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三原旅遊資源有多少處
擴展閱讀
變動成本直接材料是什麼 2025-05-18 02:44:56
京東折扣產品去哪裡拿貨 2025-05-18 02:44:55
雷龍出擊怎麼找鑽石 2025-05-18 02:32:59

三原旅遊資源有多少處

發布時間: 2022-05-14 03:52:14

㈠ 西部有哪些有待開發和保護的 旅遊資源

西部旅遊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問題研究

一、西部旅遊資源開發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旅遊產業形象日趨明顯,呈現出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旅遊業的創匯創收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在西部地區日益顯現。各級政府不同程度地進一步重視發展旅遊業,全社會的旅遊意識不斷增強,產業形象漸趨鮮明。作為新興產業,旅遊生產力快速增長,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產品結構的調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旅遊業已開始從「接待型」向「經濟產業型」轉變。國際國內旅遊都呈現出蓬勃強勁的勢頭。甚至一批具有獨特旅遊資源的邊遠貧困地區,通過大力開發當地的資源也走上了穩定脫貧致富的道路。

(二)資源開發初具規模,旅遊產品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響力

隨著旅遊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批較成熟的旅遊線路。以西安為例,西安分東線、西線、南線、北線和城區五條線路。各條線路均有其各自的特點。東線以秦皇陵兵馬俑、地下宮殿及華清池為主,主要是秦朝文化;西線包括咸陽博物館、茂陵、乾陵、昭陵、霍去病墓、楊貴妃墓、法門寺,主要以古陵墓為重點;南線包括興教寺、香積寺、杜甫祠、翠華山、南五台、嘉午台、榨水溶洞、 藍田猿人遺址、水陸庵、湯峪、金魚溝、樓觀台、草堂寺、 仙游寺、太白山等,主要是自然山川風光;北線包括三原城隍廟、葯王山石刻、耀州窯博物館、黃帝陵、司馬遷祠、壺口瀑布、延安等,主要是中華古老文化。城區包括城牆、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小雁塔和薦福寺、半坡博物館、大清真寺、西安明城牆、鍾樓、鼓樓、青龍寺、八路軍辦事處等。旅遊方案也隨遊客的時間、財力等條件不同而有多種選擇。如西安三天兩夜遊行程為東線 + 市內, 四天三夜遊行程為東線 + 西線 + 市內,五天四夜遊行程為東線 + 華山 + 西線 + 市內 ,六天五夜遊行程為黃帝陵 + 東線 + 西線 + 市內,七天六夜遊行程為延安+壺口+黃帝陵+東線+西線+市內。

(三)旅遊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八五」、「九五」以來的發展大大改善了旅遊業硬體設施和旅遊景點的環境質量。最突出的成就是交通運輸狀況的改變,如公路的高等級化、高速化。航空設施建設對遠離經濟中心和旅遊客源市場的西部地區尤為重要,不僅如昆明、成都等大城市、旅遊中心城市都新建擴建了機場,增加了航線,而且主要旅遊點也建了或准備新建擴建機場,如麗江、九寨溝、西雙版納等。旅遊服務有了較大改善,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檔次和規模的旅遊飯店服務體系。「住宿難」解決後,飯店業已由旅遊主導行業轉為基礎行業,這反映客源市場競爭加劇,從此,旅行社的地位和功能加強,外聯內接能力日益壯大。

(四)旅遊業發展的總體水平仍較低,區內發展差異較大

不發達省區的開放滯後,旅遊業起步晚。目前西部旅遊業總體發展水平還較低,高速度與低質量、新產業與舊秩序、結構與功能失調並存。產業規模小,佔全國的份額低,與其自身突出的資源優勢不相稱。省際區際間旅遊業發展的差異大,陝西、雲南較發達,在區內所佔份額較大。四川、重慶旅遊資源開發較早,現已有相當的規模,但還遠比不上陝西和雲南。地區差異性大還表現在旅遊熱點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數旅遊線路上、旅遊中心城市及周邊區域等,而廣大西部地區旅遊資源開發程度普遍低或呈待開發狀態。
(五)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整體開發不夠,產業結構和質量不盡理想。西部地區大部分旅遊景區的綜合開發不夠,供給內容比較單一,文化和自然觀光構成主要的旅遊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難以滿足,忽視了參與性、休閑性、趣味性、民俗風情旅遊產品的開發。不少景點文化內涵挖掘不夠,不注重景點歷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紹,或過分專業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適應大多數普通遊客的需要。有些景區由於只注重數量型擴張,旅遊產品有重復性,人工景點與資源的風格不協調,由於建設部門的分割,目標分散,難成為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系列。

