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人類想要點燃木星,需要突破哪些技術
說起雙星星系,很多人都會想到天狼星,因為這就是一個雙星系統,其中的天狼星A是距離地球最近,同時除了太陽以外,最亮的恆星。但其實其的質量和體積是遠遠超過太陽的,只不過是由於其距離地球較遠,所以導致其在地球上看它會覺得沒有那麼亮。
所以,從這里來看,用物理開發的方式來點燃木星難度極大,有可能施展不開。而且,即使我們開發成功了,我們可以想像下,木星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態?按照木星的質量來看,其即使成為恆星,也只會是一枚棕矮星,也就是恆星等級中最低的,其溫度,亮度暗,給周邊的星球帶來不了上面好處。
㈡ 人類能開發木星嗎
開發木星還是木衛,這是不一樣,木星中心溫度有3W度左右,類似太陽的大火球,所以這個,少則400年,多則數千年,木衛嗎,也要看你開發哪顆了,固態的150年以上,氣態的300年以上 別開玩笑了,開發木星也得你上的去才行啊,50年,別說你了,偵查器都上不去,更別說開發了
㈢ 木星是怎樣被發現的
如果以離太陽由近至遠的順序排列,木星排第五。木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最大,它有著極其巨大的質量,是其他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還多,是地球的318倍,而體積則是地球的1,321倍。同時,木星還是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行星,所以木星並不是正球形的,而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木星是天空中的亮度僅次於太陽、月亮和金星(不過有時會比火星稍暗,有時要比金星亮),木星為第四亮的星星。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在木星表面有一個大紅斑,從東到西有40,000千米,從北到南有13,000千米,面積大約453,250,000平方千米。這個紅斑仍有不少的猜測,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旋風,它的范圍可以吞沒3個地球,但最終未得到證實。
木星的發現
早在史前,木星就為人所知了。根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第一個發現就,這些衛星是不以地球為中心轉,也是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許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木衛三是1609年由伽利略通過他自製的望遠鏡發現的,於是連同其他三衛都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其實木衛三是中國戰國時代的天文學家甘德發現的,比伽利略早了將近2000年。他著有《歲星經》和《天文星占》兩書,可惜均已失傳。在唐朝天文學家瞿曇悉達編著的《開元占經》第二十三卷中有這樣的記載「甘氏曰:單閼之歲,攝提格在卯,歲星在子,與須女、虛、危晨出夕入,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是謂同盟」。
木星釋放的力量
對於要星的多年考察,人們發現木星正在向其宇宙空間釋放巨大能量。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獲得太陽能量的兩倍,這說明木星釋放能量的一半來自於它的內部。木星本身就存在著熱源,在加上它不斷的吸積著太陽所釋放的高能粒子,因此他所具有的能量就越來越大。
眾所周知,太陽不斷放射出的光和熱是因為太陽內部時刻進行著核聚變反應,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能能量。而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液態氫星球,本身已具備了無法比擬的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溫度已達到了28萬K,具備了進行熱核反應所需的高溫條件。至於熱核反應所需的高壓條件,就木星的收縮速度和對太陽放出的能量及攜能粒子的吸積特性來看,木星在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之後,中心壓可達到最初核反應時所需的壓力水平。一旦木星上爆發了大規模的熱核反應,以千奇百怪的漩渦形式運動的木星大氣層將充當釋放核熱能的「發射器」。所以,有科學家猜測,幾十億年後,木星就會從一顆行星一顆名副其實的恆星。
木星光環
木星也有一個與土星相似的環,不過又小又微弱,如上圖。其實木星光環的發現純屬意外,它的發現是由於兩個旅行者1號的科學家一再堅持航行10億千米後,應該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環存在。其他人都認為發現光環的可能性為零,但結果證明它們是存在的,如果當時不是當這兩個科學家的堅持,想必我們就不會知道木星上原來也的光環,不過木星光環中的粒子可能並不是穩定的在,大概是由於大氣層和磁場的作用,因此,要想操持光環,它們需要被不停地補充。處在光環中公轉的兩顆小衛星木衛十六和木衛十七應該是光環資源的最佳候選。
在木星漁和最外層的大氣層之間還有一個強輻射帶,這是伽利略號飛行器對木星大氣的探測是時驚人的發現。這個輻射帶大致相當於電離層輻射帶的十倍強,而且還發現,這一輻射帶里含有不知來自何處的高能量的氦離子。在1994年7月,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碰撞木星,有著驚人的現象。這種現象用業余的望遠鏡都能看地很清楚,而且在一年後,依然可以用勃望遠鏡觀察到。
