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遙感按平台分類有哪些高度具體是多少
遙感按平台分類:
1、地面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車載、船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台等;
2、航空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空器上,如氣球、航模、飛機及其它航空器和遙感平台等;
3、航天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等。
(1)自然資源調查平台有哪些擴展閱讀:
遙感系統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組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遙感需要對其進行探測的目標物。任何目標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目標物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形成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這就為遙感探測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依據。
2、信息獲取 信息獲取是指運用遙感技術裝備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探測過程。信息獲取所採用的遙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遙感平台和感測器。
其中遙感平台是用來搭載感測器的運載工具,常用的有氣球、飛機和人造衛星等; 感測器是用來探測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儀器設備,常用的有照相機、掃描儀和成像雷達等。
3、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是指運用光學儀器和計算機設備對所獲取的遙感信息進行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的技術過程。
信息處理的作用是通過對遙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掌握或清除遙感原始信息的誤差,梳理、歸納出被探測目標物的影像特徵,然後依據特徵從遙感信息中識別並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應用 信息應用是指專業人員按不同的目的將遙感信息應用於各業務領域的使用過程。信息應用的基本方法是將遙感信息作為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供人們對其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利用。
遙感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應用有: 軍事、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
『貳』 自然資源部管下面哪些機構
自然資源部管辦公廳、綜合司、法規司、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等各種機構。
自然資源部主要職責有以下幾點:
1、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
2、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
3、負責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
4、負責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工作;
5、負責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6、負責建立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等等各種職責。
為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方案提出,將國土資源部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組織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鄉規劃管理職責,水利部的水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農業部的草原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國家林業局的森林、濕地等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國家海洋局的職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職責整合,組建自然資源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自然資源部對外保留國家海洋局牌子。
《自然資源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第六條 自然資源部設下列派出機構:
(一)根據中央授權,自然資源部向地方派駐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北京局、沈陽局、上海局、南京局、濟南局、廣州局、武漢局、成都局、西安局,承擔對所轄區域的自然資源督察工作。9個督察局行政編制336名,司局級領導職數64名(9個督察局按1正2副配備,對應的37個被督察單位各配備督察專員1名)。
(二)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海南測繪地理信息局實行由自然資源部與所在地省政府雙重領導以自然資源部為主的管理體制,具體機構編制事項另行規定。
(三)自然資源部在北海、東海、南海3個海區分別設立派出機構,具體職責和機構編制事項另行規定。
『叄』 自然資源局管理范圍是什麼
自然資源部的主要職責包括: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擬訂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及測繪、極地、深海等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並監督檢查執行情況。
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定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統計標准,建立統一規范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度。實施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監測。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成果的監督管理和信息發布等。
(3)自然資源調查平台有哪些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指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指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4、利用的發展性。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肆』 國內外有哪些比較權威的統計數據網站
推薦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
統計是漢語中的「統計」原有合計或匯總計算的意思。英語中的「統計」(Statistics)一詞來源於拉丁語status,是指各種現象的狀態或狀況。
現今,統計一詞有三種含義:
1、統計資料,是反映大量現象的狀態和規律性的數字資料及有關文字說明。
2、統計工作,是關於搜集、整理、分析統計資料並進行推論以探求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活動。
3、統計科學,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大量現象的數量資料並推論其本質和規律性的理論和方法,如社會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
歷史沿革:
夏禹時代(公元前22世紀)中國分為九州,有人口約1352萬,土地約2438萬公頃。《書經·禹貢篇》記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情況,被西方經濟學家推崇為「統計學最早的萌芽」。西周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統計報告制度。秦時《商君書》中提出「強國知十三數,欲強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欲弱至削」,其中包括糧食儲備、各國人數、農業生產資料及自然資源等等。
公元前3050年,埃及為了建造金字塔和大型農業灌溉系統,曾進行過全國人口和財產調查。公元前15世紀,猶太人為了戰爭的需要進行了男丁的調查。
公元前約6世紀,羅馬帝國規定每5年進行一次人口、土地、牲畜和家奴的調查,並以財產總額作為劃分貧富等級和征丁課稅的依據。
其學理研究始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代,迄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撰寫「城邦政情」或「城邦紀要」。「城邦政情」式的統計研究延續了一兩千年。直至十七世紀中葉才逐漸被「政治算數」這個名詞所替代,並且很快被演化為「統計學」(Statistics)。統計學依然保留了城邦(state)這個詞根。
15至18世紀,歐洲出現了許多以報導國情為內容的統計著作。
德國的斯勒茲曾說過:「統計是動態的歷史,歷史是靜態的統計。」可見統計學的產生與發展是和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緊密相聯的。
『伍』 自然資源部內設機構有哪些
自然資源部設下列內設機構:
(一)辦公廳
(二)綜合司
(三)法規司