2.大旅遊產業觀念還未真正樹立,交通等設施缺乏仍為限制因素。旅遊業結構還處於不完整、不深入、不對稱的初級產業化階段。旅遊業運行中涉及多個部門,一方面形成管理的交叉重復,另一方面又形成管理的空白,給旅遊活動帶來阻塞和不便,旅遊業運行中存在著混亂現象,市場治理的難度大。西部地區雖已具備一定的旅遊硬體設施,但由於沒有科學系統的規劃指導,設施存在過剩和不足兩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旅遊旺季、旅遊熱線、山區交通不便的地方尤為不足。旅遊受交通的影響十分敏感,目前交通運輸還未形成現代化立體網路,機場、航線、火車卧鋪均少,旅遊旺季難進難出。旅遊商品生產、經營缺乏統一管理,旅遊市場的要求很難反映到商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方面,致使旅遊商品檔次低、品種單調,缺乏競爭力。旅行社行業規模不合理,內部利益機制未理順。旅遊管理人員素質差,缺乏旅遊院校和旅遊培訓基地。

3.缺乏統一規劃和協作,難以形成「合力」和整體優勢。各省各地縣各企業間缺乏協作和維護較大區域整體利益的觀念。產品分布高度離散,各自推銷產品劃地為界,形不成聚集中心。各地相繼出現多頭對外的局面,沒有聯合促銷,競低報價使市場倒流,導致旅遊業競低報價一旅客競取低價一服務水平下降一旅客不滿率上升一產品綜合經濟效益降低一為爭奪客源再壓低報價的惡性循環。

二、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條件與發展機遇

(一)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資源基礎

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而且相當有特色,與東部地區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其資源的綜合優勢表現為:

1.旅遊資源類型全、品位高、特色與壟斷性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化出西部地區千姿百態、雄奇壯美。多樣的氣候類型和完整的生物體系,與東部地區迥然不同。西部地處長江、黃河源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擁有悠久豐厚、燦爛輝煌的古文化遺存。數千年來西部地區眾多民族和睦相處,各自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習俗和民族性情,創造出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民族史,以及濃郁的民族民俗風情景觀。雲南邊陲的沿邊旅遊資源也為西部地區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在西部地區的旅遊景區中,擁有一批為數可觀的世界級遺產、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旅遊王牌景點。所以,西部地區資源種類之全,不僅超過東中部地區,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2.旅遊資源分布廣泛,自然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西部各省區旅遊資源都非常豐富和密集,條件優越。雄渾、神奇的自然風光往往與人文景觀融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為特色旅遊區建設和多目標綜合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空間分布與組合更加強了資源數量與品質的優勢,呈現出巨大的開發潛力,為旅遊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時逢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旅遊業發展前景光明

旅遊業連接產業鏈長,又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比較符合邊遠地區勞動力素質低的實際,所以,旅遊業是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建好旅遊景區還可以保護資源、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西部地區待開發景區基本集中在欠發達地區或貧困地區,為進一步推動這些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國家首次決定在2000年發行的國債中拿出8億元用於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包括旅遊公路、步行道路、供電供水、排污及垃圾處理、景區內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景觀的保護設施及環境治理、旅遊展示、咨詢服務及安全保障設施項目。

(三)市場看好,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來,全國旅遊業發展迅猛,旅遊市場走俏。國際市場穩步擴大,國際旅遊外匯收入由1986年的世界第20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9位,接待人數名列世界第5位。旅遊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進入了世界國際旅遊收入的第一集團。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旅遊發展也十分迅速,1998年國內旅遊收入是國際旅遊的兩倍,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是國內旅遊急劇擴張的時期,因此,西部旅遊市場前景良好,正在迎接內陸旅遊高潮的到來,21世紀旅遊業的發展機遇在西部。

