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礦哲學的基本規律
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如此,礦產勘查工作也是如此。揭示並總結礦產勘查活動中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的最一般的規律,是找礦哲學的基本任務,也是這門學科得以建立的基礎之一。
找礦哲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也適用於礦產勘查活動,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其發展。找礦哲學的基本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的一般規律在礦產勘查領域的具體體現。
找礦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勘查活動的客體(礦產)與主體(勘查者)及其相互關系。礦產的形成、分布與保存是由一定的客觀地質條件所決定的。因此,礦產勘查活動首先要服從於地質規律。由於找礦是對客觀礦產的認識過程,所以礦產勘查活動必須遵循認識運動規律。礦產勘查活動作為一項社會實踐,自然要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找礦工作作為社會物質生產的一個先行步驟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是整個國民經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並與其他後續產業部門結成直接的聯系關系,因而還要受到經濟規律的制約,要服從有關的社會經濟規律。同時礦產勘查活動又是一項探索性很強的科學技術活動,是各種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的綜合,找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與先進的勘查理論、先進和勘查方法和先進的勘查技術裝備密切相關的,因此,它還必須遵循科學技術規律。毛主席說: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因此,找礦哲學的基本規律是客觀地質規律、認識運動規律、社會經濟規律、科學技術規律在礦產勘查活動中的概括和抽象。
根據上述分析,找礦哲學規律不是礦產勘查活動中的具體的地質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規律,而是這些規律在認識運動上和矛盾運動上的概括。礦產勘查活動作為一項能動的認識運動,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主客體間的關系的特點及其規律,可以概括出以下五條基本規律:
(一)主體客體一致律———這一規律是就礦產勘查活動中的主體(勘查者)和客體(礦產)之間的基本關系而言的
(1)礦產勘查的對象是賦存於地殼中的礦產,這些礦產是自然界中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是第一性的。它是我們整個礦產勘查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2)礦產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是統一的地殼運動和地球物質運動的產物,其形成分布運動和發展都是由客觀地質條件決定的,是有規律可循的。勘查者作為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通過勘查活動,可以認識它,反映它。勘查者通過調查研究勘查活動,認識礦產規律,是客體反映於主體,客觀見之於主觀的過程,是物質變精神的過程,是主客體之間的第一次對立統一。
(3)勘查者對客觀礦產的反映與認識不是被動地,而是能動地。勘查者通過認識和掌握有關礦產的客觀規律,提出計劃,作出部署,指導自己的勘查活動,為國家經濟建設發現和探明新的礦產地,為礦業提供勞動對象,這是主體見之於客體,主觀見之於客觀的過程,是精神變物質的過程,是主客觀之間的第二次對立統一。整個勘查活動便是在主體和客體之間不斷對立統一的過程中前進和發展,推動著人類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不斷進步。這個規律是普遍起作用的,只有遵循這個規律,勘查活動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主體客體不一致,脫離客觀實際進行勘查活動,搞唯意志論,則勘查活動不會取得成功,並將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二)階梯序次遞進律———這一規律是礦產勘查活動作為認識運動發展的規律
礦產勘查活動(包括發現、評價與探明礦床)的過程是對客觀存在於地殼之中的礦產進行調查研究的一個認識、判斷與推理的過程。勘查者為了有效地發現與探明礦床,總是將周期較長的勘查過程劃分為若干階段來循序漸進地開展工作。盡管世界各國地質學家對勘查階段的劃分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將礦產勘查劃分為若干階段,這一點是相同的。這是礦產勘查活動的重要特點,也反映了認識運動規律對礦產勘查活動的要求。因此,礦產勘查活動必須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這兩個飛躍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往復並呈階梯式發展前進的過程。
由於礦產勘查活動的自身特點,礦產勘查的認識過程又表現出自身的一些特殊規律。由於礦產勘查活動的認識對象是埋藏於地下的礦產,礦產形成的過程又不是人類所能經歷和難以完全再現的。這就帶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它的可測量性和隨機性。礦產埋藏於地下,除地表露頭外,一般不能憑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要靠物化探儀器、鑽探工程按一定的系統布置進行測量,通過測量的數據系統來認識礦產。因此,認識礦產的過程是因果性與隨機性、數值系統與經驗系統、決定論和概率論的有機結合;二是基於以上特性,礦產勘查活動必須分階段,按一定的程序來進行,是一個由表及裡、由稀到密、由淺入深、由近而遠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作為礦產勘查的認識規律就表現出前進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決定論與概率論的統一,這樣一些特徵。通過每一個階段的勘查活動,勘查者(主體)對於礦體(客體)的認識就前進一步,提高上升一步。若把各個階段聯系在一起作為過程的總體加以考察,則對於礦產的認識運動呈現階梯式前進上升的形式。這樣一個認識發展過程和認識發展的形式,對於每一個礦床的勘查活動都是共同的,盡管各個階段所耗時間的長短和勞動、投資多少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階梯序次遞進律成為找礦哲學的又一個基本規律。
(三)系統發展協調律———這是礦產勘查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基本規律
(1)礦產勘查是國民經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項經濟工作。在經濟規律中,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要求包括礦產勘查在內的各項經濟活動協調發展。
