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較大理和麗江的民族旅遊文化資源
摘要 雲南歷史文化名城麗江簡介
❷ 雲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總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下來的文化以及相關實物場所,是民族獨特、個性的審美習慣的表現。雲南作為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擁有著除漢族外還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個少數民族,因此使得雲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樣性,成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雲南的非遺項目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及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食、傳統技藝、傳統醫學、游藝與雜技等十多個類別。
最後,除了上面所介紹的之外,雲南省的非遺項目非常多,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到雲南親自去體驗一下。
❸ 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錄類別齊全,共有十大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含刺綉),傳統技藝,傳統醫葯,民俗(含服飾)。
❹ 雲南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鄉土性
自古雲南地處閉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馬古道」這樣聯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滇道之難,又遠遠超過蜀道。因此造成了雲南民族人口流動性小,社會開放程度低,形成了雲南各民族社會發育程度的參差不齊。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萌芽,人類社會發展經過的幾種歷史形態都有存在。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加之自然資源又較為豐富,很容易形成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隔離機制」。這樣,其文化形態都較少發生重大變革,決定了雲南民族文化具有鄉土性的特徵。
但也正因為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造就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獨有的魅力。雲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風俗、工藝品、服飾、建築、飲食、節祭等等,構成了雲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見人間千秋的人文景觀,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資源。雲南人已經在民族民間歌舞的市場化運作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雲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護和開發雲南民族歌舞資源融為一體的成功例證。
二是民族民間工藝品資源。如鶴慶縣新華村的金屬手工藝品,劍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會澤生斑銅工藝,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鎮沅黑陶,大理石製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飾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在服飾上造型異彩紛呈,色彩繽紛艷麗,製作工藝多種多樣。鄉土性和個性化給民族服飾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間和土壤。
四是民族節慶文化資源。傣族的「潑水節」,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等。這些都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財富和審美需求的載體。
五是民族飲食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這也體現了雲南民族傳統餐飲文化和特色。 雲南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雲南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使雲南成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嚮往的神奇樂土。要把雲南建設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邊緣性
由於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等原因,雲南從社會政治意義上處於邊緣地區。邊緣性的原因是多樣的,如少數民族有語言交流的問題,很多人不會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術,與漢族不同,和現代技術完全不一樣。因此對於內地的主流文化來說,雲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種邊緣文化。
民族文化特徵,除內在的民族認同等心理特點之外,有兩個被文化人類學家公認的可以外顯的特徵:民族語言和民族藝術。二者被合稱為民族文化母語。正是這種母語文化,孕育著民族的精神,塑造著民族的靈魂。新中國成立後,雲南地區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榮,使人為之欣喜。但大好形勢下的某些不足之處,也確實讓人擔憂。這里,我記述幾件網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師專音樂系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該系出生於上世紀1982年前後的14名紅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語的6人,佔42.86%;會用本民族語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佔14.28%。而60年代的少數民族學生,則全都會講本民族語、會唱本民族民歌。兩者相比,40年間上述民族文化母語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別為1.42%和2.14%。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讓其放任自流,那麼,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的202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話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就很難找到會用本民族語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這說明,單向的、換血式的教育,學生的民族特徵必然會因文化母語的被置換而逐漸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區,個別青年在外邊學習或闖盪幾年之後,突然覺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後、民歌難聽,在家鄉父老面前,寧肯洋洋得意地裝做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城裡人,而恥於公開自己的真實族別,羞於啟齒自己的鄉音歌調。這說明,即使母語尚未完全喪失,若文化價值取向被誤導,民族心理也會被扭曲而變態失衡。
因此,在看到雲南民族文化的邊緣性特徵的同時,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徹底邊緣化,保持雲南民族文化這些獨有的特色和傳統。不讓所謂的「現代文明」抹滅了寶貴的文化傳統,失去了民族的靈魂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三、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和容性
