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國家創新體系的內涵當前我國創新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如何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要素組成,《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技術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四角相倚的創新體系,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以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重點,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
國家創新體系由以下六方面組成:
1.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包括五種情況:
①產品的創新,引進新產品;
②工藝的創新,引進新的生產方法、生產手段;
③開辟新市場;
④開發新的資源,控制原材料的供應來源;
⑤組織管理的創新,實現企業的新的組合形式。
所以企業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強調過程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以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在知識創新過程中,既重發現,更重發明、重專利;既重成果,更重轉化、重應用;既重研究,更重管理、重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實現效益最大化。
3.以政府為主體的制度創新體系。自主創新是強國之道,而制度創新是自主創新的保證,是推動技術進步最強勁的動力。沒有政府職能的轉變,沒有政府創造的良好的政策社會環境,國家的創新體系建設就沒有基礎。
4.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國務院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所謂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是指以科技中介機構為主體,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推動技術轉移、轉化和開發為目的,通過提供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在企業、科研院所、大學、金融機構和政府等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的科技服務體系。
5.金融與創新。知識要變成資本,沒有金融的參與是不可能的。只有知識和資本的結合,才能實現「才」和「財」的良性循環,才能促進人才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創造的財富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6.作為基礎設施的信息網路。網路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組織結構。在網路經濟時代,技術變遷決定新的制度環境,同時又為制度所決定,這種互為因果、交互作用的過程已經成為網路經濟的明顯特徵。總之,國家創新體系概念的核心就在於它是一個以國際舞台為背景的「相互作用的自組織網路或系統」。通過這一交互作用網路或系統,我們可以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使得創新成為國家進步的動力,國家創新體系這一自組織系統不斷實現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完善我國國家創新體系[3]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在做好戰略規劃的基礎上循序漸進。
(一)搭建國家創新體系總體框架
充分認識「國家創新體系」的層次結構,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並將其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搭建「政府宏觀調控一市場中介引導一企業自主創新」的國家創新體系總體框架。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官產學研的力量,不斷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只有官產學研結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資源,激發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並使企業獲得持續創新的能力。
(二)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充分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統籌規劃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深化地方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中央與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機結合。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加強中、西部區域科技發展能力建設。切實加強縣(市)等基層科技體系建設。」
(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為企業自主技術創新提供製度保障和激勵
市場機制是一種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從中國的現實出發,在較長時期,政府的宏觀調控仍是促進產業界、大學和研究機構互動的重要手段。
(四)充分利用全球性的科技資源,把創新和引進有機結合起來
立足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國際發展背景,做好國家創新體系政策框架的戰略性調整,選擇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將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技術擴散相結合,藉助技術引進不斷促進本國技術能力的提高。我國應利用「後發優勢」引進學習,並瞄準科技前沿自主創新。只有在技術引進的同時,注重對所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及相應的技術擴散,才能逐漸擺脫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不斷完善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五)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針對科技中介服務行業規模小、功能單一、服務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社團在科技中介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
(六)積極構建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有利於創新活動的一種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和社會環境的一個綜合體,是激發創新活動的精神家園,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裡面的「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文化的核心是科學精神,本質是實事求是。
總之,國家創新體系是由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及政府等組成的網路,它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使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融為一體,協調發展。因此,我們在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時,就必須從國家的整體觀念出發,對國家的創新資源進行整體科學優化組合,形成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各方面創新要素的官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來自MBA智庫)
2. 創新設計中可用資源的分類及意義是什麼
時間資源------- 系統啟動之前,工作之後兩個循環之間的時間
空間資源------- 位置、次序、系統本身及超系統
系統資源------- 改變子系統之間的連接,超系統引進新的獨立技術,獲得有用功能或新技術
自然/環境資源---自然界中存在的材料或物
物質資源------- 任何用於有用功能的物質
能量/場資源---- 系統中存在的或能產生的場或能量流
信息資源------- 系統中任何存在或能產生的信號
功能資源------- 系統或環境能夠產生輔助功能的能力
3. 創新資源分享模式的好處
技術戰略思維的資源基礎模式認為,一個企業為了追求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收益率進行技術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內部特點,具有實力或者競爭優勢比能夠發現機會更加重要,因為最終能夠把握機會並進行相應技術創新的企業還是有技術優勢或者特長的企業。因此採用這種戰略思維模式的企業不是把制定戰略的重點放在外部環境分析和行業選擇上,而是放在取得或者培養競爭對手所難於或者不可能模仿的技術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上。雖然資源基礎模式是1995年以後才在西方國家流行起來的,但是在我國一些成功的企業很早以來已經按照這種思維模式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和技術創新戰略了。科龍電器公司早在1988年就已經成為我國冰箱行業銷售額和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但是它沒有在市場充滿機會的時機實施不相關多元化戰略,沒有實施對冰箱以外產品的創新計劃。反而積極在冰箱的製造規模、製造工藝和管理技術上不斷創新,直到1993年,科龍公司才開始推出相關創新產品—空調和冷櫃。正是因為科龍電器公司採用了資源基礎的技術創新模式,才是它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今天仍然可以保持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收益率。