(2)礦產勘查是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國民經濟中一個先行性、基礎性和導向性工作。它是通過提供礦物原料基地來為後續產業即礦業、能源、原材料工業以至整個國民經濟服務的。礦產勘查業的發展不僅要與後續產業相協調,還要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正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所指出的那樣,要「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工作,使它同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協調發展」。這一指示,正是礦產勘查作為一項社會經濟活動基本規律的概括和反映。
(3)礦產勘查活動本身也是由多層次的不同要素按一定結構組合而成的系統。各要素間、各層次間既密切聯系又互相制約。這種系統內部間的協調發展是整個系統協調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系統內部所固有的規律,是事物內在的要求。
另外,礦床也是以系統存在的。從大的方面說,它是地殼運動的產物,是地球表層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小的方面講,每一個礦床都是一個區域構造、岩石、元素、地球化學運動的綜合結果,礦體—礦床—礦田—礦帶構成了不同級次的礦產系統。礦產系統的發展當然也遵循協調發展的規律。這一規律反映在勘查者的頭腦中,反過來也指導著勘查活動的協調發展。
(四)點面結合律———這是廣大勘查者所熟悉、掌握與普遍遵循的一個客觀規律
礦產勘查活動的直接任務是要在具有一定面積的空間范圍內發現與探明可供開發利用的礦床。對於這個空間范圍的面來說,礦床是一個點。所以,發現礦床的勘查活動過程可以說都是「面中求點」的過程。通過一個礦床的發現與探明,可以推動其周圍地區或具有類似成礦地質條件地區的找礦工作,從而在較為廣闊的空間里找到新的礦床。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由點到面」和「以點帶面」。由點到面還有另一層含義,就一個礦床的勘查活動來說,具體的研究與勘查活動不可能在一開始就在全礦床范圍內展開,而總是從一點一點地做起,然後逐步擴展到整個礦床的全范圍的。由於一個礦床的形成是與周圍地區地質環境密切相關的,要弄清礦床本身地質情況的全貌,並查明成礦特點與成礦規律,就必須在研究礦床本身的同時,把周圍地區面上的地質構造條件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同周圍地區其他礦床的成礦地質特點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這說是我們工作中常用的「點面結合」原則。
點面結合律不僅在具體礦床的發現與探明過程中充分地反映出來,而且礦產勘查活動宏觀布局過程中也都遵循這一規律。例如,我們在全國范圍這個大的面積內部署找礦的同時,從建設需要與地質條件可能的結合上考慮,將幾十處成礦條件優越的成礦遠景區列為國家礦產勘查重點片,投入較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來開展找礦工作。對於全國來說,每一個重點片都可以看作是一個點。
點面結合律也滲透到礦產勘查的管理工作之中。從地礦部來說或從各省地礦局來說,在全國或全省是一個面,但在抓全國或全省礦產勘查活動的過程中,總是要重點抓一些典型的地勘單位的勘查活動,以便解剖典型,總結點上的經驗教訓,以指導全國或全省面上的勘查活動。
由此可見,點面結合律也是找礦哲學的一條重要規律。
(五)過程轉化律
礦床形成是一個過程,而且往往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由於某種地質作用或某幾種地質作用的影響,成礦物質由分散狀態,經運移聚集而逐漸轉化為集中的礦體與礦床。所以礦床形成過程也是一個轉化過程。
找礦也是一個過程。轉化在這個過程中普遍存在。
礦產勘查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由幾個順序銜接的階段所組成。構成過程的各個階段的性質和具體任務雖不相同,但均以找到可供開發利用的礦床為共同目的。隨著礦產勘查活動的開展,勘查程度的提高,促進由低級階段向中級、高級階段的轉化。
找礦是認識的一個轉化過程。在剛開展工作的一個地區或礦區進行找礦,對這個地區地質情況了解相對較少或全然無知;通過礦產勘查活動,對這個地區的地質情況就會有所了解或了解較多,從而實現對該靶區地質情況的認識由不知到知的轉化,或由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的轉化。
找礦目的在於發現並探明礦床。一般在進行礦產勘查活動之前,對找礦靶區是否有礦存在尚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或雖知有礦存在但不了解礦的全貌。通過礦產勘查活動可以查明該區是否有礦存在;從而實現由對該區是否有礦的不肯定了解到肯定了解的轉化;在客觀存在有礦的地方則可以實現從不知有礦到發現有礦的轉化。所以,總的來講,找礦過程說是從「無」到有的轉化過程。
找礦過程也是一個資源轉化的過程。勘查者在勘查活動過程中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知識、技術、時間等多種資源,並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另一個資源———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礦床。
一個地區是否有礦是客觀存在。如果這個地區有礦存在,那麼這個礦無論其有多大,有多麼好,對人類來說,都只能說是一種潛在資源,還是一個自在之物。只有使用價值,但沒有價值。只有當通過勘查者的努力和有效的礦產勘查活動,將潛在的礦產資源轉化為證實資源,這些資源才有可能被開發利用,為人類服務。作為被開發利用的礦床與未經工作的自然存在的礦床所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經過勘查者勞動過濾了的被證實的社會財富,而不再是自在之物。經投入勞動探明了的儲量不僅有使用價值,而且也有價值。所以礦產勘查過程也是一個將潛在資源向證實資源的轉化過程。
② 如何確定建設項目是否壓覆礦產資源
可以去當地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查找相關的信息,因為礦產資源的勘查成果都要交付管理部門備案的,如果該地有礦產資源,能夠在信息中查找。至於是否存在沒有找到的礦產資源,可以找相應的專家進行理論分析。如果你想找礦,而不是確定礦產資源是否被建設項目壓覆的話,可以找地質隊來幫你找礦。
③ 三 礦產資源調查與潛力評價
以系統研究區域地質、礦產、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等綜合信息為基礎,以區域構造-成岩-成礦為主線,以成礦地質背景、成礦系統和成礦演化為基本內容,研究區域成礦系統的時空結構和礦床的形成與分布規律,為礦產資源評價提供地質依據和指明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找礦成果,發現了一批重要的礦產地。
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拜仁達壩銀多金屬礦床勘查與發現
拜仁達壩銀多金屬礦床是在充分研究區域成礦背景及1:20萬化探成果的基礎上,利用綜合地質和綜合物探手段,調查與科研相結合,地質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它是在大興安嶺西坡發現的第一個大型礦床,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銀多金屬礦床。由於該礦床的發現和該地區的巨大找礦潛力,多位院士、專家倡議,把大興安嶺地區建成我國21世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接替基地。
小佟家堡子金礦外景
④ 礦產資源開發的財務評價
(一)礦產資源財務評價的概念及內容
礦產資源的財務評價是按照國內現行市場價格和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從采礦企業的角度出發,分析測算礦床開發的效益和費用,預估礦床開發後在財務上的獲利能力,以此為依據對礦床地質勘查工作及其產生的經濟效果進行評價,用此判斷礦床勘查、開發的可行性。
礦產資源財務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礦床開發後的盈利能力,由此可導出考察財務上盈利能力的主要評價內容:
(a)礦產資源開發後的正常生產年份可能獲得的盈利水平,即正常生產年份的企業利潤及其占總投資的比率大小,用以考察采礦企業年度投資盈利能力。
(b)償還貸款期限的長短,即采礦生產後,用每年獲得的利潤及其他資金,按規定清償貸款本身所需的時間。這是衡量企業還款能力的重要指標。
(c)采礦企業整個壽命期內的盈利水平,即礦床的整個壽命期內企業的財務收益。可以用靜態的方法計算,也可以用動態評價法,以利於較客觀地反映企業所能達到的實際財務收益情況。
(d)對於產品涉外的情況,尚需進行外匯效果計算分析。
(e)分析客觀因素變動時對項目盈利能力的影響。即通過不確定因素分析,檢驗不確定因素的變動對礦床開發經濟效果指標的影響程度,以考察其未來承受各種投資風險的能力。
(二)礦產資源財務評價的程序
礦產資源財務評價的程序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通過市場調查以及對內外部建設條件及經濟地理條件的了解,確定評價方案,測算投資、生產成本、銷售成本、銷售收入等一系列財務基礎數據。
第二步:根據預測數據,編制評價基本報表,如編制財務分析表、財務現金流量表、財務外匯流量表等。
第三步:通過基本報表,可計算出一系列財務評價指標,以便於進行礦床的獲利能力分析、償還能力分析、外匯效果分析和不確定性分析。
(三)礦產資源財務評價的指標
礦產資源財務評價的主要指標有:投資償還期、投資收益率、財務凈現值、財務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及潛在價值、總利潤等。
⑤ 加拿大進行礦產資源評價的經驗
1958年出版的由A.H.蘭編制的加拿大鈾礦成礦規律圖是對加拿大全境所做的第一次非工業性資源評價。自那時以來,聯邦地質調查局和某些省地質調查局已經對加拿大全境或其各個地區進行了大約24次資源評價工作。然而,資源評價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由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承擔的,省地質調查局也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工作。
加拿大使用的方法既有以統計方法為主、地質方法為輔的方法,也有以地質方法為主、統計方法為輔的方法。所取得的評價結果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在迄今所提出發展並驗證過的各種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各類型礦床和各地區礦床的概念模型。這些模型是礦床地質學家根據經驗、研究和對各類礦床許多實例所做的考察建立的。每個概念模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模型的區域地質參數,這正是採用概念模型方法進行資源評價研究時要查明的參數。加拿大目前使用的這種方法通常可以對某些地區尚未發現的礦床的潛力作出初步評價,最近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已經公布了採用概念模型方法進行資源評價的許多實例,這些資源評價成果可使政府做出土地利用決策和指導初期階段的礦產勘查工作。
(一)概況
在加拿大進行地質研究的早年,就開始了礦產資源評價工作。W.洛根發現新斯科舍省的石炭紀岩石和英國的石炭紀岩石相似,因此預測前者可能產煤。自此以後,大多數地質報告,不管是聯邦機構出版的還是省機構出版的,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所研究地區是否還有尚未發現礦床的問題進行評論。
然而,全國范圍的第一次礦產資源評價工作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A.H.蘭做的。1958年A.H.蘭出版了一幅加拿大成礦預測圖,圖上標出了他認為對尚未發現的鈾礦床的產出特別有利的地區。在此以後的24年中,加拿大許多工作人員和機構已經試用了幾種資源評價方法。下文將簡單地介紹一些加拿大早期使用的資源評價方法,最後介紹一下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目前通用的方法。本書所說的「礦產資源評價」是指對尚未發現的礦床做的預測,而不是對已知礦床做的地質評價或經濟評價。
(二)歷史回顧
表2–1所列的是自1958年A.H.蘭發表第一幅成礦預測圖以來加拿大所進行的各種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部分實例。這些實例表明,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加拿大有關這個問題的出版物平均每年在1份以上。該表還表明,人們最早試圖進行定量預測,但近年來更加強調定性分析方法,這可能反映了人們對這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採取了某種更嚴肅和更現實的態度。
S.M.羅斯科(1966)以圖的形式報道了加拿大的鈾—釷潛力,並用不同圖例圈出了對偉晶岩型礦床、瀝青鈾礦礦床和礫岩型礦床有利的地區。
表 2-1 加拿大資源評價研究的某些實例
續表
1970年G.S.巴里和A.J.弗賴曼公布了他們對加拿大西北部礦產資源賦存量所做的評價結果,並用等值線表示出每平方英里金屬的噸位值。這兩位作者採用經過改進的德爾菲法收集了他們認為是對加拿大這部分地區地質和礦床情況有見識的幾位專家的書面意見。
1972年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對礦產資源評價工作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方法是由F.P.阿格特伯格等人發展起來的,該法實質上是地質統計方法,是把研究地區(這里指的是加拿大地盾的阿比提比帶)劃分成若干網格,並對每個網格進行多變數統計分析,評價結果是用金屬概率等值線表示的。在F.P.阿格特伯格開展評價活動的同時,另一些人在地質調查局內發展了另一種根據概念模型進行資源評價的純地質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所評價地區的地質情況與某些類型礦床(如斑岩銅礦床、矽卡岩鎢礦床、層狀鉛鋅礦床等)的特徵性地質參數進行比較。這些特徵性參數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礦床地質學家根據對加拿大和全世界許多礦床所做的直接觀察以及對文獻資料所做的大量調查推演出來的。實際評價工作是由幾個地質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完成的,通常每個礦床類型需要l~3人。按這種方式使用這種方法時,它與所謂的「簡單主觀法」相似。下面我們將比較詳細地介紹幾個使用該法進行資源評價的例子,雖然早在1972年已經使用以地質為基礎的概念模型方法估計了加拿大尚未發現的Cu,Ni,Pb,Zn,Mo,U和Fe資源。該項目(題目叫「9月行動計劃」)的成果寫在原能源、礦山和資源部(即現自然資源部)的一份未出版的報告中。「9月行動計劃」雖然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但它卻牢固地確定了這種概念模型方法。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後來進行所有資源評價研究時都使用了這種方法。在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研究資源評價方法的同時,一個兄弟部門(即現在的礦產資源政策處)的工作人員與馬尼托巴省礦山部合作研究了馬尼托巴省北部加拿大地盾區12種左右礦產尚未發現的資源量。他們使用的是改進的德爾菲方法,成果是用每個方格(400平方英里)中的金屬重量表示的。
20世紀70年代中期礦產資源評價工作中又增加了兩個新角色。安大略省開始出版了一套礦產潛力圖,圖上把根據地質條件所圈出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的遠景區劃分為7個等級。所採用的方法是以地質為基礎的,與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所採用的方法很相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礦山部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版了一套圖,這些圖件顯示出根據地質條件圈出的某些遠景區內某些礦產產出的地質概率。
