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哪個省地質資源類型最多
擴展閱讀
國產園藝工具怎麼樣 2025-05-26 07:41:10
為什麼中石油加油便宜 2025-05-26 07:34:55
資源公司車為什麼便宜 2025-05-26 06:36:50

哪個省地質資源類型最多

發布時間: 2022-04-23 00:33:35

㈠ 中國地質最好的省份

地質安全最好的省份是湖北、湖南
地質資源最好的省份是新疆、甘肅
地質景觀最好的省份是青海、西藏

㈡ 中國哪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物產最豐富

青海省地大物博,土地總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現有耕地56.83萬公頃,宜墾荒地46.67萬公頃,其中柴達木盆地近13.33 萬公頃。總林木蓄積量3063.57萬立方米,人均6.8立方米。可利用草原3333.33萬公頃,約佔全國可利用草場 15%。水資源及水利資源豐富。全省湖泊水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有266個,湖水總面積達1.26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總量258億立方米,冰川水儲量 3705.92億立方米,年融水量 35.8億立方米,地表水總流量631.4億立方米。全省有長江、黃河、瀾滄江、內陸河四大水系,水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6條。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60 多種,以池鹽、石棉、鉀鹽、鎂鹽、水晶、硼砂、鉛鋅等儲量大,品位高,石油、鋁、銅、鉻、鈷、鎳、鐵、芒硝、石膏、自然硫、金等都有一定儲量。此外,天然氣、煤炭、太陽能、風能資源相當豐富。有經濟動物250多種。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羊、盤羊、白唇鹿、雪豹、黑頸鶴、黑鸛等10種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此外二類保護動物 20 種,三類保護動物 9 種。現已發現葯用植物 500多種,尤以大黃、冬蟲夏草、羌活、雪蓮、貝母等葯材為最,還發現纖維植物500多種,野生油料作物70多種,澱粉植物50多種,化工原料植物 50多種,香料蜜源植物40餘種。糧食作物主產小麥、青稞、蠶豆、豌豆、馬鈴薯及燕麥、蕎麥、莜麥、糜谷等。春小麥和青稞種植面積約占糧食作物面積的 80% 以上。經濟作物產油料及少量糖料、煙葉、葯材。此外還產蔬菜、瓜果和青飼料。其中民和桃、貴德長把梨、三紅蘋果以細脆味甜而著稱 。牧業中主產綿羊、氂牛、河曲馬、浩門馬、玉樹馬、黃牛、山羊、驢、駱駝、互助豬等。此外,青海省還出產各種魚類,如青海湖裸鯉。
柴達木盆地富含鉀鹽、鈉鹽;
動物有藏羚羊,青海湖裸鯉,氂牛,在克魯克湖還有螃蟹、池沼公魚、大青蝦等
植物有冬蟲夏草、胡楊等。

㈢ 湖北省區域地質與礦產概況

湖北省國土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嶺、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區域。
礦產
省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復雜,岩漿活動頻繁,並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布的變質岩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㈣ 中國的稀土哪裡分布的最多

內蒙、江西、廣東、四川、山東等地區。

稀土是一組典型金屬元素的礦物質統稱,因其儲量稀少、不可再生、分離提純和加工難度較大,所以是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

具體來看,稀土元素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以及與鑭系元素密切相關的兩個元素鈧和釔,總共17中元素的總稱。

稀土可以廣泛應用於工業、軍事等行業,是新材料製造和尖端國防技術開發的關鍵性資源,被譽為「萬能之土」。

(4)哪個省地質資源類型最多擴展閱讀

中國並非世界上唯一擁有稀土的國家,卻在過去幾十年承擔了世界稀土供應的角色,結果付出了破壞自身天然環境與消耗自身資源的代價。

中國稀土產業在世界上擁有多個第一:資源儲量第一,佔23%左右;產量第一,佔世界稀土商品量的80%至90%;銷售量第一,60%至70%的稀土產品出口到國外。

研究結果表明,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根系發育,增加根系對養分吸收。稀土還能促進種子萌發,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幼苗生長。除了以上主要作用外,還具有使某些作物增強抗病、抗寒、抗旱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還表明,使用適當濃度稀土元素能促進植物對養分的吸收、轉化和利用。玉米用稀土拌種,出苗、拔節比對照早1~2天,株高增加0.2米,早熟3~5天,而且籽粒飽滿,增產14%。

