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造衛星基本知識是什麼
衛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體。環繞哪一顆行星運轉,就把它叫做哪一顆行星的衛星。比如,月亮環繞著地球旋轉,它就是地球的衛星。
「人造衛星」就是我們人類「人工製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我們就叫它哪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比如最常用於觀測、通訊等方面的人造地球衛星。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也稱為有效載荷。應用衛星的專用系統按衛星的各種用途包括:通信轉發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等。科學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等儀器。技術試驗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案、新儀器設備和新材料的試驗設備。保障系統是指保障衛星和專用系統在空間正常工作的系統,也稱為服務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電源系統、熱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等。對於返回衛星,則還有返回著陸系統。
人造衛星的運動軌道取決於衛星的任務要求,區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速度很快,低軌道和中高軌道衛星一天可繞地球飛行幾圈到十幾圈,不受領土、領空和地理條件限制,視野廣闊,能迅速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換、包括地面信息的轉發,也可獲取地球的大量遙感信息,一張地球資源衛星圖片所遙感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千米。
航天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在衛星軌道高度達到35786千米,並沿地球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一方向飛行時,衛星繞地球旋轉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完全相同,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此衛星在地球上看來是靜止地掛在高空,稱為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簡稱靜止衛星,這種衛星可實現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不間斷的信息交換,並大大簡化地面站的設備。目前絕大多數通過衛星的電視轉播和轉發通信是由靜止通信衛星實現的。
人造衛星種類
人造衛星是個興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1)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2)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3)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運行軌道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3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1)地球同步軌道: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2)太陽同步軌道:是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旋轉的,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3)極地軌道: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人造衛星工程系統
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2)運載火箭系統(3)衛星系統(4)測控系統(5)衛星應用系統(6)回收區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衛星系統的組成部分
衛星系統中,各種設備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為有效載荷及衛星平台兩大部分。衛星平台又分為多個子系統:
有效載荷(不同類型衛星均不同,以下是其中共同的設備):
(1)對地相機,(2)恆星相機,(3)搭載的有效載荷。
衛星平台(為有效載荷的操作提供環境及技術條件)包括:
(1)服務系統,(2)熱控分系統,(3)姿態和軌道控制分系統,(4)程序控制分系統,(5)遙測分系統,(6)遙控分系統,(7)跟蹤和測試分系統,(8)供配電分系統,(9)返回分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知識點
人造衛星之最
信號最強的通訊衛星:
休斯太空通訊HS702衛星能夠發射15千瓦的信號,是世界上信號最強的商業通訊衛星。它之所以有這樣大的輸出功率,靠的是兩個高效太陽能電池。
仍繞軌道運行的最老的人造衛星:
1958年3月17日,美國的「先鋒1」號被發射到繞地軌軌道上。它是目前仍在繞軌道運行的世界上最老的人造衛星。
由太空梭發射的最重的衛星:
由美國太空梭載送並放置的最重的衛星是康普頓·伽瑪射線觀測衛星,它重達17?27噸。該衛星是一架天文衛星,已在軌道上運轉了8年,它的任務是研究高能量的射線。
『貳』 製造一架人造衛星,需要多長的時間
人造地球衛星就是環繞地球飛行並且在空間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航天器,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人造地球衛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顯現出國家的綜合實力,人造衛星也是發射數量最多,並且用途最為廣泛的一種航天器。製造一架人造衛星,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呢?