三、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戰略與布局

(一)發展戰略

依託資源優勢,抓住機遇,拓展思路,跳出以往的模式和框框,大膽創新,尋求西部地區旅遊資源開發的新路子。旅遊產業要逐步從相對發達的近西部向資源豐厚的縱深地域推進,盡快把旅遊業培育成為西部地區的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

一般來說,要以觀光型產品為主導,以專項產品為補充,而在雪山邊陲、荒漠腹地等常規旅遊難以觸及的特殊區域,要以專項旅遊、特種旅遊為主要方向。在深化自然與歷史文化觀光攬勝、尋根謁祖、宗教朝聖旅遊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科考探險、民族民俗風情、生態休閑、文化修學、體育訓練、邊境跨國等具有休閑性、參與性和「新、奇、險、特」的旅遊活動,並大力發展周末娛樂、療養度假、商務旅遊和會議旅遊等。

(二)加快形成有特色的旅遊區

1.川西自然生態旅遊區:九寨溝一黃龍旅遊區開發松潘古城文化旅遊、牟尼溝徒步觀光旅遊、若爾蓋草原觀光旅遊、雪寶頂山攀登步行旅遊、丹雲峽觀光步行和宿營旅遊產品;盡快建成九寨溝機場。四姑娘山建設卧龍和峰桶寨保護區,開發三江河漂流和獨木舟項目、小金和丹巴文化旅遊產品等。海螺溝冰川公園建成我國最大的熱礦泉保健旅遊基地和世界大型高山溫泉旅遊地。

2.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名山名勝旅遊區:樂山一峨眉山旅遊區有能力為國際和國內市場提供一整套文化自然觀光產品。自貢一竹海旅遊區定位為中國獨特的自然歷史名勝,近中期進行恐龍公園的前期准備並開始竹海度假村的建設,中遠期集中開發恐龍公園和竹海度假村項目。

3.滇東江湖洞峰奇觀旅遊區:在積極發展國際旅遊的同時,開發適合國內遊客消費的湖泊、森林、田
園農家等回歸自然的休閑、周末度假、避暑消夏等旅遊產品,建成為遊客復游率最高的旅遊區。
4.滇西雪山火山江川峽谷風光旅遊區:在雪山峽谷、三江並流、地熱火山、少數民族風情觀光等旅遊產品的基礎上,開發高山滑雪、休閑度假等娛樂旅遊產品。

5.西雙版納熱帶民族風情旅遊區:開發豐富的熱帶動植物資源,突出傣族風情,增加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族風情旅遊項目,並向度假旅遊方向發展。

6.重慶三峽旅遊區:開發生態文化旅遊、峽谷風光旅遊、特色旅遊(科學考察、探險獵奇、民俗采風、體驗漂流情趣)產品。

四、旅遊開發對策與建議

(一)設立「旅遊特區」,走多渠道投融資的路子
在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較特殊的環境下,旅遊業發展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組織協調的部門和環節太多。要有選擇地設立「旅遊特區」,在特定的區域內採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在投資、管理、稅收等方面給予一系列綜合配套的優惠政策,以解決發展中的棘手問題,促進旅遊業的迅速勃發。
旅遊產業的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要走多渠道投融資的路子。首先,應積極籌建旅遊發展基金,建立比較固定合理的導向性資金渠道,保證每年都有一定強度的投入,用於重點精品項目建設。堅持「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廣泛調動全社會辦旅遊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優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務,以吸引各種投資。如允許外資租賃景點,開發資源,建設基礎設施。

(二)深化旅遊體制改革,促進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的形成

推進體制改革,著力促進旅遊企業向集團化發展,通過加強旅遊企業之間的橫向聯合,構造和形成若干具有區域甚至是全國意義的可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企業集團。旅遊集團不但可從事旅遊產業,而且可投資到基礎設施建設或以旅遊業為龍頭的優勢產業上去。要引進和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制,提高旅遊產業隊伍素質及服務水平,從容參加國內國際市場競爭,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整體效益。

