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香港資源與上海資源哪個好
擴展閱讀
表格價格不同怎麼計算 2025-05-21 17:00:30
中石油卡號為什麼19位 2025-05-21 16:50:47

香港資源與上海資源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2-04-29 18:34:27

❶ 我國第一大城上海,對比香港誰更勝一籌

想必不少驢友在選擇目的地的時候,都會選擇去一些較為發達的城市,就拿香港與上海來說,就成為了眾多驢友打卡的目的地!而這個兩個城市,也一直相互競爭,因此成為了網友們之間比較的對象。

看完之後,你覺得香港與上海究竟是誰更勝一籌呢?不過不論是哪一座城市要繁榮些,都是為我們中國爭光,看到我們祖國的城市越來越好,我們也會為之自豪。

上海有著著名的迪士尼樂園,旅遊資源相當豐富。而香港被譽為是“購物之都”,讓無數人們到此血拚一場,有機會的話,你願意去香港或者上海旅遊觀光嗎?

❷ 香港和上海哪個發達

香港和上海哪個發達是上海比較發達。從發展的潛力來看,上海的上升空間更大。 回顧歷史,香港受過英國統治,是典型的都市經濟。上海在建國前是國際化的金融中心,不同的是香港仔最近五六十年間仍是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作為曾經的金融中心,現在的目標是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相比之下上海多了一個經濟中心。誰也不可否認,上海的最終目標是超越香港港口城市,做為港口城市,上海市進入內陸的門戶,所以,在港口貿易方面,肯定遠超過香港港口的貿易量。

上海的歷史文化

上海話一般是指上海市區話,也就是被廣泛使用和認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松江本地話是上海話的基礎。上海話是上海開埠以後吳語區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話基礎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吳語,成為吳語區的代表和共通語言。語音受移民中占優勢的寧波和蘇州兩地影響巨大。

吳語上海話是上海文化及氣質的載體,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話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庫門、旗袍等一樣,成為了上海風情的代表性符號。

上海話融合了北部吳語的主流特徵,是吳語太湖片的強勢方言,上海話曾經在80年代前成為吳越地區通用語。新世紀以來,由於普通話的推廣,上海話在吳語區的影響力有所降低。上海少年一代對於上海話的掌握能力開始下降,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保護上海話的行動。上海話的使用和發展一直是上海社會討論的話題。

❸ 上海和香港哪個更發達

上海更發達。上海是中國直轄市之一,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上海被GaWC發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上海經濟後增長時代有三大看點從唯增長到講發展質量: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穩扎穩打,實踐十三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金融中心到爭取成為全面小康模範生,把優勢產業發展的紅利擴大化,外溢到其他行業,最終普遍提高居民的福利。

❹ 上海和香港哪個發達

上海更發達。

是因為:上海是中國直轄市之一,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從上海的地理位置來看,是全國最好的。上海地處南北的中間點,是黃金水道流入長江的入海口。中國內地、南方、北方和海外的連接點。同時,上海又有中國第一大港口:上海港。

上海經濟後增長時代有三大看點從唯增長到講發展質量: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穩扎穩打,實踐十三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金融中心到爭取成為全面小康模範生,把優勢產業發展的紅利擴大化,外溢到其他行業,最終普遍提高居民的福利。

上海作為中國現代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

早在1861年就有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的電機繅絲廠。1919年前後,上海已經是全國工人人數最多、工人比例最高的城市。

近代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集中了約50%的民族資本企業、約40%的資本額、約50%的年產值。占據全國九成造船噸位數的江南造船廠,整體規模和單位造船能力均居世界首位。

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上海幾乎囊括了全中國所有的金融市場要素。

❺ 從經濟地理區位上講上海和香港哪個更加有優勢

上海更具有優勢。表現在
1.位置:沿海城市,長江入海口,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地理位置優越.
2.地形&氣候: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亞熱帶季風氣候,比較溫暖濕潤,適宜發展工農業和吸引人口居住從而獲得勞動力.
3.交通:陸海空交通樞紐,交通極其發達,鐵路方面京滬線、滬杭浙贛線等在上海交匯,水運方面上海是河港兼作海港,航空方面上海是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航空港.
4.勞動力: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密集勞動力眾多,且上海及周邊的江蘇浙江等省教育發達,故來到上海的勞動力數量很多而且素質過硬.
5.農業基礎:長三角向來是農業歷史悠久,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為日後上海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6.歷史文化基礎:上海在19世紀便被西方列強所開發,西方的先進技術首先由此進入中國.工商業氣息濃厚,居民受西方海派文化影響,熱衷於發展經濟、科技與文化.
7.科技教育:上海知名高等學府和科研地區雲集,大量人才湧入上海,使其科學技術處於領先.
8.市場:上海面向的市場非常廣闊,消費群體龐大,由於其交通便利,故即可以將產品銷往內陸地區,也可以通過海運空運銷往國外.
9.資源:上海雖然資源不太豐富,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以及從各地進口的煤、石油、金屬等使得其資源和能源都很富裕.
10.政策:中央政府給了上海特殊的政策(如保稅區、免稅區等等),這些政策有利於上海吸引外資和經濟的發展.

