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迎合商業,社會和環境需求及獲取競爭優勢
從融合和開放兩大維度去認識價值創造體系,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融合創造新的價值體系。融合一直是驅動數字時代演進的基本力量。之所以講,融合是數字時代的基本驅動力,其根本原因是在融合過程中可以創造新的價值體系。
當數字時代發展到互聯網階段,融合驅動力發揮的效用更大,除了一些傳統的產業提高了生產力,同時也因為互聯網具有自身的經濟規律——網路外部性,導致了不少創新商業模式的出現。例如,因為互聯網廣泛的傳播性,在傳統音樂行業出現了Napster等免費音樂模式,雖然傳統音樂唱片公司通過法律手段打擊了一些知名的P2P(PeertoPeer)分享網站,但音樂產業仍然被互聯網改變了。
現在我們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融合驅動力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其中大家熱捧的O2O(Onlineto Offline),就是融合驅動力發揮作用的最典型現象之一。典型的O2O業務包括團購、電子商務等業務類型,這些業務類型正是線上信息傳播優勢和線下實體服務價值的完美結合。當然,融合除了給企業帶來了發展機會,同時也給用戶帶來了新的價值。
開放驅動數字時代的演進。當商業社會進入互聯網階段時,以IP(InternetProtocol)及網路連接等為基礎的互聯網促進了企業價值創造體系的根本改變。當今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對「免費」耳熟能詳,甚至有行業人士專門寫了一本名為《免費》的暢銷書。回顧國內外知名的門戶網站,它們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免費,例如雅虎、新浪、網路及搜狐等。
傳統的工業思維邏輯下,企業經營者一般不會把自己控制的核心價值環節開放給價值鏈上的其他企業。例如,微軟與英特爾控制了PC產業鏈的軟體及晶元環節十多年,期間雖然有不少企業期望挑戰其壟斷地位,最後都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即便最具創新能力的蘋果也不得不位居小眾市場。
但在互聯網思維邏輯下,企業經營者願意把自己的核心資源能力開放給多個價值鏈上的企業,通過開放的方式,這些企業經營者獲得與以往不同的競爭優勢,而傳統的企業還很難理解這樣的競爭優勢,包括諾基亞、微軟這樣知名的企業。
新競爭優勢的來源
商 業模式是基於融合與開放程度不同而與利益相關者建立的交易結構。商業模式的選擇將給我們帶來競爭優勢,而商業模式競爭力模型就是幫助我們進行產業生態分 析、商業模式選擇及管理體系確定的工具。商業模式競爭力模型回答了企業如何在移動互聯時代獲得新競爭優勢來源的問題,並把商業模式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分別 為封閉模式、融合模式、開放模式及生態模式(見圖1)。
模式一:封閉模式
所謂封閉模式,主要就是傳統工業思維的模式,也就是以單一價值鏈思考的方式。企業通過定位產業價值鏈某個自己具有優勢的環節,實現價值創造、交付及獲取的經營目標。
封閉模式是工業思維下的產物,但對於一些領域(特別是傳統工業特徵較為明顯的領域),採用封閉的商業模式反而是一種最佳選擇。例如看似日暮西山的PC產業,大量處於該產業的企業,都是採用封閉模式。在一些新的產業領域,封閉模式仍然是可行的。例如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它的核心商業模式還是以封閉為主。
判斷封閉模式的主要標準是看價值創造過程涉及多少產業價值鏈,如果僅僅是一條價值鏈,那麼其商業模式就是封閉模式。
模式二:融合模式
當企業採用的商業模式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產業價值鏈,並且企業期望通過這些產業價值鏈的融合來創造新價值,那麼這種模式就是融合模式,融合模式主要的特徵是重構價值。
一般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產業價值鏈一些環節的融合,促成產業價值鏈上的價值重新分配,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創造及獲取。例如,Skype提供的網路電話,其進入的傳統領域是電信提供的語音服務,而Skype自身處於互聯網領域,按照業內的通行說法,這就是所謂的OTT服務了。
判斷融合模式的主要標準是看企業是否介入其他產業價值鏈,同時創造出新的價值(或者攫取產業價值鏈上其他參與者的價值)。