(三)強化大旅遊觀念,堅持旅遊六大要素協調發展

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加大配套設施特別是景點景區的水、電、路、環境保護及接待服務設施建設,要樹立旅遊六大要素(行、游、住、吃、購、娛)配套發展的觀念。

(四)推動區域聯合,建立旅遊網路體系

要樹立大區域觀念,形成西部地區的聚集優勢。建立旅遊網路體系,把各省區納入到大區、全國、國際旅遊環線中,共同推出各具特色的綜合旅遊產品,以增強競爭力。同時加大信息溝通和交流,實行連鎖旅遊經營,建立大旅遊市場格局。

㈡ 廣西,陝西哪個旅遊更好啊

看你側重哪一個了,陝西是看文化歷史、 看中華五千年的發展,廣西主要看自然風景了。

西安旅遊概況及景點介紹
以西安為中心的旅遊資源現有105處,其中以自然、人文景觀為主題的佔77處,初步形成了東、西、南、北縱橫輻射的四條旅遊線路。以點、線結合的方式又形成了不同內容、景觀別致的10大旅遊區、10大景點、5大主體旅遊系列以及各具特色的專項旅遊系列。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更多的海內外遊客。

漫步古都西安,隨手抓一把黃土,都會感到歷史的凝重。古都西安史稱長安,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長達千年的歷史,給古都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和歷史文物。西安堪稱一座天然的「立體歷史博物館」。讓我們踏上這片陌生而古老的土地,走入古都的懷抱去體驗它的古樸厚重與欣欣向榮。

西安之游可以用「古趣橫生」幾個字來形容。這座千年古都可供游覽的名勝很多,如:大雁塔、小雁塔、法門寺、明代的鍾鼓樓等等,最為著名的當屬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東約35公里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墓地。1974年,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秦陶俑,而今遺址上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轟動當今世界。走進展廳,望著那曾被滾滾黃土掩埋了2000多年的兵馬俑,它們那高大的身軀和整個軍陣的森林氣勢,以及軍陣所營造的威懾,使觀光者無不為之驚奇和沉思。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說的那樣:不到西安,就不算到了中國;不見兵馬俑就不算到了西安。

驪山腳下的華清池,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亭台樓榭,跌宕漣漪的池水,婆娑起舞的楊柳比起兵馬俑的壯觀可謂又一番勝景。華清池以驪山下湧出的溫泉而聞名。據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十月都到此來遊玩。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留下了「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佳句。如果您有一個時間充裕的周末,不妨去拜訪一下壁立千仞,動人心魄的西嶽華山。領略「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奇險,聽一段劈山救母的美麗傳說。

景點名單:

市內:鍾樓、鼓樓、清真寺、碑林、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小雁塔和薦福寺、大興善寺、西安古城牆、大雁塔北廣場、八路軍辦事處、書院門一條街

西線:咸陽博物館、茂陵、乾陵、昭陵、楊貴妃墓、 法門寺

東線:兵馬俑、秦始皇、華清池、華山、西安半坡遺址、

北線:黃帝陵、革命聖地延安、黃河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榆林、三原城隍廟、葯王山石刻、耀州窯博物館