(四)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
(五)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
(六)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司
(七)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
(八)國土空間規劃局
(九)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
(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
(十一)耕地保護監督司
(十二)地質勘查管理司
(十三)礦業權管理司
(十四)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
(十五)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
(十六)海域海島管理司
(十七)海洋預警監測司
(十八)國土測繪司
(十九)地理信息管理司
(二十)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辦公室
(二十一)執法局
(二十二)科技發展司
(二十三)國際合作司(海洋權益司)
(二十四)財務與資金運用司
(二十五)人事司
(二十六)機關黨委
『陸』 自然資源局主要干什麼的
一、主要職責:
(一)按照規定許可權,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制定全縣自然資源、國土空間規劃及測繪有關政策措施並監督檢查執行情況。
(二)負責全縣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依照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統計標准,建立統一規范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度。實施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監測。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成果的監督管理和信息發布。
(三)負責全縣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組織實施各類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權籍調查、不動產測繪、爭議調處、成果應用的制度、標准、規范。建立健全全縣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負責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資料收集、整理、共享、匯交管理等。
(四)負責全縣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工作。組織實施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統計制度,負責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編制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依照有關標准組織考核。按照規定許可權,執行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和土地儲備政策,合理配置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責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管理,依法收繳相關資產收益。
(五)負責全縣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組織擬訂自然資源發展規劃、戰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地方標准並組織實施,建立政府公示自然資源價格體系,組織開展自然資源分等定級價格評估,開展自然資源利用評價考核,指導節約集約利用。負責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組織研究自然資源管理涉及宏觀調控、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的政策措施。
(六)負責建立全縣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組織編制並監督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開展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組織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控制線,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貫徹執行城鄉規劃政策。組織擬訂並實施土地等自然資源年度利用計劃。負責土地等國土空間用途轉用工作。負責土地徵收徵用管理。
(七)負責統籌全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牽頭組織編制全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並實施有關生態修復重大工程。負責開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土地整理復墾、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等工作。牽頭建立和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制定合理利用社會資金進行生態修復的政策措施,提出重大備選項目。
(八)負責組織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牽頭擬訂並實施全縣耕地保護制度,負責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保護。組織實施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制度,監督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執行情況。
(九)負責管理全縣地質勘查行業和地質工作。擬訂全縣地質勘查規劃並監督檢查執行情況。管理縣級地質勘查項目。組織實施重大地質礦產勘查專項。負責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監督管理地下水過量開采及引發的地面沉降等地質問題。負責古生物化石的監督管理。
(十)負責全縣礦產資源管理工作。按照職責許可權,負責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及壓覆礦產資源報批。負責礦業權管理。會同有關部門承擔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優勢礦產的調控及相關管理工作。監督指導礦產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
(十一)負責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工作。負責基礎測繪和測繪行業管理。負責測繪資質資格與信用管理,監督管理國家地理信息安全和市場秩序。負責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管理。負責測量標志保護。
(十二)負責落實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相關要求,組織編制並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隱患的普查、詳查、排查。組織、指導開展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和預報預警等工作,組織、指導開展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工作。承擔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技術保障工作。
(十三)推動全縣自然資源領域科技發展和對外合作。組織實施全縣自然資源領域科技創新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劃、計劃。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及創新能力建設,推進自然資源信息化和信息資料的公共服務。組織開展全縣自然資源領域對外交流合作。
(十四)配合國家對縣級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的重大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及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督察。按照上級安排,組織實施自然資源督察相關工作。依法查處全縣自然資源領域重大違法案件。
(十五)承擔職責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生態環境保護、審批服務便民化等工作。
(十六)統一領導和管理德昌縣林業和草原局。
(十七)完成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
(十八)職能轉變。落實關於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的要求,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管控作用,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提供科學指引。進一步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建立健全源頭保護和全過程修復治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實現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創新激勵約束並舉的制度措施,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一步精簡下放有關行政審批事項、強化監管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自然資源管理規則、標准、制度的約束性作用,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和評估的便民高效。