模式三:開放模式
對於開放模式,企業通過分享自身的核心資源能力給一個或多個價值鏈上的經營者,與採取封閉模式或融合模式的企業相比,採取開放模式一般以規模化為經營目標。
企 業之所以採取開放模式,大都因為行業競爭激烈,企業期望通過開放的方式,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的定位,實現一定的規模化,從而加強其經濟規模效應,避免直 接的價格戰。當然,有不少企業因為缺乏對開放模式的深度認識,僅僅把開放模式簡單理解為免費模式,從而導致其經營難以持續,最終陷入開放模式的困境。
曾得到籃球明星姚明投資的巨鯨音樂之所以慘敗,其根源就是將開放模式變成了免費模式。另外也有企業由於開放模式施行得比較晚,跟競爭對手相比沒有差異化而陷入困境,黑莓就是這樣的例子。
模式四:生態模式
生態模式是以生態系統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其最大的特徵是涉及多個領域的價值鏈,同時也較深入地參與了價值鏈多個環節,這就形成了業內統稱為生態系統的價值創造體系。生態模式的經營者一般都是聚焦未來(Focuson Future)的企業。
同樣結合價值鏈的判斷標准,採用生態模式的企業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方面的條件:一個是滿足融合模式的條件,即介入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價值鏈並參與多個價值鏈環節,實現了價值的重構;另一個是把自身的核心資源能力開放給一個或多個價值鏈上的參與者。
谷歌是採用生態模式的典型代表。為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占據一席之地,在蘋果剛剛推出iPhone之後不久,谷歌就收購了Android系統及團隊,並開放源代碼提供給全世界。正因為這一模式,谷歌占據了智能手機操作系統80%以上的份額。
綜上所述,商業模式競爭力模型為處於移動互聯時代的企業提供新的管理工具,企業可以通過選擇四大基本商業模式之一,為自己確定一種獨特的價值創造體系,從而避免同質化競爭。
商業模式競爭力管理
雖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四大基本商業模式的情況,但選擇一種基本商業模式並實現管理目標仍然是一項需要深思熟慮的工作。一般來講,採用商業模式競爭力管理工具的企業,需要做三個階段的工作,它們分別是產業生態的分析、商業模式的選擇、管理體系的確定(見圖2)。
如何進行產業生態分析
與傳統的工業思維提出的產業價值鏈分析不同,互聯網思維指導下的產業分析應該採用生態分析的方法,這樣才可以保證擴散性思維,不放過一些潛在的發展機會,從而擴大企業可以選擇的戰略空間。
在進行產業生態分析的時候,需要對融合和開放兩大驅動力進行深度分析,這是深入認識產業生態的最佳方法。
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圍 繞價值創造過程來看,融合是一個較為直接的並不需要過多創新的價值創造,因為融合驅動力本身帶來的是價值重構。一般來講,採用融合模式的企業大都會從產業 價值鏈融合的可能性去思考,找出兩條或者多條價值鏈融合會帶來的價值點,並結合自己的資源能力進行分析,確定這些價值是否可以被自己獲取。
智能手機企業小米在成立之初曾經想採用生態模式,但分散的資源能力導致其多個業務線受到競爭對手的攻擊,最終小米選擇了其優勢比較明顯的封閉模式,集中各種資源做好智能手機硬體。
企業在進行產業生態分析時,需要客觀評價融合的可能性,一是市場本身具有這樣的融合機會,其次還要企業擁有相關能力,這兩者缺一不可。
開放的可行性分析
在 分析開放可行性時,企業應該客觀認識自身的核心資源能力,並考慮自身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問題。如果企業自身擁有強勢資源能力,即便分享給價值鏈上的企業, 也不會對自身競爭優勢造成多大影響,反而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就可以採取更高程度的開放。反之,就應該降低其開放程度。
谷歌作為互聯網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利用開源項目獲得了高速發展,例如知名的搜索引擎開源項目Lucene和雲計算開源項目Hadoop等,都有谷歌貢獻的力量。正是谷歌具有應對高度開放的管理能力,因此在面對蘋果已經獲得先機的情況下,選擇了開放Android操作系統的做法,並獲得了成功。
由此可見,企業在進行產業生態分析時,如果可以客觀評價自己的資源能力,並深入挖掘開放帶來的各種機會,是有可能通過提升開放程度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的。