雲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並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態的和諧性,體現著一種和諧的生活方式。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毗連中南半島,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區。早在兩千多年前,雲南就是中國從陸上通向印度和東南亞、南亞的門戶,是古代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鏈環。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
「蜀身毒道」、「茶馬古道」等都經由雲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雲南文化的多元特點和包容性。
據歷史文獻記載,漢族文化與雲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歷來頗為頻繁,現今我們聽到的納西古樂和通海洞經音樂中,就不乏唐宋漢家音律。在其它文化領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這里有過輝煌的青銅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里的大小爨碑對漢字書法法度作了大膽突破,拾級而上的層層哈尼梯田更是將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偉大創舉;這里孕育出了蜚聲海內外、成果驕人的南詔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這里的民族民間文學創作含珠蘊玉,神話及史詩彌補了漢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雲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長期整合中,棄粗取精,取長補短,不斷發展形成,從而達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時,也就是在長期的文化包容整合過程中,越來越強勁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能力。
地處中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與東南亞文化圈交匯點的雲南,不但是亞洲各民族文化系統網路最重要的節點,也是人類文化遺產最珍貴的共生寶庫,各族文化的鄉土性、邊緣性、包容性,終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觀的民族文化多樣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濃重而有力一筆亮彩。
❺ 誰可以告訴我雲南文化有哪些特點
雲南,從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強省
雲南省省委副書記、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丹增專訪
2004年4月,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擔綱藝術總監的大型民族歌舞《雲南映象》在北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雲南的繽紛「映像」於是進入我們的關注視野。《文化月刊》專題部記者對雲南省省委副書記、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丹增同志進行了獨家專訪。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丹增同志向我們展現出了雲南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發掘的巨大前景,以及雲南省文化產業政策制定者的遠見卓識。
雲南民族間文化的多樣性
記者:雲南省少數民族民間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雲南的少數民族文化有什麼特點?
丹增:雲南是民族民間文化、民族民間文學的寶庫,雲南同時是歌舞的海洋,文學的殿堂。雲南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相當豐富的主要原因在於雲南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包括漢族在內有26個民族世居在雲南,其中15個少數民族是雲南省所獨有的。其次,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自治州,自治縣最多的省份,這就構成了悠久而豐富的雲南民族文化。而在不同的民族之間,其文化具有差異性與多樣性,不同民族在民族語言文化、民族歷史文化、民族文學文化、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文化、民族習俗與風俗文化領域都是各自獨立發展的。
即便是同一個民族,在雲南由於不同的區域,也形成了很多「同族不同類」的文化特徵。例如,藏族在雲南擁有約10多萬人口,但是靠近西藏的滇西北與滇中部的香格里拉縣,所居住的藏族群眾就顯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徵,居住於雲南麗江的藏族,居住於迪慶的藏族以及奔子蘭的藏族之間在服裝上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由於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環境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化的文化特徵。雲南的很多地方存在著「十里不同族,百里不同語」的景象,這進一步說明了雲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雲南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發掘
記者: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雲南省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在這方面,雲南省政府是怎樣去保護和發掘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的?
丹增:現在的民族民間文化,特別是在某些邊遠地區,不少正在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例如舞蹈,雲南的舞蹈種類有幾千種,大約5000多個舞蹈的類型,但是現在有很多的舞蹈表現形式已經失傳了,有的舞蹈也只有在極少數的村莊里有兩三個人會跳,而且這些人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如果這些人不在了,這種舞蹈的形式可以說就從世界上消失了。
目前,當務之急是要對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習俗、服飾以及飲食文化進行搶救。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學的保護,搶救和繼承問題。雲南民族學院、雲南大學都有一批關於民族民間文化集成的機構,雲南省文化廳也專門成立了繼承小組。但是僅僅繼承下來還不夠,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些民族民間文化成果還可以發展,還可以被利用,使歷史悠久的民族民間文化在當前條件下得到更好的發揚光大。
舞蹈家楊麗萍的《雲南映象》之所以能夠在北京引起這樣大的反響與轟動,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套舞蹈繼承了即將消亡的一些民族舞蹈的精華並將其匯集在了一起,甚至對於某些表現形式已經失傳了的舞蹈,楊麗萍聽說過的,有點滴記憶的,能夠模仿的,她也將這些舞蹈的表現形式匯集下來。現在看,為什麼受到這樣大的震撼和歡迎,就是因為這台舞蹈繼承了民族的舞蹈。舞蹈是一個肢體的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僅靠舞蹈家關起門來,用思維編造來編舞,不可能受到這樣大的歡迎。
記者:政府如何保證傳統文化在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不調色不失傳不被人們改換?
