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地下有哪些資源
擴展閱讀
產品加工溫度要多少度 2025-05-22 05:56:37
綠斑藻魚用什麼工具 2025-05-22 05:40:50

地下有哪些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4-28 18:52:48

『壹』 什麼是地下礦產資源

成都市已探明的礦產資源60多種,主要有煤、鐵礦石、蛇紋石、芒硝、石灰石、白雲石等。大邑縣、崇州市、彭州市、都江堰市等市、縣有一定的煤、鐵藏量;天然氣探明儲量16.77億立方米,遠景儲量42.21億立方米;新津縣有全省芒硝儲量最多的礦區,已探明儲量98.62億噸,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60%,遠景儲量達200億噸左右;都江堰市有大理石資源;彭州市、都江堰市的石灰石儲量也較豐富,已探明儲量為2.87億噸.

『貳』 礦產資源有哪些

地下水、地下熱水、二氧化碳氣等都屬水氣礦產類資源。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賦存於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狹義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飽和含水層中的水。在國家標准《水文地質術語》(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種形式的重力水。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水量穩定,水質好,是農業灌溉、工礦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條件下,地下水的變化也會引起沼澤化、鹽漬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現象。

埋藏條件:

地下水是一個龐大的家庭。據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總量多達1.5億立方公里,幾乎佔地球總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個大西洋的水量還要多。根據地下埋藏條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三大類。

上層滯水:是由於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滲的大氣降水停留在淺層的岩石裂縫或沉積層中所形成的蓄水體。

潛水是埋藏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見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潛水。當地下水流出地面時就形成泉。潛水存在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滲補給。

『叄』 地下五百米有啥自然資源

地下五百米有水、石油、天然氣、貴金屬等資源。

『肆』 地下森林的資源概況是什麼

地下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有紅松、黃花落葉松、紫椴、水曲柳、黃菠蘿等名貴木材;有人參、黃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貴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貴山珍。地下森林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據科學家考察得知,這里不僅有小動物出沒,而且有馬鹿、野豬、黑熊等大動物出沒,甚至還有世所罕見的國家保護動物青羊出沒,堪稱「地下動物園」。

一路拾階而上,路旁長滿了各類珍稀的樹林植物,紅松、白松、黃花柳、魚鱗松、落葉松,還有名貴的紫椴、黃菠蘿、水曲柳、胡桃楸等。這些樹木的生長全部在百年以上,多則五六百年,樹一般的都有40多米高,最高的達100米,火山口的木材蓄積量很大,相當的珍貴。

『伍』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下資源環境

地下自然資源環境肯定屬於自然地理環境的范疇。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一般地下資源有地下水資源,地下礦產資源。

『陸』 地下水資源(量)的分類

在對地下水資源進行定量評價時,需要給出不同類型的資源數量。地下水資源可以分為補給資源、儲存資源和開采資源。補給資源和儲存資源是地下水系統天然存在的,屬於天然資源。補給資源是一個地下水系統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獲得的補給量,在天然條件下在多年時間內每年的補給量與每年的排泄量接近相等。地下水的補給資源也可以看成是通過地下水系統的補給和排泄過程體現出來的徑流量,反映了含水系統每年可更新的水量,具有流量單位(m3/a)。地下水的儲存資源是一個地下水系統內長期積累和保存的水量,取決於地下水系統的分布空間和儲水、導水能力,是在含水層空隙介質中儲存的水量,具有體積單位(m3)。補給資源使地下水系統具有可恢復性和可更新性,儲存資源使一般的地下水系統具有一定的可調節性。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儲存資源的調節作用是依賴於其補給資源的存在而起作用的,如果一個地下水系統沒有補給資源(例如深層地下(鹵)水),則其儲存資源也起不到調節作用(周訓,2013)。

地下水的補給資源(即補給量或排泄量)已經成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依據。補給量主要由地下水側向徑流的流入量、降水入滲量、地表水滲漏量等構成。排泄量主要由潛水蒸發量、地表溢出量(溢出為地表水)和側向徑流的流出量等構成。至於是把補給量還是排泄量作為有效的補給資源,應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處理,不宜絕對化處理。在天然的零均衡狀態下,補給量和排泄量是相等的,因此任何一個都可以作為補給資源,選擇更易於准確評價的即可。補給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下水可循環更新的水量,代表了人類對地下水資源的最大開采限度。也就是說,一個地下水系統的開采量一般不宜超過其補給量。