如何選擇商業模式
當對產業生態進行分析之後,明確了介入融合和開放的程度問題,企業管理者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基本商業模式了。
按 照商業模式競爭力模型的劃分,企業可以選擇的基本商業模式包括封閉模式、融合模式、開放模式和生態模式。如果企業管理者判定對某個市場用戶有較強的融合能 力,那麼就可以選擇融合模式或者生態模式;同樣當企業管理者對某個市場有較強的開放能力,那也可以選擇開放模式或生態模式。結合融合和開放兩個因素的判 斷,企業管理者就可以確定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基本商業模式。
對於難以進行融合或開放的領域,企業可以採用傳統的介入方式,即從單一的產業價值鏈來看,介入自己資源能力更容易把控的環節,也就是選擇所謂的封閉模式。
在 一些情況下,企業管理者還是很容易選擇自身可以介入的領域的。例如所謂智慧醫療、在線教育、互聯網金融等融合要求高的領域,企業介入的方式自然也應該以融 合模式為主。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企業管理者還是需要一番判斷的,因為特定企業的資源能力不同,也會導致一些看似顯而易見的選擇,出現一些不同的結果。
谷歌在是否介入智能手機硬體領域時就經歷了這樣的困境。由於蘋果硬體、軟體一體化的巨大成功,促使谷歌考慮介入智能手機硬體領域,因此花費了一百多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但經過一年的思考,谷歌認識到採用直接介入智能手機硬體生產銷售的做法是不妥的,在2014年初把摩托羅拉移動轉讓給了聯想公司,回歸生態模式的意圖是比較明顯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企業在選擇商業模式時,都需要結合自己的資源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一味追求更強大的競爭優勢,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資源能力,最終也難逃失敗的結果。
如何確定管理體系
確定了商業模式之後,企業需要構建一個內部交易成本較低的管理體系,實現其使命及經營目標。對管理體系比較熟悉的管理者都很清楚,選擇不同的商業模式,所需要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是不相同的。
一個選擇開放模式的企業,自然不能跟選擇封閉模式或融合模式的企業一樣,採取過度流程化和風險控制的模式,將阻礙企業達成其經營目標。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中國移動模仿蘋果App Store提供應用商店移動MM,但其業務流程非常復雜,其中就有要求合作方提供股東的詳細信息等繁瑣流程。中國移動是一個網路運營商,其管理比較粗放,並且要求嚴格的風險控制,而互聯網領域一般都是試錯管理,要求企業管理者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和市場變化而改變。顯然移動MM很難跟上這樣的變化,最終經營效果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了。
因 此,對於已經確定了基本商業模式的企業,應該配合基本商業模式的需要,調整或重組其管理體系,保證相關商業模式的順利實施。一般來講,封閉模式大都採用制 度性強的管理體系;融合模式強調超越被介入價值鏈上其他企業的執行力;開放模式需要企業擁有開放的思維,並為接受開放服務的企業提供幫助;而生態模式要求 企業平衡融合與開放兩個方面的要素。
綜合以上對商業模式競爭力管理三個環節的分析,企業管理者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這三個流程不是單一線性的工作,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閉環管理,只有不斷地根據用戶反饋和市場變化而改變,企業才可以真正實現競爭優勢的構建。
商業模式的升級與轉換
一 般來講,在傳統價值鏈上提供產品及服務的企業,大都選擇封閉模式,而一些互聯網企業會選擇融合模式或者開放模式,少數擁有較強資源能力並擁有雄心的企業選 擇了生態模式。即便如此,這些企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根據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整,做出商業模式升級或轉換的決策。
