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葯資源在哪裡
擴展閱讀
拼團時代怎麼搶客戶資源 2025-05-26 00:52:55
新鋼人力資源在哪裡 2025-05-26 00:51:22
郎酒全系列是哪裡產品 2025-05-26 00:46:14

葯資源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4-24 09:37:36

『壹』 我國目前有幾大中葯材葯市

我國的四大葯都,眾說不一。有的資料講到,我國的四大葯都是:安徽亳州、河南禹州、輝縣和河北安國,還有說,成都荷花池中葯專業市場也是我國四大葯都之一。除此以外,江西樟樹有「南國葯都」之稱。事實上,不論我國的四大葯都是誰,有一點不可質疑,這些地區的醫葯業都比較發達。
四大葯都在醫葯界的地位各有千秋。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華葯都」之稱。亳州自商湯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由於一代名醫的影響,帶動了毫州醫葯的發展,到明、清時期亳州就是全國四大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經成了葯商雲集,葯棧林立,葯號巨頭密布,經銷中葯材兩千多種的重要「葯都」。不難看出到清末毫州的葯市已很繁榮。毫州的中葯材種植亦是比較廣泛的,清代文學家劉開有詩雲:「小黃城外芍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後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可見,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醫葯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以種植中草葯為主,葯業的發展,促進了葯材業的發展。亳州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近年來,葯材已成為亳州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建成「中國葯材第一市」。
素有「中華葯城」之稱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國醫葯發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葯材種植、採集、加工歷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製著稱於世。歷史上就有「葯不到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之說。自春秋戰國以來,神醫扁鵲、醫聖張仲景、葯王孫思邈等都曾在禹行醫采葯、著書立說。在他們的直接影響下,禹州的醫葯業也得到大的發展,從唐朝開始禹州的葯市逐步形成,伴隨著葯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明朝時期,禹州就成為全國四大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為全國十七個中葯材專業市場,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定點葯材專業市場。為進一步發展中葯材市場,充分發揮禹州獨特的葯業優勢,禹州市委決定在市葯城路東側、商貿大世界北側新建一座佔地300畝的禹州「中華葯城」。該葯城包括一個佔地30畝,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廳,是一所大型現代化中醫專業市場。
河南輝縣(市),有600年百泉葯交會的歷史優勢,又有傳統的生產、加工優勢,這里每年舉辦「葯交會」。百泉葯材交流大會,源於百泉一個古老的廟會,廟會距今1000餘年,隋代廟會始興,唐代已很盛行,年長日久,逐步形成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後停辦幾年,1980年恢復。百泉與江西樟樹、河北安國組織的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並稱中國三大葯材交流大會。到2005年,輝縣葯貿業發展規劃與主要目標為:中葯材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建成中葯材種植基地,葯貿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組建百泉葯貿集團,發展規模化經營,發展中葯材種植基地。利用山區盛產野生中葯材的資源優勢,以當地葯材、採集、種植、加工等優勢,大力擴大葯材種植。在此基礎上,建立中葯材研究開發中心,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工藝技術,開發具有優勢特色的中成葯。充分利用葯交會,把輝縣建成全國規模最大、輻射面廣、吸引力強的醫葯配送中心,逐步發展醫葯連鎖店。
安國葯業源遠流長。安國市古稱祁州,中葯材交易已有千年歷史,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傳統的中葯材加工技藝精湛,曾以「祁州四絕」名揚天下,贏得了「草到安國方成葯,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譽。現在安國的東方葯城,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專業市場,市場面積60萬平方米,上市品種2000多種,年成交額38.8億元,葯材吞吐量10萬噸。立體化、多元化的種植模式,不僅使安國在50萬畝耕地上連續十六年奪取糧棉果大豐收,更以葯材年產量佔全省65%而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中葯材種植基地。「一夜秋風度,十里葯香飄。放眼花開落,疑似置瓊瑤。」形象描述了六大葯材規模種植區的怡人景色。特色經濟產業化,制葯企業規模化,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醫葯產品帶著葯都人民的摯愛走向世界。截止目前,已吸引40多家埠外醫葯單位、廠家以及國外客商設立了門店或經營部,中葯材貿易已輻射全國30個省、市、及自治區及韓國、日本、東南亞、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5年6月,東方葯城又與韓國最大的中葯材市場「漢城漢葯商街」締結姊妹市場,進一步加強了中葯材國際貿易。