我們知道,木星的亮度僅次於金星,四個伽利略的衛星用雙筒望遠鏡就容易觀察到,而且木星表面的帶子和大紅斑可由小型天文望遠鏡觀測。邁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火星以及其他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燦爛星河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過去有人猜測,在木星附近有一個塵埃層或環,但一直未能證實。1979年3月,「旅行者1號」考察木星時,拍攝到木星環的照片,不久,「旅行者2號」又獲得了木星環的更多情況,終於證實木星也有光環。木星光環的形狀像個薄圓盤,其厚度約為30公里,寬度約為6500公里,離木星12.8萬公里。光環分為內環和外環,外環較亮,內環較暗,幾乎與木星大氣層相接。光環的光譜型為G型,光環也環繞著木星公轉,7小時轉一圈。木星光環是由許多黑色碎石塊構成的,石塊直徑在數十米到數百米之間。由於黑石塊不反射太陽光,所以一直我們都沒發現。
木星的大氣層厚而濃密,它的主要成分為氫,大約佔80%以上,其次是氦,約佔18%,其餘還有甲烷、氨、碳、氧和水汽等,總含量不足1%。由於木星的內部能源較較,因此赤道與兩極的溫差並不大,不超過3℃,因此木星上南北風很小,主要是東西風,最大風速達130~150米/秒。木星大氣中充滿了稠密活躍的雲系。各種顏色的雲層像波浪一樣在激烈翻騰著。在木星大氣中還觀測到有閃電和雷暴。由於木星自轉很快,因此能在它的大氣中觀測到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帶紋,其中的亮帶是向上運動的區域,暗紋則是較低和較暗的雲。
木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7.78憶公里,所以它表面的溫度比地球的溫度小很多。從木星接受太陽輻射計算,其表面有效溫度值為-168℃,而地球觀測值為-139℃,「先驅者11號」宇宙飛船的探測值為-148℃,仍比計算值高,這也說明木星有內部熱源。「先驅者號」探測器對木星考察的結果表明,木星沒有固體表面,它是一個流體行星。主要是氫和氦。木星的內部分為木星核和木星幔兩層,木星核位於木星中心,主要由鐵和硅構成,是固體核,溫度達3萬K。木星幔位於木星核外,以氫為主要元素組成的厚層,其厚度約為7萬公里。木幔外就是木星大氣,再向外延伸1000公里,就到雲頂。木星的光環是存在的,只不過比較小比較微弱。
木星大紅斑
木星的表面特徵變化很大,但它也前持久和半持久的特徵,其中最顯著最持久,也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就是木星表面的大紅斑了。木星的大紅斑位於南緯23°處,東西長4萬公里,南北寬1.3萬公里。它位於赤道南側、長達2萬多公里、寬約1.1萬公里的一個紅色卵形區域。探測器發現,大紅斑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呈深褐色。這個彩色的氣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大紅斑中心部分有個小顆粒,是大紅斑的核,其大小約幾百公里。這個核在周圍的反時針漩渦運動中維持不動。大紅斑的壽命很長,可維持幾百年或更長久。
從17世紀中期,人們就開始對它進行時斷時續的觀測。從1879年以後,人們就對它進行了連續的記錄,並發現它在1879~1882年,1893~1894年,1903~1907年,1911~1914年,1919~1920年,1926~1927年,特別是在1936~1937年,1961~1968年,以及1973~1974年這些年代中,變得顯眼和色彩艷麗。在其他時間,顯得暗淡,只略微帶紅,有時只有紅斑的輪廓。那為什麼這個斑是紅色呢?它又是什麼結構?如何能持續這么長的時間?對於這些問題,僅憑地面上的觀測是無法解答的。
根據科學家雷蒙?哈依德的理論,大紅斑是木星上某種像山的有永久我特徵所造成的大氣擾動。但是「先驅者」發現木星表面是流體,完全排除木星外層具有固態結構表面的可能性,因此上面的理論自然就不成立了。「旅行者1號」發回的照片使人們更清晰地看到,大紅斑宛如一個以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巨大漩渦,其浩瀚寬闊足以容納好幾個地球。從照片上還可以分辨出一些環狀結構。仔細研究後,科學家們認為,在木星表面有著厚厚的雲層,大紅斑就是一個聳立於高空、嵌在雲層中的強大旋風或者是由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所形成的。其實,在木星與大紅斑相信的特徵還是有的。大紅斑的偏南處,有3個白色卵形結構,它們首次出現於1938年。
在1972年,地面觀測發現木星的北半球上出現一個小紅斑,18個月以後「先驅者10號」到達木星時,發現其形狀和大小幾乎同大紅斑相似。再過一年,「先驅者11號」經過木星時,這個紅斑竟蹤跡皆無,由此我們發現,那個紅斑只存在了兩年。木星上的斑狀結構一般持續幾個月或幾年,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作逆時針旋轉。氣流從中心緩慢地湧出,然後在邊緣沉降,遂形成橢圓形狀。它們就像地球上的風暴一般,但規模要大得多,時間持續的也很長。
木星雲色彩斑斕說明了木星的大氣中有著十分活躍的化學反應。在探測器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木星大氣明暗交錯的雲帶圖形。從南極區到北極區依稀可辨17個雲區或雲帶。它們的顏色、亮度均不相同,也許是氨晶體所組成;褐色雲帶的雲層要深些,溫度稍高,因而大氣向下流動;藍色部分則顯然是頂端雲層中的寬洞,通過這些空隙,方可看到晴朗的天空。藍雲的溫度最高,紅雲的溫度最低。由此判斷,大紅斑是一個很冷的結構。如按平衡狀態而言,所有的雲彩都應該是白色的,只有化學平衡被破壞後,才會出現不同的顏色。那麼,在木星上,到底是什麼破壞化學是什麼平衡呢?科學家們推測,可能是荷電粒子、高能光子、閃電,或是沿垂直方向穿過不同溫度區域的快速物質運動。
