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黃河最多有多少水資源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黃河最多有多少水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13 12:40:27

⑴ 黃河裡有多少水拜託了各位 謝謝

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⑵ 黃河的水資源情況

黃河是我國北方唯一橫貫東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華北的「生命之泉」。其天然徑流量排在長江、珠江、松花江、淮河之後居第五位,僅為長江的6%,卻以佔全國河川徑流量2%的有限水資源,灌溉了全國13%的糧食產量,保障了全國14%的GDP產值,養育了佔全國12%人口的60多個大中城市、340個縣。
也因此,黃河日漸「消瘦」,維持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已近極限。近日,記者調研了解到,按最新統計,黃河流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和消耗率已達86%和71%,遠超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缺水,已是黃河面臨的最大挑戰。宜適時啟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以解黃河之渴
水資源量持續減少
黃河是中國大江大河中第一個進行流域初始水權分配的河流。
早在1987年,國務院就批准了《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該方案分配基數採用的黃河天然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然而,最新的水資源調查顯示,黃河天然徑流量已不足500億立方米。據預測,到2030年,黃河天然徑流量還將減少20億立方米。

⑶ 誰有黃河的資料

1:
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以下簡稱黃土高原地區)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七省(區)50個地(市),317個縣(旗),總人口 8742.2萬人,農業人口 6907.7萬人。全區總面積64.2萬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5.4萬km2(水蝕面積33.7萬km2、風蝕面積11.7萬km2),多年平均輸入黃河泥沙達16億t,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

2:
〖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
《全唐詩》 作者:崔曙
吾友東南美,昔聞登此樓。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嚴子好真隱,謝公耽遠游。清風初作頌,暇日復銷憂。
時與文字古,跡將山水幽。已孤蒼生望,空見黃河流。
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天高不可問,掩泣赴行舟。

3:

黃河大合唱
http://www.hbtv.com.cn/zt/lunxian/rm/006.mp3

保衛黃河
http://www.szlhdj.gov.cn/upfiles/soundfiles/sf_200410132287.MP3

4:
黃河斷流問題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喇山北麓,是中國的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
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注入渤海
。黃河滋潤著兩岸人民,兩岸人民離不開黃河水。那麼,黃河到底有多少水資源
呢?據國家對黃河的配水方案,黃河每年580億立方米的徑流量,其中370億立方
米用於沿黃各省的農業灌溉、工業生產與城市生活,210億立方米用來沖刷下遊河
床里的泥沙。然而前者的實際用水量已大大超過了370億立方米,僅沿黃50多座城
市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用水就超過300億立方米,刷沙水量則沒有保證,加劇
了下游泥沙淤積,削弱了行洪能力。

為了抵禦旱災,各種水利設施便瞄準了黃河。中國水利科學院王浩先生(1999)
說:「黃河斷流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斷流的根本原因,
還是河道外用水的大量增加和無序引水。20世紀90年代以來花園口實測平均徑流
在850立方米/秒左右,而下游兩岸的引水能力卻高達4000立方米/秒,大量無序引
水在任何時段均可造成斷流。」

黃河流域人類活動消耗的水資源量越來越大,滋潤本流域的最大河流——黃河徑
流則日趨衰竭。20世紀70年代黃河平均斷流長度為242公里,80年代為256公里,
90年代達到392公里。90年代以前,斷流一般發生在河口地區。1992~1994年,斷
流上延到山東濟南附近;1995年斷流延展到河南夾河灘以上,長達683公里;199
7年又延展到河南開封以上,長達704公里,占黃河下游幹流長度的90%以上。據利
津水文站實測資料,20年間累計斷流70次,共908天,平均年斷流45天,其中199
7年斷流226天。與此同時,黃河入海水量不斷減少,1990~1994年,年平均入海
量只有184億立方米,相當於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億立方米的64%、70年代年平
均入海量371億立方米的59%、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92億立方米的47%。一些專家
預測,如果以5年時間為單元計算,到2000年黃河下游將出現年年斷流現象,到2
020年黃河下游將會出現全年乾涸,黃河由此將成為一條內陸河。

