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什麼向型
擴展閱讀
表格價格不同怎麼計算 2025-05-21 17:00:30
中石油卡號為什麼19位 2025-05-21 16:50:47

資源什麼向型

發布時間: 2022-04-29 21:32:54

『壹』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原因是什麼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並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認真學習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的精神實質,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我們以資源環境可承載能力為基礎,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主動選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可以說,環境友好型社會既是一種環境倫理觀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實踐指南。

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撐,資源的承載能力也會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許多資源特別是化石、礦產等不可再生的資源的供給能力是有限的,它會隨著使用程度的加大而逐漸消失,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實現的,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短缺和經濟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將日趨加劇,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視節約資源、有效利用資源,使有限的資源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以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帶來經濟發展的矛盾。

二、正確看待工業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三個發展階段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對資源的節約、合理配置、高效和充分利用,控制、減緩或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總體規模和增長速度,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支撐保障作用。

從世界上發達國家工業化走過的歷史看,都經歷了從「實現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的穩定下降」,到「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穩定下降」,再到「實現資源消耗總量或污染排放總量的穩定下降」三個發展階段。我國在加速工業化進程中,同樣必須依次經歷這三個階段。因此,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

1、努力爭取實現「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的穩定下降」

實現「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的穩定下降」第一階段,是指單位GDP(或產值)的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少。這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根本目標的重要前提。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通常表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廣義技術進步,其中包括結構調整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作用。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大幅度地降低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才有可能降低或減緩因人口增加、生活或消費水平提高而導致的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增長速度,也才有可能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終目標。從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階段的資源消耗狀況來看,都經歷了一個資源消耗強度由逐漸增大到逐漸減小的臨界轉變,即資源消耗強度的「倒U型」曲線。而資源消耗強度增大的階段往往對應著工業化的中前期階段。該階段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普遍高於經濟的增長速度,此時技術進步對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起到強化作用,經濟增長方式顯示出典型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絕對」粗放型特徵。只有當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實現零增長,並開始逐步降低時,才具備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基本條件,也才能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帶來希望。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第一階段的轉變。我國的工業化進入了重化工業化階段,主要礦產資源消耗不但強度高而且尚未出現平穩下降態勢。其中不少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在經歷連續一段時間的下降後又出現了反彈現象,如能源、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紙和紙板等消耗強度在最近幾年來連續增加,而水資源、木材的消耗強度以及廢水(包括工業廢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工業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強度基本上呈連續下降態勢。只有當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強度總體上實現穩定的下降後,才有望跨越第二階段。

2、努力爭取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穩定下降 」

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穩定下降」的第二階段,意味著由資源消耗強度的下降必須能夠克服或抵消生產或消費增加所導致的資源消耗的額外增加。實際上該階段,是對應著人均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由逐漸增大向逐漸減小方向轉變的「倒U型」曲線。在倒U型曲線左側,資源效率提高所導致的資源節約速度小於生產或消費增加導致的資源消耗的增加速度,結果人均資源消費或污染排放量呈現上升態勢。在倒U型曲線右側,則與之相反。只有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零增長並穩定下降,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增長速度才能得到基本遏制。

我國目前能源、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廢氣排放等資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強度呈現上升趨勢,其人均資源消耗量增長的幅度更大。而對於其消耗強度或污染排放強度呈現穩定下降的資源或污染物,其人均量出現多種情況:或呈明顯上升,如人均紙和紙板消費;或呈現波動中上升,如人均木材消費、人均廢水排放(包括人均工業廢水排放)、人均二氧化硫排放、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或呈現波動中下降,如人均水資源消耗、人均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但是要實現這些大部分資源或污染排放人均量的穩定下降,從時間上來說短期內難以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達到,當這一階段總體上實現後,將很快進入第三階段。

3、努力爭取實現「資源消耗總量或污染排放總量的穩定下降」

實現「資源消耗總量或污染排放總量的穩定下降」第三階段,是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總量經歷由逐漸增大到逐漸減小的方向轉變,即資源消耗總量或污染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該階段意味著資源消耗強度的下降能夠完全抵消因人口增加、生產或消費水平導致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從而實現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總量的零增長乃至於穩定下降。由於環境退化與物質資源的投入或消耗存在著潛在的聯系,只要物質消耗總量保持穩定下降,那麼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才能從根本上得以扭轉。也只有跨越了這一階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終目標才能實現,環境的可持續性才能有了根本性的保證。