㈢ 三原城隍廟+旅遊年票

摘要 憑烙文昶笨梢悅夥巡喂邸

㈣ 三原有什麼比較好的旅遊景點

首先推薦的是三原城隍廟。它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城隍廟的門票也相當便宜,我記得3年以前是2塊吧,現在最多漲到5~10塊而已,所以,不用擔心。當然,里邊只是一個小小的廟而已。另,三原縣博物館也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
接著就是李靖故居。靖自公園(唐園),名馳渭北,位於三原縣城北5KM的東里村。記憶中的數據不多,只記得高中的時候和女朋友去那裡遊玩,沒有玩好反倒吵了一架!至今仍然記得她穿裙子在一片矮小的竹子中拍照的樣子,可惜現在在重慶看的竹子太多了。建議你在路過的時候還是去看一下。
孟店古建。位於三原縣北8km的孟店村,清嘉慶年間(公元一七九六——一八二○),當地巨商周梅村(即安吳寡婦吳周氏之曾祖父)購地築屋,建此私宅。此建築原為十七院之建築群,後兵亂,燒毀十六院,僅存此一院。孟店古建營造數年,花費人力物力甚巨。整個建築,大屋頂,高台階,磚木石結構;布局合理,疏密得當;結構緊密,宏偉壯觀。此建築為宮宅形式。東西寬十三點八米,進深七十一米,面積為九百七十九點八平方米。門前有樓房三間,正中懸掛巨匾一塊,上寫「主政第」三個大字。門口台階為青石鋪就,拾級而上,一對石獅對峙雄視。進入大門,迎面一座巨型屏風,兩邊石柱多為透花雕刻。西有上馬石,東西有偏門。南牆上「大禹放牧」等浮雕風韻別致。進入二門,東西廊房門上皆為雕花木格窗門。西邊門上,雕有「八蠻進寶」;東邊門上,刻有「長安八景」。穿過廊房,便是五間大廳,廳房嵌鑲八扇格子門,各雕圖案。其中「郭子儀大拜壽」和「岳母刺字」等戲劇圖案如舞台再現,使人叫絕。在廊房和大廳之銜接處,刻石滿布。東牆上雕有球狀刻花一個,中為空心,含一圓球,起風則圓球旋轉,撞擊刻花,朗朗有聲。西邊牆上,多為幾何圖形,刻工極細,使人嘆奇。廳柱為生漆塗面,懸有楹聯一幅:燕翼貽謀堂上箕裘綿福蔭,鳳毛濟美楷前蘭桂發奇英。五間大廳之後,又為東西廂房。古建的後樓建造在青石疊鋪的方台階上。後樓中央,懸掛巨幅匾額,上書「懷古月軒」四個鎏金大宇。站立後樓之上,遠眺四方,使人心曠神怡。這座建築,雕刻藝術,堪稱渭北一絕。由於歷史漫長及種種原因,古建保存下來的周家文物並不很多。這個地方我沒有去過,只在網上查了一點資料。所以不能做評價。
文峰木塔,這個我最熟悉,在三原縣城東南十餘里的安樂鄉中王堡,我舅舅的對門(以前的老門,現在封了,如果有人去了並在老門對面的小賣部買了東西,哪就是我舅舅家,挨宰了不許找我),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屬陝西省一座獨特的木塔。文峰木塔共四層,六邊挑檐,每邊長十三米;塔身全部是木質結構,高約二十餘米;塔基為磚石砌造,基高四米;塔頂是六角攢尖式樣,遠望好象一座亭台樓閣,玲攏可愛。塔內置有木梯,梯旁裝有扶欄,可供遊人登攀。每逢雨後睛初,雲開霧散,長天如洗,登塔極目,北望嵯峨山,峰峻巒碧,氣勢雄偉;南眺八百里秦川,遼闊無垠,景色如畫,令人悅目怕心,陶醉忘返。文峰木塔,相傳是在三原龍橋竣工以後、用搭架拆剩的木料修建的。同時,還修建了一座佔地三十多畝的寺院——木塔寺。記憶中,上小學的時候一寫游記性作文,老師就會喊我們去看木塔,而且還記得那個時候在作文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登塔遠眺,現在想起來,可能要吐倒一片了……。另外,在記憶中,木塔原來還有學校,現在為了保護文物,把學校搬遷了。木塔中的麻雀、蠍子特別多,而且好像有點其樂融融的樣子。門票很便宜,不上塔的話,你可以免費參觀,上塔的話,好像收費現在是5塊吧,記得以前是2毛錢,而且我是免費的,誰讓我舅住對門阿……
