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稱為中部深圳的合肥,現在真的可以和南京、武漢、杭州並肩了嗎
說到深圳,可以說無人不曉,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殊不知,在很多年前,有許多人不一定了解合肥是一個如何的城市。以前有一個搞笑段子,有些人問,南京市的省會城市是合肥?顯而易見它是一個笑話。但也看得出了以前的合肥,有多「小」。而現如今的合肥,則憑著高科技的發展,在「中國芯」生產製造中,造就了令全球艷羨的造就!那麼,大家艷羨合肥什麼?
合肥是一座很有發展前景的城市,它不僅遭受本省的全力幫扶,也愈發遭受國家的高度重視發展趨勢,例如長三角擴充,合肥被精準定位為城市副中心,精準定位與南京市、杭州市平級;此外在2017年合肥獲准綜合型國家科學研究管理中心,它是繼上海市以後的第二個國家科學研究管理中心,一舉確立合肥在全國各地的科學研究影響力,因而有著諸多政策支持的合肥,將來發展前景是十分大的。預估2019年合肥GDP提升9000億價位,2021年有希望沖擊性「萬億俱樂部」。
Ⅱ 安徽集全省之力發展合肥,你認為後幾年會超過南京、蘇州嗎
我認為不會,因為南京和江蘇有地理位置優勢,還有文化底蘊,短時間內想要超過沒有那麼容易。
Ⅲ 中國哪些省會城市一城獨大
一城獨大,我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成都和武漢,尤其是成都,去年的GDP總量高達13889億,躋身全國前十,四川省內第二大城市綿陽只有2074億,連個零頭都不到。成都一城就佔了四川總量的近四成。因此,不少網友都稱成都為吸血鬼。
至於為什麼這么多省的資源,都集中在省會城市呢?主要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每個省只能有限照顧一些城市,這些資源會因為政策原因,都是集中在省會,才導致這樣的問題,不僅在國內,國外也是這樣,不可能每個城市都是一樣的發展速度,沒有差別,五個手指還不一樣長呢,怎麼可能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都一樣呢?
Ⅳ 國家為什麼打造合肥
國家為什麼打造合肥:
1:合肥歷史文化悠久,地傑人靈人文薈萃,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水陸空交通四通八達,小康城市,文明城市,幸福城市,綠色城市,科教城市,有深厚的5000年的歷史文化和非凡的經濟底蘊,把合肥打造成為超級大都市,可以輻射整個安徽,讓安徽經濟翻數倍!更可成為南京和武漢突破發展瓶頸的核心推進器,可以說打造合肥是合肥人的驕傲,更是全安徽人的驕傲。意義十分重大。
2:合肥交通地位重要無需反駁,合肥話特別好聽需要大力推廣,科技公司多如牛毛。合肥人均收入年年升高並和房價一起比肩沿海發達城市的趨勢,城內地鐵高架四通八達,頻臨大巢湖,更有風景秀麗雲霧繚繞高聳入雲傳聞有仙人修真所在的中部名山「大蜀山」,怡居評級AAAAAA超越杭州5倍。打造大合肥,這是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必然。
3:打造合肥是國家規劃發展的戰略前瞻,僅次於河北雄安國家級特區。
4:合肥人勤勞文明素質高。真正的本土合肥市非常喜歡聽別人說不好的,如果您在一個本土合肥人面前說說大合肥的好和壞,他都會微笑聽您說並不時的點頭,合肥人是善於接受不同意見的,具有很大的包容心。這幾年來由於合肥快速的發展和擴張外來人也日益增加,但是來合肥的外來人和本地合肥人不同,外來人為了急切的想證明自己是合肥人,只要您一說合肥的不好就會立即反駁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如下面的回帖。這也說明合肥這個城市對外來人員的巨大吸引力和認同感,體現出合肥是個極具魅力的東方曼哈頓。
5:作為一名合肥老百姓,我沒有樓下那些教授知識分子分析的透徹頭頭是道,反正我自豪我高興,希望合肥盡快成為特大城市,讓我們合肥人的生活更美好。作為合肥人,我深感幸福和期盼。
4:如果不打造合肥,合肥的老鄉就會給我倒拇指!看已經有很多合肥老鄉給了我倒拇指,這代表打造大合肥也是廣大合肥人的真實迫切心聲。
Ⅳ 安徽合肥怎麼樣
合肥是安微省省會,長三角城市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2018年9月合肥市被授牌不成「海峽兩岸集成電路戶業合作試驗區",合肥市區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窪平原三種地貌,以丘陵崗地為至,江淮分水嶺自西向東橫貫全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
Ⅵ 安徽省會合肥為什麼其他幾個城市兄弟都不鳥他,皖南的人品只是其中之一
我個人見解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合肥經濟實力不強,輻射范圍太小。
2。合肥在全國影響力太小,不能給安徽在全國的競爭中帶來利益。
3。合肥在外雄不起來,就欺負自家兄弟。壟斷權利,收攏資金和大型項目。
Ⅶ 合肥的,大湖名城,創新高地,什麼意思
「大湖」指的是生態之湖、人文之湖、融合之湖。
「名城」指的是「六個城」;分別是經濟繁榮的實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環境優美的生態之城、全民參與的創業之城、文化濃郁的魅力之城、和諧美好的幸福之城。
「創新」指的合肥創新精神、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文化和創新資源,全面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高地」指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地」,就是能夠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吸引更多戰略資源、營造更優發展環境、擁有更新體制機制、贏得更好發展先機的「集聚地」。