大豆用稀土拌種,出苗提早1天,單株結莢數增加14.8~26.6個,3粒莢數增多,增產14.5%~20.0%。噴施稀土可使蘋果和柑橘果實的Vc含量、總糖含量、糖酸比均有所提高,促進果實著色和早熟。並可抑制貯藏過程中呼吸強度,降低腐爛率。

㈤ 貴州地質結構復雜,形成了種類繁多、組合多樣、地資源得天獨厚、最具特色

貴州地質結構復雜,形成了種類繁多,組合多樣,地震都未吃過的旅遊景點。

㈥ 南方分別有那幾個地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為什麼我國南方多有色金屬礦而北方多能源?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較少,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下: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鐵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銅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東。鉛鋅礦遍布全國。鎢、錫、鉬、銻、稀土礦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北。金銀礦分布在全國,台灣也有重要產地。磷礦以華南為主。

主要礦產資源包括:

◆煤炭資源:中國煤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國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儲量為10000億噸,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以山西、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的儲量最為豐富。

◆油氣資源:主要蘊藏在西北地區,其次為東北、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淺海大陸架。截至1998年底,中國已找到509個油田和163個氣田。累計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為198.5億噸和1.95萬億立方米,列世界第9位和第20位。其中陸上石油資源量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佔中國同類資源總量的73.8%和78.4%,已形成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格爾-吐魯番、四川、陝甘寧等六個大型油氣區。

金屬礦產:

◆黑色金屬:探明儲量的有鐵、錳、釩、鈦等,其中鐵礦儲量近500億噸,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山西和四川等省。

◆有色金屬:凡是在世界上已發現的有色金屬礦在中國均有分布。其中,稀土的儲量佔世界的80%左右,銻礦的儲量佔世界的40%,鎢礦的儲量則為世界其他國家儲量總和的4倍。
截止2000年底,中國已經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有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7種,礦產地2萬多處。

(一)能源礦產資源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結構不理想,煤炭資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較少。煤炭資源的特點是:蘊藏量大,但勘探程度低;煤種齊全,但肥瘦不均,優質煉焦用煤和無煙煤儲量不多;分布廣泛,但儲量風度懸殊,東少西多,北豐南貧;資源賦存東深西淺,露採煤炭不多,且主要為褐煤;煤層中共伴生礦產多。油氣資源的特點是:石油資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資源量大於150億噸的10個國家之一;資源的探明程度低,陸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僅佔全部資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較集中,大於10萬平方千米的14個盆地的石油資源量佔全國的73%,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其他能源礦產,如地熱,油頁岩等在中國也比較豐富。

(二)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屬於世界上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金屬礦產在中國基本上都有探明儲量。其中,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鎢、錫、銻、稀土、鉭、鈦,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釩、鉬、鈮、鈹、鋰,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鋅、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鐵、鉛、金、銀等。金屬礦產資源的特點是:分布廣泛,但又相對集中於幾個地區,如鐵礦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北和山西等3大地區,鋁土礦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鎢礦主要分布於江西、湖南、廣東,錫礦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湖南;部分礦產儲量大,質量高,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如鎢、錫、鋁、銻、稀土等;許多重要礦產質量欠佳,鐵、錳、鋁、銅等礦產,貧礦多,難選冶礦多;中小型礦床所佔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礦床所佔比例小。

(三)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非金屬礦產品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全國現有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產地5000多處。大多數非金屬礦產資源探明儲量豐富,其中菱鎂礦、石墨、螢石、滑石、石棉、石膏、重晶石、硅灰石、明礬石、膨潤土、岩鹽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前列;磷、高嶺土、硫鐵礦、芒硝、硅藻土、沸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大理石、花崗石等天然石材,品質優良,蘊藏量豐富;鉀鹽、硼礦資源短缺。但是,一些非金屬礦產分布不平衡,特別在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探明儲量尚不能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出口創匯資源的需求。

