是香港的其*

香港經濟發展,人口激增,土地資源日益稀少,其經濟利益愈加高漲。根據19世紀中英不平等條約,英國割佔香港、九龍,並從中國祖借新界99年,由此形成了香港這塊英國「殖民地」的土地界域。根據英國的法律,英國本上土地除少數皇室邑外,皆屬民間私有,土*37億港元,占同期財政收入的10.1%。該比重每年度上升幅度較大,其中1980~1981年度高達35.6%。售地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率如此之高,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也是少見的。香港房地產業與其他產業是不可分離相互依賴的,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但是地價、樓價、租金

香港旅遊業興起於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國家經濟迅速發展,香港的經濟結構也由轉口貿易向加工貿易發展,刺激了香港的社會繁榮,奠定了香港旅遊業的基礎。60年代香港旅遊業進入大發展時期,80年代旅遊業進入發展新階段,*

香港加工貿易型製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一個主要支柱。1984年,製造業生產總值佔香港生產總值的24.1%,1988年佔20.4%,1992年佔13.2%。雖然製造業在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因其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內地所致,但它的產品的80%銷往世界160多個國家,1993年制*1988年,香港轉口貿易占總出口值的55.9%,進入90年代後,這一比重上升到60%以上。香港的加工貿易型製造業之所以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並非是由港英政府或某個權威機構預先設想規劃出來的,而是香港工業界根據自身的特殊條件在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香*

當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信息時代的時候,,香港也在加快著信息化的步伐,先進的信息科技正在香港的許多行業得到應用,從事信息工作的人員在各部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香港的信息產業大體上可分為開發信息資源、提供信息服務機構、信息傳播媒介、信息
*

香港的交通運輸由對內和對外兩部分組成,其中對外運輸是這個遠東自由港的大動脈,而對內運輸則是保證香港正常運。轉的樞紐。香港的交通運輸業是與香港經濟的騰飛同步發展的。到目前,香港已成為一個著名的國際航運、航空中心,有著連接世界各大洲許多地*

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商港,是世界的三大優良港口之一,它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多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一個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19條主要航線,每一條主要航線都有多家輪船公司派*

香港還是世界上最繁忙但操作效率最高的國際航空港之一,它對香港成為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製造業中心和旅遊業中心起了主要作用。香港啟德機場是世界上面積較小而設備最完善、操作效率最高的國際機場之一,現有38家航空公司使用該機場,每周提供720次

京九鐵路和港粵公路作為連接香港與內地陸路交通的兩條大動脈,同海、空運輸相結合,加強了兩地之間的聯系,對香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優越而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香港以「天生麗質」,不可比擬的地利是香港經濟騰飛的基礎條件,與地利有關的產業的迅速發展並相互促進,繁榮了香港的整個經濟。2。貿易自由的厚愛

中國在18、19世紀同西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日益頻繁,英國看中了可以進入中國腹地的香港作為他在中國市場銷售鴉片和從事其它貿易活動的踏腳石。當英國看到香港地小、資源少、生活用品依賴性強、交通不便、運輸落後時,只好在香港實行自由港政策,允許商品進
*

香港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一是市場自由,二是減少政府幹預。香港經濟從50年代開始騰飛。實現由轉口港到以製造業為中心,進入了工業化歷史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科技革命帶來新的生產力,促進各國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進一步發展。60年代以後,出現和*

香港開埠早期,只有轉口貿易和少量為轉口貿易、航運服務的小工廠。50年代發展加工製造業以後,所需要的生產設備和原材料都靠外地供給,產品主要外銷,無須利用海關來保護本港工業。在經濟多元化發展過程中,香港的工商業和其他行業都吸引了大量外來的資
*

當今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貿易自由。戰後40多年來,香港對進出口有形貿易基本上沒有管制,對本地廠商出口商品,不提供任何優惠和特權,對進口商品也不設置關稅壁壘。香港的無形貿易包括人口航運、空運、旅遊、外國使用港口、機

香港經濟的繁榮說到底是「資本的繁榮」。香港的繁榮除了香港人的創造性勞動外,主要是緣於多國多方資本在這里薈萃、競爭和有效運作。資本輸出之初主要是少數擁有「剩餘」資本的發達國家向落後國家的輸出,以取得高額利滑,戰後,世界經濟一體化,發達國
*