更為危險的信號是,黃河以往僅在下游發生斷流,如今上游的源頭地區亦開始出
現斷流。《中國環境報》評出的1999年「十大國內環境新聞」之一是:「青海省
瑪多縣境內的黃河源頭幹流出現了長達近8個月的斷流現象,這是黃河源頭歷史上
出現的首次跨年度斷流。」瑪多縣黃河源頭的扎陵湖(面積526平方公里)和鄂陵
湖(面積610.7平方公里),是黃河的源頭,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
出現了自1997年斷流以來的第二次斷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為7.80立方米/秒,
1995年降為2.71立方米/秒。瑪多縣第叄大湖——冬格措納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
2~3米,湖面萎縮30米。據瑪多縣最新統計資料,全縣4077個湖泊,已有2000多
個小湖泊乾涸,新的公路可直接從乾涸的湖心穿過。境內風蝕活動加強,星星峽
一帶原來半固定的沙丘變成了活動沙丘。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威脅著牧
民的生存,也使黃河源區徑流量越來越小。

(4)荒漠化問題

乾旱化、荒漠化,已成為威脅我國生存環境最為嚴峻的問題之一。占國土面積40
%的北方地區乾旱化,主要表現為降雨減少、河網乾枯、湖泊萎縮、雪線抬升、土
地荒漠化和生態系統退化等。據近年來得到的觀測資料,青藏高原大量湖泊退化
,已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鹽湖,累計虧水量達148億立方米。新疆全區湖泊面
積比50年代縮小了4952平方公里。

冰川是寶貴的淡水資源,從1979年~1998年,我國冰雪覆蓋面積縮小了11%,祁連
山冰川從1956年~1976年,平均退縮速度東部為16.8米/年,西部為2.2米/年,遠
遠超過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縮幅度。根據遙感測量分析,長江源頭岡加曲巴冰川
一帶,近30年冰川後退了600米,平均每年20米。

乾旱化推動荒漠化,荒漠化加劇乾旱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宋宗憶
研究員(1999)撰文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較嚴
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2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7.3%,
遍及13個省區市,包括90個整體沙區縣、508個部分沙區縣,近4億人口受其影響
。據測算,我國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1億元,間接損失則更大。

由於砍伐森林、氣候變化、人口劇增、過度耕作與放牧,導致荒漠化南下東進。
荒漠化使物種和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環境難民」,迫使人們背井離鄉,尋找
新的生存環境。全國沙漠化面積,已超過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而且每年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大,迫使一些稀有和敏感的物種難以繼續生存。如新疆沙化
草原地帶,大風一吹,飛沙走石,沙石順風流動,以每小時0.270平方公里以上的
速度向草原推進,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我國「叄北」地區,約有2億畝農田經常受到風沙危害;有15億畝草場沙化,牧草
退化,牲畜承載力下降;數以千計的水庫和大批的灌渠因風沙侵襲而淤積;有80
0多公里鐵路和數千公里的公路常受風沙威脅。據1999年12月15日《人民政協報》
報道:內蒙古的烏蘭布和沙漠巴彥淖爾盟段一條長154公里、寬50米的防風固沙林
帶,如今已基本變為枯障。黃沙正以每年5 ~ 8米的速度威脅著黃河、包蘭鐵路
與110國道。磴口縣許多乾渠泄洪閘被破壞,流沙漫過大堤,吞噬良田近萬畝。河
道淤積比縣城高出4米多。1993年幾次沙塵暴,加大了輸沙量,導致河堤決口,形
成了80平方公里的黃泛區。

我國荒漠化防治的形勢仍然是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沙化土地也有自我恢復
功能,但人為破壞常常使沙化土地難以自我恢復植被,僅以青海為例。青海省地
處黃河的源頭,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保護生態環境難度大,自然平衡
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目前青海卻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災難(包括天災與人禍)
問題:一是草地退化。目前全省黃河流域共有退化草地面積413萬公頃,佔全省總
草地的1/4。其中沙化面積113萬公頃,而且每年正以新增4萬公頃的速度在不斷擴
大。20世紀80年代,由於淘金者大量湧入青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事非法的掠
奪式開采,導致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一再惡化。黃河源頭草地大部分為高寒草原
和高寒草甸,生長緩慢,草場承載力低,1公頃草地可養活一隻羊,一旦破壞,很
難恢復。草地成為裸露的土壤後,靠自然恢復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源頭草場破壞
,導致沙化與水源涵養功能下降,使黃河徑流出現減少趨勢;二是草地與植被退
化,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全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750萬公頃,占整個黃河流
域水土流失面積的17.5%,其東部乾旱山區坡耕地年均每公頃流失表土30~40噸,
致使黃河含沙量逐年提高。湟水盆地每年因水土流失減少的耕地近萬畝,每年流
失的氮、磷、鉀高達23萬噸以上,相當於青海省1985年農用化肥的兩倍多;叄是
乾旱化引起雪線上升,積雪減少,湖泊萎縮或乾涸。1997年青海湖較1908年下降
了11.12米,黃河的主要支流湟水的平均流量由1990年前的20.5立方米/秒,下降
了26.3%。1997年黃河上游的來水也降低到歷史最低點,龍羊峽、李家峽等大型水
庫比1995年少蓄水24.9億立方米。

