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土地資源有什麼特點
1、人多地少
我陸地面積在世界各國中居第三位,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佔有的土地面積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
2、類型齊全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進行多樣化的開發利用。
3、區域差異明顯
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地區耕地面積小,分布零星。
荒地資源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土地資源短缺問題正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一邊是城市化需要大量土地,另一邊是政府不斷強調要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並制定出了嚴格的土地保護法。
尖銳的供需矛盾促使我們重現關注,長期以來,一直忽視了在中國還有大量不適於生產糧食的荒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荒地的用途和價值開始顯現出來。
這些荒地可以直接或經過簡單的改良來種植能源作物和其他一些經濟作物,如:能源林或花卉果樹,開發這些土地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投資者,深入了解並把握相關知識必不可少。
② 我國土地資源有哪幾種主要的利用類型
我國土地資源主要的利用類型有以下這些:耕地,佔13.5%,林地,佔16.6%,可利用草地,佔32.6%,工礦交通城市用地和內陸水域等,佔15.7%,沙漠、石頭山地、永久積雪和冰川,佔21.6%。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土地遼闊,類型多樣。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2)中國的資源有哪些類型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土地資源有如下幾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
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
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8、樹的棵數明顯減少。
全國農用後備土地資源約5億畝,按其質量評價,其中一等荒地僅佔3.1%,二等荒地佔49%,三等荒地佔47.9%,包括鹽鹼地、沼澤地、紅黃壤山丘、高寒地、乾旱地和沿海灘塗等。且大多地處邊遠,交通不便,開墾所需投資較大,要經大力改造後才能使用。
③ 中國的資源有哪些
中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約佔世界總數的10%和14%;陸生生態系統類型有599類。中國不但野生物種和生態系統類型眾多,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品種及其野生近緣種。此外,中國生物特有屬、特有種多,動植物區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種豐富。 中國具有豐富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它有如下特點: (1)物種豐富。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種中,中國就有10科,約250種,是世界上裸上植物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脊椎動物6347種,佔世界種數近14%。 (2)特有屬、種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種最多,約173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種數的57%以上。6347種脊椎動物中,特有種667種,佔10.5%。 (3)區系起源古老。由於中生代末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上升為陸地,第四紀冰期又未遭受大陸冰川的影響,許多地區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堊紀、第三紀的古老殘遺部分。如松杉類世界現存7個科中,中國有6個科。動物中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都是古老孑遺物種。 (4)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中國是水稻和大豆的原產地,品種分別達5萬個和2萬個。中國有葯用植物11000多種,牧草4215種,原產中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30屬2238種。中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和類群最豐富的國家,共有1938個品種和類群。 (5)生態系統豐富多彩。中國具有地球陸生生態系統,如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各種類型,由於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又分各種亞類型599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類型也很齊全,目前尚無統計數據。
④ 我國的土地資源分布具有什麼特點
1、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 中國國土地面積144億畝。其中,耕地約20億畝,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9%,林地18.7億畝,佔12.98%,草地43億畝,佔29.9%,城市、工礦、交通用地12億畝,佔8.3%,內陸水域4.3億畝,佔2.9%,宜農宜林荒地約19.3億畝,佔13.4%。
2、類型多樣、區域差異顯著 中國地跨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其中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合計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71.7%,溫度條件比較優越。從東到西又可分為濕潤地區(占土地面積32.2%)、半濕潤地區(占土地面積17.8%)、半乾旱地區(占土地面積19.2%)、乾旱地區(占土地面積30.8%)。
又由於地形條件復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類地形交錯分布,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區域差異明顯,為綜合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難以開發利用和質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較大 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土地是難以開發利用的。在全國國土總面積中,沙漠佔7.4%,戈壁佔5.9%,石質裸岩佔4.8%,冰川與永久積雪佔0.5%,加上居民點、道路佔用的8.3%,全國不能供農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6.9 %。
(4)中國的資源有哪些類型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中國土地資源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類型利用,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棗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3)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復雜,土地資源類型多樣,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利用,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各種多樣的土地利用類型。
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資源,1983》一的可比資料,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土規模較大的國家相比,農業用地比重偏小。
(4)從土地利用類型的組合看,中國東南部與西北部差異顯著,其界線大致北起大興安嶺,向西經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寧夏鹽池同心地區,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轉向青藏高原東南緣。
東南部是全國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區,耕地約佔全國的90%,土地墾殖指數較高,西北部以牧業用地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墾殖指數低。
⑤ 我國土地資源有哪些特點基本國情是什麼
陸地面積在世界各國中居第三位,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佔有的土地面積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進行多樣化的開發利用.然而,我國各類土地資源在土地資源總量中所佔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草地面積廣,占的比重大,而耕地所佔的比重小.我國的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地區耕地面積小,分布零星.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
故答案為:
一、人多地少.我陸地面積在世界各國中居第三位,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佔有的土地面積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
二、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進行多樣化的開發利用.然而,我國各類土地資源在土地資源總量中所佔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草地面積廣,占的比重大,而耕地所佔的比重小.