如圖3所示,一般情況下,企業升級或轉換商業模式的路徑有四種,分別為封閉模式轉化為融合模式、封閉模式轉化為開放模式、融合模式轉化為生態模式、開放模式轉化為生態模式。下面我們結合實際案例對這些路徑進行一一分析。
路徑一:從封閉模式到融合模式
一般來講,選擇封閉模式的企業大都是單一價值鏈上的經營者,它們大都通過占據價值鏈上的一個或幾個環節而獲利。由於企業在單一的價值鏈上經營,其戰略空間有限,為了發展大都期望介入新的價值鏈。如果現有資源能力能支撐進入某個特定領域,企業可以選擇轉向融合模式。
小米迄今為止的主要產品是智能手機,IDC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第4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中,小米占據了6%,位居所有智能手機製造商第6位(排名靠前的是三星、聯想、酷派、華為及蘋果)。小米要攫取更多的市場份額難度增大,因此考慮跨界經營發掘新價值就成為必然,小米推出機頂盒介入數字電視產業和跟北京銀行簽訂合作協議介入互聯網金融,就是轉向融合模式的證據。
期望從封閉模式轉向融合模式的企業,一般會面臨可供開放的資源能力不足,而跨界經營機會眾多的競爭環境。企業可以通過介入到另外的價值鏈,發掘新的價值創造機會,事實上小米進入互聯網金融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路徑二:從封閉模式到開放模式
雖然身處封閉模式的企業管理者可以轉向融合模式或開放模式,但只有擁有可供開放的核心資源能力的企業方可轉向開放模式。企業通過貢獻核心資源能力,可以獲得擴張市場規模的機會。
在智能手機晶元市場,ARM公司為了快速擴大移動晶元市場份額,給合作夥伴提供了更為開放的授權模式,從而獲得了非常快速的增長。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ARM占據移動終端晶元市場90%以上的份額,而在PC時代的翹楚英特爾,繼續採取封閉的授權模式,結果僅僅占據不到10%的移動晶元市場份額。
大部分從封閉模式轉向開放模式的企業,都會面臨是否開放其核心資源能力的兩難抉擇,但考慮到開放可以給企業帶來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異化優勢,付出似乎也就值得了。
路徑三:從融合模式到生態模式
一些通過應用新技術手段介入到傳統價值鏈的企業,實現了融合模式,奠定了其市場地位。這些已經處於融合產業的企業,為了增強自身產業的活躍度,需要轉向生態模式,從而讓自己的生態系統更加具有競爭力。
亞馬遜曾經通過融合模式進入了圖書市場,並成功地擴張了各種產品線,成為了全球最大的B2C電子商務公司。目前,由於電子圖書服務的興起,例如蘋果提供的iBooksStore,亞馬遜面臨自身平台活躍度增長不足等挑戰,為了提升自身生態系統的競爭力,亞馬遜投入資金打造Kindle生態,以期實現轉型為生態模式的目的。
中 國移動的無線音樂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長期以來,中國移動利用其大量的用戶基數,成功地融合了傳統的音樂產業,並獲得了每年幾百億的收益。由於移動互聯網的 出現,大量移動應用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音樂服務,中國移動的無線音樂服務開始呈現下滑的趨勢,轉型為生態模式已經成為它必須做的決策。
需要指出的是,期望從融合模式轉型為生態模式的企業,應該清楚這個過程需要開放一些核心資源能力給其他價值鏈,這樣是機會與風險並存的,機會是可以增加生態活躍度,而風險是可能喪失自己的核心資源。
路徑四:從開放模式到生態模式
已經處於開放模式的企業,似乎總能享受給予的樂趣,但現實情況不盡然。一些通過開放模式奠定自己優勢的平台,由於管理不良,最終這個平台被一些負面因素所影響,結果曲終人散,變成一個不名一文的平台。
MySpace就是一個沒有及時轉型而陷入困境的案例。由於MySpace無節制地開放資源,並對加入的用戶和營銷商疏於管理,導致這個平台的價值大大降低,當Facebook和Twitter出現的時候,大量的用戶就轉向了新的平台。
騰訊的微信也面臨類似的挑戰。微信誕生後,用戶數增長很快,為了避免微信平台步入QQ一樣的低端化,微信必須轉型為生態模式。從商業模式競爭力模型來看,微信需要加強跟其他價值鏈的整合,事實上,微信提供的諸如公眾號、新年紅包、微商城等功能,就是加強融合性的重要探索,這也是微信是否可以成功轉型為生態模式的重要環節。
以 上列出了四種商業模式升級和轉換的路徑,可能有人會提出為什麼沒有封閉模式直接轉型為生態模式的路徑。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講,因為封閉模式的融合度和開放度 都比較低,要同時提升融合度和開放度,是難以實現的,大都會選擇分階段實施,事實上也就是選擇先轉型為融合模式或者開放模式。