截至1980年,根據馬尼托巴省能源和礦山部以及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共同參加的一個聯合項目的要求,對馬尼托巴省北部前寒武紀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潛力做出了地質評價。使用簡單的主觀概率來表示各地區的潛力,將遠景區分為6個等級。然而,該項目與所有其他資源評價工作有一個區別,就是它評價的不是單個礦種(例如Cu,Zn,Ni),而是礦床類型(即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項研究再次表明,雖然大多數的評價工作(即使不是所有的評價工作)是分礦種報道評價結果的,但實際的評價工作卻是按礦床類型進行的。把礦床類型的潛力變成礦產潛力必然要作一些假設,而且會產生許多誤差,雖然馬尼托巴省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曾力圖避免這些誤差。
(三)鐵和鈾資源評價實例
只要看一下表2–l就會發現,對鈾和鐵進行資源評價的歷史比較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加之處理這兩個礦種的方法與其他礦種有所不同,因此選出鈾和鐵進行專門研究。
1.鐵
雖然對加拿大鐵礦資源所做的大部分早期調查主要是編目性的,但這些調查仍然包括一些對未發現鐵礦床的簡單預測。鐵礦床第一次被劃分成不同的類型,而且對每個類型都建立描述性的模型和成因模型。截至1967年,已經按不同的礦床類型算出了加拿大的鐵礦儲量和預測資源量,雖然計算結果是在幾年後才發表的。盡管進行了這些預測,但在鐵礦評價工作中重點仍是已知礦床,而不是尚未發現的礦床。由於重點是放在已知礦床上,這就使鐵礦評價工作不同於有色金屬的評價工作,有色金屬評價工作的重點是放在尚未發現的礦床的預測上。
2.鈾
繼A.H.蘭(1958)和S.M.羅斯科(1966)對鈾進行了開創性的定性評價和1972年「9月行動計劃」報告所體現的第一次鈾定量預測之後,加拿大政府1974年宣布成立一個鈾資源評價小組。這個小組由能源、礦山和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的地質學家、礦產經濟學家和選礦專家組成。任務是每年對加拿大鈾資源進行審查,到1975年末已出版了1974年鈾資源初步評價結果。V.魯齊卡(1977)介紹了進行這些評價時所使用的地質原則,H.L.馬丁等人(1977)則概要地介紹了所使用的定量化程序。鈾資源評價小組進行評價的基礎是礦床地質類型的概念模型,其原則與預測有色金屬和鐵礦所使用的原則相同。這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鈾資源評價小組的年度報告不僅預測尚未發現的礦床,而且還要根據3個資源級別(確定的,推定的,推測的)評價加拿大已知的鈾資源。因此,從這點來看,鈾礦評價是介於有色金屬評價(強調預測)和鐵礦評價(強調評價已知礦床)之間。有關鈾礦的這些年度報告(從1983年開始每兩年出版一次)是加拿大最完善的、帶有方法性的礦產資源評價成果。
(四)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評價的通用方法——概念模型
從1977年起,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出版了一些有關加拿大北部幾個大區資源潛力的公開文件。這些評價工作是應當地民間組織和加拿大園林局(Park Canada)等政府機構的請求進行的,加拿大北部土地規劃方面的許多研究工作促進了這些評價工作的開展。最近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繼續進行了這項工作,認為這項工作有助於工業部門選擇勘查地區。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最常用的資源評價方法是以一定礦床類型的概念模型為基礎的。採用這種方法時,要綜合研究同一類型許多礦床所共有的明顯地質參數,為每一礦床類型建立一個描述性的假想模型或理想模型和成因模型。區域地質特徵和局部地質特徵都是概念模型的組成部分,但在礦產資源評價中應用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特徵。使用概念模型時,通常考慮其他人所發表的模型,此外還根據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礦床地質學家對加拿大和全世界各類礦床所做的檢查和研究加以修改。利用這方面的經驗,再加上幾十年來所匯編的礦床資料庫中的信息,就可以建立一個綜合概念模型,然後將該模型與評價區地質情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是目前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對所有有色金屬、鈾和鐵進行評價工作的基礎,與D.A.辛格和D.L.莫熱(1981)的簡單主觀法很相似。辛格和莫熱(1981)認為簡單主觀法是一個人或更多的人根據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就可以直接進行估算的一種方法,因而可以最充分地使用現有的經驗、時間和數據。此外所取得的成果很容易採取適合其最終用途的方式進行報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法可能與許多初期階段的礦產勘查計劃並無區別,因為大部分勘查計劃也是有經驗的人根據直觀的推論制定的。
為了說明資源評價的概念模型法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目前通用的一種方法選擇一個礦床類型(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礦床),在3個地區(育空地區,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巴芬島北部)對該類型礦床進行評價。這3個地區說明了從事資源評價的地質學家通常可以得到的基礎地質資料的范圍:例如,育空地區已經編制了幾種比例尺的地質圖,有許多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已知礦床。而且其中的幾個較大地區都已進行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和巴芬島只有很好的地質圖,這兩個地區既沒有該類型礦產地的報道,也沒有進行區域地球化學研究。
1.育空地區
評價的第一階段主要根據構造和地層將該區分成一些地質區,然後選一些有泥盆—石炭紀黑色碎屑岩組(或與之相當的岩石)的地區進行專門研究。已知黑色碎屑岩組含有幾個以沉積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重晶石)礦床,因此是一個很容易識別的含礦岩組。
在黑色碎屑岩組內找出所要找的礦床類型的主要地質特徵,因為在評價這么大的地區常用的1∶5萬到l∶25萬的基礎資料圖很難表示這些地質特徵。例如,大型同沉積期斷裂和噴氣活動的證據(如層狀重晶石、鐵錳氧化物、燧石等)被認為是有利的找礦標志。目前對這類礦床的了解表明,這些礦床是符合區域模式的。因此,應當根據現有地質圖上所表示的地質准則尋找可能存在的2級或3級盆地的證據,屬於這類地質准則的有直接觀察到的同沉積期斷裂或快速沉積相變、沉積厚度突變和特殊角礫岩等直接標志。特殊角礫岩可說明有斷裂崖下的山麓堆積存在或沉積環境發生突然變化(如從淺水沉積物迅速變為深水沉積物可能說明曾發生過地塹運動)。
把所有地質的和地球化學的特點主觀地結合起來,就可確定所評價地區的等級。所分出的等級有5個,從「遠景很小」到「遠景很大」,具體等級視在該區查明的控礦因素的數量和種類而定(表2–2)。
表 2-2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在育空地區進行評價研究時所使用的表示礦產潛力的遠景區等級說明