(四)水氣礦產資源 中國已查明天然地下水資源8700億立方米/年,可采資源量2900億立方米/年,地下微鹹水天然資源約為200億立方米/年。地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南方地區豐富,西北地區貧乏,地下水含水層類型地域性分布明顯,孔隙水主要集中在北方,岩溶水在西南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已發現地熱點3000多處,勘查評價的地熱田298處,其中60℃以上熱水田89處。已探明地熱流體可采量166497立方米/天,相當於298.7萬噸標准煤。礦泉水資源和二氧化碳氣資源也比較豐富。

㈦ 礦產資源在中國哪裡最多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鐵、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鐵礦

中國是鐵礦資源總量豐富、礦石含鐵品位較低的一個國家。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5位。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鐵礦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東北、華北地區資源為最豐富,西南、中南地區次之。就省(區)而言,探明儲量遼寧位居榜首,河北、四川、山西、安徽、雲南、內蒙古次之。中國鐵礦以貧礦為主,富鐵礦較少,富礦石保有儲量在總儲量中佔2.53%,僅見於海南石碌和湖北大冶等地。從鐵礦成因類型來看,根據程裕淇和趙一鳴等的意見,主要有與鐵質基性、超基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岩漿型鐵礦床,如四川攀枝花鐵礦床,與中酸性(包括偏基性與偏鹼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接觸交代-熱液鐵礦床,如湖北大冶、福建馬坑、內蒙古黃崗等;與中性鈉質或偏鈉質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鐵礦,如江蘇、安徽兩省的寧蕪鐵礦、雲南大紅山鐵礦等;沉積型赤鐵礦和菱鐵礦床如鄂西、贛西、湘東地區的赤鐵礦;變質沉積鐵礦,如鞍山鐵礦、冀東鐵礦等;風化淋濾殘積型鐵礦,如廣東大寶山、貴州觀音山等。鐵礦成因類型以分布於東北、華北地區的變質-沉積磁鐵礦為最重要。該類型鐵礦含鐵量雖低(35%左右),但儲量大,約佔全國總儲量的一半,且可選性能良好,經選礦後可以獲得含鐵65%以上的精礦。從成礦時代看,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鐵礦形成,但以元古宙力量重要。

錳礦

中國錳礦資源較多,分布廣泛,在全國21個省(區)均有產出;有探明儲量的礦區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3位。中國富錳礦較少,在保有儲量中僅佔6.4%。從地區分布看,以廣西、湖南為最豐富,佔全國總儲量的55%;貴州、雲南、遼寧、四川等地次之。從礦床成因類型來看,以沉積型錳礦為主,如廣西下雷錳礦、貴州遵義錳礦、湖南湘潭錳礦、遼寧瓦房子錳礦、江西樂平錳礦等;其次為火山-沉積礦床,如新疆莫托沙拉鐵錳礦床;受變質礦床,如四川虎牙錳礦等;熱液改造錳礦床,如湖南瑪璃山錳礦;表生錳礦床,如廣西欽州錳礦。從成礦時代來看,自元古宙至第四紀均有錳礦形成,以震旦紀和泥盆組為最重要。

鉻礦

中國鉻礦資源比較貧乏,按可滿足需求的程度看,屬短缺資源。總保有儲量礦石1078萬噸,其中富礦佔53.6%。鉻礦產地有56處,分布於西藏、新疆、內蒙古、甘肅等13個省(區),以西藏為最主要,保有儲量約佔全國的一半。中國鉻礦床是典型的與超基性岩有關的岩漿型礦床,絕大多數屬蛇綠岩型,礦床賦存於蛇綠岩帶中。西藏羅布莎鉻礦和新疆薩爾托海鉻礦等皆屬此類。從成礦時代來看,中國鉻礦形成時代以中、新生代為主。