丹增:除了民間出資保護、發掘傳統文化以外,政府要投資進行保護,今年預計投入3000多萬元,利用政府的研究機構,政府的文藝表演團體,公益性的文化機構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在市場化運作過程中,我們有政策和標准,為此,我們專門制定了《雲南省發展文化產業的若干經濟政策》和《雲南省文化產業統計評估體系》。對什麼是文化產業,什麼樣的才能夠上演和繼承,有文化產業的評估體系作為參照。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不能糟蹋民間民族文化,雲南有民族民間文化繼承保護條例。
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政府的角色職能
記者:雲南在文化產業方面,政府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了很成型的經驗,今年還會在雲南做什麼樣的事情來促進雲南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其更加具有產業化的優勢?
丹增:現在雲南有這樣幾個重大的項目。第一,是影視拍攝基地的建設,從2003年11月份開始到現在已經建設了3個影視拍攝基地,今年預計將建設5個影視拍攝基地,這些影視拍攝基地全部是基於民間資本運作的。另外,雲南正在大理地區建設一座西南部地區最大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基地,主要經營少數民族的銀器製品,總投資為5至6億元人民幣,這也是民營企業在運作。第三,繼北京、上海後,雲南將要建設一座全國第三大的文物拍賣基地。其他文化產業的項目還包括:在雲南紅河州將籌建一座民族服飾工藝品的加工基地:騰沖建立一個騰沖文化旅遊基地,在香格里拉建設文化基地,其中將包括藏族文化交流,藏族舞蹈的表演等項目,目前法國人已經在那裡開辦了幾座酒店,並將藏族的馬廄改造成為非常古樸的喝茶、喝咖啡的地方,生意很好。
記者:在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文化企業的發展是利用市場多一些還是政府引導多一些?政府與企業應該做什麼工作?藝術工作者應該做什麼工作?在文化的發掘方面,這三方的角色、職能是什麼?
丹增:我認為第一位的是政府引導。政府引導很重要的就是制定政策,完善政策,要制定一個對於文化產業發展有利的、寬松的政策環境。從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來看,政府沒有過多的投資。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進行免稅、減稅等方式的扶持之後,從表面上看,政府的投資不多,但是擴大了大量的就業,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群眾是有利的。在3至5年後,雲南的文化產業將佔到雲南GDP的8%至10%,這樣就有望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對於文藝工作者而言,我們把握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政府管導向,管方向。政府不允許文藝工作者做的,政府就要明確,除了不允許做的都可以做。在去年「非典」前,我們就聽說了楊麗萍的《雲南映象》。當時我聽說這台舞蹈幾乎沒有辦法進行演出了。原因在於:第一是「非典」的影響,其次是投入較大,運作非常困難,還有就是對這台舞蹈表現出來的一些東西也有不同的認識。但是雲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是支持的,我帶著雲南省委宣傳部,文化廳的領導審查後,我認為什麼叫做藝術?這就是真正的藝術,什麼叫做舞蹈?這就是真正的舞蹈。我認為這是一台有生命力的、人性化的、永恆的舞蹈,只要在遵守國家憲法,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不違背我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前提下,這些舞蹈的表現方式與形式,由楊麗萍本人自己來確定,我們免於審查。
記者:雲南省政府如何引導藝術工作者走入民間走入傳統文化?我們聽說雲南省政府對深入到民間的文藝工作者進行了資助,目前的狀況如何?
