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菲德勒提出認知資源理論是哪一年
在認知資源理論的假設上,費德勒和葛西亞闡述了壓力和認知資源(如經驗、獎勵、智力活動)對領導有效性的重要影響。新理論可以進行下面3項預測:第一,在支持性、無壓力的領導環境l:al指導型行為只有與高智力結合起來,才會導致高績效水平;第二,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經驗與工作績效之間成正相關;第三,在領導者感到無壓力的情境中,領導者的智力水平與群體績效成正相關。
『貳』 認知資源理論的概述
認知資源理論主要研究了領導者通過什麼而獲得有效的群體績效領導理論,是對費德勒的權變理論的擴展和重新界定。費德勒與葛西亞在對先前理論的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出認知資源理論,將相關的個人認知能力列入權變領導的考慮項目之一,其中包括智力、承受壓力的能力以及領導者的經驗。這一理論假設睿智而有才乾的領導者能制定更有效的計劃、決策和活動策略,並能通過指導行為傳達他們的計劃、決策和策略。該理論還闡述了壓力和認知資源對領導有效性的重要影響。該理論認為在領導者感到無壓力的情境中,領導者的智力水平與群體績效成正相關;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經驗與工作績效之間成正相關;在有支持性、無壓力的領導環境下,指導型行為只有與高智力結合起來,才會導致高績效水平。
『叄』 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事實充分證明,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思考提升自身認知力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簡言之,現實的生存環境、生存壓力和對自己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需要所致。
何謂認知力?認知力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和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程度。所以,認知力對所有人都是最重要的,並最終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與生命質量。
一個人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力?用哲學的話語講,就是正確認識自然、社會和人性的能力;用俗話講,就是讀萬卷述和行萬里路的踐行力;從個人自我學習和教育的角度上講,就是基礎知識一定要扎實,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持續拓展自己的見識等方面的總和。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看到一些人的生活與生命質量顯然處在較高的位置,而另一些人的生活與生命質量則處於較低的位置,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除去外部因素的影響外,個人認知力的高低是決定性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生活與生命質量不高的原因不在自己身上,而在於外部環境和條件上的不如意。眾所周知,作為一個人最愚蠢的行為就是自以為是和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並常常敢於在自己無知的領域里仍然無懼無畏地前行。
綜上所述,全力提升認知力和積極打造自己的能力圈是每個人的人生要事
『肆』 認知資源理論的認知資源理論的啟示
認知資源理論認為領導者智力、經驗和環境壓力都是重要的,該理論提出了如下假定:首先,如果領導者屬於指示命令型,他的智力可能對團隊績效起到一種積極作用。換句話說,如果領導指導下屬,團隊可能得益於領導者的高智力。在團隊執行一個復雜任務時,領導智力與團隊績效顯著相關;其次,認知資源理論指出壓力使智力與績效之間的關系變得不明顯:如果處於一種無壓力的情境,領導的智力是一種「資產」,而處於一個高壓環境中時,智力可能發生轉移或對團隊績效不產生影響;第三,認知資源理論提出,在一種高壓環境下,領導的經驗與績效正向相關,而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卻不是這樣。在面對一種高壓情境時,有經驗的領導可能憑借於他們已有的可靠方法,因而可以幫助團隊做得更好;然而同樣一個經驗豐富的領導,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可能對經驗有太多的依賴,但在一個壓力較小的環境下,對領導有用的是智力而非經驗。
在許多組織中,我們可以發現資源認知理論在發生作用。當面對危機時,大部分組織在尋找那些曾經經歷過相同危機的領導。比如一些組織在面臨危機時都在尋求阿爾·鄧洛普(Al Dunlap)的幫助,鄧洛普有「鐵面阿爾」、「Rambo in Pinstripe」的綽號。斯科特紙業公司(Scott Pape)和陽光公司(Sunbeam)都認為鄧洛普在規模縮減與裁員方面有相當多的經驗,適合自己公司的情境。
『伍』 心理學的注意有哪些基本理論它們各自的功能是什麼
注意的理論:過濾器理論、認知資源理論、生理機制理論、中樞能量理論、注意的衰減模型理論
過濾器模型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
過濾器理論:又稱為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理論由D. E.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
. 理論內容: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上是有限的
神經系統中存在著某種過濾機制,能夠使部分信息通過而得到進一步的加工
其它信息被阻斷在這種機制之外而喪失。
神經系統的過濾作用表現為「全或無」的性質
認知資源理論:注意是一種具有績效性、有限性、可分性的認知資源。
績效性:注意任務,進行操作時,需要佔用一定的認知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資源投入 越多,任務績效越高。
