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中什麼是資源利用它包括哪些問題
資源利用的經濟學定義是在經濟學范圍內,它屬於宏觀經濟學范疇:在現實社會中,勞動者失業、生產設備和自然資源閑置等是經常存在的狀態。這說明,生產可能性邊界所標定的產量只是充分就業的或者說潛在的國民收入,而實際的國民收入往往小於它。研究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尋求改良這種狀態的方法,從而實現充分就業,使實際的國民收入接近或等於潛在的國民收入,這就是資源利用。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 資源利用問題
1.稀缺資源本來就少.那就要對這個資源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要進行詳細的規劃.做預算計劃做好,,讓這個資源的每個部分的作用都體現出來.這樣才會發揮最大效用.達到資本財產最大化. 一個資源有可以只能只有生產出一種產品或一個物件.但是,如果產生了大量的廢料以及可再生的料.那麼,就可以再利用.這樣就可以再進行生產,從而產生更多的消費品,拉到經濟增長.所以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不是一個意思2.這個問題很好理解.比如吧.海底下有一種未知的能量叫做鈾.現在己經用於核武器方面了.但是,假如,最近突然發現鈾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因為鈾在海底的存量特別少,所以鈾是稀缺資源. 如果鈾投入了市場.那麼.這個資源必須要通過貨幣的形式才能把他的價值給真正的體現出來.如果市場的貨幣價值沖足.或者市場對鈾的需求量非常大.本身作為稀缺資源的鈾.那鈾的價格必然要高啊.但是,如果市場貨幣不沖足,或者說市場上對鈾的需求量很少.那麼,就算鈾的價格再高.也沒有人買啊. 鈾賣不出去.價格必然降低啊.這價格的一高一低就是貨幣購買力的變動.所以.稀缺性資源,就算你再罕有.沒有貨幣購買力.也是無用的.
3.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有哪些
由於我國自然條件復雜,土地資源類型多樣,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利用,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各種多樣的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資源,1983》的可比資料,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土規模較大的國家相比,農業用地比重偏小
從土地利用類型的組合看,我國東南部與西北部差異顯著,其界線大致北起大興安嶺,向西經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寧夏鹽池同心地區,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轉向青藏高原東南緣。東南部是全國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區,耕地約佔全國的90%,土地墾殖指數較高;西北部以牧業用地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墾殖指數較低。
4. 我國土地資源有哪幾種主要的利用類型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
5. 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1、加強環境意識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
公眾的環境意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有極大影響,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社會基礎還相當薄弱,盡快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其意義十分重大。
必須大力加強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宣傳與教育,採取多種形式努力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各種宣傳輿論媒介應十分注意引導民眾自覺地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逐步使保護資源與環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組織和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把保護自然資源提到國策的高度來認識
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好環境就是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這是我們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應有的最基本認識。在生產力中,生產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然資源,它是發展經濟的物質基礎。
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要大力保護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強執法力度
為了避免自然資源和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的交叉、重復和矛盾,要盡快著手制定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構成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時,應徹底糾正目前較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繼續加大力度對環境執法進行有效監督。
4、加快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的研究,並將其計入生產成本
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計算和統計上,應該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程度,以環境資本折舊的形式表現和反映出來。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要求實現真正的價值和價格,即把在生產、消費和處理過程中,為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消耗的全部費用真實地反映出來。
5、環境管理中的評價、「三同時」、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實施中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現有環境評價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應加以完善,在環境評價工作中對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應明確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分析方法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評價隊伍,對建設項目的自然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影響作出評價和定價,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超過生態閾限的建設項目應堅決杜絕上馬。
6、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使我國經濟社會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5)資源利用知多少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4、利用的發展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6. 土地資源如何利用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我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的土地,包括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的土地,包括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土地資源有如下幾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目前我國土地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達到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千米,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千米。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千克。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地方省,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大洋、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界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布不均勻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104公頃,鹽鹼地有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這一特點使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巨大,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