合肥,安徽省省會,居皖之中,地處江淮之間,因東淝河與南淝河發源於此而得名,是正在建設中的「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是皖江示範區、合肥經濟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
現轄肥東、肥西、長豐、廬江4個縣和縣級巢湖市(代管),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個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4大開發區。全市1.1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萬;城市建成區面積416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409萬。
(7)安徽合肥搶了兄弟城市多少資源擴展閱讀:
合肥歷史文化悠久:
巢湖流域是古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4000多年。合肥這座城市已有2200多年歷史,素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
人文底蘊深厚,楚漢相爭時期政治家范增、三國名將周瑜、宋代名臣包拯、晚清重臣李鴻章、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平將軍」張治中、人民解放軍上將李克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都是合肥人。
合肥區位條件優越: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靠山抱湖、臨江近海。以合肥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基本涵蓋中國東、中部7省1市、近5億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消費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
交通便捷,集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國際機場、內河航運等多式運輸於一體,是建設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合肥高鐵南站與上海虹橋站、南京南站和杭州東站組成「華東四大鐵路樞紐站」,隨著該站的開通,合肥逐步形成「一橫兩縱四射」「米」字形的高鐵路網布局,3小時內可通達國內諸多重要城市。
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運營,合肥邁入地鐵時代。4E級新橋國際機場設計年吞吐能力1200萬人次,1500噸級貨輪可從合肥新港通江達海,開通了新亞歐大陸橋國際貨運班列。
合肥科教資源豐富:
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
中國第一台窗式空調、微型電子計算機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機、變容式冰箱等均誕生於合肥。
現有中科大等高校60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電科38所等中央駐肥科研機構13家,各類研發機構959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試驗室150個、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進入「千人計劃」的海歸人才225人,在肥工作的兩院院士86名,各類科技人員70多萬。英國《自然》雜志報告評價,合肥基礎科研實力位居中國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
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現在,合肥正在大力推進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大國際金融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術創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製造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經濟研究院、中國農科院食品創新研究院、安大綠色發展研究院、北航合肥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熱物理所合肥先進能源裝備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創新平台建設,朝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邁進。
近年來,先後獲批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城市、國家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試點城市、國家股權激勵和分紅激勵試點、國家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城市等。
合肥產業特色鮮明:
現有37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擁有家電、裝備製造、汽車、電子信息等一大批重點產業,是全國最大的家電城,全國最大的挖掘機、叉車、輪胎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全系列汽車生產基地,擁有江淮、安凱、長安等知名自主汽車品牌。