本 文基於移動互聯時代的融合與開放兩大驅動力,設計了商業模式競爭力模型,並提出了四大基本商業模式。企業可以通過產業生態的分析,結合自身的資源能力情 況,選擇有利於獲取競爭優勢的價值創造體系,從而明確企業的基本商業模式。隨著產業生態的演進和企業資源能力的發展,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商業模式升 級或轉型,從而為企業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B.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礦產資源
1、了解礦產資源。想要保護礦產資源就必須要了解礦產資源的種類,如何利用才能不浪費礦產資源,只有自己心中有了關於礦產資源的知識,我們才能去談保護它,不然什麼都不懂,光知道喊口號是沒有效果的。
2、宣傳礦產資源的特殊性。想讓人們知道礦產資源該不該保護,就必須讓人們也了解礦產資源的特殊性,讓人們知道礦產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但它與國家息息相關。
3、宣傳保護礦產資源的重要性。礦產資源的利用直接關系著國家礦產資源的數量,所以只有有效利用了,我們才不會浪費它,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宣傳給身邊的人。
C. 為什麼有那麼多無恥的人,不但佔有資源,還無盡的攫取資源比如總上春晚的那些人。
因為他們有資本,,因為那能證明他們曾經的拼搏。。因為那是他們奮斗過的結果。。因為他們老子有錢。。因為他們後台硬。。別老太挑剔社會。。鶴立雞群。與眾不同的結果就是你與世界格格不入。生活困苦。有時間挑剔別人不如反思自己。
D. 哪些戰爭是為搶奪資源的,急!急!急!!!!!!!!!!!!!!!!!!!!!
當政治庸人煞費苦心地計劃減排二氧化碳氣體用以減緩全球變暖的時候,政治強人卻在利用全球變暖的機遇籌劃搶奪北極的領海和資源。打出氣候政治招牌的始作俑者,掩人耳目的兩手更勝人一籌:一隻手揮舞減排溫室氣體的政治號令,壓制對手的經濟發展;另一隻手伸進北冰洋底,意在攫取尚無歸屬的資源和能源。英國僅僅把氣候變化作為外交戰略是最大的失誤,現在英國國內也遭遇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罕見洪水災難[1]。事實證明,英國關心氣候是假,攫取資源是真。
隨著全球變暖現象的加劇,北冰洋可能將成為一座新的能源寶庫,北冰洋上諸如漢斯島等島嶼的戰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目前,加拿大和丹麥對漢斯島的主權爭奪已進入了白熱化。隨著氣溫上升,北冰洋水域面積擴大與通航時間大大增長,美國與英國越來越重視在北極水域軍事演習,代號為「2007·冰」軍演目的之一是為探索巴拿馬運河之外的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潛艇部隊調動通道。另一目的是為了爭奪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此看來,英國政府於3月13日建議進行一次長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環境立法不僅僅是為了在下一屆國家選舉中佔領一個關鍵的戰場,而且是為了爭奪北極資源和航道而放出的政治煙霧。英國在氣候與資源戰略上實施兩面手法:減排煙幕和資源爭奪[2]。
針鋒相對向來是強者的最優選擇。2007年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員在北極點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活動組織者4日說,此次科考行動耗資400萬美元。有媒體評論認為,俄精心策劃此次代號為「北極-2007」的深海考察行動,其目的除科學研究外,意在通過宣稱俄對北極大部分地區擁有所有權,增強本國政治經濟影響力。俄羅斯此舉引發各界爭議。美國政府表示,俄科考隊將俄羅斯國旗插到了北極點之下的北冰洋洋底,這一做法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加拿大外長彼得·麥凱則宣稱,俄羅斯在北極海底插國旗的行動「只是俄國人的一次作秀」,並不能支持俄羅斯對北極的領土要求[3]。爭奪北極資源的前哨戰已經打響。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5日分析指出,爭奪北極豐富礦產儲量資源的「新冷戰」已開始了,加拿大正投資數十億美元來建造巡邏船維護其在北極的利益,而俄羅斯最近在北極海底的海床上插上了它的國旗。