鈦礦

中國鈦礦分布於10多個省區。鈦礦主要為釩鈦磁鐵礦中的鈦礦、金紅石礦和鈦鐵礦砂礦等。釩鈦磁鐵礦中的鈦主要產於四川攀枝花地區。金紅石礦主要產於湖北、河南、山西等省。鈦鐵礦砂礦主要產於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等省(區)。鈦鐵礦的TiO2保有儲量為3.57億噸,居世界首位。鈦礦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型釩鈦磁鐵礦,其次為砂礦。從成礦時代來看,原生鈦礦主要形成於古生代,砂鈦礦則於新生代形成。

㈧ 河北哪個地區的礦產資源最豐富

河北石家莊,它的礦產資源是最豐富的,它也是最發達的一個區。

㈨ 河北省哪些城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河北礦產資源規劃在國土資源部網站可以找到。

河北省自然資源豐富,系全國主要能源供應基地之一,也是全國近代能源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素有"燕趙煤倉"之稱。河北是國家確定的13個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包括:開灤,峰峰、邢台、井陘、蔚縣、邯鄲、宣化下花園、張家口北部等8個大礦區和隆堯、大城平原含煤區,涵蓋了除承德興隆礦區以外的所有礦區。煤炭探明儲量147.1億噸。在2010年之前,全省原煤產量將保持在7000萬噸左右。境內有華北、冀東、大港三大油田,累積探明儲量27億噸,天然氣儲量1800億立方。原油年產量近千萬噸,天然氣近10億立方米。新探明的冀東南堡油田,是我國40多年來石油勘探又一個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也是近海儲量規模最大的油田,標志著我國第五次石油儲量增長高峰的到來。

冀東南堡油田是一個整裝、優質、高效的油田。三級油氣地質儲量10.2億噸,其中探明儲量40507萬噸,控制儲量29834萬噸,預測儲量20217萬噸,天然氣地質儲量1401億方。

水利資源相對不足,但因水勢由山區流入平原,具有河床比降變化大,坡陡流急之特點,適於開發小水電。可開發利用的水利資源約156萬千瓦。佔全國水利資源總量的3‰,居全國第23位。其中可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下4000處,500千瓦以上173處, 500千瓦到1.2萬千瓦小水電28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偏遠山區電網難以進入的被動局面。

包括淺層岩土及深層地熱水資源在內的我省地熱資源豐富,尤其隨著地源熱泵技術的發展,開發和利用淺層地熱已經成為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方式。深層地熱資源基本上都位於我省的中北部地區,這一區域可開采地熱資源量摺合標煤總計110.5億噸,全省有開發價值的熱水為241處,平均水溫40℃—70℃,水溫最高可達118℃。

我省太陽能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可開發利用價值。河北省地處東經 113°27'—119°50'、北緯36°03'—42°40'之間。我省西北部張家口、承德大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3000-3200h,輻射總量為 5852—6680 M J/m2 .a,相當於200——225kg標煤發出的熱量,為全國太陽能資源二類地區。我省的中部和東南部各市日照時數平均為2200-3000h,輻射總量為 5016—5852 M J/m2 .a,相當於170——200kg標煤發出的熱量,為全國太陽能資源三類地區。

風能資源地區分布差異懸殊,且季節變化明顯。壩上及沿海狹小地區風能豐富,廣大山區及河北平原大部風能資源欠缺。張北縣風力資源豐富,境內風電場建設總規模可達500萬——550萬千瓦,且區域面積內風速穩定,完全具備建成全國大型風電基地的條件。依託風能資源,張北縣提出建設全國最大風電縣的目標

作為農業大省,我省的生物質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主要有作物秸桿、薪柴、人畜糞便組成。其中秸稈總量為720億斤,人畜糞便3000億斤(折干物質592億斤)。這三種能源的可開發量摺合標准煤2977 萬噸。目前的主要利用方式為直接做生活燃料。但同時,農村沼氣池、壓縮成型燃料、秸桿氣化等新的生物質能利用方式開始興起。

礦產資源

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經濟發達,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種151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20種,排在全國前5位的礦產有34種。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1005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439處,佔43.7%。全省已開發利用礦產地786處,現有各類礦山6290家,從業人數40.8萬人,年開采礦石總量近5.0億噸,採掘業年產值達362億元,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為主的礦業經濟體系。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等。