在大紅斑中,有一種橙紅色使人一直很困惑。有人認為這種顏色的大紅斑是升氣流形成的雲中放電的現象。對此,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位名叫波南貝羅麥的博士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隻長頸瓶中放上木星大氣中存在的一些氣體,如甲烷、氨、氫等,對這些氣體施加電火花作用,結果發現原先無色的氣體變成雲狀物,一種淡紅色的物質沉澱在瓶壁上。這個實驗為人們解開大紅班顏色之謎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很多天文學家認為磷化物就可以說明大紅斑的顏色。自從卡西尼發現大紅斑以來,到今天已有300多年了,對於大紅斑持續了這么長的時間的原因,有些人認為是由於木星又密又厚的大氣,但這只是一種猜測。
因為木星上的大紅斑與其他卵形結構的長壽,主要包括兩個問題:這些斑狀結構必須是穩定的,不然它們只能存在幾天;還有另一個能源問題,一個穩定渦流如果沒有能源維持,很快就會下沉。木星大紅斑每小時時速可達400千米,而地球上的龍卷風最高時速連它的3/4都達不到,而且持續時間與木星大紅斑大小都比地球龍卷風長和大。至於為什麼,至今依然沒能解答。
㈣ 開發木星的氫氣足夠人類使用好幾十億年嗎
首先對於您的問題,我認為:
1,如果只是簡單的以木星上的氫氣的量為標准,可以認為開發木星的氫氣足夠人類使用好幾十億年。
2,不過對於該方案的可行性目前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問題過於復雜,如氫的運輸等。
3,最後,木星上的氫是非常多的,開采時要考慮木星乃至宇宙的問題。
㈤ 能否開采木星的金屬氫呢有什麼難點
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不再會為了一頓飯而煩惱,衣食住行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現在的問題還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供應不足,所以各個國家都在努力開采更多的資源,但是現在能夠開採的地表資源幾乎都開采了,所以很多人都把目光看向了其他星球,那麼能否開采木星的金屬氫呢?有什麼難點?可以,唯一的難點就是科技實力不夠,不然太陽的資源都可以開采。
我們做為現在已知的最高只會生物,不管外星人是否存在,那些沒人居住的星球默認都是我們的,但我們想要上面的資源不是簡單的事情,登陸火星最近的天問一號才開始發射,想要登陸木星開采資源只有人類文明的大進步才行。
㈥ 怎麼樣開發土星 和木星 的巨大氫氣儲存量
建議用吸星大法直接把那兩顆星球上的資源吸過來
㈦ 如何開發和利用身邊的科學資源
一、開發和利用農村的植物資源。
在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農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邊等一些地方,生長著無數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科學教學中,能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讓學生對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確的概念,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有很好的幫助。在這過程中,不但能使學生掌握好科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如教關於花的知識,第一次上課時,我叫學生課前採集一些花,課堂上進行仔細觀察,雖然也能掌握有關花的知識,但跟我第二次帶學生去米丘林實驗基地(學校實驗基地)上課相比,無論是興趣也好,還是創新發散思維也好,都比第一次關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課前學生一聽說要各自帶好自己所需的觀察工具去校外觀察,上課鈴聲前,他們早就帶好工具,排著隊等候發「兵」了。一到園地,他們各自拿出自己的觀察工具,根據小組分工進行認真仔細觀察,有的用放大鏡觀察,有的用照相機拍攝,有的乾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頭有沒有黏液,聞一聞花香,還有的一位學生拿著數碼攝像機拍攝小蜜蜂採花的過程……,總之一句話,學生非常投入,組員之間配合默契。我從他們的課堂反饋中發現,他們不但知道了花的結構,而且了解了花的幾種傳粉方式(風媒傳粉、蟲媒傳粉、人工傳粉),並懂得了什麼樣的植物開什麼花,花是怎樣的?像這樣的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在教學《植物的一生》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變化,觀察它一生成長的過程,我利用學具袋中的幾顆鳳仙花的種子,讓每位學生將種子種到可以攜帶的罐子中,給鳳仙花澆水、除草的同時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的變化,並每天帶到課堂中予以科學觀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觀察到了鳳仙花從種子變成芽,芽長成苗到鳳仙花開花、結果,以及收集到了種子。學生在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變化時,同時也對身邊其他的很多植物進行了對比觀察,切實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學生通過這種活動,既觀察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又培養了動手的能力。