報道認為,國際社會保護和管理北極地區的努力更具有迫切性。一位美國海軍上將曾稱北極地區為「地球上最大一塊未被開發的堡壘」。北半球的政治大國突然面臨北極地區土地石油歸屬的激烈談判[4]。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法學律師波斯尼爾稱,國際海洋公約在北極的資源爭奪戰中可能不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他說:「力量而不是國際法將決定這一問題,俄羅斯有關力量的表達是令人信服的,加拿大的力量展示還不能讓人信服。」美國科學家很早之前就意識到了北極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華盛頓對在阿拉斯加野生動植物保護地進行鑽探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這影響到了勘探工作。美國人也未能及時意識到氣候變化產生的後果。數個美國官員上周抱怨說,「普京抓住了戰略主動權」[4]。
圍繞北極資源的爭奪,世界力量正在重新組合,但領土和領海攸關者只有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丹麥、挪威等國。2001年,俄羅斯宣布對包括北極在內的半個北冰洋的所有權。除俄羅斯外,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芬蘭、西班牙和瑞典等國,紛紛宣布有權在那裡進行開采[5]。俄羅斯的最新動作很可能成為眾矢之的。
據俄《觀點報》7月20日報道,近日軍事專家分析說,在10年後美國會向俄羅斯發動進攻。俄羅斯必須盡快做好准備,迅速增強軍事實力。惟有這樣,俄羅斯才能抵禦美國鷹派的侵略政策。俄羅斯軍事專家協會副會長弗拉基米羅夫少將認為,美國人盯上了俄羅斯的礦產資源,所以要進攻俄羅斯。他預測,搶奪西伯利亞資源的戰爭10年後可能打響。開戰的時間在10~15年之間,由美國率先發動入侵。弗拉基米羅夫認為,美國的另一個開戰動機是,肅清最強大的地緣政治對手。這樣可以讓其他國家見識一下美國的厲害,對其言聽計從俯首帖耳。俄地緣政治研究所所長伊瓦紹夫上將認為,美國會秘而不宣地投入戰斗,因為美國社會現在有一種普遍的反俄傾向,把俄羅斯當作其在全球實行霸權的絆腳石,有人甚至主張以武力「一勞永逸地清除這塊絆腳石」[6]。
氣候變暖使歸屬未定的北極成為一塊任人爭搶的肥肉,俄羅斯廣闊的北極邊緣與其目前的軍事實力極不相稱[7]。我在7月15日指出,未來的主戰場在北極,俄羅斯可能慘遭瓜分。這就是地域政治。當然,中國也不能置身事外,東海和南海的資源也會成為亞洲爭端的根源。蠶食中國,瓜分俄國,控制中東,這是美國的戰略意圖。對中國而言,美國支持亞洲群雄蠶食中國沿海島嶼,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一旦亞洲戰火燃起,美國將坐收漁翁之利。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多則十幾年,少則三五年,我們的耳畔將重新響起隆隆的炮聲[8]。近日俄國軍事專家的分析為我的論斷提供了權威證明[6]。2007年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員在北極點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打響了爭奪北極資源的前哨戰。
中國雖然與北極領土無緣,但這是捍衛中國近海資源的有利時機。是否承認中國的領土和領海,是當前區分敵人還是朋友的客觀標准。
國家利益是國家行為的最高准則。盡管氣候變化是戰爭的一個激發因素,但歷史教訓會讓人類認識到:理智協調國家間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戰造成的人類災難,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在戰爭的威脅下,歐盟向氣候開戰的計劃必定化為泡影;消除戰爭威脅後的人類共同利益才能為人類適應氣候變化開辟真實可行的坦途。戰爭還是和平?勝利還是失敗?這不僅取決於利益和實力,而且取決於智慧和寬容[8]。
E. 如何攫取有機會並把握住它
天空中掉下來的永遠不會是麵包,所以成功者從不仰望天空,坐等機會掉進懷里,只有弱者才會等待機會。優秀的人不會等待機會的到來,而是去尋找並攫取機會,把握機會,征服機會,讓機會成為服務於他的奴僕。這是優秀者的習慣。
一位修士虔誠地信奉著上帝。有一天,他不小心跌入了湍急的河裡。修士不會游泳,但他並不著急,因為他相信上帝是不會放棄他虔誠的子民的,上帝一定會救他的。當他剛剛落入河裡時,正好有人從岸邊經過,如果他喊救命,是能夠得救的。但他想上帝會救他的,於是沒喊。當河水把他沖到河流中心時,他發現前面有一根浮木,如果他用力掙扎幾下,是可能把它抓住的,但他想上帝會救他的,於是繼續在水中載浮載沉。