總之,我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耕地的保護。
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首次全國統一草地資源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天然草地面積33099.55萬公頃(為可利用草地面積,下同),小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為43713.6萬公頃),比美國大(美國為24146.7萬公頃),為世界第二草地大國。
天然草地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行政省區來看,西藏自治區草地面積最大,全區有7084.68萬公頃,佔全國草地面積的21.40%;依次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以上四省區草地面積之和佔全國草地面積的64.65%。草地面積達1000萬公頃以上的省區還有四川省、甘肅省、雲南省;其他各省區草地面積均在1000萬公頃以下;海南、江蘇、北京、天津、上海5省(市)草地面積較小,均在100萬公頃以下。
我國人工草地不多,據1997年統計,全國累計種草保留面積1547.49萬公頃,這其中包括人工種草、改良天然草地、飛機補播牧草三項。如果將後兩項看作半人工草地,我國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積之和也僅佔全國天然草地面積的4.68%。我國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雖不多,但全國各省區都有,以內蒙古自治區最大,有443.34萬公頃,達到100萬公頃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甘肅省。各地人工種植和飛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麥、披鹼草、草木樨、羊草、黑麥草、象草、雞腳草、聚合草、無芒雀麥、葦狀羊茅、白三葉、紅三葉,以及小灌木檸條、木地膚、沙拐棗等。在糧草輪作中種植的飼草飼料作物有玉米、高粱、燕麥、大麥、蠶豆及飼用甜菜和南瓜等。由於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質較好,產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飼草供給和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千差萬別,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地類型,全國首次統一草地資源調查將全國天然草地劃分為18個草地類,824個草地型。
在組成全國各類草地中,高寒草甸類草地面積最大,全國有5883.42萬公頃,佔全國草地面積的17.77%。這類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緣區域。其他依次是溫性草原類草地、高寒草原類草地、溫性荒漠類草地,這三類草地各自佔全國草地面積10%左右。以上4類草地面積之和可佔到全國草地面積的1/2,且主要分布在我國北部和西部。下列5類草地面積較小,分別是高寒草甸草原類、高寒荒漠類、暖性草叢類、乾熱稀樹灌草叢類和沼澤類草地,它們各自面積佔全國草地面積均不超過2%。其餘各類草地面積佔全國草地面積在2%~7%之間,居於中等。
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發、輕管理,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為:
(1)過牧超載、亂砍濫墾,草原破壞嚴重。草原建設缺乏統一計劃管理,投入少,建設速度很慢。草原退化、沙化、鹼化面積日益發展,生產力不斷下降。
(2)草原土壤的營養銳減,草原動植物資源被嚴重破壞,生產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3)草地牧業基本上處於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階段,草地資源的綜合優勢和潛在生產力未能有效發揮。牧區草原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的5%~10%。
7. 自然資源利用
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們需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可分不可再生資源(如礦產等)和可再生資源(森林、水等)兩大類。
隨著工業化和人口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規模的開采消耗,不但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枯竭、退化,還由此而引起或加劇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因此,研究因自然資源開發引起的包括自然災害在內的災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與資源矛盾的產生和實質是由於人與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組成的復合系統的各種成分間關系的失調。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改進人類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不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
如何以最低的環境成本(消耗)確保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所有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大難題。資源、環境和災害成為21世紀的三大問題。
中國正處於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底子薄、資源相對不足,特別是人均資源擁有量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不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仍以大量的資源消耗和追求經濟數量增長為主,這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十分不利,對消除自然災害發生的基礎更是不利。
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我國面臨的主要困難是:
1)人均資源佔有量少。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資源分別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資源總量和生態質量仍在不斷下降或惡化。
2)隨著人口大量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需求的過分依賴,自然資源日益短缺將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其中最嚴重的是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和全國性耕地資源不足和退化。
8. 我國土地資源有哪幾種主要的利用類型
我國土地資源主要的利用類型有以下這些:耕地,佔13.5%,林地,佔16.6%,可利用草地,佔32.6%,工礦交通城市用地和內陸水域等,佔15.7%,沙漠、石頭山地、永久積雪和冰川,佔21.6%。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土地遼闊,類型多樣。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8)資源利用知多少擴展閱讀:
土地資源有如下幾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
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
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8、樹的棵數明顯減少。
全國農用後備土地資源約5億畝,按其質量評價,其中一等荒地僅佔3.1%,二等荒地佔49%,三等荒地佔47.9%,包括鹽鹼地、沼澤地、紅黃壤山丘、高寒地、乾旱地和沿海灘塗等。且大多地處邊遠,交通不便,開墾所需投資較大,要經大力改造後才能使用。
9. 世界還有多少可利用資源
人類已經掌握了利用方法的資源沒多少了,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有的只能再開采幾十年了!
近一兩個世紀以來,人類利用的資源大都是不可再生性資源。短短一個多世紀就把地球幾十億年才儲存起來的這些資源差不多消耗殆盡……
但是人類知道但還沒能真正大量有效利用的資源很多,甚至是無窮無盡。比如風能、太陽能等等。
還有一些人類知道但還沒找到利用方法的,比如細胞分裂、光合作用等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利用。
更多人類都還不知道的資源利用……
只是但願人類不要太過分,不要在新的可持續利用能源還沒到位之前,就把那些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得一干二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