新近,國家重點基礎科學研究項目「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
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參見2000年12月12日《科學時報》)。符淙斌研究員指出
:「占我國國土面積40%的北方地區乾旱化,是環境系統整體的異常變化,很可能
是全球增暖對區域生存環境影響在綜合表現。」安芷生院士則指出:「初步分析
表明,近百年來,特別是近30多年來,我國北方有明顯的乾旱化趨勢……主要依
據是: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乾旱指數自60年代以來明顯上升;近50年來的土壤濕度
資料表明,乾旱化最嚴重的是華北平原和西北的西部;珠峰遠東絨布冰川的冰芯
記錄,指示北坡冰川自60年代以來一直在退縮當中;乾旱災害統計結果表明,60
年代以來,東北和華北的旱災面積持續增加;東北西部和內蒙古東部的實地考察
證實乾旱化和荒漠化正在加劇。」造成這種嚴峻形勢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類
不合理活動破壞了生態環境,重點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和利用土地。在不合理
的人類活動作用下,乾旱化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互相促進,形成了惡性循環。

2001年初,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了「探索沙塵暴」科學考察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沙塵暴與原生沙漠無關,人類活動應負主要責任」。即所謂
沙塵暴:「真正的沙物質不是來自於原生沙漠戈壁,而是來自於地表受人為活動
擾動、植被被破壞以後的沙漠化地區。我國境內的沙漠戈壁它是在200萬年以前、
青藏高原隆起後,由於西部氣候的乾旱而形成,它們表面的細物質經過漫長的地
質時期早已被風吹掉了,戈壁上留下的都是礫石,沙漠表面覆蓋的也是粗沙。所
以,人類歷史時期,特別是近50年來沙塵暴的沙源區主要來自由於土地退化過程
造成的沙漠化土地。」「沙塵暴是由天氣過程和地面過程共同作用的產物,主要
發生於乾旱缺水、植被稀疏、人類活動干擾嚴重的沙漠化及其易發地區。我國塔
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地區和賀蘭山以西受大陸性氣候控制,常年缺少降雨,土地利
用為綠洲灌溉農業;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示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資源調配不當,下
游農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與綠洲過度帶盲目開墾引起,或草場因地表水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物死亡,風蝕量增大;東部受東亞季風的影響,夏秋有
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發生在農牧交錯帶,冬春乾旱季節,由濫墾、草場嚴
重超載等引起,以農耕地土壤沙化、礫質化、灌叢沙漠化和沙地活化為主要形式
。」