丹增:我們鼓勵藝術家深入生活。最近雲南出了一本書叫做《水乳大地》,是雲南一位漢族作家創作的,這個作品主要反映在滇藏結合部,瀾滄江峽谷的藏族,納西族交界的地帶,藏傳佛教與基督教的發展、碰撞與融合的歷史,這部小說的作者在那個地方前後生活了3年。作品問世後,今年的1月28日第一次出版就銷售了一萬冊,第二次出版銷售了三萬冊,現在已經脫銷了,現在又在第三次出版。最近北京召開了一個研討會,大家都認為這是繼《塵埃落定》後的又一部描寫藏民族的優秀作品,甚至有一位知名學者將這部作品與《百年孤獨》相比較。試想,如果該書的作者不利用3年深入生活,關在房子里創作的話,這部作品是不可能有的。
現在反映民族民間文化的作品太少了,長期積淀於民間的作品很多,但是經過藝術加工可以作為欣賞的作品卻太少了。為了繁榮雲南的藝術創作,雲南在2003年投資了50萬元,用於作者下鄉,深入生活的差旅費。文藝工作者只要深入生活到老百姓中間去,往返的出差費用,在當地的住宿費用,吃飯費用,甚至采訪別人的費用全部報銷。今年,我們將這個預算增加到了150萬。對於創作題材,我們不做要求干涉作者創作,只要在遵守國家憲法與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不違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前提下,我們提倡創作自由。
記者:我的父輩是通過《阿詩瑪》、《五朵金花》等文學作品認識和了解雲南的,這也能夠看出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一部反映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作品,對於雲南對外推廣的重大作用。今天,我們是否還能夠從作家的筆下找到與當年《阿詩瑪》、《五朵金花》一樣有影響力的作品嗎?在這個層面上,雲南省委、中國作家協會有什麼樣的規劃嗎?
丹增:我們已經組織了一個5人創作小組,包括我本人在內,有國家一級作家,雲南省作協副主席黃堯,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國家一級作曲家劉曉耕,雲南民族歌舞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舞蹈編導陶春以及雲南民族大學的民族學教授王四代。2003年,我們在佤族地區生活了20多天,現在他們四個人已經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我們計劃拍攝一部類似於《阿詩瑪》、《五朵金花》的歌舞故事片,現在劇本已經完成了。
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關系
記者:雲南如何看待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旅遊產業在雲南目前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
丹增:旅遊的種類很多,如休閑旅遊、觀光旅遊和探險旅遊等,但是文化則是旅遊的靈魂,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所謂的旅遊就是觀光,幾百年前的徐霞客、馬可•波羅的旅遊實際上是在欣賞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跡,在李白、杜甫時期,他們走遍了中國是在看文化。今天人們的旅遊就是在看兩種內容——生態、文化。如果一個地方既有文化又有生態,這就是最佳的旅遊基地。麗江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所以麗江的旅遊人口最多。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必須要有文化的內涵,也需要有生態。所以我們向國外推薦文化就是推薦旅遊,這次《雲南映象》在北京的演出就是在為雲南做旅遊的廣告,吸引更多的人來雲南。《雲南映象》面向海外巡演的第一站可能會在法國,現在已經接到40多個國家的演出邀請,這是面向世界推廣雲南的好機會。2003年度,前往雲南的旅遊人數為5000萬人左右,其中多數是國內遊客,國外的遊客僅有100多萬人,我們的目標是主要吸引國外的遊客來雲南欣賞這里獨有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
記者:發展旅遊的同時又能夠更好的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在這方面雲南是如何進行協調發展的?
丹增:文化是旅遊的生命,旅遊的發展對文化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尤其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樣旅遊也對民族文化的繼承產生了威脅,很多人文性的旅遊景點旅遊人數太多,對歷史文化古跡的破壞很大。所以我們現在貫徹文物保護條例,對於文物古跡、文化景點這類地方的旅遊者人數進行限制,合理的發揮文化古跡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對於觀光纜車這類破壞景點人文價值的建設項目是絕對不允許的。
雲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
記者:作為文化大省,未來雲南的文化產業將實現什麼樣的目標?雲南什麼時候才能夠成為文化強省?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如何進行協調發展?