對於地下水的儲存資源,即儲存量,一般認為它具有調節意義。這種調節作用是指枯水季節可以動用一部分儲存量以解需水之急,然後在豐水季節進行補充,達到總體上儲存量不變的目的,俗稱「以豐補歉」。地下水儲存資源的調節作用大於地表水儲存資源。地表水更新速率大,作為儲存資源的河槽蓄水量相對作為補給資源的河川徑流量而言,基本可以忽略。地下水的循環更新速率小,儲存空間大,含水層中儲存的水量往往比每年實際更新的水量大,使得儲存資源的重要性遠大於地表水資源。地下水儲存資源的重要性,還在於人類開發利用地下水不可避免的會改變其儲存量。式(5.21)表明,即使開采條件下地下水系統又達到了補給量與排泄量相等的平衡狀態,新舊兩種平衡狀態的儲存量也很可能不同,多數情況下儲存量是減少的。在許多地區,人類所開採的地下水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儲存量的消耗,這些已經被利用的儲存資源不能忽視,應在豐水年份予以補償。

地下水的補給資源或儲存資源不等於人類可以完全開發利用的地下水資源。人類對地下水的開采增加了地下水的一種排泄途徑,將引起地下水系統的一系列響應。如果開采強度等於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量,意味著地下水的其他排泄方式將全部中斷,這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如果地下水的儲存量不斷被消耗,那麼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含水層將面臨枯竭的命運。為避免引發不良的生態和地質環境後果,人類只能開發地下水資源的一部分。如果一個地下水系統存在激發補給,意味著這個地下水系統的開采量可以增加,其增加的數值不超過激發補給量,同時也意味著相鄰地下水系統補給量的減少,需要統籌兼顧相鄰地下水系統的開采。如果只是在一個地下水系統內部的局部地段存在激發補給,則意味著整個地下水系統的補給量並沒有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不應超過這個地下水系統的總補給量。

地下水的開采資源是指地下水系統中可以開採的水量。開采資源並不是一個地下水系統獨立存在的,而是由補給資源和(或)儲存資源轉化而來的(周訓,2013)。地下水開采資源中目前可以被人類利用的部分稱為允許開采資源(或可采資源、可開采量,簡稱可采量)。《地下水資源分類分級標准》(GB15218—1994)把地下水資源分為能利用的資源和尚難利用的資源,其中能利用的資源就是允許開采資源,定義為「具有現實經濟意義的地下水資源。即通過技術經濟合理的取水構築物,在整個開采期內出水量不會減少、動水位不超過設計要求、水質和水溫變化在允許范圍內、不影響已建水源地正常開采、不發生危害性的環境地質問題並符合現行法規規定的前提下,從水文地質單元或水源地范圍內能夠取得的地下水資源。」《水資源評價導則》(SL/T238—1999)中也規定:地下水可開采量是指不發生因開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環境問題和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下,允許從含水層中取出的最大水量。

『柒』 地下森林的植物資源有哪些

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和1200多平方千米的鏡泊湖區被共同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鏡泊湖西北約50千米處,坐落在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內,海拔1000米左右?

地下森林資源的概況

地下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有紅松?黃花落葉松?紫椴?水曲柳?黃菠蘿等名貴木材,有人參?黃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貴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貴山珍?地下森林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

據科學家考察得知,這里不僅有小動物出沒,而且有馬鹿?野豬?黑熊等大動物出沒,甚至還有世所罕見的國家保護動物青羊出沒,堪稱「地下動物園」?

一路拾級而上,路旁長滿了各類珍稀的樹林植物,紅松?白松?黃花柳?魚鱗松?落葉松,還有名貴的紫椴?黃菠蘿?水曲柳?胡桃楸等?

這些樹木的年齡全部在百年以上,多則五六百年,樹一般都有40多米高,最高的達100米,火山口的木材蓄積量很大,相當珍貴?