在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植物部分時,為了要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到植物是怎樣通過體內「導管」將水分輸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預先布置學生採集內質較肥厚、葉子較寬大的植物。學生采來後把它洗凈,然後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紅色墨水和藍色墨水的瓶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學生就能夠清楚觀察到植物通過「導管」將紅色液體和藍色液體吸收到莖和葉片上,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二、開發和利用農村的動物資源。
在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動物資源。學生可以充分接觸的非常多的動物,通過對動物的飼養、觀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動物,並進行科學研究。我充分利用這一科學資源進行教學,變枯燥無味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生動形象地學到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動物部分時,我就讓學生課前准備捉一些蝸牛、螞蟻、蜻蜓等動物,上課時帶到教室里進行仔細觀察、比較,既誘發了學生從小有研究科學的興趣,又為學生深刻認識動物提供感性材料。通過對這些動物的學習研究,使他們認識了這些極小的動物,並產生了愛憐之情。我還在課上出示了金魚、公雞、青蛙等動物,讓學生觀察研究,學生顯示出了極大的興趣。我就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並參照家鄉豐富的動物資源,讓學生飼養一種小動物。每個學生都飼養了一種小動物,並能成功養殖。通過學生的這種行為,既讓他們觀察到了動物一生的變化和生活的習性,又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時,講到了蠶的一生。由於不可能在課堂中看到蠶的一生完整的變化過程,我提前指導學生制定養蠶的計劃,讓學生按計劃去觀察蠶的變化,認真寫觀察日記。學生通過飼養、觀察,對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記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這些課時,對學生養蠶的情況和記錄進行考查,針對學生所記錄的情況,觀察到的現象展開討論,課堂上同學們各抒己見,學習的興趣高漲,課堂非常活躍,學生很快地概括出蠶的一生要經過四個階段的特點。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上課的熱情,還培養了學生怎樣有計劃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三、開發和利用農村的自然環境。
農村自然條件豐富,山青水秀,河道縱橫,岩石、土壤到處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變化多端;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雲、霧、雨、露、霜、雪等自然現象司空見慣,蜿蜓的河流,廣闊的田野,悅耳的蟲鳴鳥叫,都為科學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這些探究只局限於課堂上,單憑標本、直觀教具或CAI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探究的思維空間,又會造成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減弱。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現象,學生科學課既能上得生動活潑、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又能受到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學《空氣》這一章時,我讓學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氣,感受不同的氣味,並用各種方式收集空氣,感受空氣。讓學生到戶外感受空氣的流動,看看空氣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動的。再在課堂中用各種實驗加以驗證,為學生了解空氣的流動提供了更廣泛的依據。空氣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生通過身邊的萬物對空氣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並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氣。把大自然當做課堂進行教學,使學生受到愛科學、愛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學《天氣》這一章時,講到了雲、雨、風和氣溫等有關自然現象,我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課本知識,看看雲的樣子,品嘗雨的味道,感受風的力量,體驗氣溫的變化。