老龍橋。剛才已經提過了,連接三原清河南北的居民。傳說中還有一個悲慘的故事。忘記是什麼樣子了,記得好像是說一個媳婦害死了自己的老公,然後用磨盤沉屍清河,當時的縣老爺是一個聰明人,為了破案,用重金收購全縣的磨盤,然後配對(因為磨盤都是上下一對一的),最後就抓到了那個又狠心又貪財的媳婦(說明一下,我忘記是不是媳婦乾的,反正又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這下可好,收下來的磨盤沒有用處,總不能堆到縣太老爺府上吧。乾脆用來建橋吧(不是有人說,要想富,少生孩子先鋪路嘛,搭橋也一樣了,足見縣太爺的睿智),這樣就用這些磨盤打建了一個龍橋!現在如果你從新龍橋(斜拉索橋)的旁邊走入老龍橋,你會看到一個個的磨盤。
清河公園,就是剛才說橫穿三原東西的河流旁邊的一個公園。如果你從老龍橋的南面下河一直向東走的話,你會發現竟然不收費!可是別高興的太早了,走上一段,你就會發現一個唯一的小橋,這就是收費的地方,費用3元左右。公園很一般,如果沒有事情也可以走走,順著清河,你可以看看污染以及乾涸的河流。到公園的最佳季節應該是下雪的冬季,當然,雪對於三原來說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墳墓。陝西是一個唐墓葬頗多的地方,在三原縣徐木塬畔上就有唐高祖李淵陵和唐武宗李炎陵。陵墓倒沒有什麼希奇的,就是一堆黃土而已,可下面有一條水渠,人們把這渠水叫做潤陵水。說起潤陵水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在一千多年時的一個清明節,唐太宗李世民帶領家眷前往徐木原父王陵祭祀,發現這一帶天氣天旱,禾苗枯死,民不聊生,決定興修水利,拯救百姓。從唐高祖李淵陵前向西開鑿,直通涇陽的清浴河,把河水引往下游灌溉良田。唐高祖陵前的村莊,人們叫它唐王村。村裡的百姓就將這水叫潤陵水。潤陵水清澈、香甜。過了好多年,唐武宗李炎死後也埋葬在先輩高祖李淵陵西不遠的同一條塬畔上。唐武宗李炎陵前的村莊,人們就叫它小王村。唐王村和小王村附近的百姓澆灌和飲用都是這潤陵水。上游任何人都不敢攔截。直到清朝時,涇陽有一霸,名叫郭九,曾在皇宮教過皇學,據說皇帝召見,他都立而不跪,他將潤陵水攔截霸佔了。此後,下游的唐王村和小王村一帶家田的莊稼便乾枯了。管理潤陵水的秀才楊扶正,曾多次找郭討水,郭九根本置之不理。後來,慈禧太後前來涇陽安吳堡看到其乾女時,楊扶正便攔轎告狀。慈禧太後即令郭九放水,郭九嘔氣而死。從此,唐王村和小王村等地區在潤陵水的灌溉下,歲歲增產,年年豐收。好像都是悲慘的傳說。
於佑任紀念館。如果對字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三原東面的於佑任紀念館去看看,新建的紀念館也非常漂亮,門票抱歉我不知道。
好了,我所知道就是這些。
如果有朋友對黃土高坡的「原」比較感興趣的話,順著三原向西、南、北放開韁繩,出不了10KM,你就能看到「原」,也就能看到你所嚮往的窯洞。另外,去原上的最佳季節在三月,那個時候是油菜花最多的時候,滿原的油菜花,會讓你非常俗氣的喊幾句:太漂亮了。