不同制度的社會有適應其經濟制度的不同產權形式。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但其資本增值率比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地區都高、活力都強,這與它的特殊的產權形式有密切的關系。香港的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是沿用英國法律確認某些人對某些資產的某些權利。它有三*(1)產權私有化。其私有化的范圍很廣,資本主要有個人資本和社會資本兩種形式。基於所有權基礎上的佔有權、生產經營權、分配權、享用權、轉讓權甚至毀滅權都歸個人。盡管社會資本及其企業的產權關系比較復雜,但本質上仍是私人資產,因為股權分別為私人所有。(2)私有產權

香港經濟是典型的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主要功能是合理配置社會資源,讓各種生產要素形成最佳結合,發揮最大的經濟效能。由於香港地小、資源少,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對香港來講,尤為重要。香港主要是通過市場做到了從世界市場上調集香港所需要*

香港的市場體系經過戰後幾十年的培育,其內在結構比較合理完善。從香港經濟的投入、產出的角度,揭示香港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市場運作的關系,可以將香港市場體系的基本結構劃分為兩個方面的五個市場,即屬於投入方面的三個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和勞動

香港要素市場主要由資本、勞力、土地三種商品市場構成,其資他源都受這三大市場要素的配置所帶動。一般認為目前香港的技術市場尚未成熟,信息市場也只是剛剛興起。香港的資金市場居三大要素市場之首,它是要素市場中最國際化、最現代化、起主導作用的市*

勞力市場,也稱作人力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它主要包括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工市場和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專業、管理人才市場。香港的勞力市場實行自由雇擁勞動制度,政府極少干預。僱主有選擇雇員、自行決定工資形式以及解僱雇員的自由,雇員則有選
*

土地市場具有鮮明的特點。香港地區土地資源少,可供發展的土地有限,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香港經濟的運作和發展,但它仍是一個成熟的要素市場。香港土地市場的唯一供方是港府,土地的投入量由政府有計劃地直接控制,土地成交價則通過拍賣的方式確定,地*

F. 香港和廣東那個地方的經濟更強一點有差距的話差距是多少倍

以發展水平來說,廣東和香港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廣東差遠了!香港人類發展指數是廣東的2.4倍(香港0.89;廣東0.397)但以總體經濟總量來說,廣東大於香港(廣東是一個省,香港是一個特別行政)廣東經濟總量約是香港3倍(廣東28800億元;香港10000億元,實際上也大不了多少,因為,人口上廣東都是香港的14倍,面積上廣東更是香港的20000倍!

所以,香港經濟總體上明顯強於廣東

對問題補充的答復:
香港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城市,各項設施完備,如果與大陸上的任意一個城市比較,香港明顯要好。但是,如果與廣東整個省比,香港就不行了。原料上,廣東十分豐富,而香港土地狹小,資源貧乏,從生產上說,香港生產的產品數量明顯少於廣東,銷售上,廣東的產品由於價格便宜,很受消費者青睞(雖然裡面不乏假貨)香港只有股市上要稍強於深圳。人口上香港更少。所以香港總體實力要弱於廣東。

G. 香港的「八萬五」 是怎麼回事

香港的「八萬五」指的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

1997年,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每年香港要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項計劃被稱為「八萬五」,計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政府的一片熱心並沒有變成現實。

2002年,香港政府宣布無限期擱置興建新的居屋;「八萬五」計劃中止。

亞洲金融危機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香港樓市經濟一片蕭條,直到2003年SARS爆發過後才逐漸復甦。

(7)香港人均資源多少擴展閱讀

香港的面積單位和內地不一樣,所謂的千尺豪宅,差不多就是91㎡左右的公寓樓。

香港政府統計處2017年首次披露居所樓面面積統計數據,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161呎(約合14.96平方米),約20.4萬家庭住戶(8%)居住面積少於215呎(約合19.97平方米)。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近日也多次公開表示,填海才是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短缺的根本方法。

2018年7月12日,她在立法會出席答問會時坦言:「解決土地問題,社會要有廣泛共識。長遠來說,在維港(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是無可避免。

H. 香港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香港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7,394,700人。

2021年年中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394,700人,較2020年年中減少87,100人,下降1.2%。