❻ 上海和香港哪個發達

上海的GDP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了,在中國排名第一,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東京,香港的GDP為3200億美元,在中國排在上海,北京之後,預計今年會被廣州和深圳超過,上海常住人口2400萬左右,香港人口750萬左右,所以上海的人均GDP為1.6萬美元,香港的人均GDP為4.2萬美元。

如果把香港和上海都比成一個國家的話,香港的人均收入可以稱得上一個發達國家,在亞洲排名第三,位於卡達和新加坡之後,那上海也可以稱之為低收入的發達國家,因為在亞洲,除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卡達,沙特,汶萊等國家的人均GDP也排在香港的前面。

兩個城市都是以金融業為支柱產業,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市值排名前十的唯一一家公司就是在港交所上市的,那就是騰訊。上海有中國二大證券交易所之一的上海交易所,在中國,幾乎所有的銀行和證券公司都在上海交易所上市。

香港的工業很少,大多或者遷移。但這樣的危機就是產業太過於單一,導致香港本地人就業面太窄。而上海具備完整的工業體系,具有非常龐大的工業實力。具備生產飛機、航天軍工、高精密儀器等非常多的行業。

❼ 香港和上海哪個發達

香港和上海相比上海比較發達。從1997年開始香港經濟增長放緩,而上海因浦東新區的建設,迎來了大發展,到2009年,上海時隔33年超越香港,成為中國GDP第一城。進入2012年之後上海增速放緩,領先香港的幅度維持在25%左右。

發展背景:

1、香港

香港的發展是以不到一個縣城的地盤,靠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吸引全球投資,再背靠大陸,輻射東南亞,才取得今天的成績。香港地方很小,隨國際大流,無稅,任何國際品牌都同步上市,也是同樣的價格。

香港薪資很高,只有有份正當工作,哪怕非常普通,就可以過一個體面的生活。如果夫妻兩人都有正當工作,大概需要18年,可以供一套房子。當然,可能小點,70-80平。

2、上海

上海的發展是背靠全國,在改革開放尤其是經濟特區建立後才發展起來的,背後依靠的是全國的人才和資源,尤其是長三角地區。

上海雖然是全國最開放的地方,但受大政策的影響,關稅壁壘,網路屏蔽,信息過濾,並不能跟全球同步。如果在上海做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是過不上體面的生活,也永遠買不起房。

❽ 上海與香港誰的地理位置更有優勢

香港更占優勢,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社會制度等

我覺得有幾個主要原因,使長三角發展,按以人為本方式計算,在可預見的時間內難以超越珠三角。

第一是長三角粗放式開發時間太長,強度太大,資源消耗殆盡,生態環境的壓力遠在珠三角之上。唐宋之間的長三角一帶早已是煙雨樓台地,而珠三角還是瘴氣彌漫之所。到清初,中國人口超過一億之後的第一次大爆發,首先就在長三角地區發生(增速每年超過25%)。此後,環境的壓力有增無減,至今無法解決。近日在北京參加兩會的汪同三教授等指出,目前中國對世界經濟總量的貢獻不到4%,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卻佔全球總量三分之一左右。不知如何為繼。應該指出,高代價、大損耗的狀況,長三角比珠三角更甚。因為珠三角是三來一補多,長三角是固定資產投資多(等於珠三角的2.8倍!);

第二是出口面對的市場遠不如珠江口的龐大、方便和適合。這是地理歷史環境決定的。鄭和下西洋去顯示國威時沒有選擇珠江口。但曾對世界貿易產生巨大影響的海上絲路,其始發地選在珠江口而不是長江口,原因就是海外市場在南邊,不是在東邊;最早入華的葡萄牙人選擇了珠江口的澳門而沒有去長江口;鴉片戰爭時,英國人先在長江口登陸,戰後在南京簽約時,正發瘋般尋求海外市場的英國人,經過長期窺測,執意要霸佔的地方竟不在長江口,而在珠江口。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那時,香港算什麼,不過是一個小漁村、一個小碼頭。為尋市場的英國人,不要帝國的心臟,而要海上絲路的咽喉。那正是他們當時聰明過人的地方。因為他們當然了解,在海上絲路盛期,從珠江口出發的船隊,穿過東南亞到歐洲往返,全是粵人天下,竟無歐洲人插足之地。只可惜後來一再搞海禁,僅因政府一念之差而失勢。梁啟超曾為此大聲嘆息不止。

即便在歷次海禁時期,珠江口也沒被全關死。廣州還保著唯一通商口地位。直到國境封鎖最嚴實的「解放」之後30年,仍然留有一條狹窄的羅湖橋和一個廣州商品交易會,一直壟斷出口。更有意思的是,羅湖橋和交易會,還一直被當作里通外國、特嫌出沒、流毒浸染的地方。為什麼不一同關死?是執政者不想、不願、不肯?非也。是不能。因為既不能自己沒有進出,又找不到另一個地方可以替代。所以珠江口作為國家大門才會千年不倒。非不想改,實無可改。