丹增:雲南現在的定位是文化大省。文化大省與文化強省是兩個概念,文化大省是從資源角度上講的,文化資源豐富就是文化大省,而文化強省是指文化產業,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這就成為文化強省。現在,我們不敢說雲南是文化強省,但雲南絕對已經是文化大省了,文化資源非常豐富。2003年度,文化產業包括旅遊產業占雲南省的GDP估計在2%左右。按照現在制定的文化產業評估體系,今年的增長率將接近6%,明年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有可能達到8%。我希望雲南文化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在8.8%左右。與經濟發展所不同的是,文化產業如果以11%-12%的發展速度來增長的話,文化的根源將要受到威脅和破壞。經濟社會要協調發展,所以目前雲南的文化產業需要進一步投入和發展。
❻ 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500左右的描述
雲南民族文化博大龐雜,精彩紛呈,為了便於認識,我們姑且將雲南民族文化資源概括為以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雲南民族文化由於歷史的沉澱深厚,因此而帶有珍貴的稀有性。
雲南地處邊疆,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再加上山高水遠,交通不便。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之中,因此許多極為原始的,極為古樸的民族文化資源,得以在各個民族中保留。例如:雲南獨龍族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制,摩梭人的母系制的家庭結構和阿注的婚姻,傈僳族「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普米族的「見者有份」的平等分配方式,拉祜族奇特壯觀的大房子,哈尼族的「有飯同吃」,納西族的東巴文字,洞經音樂,滄源彝族的壁畫,劍川的石窟藝術等等,其古稀度、真奇度之高,可以說是「舉世無雙」。此外,在雲南的許多少數民族中,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人與人相處的人際關系,也是一種少有的原始遺存。比如公平無私的分配製度;尊老愛幼的民風民俗;我為大家;大家為我的道德風尚;心心相印,質朴誠信的交往習慣;夜不閉戶的山野客站,來者都是客的農家竹樓;不計較價值的無人交換等奇風異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具有令人神往的吸引力。這些文化資源,一是具有「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區域優勢,二是帶有令人不可琢磨的神秘性和古樸性。從資源的利用和開發角度來講,文化資源的古稀度、珍奇度越高,越具有世界級的觀賞和保護價值。
第二:雲南民族文化,由於什村的地理環境特殊,因而具有極其博大的包溶性。
雲南民族文化的包溶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雲南雖然地處邊陲,但它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再加上山高水遠,開發程度低,因此,自古以來就成了多個民族共居共存的一塊寶地,到目前為止,一共25個少數民族生活繁衍在這塊紅土地上。悠久的歷史沉澱、古老的民族習俗、濃厚的高原氣息、封閉的社會環境,使得雲南成了多民族生活的搖籃;二是雲南雖然地處中國的西南邊疆,但又位於中國半島的北端,這樣使雲南成為中國邊緣文化交匯區,早在公元前4世紀,存在於西南地區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就成為中國和南亞、東南亞文化交往的傳輸帶。在雲南不僅匯聚著漢族為主的儒家文化,而且也匯聚印度的文化,東南亞文化,這么多的文化資源共生共存在這塊神奇的紅土地上,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同時也生動地說明了,雲南民族文化資源,本身所具有博大的包溶性。
第三:雲南民族文化,由於民族種類構成繁多,從而形成極其豐富的多樣性。
雲南民族文化資源的多樣性表現在多方面。從宗教文化資源來說,雲南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還傳入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就本土的原始宗教而言,有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巫及巫術等七個方面內容,這些宗教信仰,在雲南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信仰。從語言文字資料來說雲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除通用漢語外,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從風俗習慣來說,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古老而龐雜,幾乎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民族有生產勞動方面的習俗,有宗教信仰方面的習俗,有出生喪葬方面的習俗,有衣食住行方面的習俗,有婚姻戀愛方面的習俗,有節日慶典方面的習俗,真所謂「十里不同風,百寨不同俗」。從民族服飾來說,民族服飾是從外部區分一個民族的主要表徵,由於支系不同、區域不同,服飾又各具特點。從民族音樂舞蹈來說,樂器共二百種之多,可謂全國樂器之冠,被人稱為「樂器博物館」,在雲南收集到的民族舞蹈有533字,四千一百八十多個舞種。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雲南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是何等的豐富,令人數不勝數。