有限性: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不能無限地投入。當資源窮盡時,任務的績效就會降低。
可分性:資源的投入可以進行分配,集中在重要的任務上。
生理機制理論:朝向反射,由情境的新異性所引起的一種復雜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異刺激引 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異性,朝向反射也不會發生了。
中樞能量理論:該理論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該理論不同於上述模型的是,它 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於執行任務的能量 或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
資源的分配決定注意的取向。資源的分配受下列4個因素制約:①受制於喚醒因素的可 能的能量;②當時的意願;③對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評價;④個人的長期傾向
衰減模型理論:該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0)在修正過濾模型的基
礎上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 單通道,而是雙通道。即注意的信息並不是完全被過濾掉,即所謂的通道被阻斷或關 閉,而是被衰減,強度減弱了。對個人特別有意義或對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於其接受 閾限低,因此即使這些信息被衰減,也可能被對象識別。這種模型比過濾器模型更有彈 性,能解釋更多的現象。
『陸』 保持自控會消耗人有限的認知資源而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嗎
首先說明一下自我控制是什麼,自我控制是指人們克服沖動、習慣或自動化的反應,有意識的掌控自己行為方向的能力。也就是說,自我控制能讓我們決定我們要做什麼和不要做什麼。實際上,在這里需要區分兩個概念,按照新近的研究觀點,「認知資源」和「自我控制資源」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自我控制資源」指的是與自我控制相關的認知資源,也就是說,自我控制只會消耗特定的認知資源,而對其他類型的認知資源(例如從1數到100,需要消耗認知資源,但是不需要自我控制)可能並沒有影響。所以,更加嚴謹的說法應該是:自我控制到底會不會消耗自我控制資源,如果會,那麼就證明自我控制是建立在有限的資源基礎上的,如果不會,則說明人們可以無限地使用自我控制這一技能。
那麼依據以往的結果呢,答案是會。一個比較經典的研究是Baumeister等人在1998做的一個蘿卜和餅乾的研究。這個研究的具體操作是,首先,告知來參加實驗的人(被試)要進行一項味覺測試,然後隨機把這些人分成AB兩組,對於A組被試,他們面前放著餅乾和胡蘿卜,但是要求品嘗胡蘿卜,而對於B組被試,則要求品嘗餅干。兩組被試都品嘗完了之後,被試需要完成一項「無解」任務,比如在一個數據矩陣中尋找出一串有規律的數字,但是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一串數字,而實驗的目的是測試被試到底能夠堅持多久。結果發現,A組被試堅持的時間更短,說明他們更不能進行自我控制。當然這個實驗是有點漏洞的,比如缺少不吃任何東西的對照組,或者有可能餅干會提高人體的血糖水平從而提高任務表現等等,但是這個實驗引發了後續的很多實證研究,這些研究均支持上述的觀點,比如讓被試抵抗美食、酒精或色情圖片的誘惑或者要求被試在看電影的時候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等等,都會讓被試在隨後的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務中表現更差。那麼,這種自我控制資源消耗之後導致後續任務的表現變差的效應,就是自我損耗效應。
『柒』 認知資源理論的認知資源理論的評價及應用
認知資源理論是相當新的一種理論。雖然它的許多主張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但該理論在得到全面發展之前,仍需要大量的實證檢驗。一些較早的研究對該理論的某些方面提供了支持,然而一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澄清、特別是對經驗的定義與測量一定要更准確,也必須考慮其他認知能力、領導者對壓力的忍耐、智力與經驗可能存在的關系等等。比如,認知資源理論並沒有揭示一個智力與經驗雙全的領導者領導的團隊績效如何。由於這些局限性的存在,該理論對組織及其領導者提出如下的建議:
必須考慮並評價壓力在領導情境中的作用。盡管其他一些領導理論關注任務的復雜性與下屬的個性特徵,但壓力的大小也應該是領導者與組織需要考慮的另外一個因素。這進一步表明,壓力管理是領導培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應該鼓勵高認知資源的領導者更好地控制壓力,使他們在壓力時期能更有效地領導團隊。
智力與經驗影響績效。在挑選與培訓領導時,組織不應也不能忽視這兩個因素。
『捌』 認知資源理論的認知資源理論的內容
在認知資源理論的假設上,費德勒和葛西亞闡述了壓力和認知資源(如經驗、獎勵、智力活動)對領導有效性的重要影響。新理論可以進行下面3項預測:第一,在支持性、無壓力的領導環境l:al指導型行為只有與高智力結合起來,才會導致高績效水平;第二,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經驗與工作績效之間成正相關;第三,在領導者感到無壓力的情境中,領導者的智力水平與群體績效成正相關。
費德勒和葛西亞承認他們所得到的數據還十分有限,不足以從根本上支持認知資源理論。而這些證明該理論的有限研究證據所得到的結果也較為混亂。顯然,這方面還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但是,從費德勒原有的領導理論對組織行為學的影響,新理論與原有模型之間的關系以及新理論把領導者認知能力的引入作為領導有效性的重要影響因素3方面來看,認知資源理論應不會被人們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