採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對產有黑色碎屑岩地區的層狀鉛鋅(—重晶石)礦床的潛力進行主觀評價,所分出的等級屬對數性質的較多,算術性質的較少。這就是說,l和2類地區之間礦產潛力的差別遠遠大於6和7類地區之間礦產潛力的差別。
2.埃爾斯米爾島北部
為了評價該區的一個計劃修建的國家公園,使用了H.P.特雷廷1971年出版的地質圖。從形成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鉛鋅礦床的觀點來看,黑曾組特別有利,理由如下:該組產在克拉通內盆地,即弗蘭克林盆地中;它是在早中奧陶世在非補盆地中形成的;該組岩性與產有育空地區霍華德山口層狀鉛鋅礦床的地層的岩性相似。霍華德山口礦床也是產在下古生界受限盆地的岩相中。黑曾組中碳酸鹽含量向上逐漸減少、燧石含量逐漸增加的情況與霍華德山口組活動段中所記錄的情況很相似。此外,H.P.特雷廷指出,在黑曾組中有兩個孤立的角礫岩產地。評價人員不僅把在低能非補償盆地中形成的細粒碎屑岩和化學沉積岩中帶稜角的局部衍生角礫岩的突然出現看成是一種異常現象,而且也把這種現象看成是可能發生過同沉積期斷裂作用的標志。根據這種解釋結果,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含黑曾組的地區就被認為在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鉛鋅礦床方面具有很高的潛力。
3.巴芬島北部的博登盆地
博登盆地開始是北巴芬裂谷帶中的一條坳拉谷,是順著加拿大—格陵蘭地盾西北緣發育的幾個受挫斷裂控制的裂谷盆地之一。在博登盆地內,同沉積期斷裂作用對沉積活動有深刻的影響,造成了許多相變,使各組厚度發生很大變化。從判斷層狀鉛鋅礦床可覺察到的潛力來看,特別重要的是在北極灣組沉積時所發生的斷裂作用,北極灣組是一層局部含黃鐵礦頁岩,其厚度在裂谷西端附近為100m,到東端附近為1200m以上。
博登盆地的特點,特別是北極灣組的特點,與可能有的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礦床有關。這些特點是:有大量同沉積期斷裂作用的證據,特別是在北極灣組期;盆地中有許多與2級盆地相當的地壘和地塹,同時又說明可能還有規模相當於礦床的3級盆地;有局部的異常地溫梯度,證據是在盆地西端有裂谷作用早期階段噴出的玄武岩存在。所有這些特點結合起來表明北極灣組具有很大的找礦遠景,即使在該層中還沒有已知的礦點。
(五)油氣資源估算
1973~1974年的世界石油危機和隨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價格調整影響了加拿大,政府的反應導致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包括鼓勵邊遠地區的油氣勘查。面對這一形勢,重要的是需要快速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質科學資料,為加拿大已知和潛在的油氣資源進行清查和估算提供基礎,同時必須發展新的、先進的評價方法。從1977年開始對加拿大能源的儲量和資源進行了統一的估算。有3個機構參加了這項工作:國家能源局收集了加拿大西部沉積盆地的儲量,加拿大油氣土地管理司估算了邊遠地區(北部地區和海域)的儲量和已發現的資源,加拿大地質調查局估算了全國潛在的油氣資源。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為了履行它的職責,不斷地估算潛在的油氣資源,成立了石油資源評價秘書處,該處設在卡爾加里的沉積地質和石油地質研究所中,石油資源評價秘書處發展和完善了評價方法。
1983年對全國6個主要油氣區(西加拿大沉積盆地、科迪勒拉盆地、波弗特海-馬更些三角洲、北極地區島嶼、東加拿大海域、東加拿大的古生代盆地)的石油資源再次進行了統一估算。1983年估算結果和最早1975年的估算結果相比可以看出,這六片主要地區的儲量和發現的資源減少了15%左右,其中西加拿大沉積盆地減少了40%;而全國潛在石油資源卻大幅度增加,其中以東加拿大海域和波弗特海-馬更些三角洲增加最多。
加拿大在評價國內油氣資源方面的經驗很好地說明了科學技術分析的作用,它既是形成國家政策的重要動力,也是需要制定新政策帶來的產物。後一種作用可用下列過程來加以說明:需要制定新政策——估算結果和方法不適應——發展新方法——產生新估算結果——新的估算結果被吸收到政策中——制定新政策——產生新資料——根據新資料修改估算結果——修改政策。
事實上,加拿大政府正是根據油氣資源評價結果,決定將加拿大油氣勘查重點由西加拿大盆地轉移到邊遠地區(北極地區的島嶼和東部海區),以實現能源自給的目標。
(六)鈾資源估算
加拿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就開始對全國的鈾儲量和資源進行估算。1974年,加拿大政府成立了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由加拿大礦產能源技術中心、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鈾與核能局的一些單位組成。1975~1981年期間,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每年都出版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加拿大鈾資源供需評價結果,1982年以後每兩年出版一次。
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評價過程某種程度上與油氣評價所採用的評價過程類似,不過評價方法有所不同。加拿大礦產能源技術中心根據鈾生產者提供的信息以及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確定資源分委會經過評價調查補充的信息計算出探明資源量(確定的和推定的)。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提供已知礦床和礦區附加資源(推測的和預測的)的估算數字,以及生產礦區之外地質上有利地區的假想資源。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經濟協調分委會則負責已知資源與國內需要和出口數量之間的平衡,並負責確定貯存多少鈾才能滿足國內反應堆的需要。
與油氣資源評價一樣,鈾資源評價也產生重要影響。加拿大的當時政策要求:①國內儲量必須能夠保證已經開動的和今後10年內計劃投產的所有反應堆的30年的需要(從1983年或反應堆運轉之日算起);②出口許可證以15年為限,這也是為了保證反應堆有30年的儲量備用。因此,連續不斷地提供鈾資源估算數字對加拿大鈾政策的管理起著重要作用。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認識到作為鈾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完善的地質科學信息,在1975年與各個省政府機構合作進行了一項為期10年、花費3000萬加元的鈾踏勘計劃,該計劃主要進行航空放射性測量和河流、湖泊沉積物的地球化學調查,由於經濟原因該計劃於1979年中止。花費了1700萬加元為全國25%的地區提供了鈾的踏勘資料。這項計劃提供的地質科學資料促進了公司在加拿大各地廣泛的勘查活動,為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評價提供了許多必要的新資料。
從鈾資源評價我們再次可以看出,地質科學資料、資源評價和政策需要之間有著有機的聯系。
(七)北部礦產資源評價
從20世紀70年代晚期開始,加拿大地質調查局開展了加拿大北部地區的礦產資源評價。這些評價最初有兩個目的:①為聯邦政府與各個土著民族組織進行談判(土地所有權談判)而幫助評價北部地區的土地;②幫助評價擬議中的北部地區國家公園和為其他保護目的而暫時擱置起來的土地。
最初的評價是按這些特定要求進行的,但是後來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工作負擔越來越重,於是1980年成立了由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環境部、印第安事務與北方開發部的代表組成的部際委員會,從而使這項工作正式化了。這個北部礦產和能源資源評價工作委員會負責協調進行北部礦產評價的要求。