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可採用資源基礎模式的技術創新戰略,採用這種戰略的企業應該具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企業首先要有一定的技術創新資源和能力,特別是要有核心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已有的競爭優勢基礎上通過技術創新不斷獲取新的競爭優勢。
4. 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 破解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難題
摘要 國土資源工作承擔著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雙重任務。資源環境是一個統一體,資源與環境都是有價值的,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要充分認識和科學運用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國土資源工作實踐,提升國土資源工作水平。在搞好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平衡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解決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矛盾。
一、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面對的問題
以生產力水平為標志,人類文明迄今已經歷了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而伴隨文明進程同時出現的是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尊重自然、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人類的共同願景,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人類社會新的發展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協調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國土資源工作承擔著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雙重任務。可持續開發利用資源環境以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是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難題。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國土資源部時指出,要努力破解市場經濟、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土資源管理難題,以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
面對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難題,國土資源工作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推動資源環境管理的制度創新、政策創新。
(一)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問題
資源環境是一個統一體,資源與環境都是有價值的。生態文明時代,需要從重新認識資源環境的價值,需要從哲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對發展與保護提出闡釋。
一般意義上的價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即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產品的社會聯系的反映,是為解決商品交換標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計量工具。勞動價值論以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而效用價值論則以補償消耗等量資源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無論勞動價值論抑或效用價值論,都基於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二重性,都是以人類社會活動為出發點,以人類的主觀視角來探討和判斷人類生產活動的對象或產物有沒有價值、價值的大小,而對資源環境的價值也出於資源環境是否參與到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是否經過人類勞動,是否對人類有用來判斷。
在生態文明時代,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傳統理論提出兩個挑戰,其一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勞動和勞動創造價值的范疇及其作用問題的修正和質疑;其二是對於有些自然物質以及環境,因為沒有參與社會勞動,沒有在商品交換中體現出實體性,導致部分價值(使用價值,未進入計價、交換)的缺失,造成的惡果是對資源環境的無節制使用卻沒有相應補償,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與破壞。
理論的缺陷和實踐的需求需要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創新。勞動價值論以勞動決定價值立論,效用價值論以物質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決定價值立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應是以人地和諧為出發點,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具有使用價值為立論基礎,通過尋求發展與保護的價值平衡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二)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物質、能量及其所處環境,有些需要通過人類勞動,有些根本不需要經過人類勞動,都能夠被人類利用,只要能夠被人類利用,就具有使用價值。資源環境不僅對於人類具有使用價值,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使用價值,這是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腳點。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按其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功效不同,資源環境價值可以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1)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依靠自身的組織機制,通過空氣、水、陽光、土壤、生物等生態要素的運動,完成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過程,維持其平衡發展。這一過程無需人類勞動的參與,依靠自然本身的機制實現,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是自然生態系統本身。這種自然物質生產沒有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力價值,但卻有著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發展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的實現是保證人類擁有充足的資源、良好的環境的前提條件,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基礎,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的「維生價值」。
(2)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生產力是在人類利用資源環境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資源環境進入社會生態系統,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經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加工,最終形成人類社會文明的物質財富基礎,其效用或價值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資源基礎與環境條件。資源環境這種相對於社會系統、相對於人類生產勞動的使用價值,稱之為生產力價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程度,促進了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實現的過程正是文明進步的過程。
(3)資源環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消長關系。資源環境具有相對於自然和人類的雙重價值。首先具有生態價值,生態價值對於自然和人類都有意義。其次是對人類具有生產力價值,生產力價值必須依附於生態價值存在。二者統一於資源環境,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
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地觀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資源環境價值觀。文明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訴求不同,資源環境價值的實現存在差異。