『貳』 中國哪中葯資源最多

我國中葯資源比較多的地方都集中在東三省,雲貴高原一帶。別的地方因為植被稀少,人類活動頻繁,中葯資源就顯得相對少一些。

『叄』 維葯的葯物資源

1.野生類有:阿魏、鎖陽、大芸、雪蓮、甘草、貝母、麻黃、紫草、菊苣、阿里紅、毒參、藏茴香、刺山柑、園柏、歐洲鱗毛蕨、華松羅、旱梅衣、石花、車前、天仙子、菟絲子、千葉蓍、茵陳、一支蒿、牛至、駱駝蓬、刺糖、心草、葯蜀葵,睡蓮、水菖蒲、茜草等約70種。
2.栽培的種類有:小茴香、孜然、洋茴香、阿育魏、芹菜、蒔羅、黑種草、草紅花、西紅花、芫荽、羅勒、葯西瓜、菘蘭、玫瑰花、薄菏、巴旦杏等30多種。 大青鹽、水銀、硃砂、石膏、白礬、硇砂、密陀僧、瑪瑙、滑石、硼砂、磁石、雌黃等約20種,合計150多種,約占維吾爾醫常用葯材的30%。
內地維吾爾葯材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海南、雲南、四川、江蘇、浙江等省區。這些省區屬熱帶、亞熱帶地區,主要有黑胡椒、白鬍椒、蓽茇、訶子、阿勃勒、余甘子、乾薑、姜黃、莪術、蓽茇茄、沉香、西穀米、檸檬、枸櫞、椰子、香茅、巴豆、馬錢子、肉豆蔻、檳榔、草果、丁香、苦楝子、肉桂、高良姜、土茯苓、骨碎補、大黃、黃連、木香、香附等180多種,約占常用葯材的40%。
維吾爾葯材在國外主要分布於北非的埃及、南歐(地中海一帶)、亞洲 阿拉伯半島、伊朗、中亞、印度、巴基斯但等國家和地區。主要葯材有:安息香、蘇合香、香沒葯樹、洋橄欖、血竭、乳香、沒葯、沒食子、馬錢子、沉香、海蔥、茄參、蜜蜂花、海狸香、龍涎香、洋乳香、漿果紅豆杉、破布木果、洋菝葜、葯喇叭根、番瀉葉、歐細辛、檀香、西青果、沙龍子、歐當歸、印度當葯、西黃芪膠、非洲醉茄、亞麻車前、尤太石等150多種,約占維吾爾醫常用葯材的30%。