現在科技發展的也已經越來越好了,所以國家對於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也非常高。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對於大家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的確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貢獻。
『叄』 親們 我想問一下 太空資源中的硬資源和軟資源有哪些呢 還有關於它們的利用可能性是怎麼樣的呢
資源是人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它來自人類所處的天然環境。在人類新進入的第四環境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空間資源。僅就地球引力和地球衛星作用范圍這一最小的外空領域看,現已探明可供利用和開發的空間資源大致有:航天器相對於地球表面的高遠位置資源;高真空和高潔凈資源;微重力環境資源;太陽能資源;強宇宙粒子射線資源;月球及其他行星資源。這些資源都極其豐富和極有利用價值,對其中任何一項開發都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
高遠的位置資源。航天器相對於地球表面的高度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源。人站在地面上即使天氣再好,視野再開闊,充其量也只能看到幾十千米的地方。乘飛機能看到方圓數十千米,甚至數百千米的地方。站在珠穆朗瑪峰上,能看到0.07%的地球表面,在離地球200千米軌道上的人造衛星,可以看到14%的地球表面,在距地面35786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的航天器,則可以觀察到1/3以上的地球表面。由於靜止軌道只有一條,因此,充分利用這種位置資源具有重要作用。今天,人類依靠這種位置資源發射的通信衛星、氣象衛星等各類衛星,克服了由於受建築物、山體等障礙物的遮擋對聲波、電波傳播的影響,為人類提供無與倫比的通信、氣象、導航定位、對地觀測等各種服務,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高真空環境資源。空間環境中沒有空氣,是「真空地帶」,在這個碩大的「真空罐」里,沒有氧和其它氣體,這種空間高真空狀態體積碩大,且純凈無污染。是一種及其寶貴的環境資源。
強宇宙粒子射線輻射。所謂輻射,就是看不見的高能粒子流,它能穿過人體,殺死細胞。如醫學上使用的放射療法和X光透視等。太空中充滿著各種強烈的輻射,如銀河宇宙線、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和太陽風等,充滿著能量和萬有引力場。科學研究已經發現,這種環境將使種子、微生物以及各種細胞等地球生物發生變異,變得更有價值。
月球及其它天體資源。科學研究已經知道,宇宙空間的許多行星上,都存在著大量的鐵、硅等資源,特別是月球資源,人們對它早已不再陌生,不僅月球上存在的大量礦藏,即使整個月球環境對於人類來說都是及其寶貴的資源。
太陽能資源。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20年世界人口很可能超過70億,能源危機是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據統計,僅對電能的需求年增長率就大於2.5%,尤其是占人口80%的發展中國家,需求更旺。而最有希望的能源是直接將太陽能轉變為電能,它可克服火力發電污染嚴重、消耗燃料、水利發電水源嚴重不足等難題,在太空中利用太陽能發電,可以在不需燃料、完全無污染、不需要架設輸電線路的情況下,直接向空間站或太空梭上供電,也可向地面供電。因此,美、日等航天大國正在研究試驗建造太空太陽能發電廠,開發新能源。
空間資源:人類社會飛翔的翅膀
縱觀空間技術的發展史,空間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近半個世紀以來,飛速發展的空間技術日益滲透於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
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工具是各類應用衛星和載人飛船和太空梭。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務的人造衛星,是當今世界上發射最多、應用最廣泛的航天器。按其用途可分為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等。按其服務領域又可分為軍用衛星和民用衛星等。
載人航天是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載人飛船、空間站、太空梭)在太空從事各種觀測、試驗、研究、軍事和生產的往返飛行活動。載人飛船是供航天員在外層空間進行短期生活和工作並返回地面的載人航天器。由於目前還不能實施太空補給,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資數量的限制,而且也不能重復使用,因此目前使用的均是一次性、短時間、返回型載人航天器。
人們高興地看到,隨著衛星和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世界空間資源開發及推廣應用,在短短幾十年內碩果累累,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當今,空間技術的發展,空間資源的利用,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以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空間資源的利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近50年來,空間技術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從主要為軍事和政府部門服務,逐步走向為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和大眾消費者或商務人員服務,並在民用和商用空間領域逐步形成空間高技術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衛星製造、衛星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和地面設備製造業。而衛星通信產業已經實現了產業化,衛星遙感和衛星導航剛開始步入產業化軌道。
『肆』 人造衛星有幾種分別是哪幾種有什麼用處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為下列7類:
1、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2、通信衛星:作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3、軍事衛星:作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4、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6、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7、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4)製造衛星需要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一、人造衛星按運行軌道分:
為低軌道衛星、中軌道衛星,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和極軌道衛星;按用途區分為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1、地球同步軌道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2、太陽同步軌道是繞著地球自轉軸,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3、極地軌道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二、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
2、運載火箭系統
3、衛星系統
4、測控系統
5、衛星應用系統
6、回收區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造衛星
『伍』 人造衛星有哪些用途
1、間諜衛星(reconnaissance satellite):又稱偵察衛星。用於獲取軍事情報的軍用衛星。偵察衛星利用所載的光電遙感器、雷達或無線電接收機等偵察設備,從軌道上對目標實施偵察、監視或跟蹤;
以獲取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標輻射、反射或發射的電磁波信息,用膠片、磁帶等記錄器存儲於返回艙內,在地面回收或通過無線電傳輸方式發送到地面接收站,經過光學、電子設備和計算機加工處理,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軍事情報。
『陸』 人造衛星的特點和作用有什麼
人造衛星的特點:不會發光;圍繞行星運轉;隨行星圍繞恆星運轉。
人造衛星的作用:
用途很廣泛,有的裝有照相設備,用對地面進行照相、偵察,調查資源,監測地球氣候和污染等;有的裝有天文觀測設備,用來進行天文觀測;有的裝有通信轉播設備,用來轉播廣播、電視、數據通訊、電話等通訊訊號;有的裝有科學研究設備,可以用來進行科研及空間無重力條件下的特殊生產。
衛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
(6)製造衛星需要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分類:
1、地球同步軌道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
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2、太陽同步軌道是繞著地球自轉軸,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3、極地軌道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衛星
『柒』 什麼是人造衛星
繞行星或衛星運轉的人造天體叫做衛星。
人造衛星(Manmade
Satellite):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至少一圈)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復雜。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
『捌』 衛星都有什麼材料
衛星材料由高科技產品組成,
比如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採用自旋穩定方式。電子樂音發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復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太空梭的外板是特殊陶瓷製成的,太空梭外殼用鈦合金製作,還塗上好多層絕熱材料——改性電木,就是改性酚醛樹脂。
運載火箭外殼材料是鋁,
溫馨提示:根據重量、大小、形狀來確定衛星 、太空梭、 運載火箭。以上只是一部分的資料,具體資料當然是內部資料,是中華名族偉大的成就,所以至今官網沒有公布詳細資料。現在高科技發達了,這些東西全是由它們組合而的。
『玖』 人造衛星有哪幾種特點是啥
人造地球衛星用途廣、種類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衛星、太空「遙感器」地球資源衛星、太空「氣象站」氣象衛星、太空「向導」導航衛星、太空「間諜」偵察衛星、太空「廣播員」廣播衛星、太空「測繪員」測地衛星、太空「千里眼」天文衛星等,組成一個龐大的「衛星世家」。
人造地球衛星的組成
衛星一般都是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有效載荷平台。有效載荷是指衛星上用於直接實現衛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務的儀器設備,如遙感衛星上使用的照相機,通信衛星上使用的通信轉發器和通信天線等,平台則是為保證有效載荷正常工作而為其服務的所有保障系統,一般包括結構系統,溫度控制系統,電源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姿態控制系統和軌道控制系統等。
人造地球衛星的飛行原理
人造地球衛星能在地球軌道上運行,首先是因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還有就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著它,正向細繩子拉著石子一樣。如果衛星飛行速度快,離心力超過地球引力時,衛星聚會脫離地球飛向遠方的太空。
最早掛在天庭的五大明星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前蘇聯)製造的,第二課時日本的大隅號衛星,第三顆是美國的探險者1號,第四顆是法國的試驗衛星一號,第五顆是中國的東方紅一號。
科學探測衛星
科學探測衛星是用來進行空間物理環境探測的衛星,主要任務是探測空間環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帶電粒子,固體顆粒,低頻電磁波和等離子體波,磁場,電場等。
應用衛星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服務的人造地球衛星,按用途可分為通信,氣象,偵察,導航,測地,地球資源和多用途衛星。
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的分類
通信衛星的種類有很多,按軌道分由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飛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按用途分有廣播電視直播衛星,跟蹤與數據中斷衛星海事衛星和軍用通信衛星等。
