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庭資源包括哪些
家庭資源包括家庭擁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教育社會學中,「家庭」不專指具體的單個家庭。或指帆梁涵蓋各群體的家庭,以進行對照比較;或指所有的家庭,以有別於社會和學校,進而有別於社會資源和學校資源。對「資源」有不同的限定,但基本上分為互相緊密聯系的「物質條件」與「心理狀況」兩類。
前者的中心是經濟因素,即家庭的經濟收入;後者不是心理學上的含義,中心是文化因素,主要內容有價值取向,家庭成員對自己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認識,家庭教育氣氛,家庭中使用語言的模式等。兩者相結合,對不同群體子女的教育成就發生綜合影響。隨著不同群體家庭「物質條件」春掘差異的日益縮小,「心理狀況」差異對子女教育態森運成就差異的影響逐漸增加。
家庭是指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以情感為紐帶,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種存在。
㈡ 家庭資源包括哪些
1.家庭資源是指為了維持家庭的基本功能、應對家庭壓力事件或危機狀態,家庭所必需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一個家庭可利用的資源越充足,則越有利於家庭及其成員的健康發展。家庭資源一般可分為內資源和外資源。 (1)家庭內資源 1)經濟支持:家庭對其成員所提供的各種財物支持。 2)情感支持:愛與關心是家庭資源的根基,關愛適度則不會發生溺愛或漠視;家庭面對壓力時,其成員提供的感情支持與精神安慰也是最有效的資源。 3)健康管理:家庭對其成員健康的維護和對患病成員提供的醫療照顧。 4)信息和教育:教育程度高,知識、經驗豐富者,面對家庭壓力或問題時,往往能尋求資源,睿智地提出解決方案,使資源發揮更好的功效。 5)結構支持:家庭通過改變住宅、設施,適應其成員的需求,如為行動不便或患病成員設置牆壁扶手、浴廁扶欄等。 (2)家庭外資源 1)社會資源:家庭以外的社會群體如朋友、同事、鄰居等,為家庭成員提供的精神支持,或政府的社會福利機構提供的物質、設備、資金幫助。 2)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可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質,充實家庭生活,緩解家庭成員的情緒和壓力。 3)宗教資源:家庭及其成員可以從宗教信仰中獲得精神滿足。 4)經濟資源:穩定、充足的經濟資源是家庭應對日常生活經濟需求的基本保障。 5)教育資源:通過各種學歷、非學歷的教育、培訓,可提高家庭成員教育水平,同時提高應對各種生活壓力的能力。 6)醫療資源: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家庭成員健康的基本保障。 7)環境資源:良好的環境資源可以為家庭及其成員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空間。 2.家庭危機是指個人、家庭在生活的某個階段出現的、用以往的方法不能解決的困難或障礙,使均衡狀態向不均衡狀態發展。 如果一個家庭處於危機狀態,亦表示家庭有壓力發生。壓力事件是指可導致成人心理失衡的刺激性事件。家庭作為一個系統,無論個體還是家庭的壓力事件均會影響到整個家庭。 家庭對壓力的應對、調試取決於家庭資源的充足與否。若家庭資源充足,家庭可通過調試,恢復正常功能。若家庭資源不足,家庭調試不佳,將會導致家庭失衡,即所謂的家庭危機。家庭危機包括由意外事件引發的危機、家庭發展所伴隨的危機、與照顧者有關的危機和家庭結構本身造成的危機。 (1)由意外事件引發的危機由意外事件所導致的家庭失衡往往無法預測,如疾病、災害、意外事故等。 (2)家庭發展所伴隨的危機如升學、就業、結婚、生育、退休、喪偶、離婚等。 (3)與照顧者有關的危機家庭因某些原因而單方面長期依賴外部力量造成的危機,如家庭靠福利機構救濟生活、家庭某一成員長期患病需要照顧等。 (4)家庭結構本身造成的危機家庭因內部結構的原因造成家庭矛盾的突然惡化,而陷入危機。常見於酗酒家庭、暴力事件多發家庭以及通過自殺、離家出走等方式應對普通壓力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