聯邦政府提議作為北部國家公園(現在在北部地區建立了6個國家公園,另外計劃再建8~10個)而擱置起來的土地都由北部礦產和能源資源評價工作委員會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可能影響國家公園政策,因為在選擇公園土地時要考慮礦產和燃料的潛力。
⑥ 礦業權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指導意見(CMVS -)
1 總則
1.1 為規范利用礦產資源儲量報告、礦山設計文件,指導注冊礦業權評估師合理確定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根據國家有關規范和《礦業權評估技術基本准則》,制定本指導意見。
1.2 本指導意見適用於收益途徑和市場途徑評估方法中涉及固體礦產評估利用可采儲量的估算。
收益途徑和市場途徑評估方法中涉及石油、天然氣、礦泉水及地熱等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應根據相應規范,參考本指導意見估算。
2 定義
為本指導意見的需要,使用下列定義:
(1)礦產資源儲量報告,是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單位編制的礦產勘查報告、資源儲量核實報告、資源儲量檢測報告、資源評價報告、礦山生產勘探報告等。
(2)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是指評估對象范圍內評估計算時點的保有資源儲量。通常情況下,保有資源儲量評估計算時點為評估基準日,相關管理部門有特別規定或評估業務有特殊要求等,可與評估基準日不同。
(3)可信度系數,是礦業權評估領域使用的專用概念,是考慮資源的不確定性因素而定義的。是指在估算評估利用資源儲量時,將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中資源量折算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的系數。
(4)評估利用資源儲量,是以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為基礎,按礦業權評估利用資源儲量的判斷原則估算的資源儲量。
(5)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是指評估利用資源儲量扣除設計損失和開采損失後可采出的儲量。
3 指導意見
3.1 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估算。
3.1.1 注冊礦業權評估師應收集並利用能滿足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估算需要的、最近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
3.1.2 核查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資源儲量估算范圍與評估對象范圍是否一致。不一致時,可以依據相關規范進行調整或依據委託方提供的補充說明確定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
3.1.3 注冊礦業權評估師應根據礦業權評估目的及相關應用指南,判斷評估利用資源儲量與經濟行為的適應性,判斷所收集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是否應經評審或評審備案(認定),謹慎引用未經評審或評審備案(認定)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
應關注:
對礦產資源儲量報告及其評審意見本身可能存在非儲量估算規范范疇的數字計算問題,並應提出評估處理方案。
3.1.4 生產礦山采礦權評估,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按不同方式確定。
(1)評估基準日在儲量核實基準日之後: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2)計算時點評估在儲量核實基準日之前: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3)延續登記采礦權價款評估,評估基準日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後,應以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末時點的保有資源儲量參與計算。
3.1.5 生產礦山采礦權評估,動用礦產資源儲量按下列公式確定: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式中:煤礦采礦回採率指采區回採率;
煤礦及無需考慮廢石混入的非金屬礦不計礦石貧化率。
(1)對管理規范、生產報表齊全的礦山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出具證明的,可根據其報表或證明列明的動用資源期間的實際采出礦石量、礦石貧化率、采礦回採率和采礦損失量計算。
(2)對管理不規范、生產報表不齊全的礦山,可根據其實際采出量或采礦許可證核定生產規模以及礦山設計文件或相關規范規定的采礦損失率、礦石貧化率估算。
(3)礦業權價款評估管理中,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3.2 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按下列公式確定: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對於金屬礦產,應針對礦石量和金屬量同時採用可信度系數折算,同類型資源量折算前後其礦石品位保持不變。
對擬建、在建、改(擴)建礦山,應當對比分析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與設計利用礦產資源儲量的差異。如利用儲量級別差異,應說明原因,並注意直接利用設計損失量、采礦回採率等指標的可行性。礦業權評估中通常按下列原則確定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
3.2.1 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中的基礎儲量可直接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
3.2.2 通過經濟合理性分析表明應屬邊際經濟和次邊際經濟的,通常不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相關應用指南有規范的,從其規范;沒有規范的,應謹慎分析其與經濟行為的適應性。
3.2.3 礦產勘查報告中出現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和次邊際經濟資源量原則上不參與評估計算。但設計或實際利用的,或雖未設計或實際利用,評估時需進行經濟分析認為屬經濟可利用的,可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
3.2.4 內蘊經濟資源量,通過礦山設計文件等認為該項目屬技術經濟可行的,分別按以下原則處理:
(1)探明的或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和(332),可信度系數取1.0。
(2)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可參考礦山設計文件或設計規范的規定確定可信度系數;礦山設計文件中未予利用的或設計規范未作規定的,可信度系數可考慮在0.5~0.8范圍內取值;涉及採用折現現金流量風險系數調整法的評估業務,按《收益途徑評估方法規范》確定。
(3)可信度系數確定的因素,一般包括礦種、礦床(總體)地質工作程度、礦床勘查類型、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與其周邊探明的或控制的資源儲量的關系等。