最後,他被淹死了。
修士死後,他的靈魂憤憤不平地質問上帝:「我是如此虔誠的信教,你為什麼不救我呢?」
上帝奇怪地問:「我還奇怪呢!我給了你兩次機會,為什麼你都沒有抓件?」
不能一直消極地等待,有了目標,就要立即行動。修士跌入河中,他的目標就是上岸,但要通過怎樣的方式上岸呢?有人從岸邊經過,他沒喊;面前有一根浮木,他不抓住。多好的機會啊,但沒有積極的行動,最終喪失了性命。
所以,當你感覺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不要總是喊:機會!請給我機會!
其實,每個人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機會。你在學校里的每一堂課是一次機會,每一次考試是一次機會,每一個病人對於醫生都是一個機會,每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是一次機會,每一個客戶是一個機會;每一次商業買賣是一次機會,是一次展示你的優雅與禮貌、果斷與勇氣的機會,是一次表現你誠實品質的機會,也是一次交朋友的機會。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意味著上帝賦予了你奮斗進取的特權,你要利用這個機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去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機會所能給予你的東西要遠遠大於它本身。想一想吧,像弗萊德。道格拉斯這樣一個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奴隸,尚且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傑出的演說家、作家和政治家,那你就更不要說自己沒有機會了。
F. 自然資源怎樣才能永續利用
永續利用中的永續指的是在滿足人類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不過度地攫取自然資源,不造成環境的惡化甚至自然資源的枯竭。在滿足生產需求的基礎上最大化地節約資源,實現自然資源的長久利用,才能形成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自然資源可以分成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種,但若是過度攫取或是不當開發,例如,大規模砍伐樹木,超過了森林的可再生能力,哪怕是可再生資源也會逐漸枯竭,自然資源逐漸耗竭的同時也背離了永續利用的目標。反之,若是對資源環境的利用有妥善合理的規劃,重視自然界的承載能力,注重資源自身的再生能力,加強對其保存和再利用,並減少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達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也不是一種奢望。是否能做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取決於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也取決於當下我們每個人的行動。
在發展的同時不忘對資源、對環境的保護,讓人類社會能健康地延續發展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以及適宜的生存環境,這便是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初衷。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生活的物質基礎,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投入要素,更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本環境因素。因此,資源的永續利用是人類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如今人們十分關注「節能減排」問題——能源危機讓人們重視「節能」,環境污染讓人們重視「減排」,並採取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種經濟手段來鼓勵節能和減排,試圖有效地解決能源問題和污染問題。
G. 創業如何攫取第一桶金
先給別人打工,積蓄資金自己開店,做小飾品店、冰淇淋店、烤肉店都可以。
祝你創業成功!