階段2和階段3隻有在人口總量保持穩定時才是基本一致的,即人均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下降之時,也基本上是資源消耗總量或污染排放總量保持下降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人口增速相對較緩,所以階段2和階段3之間的時間間隔不會很長。我國目前的能源、鋼材、水泥、木材、紙和紙板、有色金屬消耗總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的上升勢頭還是比較強勁。而水資源消耗總量波動中趨於平穩,廢水排放總量總體上升幅度趨緩,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總體上保持下降勢頭,但最近幾年又開始抬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則在波動中呈現上升勢頭。

總之,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終目標依次要經歷「三個穩定下降」階段,及跨越「三個倒U型曲線」。在依次經歷三個階段時,各個階段的拐點可以降低,各階段的時間間隔可以縮短,最終的目標也可以提前實現,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相應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夠有效突破影響資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主要制約因素。從目前我國的國情和技術水平來看來看,關鍵是要與產業、產品和消費結構的調整相結合,要與資源高效、循環、合理利用的技術創新相結合,要與法律法規、體制機制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相結合。

三、依靠科技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提供動力支撐

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改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經濟增長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它能給各個國家帶來福利,同時也使各國為實現經濟增長付出代價。技術進步主要表現在新技術在生產上的運用以及勞動者掌握新技術兩方面。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技術進步,可以實現資源代換或者說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具體表現在:提高要素質量,使用自然資源的方法得到改進。當代社會發展出現的人口過快增長以及資源的枯竭性,所造成的經濟不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由技術進步來解決。因此,我們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進步可以替代或減少資源的耗竭,可以推動經濟增長以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其作用主要表現為:

1、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

在經濟增長方式中,根據經濟增長的源泉差異來分析,經濟增長來源於要素投入的增長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兩個方面。由此經濟增長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來推動經濟增長,稱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另一種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來推動經濟增長,稱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社會發展進步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科技進步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對一個國家而言,科技進步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從經濟增長來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逐步超過了傳統的生產要素的貢獻。

『貳』 資源依賴型經濟的轉型背景

經濟轉型是資源依賴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結構保持動態的協調。資源依賴型地區以單一自然資源產業為主導,而自然資源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隨著資源的減少和枯竭,資源依賴型地區將面臨既缺乏替代產業、又缺少資本積累的困難局面,更不用說環境的惡化也自在其中。可持續發展要求以人為本。長期依賴自然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的地區經濟,必然導致本地區領導及公眾的創新意識鈍化和經濟發展觀念滯後,在以人才資源競爭為第一要素的國內外競爭中處於絕對的劣勢。 經濟轉型是資源依賴型地區縮小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的有效途徑。在全國范圍內,資源依賴型地區大都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欠發達地區。究其原因,固然有歷史遺留、地理區位、自然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但不可否認,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貿易中的「比較劣勢」使得資源依賴型地區的應得利益在經濟交換中大量流失,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資源依賴型地區主要向經濟發達地區輸出初級產品,附加價值低,市場不穩定,迴流利潤較少;而發達地區利用低價購入的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再以附加值較高的產品返銷回資源依賴型地區,迴流利潤較多。其中的差額即為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貿易中的損失。
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對人才、技術資源的漠視以及對投資「軟環境」建設的忽略,使得資源依賴型地區的優秀人才和建設資金大量流失,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實現經濟轉型,對於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乃至國際競爭中獲取公平利益進而縮減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已成為別無他途的唯一選擇。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4000美元是一個經濟體發展模式的重要轉折點。這至少有兩個層面的重要含義:一是從發展水平看,意味著一個經濟體開始從中下等收入水平跨入中上等收入水平;二是從發展動力看,傳統的以礦產資源為核心的低層次比較優勢和規模擴張方式對增長的效應開始出現遞減趨勢,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尋找到新的動力支撐。當前,遼寧省人均生產總值已趨近4000美元,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成為加快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

『叄』 資源依賴型向資源驅動型轉化是什麼意思

資源依賴型向資源驅動型轉化就是變了方式了

『肆』 自然資源指向型工業有哪些

原料等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是原料指向型工業。套用這種定義,自然資源指向型工業也是類似的,依賴自然資源的工業。