⑷ 關於黃河資料

黃河(Yellow River),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黃河為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長5464公里,居世界第五、亞洲第二(僅次於長江);平均流量1775立方米/秒(世界大河中屬非常小的流量規模);流域面積逾75萬平方公里。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黃河依次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省,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約像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正如詩人左河水在以黃河表達中華民族精神的《黃河奔海》中所曰:「幾環咆哮卷沙騰,一路狂濤氣勢宏。 裂岸穿峽驚大地,帶雲吐霧嘯蒼穹。」
黃河流經地形區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5500公里,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桃花峪。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 黃河汛期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500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全靠大堤約束,因而它又被稱為「懸河」或「地上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河南(2張)省洛陽市。由這里距黃河南30公里處,就是洛陽市區。洛陽是四大古都之一,從周朝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煬帝)、武周、後梁、後晉,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譽為「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吉利區位於黃河之北,其餘縣市區均位於黃河以南,因此黃河穿越洛陽。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口鎮至 黃河壺口桃花峪間為中游;桃花峪以下為下游。(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的資料來源於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七年級上冊)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公里。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現代肖草《卜運算元·黃河》詞給予真實詮釋:「天外掛飛川,駭浪生素幔。已過懸崖萬仞山,猶有驚濤濺。濺不入春時,卻把暖春喚。一任滄桑歲月多,盡在長河岸。」 黃河幹流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黃河(6張)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
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地理志》里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里(1漢里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游盪,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埝以自衛,遠者距水數里,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
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河水一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
一,東漢開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范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三,當時黃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唐末至北宋末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
金元至明嘉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於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後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佔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決口地點西移。起初決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後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一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14世紀40年代,決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一帶,幾至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頂端。
第二,河道幹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後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灘。金元之際兩次人為決河,先後由濉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後期有一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
第三,下遊河道除幹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迭為主次,變遷無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後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一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游又出現了奪濉、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後,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決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並行,迭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元末(1351)賈魯治河時,曾整治一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
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黃土高原每年流失表土22億噸,其中大部分進入了黃河河道。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六、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七、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接受了文明之火。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鳥鳴嚶嚶。」
八、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編輯本段文學典故成語
氣吞山河:吞:吞沒。氣勢可以吞沒山河;形容氣魄很大。
濁浪排空:形容來勢兇猛,氣勢宏偉。
波瀾壯闊:比喻聲勢雄壯浩大。
問鼎中原: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河清海晏:指黃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靜了。形容天下太平;比喻天下太平。
中流砥柱:比喻堅強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涇渭分明:渭河和涇河交界處渭河清,涇河濁,兩者互不相融;後引申兩個人行事作風完全不同。
帶礪河山 帶礪山河 砥柱中流 負石赴河 河不出圖 河汾門下 河漢江淮 黃河水清 河清海竭 河清難俟 河清人壽 河清雲慶 河山帶礪 海晏河清 礪帶河山 礪山帶河 鯉魚跳龍門 俟河之清 跳進黃河洗不清 魚爛河決
詩句
1、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王維《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6、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7、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8、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9、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
10、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王昌齡
12、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王昌齡《送裴圖南》
13、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杜甫《黃河二首》
14、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
15、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
16、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李白《北風行》
17、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李白《公無渡河》
18、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李白《留別於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20、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李商隱《雜歌謠辭·李夫人歌》
21、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白居易《生別離》
22、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李流芳 《黃河夜泊》
23、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24、雷霆橫刻千重山,澎湃縱雕萬里原。—朱炳仁《黃河》
俗語
1、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
2、黃河清,聖人出。
3、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
4、跳進黃河洗不清。
5、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6、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7、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8、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9、九曲黃河十八彎,一碗河水半碗沙。
10、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⑸ 目前我國黃河淮河用水已超過多少

超過50%

目前,黃河、海河、淮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都超過50%,其中海河更是高達95%,超過國際公認的40%的合理限度,嚴重擠占生態用水.
中國水資源狀況: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我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極不均衡。
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據監測,當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我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水利部預測,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慮節水情況下,預計用水總量為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當前增長1300億至2300億立方米,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中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這一指標來衡量,則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名之後。缺水狀況在中國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全國約有670個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其中嚴重缺水的有一百一十多個。
中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中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中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⑹ 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是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中國第二長的河流。

黃河北源源於青藏高原巴彥哈拉山脈的一個分支——察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源於巴彥哈拉山脈各亞山北麓的卡吉曲,西源於星辰哈拉山西麓的經論證的宗列曲。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部流經中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故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富含沙量的河流。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每年將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將流入大海。其餘4億噸將長期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有利於種植的沖積平原。

(6)黃河最多有多少水資源擴展閱讀:

關於黃河的傳說——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⑺ 黃河的現狀是怎樣的

1、黃河水資源現狀
據統計,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580億m3,僅相當於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卻承擔著向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擔負著向流域外遠距離調水.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其中農業用水是大頭,約佔92%,工業生活用水約佔8%.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而1996、1997、1998年連續三年的斷流時間均超過100天,1998年則長達144天.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枯水年份還要增多.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
為了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和黃河下游斷流形勢,國家計委、水利部頒布實施了《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和《黃河幹流水量分配方案》,並於1999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水調局,從1999年3月17日開始,對黃河供水實行統一管理和有計劃的調配,自此以後,黃河下游未出現斷流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