文明早期,人們對自然充滿敬畏,以被動依賴為主,生產力水平最為低下,只能靠石器、動物骨角、樹枝等簡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質為生活資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微弱,生態價值得以保全。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從被動依賴到主動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社會物質生產表現為利用畜力、水力發展農業、畜牧業,在這個階段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此消彼長,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三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帶人工業文明時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社會物質財富迅速積累,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使得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而伴隨出現的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森林銳減、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價值嚴重損毀。
資源環境的雙重價值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最大化,卻使得生態價值大大降低,自然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發展不可持續。生態文明的發展要在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這是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實質。
三、運用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提升國土資源工作水平
在生態文明時代,國土資源工作關乎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面對國土資源工作問題,要充分認識和科學運用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國土資源工作實踐,提升國土資源工作水平。
(一)平衡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解決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矛盾
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通過實現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來解決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矛盾。
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總量是有限的,其循環更新也是有其自身規律和在一定前提條件下才能完成的,因此其能維持的發展總量也是有限度的,並且制約著發展的速度,必須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規模與速度,必然出現生態環境問題,必然反饋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連鎖反應。可能某一地區、某一時期內這種反應並不明顯,但是從全球、從長遠來看,其累加效應則是巨大的。
傳統文明尤其工業文明時代,對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已經實現了最大化,相應使生態價值大大受損。生態文明時代,生產力價值實現以不破壞自然生產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即不破壞生態價值為底線。要在兩種價值實現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價值平衡點」,確定合理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生態保護的約束強度,達到兩種價值實現最優化。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保持和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二)平衡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基礎工作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平衡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基礎。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指標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指標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用以指導確定承載對象活動的范圍、強度、規模等,通過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放總量的控制,實現資源環境合理開發利用。
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中,一方面考量資源環境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一方面考量社會需求的總量,同時考慮經濟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及管理體制和法制等因素對人類社會對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方式、規模和速度等的影響,最終確定承載力大小。承載力大小實際上界定了生產力價值開發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值,就是將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控制在可承載的范圍之內,即保證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也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因此首先要作好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來調節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平衡。
(三)平衡資源環境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調控工具是國土規劃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基礎,調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要通過規劃來實現。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以國土規劃為工具,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統籌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格局,科學設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促進兩種價值的平衡。
國土規劃編制的科學依據是在國土資源大調查基礎上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是進行某一時期、某一地區資源環境可開發利用強度和速度的量化標尺,是確定一個地區產業空間布局、產業類型與規模的科學依據。通過開發利用速度與規模的控制,確保生態系統自我更新與恢復周期,避免過度開發,實現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確保資源環境的持續利用。
運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理論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編制國土規劃中要重點關注幾個問題。
1.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
資源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國土規劃過程中必須把資源、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統籌考慮。
目前由於對環境的資源屬性認識不足,環境價值不能全面體現,導致環境資源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只考慮到正常的環境資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資源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的補償成本,即只支付了一小部分環境成本而非全部。環境資源成本外部化或低成本使用勢必會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及過度使用。因此必須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將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形成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的補償機制,充分體現社會公平原則,在國土規劃中進行調控。
2.以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為規劃編制單元,解決資源環境自然分區與行政區矛盾