煤礦或者選煤廠,自然資源為煤炭。
鋼鐵廠,自然資源為鐵礦石
煉油廠,自然資源為石油
稀土礦,自然資源為稀土……

其他還有原料指向型工業,比如:甜菜或甘蔗製糖廠(甘蔗)、水產品加工廠(魚類等)、水果罐頭廠(水果)、新疆的紡織廠(棉花)等,都依賴運輸不便或者運輸成本較高的原料。

『伍』 「資源指向型」的定義

1、勞動力指向型 需要大量勞動力的企業,比如:服裝製造業
2、原料指向型 工廠設置在原料基地或附近的,比如:製糖企業
3、市場指向型 市場決定了收益,對市場的要求高,比如:飲料製造工業
4、動力指向型 即資源指向型,企業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支持,比如:煉鋁,冶金
5、技術指向型 科技力量為其作支持,一些精密儀器和高端產品,比如:美國矽谷,德國慕尼黑

你說的是動力指向型

『陸』 勞動密集型 資源密集型 資本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工業各有什麼特點

1、勞動密集型

勞動密集型是指單位勞動佔用的資金數量較少,或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那一類型的經濟活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中,或勞動消耗所佔的比重較大,而物化勞動消耗(主要是指固定資產轉移的部分,一般不包括作為勞動對象的原材料、燃料等的轉移部分)所佔的比重較小。

2、資源密集型

資源密集型產業,亦稱「土地密集型產業」。在生產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才能進行生產的產業。土地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泛指各種自然資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種礦產資源。

雖然生產力獲得較大發展,創造了巨大財富,但對資源環境不合理地開發和使用,也付出沉重代價。

3、資本密集型

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需要較多資本投入的行業、部門。又稱資金密集型產業。如冶金工業、石油工業、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

4、知識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產業是依靠和運用先進、復雜的科學技術知識、手段進行生產的產業。比如原子能工業、宇航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等。這類產業的特點是設備、生產工藝等建立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科技人員在職工中的比重大,勞動生產率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

(6)資源什麼向型擴展閱讀:

除了上述幾種之外,還有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亦稱知識密集型產業。介於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之間的一種經濟類型的產業部門。屬於高技術產業部門。其特點是單位勞動力佔用資金比勞動密集型產業多,比資金密集型產業少。

在生產結構中,技術知識所佔比重大,科研費用高,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價值高,增長速度快。包括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機器人工業、航天工業、生物技術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柒』 什麼是市場導向型什麼是資源導向型

市場導向---能夠導向市場的那型

『捌』 什麼是資源導向型企業和導向型戰略不要模稜兩可,我也知道,,要詳細、、、

這個問題你到高中必2地理上可以查到,資源導向型企業是指企業的發展主要受資源制約,所以資源導企業都接近資源豐富地區。導向型企業是指受某種因素制約發展的企業,有資源啊科技啊等等

『玖』 企業資源的基本特點和類型有哪些

企業資源型主要分為三種: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和人力資源。特點如下:

1、有形資源:是指可見的、能用貨幣直接計量的資源,主要包括物質資源和財務資源。物質資源包括企業的土地、廠房、生產設備、原材料等,是企業的實物資源。財務資源是企業可以用來投資或生產的資金,包括應收賬款、有價證券等。

2、無形資源:是指企業長期積累的、沒有實物形態的,甚至無法用貨幣精確度量的資源。通常包括品牌、商譽、技術、專利、商標、企業文化及組織經驗等。無形資源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3、人力資源:是指組織成員向組織提供的技能、知識及推理和決策能力。研究發現,能有效開發和利用其人力資源的企業發展更好、更快。



(9)資源什麼向型擴展閱讀:

企業資源存在於企業組織系統內部和可利用的外部人員的總和,包括這些人的體力、智力、人際關系、心理特徵以及其知識經驗的總匯。人力資源表現為一定的物質存在人員的數量,同時更重要的是表現為這些員工內在的體力、智力、人際關系、知識經驗和心理特徵等無形物質。

所以,企業資源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資源。它是企業資源結構中最重要的關鍵資源,是企業技術資源和信息資源的載體,是其他資源的操作者,決定著所有資源效力的發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