我經常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實驗,當今天天空的雲特別多時,我就讓學生去看雲的樣子,說說它們的名字,認識它們。當天下雨時,我讓學生到外面去測測雨量,嘗嘗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帶給我們的一切。我還讓學生每天記錄風向和風力的大小。學生還每天記錄氣溫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氣候的變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他們明白平時熟視無睹的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科學知識,等著他們去研究。同時也認識到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揭開其中的奧秘,並讓學生陶醉在大自然這美妙的環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
四、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
1、 建立實驗室,允許自行實驗。
要使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像科學家那樣為其准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實驗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因此,農村學校必須要建立一個專用的實驗室,購進必需的實驗器材,除了科學課上進行實驗探究,還可以利用午間活動和放學後時間開放,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行實驗,由值班實驗教師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里,輕松自在,會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通過互相合作、自主實驗,他們定會發現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現象,領悟書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 發揮網路、圖書室優勢,擴大信息收搜范圍。
在探究中,學生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有些疑問連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比如學習太陽系時,許多學生提出了:「有沒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質?」等問題,像這些問題,單憑書上是沒辦法解決的,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從圖書館借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書刊,以便上課查詢,同時還開放網際網路,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嚮往自主收搜信息,並把收集到的信息,隨時記錄下來,然後集體交流總結,通過這樣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擴大學生探究的范圍,激發學生探究宇宙科學的興趣。
3、 建立實驗基地,直接參與實踐活動。
許多科學教師可能對教材中的生物學部分內容教學感到頭疼,尤其是種植部分內容。一方面由於現在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於各學校缺少種植和養殖基地,使得教學只是一種「紙上談兵」。因此,我校發揮自身優勢,騰出校園中的一塊空地,開墾成實驗基地——米丘林實驗基地,分成二部分:養殖區和種植區。養殖區主要是飼養著教材上出現的動物,如雞、兔之類的動物,當上這部分內容時,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實物,供學生觀察探究。種植區除了種植教材上出現的植物外,還可以從田地里引進許多新品種。種植這部分作為學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種植類的課,都在基地內上,並要求學生對所種植的植物進行精心管理、仔細觀察、認真做好觀察記錄。米丘林實驗基地既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活生生的動物、實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學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場所。