資源環境稟賦條件有著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徵。而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行政區為單元,不同行政區的劃分往往導致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的條塊分割,而行政管理體制上的分權與財政體制的分灶導致個行政區各自為政,人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行政區與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的不協調,會凸顯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土規劃編制應以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為規劃編制單元,從全國層面上確定區域國土資源開發格局,在此格局下進行各行政區的國土規劃,避免地方利益驅動或者地方保護的不合理開發行為。
3.以資源環境功能分區規劃產業布局,以發揮區域優勢,克服「短板」制約
一個區域的發展規模和強度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程度,不僅取決於該區域的優勢資源環境條件,還取決於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約。國土規劃如何引導各地區在「短板」因素的制約下發揮資源優勢,是實現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目標的關鍵問題。
依據承載力評價可以確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與劣勢,即確定影響一個地區發展的主導型因素與限制性因素,對其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進行合理定位,確立不同地區適合發展、不適合發展的產業類型,對可發展產業的生產規模以及布局進行總量上和空間上的控制。
(四)平衡資源環境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要實行差別化政策
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動態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區是不同的。要客觀地、冷靜地分析我國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狀況,制定合理的、差別化的經濟發展政策。
在當前盲目追求GDP的熱潮下,過度追求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生態價值實現,不同地區表現形式不同。我國地域廣闊,資源環境稟賦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也應因其資源環境稟賦不同而不同,平衡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也應考慮地區差異,適宜不同資源環境承載力條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才可持續。我國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條件差異顯著,也應在資源環境價值實現的問題上有所差異。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但作為三江源頭,中國水塔,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提出了生態立省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西藏的生態環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青藏高原夏天作為冷源,冬天作為熱源,對我國氣候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西藏要發展,也是適度開發資源,西藏提出自然生態保護戰略,對礦產資源「點上開發,綠色開發,面上保護」;北京市2011年上半年發展速度是全國倒數第一,而幸福指數全國首屈一指;南京市2011年取消了GDP考核指標。我國不同地區發展水平不同,但在生態保護上也要實施有差別的共同行動。在國家規劃的不同功能區,在農村和城市分別確定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相應地分別確定資源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保護、補償指標。
對以生態價值實現為主的區域,國家應進行生產力價值補償,建立生態保護激勵與補償機制,對以生產力價值實現為主的區域進行生態價值補償,通過區域差別政策調節國家整體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通過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利用規劃調節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實現。
(原載《資源配置與發展方式轉變論壇文集》2011年12月)
5. 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主要部分是什麼
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要素組成。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
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技術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四角相倚的創新體系,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以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重點,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
(5)創新資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戰略演化
1、形成階段(1949—1977年)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建立各類科研機構,制定國家科技發展計劃,逐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這個時期的科技計劃主要有「12年科技發展規劃」等。
這—階段主要是為了國防安全的需要,中國的高新技術發展傾向於軍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學物理、近地空間海洋科學等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是其重要的標志。
2、發展階段(1978—1995年)這一階段的主要表現是探索國家創新系統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這一時期,創新模式主要是計劃主導模式,即設立國家科技計劃,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引入競爭機制。這種模式的形成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而出現的,隨著國有企業自主權的不斷擴大,市場對企業的調節作用不斷增強。
3、國家技術創新系統階段(1995—1998年)在這一時期,突出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目標,從企業做起,進行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的改革,強化企業的創新功能。
4、國家創新系統階段(1998年至今)1997年12月,中國科學院提交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報告。
該報告提出了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創新體系,具體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報告受到了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
6. 何為旅遊資源創新結合你所學的知識,談談對這個概念。
旅遊資源創新是指通過延伸拓展旅遊資源的內涵和外延,開發新的旅遊資源,比如太空旅遊。
7. 什麼叫資源創新
就是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發掘資源潛力,突破原有高度,創造更多價值
8. 創新的定義是什麼
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採用、同化和開發一種增值新產品;更新和擴大產品、服務和市場;發展新的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拼音(Chuang Xin)縮寫為CX,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
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形式化。
(8)創新資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引證解釋
1、亦作「剏新」。1.創立或創造新的。
《南史·後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 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十二:「在語言創新方面,享有特權的詩人理應是先驅。」
2、首先。
《元典章·兵部三·鋪馬》:「有今後剏新歸附的百姓有呵,有鋪馬里上來者,他每的拜見馬匹沿路上依在先體例,與草料者。」
9. 國家創新平台主要是指什麼
國家創新體系(即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是指一個國家內各有關部門和機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創新網路,是由經濟和科技的組織機構組成的創新網路。它是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整體。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要素組成,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
10. 創新資源和一般的商業資源的區別是
創新資源一般的和商業資源區是有很大的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