地下森林

『捌』 什麼是地面資源與地下資源

這個問題太泛泛了,很難回答你。先告訴你一些定義吧:

地表資源是指露天的資源;地下資源是指埋藏在地下需要人工開採的資源;
再生資源指的是使用完後還可以自己生成、可重復利用的資源。

舉個例子:水。地表河流的水就是地表資源,可當水流到地底,變成地下河,人們通過挖井利用到了它,那它又變成了地下資源。河流最終流到海里,大海水汽蒸發,形成雲,雲飄到陸地上形成降雨,又回到了河裡,所以水又是可再生資源。而石油這樣的資源,埋藏在地底,是地下資源,燒完了就沒了。要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由植物經過千萬年才能再次形成,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可短期再次利用的,所以是不可再生資源。

所以你問的東西都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而你又問它們包括哪些資源種類,這就更難答了,能提供人類使用的都叫資源,多了去了,森林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太陽能、風能……數不完啊。

『玖』 地下水資源概念及分類

一、地下水資源概念

廣泛埋藏於地表以下,存在於地殼岩石裂縫或土壤孔隙中的各種狀態的水,統稱為地下水。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來源。

地下水資源是指有使用價值的各種地下水量的總稱,它屬於地球水資源的一部分,具有流動性和可恢復性。地下水是否具有使用價值需從水質和水量兩方面判斷,故地下水資源評價應分別進行水質和水量的評價,由於地下水量的計算和確定比評價水質復雜,故一般進行地下水資源評價時,在水質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著重對水量進行評價。

二、地下水資源的分類

地下水資源分類能客觀地反映地下水資源形成的基本規律及它的經濟意義,便於我們在實踐中對它進行研究和定量評價。正確地進行地下水資源分類,是地下水資源評價的重要理論基礎。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地下水資源的分類進行了研究,至今仍不斷提出新的分類方案。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分類方法。

(一)國外地下水資源分類

1.普洛特尼柯夫分類法

由前蘇聯普洛特尼柯夫提出,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我國曾廣泛採用。這種分類方法以自然界地下水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形式,把地下水資源分為天然儲量和開采儲量,其中天然儲量又分為靜儲量、動儲量、調節儲量。

(1)動儲量:指單位時間流經含水層橫斷面的地下水體積,即地下水的天然流量;

(2)靜儲量:指地下水位年變動帶以下含水層中儲存的重力水體積;

(3)調節儲量:指地下水位年變動帶(多年最高與最低水位之間)內的重力水體積;

(4)開采儲量:指經濟技術合理的取水工程從含水層中取出的水量,並在預定的開采期內,不致發生水量減少、水質惡化等不良現象。

普氏分類法只反映了地下水資源在天然條件下的各種數量組成,沒有明確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數量之間的轉化關系。尤其是沒有明確地指出在開采條件下,結合開采方案,開采量的組成成分是什麼,以及天然儲量成分對開采資源起什麼樣的作用。因此,過去按上述分類法評價地下水資源時,往往只能按照天然條件計算出各種儲量,但提不出可靠的開采資源數量,相應也就難以解決開采資源的正確評價問題。

2.法國的地下水儲量和資源分類法

法國常稱的地下水儲量是指儲存於含水層空隙中的重力水體,是一個單純的物理量。而地下水資源是指從含水層中能提取出來的水量,它不僅與儲量有關,而且又受一定技術經濟條件的限制,所以資源又含有經濟的概念。研究儲量的目的是為合理地確定資源,由此地下水儲量又可分為地質儲量、天然儲量、調節儲量和開采儲量四類。地下水資源分為理論潛在資源、實際潛在資源和可采資源三種。

3.美國、日本等國的地下水儲量和資源分類法

地下水水質及水量隨開采區經濟發展需要、取水設備的能力、水質及水量允許的變化范圍及法律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它不是一個常量。

(1)持續開采量:指能從含水層中連續地抽水,不致於引起不良後果的地下水量,也稱為安全開采量。

(2)疏乾性開采量:在天然補給量較少,而固定儲存量較多的地區,在符合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有計劃的過量開采量。其開采結果是開采區的地下水位(頭)逐年穩定下降。

(3)最大常年開采量:指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措施和水源(包括引進水及處理後的廢水等)來補給含水層所獲得的常年使用的最大水量。