與玩同等的就是吃。三原的小吃可謂囊括了陝西大致的特色。清單大致有biang biang面, 臊子面,,刀削麵,歧山擀麵皮(不是涼皮),蕎麥合烙,洋芋擦擦,酸菜雞絲米線,油潑扯麵,三絲煎餅,肉夾饃,蔥油餅,蒸碗豆花,貢丸湯,羊肉串,罐罐粉絲,澇糟,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如果讓我從早上開始吃的話,早上我吃特色的水盆羊肉,中午吃特色的蕎麥合烙和歧山擀麵皮及肉夾饃,下午吃羊肉泡饃,當然,這些需要你特別能吃。
另外,在這個清單中沒有列出來的是晚上的夜市,夜市中有烤羊肉串,很便宜。另外,還有讓我至今難忘記的zi'ran夾饃。如果肚子好的話,可以順便逛一下。還有三原的蓼花糖和金錢油塔(千層餅)也是一絕,有空也可以品嘗一下。
順便提一下,這些吃的都集中的'園盤路'附近,也集中在縣醫院附近。前幾年紅火的「油坊道」由於城區改建,現在只剩下道口的幾個小吃還在支撐了。

㈤ 三原縣的旅遊

三原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
文峰木塔
位於三原縣城東南10華里的安樂鄉中王堡,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陝西唯一一座木質古塔。塔共三層,六角攢頂,四重檐,冀角高挑。塔高24米,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塔基之上,塔台與北側大殿之間有磚築坡道相連。塔內設有扶梯,拾級而上可到二、三層。
古龍橋
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橫跨於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橋的建築設計採用三孔拱橋形式,橋長110米,寬11米,橋身用石條鐵鉗構成,橋面青石築鋪,兩側石雕欄桿,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陝西現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橋。「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對古龍橋的形象描繪。
於右任故居
於右任故居是中國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於右任先生青少年時期的居所,位於三原縣城西關鬥口巷。於右任經常在回憶中提及的「三間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過的院落,已全面維修恢復、對外開放。通過參觀故居展出的於先生生前用過的器具及圖文等,將更加感受先生一生發展家鄉教育事業、興修水利、興辦農場等造福桑梓的鄉情。
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於三原縣城北9華里的魯橋鎮東里堡,是馳名渭北的古典園林。佔地面積48畝,為唐衛國公李靖修建。園內亭、台、樓、閣建造奇巧,名花異樹,更有魚池,石舫、假山、奇石、「關中八景」縮影等建築景觀合理布於園內,使整個園林步移景異。1918年,靖國軍司令部曾設於此,1930年始,楊虎城將軍主持陝政在此居住,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親臨此園。

㈥ 三原的景點介紹

1.李靖故居,位於三原縣城北9華里的魯橋鎮東里堡,是馳名渭北的古典園林。佔地面積48畝,為唐衛國公李靖修建。園內亭、台、樓、閣建造奇巧,名花異樹,四季爭妍,假山秀石,曲徑通幽。更有魚池,石舫、假山、奇石、「關中八景」縮影等建築景觀合理布於園內,使整個園林步移景異。1918年,靖國軍司令部曾設於此,1930年始,楊虎城將軍主持陝政在此居住,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親臨此園,使其更更具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2.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
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
3.於右任故居是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於右任先生青少年時期的居所,位於三原縣城西關鬥口巷。先生經常在回憶中提及的「三間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過的院落已全面維修恢復、對外開放。通過參觀故居展出的於先生生前用過的器具及圖文等,將會更加感受先生一生發展家鄉教育事業、興修水利、興辦農場等造福桑梓的濃濃鄉情和「布衣大臣」的高尚情懷。
4.宏道書院位於三原城北,是我省明、清四大書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戶部尚書)於弘治七年(公元1494)創辦。書院坐北向南,佔地面積8畝,院內栽植松柏,花木蔥郁,現存日式教學樓一座,房舍建築堅固,雕刻細膩,氣勢恢宏。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進士,其父王恕(明廷兵部尚書)致仕歸里,父子協力將僧舍改建為宏道書屋,次年擴建為書院。王恕為關學三原學派創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學,父子被譽為關學翹楚。高陵呂楠(涇野)、三原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於宏道門下,由是名聲大振。到了清代,宏道書院更成為西北學界之旗幟,省學衙署設三原,府考亦在宏道書院舉行。光緒26年(公元1900),書院改名宏道高等學堂,倡導新學,注重經世致用,造就了於右任、李儀祉、吳宓、張奚若、范紫東、張季鸞等一批海內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驅及專家學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陝西派遣官費留日學生30名,宏道學堂即佔半數。民國時改為陝西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後改稱陝西第三職業學校、工業職業學校。解放後改為水利學校(後遷楊凌)、三原縣教師進修學校,2005年交縣文物旅遊局管理。
5.於右任紀念館於右任紀念館位於三原縣城東「西三」一級公路入口處,1992年由家鄉政府、群眾幹部以及台灣、日本國等各界人士集資興建,1997年9月正式開館對外開放。館內有「於右任生平事跡展」、「於右任書法作品展」和「全國名流書法展」三個陳列室和碑亭、碑廊。是學習書法、弘揚愛國主義思想的最佳場所。曾接待大批國內外書法愛好者和專家。
6.古龍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橫跨於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橋的建築設計採用三孔拱橋形式,橋長110米,寬11米,橋身用石條鐵鉗構成,橋面青石築鋪,兩側石雕欄桿,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陝西現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橋。「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對古龍橋的形象描繪。
7.孟店民宅孟店民宅古建築群,位於三原縣城西北10華里的魯橋鎮孟店村。施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是慈禧太後乾女兒(安吳寡婦)的娘家住宅。該建築古樸典雅,高台石階,曲屋連屬,具有濃郁的南方建築風格。其中琳琅滿目的磚、木、石雕刻,內容豐富多樣,工藝精湛絕倫,寓意深刻准確。置身其中,猶如置身於一部雋永的歷史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精巧的建築,精湛的雕刻,精美的書法繪畫及美麗的傳說,吸引著眾多遊人和影視單位前來觀光拍攝。
8.文峰木塔位於三原縣城東南10華里的安樂鄉中王堡,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陝西唯一一座木質古塔。塔共三層,六角攢頂,四重檐,冀角高挑,玲瓏俏麗。塔高24米,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塔基之上,塔台與北側大殿之間有磚築坡道相連。塔內設有扶梯,拾級而上可到二、三層,登塔遠眺,阡陌交錯,遠山如黛,涇渭如鏈,景色如畫,使人心曠神怡。