(十九)在自然災害防救方面的職責分工。
縣應急管理局與縣自然資源局、縣水利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草局、縣防震減災機構等部門要做到各司其職、無縫對接。縣應急管理局負責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協調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救災工作。縣自然資源局、縣水利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草局、縣防震減災機構依法依規承擔相關行業領域的災害監測、預警、防治工作及搶險救援的技術保障工作。
1.縣應急管理局負責牽頭組織編制全縣綜合應急防災減災預案和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專項預案,承擔應急預案銜接工作,組織開展預案演練並落實。承擔災害指揮部工作,負責組織災害應急救援和應急處置工作。組織編制全縣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指導、協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同縣自然資源局、縣水利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草局、縣防震減災局、縣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建立統一的應急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監測預警和災情報告制度,健全自然災害信息資源獲取和共享機制,依法統一發布災情。組織開展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承擔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工作。
2.縣自然資源局負責落實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規劃相關要求,組織編制並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隱患的普查、詳查、排查;組織、指導開展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和預報預警等工作,組織、指導開展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工作;承擔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技術保障工作。
3.必要時,縣自然資源局可以提請縣應急管理局,以縣應急指揮機構名義部署相關防治工作。
『柒』 數之聯在泛自然資源方面有哪些應用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乾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乾旱→地面空氣乾燥→氣候資源改變。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資源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中國有哪些自然資源?人均的資源佔有量如何?為什麼我們不能學浪費資源的高消費方式? 從自然資源來說:我國有土地、水、森林、礦產、能源、草原、海洋、內陸水產、野生動物等等多種。可是由於我國人口太多, 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 水資源為1/4, 森林資源為1/10, 耕地資源為1/5 (為美國的1/10), 45種主要礦產資源為世界人均的1/2。 國際上已把對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核算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的內容之一。 去年, 聯合國與世界銀行公布了世界各國人均財富的報告。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人均財富被列為世界的第1、2位, 分別為90萬和84萬美元。而中國的人均財富很少,只有6千多美元, 列於世界的第163位。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較, 墨西哥為8萬美元, 高出我們12倍, 巴西為5萬美元, 高出我們7.5倍, 我們甚至低於菲律賓, 僅比印度稍高出一點兒。 中國沒有實力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高消費水平, 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比如, 美國的人均用水量是中國人的100倍, 而我們的現代化剛起步, 黃河卻出現長時間斷流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消耗著地球上75%的能源和資源。發達國家以雄厚的資金和不平等的交換方式從不發達國家進口能源和資源來維持自己的消費水平。 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 能源和資源不可能靠進口, 一切必須立足於自己的土地。如果我們現在去盲目追求浮華的高消費, 只能以提前支取子孫們的資源為代價, 受害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 事實上, 發達國家的廣大有識之士已經開始強烈批評高消費的生活方式, 認為這是不能持續下去的模式, 是將人類和地球引向死亡的道路。(返回)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分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 已經被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能量稱為「資源」,將來可能被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潛在資源」。 按照自然資源的分布量和被人類利用時間的長短,自然資源可分為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兩大類,其中有限資源又可分為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 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自然資源具有3個特點:①有限性。指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②區域性。指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並有其特殊分布規律;③整體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不可再生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內含,隨時代而變化,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擴展。按自然資源的增殖性能,可分為:①可再生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反復利用,如氣候資源(太陽輻射、風)、水資源、地熱資源(地熱與溫泉)、水力、海潮。②可更新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生長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為能生長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機體,其更新速度取決於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環境條件,應有計劃、有限制地加以開發利用。③不可再生資源。包括地質資源和半地質資源。前者如礦產資源中的金屬礦、非金屬礦、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礦周期往往以數百萬年計;後者如土壤資源,其形成周期雖較礦產資源短,但與消費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緩慢的。對這類自然資源,應盡可能綜合利用,注意節約,避免浪費和破壞。這類資源形式周期漫長。 <<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使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 大英網路全書的定義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這些成分源泉的環境功能。 於光遠的定義為: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礦物等 狹義的自然資源只包括實物性資源,即在一定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生態價值或經濟價值,從而提高人類當前或可預見未來生存質量的天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的總和。 廣義的自然資源則包括實物性自然資源和舒適性自然資源的總和。