近年來,新型平板顯示、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公共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爆發式增長,確立在全國先發優勢,集成電路、燃氣輪機、生物醫葯、高端醫療與裝備、智能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等產業加快推進,正在形成新的突破。
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685億元、增長13.5%;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300億元、增長12%,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1186家,主要創新指標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十強」。
合肥充滿開放活力:
大力弘揚「開明開放、求是創新」的城市精神,先後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往來,與美國哥倫布等國外多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
目前,已有來自5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家企業在肥投資發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強企業40家。已建或正在建設「四港」(水運港、國際內陸港、航空港、跨境電子商務港)、「三區」(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空港保稅物流中心)、「一中心」(對外勞務合作服務中心)等八大對外開放平台,推動合新歐國際貨運班列西延入歐、國際貨運航班直達歐美。
深度參與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合作,積極參加長三角大通關建設和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發展,復制推廣上海自貿區成功經驗,不斷提升產業承接、市場融合、體制接軌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努力打造對內對外開放新高地。
合肥環境宜居宜業:
合肥坐擁八百里煙波浩渺的巢湖,城湖共生、產城一體、生態宜居,是國家首批命名的3個全國園林城市之一和「國家森林城市」,多次榮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目前,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人均公共綠地13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6.8%,是全國唯一城區擁有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城市。
2014年7月,巢湖流域獲批首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近年來,持續開展「效能革命」,被評為「全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全國十大經商成本最低城市」「中國最佳投資城市」,是國務院表彰的「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多次被評為「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次捧得「長安杯」。
「十二五」以來,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合肥市加快「創新、轉型、升級」發展,在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征途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文明城市」「幸福城市」「創新城市」「森林城市」「平安城市」的美譽度不斷提升。
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合肥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大多從「十五」末的第17位、18位,提升至前10位,或接近前10位。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74.3億元,增長9.8%;完成財政收入1114.11億元,增長11.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14.85億元,增長7.6%;規上工業增加值2269.13億元,增長9.9%;固定資產投資6501.17億元,增長1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5.70億元,增長12%。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合肥市將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樹立新標桿、謀求新跨越,努力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五大發展行動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加快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努力在全國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資料:南方網-合肥