H. 在Delphi下,如何在DLL里攫取ini文件的內容
1和DLL沒有關系,你編譯DLL的代率攀琅綾擎攫取ini就好了var
ini_path,ini_filename:string;
ini_file:Tinifile;
inifile.readsection('節點',TStrings變數);begin
ini_path:=extractfilepath(application.ExeName);
//路徑
ini_filename:=ini_path+'xxx.ini';//路徑+文件平易近稱
ini_file:=Tinifile.Create(ini_filename);
//寫入
ini_file.writeinteger('節點','關鍵字',變數或整型值);
ini_file.writebool('節點','關鍵字',變數或True或False);
//
攫取
ini_file.Readstring('節點','關鍵字',預設值);
//刪除關鍵字
ini_file.EraseSection('節點');//
節點刪除
//節點操作:
end;
ini_file.DeleteKey('節點','關鍵字');//關鍵字刪除
//可將指定末節中的所有關鍵字名攫取至一個字元串列表變數中;
ini_file.writestring('節點','關鍵字',變數或字元串值);
inifile.readsections(TStrings變數);//可將INI文件中所有末節名攫取至一個字元串列表變數中去。
inifile.readsectionvalues('節點',TStrings變數);
//可將INI文件中指定末節的所有行(包含關鍵字、=、值)攫取至一個字元串列表變數中去。
//釋放
inifile.distory;或inifile.free;
跟正常攫取是一樣的,先引用INIFile
的文件,然落後行初始化,Read打開該文件
I. 如何保護礦產資源
第一,礦產、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強化資源管理意識,政府要當好理財人;第二,搞好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規劃,先要搞清楚「家底」,用權威規劃來制止亂采濫挖行為;第三,必須堅持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不能把土地、礦山、水等資源拱手讓人;第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現階段沒有能力提高開采率的開發,寧可不要也不能亂采致資源浪費;第五,使用土地要有理有節,地方政府不能製造大量失地農民,對已失去土地的農民要為其生存提供出路,補償款要足額發放;第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加大監察力度,對非法佔有土地和礦產資源的行為要嚴肅查處,不允許個人非法攫取國家資源,包括領導幹部拿資源去做人情交易。
全球青少年環境公約
一、必須做到
1.不要到處亂丟垃圾,要把它們丟進果皮箱里,如果附近沒有果皮箱,也不要亂扔,你可以在身邊帶一個小垃圾袋,用它來盛放垃圾,再一起丟進果皮箱。
2.如果你在的地區或學校已進行了垃圾分類,你要積極參與對垃圾進行分類。
3.不要浪費,你應拒絕過度包裝的商品,雙面使用紙張,並且買你必需的東西,因為在你買不必要的商品時,不僅浪費了錢,還浪費了資源。最重要的是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不浪費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錢。
4.積極使用可再利用物品。如:你應把你讀過的課本或健康的書籍送給窮苦的孩子們;把自己完好的衣服送給弟弟或妹妹穿。
5.如果你發現身邊有破壞環境的行為發生,你應提醒他(她),說服他(她)不要再這樣做。
6.愛護野生動植物。不要吃野生的動物或植物,並提醒他人也不要這樣做。
二、盡力做到
1.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你可以自帶無毒害金屬製造的餐具,來代替一次性餐具。
2.你應讓每滴水都變得有價值,也就是說,你應盡量多次地使用每一滴水。如:你可以用洗過手的水拖地板等。
3.綜合使用舊商品,變廢為寶。
4.阻止別人做破壞環境的事情。
5.減少私車使用,盡量乘公交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小事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這些一點一滴的小事,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結束地球的生命。地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們從我們後代手中借來的!因比,我們有義務從現在開始,保護環境,捍衛我們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