『肆』 苗醫葯的貴州苗葯資源現狀

貴州特殊的生態環境及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孕育著無比豐富而特有的葯用動、植物資源與礦物資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道地葯材產區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苗鄉,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苗葯資源。
貴州地處我國大西南的東南部,雲貴高原東部,位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居長江、珠江兩大河流上游的分水嶺地帶,是隆起於四川盆地和廣西、湘西丘陵之間的亞熱帶岩溶化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起伏,西高東低,主要山地有烏蒙山、大婁山、梵凈山和苗嶺;境內河流縱橫,平均海拔l000m,最高1900m,最低137m。
貴州地處中亞熱帶中部,主要受東南季風影響,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山地型,具有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熱水同期的基本氣候特徵。同時,立體氣候明顯,垂直差異顯著,各地年平均氣溫在8~20℃,大部分地區在15~C左右,年降雨量為850~1600mm,多在1000?D1300ram,多數地區無霜期為210~350d,一般在270d左右。
貴州的植被類型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殼斗科、樟科、山茶科,以及木蘭科的栲屬、青岡櫟、樟屬、楨楠屬和木荷屬等優勢樹種構成,一般分布在海撥l400m。在石灰岩地區多為石灰岩常綠櫟林。
貴州中葯資源無比豐富,經20世紀80~90年代的大規模、系統的全省中葯資源普查,貴州有中葯資源4290種,其中植物葯3924種(隸屬於275科,1384屬;如蕨類30科,200種;裸子植物11科,25種;被子植物196科,2577種),佔91.5%;動物葯289種(隸屬於126科),佔6.7%,礦物葯77種(隸屬於10類),佔1.8%;在全國統一普查的363種重點葯材品種中,貴州有資源的達326種,佔89.6%。貴州中葯資源的豐富程度與全國各省區比較,僅次於雲南(5050種)、廣西(4590種)及四川(含原重慶市,4354種),名列前茅,榮居第4位,果真是「川廣雲貴,地道葯材「。
貴州不但具有豐富中葯資源,而且也蘊藏有豐富的苗葯資源。貴州苗葯資源的來源,同中葯資源一樣,屬天然葯物資源范疇,涉及到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據調查,貴州苗葯資源在4000種左右,正如貴州畢節地區的老苗醫所言:(苗醫)病有108症,葯有3800種,有苗者(泛指高等植物)3000種,無苗者(泛指低等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它類)800種。如別具特色的苗葯觀音草、米槁、艾納香、八爪金龍、仙桃草、旱蓮草、活血丹、大丁草、重樓等。近幾十年來,通過對苗族聚居地區苗醫葯的廣泛深入調查、整理與研究,據不完全統計,常見苗葯約有2000種左右,最常用的約達400種,並有不少苗葯己收載於全國性或地方性民族醫葯等有關專著。如《中國民族葯物志》第一卷(1984年)收載苗葯40種、第二卷(1990年)收載苗葯30種,《苗族葯物集》(1988年)收載苗葯163種;《貴州少數民族葯物集》(1989年)收載苗葯91種;《苗族醫葯學》收載苗族葯340種;《貴州中葯資源》(1992年)收載苗葯為主的貴州民族葯197種;《貴州苗族醫葯研究與開發》(1998年)收載經按國家有關規定再評價並批准為貴州葯材地方標準的苗葯165種;《中國苗族葯物彩色圖集》收載苗葯368種等。此外湖南、雲南、廣西等省區出版的有關書籍和發表的學術論文中也有不少苗葯記述。據不完全統計,常用的苗葯可達1500種之多,最常用的約200種。其中,一些葯物是苗醫常用而中醫或民間草醫不用或少用的;或一些葯物雖是苗醫與其它民族醫皆使用,但苗葯用葯部位等卻有所不同∞「0。總之,貴州苗葯來源廣、種類多、產量大、品質好,這為貴州天然民族葯業產業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伍』 全國最大的葯材市場在哪裡

安徽亳州中葯材交易中心 。

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等多種原因,各地區的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應用范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具有不同內涵、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三個部分,即中葯材、民間葯和民族葯。

對於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歷史,也是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物質基礎。幾千年來,以之作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對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些葯物中,植物性葯材佔大多數,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來相沿葯學叫做「本草學」。

中葯材

一般傳統中葯材講究地道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葯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葯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