歷史是這樣,現實也是這樣。經過十幾年「看浦東」之後,到2002年,長三角地區出口總額924.51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達到28.4%),確實有了很大發展。但同年珠三角地區出口總額1126.2億美元(佔全國比重34.6%)。仍比長三角高近22%。到CEPAT和CAFTA出來後,大門想改,更無可能了。

投資、消費、外貿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長三角也主要是在投資方面遠超珠三角。但靠大量政策性資金投入搞大工程,易生豆腐渣。不止是工程有豆腐渣,GDP也有豆腐渣。GDP很高,但民眾收入跟不上,很大程度就是GDP中的豆腐渣做成。加入WTO後,長三角市場上那隻「看得見」的手,就會受限制。市場便更受難了。

長江被腰斬,三千年的歷史轉向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流域經濟時代過去了,長江被腰斬,武漢以西的原長三角腹地,通過陸地高速交通轉頭直奔珠江口。中國三千年的農業發展史,正式轉向。我在南沙觀察,虎門渡輪前總排著長長的車隊等著過江。十幾年沒有間斷過。每有穿過這個車隊時,我必定去看車後的牌子。當初最使我迷惑不解的是,總是發現大量來自新疆、內蒙、山西、陝西、安徽、湖北的車牌。來自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廣西的車就不用說了。在92-93年的盛期,全國貨運車隊,據說有四分之一在開往珠三角。

後來知道,武漢到廣州的火車比到上海快兩個小時。我才明白,原來長江被腰斬了。所以「泛珠三角」一起,一向被劃入長江水系的四川,立即加盟。未加盟的重慶,其實車隊往這邊走的時間,比大多數西部省份都早。

泛珠三角的經濟實力比長三角大兩倍。雖然這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比較。但如果上海人有興趣,很容易「組織」一個比泛珠三角「大兩倍」的泛長三角來。為何好勝的上海人悶著不出聲呢?原因就是「長江流域」被腰斬。

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比我說得清楚。最近他指出,認為長江流域是上海及長三角腹地的觀點,只在水上運輸佔主導地位的年代裡可能正確,在鐵路網、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運輸時就有問題了。楊開忠還建議,廣東應展開「北伐」戰略。一方面,向北拓展腹地,將湖南甚至湖北的一部分納入珠三角地區,擴展服務的壟斷范圍;另一方面,要聯合首都圈,增強珠三角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

是的,中國現在是高速公路、鐵路和海港時代。尤其是海港至為重要。作為國際通道的港深穗港口群是長三角地區無法比擬的。僅香港就有2000多家航運與碼頭公司,有19條國際航線聯系著世界上460多個港口,每年有48000萬噸位遠洋船運送1810萬個標箱進出港口。加上廣州黃浦是世界「十大」之一的老牌,深圳鹽田港已過一千萬箱大關,廣州南沙港又在以大航母姿態蓄勢待發。還有珠海、中山、東莞等地的港口,全不可等閑視之。

珠三角,同時是全國信息裝備最好,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占本地總產值比例最大,信息工具普及率最高,信息消費能力最強的地方。珠三角各類科技型企業超過 10,000家,他們既生產高技術產品,也消費高技術產品,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晶片用戶市場。內地80%的集成電路從深圳進口,其中75%就在深圳消耗。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電腦主板、磁頭、鍵盤、驅動器、顯示器、掃描儀等75%以上來自珠三角。

所以,全球最大投送公司聯邦快遞亞洲總部計劃從菲律賓轉到中國時,選擇廣州;世界最大超市集團沃爾瑪全球采購中心從香港搬入深圳,全球最大體育文化娛樂公司GT的中國總部,選擇廣州;IBM、HP、GE、IKEA等國際巨頭的中國采購中心也在珠三角,都不是偶然的。他們每家每年的采購,均在三五十億美元。像歐美網上購物巨無霸IKEA(宜家),每年營業額約113億歐元。其中在亞洲只佔3%。但三分之一的采購是在珠三角完成。2001年,跨國公司在中國采購額達300億美元,沃爾瑪佔了103億美元,其中80%的產品產自廣東。一年後沃爾瑪在中國的采購量增加30%以上,超過130億美元。

❾ 香港與上海哪個城市更好

樓上傻X,除了流氓杜月笙、王安憶余含淚劉翔姚明等人,百年來上海灘的牛人都是外地人。

香港跟上海,目前當然是香港好。發展潛力上則是上海好。香港的國際化要好,制度也比較公正透明。薪水也高。唯一的壞處是住房和生活空間實在太狹小了。高教上很難說,五到十年後,香港的大學就可能被追趕上了。

最後樓主是外行。連上大都搬出來了。

❿ 香港和上海哪個好

還是上海好,上海城市比較大,環境非常好,而且上海有很多好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