Ⅷ 安徽合肥好嗎
熟悉安徽的人都知道,自從建國合肥當上省會後把安徽害慘了,明明是一個當初只有五萬人的縣,為了成為安徽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極全省之力建設合肥,合肥是富了(當然是表面的,而且只是相對的)安徽卻窮了,一個水陸交通發達,資源豐富(有京滬鐵路,有兩淮煤礦,有黃山,有長江淮河)歷史上曾出過中國第一大商幫---徽商,曾經富甲一方做為國家重要財政來源地區之一的安徽現在在全國的排名已經從後面數了.蚌埠,一個從一個小漁村到成為安徽第一個建市(47年建市)只用二十年,解放前與濟南天津齊名的城市和古代就是中國四大米市,擁有長江自西向東第一大深水港的蕪湖在合肥不遺餘力的剝削與吸血下江河日下,奇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就是這個奇瑞出名後也差點被合肥奪走(手段卑鄙令人發指,想通過江淮汽車來整合奇瑞,最終把奇瑞的研發部門搬到合肥,在蕪湖只保留生產基地,奇瑞沒出名之前安徽省政府連在發改委為奇瑞爭取一個生產轎車的名額都不願意,害得奇瑞只好掛靠在上汽旗下,上汽什麼都不幹卻憑白無故的得了奇瑞百分之二十的股分,合肥競爭不過別的城市只好利用自身的行政資源搶自家兄弟的,以合肥的地理位置註定發展不起來,所以被人比喻為中國最大的山區城市,做為省會下轄的縣當中竟然有國家級貧困縣,其區位帶動能力可想而知。合肥為了擺脫掉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竟然把這個貧困縣一半的地區在2003年都劃給了淮南。),現在國家要建高鐵,要在蚌埠建安徽唯一的高鐵站,合肥又眼紅了,派人到鐵道部去游說,要高鐵在拐個彎不從蚌埠過從合肥走,劉志軍(現任鐵道部部長,引進日本CRH列車的原凶,此人我向來不看好,不過我認為在這件事上做得還像個人)說,我要走合肥拐個彎那速度比現有的鐵路還慢,我還建高鐵幹嘛?聽說最後和合肥人拍了桌子,還罵了人,你安徽要不讓高鐵從蚌埠過,我在你安徽都不建站!合肥之無恥也可見一斑,大家也許都看過安徽衛視,裡面合肥土話連篇,特別是安徽台自己製作的那些節目,每次看過我都有想吐的感覺.合肥話這么難聽合肥人竟然講的堂而皇之,安徽人的人都被合肥丟干凈了! 還有合肥人長得出奇的丑,去過那裡的人都知道,也許是水土的原因(巢湖臭的是多遠就能聞到),個個不是大餅臉就尖嘴猴腮,在安徽馬鞍山是出美女的地方,蕪湖女子也有著江南女子的清秀,可安徽的省會偏偏選在了合肥,真是天亡安徽呀.選合肥的主要原因是備戰,東部發達省份多在長江邊上或重要交通線上(這正是經濟騰飛的重要條件),無奈之下只好讓安徽做出犧牲,因為合肥離大別山近,打起仗來整個華東的軍政機關都可以轉移至此,但這一舉卻斷送了安徽經濟大省的地位,為安徽的衰落打下了基礎,說到底安徽是為國家犧牲的. 再說一下蚌埠高鐵的後續事件,自從高鐵走合肥被鐵道部否決後,合肥就開始走汪精衛式的曲線救國路線,從安徽財政中出巨資修一條合肥連通蚌埠的高鐵客運專線,大家都知道修鐵路要花多少錢,而且是高鐵專線,更何況是從安徽這個窮省的財政里出!為了發展合肥取得點形像工程政績工程給領導的面子上增光安徽這次真是連命都不要了!這個提議目前已經被鐵道部立項了,沒辦法,安徽的主要領導現在是***的親信啊,不能一點面子都不給!從這點看合肥市政府修兩座高一點的樓,比樓更高一點的噴泉還稀奇嗎?別的省修公路都是把主要城市串連起來形成城市經濟帶以求得發展,安徽卻是條條高速通合肥,管它有車沒有車,現在合肥又在謀劃個什麼濱湖新區,要圍著市裡一個半大不大的破湖建個新城,預算說出來嚇死你們,相當於安徽三年GDP的總和(以06年計),這不算什麼,你們不說我們合肥交通不便不臨江不靠河嗎,我們還有更長遠的計劃呢,准備要挖一條連接長江淮河的江淮運河,這樣我們合肥不就又靠江又靠河了嗎,真應了毛主席那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Ⅸ 安徽省里最知名的「兄弟城市」分別是什麼呢
在全國經濟發展迅猛的趨勢下,安徽的發展卻顯得有些默默無聞,省會城市合肥的知名度尚且不如境內的旅遊勝地黃山。安徽的經濟發展在全國盡管不太突出,但是中規中矩,潛力也很大。若是說到安徽的兩座“兄弟城市”你們知道是哪裡嗎?它們的名字極為相似,就連發展軌跡都很相似,你們猜到是哪裡了嗎?
人們提到安徽名字最相似的城市,都一定會想到淮南和淮北,它們已經成了彼此最親密的“兄弟”。在安徽,提到煤炭資源豐富的城市,也一定會想到淮南和淮北。這兩座城市不論是在安徽還是全國范圍內,都已經被默認為“兄弟城市”。生活在安徽的小夥伴們,你們對兩座城市有何看法呢?
Ⅹ 合肥掉出新一線城市行列,合肥此前是靠什麼擠進新一線城市的
合肥憑借長三角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中科大優質的教育資源,才進入新一線城市的。其實合肥最早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中部省會城市,沒有沿海的資源,交通也不便利,發展非常緩慢。但後期,合肥市政府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引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想像不到,這所重點大學最後會落戶的合肥,而合肥也幾乎用全部的資源去發展這所重點高校。
而在城市規劃方面,合肥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毫無疑問會收益於長三角的發展。尤其在高鐵順利貫通了,和整個江浙滬,包括杭州,蘇州等城市,都能夠得以緊密的鏈接。雖然短期來看,長三角其他城市,例如南京,蘇州等地,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發展依然領先合肥。但有著安徽省會城市的光環,和整個安徽的阻力,相信合肥市很快就會再度進入新一線城市的序列,而新能源汽車產業就是其最大的爆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