第四: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它與人文資源的融合,又構成了雲南民族文化資源的一大亮點。
雲南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是雲南獨特的風景名勝資源融為一體的,從而使雲南的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顯示出廣闊良好的前景。
❼ 雲南有些什麼地方文化
民族戲劇。如:雲南花燈、彝族花燈、滇戲、關索戲、端公戲、白劇、彝劇、傣劇、壯劇、彝族花燈、吹吹腔、大詞戲、贊哈劇、儺戲、香通戲、梓潼戲、苗劇、佤族清戲、皮影戲。這些地方、民族戲劇絕大多數都與各民族的傳統舞蹈文化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血脈聯系。
❽ 雲南江城的民族文化資源
江城縣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6個世居民族中除哈尼族和拉枯族外都有文字。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居建築、民族服飾、傳統節日、民歌民謠、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哈尼年」、「火把節」、「潑水節」、「盤王節」和各種祭祀活動,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車、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10餘種,樂器有葫蘆笙、直簫、三弦、鋸鑼、鼓、竹筒、響蔑和地蘆桿、吹葉子。哈尼人還喜歡用本民族語言編唱各類喜怒哀樂和婚喪娶嫁的曲調。現有保存完好的彝文手抄書23冊,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故事、醫葯、祭祀;瑤族文字使用漢字讀瑤音,字形是在漢文上多一筆或少一畫,主要用於記錄經書或歌詞,現存一部分手抄本;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旅遊資源
江城縣是雲南惟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一眼望三國」的區位條件和內環三江的水文地理特點,為江城縣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三國交界的十層大山、李仙江畔的亞熱帶雨林、獅子岩大山的奇峰異石、曲水鄉的萬畝膠園、牛洛河的萬畝茶園、中老邊境的7號界碑、整董鎮的傣家竹樓,可使旅遊者飽覽邊疆的壯麗山河與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邊境旅遊,從江城縣水路可通越南的萊州(省)、河內,陸路可達寮國的豐沙里(省)、萬象。
社會事業 全縣已建立縣、鄉、村科技服務網路,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僅2000年就培訓830期36324人次。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32%。「九五」期間共投入教育經費7787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到2000年末,有完中1所,初中6所,職中1所,小學73所,幼兒園3所,共有教職工1171人,中小學在校學生1923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力爭在2002年完成普級九年義務教育。1988年以來,舉辦縣級運動會39次,鄉(鎮)及各類學校運動會874次。2000年參加體育鍛煉的經常性人口達2萬餘人,占總人口的20%。2鎮6鄉建立了文化站10個,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8%、90%。共有各類醫療防疫機構26個,醫務技術人員304名,病床235張,縣人民醫院達到國家「二級乙等醫院」標准。20年人口出生率16.83‰,人口自然增長率10.1‰
❾ 多彩的雲南民族風情,雲南有哪些文化特色
在小編看來,雲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鄉。古人曾用“彩雲南現”來遙指這片神秘的雲嶺高原。美麗的雲南生活著許多民族,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雲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那麼就由小編來帶大家一起看看雲南有哪些文化特色吧。
好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到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的,都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哦。
❿ 雲南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少數民族分別都是什麼民族
眾所周知,雲南是我國西南邊的一個特殊的省份,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還是我國最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在這不到40萬平方千米面積的地區居住著差不多5000萬的常住人口,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少數民族。據統計,雲南省內除了漢族以外,居住著52個少數民族,皆因雲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使得雲南地區有著如此多民族居住。
最後,雲南省內的少數民族約佔全國總數的80%,也因為極其豐富的少數民族使得雲南的民俗文化如此的絢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