人造衛星的用途
人造衛星的出現,尤其是第3顆地球同步衛星實現全球通信以來,我們可以在家中欣賞到精彩的現場直播。
導航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又稱「導航」是一個由24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它可以對地球上任何地點進行精確定位。用戶可用一個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顆GPS衛星上的信號並計算出位置數據,軍用水平距離和高度精度均為5米,民用平均為15米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蘇聯/俄羅斯開發的軍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定位系統,其作用和美國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統相同。
衛星導航系統
2003年5月25日零時3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我國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導航系統,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起到積極作用。
這次發射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前兩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未定。這次發射的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組成了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每天對地球表面巡查兩遍。可以獲得全球氣象數據。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對全球1/3的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實時將氣象資料傳回地面。
資源衛星
資源衛星是勘測和研究地球資源的衛星,它能看透地層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寶藏,歷史古跡,地層結構,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能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預報各種自然災害。
返回式遙感衛星
返回式衛星是低軌道衛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時對地觀測,獲取遙感信息;二是進行微重力實驗;三是為載人航作返回的技術儲備。
偵察衛星
偵察衛星是用於搜集和截獲軍事情報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偵察的優點,是偵察范圍廣,速度快,可不受國界限制定期或連續地監視某個地區,對於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偵察衛星按照所執行的任務和所採用的偵察手段來加以區別,一般分為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還海洋監視衛星和預警衛星。
衛星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利用返回式衛星照片,對面積為60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型動態監測。發現該地區13年來和沙淤積,是黃河口向海內延伸了33.5公里。
『拾』 為什麼需要造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指在環繞地球的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航天器,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這句話可以十分簡要地概括人造衛星的優勢。
首先,人造衛星在軌道上飛行,對地球來說,它站得高、視場大,是名副其實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用它來進行觀察是非常有利的。根據觀測對象和用途的不同,人造衛星可分成幾大類: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偵察衛星等屬於遙感衛星,空間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等屬於科學實驗衛星,還有通信衛星、技術試驗衛星等。由於在地球大氣層以外,天文衛星不受大氣的各種干擾和影響,用它來觀測遙遠天體,要遠比地面上看到的清晰。氣象衛星和人們的生活休戚相關,主要用於觀察大氣、雲團的分布和運動規律,並進行天氣預報。地球表面70%的面積是海洋,通過海洋衛星觀察海洋中的島嶼、魚群、污染、潮汐等信息,也有很大的用途。資源衛星主要用於觀察陸地上的森林、沙漠、農田、村莊、城市、河流等信息,也可用於資源普查、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等。譬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國國家領導人就利用遙感衛星的觀測來評估災情。軍事偵察衛星則主要用於觀測戰場或敵情、偵察對方軍事目標等。
其次,衛星還可以用於通信。與平常的地面通信相比,利用衛星進行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覆蓋面積廣、通信距離遠、可靠性高、靈活性好和成本低等優點。通信衛星一般採用地球靜止軌道,所以始終位於地球赤道上空的某一位置。目前,通信衛星已進入相當成熟的應用階段,使用日益廣泛,例如,傳輸電話、電報、電視、報紙、圖文傳真、語音廣播、時標、數據、視頻會議等。通信衛星也已用於國際、國內和軍事等通信業務,同時開展了區域性通信和衛星對衛星的通信。衛星通信技術有很濃的軍事色彩,它在戰略通信和戰術通信中佔有絕對的優勢。
如果把軌道上的人造衛星用作一個主動發射信號的平台,就像地面無線電導航台一樣,就可以用來導航。導航衛星通常發出一對頻率非常穩定的無線電波,海上的船隻、水下的潛艇和陸地上的運動物體等都可以通過接收衛星發射的電波信號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利用導航衛星進行導航是導航史上的一次重大技術突破,衛星導航可以覆蓋全球,進行全天時、全天候導航,而且導航精度高。
此外,人造衛星所處的太空環境是一個微重力、高輻射的特殊環境,與地球上的環境迥然不同。因此,可以利用這種差異進行生物育種、材料加工等科學實驗,往往會收到奇效。
人造衛星還可用於戰場監視、導彈預警、國家安全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