民間葯

也稱草葯,指地域性習慣使用,本草中未記載的天然葯物,一般以植物為主。

民族葯

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習慣使用或由少數民族醫葯文獻記載的天然葯物。



『陸』 藏醫藏葯的藏葯資源與分布

藏葯的植物種類雖然很多,但各種植物都適應於不同生態環境,因而分布也不一樣。例如森林植被主要是寒溫性針葉林,分布於高原的東部和東南部;灌叢植被主要有三種:常綠闊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常綠針葉灌叢;高原草甸植被具有面積大垂直分布高的特點,在高原東南部其下限為針葉林和高寒灌叢林,上限為高山墊狀植被,垂直分布高度在4200~4800米;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至昆侖山以南呈連續的大面積分布,海拔在3600~5300米;高山墊狀植被介於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灘植被之間。植物體矮小,呈半球形或坐墊狀、匍匐狀。墊狀植被既是高山嚴酷的水熱條件、輻射和強風等對植物生長抑制的結果,同時又反映了植物經歷高寒嚴酷生態環境長期自然選擇演化的適應性。墊狀植被分布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在0℃左右,最暖的7月均溫在4~5℃,夜間仍低於0℃,晝夜差可達20℃,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水熱條件低溫乾旱;還有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本類型分布在高山墊狀植被之上,永久冰雪帶之下,廣布於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喀喇昆侖山、祁連山等,具有顯著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其分布高度取決於各山峰的冰川和雪線的高低,自北而南逐漸抬升,祁連山在3800米以上,巴顏喀拉山在4700米以上,岡底斯山則在5800米以上。高山流石灘是由於強烈的寒凍與物理風化作用,岩石不斷崩裂,岩塊與碎石沿著陡峭山坡緩慢滑動所形成。在碎石間隙聚積了細質砂粒,為高山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可能的條件。只有那些與嚴酷冰雪和強勁疾風作頑強斗爭的植物才能獲得特殊的生存條件而定居下來。這種植被是高原隆起的產物,種類雖然不多,但卻是征服高山的先鋒植物。這類植物幾乎全部都是藏葯。 雖然藏區植物種類繁多,不少為青藏高原特有或喜馬拉雅一橫斷山系特有,但因長期處於封閉未開發的自然狀態,除藏醫藏葯及部分葯用植物資源外,絕大多數植物資源基本上未得到開發利用。總之,藏區各類植物資源豐富,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豐富的野生資源,將使植物資源的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為振興藏族經濟服務。

『柒』 求葯品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coKdbDAShSxBmmVlOlyteA

提取碼:77zi

網路動畫片《有葯》改編自七英俊創作的同名小說作品,由愛奇藝出品,聲影動漫製作。該片於2020年7月10日起每周五上午10:00在愛奇藝獨家播出,全12集。

『捌』 海洋有哪些葯物資源

海洋葯物學是一個新興的邊緣學科,它以研究海洋葯物資源分布、儲量、葯性、臨床應用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質作為主要任務。海洋不僅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礦產資源,而且它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極為豐富,生物資源包含很多具有特異生物活性的物質,從而使海洋成為葯物的寶庫。當前,美、日等國家撥出巨資,成立海洋葯物研究機構,從事直接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和合成葯物的研究,而提取醫治癌症、病毒性疾病和心臟病等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的葯物為當前研究的重點。

『玖』 中國的四大葯都分別在哪

祖國傳統醫葯已有5000多年歷史,傳統醫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的葯業發展,形成了我國的四大葯都。四大葯都都有其各自的醫葯文化,悠久的歷史,在我國醫葯事業的發展上都曾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的四大葯都,眾說不一。有的資料講到,我國的四大葯都是:安徽亳州、河南禹州、輝縣和河北安國,還有說,成都荷花池中葯專業市場也是我國四大葯都之一。除此以外,江西樟樹有「南國葯都」之稱。事實上,不論我國的四大葯都是誰,有一點不可質疑,這些地區的醫葯業都比較發達。 四大葯都在醫葯界的地位各有千秋。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華葯都」之稱。亳州自商湯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由於一代名醫的影響,帶動了毫州醫葯的發展,到明、清時期亳州就是全國四大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經成了葯商雲集,葯棧林立,葯號巨頭密布,經銷中葯材兩千多種的重要「葯都」。不難看出到清末毫州的葯市已很繁榮。毫州的中葯材種植亦是比較廣泛的,清代文學家劉開有詩雲:「小黃城外芍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後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可見,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醫葯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以種植中草葯為主,葯業的發展,促進了葯材業的發展。亳州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近年來,葯材已成為亳州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建成「中國葯材第一市」。 素有「中華葯城」之稱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國醫葯發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葯材種植、採集、加工歷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製著稱於世。歷史上就有「葯不到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之說。自春秋戰國以來,神醫扁鵲、醫聖張仲景、葯王孫思邈等都曾在禹行醫采葯、著書立說。在他們的直接影響下,禹州的醫葯業也得到大的發展,從唐朝開始禹州的葯市逐步形成,伴隨著葯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明朝時期,禹州就成為全國四大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為全國十七個中葯材專業市場,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定點葯材專業市場。為進一步發展中葯材市場,充分發揮禹州獨特的葯業優勢,禹州市委決定在市葯城路東側、商貿大世界北側新建一座佔地300畝的禹州「中華葯城」。該葯城包括一個佔地30畝,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廳,是一所大型現代化中醫專業市場。 河南輝縣(市),有600年百泉葯交會的歷史優勢,又有傳統的生產、加工優勢,這里每年舉辦「葯交會」。百泉葯材交流大會,源於百泉一個古老的廟會,廟會距今1000餘年,隋代廟會始興,唐代已很盛行,年長日久,逐步形成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後停辦幾年,1980年恢復。百泉與江西樟樹、河北安國組織的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並稱中國三大葯材交流大會。到2005年,輝縣葯貿業發展規劃與主要目標為:中葯材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建成中葯材種植基地,葯貿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組建百泉葯貿集團,發展規模化經營,發展中葯材種植基地。利用山區盛產野生中葯材的資源優勢,以當地葯材、採集、種植、加工等優勢,大力擴大葯材種植。在此基礎上,建立中葯材研究開發中心,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工藝技術,開發具有優勢特色的中成葯。充分利用葯交會,把輝縣建成全國規模最大、輻射面廣、吸引力強的醫葯配送中心,逐步發展醫葯連鎖店。 位於河北保定的安國葯業源遠流長。安國市古稱祁州,中葯材交易已有千年歷史,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傳統的中葯材加工技藝精湛,曾以「祁州四絕」名揚天下,贏得了「草到安國方成葯,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譽。現在安國的東方葯城,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專業市場,市場面積60萬平方米,上市品種2000多種,年成交額38.8億元,葯材吞吐量10萬噸。立體化、多元化的種植模式,不僅使安國在50萬畝耕地上連續十六年奪取糧棉果大豐收,更以葯材年產量佔全省65%而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中葯材種植基地。「一夜秋風度,十里葯香飄。放眼花開落,疑似置瓊瑤。」形象描述了六大葯材規模種植區的怡人景色。特色經濟產業化,制葯企業規模化,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醫葯產品帶著葯都人民的摯愛走向世界。截止目前,已吸引40多家埠外醫葯單位、廠家以及國外客商設立了門店或經營部,中葯材貿易已輻射全國30個省、市、及自治區及韓國、日本、東南亞、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5年6月,東方葯城又與韓國最大的中葯材市場「漢城漢葯商街」締結姊妹市場,進一步加強了中葯材國際貿易。