2020年年中至2021年年中,本港有38,500人出生,50,400人死亡,自然減少11,800人。

凈遷移人數為75,300人,其中13,900人持單程證來港,89,200人為其他香港居民凈移出。

總人口中,常住居民佔7,330,500人,流動居民則佔64,200人。

常居內地港人:

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十年間,多數港人選擇回內地定居是以就業為由,人數占總體的31.06%,其次以定居為目的,佔比29.33%,隨著內地教學資源的不斷優化,學校師資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越來越多港人選擇在內地升學,佔比達15.36%,其餘為商務、探親或其他理由回內地定居,比例分別為5.38%、5.22%和13.65%。

I. 香港的生活和消費水平怎麼樣

一、 香港人多地少,人均居住空間小。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幾個地區之一。

大量綢密的人口擁擠在一個不大的島上。且這島的三分之一還是不適益人類居住的海洋。所以大量的香港人只能縮在很小的區域內。

結果就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8.3平米,從這點看香港就不能和面積廣闊的內地比。

二、香港資源貧瘠不能自給。

曾看到台經濟部的一份報告,說09年香港糧食自給率不到4.8%,也就是說香港所需大半的穀物需進口。

而肉類中,豬肉自給率為6.8%,而牛肉則百分百需進口。連食水也靠內地供給。

香港不產石油,完全靠進口,煤自給率也不到0.29%,缺口都從內地或澳洲進口。

至於稀土,鐵,銅等礦產均需進口。

三、香港物價奇高,民眾生活艱難。

總能看到香港人在內地網路上自吹台比內地多麼富有?人均比內地高多少等等?

而在我看來香港人並不比內地生活好到哪去。

香港人平均月薪在30000港幣左右(合人民幣24000元左右),但如果扣掉所得稅和健保費,房租(香港有46%的人沒自已的住房需租房的)等費用,普通香港人能剩下1.6萬港幣(合12200元人民幣)的生活費。也就說香港人的月薪有半數是要再上交回去的。

而在香港,一個便當(內地叫盒飯)48港幣(合26元人民幣)。理個發要200港台幣(160元人民幣),一碗在內地只要7--10元的面,在港要33港幣(20多元人民幣)。一碗米酒要36元人民幣

所以表面上香港人均所得比內地人高,而實際上扣掉物價因素香港人真正的生活水平並不比內地高。

四、香港政治混亂,民主實為英主。

香港人以有民主而自豪。

對港首侯選人及最終的任命英國竟然有最後的決定權。也就是說港特首是先由英女王自已提名,但須得到英國的首肯才能被任命。

五、香港社會治安敗壞,灰幫橫行。

香港社會混亂,黃賭毒地下化,甚至灰幫公然街頭開片爭地盤而差人卻唯恐躲之不及。

在港大小灰幫有幾十個,不但有本土幫還有外省幫和台灣幫(新竹幫香港分支)之分。

黑幫分子總數具台「調查局」估算達120多萬人。這對總人口僅2300萬人的香港來說是個驚人的數字。

香港大小灰幫已形成龐大產業的地下帝國,控制著港社會的方方面面。

六、香港基礎設施老舊破敗。

從城市市容來看台比內地落後有二十年。

剛出機場你就會看到很破舊的樣子,別說不能和內地京上廣比?就是和內地二線的城市也比不了。感覺象是到了內地一個三線地區。

街上的樓也是破破舊舊,看上去肯定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聽說還有很多百年老屋。

七、香港的文化已被英美同化。

在香港除了漢字和漢語及媽祖以外,別的已完全西化和英國化。

你看港製度是照搬英式的,很多生活方式則是美式的。

如書寫時加入大量民國繁文,遍布港內的英國地名,及英國化的浴池和食物等等。總之香港受英美的影響太深了。

(9)香港人均資源多少擴展閱讀: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HKSAR)。地處中國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著珠江口相望。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管轄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約740.98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J. 介紹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10)香港人均資源多少擴展閱讀:

香港的歷史沿革

1、新石器時代,香港已經有了人類活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2、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3、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4、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5、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6、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咸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租借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

7、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8、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9、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租借給英國。

10、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1、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12、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4、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5、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16、2015年7月9日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2015年9月3日定為一次過的額外公眾假期及法定假日。除法例另有規定外,所有銀行、教育機構、公共機構辦事處及政府部門無須辦公。當日也將是《僱傭條例》下的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