五、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在實驗探究中,往往有許多實驗不是馬上就能知曉它的結果,而需很長一段時間才有結果,如蠶、青蛙的一生觀察、種子發芽的觀察,像這樣的觀察,單在課堂里拿幾件標本或實物是很難解決問題的,讓學生在家裡自己親手動手養一養,種一種,這樣更利於學生的探究。我教《蠶》時,課前先請學生自己在家養幾條蠶,精心飼養,仔細觀察,並做好詳細的記錄,課內進行集體交流匯報。這樣一來,學生對蠶的一生非常了解,課堂上人人有話說,個個舉手發言。在交流會上,各學生紛紛拿著自己的實驗記錄,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表述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動圖畫形式。另外,豐富家庭的科普讀物,關注科技資訊信息,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圖書館,並提高其利用率。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對家庭飼養與種植的動植物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通過課內與家裡互相結合,使知識從感性認識自然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六、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
與本街道社區科研、企事業單位建立聯系,共建科技活動場所,開展現場科技教學活動;聘請科技人員和專家擔任學校科技活動的指導老師,聘請家長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學生作科普講座。例如把學生帶到果園,了解果樹的栽培與嫁接;到工廠參觀產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等等。
㈧ 人類能開發宇宙資源嗎
茫茫宇宙是產生人類新文明的搖籃,在那兒人們可以尋找新的生活和生產資源,從而建立起嶄新的生存環境,創建更加輝煌的第二文明——「人類地外文明」。毋須想像,人類進入太空開發宇宙資源,絕不是幻想,從60年代起,人類靈感的探針就已伸進了茫茫宇宙,幾十年來,人類大膽地打開了一個個太空的窗口,用現代科學的手段,俯仰太空的各個角落: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登月征服了月球,美麗傳說中的嫦娥仙子不再寂寞;人們又將視線轉向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等太陽系的各大行星乃至太陽本身,繼而探測的目光又穿出了太陽系,甚至進入了河外星系。一個個航天器在太空自由地漂行著,當然它們也肩負著人類付予的神聖使命:了解宇宙,認識宇宙,繼而開發宇宙。「哈勃」望遠鏡是地球人類奔赴宇宙的視覺前沿,「伽利略」探測器監控著木星,「尤利西斯」探測器也時刻注視著太陽——這顆與現代人類最直接的恆星。太陽系下的行星始終在人們的認識與了解中,這其中,人類對火星的認識最為全面,僅美、俄的各種火星探測器(如「水手」系列、「火星」系列、「海盜」、「火衛」、「觀察者」等),自60年代以來數十次(至少26次以上)的發射,對火星的諸多情況都有了認識和了解,比如基本的大氣參數、土壤結構、地形地貌等,甚至推測那兒可能曾經有生命的存在,相對於其他球體,那兒的溫度(火星赤道溫度為20℃,平均-60℃)、大氣等環境,比較起來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天體,暫可算作是人類可能生存的第二支點、第二時空。火星對人類有著重要意義,人們不僅開始探測火星,連開發火星的計劃也正在實施中,俄羅斯的「火星漫遊車」計劃開始實驗,美國的「火星開拓者」也在開始建造,「火星94計劃」、「火星96計劃」相繼出台,預計在2035年前後人類就可以在火星上居住了。火星基地的建成,也是人類飛出太陽系,奔向宇宙的「跳板」。
人們已經行動起來了,開發火星如此,開發其他星球、星系人類同樣充滿了雄心壯志,太空梭、宇宙飛船、「和平」號航天站能在太空中自由地穿梭和遨遊,總有一天,人類的航天器能夠飛出銀河系,去那更加遙遠的「世界」。我們相信,那邊風景一定獨特有趣,說不定那些飛碟的主人——外星人正等著我們去做客呢!他們會殷勤待客,在他們的時空下為我們展示一種更加燦爛壯觀的「地外文明」。人類正需要創建一個嶄新的文明,到時我們就可以和星系間的外星人自由來往了,那又將是一個更加輝煌無比的時刻,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了。我們可以盡情地想像那時我們的生活是怎樣一種情景:地球、火星乃至太陽系、銀河系都是我們遙遠的故鄉了,在茫茫宇宙中,我們並不孤立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個星球上,我們可以旅行生活般地在各個星系駐足,根據星系間距離的遠近,我們將對一個個的星球、星系進行探索和開發,那時將獲得許多現代人思想不可及、理論不可述的各種物質和材料,當然同時也包括各種現代人不可理喻的思想體系和時空觀念,那時展示於人們面前的將是五維、六維乃至更多維的空間,再融入一種更加高級的文字,甚至根本不用文字,而代以一種更加高級先進的抽象工具。所有這些將是那時的人們創建高度發達的文明的基本元素與工具,它們在現代人眼裡就像那古埃及金字塔作為鐫刻著人類史前文明的豐碑,讓現代人感到震驚和無法理喻。
我們現在還生活在太陽系裡,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的故鄉卻在逐漸蒼老。太陽系中這個橢圓的梨,已在逐漸失去其光澤,人類生存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越來越貧瘠,原來美好的生態環境逐漸被破壞,日漸惡劣,人們已經不敢想像百年、千年後的地球居民將在怎樣的一種環境下生存,人們已變得憂心忡忡。憂思、徘徊之後,人們找到了新的曙光,人類把目光投向了宇宙:茫茫宇宙是多麼廣袤無垠呀,那兒有無窮無盡的資源,而相比之下,地球卻是蒼老了(相較於自身可能存在的年齡),需要水、石油和其他資源,以滿足其表面芸芸眾生的需要,我們到哪兒去尋找呢?唯有把探索的目光伸向空間,伸向宇宙,去開發、去掘取。於是現代的地球文明面臨著一場巨大的生存變革,猶如一場颶風颳起來了,人們將告別地球這古老的故鄉、古老的搖籃,去那茫茫宇宙,尋找新的時空,創建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