㈦ 西安到三原縣沿途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8

㈧ 陝西三原景點有哪些

最著名的是三原城隍廟 李靖故居 孟店名居 唐高祖李淵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 古龍橋

㈨ 三原縣有什麼古跡

三原縣城內的城隍廟值得一游,城邊還有於右任紀念館。還有唐李靖故居等;三原歷史悠久,文物薈萃。三原之稱始於前秦,迄今一千五百多年。縣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為旅遊之佳地。唐高祖李淵墓、唐武宗李炎墓、唐敬宗李湛墓、唐國公李虎墓等4座帝王陵寢保護完好。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的城隍廟建築精美,保存完好,聞名遐邇。另外,古龍橋之渾朴,孟店古建之精巧、李靖故居之清幽,文峰木塔之玲瓏,都令遊人流連忘返,為之傾倒。地處縣城北側清浴河濱的清河公園,林木蒼翠,流水潺潺,東邊是鋼筋砼梁式林履大橋,西邊是造形奇特的斜拉式新龍橋,兩橋夾峙,橋加聳立,相映生輝。作為愛國詩人、近代書法大師於右任故鄉的三原人民,新建了於右任紀念館,以凝重新穎的館容和豐富的實物史料向海內外來賓傾訴著大師的生平、愛國激情和高超的書法藝術成就

㈩ 三原是什麼地方

我認為三原是三原最好的城市~~三原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古稱池陽,自北魏太武帝真君7年(公元446年)置縣,已有1556年歷史,因境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原內有清峪河、濁峪河、趙氏河三大水系,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地勢北高南低,以四十里原坡為界,北部為黃土台原區,南部為涇渭沖積平原區。按水利條件分為大灌區(涇惠灌區)、小灌區(清惠灌區)和原區(前咀子、玉皇閣灌區)。全縣總面積576.9平方公里,轄10鎮4鄉(城關鎮、安樂鎮、陂西鎮、獨李鎮、大程鎮、西陽鎮、魯橋鎮、陵前鎮、馬額鎮、新興鎮、高渠鄉、渠岸鄉、徐木鄉、嵯峨鄉)336個村,人口39.6萬,耕地面積52萬畝,縣城面積10平方公里。

三原區位優勢明顯,是省會西安的北大門、西南距咸陽、北距銅川均約30餘公里。交通比較發達,西銅一級三原縣文化積淀深厚、名人輩出,唐衛國公李靖,明吏部尚書王恕、工部尚書溫純,清代「天下第一長聯」的作者孫髯,近代的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於右任以及當代書法名家劉自櫝、謝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於三原。

三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薈萃,境內有文物景點114處,其中城隍廟、唐高祖李淵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目前,一個以城隍廟為龍頭,以於右任紀念館、於右任故居、孟店民宅、李靖故居、文峰木塔為支撐的旅遊景點體系初步形成。公路、西韓公路縱貫南北,咸宋公路、咸銅鐵路橫穿東西。縣干公路18條總長2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