三.區域差異明顯.我國的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地區耕地面積小,分布零星.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
⑥ 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主要有哪些
特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氣候濕潤,地勢平坦的東部地區,集中了大部分耕地和林地,是我國主要農業區。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西部地區是我國的主要牧區。
土地資源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土地類型豐富,耕地比重小。
⑦ 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⑧ 中國旅遊資源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1.類型齊全,數量豐富在中國復雜地理環境和悠久歷史文化背景下,其旅遊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方案所設置的8大類、31亞類和155個基本類型的旅遊資源中,在我國都可以找到其典型代表,而且每個類型還可細分出許多小類,如樓閣可分酒樓、茶樓、戲樓、城樓、鍾樓、箭樓、筒樓、風雨樓、觀景樓、藏書樓、藏經樓、過街樓等。奇花異草中僅觀賞性菊花就有3000多種、蘭花2000多種、梅花200多種,充分顯示出中國旅遊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2.歷史古老,風格獨特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歷史發展從未因異族入侵而中斷。5000年血脈相承,世代相傳,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風格,其歷史遺存、文物古跡、風土人情、風味食品、文化藝術等無不打上古老文明的印記。在已發掘的古人類遺址中,雲南祿豐石灰壩發現的8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是世界上發現的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古猿中的第一個古猿頭骨;京杭大運河始鑿於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末期,比世界最古老的瑞典果達爾運河要早2000年;古長城修築歷史延續2500餘年,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中國的園林藝術始於軒轅黃帝時代;梅花、菊花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養蠶取絲織綢的歷史已有4000~5000年以上。中國的旅遊資源不僅古老,而且獨特,可稱為世界之最的奇絕旅遊資源數以千計。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橋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北京故宮,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世界上最大的石雕佛像樂山大佛等,無不具有獨特性和壟斷性。3.分布廣泛,但相對集中我國豐富多樣的旅遊資源遍布全國各地城鄉。即使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珠穆朗瑪峰,也有冰峰可供旅遊者攀登探險,在艾丁湖面有鹽池景觀可供旅遊者觀賞。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的東方紅日,新疆阿拉山口的夕陽,內蒙古的草原羊群,海南島的椰林以及偏遠山區小縣的所謂「八景」或「十景」等等,都表明了我國旅遊資源分布廣泛的特徵。同時,這些資源又具有相對集中的特點。如果從黑龍江省的黑河鎮至雲南的瑞麗連一條直線,正好把全國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從宏觀上看,此線以東集中了我國的七大古都、五嶽、四大佛山名教、四大道教名山、三大古建築群、江南三大名樓,以及全國著名的園林都市、絕大部分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文化古城。我國的旅遊資源還有呈條塊集中分布的特點。例如,長江沿岸從江西廬山到重慶之間,自東而西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廬山,有「龜蛇鎖大江」的武漢,有「山、湖、樓渾然一體」的岳陽,有壯麗的長江三峽以及江陵、秭歸、白帝城等歷史文化名城,有赤壁、當陽等三國古戰場以及附於它們的人物傳說、碑林石刻,加上葛洲壩、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等現代工程,共同構成了巨幅長江山水文化長軸畫卷。南北大運河、萬里長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以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國旅遊資源成線、成片集中分布之地
4.季節性明顯,地域性強烈由於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季節性變化明顯的溫帶和亞熱帶,故自然景觀上春季草長鶯飛,百花吐艷;夏季高溫高濕,萬象崢嶸;秋季天高氣爽,果木飄香;冬季雨雪紛飛,山河露骨。夏季北方的海濱和中緯度地區的山地是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而冬季的海南島又成了人們避寒度假的好處所。觀泰山日出以冬春二季最佳,看黃山雲海最好是春夏之交。由於人類的社會活動往往受制於自然環境,所以我國的不少人文旅遊資源同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如南嶽衡山的「香市」以金秋八月最旺,內蒙古草原的牛羊以夏秋季節最肥。還有五月端午劃龍舟、八月中秋看明月、元宵燈會等節慶活動,無不顯示出季節性特徵。受地理環境影響,不同地域的旅遊資源風貌迥異。例如,我國的風景地貌,桂林山水以岩溶風光見長,福建武夷山、廣東丹霞山以丹霞取勝,湖南張家界的砂岩塔狀峰林為世界僅有。還有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陝北的窯洞、雲南的一顆印、廣西的干欄、福建的客家土樓等,均顯示出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5.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中國人民自古具有崇尚自然的特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便是其歷史的總結。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高僧名道喜歡出沒於名山秀水之間,並留下眾多文化勝跡,使一些風景名勝地往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融歷史文化與山水名勝於一身。例如,湖南嶽陽古城不僅出現了「遙看洞庭山水翠,岳陽樓上對君山」的名樓、名山、名水相融的勝景,而且在一個僅有0.98km²的君山72峰之間出現了48廟以及二妃墓(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射蛟台、朗吟亭、楊幺寨、柳毅井等,並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湖北武當山集中了72峰、36岩、24澗、11洞、9泉、8宮、2觀、36庵堂、12亭、10祠、72廟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使其更具美學、科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從而具有強烈的吸引功能。
⑨ 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乾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乾旱→地面空氣乾燥→氣候資源改變。
⑩ 對自然資源的學習,總結一下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和類型有哪些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1)我國自然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許多種資源儲量居世界前列;(2)我國人口最多,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少,居於世界後列;(3)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煤炭、石油、鐵礦等主要分布於北方,南方地區有色金屬礦產豐富;(4)我國自然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破壞嚴重。
我國自然資源的主要類型: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土地資源、淡水資源、新能源資源、旅遊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漁業資源、海洋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