(二)國內地下水資源分類

我國曾廣泛採用的前蘇聯普洛特尼柯夫分類法,僅反映了地下水量在天然狀態下的客觀規律,存在一些缺點。隨著地下水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下水資源的認識不斷深入,20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了不同的地下水資源分類方案。

1.補給量、儲存量、允許開采量分類法

1983年由地質出版社出版的《供水水文地質手冊》將地下水資源劃分為補給量、儲存量和消耗量,其中消耗量包括天然消耗量和允許開采量兩部分。

目前,我國廣泛採用補給量、儲存量、允許開采量分類方案,200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國標(GB50027—2001)執行該方案。既不用儲量也不用資源(資源包括質和量兩方面,單純指水量時用資源描述不合適),直接叫做地下水的各種量。

(1)補給量:指天然狀態或開采條件下,單位時間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含水層的水量。補給量根據其形成階段的不同,又可分為天然補給量、人工補給量和開采補給增量。

①天然補給量:是指在天然條件下進入含水層的水量。一般包括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入滲補給量、越流補給量和側向徑流補給量等。

②人工補給量:是指採用人工回灌、引滲等方式進入含水層的水量。

③開采補給增量:又稱激發補給量,是指在開采條件下,除天然補給量外,由於地下水開采條件和循環條件的改變所增加的補給量。它包括開采襲奪河水水量的補給、奪取泉水排泄量的補給、增大的降水入滲補給量、增大的相鄰含水層的越流補給量、增加的側向徑流補給量、增加的人工補給量等。

補給量的計算是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核心內容。從理論上講,上述三類補給量應分別計算。但實際上,由於許多地區的地下水都已不同程度的開采,很少有天然狀態存在。因此,計算補給量時,首先是計算現狀條件下的地下水補給量,然後再計算擴大開采後可能增加的補給量。開采補給量的大小,除了與含水層的導水能力、地下水流域的大小、邊界性質和水源有關外,還與具體的地下水開采方案(取水建築物的形式、布置方式等)及開采強度有關。當開采方案合理,開采強度較大時,可以奪取大量補給量。如在傍河地段取水,沿河岸布置井群,開采時可以獲得大量的地表水補給,補給增量可遠遠大於原來的天然補給量,成為可采量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開采時的補給增量並不是無限制的,必須從全區水資源循環轉化和合理開發利用的觀點出發,制定合理的開采方案,以便獲得合理的開采補給增量,否則,將會造成顧此失彼、掠奪開發的不良後果。我國有些地區河流基流量大幅度減少,甚至乾涸,使已建水利工程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甚至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究其原因,往往和地下水的不合理開采有關。

人工補給量的確定,首先必須研究各種補給源的水在含水層中的運移規律,再確定人工補給水量與含水層實際獲得的補給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以便確定所需的人工補給水量。

(2)儲存量:指地下水補給與排泄的循環過程中,某一時間段內在含水介質中聚積並儲存的重力水體積。按其埋藏條件可分為容積儲存量和彈性儲存量。容積儲存量是指含水層空隙中所容納的重力水體積,亦即含水層疏干時能得到的重力水體積。潛水含水層的儲存量主要是容積儲存量。而彈性儲存量是指將承壓含水層的水頭降至隔水底板時,由於含水層的彈性壓縮和水的彈性膨脹所釋放出的水量。

由於地下水位受補給條件和排泄條件的制約,所以地下水儲存量與其補給量和消耗量是密切相關的。若地下水的補給量大於消耗量,則多餘的水量便在含水層中蓄存起來。相反,補給量小於消耗量,則動用儲存量來滿足地下水的消耗。所以,地下水資源的調蓄性是通過儲存量來體現的。

(3)允許開采量消耗量:指通過技術經濟合理的取水建築物,在整個開采期內地下水水質、水量的變化保持在允許范圍內,不影響已建水源地的開采,不發生危害性的工程地質現象的前提下,單位時間從水文地質單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夠取出的水量,也稱為可開采量。

允許開采量與開采量的概念是不同的。允許開采量指在一定范圍平衡單元內含水層中,單位時間內以最優取水方案可以取出的最大水量,而且這個允許開采量在技術經濟上既要合理又要可行,同時也不會引起其他的一些不良後果。而開采量是指目前實際正在開採的水量或預計開採的水量,它僅代表取水工程的產水能力。開采量應小於允許開采量,否則會引起一些不良後果。