礦物當然算了,算礦產資源一類~看看下面的材料吧~半詳細:①可再生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反復利用,如氣候資源(太陽輻射、風)、水資源、地熱資源(地熱與溫泉)、水力、海潮。②可更新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生長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為能生長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機體,其更新速度取決於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環境條件,應有計劃、有限制地加以開發利用。③不可再生資源。包括地質資源和半地質資源。前者如礦產資源中的金屬礦、非金屬礦、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礦周期往往以數百萬年計;後者如土壤資源,其形成周期雖較礦產資源短,但與消費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緩慢的。對這類自然資源,應盡可能綜合利用,注意節約,避免浪費和破壞。這類資源形式周期漫長。<<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使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更詳細: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質見過人類的發現,被輸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耗過程,變成有用途的,或能給人以舒適感,從而產生有價值的東西。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分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已經被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能量稱為「資源」,將來可能被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潛在資源」。按照自然資源的分布量和被人類利用時間的長短,自然資源可分為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兩大類,其中有限資源又可分為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捌』 什麼是自然資源執法監察
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又稱執法監察,是關於監察的一個特定概念,屬於自然資源執法的范疇,是指執法監察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依法對自然資源相關法律關系主體執行和遵守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法者實施行政處罰的執法活動。
執法監察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對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即通常所說的巡查監察;②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實施法律制裁,即通常所說的執法處罰。
由於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制度的創制與發展源自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呈現出一種自下而上的自發實踐探索過程,且各行業的執法監察實踐長期領先於該領域的理論研究,缺乏對執法監察二重性的正確認識,造成了在執法監察實踐及隊伍名稱中,長期將執法監察與行政執法、行政處罰、監察執法以及監察長期混用(如城市管理執法監察隊伍就有城管監察大隊、城管監察執法大隊、城管執法大隊、城管執法監察大隊等多種名稱),甚至將執法監察與紀檢監察、行政監察錯誤混淆,產生執法監察是行政監察的分支等錯誤認識(當然行政監察領域的執法監察確實是行政監察的一個組成部分)。
《城市管理三維結構視野下的城管綜合執法與監察》一文以城管執法監察制度為例,介紹了從城建管理監察、到城市管理監察、到城市管理監察綜合執法、到城市管理執法監察的發展脈絡,指出執法監察的二重性(Duality of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即執法監察的一體兩面。執法具有監察的意涵,監察具有執法的屬性。執法是指行政執法,主要強調行政處罰;監察是監督和檢察的簡稱,也是廣義執法的一部分,強調督促政府、市場、社會各方主體依法履責,其中的監督是指察看並督促,檢察是指制約與糾察。
執法監察既包括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監察、環境行政執法監察、工商行政執法監察、土地執法監察、民政執法監察、勞動執法監察、農業執法監察、市場執法監察、海洋執法監察、規劃執法監察等行政管理領域的執法監察,也包括紀檢監察、行政監察等國家監察領域的執法監察。
『玖』 自然資源廳是幹嘛的
職責
(一)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組織起草有關自然資源、國土空間規劃和測繪信息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定本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統計標准,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體制機制。實施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監測。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成果的監督管理和信息發布。指導監督市縣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工作。
(三)負責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制定各類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權籍調查、不動產測繪、爭議調處、成果應用的制度、標准和規范。建立健全省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
負責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匯交管理等。指導監督全省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確權登記工作。調處土地、林權等重大自然資源權屬爭議。
(四)負責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工作。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統計制度,負責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編制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擬訂考核標准。
制定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和土地儲備政策,合理配置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責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管理,依法收繳相關資產收益。
(五)負責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組織擬訂自然資源發展規劃,制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標准並組織實施,建立政府公示自然資源價格體系,組織開展自然資源分等定級價格評估,開展自然資源利用評價考核,指導節約集約利用。
負責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組織研究自然資源管理涉及宏觀調控、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的政策措施。統籌推進全省「三舊」改造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三舊」改造政策並組織實施。
『拾』 中國國土資源部官網
中國國土資源部已不再保留,組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管理,官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國土資源部,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土資源部管理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家土地督察局、中國地質調查局。
2018年3月,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土資源部的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不再保留國土資源部。
(10)自然資源調查平台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的主要職責:
1、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擬訂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及測繪、極地、深海等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並監督檢查執行情況。
2、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定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統計標准,建立統一規范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度。實施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監測。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成果的監督管理和信息發布。指導地方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工作。
3、負責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制定各類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權籍調查、不動產測繪、爭議調處、成果應用的制度、標准、規范。建立健全全國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