㈩ 我國哪個省的礦產資源最多

礦產資源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非再生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它既是人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又是極其重要的社會生產資料。據統計,當今我國9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業原料都取自礦產資源。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礦產勘查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國家探明了大批礦產資源,基本上保證了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幾個資源大國之一。與此同時,我國礦產開發利用也成績斐然,目前已成為世界礦業大國之一,全國年礦石總產量為50億噸,其中國有生產礦山開發利用的礦種數為150個,年產礦石量約20億噸(不含石油、天然氣);非國有小型礦山開發利用的(亞)礦種數為179個,年產礦石量約30億噸。原油產量為1.67億噸。我國的煤炭、水泥、鋼、磷、硫鐵礦、10種有色金屬以及原油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我國固體礦產開發的總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截至2002年底,我國已發現171種礦產,探明有儲量的礦產有157種,其中能源礦產9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以及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和二氧化碳氣)3種;已發現礦床、礦點20多萬處,經詳細工作的近2萬余處。

首先,雖然我國礦產儲量的潛在總值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卻居世界第53位,只有世界水平的一半。因此,在制定我國礦產資源政策、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長遠規劃時,應充分考慮資源相對不足這個基本國情。

其次,優勢礦產多屬於用量不大的礦種,而大宗礦產卻多半儲量不足。在我國已發現的171種礦產資源中,有相當多的優勢資源的儲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大部分是一些在國民經濟中用量有限的礦產,如鎢、錫、鉬、銻、稀土、菱鎂礦、重晶石、膨潤土等,而石油、天然氣、鐵礦、錳礦、銅礦、金礦、銀礦、鉀鹽等大宗礦產探明儲量不足,造成其礦產品供應缺口較大。

再次,我國礦產資源中,中小型礦多、貧礦多、難選礦多、綜合礦多,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益。我國部分優勢礦產,雖然也擁有一批世界級超大型礦床,但與國外比較,超大型礦床偏少,特別是工、農業大宗使用的重要礦產,如鐵礦、銅礦、鋁土礦、石油、天然氣、硫鐵礦等超大型礦床為數較少,不利於大規模集約化開發。我國礦產資源中貧礦多,難選礦多。例如,我國鐵礦儲量中,貧鐵礦占鐵礦總儲量的98%,其他如銅礦、鋁土礦、錳礦、鉛鋅礦、磷礦、硫鐵礦等也是這種情況。我國磷礦和錳礦中難選礦比重很大。另外,我國有一大批礦產地屬多組分綜合性礦產,以四川攀西地區的鐵、釩、鈦(鉻),甘肅金川的銅、鎳、鈷、鉑族金屬,內蒙古白雲鄂博的鐵和稀土礦最具代表性。雲南個舊和廣西大廠的錫礦中的共伴生礦產也很多。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這些多組分綜合性礦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給選礦、冶煉造成困難,使許多有益的共伴生組分流失。

第四,我國礦產資源地理分布極不均衡,不同規模的礦產高度集中區和嚴重短缺區並存。由於地質成礦條件不同,我國礦產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如煤炭集中於北方的晉、陝、內蒙古三省(區),佔全國保有儲量的68%,而南方缺煤省(區)卻多達10個;鐵礦集中於遼、冀、晉、川四省,佔全國保有儲量的60%,而西北、華南地區卻很少;磷礦高度集中於南方的雲、貴、川、鄂四省,佔全國保有儲量的70%,而北方和華東廣大地區卻十分短缺。礦產集中有利於建設原材料基地,但過分集中於邊遠地區,開發利用就會受到交通條件的嚴重製約。由於我國礦產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北煤南運」、「南磷北送」以及「西礦東流」的局面很難改變。

第五,我國部分礦產有很好或較好的找礦前景。雖然經過40多年的礦產地質工作,我國已發現了很多礦產資源,但也並不是所有礦產資源都已找出來了。根據專家多年研究和預測的結果表明,到目前為止,除富鐵礦資源總的格局大體已定外,其他礦產還有相當的潛力,如石油、天然氣、金礦、銅礦等已探明的儲量也都僅為預測資源量的1/4至1/5,而非金屬礦產的潛力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