(4)簡單勘查或調查即可達到礦山建設和開采要求的無風險的地表出露礦產(如建築材料類礦產等),估算的內蘊經濟資源量可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
3.2.5 預測的資源量(334)?,應謹慎考慮其是否參與評估計算。各應用指南中有規范的,從其規范;各應用指南沒有規范的,如參與評估計算,應確定相應的可信度系數,但應注意其屬潛在礦產資源。
3.3 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按下列公式確定: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3.3.1設計損失量確定。
(1)露天開采設計損失量一般為最終邊幫礦量;地下開采設計損失量一般包括:①由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如斷層和防水保護礦柱、技術和經濟條件限制難以開採的邊緣或零星礦體或孤立礦塊等)產生的損失;②由留永久礦柱(如邊界保護礦柱、永久建築物下需留設的永久礦柱以及因法律、社會、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不能開採的保護礦柱等)造成的損失。
(2)設計損失量中資源量應與評估利用資源儲量中的資源量按相同的可信度系數進行折算。
(3)對設計確定的後期回收的礦柱(如某些大巷和工業廣場礦柱),不應歸為永久礦柱做設計損失量。
(4)注意區分永久礦柱和壓覆礦產資源,兩者不能混同。
3.3.2采礦損失量是指采礦過程中損失的資源儲量,通常以采礦損失率表示: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3.4 通常情況下,不應根據後續勘查設計對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資源儲量和類型進行修正。礦業權價值咨詢評估時,委託方有特別約定的可依據約定進行修正,但應在評估報告中予以披露。
4 附則
4.1 不同礦產資源儲量定義及其估算規范,會得出不同的礦產資源儲量。本指導意見基於國家現行礦產資源儲量規范;國家礦產資源儲量規范調整,將調整本指導意見。
4.2 本指導意見由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負責解釋。
4.3 本指導意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⑦ 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方法
填圖區的礦化異常包括多種地質異常(蝕變、鐵帽、石英脈帶等)、化探異常(分散流、水化學、次生暈、地氣等)、物探異常(重力、磁法、放射性等異常)以及遙感異常等。主要採用以下方法進行調查與評價:
1.異常資料的收集和綜合研究
應全面收集圖區內的各類異常,准確標繪在地質圖上,結合地質背景綜合分析後篩選和排序,尤其要重視成礦地質背景優越、構造條件有利、多種異常疊加和套合好的異常的綜合研究工作,提出地質填圖中應優先安排和選擇適當工作手段的配合,如通過地質剖面控制和加密地質填圖路線等。
2.異常檢查
主要通過專門性和更大比例尺的剖面實測、加密地質填圖路線等控制,對區內已有的各類異常(尤其是前人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或是專門性的地質調查圈定的各類異常)進行檢查與評價,並採集必要的樣品等加以驗證。如礦化較好時,可考慮少量的槽探揭露和更大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剖面實測、地質填圖中要重點進行礦化范圍、蝕變類型與強度、與地質背景的相關性等方面的檢查與分析。
(1)1∶20萬地球化學異常檢查
1∶20萬地球化學測量與區域地球物理測量(布格重力、航磁)等已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是研究成礦規律、發現新的礦產地的重要信息,在新的區域地質調查中應注意加強對該類異常的調查與檢查。主要運用以下方法:
1∶20萬地球化學測量資料收集 包括區域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綜合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各異常元素組合的分類和強度劃分等級,以及對各主要異常檢查和評價的基本結論。此外,對某些重要異常還進行過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次生暈),有礦化體樣品和少量地表工程揭露。這些資料都應當注意收集和整理。
剖面和路線地質檢查 在原異常區布設通過專門性的剖面測量和地質填圖,檢查原異常的基本地質特徵,分析和評價異常區的地質背景,重點檢查異常高點或重要礦化地段,必要時填制大比例尺地質圖(草測),以研究控制異常的主要地質因素,推斷異常源。對推測的異常源採集必要樣品進行分析測試,證實其判斷。
化探檢查 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獲得的異常,雖然在圈定異常時已考慮到異常的位移,在確定異常強度時也考慮了分散作用,但要進一步確定異常的確切位置、異常的真實強度,需要進行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或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起到異常定位或縮小靶區的作用,而通過岩石地球化學剖面,可以確定礦化體、了解礦化特徵和控制因素,包括富集層位、岩性富集程度、元素組合等。必要的話,還應投入一定的地氣測量和生物測量工作,以探索覆蓋層下礦化體的位置及分布。
地球物理檢查 為了探索礦體埋藏狀況,對出露礦體形態、產狀、延深等做出推測,探測深部的盲礦體,以提供深部探礦工程設計的依據,需要投入一定的地球物理探測工作。常用方法包括磁法、激發電位法、自由電位法、激發極化法、中間梯度法等,對於獲得的各種物探異常,應結合地質特徵給予解釋,並通過工程和樣品予以驗證或評價。
工程揭露 對地表露頭不好的地段,尤其是通過物化探工作進一步確定的靶體,應投入一定的工程揭露。揭露礦(化)體、控礦構造、含礦層位等重要成礦標志,為評價異常提供定量資料。揭露工程主要採用探槽、淺井,甚至僅僅是剝土或剝去表層風化岩,應明確目的和主要任務,根據具體情況設計揭露工程。
區域對比 區域對比也是評價異常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將已知礦床礦點分布區1∶20萬化探異常與未知區化探異常,在類型、襯度、元素組合、區域異常分帶性等方面的對比,判斷未知區異常源和評價異常。
(2)大中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次生暈)異常檢查
在許多礦區外圍、重要礦化地段和重要遠景區,一般曾有過1∶5萬至1∶5000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了地球化學異常,並對測區內的異常分布和主要異常進行評述。在系統、全面收集和整理的基礎上,調查重點應放在對這些異常的分析和對比研究上。由於區調涉及的范圍較大,區內可能已有多個小區完成過這類工作,因此應在分析對比的基礎上,對重要異常重新認識,進行地面檢查、取樣、室內研究,必要時應動用一定的工程揭露並取樣。對於露頭連續的異常,可以進行更大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學測量。檢查中在指導思想上必須避免「先入為主」,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許多礦產地就是在這樣的反復探索、反復研究中發現的。
(3)重砂異常檢查
重砂異常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重要檢查手段,尤其是對原1∶20萬基礎地質調查的重砂異常檢查尤為重要。重砂異常包括河流重砂和人工重砂兩大類異常,絕大部分重砂樣品是通過採集地表水系中重砂礦物獲得的。重砂異常可以指示區域中的礦化類型、礦化區域,是尋找原生礦化地和砂礦床的重要線索。常見的重砂異常是根據出現的重砂礦物類型及數量來確定的。根據重砂礦物的穩定性序列可以判別其搬運距離,如一些硫化物只能近距離搬運,而一些副礦物可能遠距離搬運。