『拾』 國葯葯材八大種植基地在哪裡

1、安徽亳州

亳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有「中華葯都」之稱,有著3700年的文明史的亳州,始於商湯時代,受漢代名醫華佗的影響,在明清時期亳州就發展為全國四大葯都之一。現如今葯材已成為亳州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建成「中國葯材第一市」。 安徽亳州是全國聞名的中葯材種植基地,其中白芍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0%,種植品種達400多個,種植面積65萬畝。

2、河北安國

河北安國在歷史上稱為祁州,在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就建有葯王廟,吸引葯商聚集,因此又有「草到安國方成葯,葯經祁州始生香」的美譽,還有「葯都」美稱。安國中葯材交易,至今已經有千年歷史,安國以葯材加工及葯材交易為主。現在安國市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集散地,以及中葯文化發祥地,有「葯都」和「天下第一葯市」的美譽。3、河南禹州

河南禹州是中國醫葯發祥地之一,被稱為「中華葯城」。禹州中葯材已經形成了悠久的種植、採集、加工歷史,歷史上有「葯不到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的說法。自春秋戰國以來,神醫扁鵲、醫聖張仲景、葯王孫思邈都在禹行采葯,以及著書。在明朝時,禹州成為了全國四大葯材集散地,現在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定點葯材專業市場。

4、江西樟樹

中國葯都之一樟樹,樟樹的葯業源遠流長,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葯材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譽。樟樹鎮閣皂山有天然葯材200多種,中外聞名的江枳殼、江枳實,就是當地特產之一。5、浙江磐安

磐安作為浙江省最大的中葯材主產區,就如一個中葯材的「聚寶盆」。磐安葯材不僅品種多、種類齊全,而且產量大、質量好,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其中享譽全球的「浙八味」中,白術、元胡、浙貝母、玄參、白芍五味葯材盛產於此,俗稱「磐五味」。境內的大盤山,被植物學家稱為「野生中葯材的寶庫」,崇山峻嶺間隱藏著許多珍貴中葯物種,區內有野生葯用植物1219種,占浙江省葯用植物種類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