允許開采量的確定是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核心問題。一般來說,允許開采量的大小是由地下水的補給量和儲存量大小決定的,同時還要受到技術經濟條件的限制。由於地下水的排泄量或多或少總是存在的,所以,允許開采量要比補給量小。如果開采後產生較大的開采補給量時,允許開采量有可能大於天然補給量。

上述地下水資源分類方案以水均衡為基礎,並由此按天然狀態和開采狀態,提示了地下水資源的三項因素,尤其是突出了地下水補給量的計算,同時還注意到了開采前後補給量和排泄量的變化,從而使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更加接近於實際。但是該分類方法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對開采量的定義比較概念化,影響允許開采量的眾多因素在實踐中往往難以同時考慮,因此,有必要針對不同情況對開采量再作進一步的研究。

2.陳夢熊、曹萬隸等學者提出的分類法

(1)陳夢熊、方鴻慈等提出的分類法。陳夢熊、方鴻慈等提出,把地下水資源劃分為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

①天然資源:指在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區域的總體或整個含水層組)內,地下水在天然條件下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大氣降水或地表水的入滲補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學特徵、可以利用並按水文周期規律變化的多年平均補給量。一般可用區域內各項補給量的總和或各項排泄量的總和來表徵。

②開采資源:指在經濟合理的開采條件下,並在開采過程中不發生水質惡化或其他的不良地質現象,對生態平衡不致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有保證的可供開採的地下水資源。

該提法中,開采資源與允許開采量含義相近。天然資源的豐富程度主要取決於補給量;而開采資源的多少取決於開采條件下的補給量,其大小與技術經濟條件、開采條件有關。該分類方法突出了在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內,一年或多年的天然平均補給量和平均排泄量是平衡的,同時明確了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的組成,有助於生產實踐和應用。

(2)曹萬隸提出的地下水資源分類法。該分類把地下水資源劃分為補給資源、儲存資源兩類。

①補給資源:是指降雨入滲補給量、灌溉入滲補給量、河渠滲漏補給量、側向補給量、人工補給量及越流補給量與彈性釋水量。這些量不僅隨時間而變,而且也與開采條件有關,是計算總補給資源時必然考慮時間、開采水平及開采條件。

②儲存資源:指在多年中不能動用的含水層中的重力水體。該水體若被動用(開采),則被開采部分的地下水量,在天然條件下無法使其恢復。一般情況下地下水儲存資源不宜動用,應使其相對穩定。但在不同區域或不同水文地質條件的地區,地下水的儲存資源也是不同的。該量相當於地下水庫的「死庫容」。

該分類方法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從地下水開發利用的角度,研究地下水的補給資源、可能最大補給量及地下水可開采量。

3.其他分類方法

(1)根據埋藏條件和水理性質的分類。根據埋藏條件和水理性質,可把地下水分為包氣帶水、潛水和承壓水。

①包氣帶水:指潛水面以上包氣帶中的水,這里有吸著水、薄膜水、毛管水、氣態水和暫時存在的重力水。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之上季節性地存在的水稱上層滯水。

②潛水:是指存在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滲補給。

③承壓水:是充滿於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水。它承受壓力,當上覆的隔水層被鑿穿時,水能從鑽孔上升或噴出,形成自流水。

另外,按埋藏深度的不同,地下水又被分為淺層水和深層水。淺層水一般指潛水或微承壓水,深層水為承壓水。

(2)根據含水介質空隙性質的分類。按含水介質空隙的性質,將地下水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是存在於岩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如鬆散的砂層、礫石層和砂岩層中的地下水;裂隙水是存在於堅硬岩石和某些碎屑岩層裂隙中的地下水;岩溶水又稱喀斯特水,指存在於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白雲岩等)的溶蝕、洞隙中的地下水。

『拾』 中國地下有哪些礦藏是在生活中常見的

摘要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下: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鐵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銅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東。鉛鋅礦遍布全國。鎢、錫、鉬、銻、稀土礦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北。金銀礦分布在全國,台灣也有重要產地。磷礦以華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