對重砂異常的檢查,包括對重砂異常區地質條件的調查和對重砂異常區水系沉積特徵的研究兩個方面。後者是為了了解重砂形成過程及條件,以便判別源區。通常有3種檢查方法:
踏勘和路線地質檢查 主要目的是確定異常區地質體的類型,各類地質體的出露面積和剝蝕程度等。收集和整理該區內的各種成礦現象、已知的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異常,進行綜合分析,最終提出評價意見及進一步工作的建議和設計。
區域水系沉積物檢查 了解區內水系的分布、分水嶺位置,初步劃出各級水系的流域范圍。對現代水系沉積物及階地水系沉積物,進行采樣位置和剖面結構研究,調查其厚度、層序、分層組分、韻律等,對重點重砂異常點,還應分層采樣,以了解異常出現的層位、共生礦物。
重砂驗證檢查 對於判別可能作為重砂源區的地質體,通過採集人工重砂樣品進行驗證。
(4)其他異常的檢查
區域地球物理信息和區域遙感信息中,也有重要的異常。它們同樣是礦產資源調查中的重要成礦線索和成礦標志,也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查和評價。主要方法有:
收集與研究區域地球物理信息 包括航重、航磁、衛重、衛磁和地震聯合地質剖面在內的多種地球物理異常,對於認識區域地殼結構、構造類型、岩漿活動,以及成礦史都有重要的意義。如認識莫霍面和康氏面的變化、斷裂深度級別的劃分、岩漿岩的分布規律及埋藏狀態等。對於某些類型礦床,還具有直接的成礦意義,如與超基性岩有關的礦化、鐵礦化等。對於這些異常的檢查,重點是對它們與地質背景的空間和內在聯系的分析。地球物理信息作為一種地殼的物理信息對於認識區域地質和成礦規律都是不能缺少的。此外,還有一些在礦區外圍及深部的物探剖面、測井資料,都應注意收集和分析。
分析遙感信息 遙感地質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礦作用和礦床的遙感標志研究,對於認識成礦條件,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找礦標志系統是不可缺少的。高解析度遙感圖像上可以直接觀察和識別采礦遺址,並能判別礦床工業類型,對於出露礦體可根據影紋和色彩判別礦化類型及規模。對於某些成礦現象標志如鐵帽、蝕變帶、石英脈等,能准確定位,認識其客觀分布特徵。此外,還有植物、水體等可指示礦化作用存在的間接標志。對於這些指示找礦的標志,需通過地面調繪確定其真實性。遙感地質還提供了許多間接找礦的資料,如岩體(環狀構造)和區域性斷裂(線狀構造),地層產狀與變質相(影紋和色調),岩性(影紋和色調)等,應注意這些信息的識別。
氣體地球化學異常查證 近年來在某些地區開展的航空氣體地球化學測量也有重大意義。除Hg外,還測定了一些稀有氣體,如氦、氬、氡及其同位素。包括對常規氣體(CO2、CH4、H2、H2S等)的各種地球化學研究,已逐步派生出了一門新的地球化學分支——氣體地球化學。內生氣體包括地幔生氣作用、變質作用及淺層生物作用等。已經認識到深部來源氣體有較高含量的CO2、CH4及特殊組分的稀有氣體,而在一些地熱田會出現氣體異常。許多區域性深大斷裂都是深源物質的通道,因而對區域成礦有重要的控製作用。一些侵入體也有顯著的地氣標志。此外,許多有機礦產其標志更為明顯。對這些異常的檢查,主要是判別它們與地質作用和礦化元素的空間和成因聯系。
3.礦(化)點檢查
在地質填圖中研究已知礦(化)點,發現新的礦(化)點是一項基本任務,其目標是為了發現新的礦產地(礦床或礦體),擴大本區的資源儲量,提高研究程度。礦(化)點檢查主要包括對礦(化)點產出地段成礦地質背景的調查,對區內一些重要成礦現象出現地進行解剖,在已知礦床外圍及深部探測新的礦體(隱伏礦體)。地質填圖中要注意以下工作:
古采礦活動的調查 如古代或近代人類冶煉、采礦活動的遺跡,包括地名、老礦坑、舊礦硐,煉鐵遺址、廢石堆等。許多礦床的地名本身指示了曾有過采礦活動,如銀硐溝、鉛硐山、銅廠坡等,多數小地名在1∶5萬地形圖上都有反映,應予注意。更直接的標志有老礦坑、礦硐等,更應重視。如果仍殘留有少量礦石或礦化體,應採集樣品。
對礦床周邊地區的調查 主要依託對已知礦床成礦規律和控礦因素的研究。大多數的礦床勘探工作,其范圍都是有限的,在延長方向進入新的填圖區時,重點應放在礦體空間分布規律、控礦條件及找礦標志的綜合分析上,提出本圖區的礦體可能礦化層位、礦化岩性、礦化區段的預測。
4.成礦地質背景與控礦條件分析
地質填圖中要注重地、物、化、遙多因素綜合分析,而礦產調查中同時要地、物、化、遙多手段綜合運用,這是二者在手段上的主要區別。
通過剖面實測、地質填圖,結合鄰區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已發現各類礦產等情況,分析這些已有的和新發現的各類找礦線索、找礦標志等,重新認識和分析其與地層、構造、岩漿作用、變質作用等地質背景的關系,探討控礦條件。強調要用新的區域地質填圖成果分析和解釋可能的成礦機制、控礦因素,進而提出找礦方向。成礦的地質標志,如廣義的鐵帽(次生產物)、石英脈帶、蝕變帶,以及抗風化的原生礦物等都是有意義的。地球化學標志更為廣泛,有原生暈、次生暈、分散流、水化學、地氣等異常,地球物理標志包括磁法、電法、重力、放射性等異常。遙感成礦標志是近年來不斷總結和認識的一些新標志,在多波段遙感信息中,容納了大量成礦信息,可採用影紋解釋、光譜解釋、似彩色合成等方法,建立一個區域的遙感解譯系統,其中包括成礦解譯系統。
⑧ 關於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現實生活 中怎樣辨別和區分各種礦產資源,以及他 們各有什麼作用有沒有這么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較少,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下: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鐵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銅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東。鉛鋅礦遍布全國。鎢、錫、鉬、銻、稀土礦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北。金銀礦分布在全國,台灣也有重要產地。磷礦以華南為主。想要更清楚的了解可以登錄錳礦交易網。
⑨ 深埋地下的礦產資源極其豐富,那人們是怎樣准確找到的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物質系統,在地球上除了高空的大氣和地表的生物以外,地下還存在著很多的礦物資源,很多國家之間的爭端起源都是對礦產資源的爭奪。那麼深埋地下的礦產資源極其豐富,那人們是怎樣准確找到的呢?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著的,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地表的地物分析地下的礦物資源,也可以通過一些專門的科學儀器來測量到地下礦產資源的精確位置。
所以說人們發現地下豐富礦產資源的途徑可以是循序漸進的,還可以採取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達到對地下礦產資源精確檢測的目的。其實世界上的所有客觀事物之間都是相互有著聯系的,這就是我們可以間接地通過對地表植被、岩石、土壤甚至地下水的特徵的分析達到對肉眼不可見的地下礦物進行初步判斷和了解的原因。我們在生活中要充分地利用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特徵,通過對這一事物的分析大到了解那一事物的目的,最大程度地節省用在發現和分析問題上的耗費。
⑩ 我國甲類礦產資源和乙類礦產資源怎麼區分
近年來,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礦產的重要程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將礦產資源分為甲類礦產、乙類礦產和水氣礦產。甲類礦產是指乙類礦產和水氣礦產以外的礦產;乙類礦產是指普通建築用砂、石、粘土;水氣礦產是只礦泉水等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