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橋頭的廣東省英德市橋頭鎮
橋頭鎮轄13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鎮政府設在橋頭墟。墟鎮面積1.21平方公里。有13條混凝土集市馬路,即府前路、橋西路、橋東路、園陵路、先烈路、吉祥路、利民路。有40米高的電視差轉塔,全鎮可接收電視差轉節目。老街中心有一幢三層框架結構建築面積為1800平方米的貿易市場。
已於1990年繪制墟鎮20年建設規劃藍圖。1991年建成有線廣播電視接收站,可收中央和省市各頻道等10套節目。1994年在小橋西面開發新城區並建成程式控制電話大樓,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1995年得新建成板甫大橋。1997年建成傳呼機、行動電話訊號站。1997年建成11萬千伏安變電站1座。1998年在集鎮西約400米的開闊地帶建設了一個面積800平方米的綜合農貿批發市場。目前,不少的樓房建築往西、南面輻射,這一地帶的開發使新舊集鎮連成一片。 荷蘭豆 種植歷史悠久。產量高、質量好。歷年來主要以秋植(反季節)輔以冬種。1998年種植面積5500畝,總產量2800噸。出口港澳,遠銷歐美。
橋頭蓮藕 久負盛名,尤以潭坑社前塘為最。身細節疏、湯白不渾、肉粉軟幼、香味獨特。
橋頭紅瓜子 色澤紅亮,粒大飽滿,殼薄肉香。在省市的市場上享有高的聲譽。
橋頭楊桃 新植品種,97年始投產,產量高,質量好。一年三季皆開花結果,果大肉嫩,清甜爽口。已銷往省內各市、縣,初具盛名。
橋頭沙田柚 果大飽滿,肉質鮮嫩,晶瑩剔透,香甜可口,漸露頭角。
煤 初探工業儲量650萬噸,現仍是小煤窯生產,年產量3.5萬噸。銷往廣州、深圳、珠海、從化、花縣以及珠江三角洲等縣市。
鐵 現已發現鐵礦點13個,勘探儲量1076萬噸,部份礦已進行開采。
此外,還有葉臘石、瓷土礦等礦產資源,現已有少量開采。 1998年底,橋頭鎮工農業總產值1674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385萬元,占總產值的20.2%;農來產值13364萬元,占總產值的79.8%;1998年人均純收入2657元。有市屬廠(場)兩個:一是日榨量700噸的英東白糖廠(離集鎮2.5公里),二是英德市林業苗圃場。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水薯、黃豆、甘蔗、花生、蓮藕、紅瓜子等。近年逐步形成了以荷蘭豆為主的蔬菜、甘蔗、柑桔(橙)、柿子、青欖、李子、楊桃、沙田柚等生產基地。有林面積11萬畝。可養魚的山塘水庫2500畝。
工業以水電、採煤為兩大支柱。建有水電站2座,裝機容量1300千瓦,計劃還要對兩座電站進行擴建,總裝機容量6000千瓦,並計劃新建一座水電站。有農機廠、機磚廠、爆竹廠、鋼窗廠、榨油廠、竹木器加工廠、澱粉廠等。由個體經營、引進先進技術、年產2500噸的軋鋼廠已成一定規模,產品銷往省內外市場。
現有商業戶190戶,其中集體21戶、個體169戶。 橋頭鎮現有市屬英東中學1所、鎮為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13所、村辦小學7所,在校學生46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7%.。有面積1200平方米的電影院及文化娛樂中心及文化娛樂場所13個。醫療保健設施有衛生院1所、醫療保健站30個。
英東中學 全省第1所老區革命學校。1942年,地下黨組織為培養革命骨幹,發展黨的力量創辦。校長和教員中,許多是共產黨員,其中有從延安學習回來的。這所革命學校曾先後於1945年和1947年兩次有各100多名師生集體參加游擊隊,以其光榮的功績載入史冊。現該中學正不斷擴建完善,設有初中、高中部,總佔地面積7060平方米,有教學樓1幢24間課室,建築面積2226.93平方米;學生宿舍樓4幢,面積3246.52平方米;教工宿舍7幢,面積4020.9平方米。
烈士陵園 原革命烈士紀念碑,後通過改建而成,佔地面5畝,內有六角亭、四角亭、石台石椅,有一尊價值3萬元的游擊隊員銅像,供人們緬懷先烈。 郭保慈(1877—1958),字少雲。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科。1910年回國,應學部考試,賞給農科舉人。翌年殿試列為一等,授主事,簽分家商工部。嗣返粵,創辦南韶連進會,任會長。1912年任廣東農業教員講習所所長。1913年任眾議院議員,並任農業和財政委員。袁世凱解散國會後返粵。1916年國會恢復,復任眾議院議員。1958年病逝。
廖碧波(1902—1979),1926年秋投身革命創辦了亞婆石小學,任校長。從此,以學校為陳地,團結進步表年,進行革命宣傳,成立亞婆石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軍,並先後多次率領農軍增援魚灣農民暴動。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英翁邊和橋頭地下黨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曾兩次被捕入獄,受盡酷刑,繼續堅持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英德縣第一區區長、英德縣副縣長等職。1979年在英德病逝。
㈡ 礦產資源有哪些
(1)能源礦產:煤、石油、油頁岩、天然氣、鈾等。
(2)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等。
(3)有色金屬礦產:銅、鋅、鋁、鉛、鎳、鎢、鉍、鉬等。
(4)稀有金屬礦產:鈮、鉭等。
(5)貴金屬礦產:金、銀、鉑等。
(6)冶金輔助用料:溶劑用石灰岩、白雲岩、硅石等。
(7)化工原料:硫鐵礦、自然硫、磷、鉀鹽等。
(8)特種類:壓電水晶、冰洲石、金剛石、光學螢石等。
(9)建材及其他類:飾面用花崗岩、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石料用石灰岩、磚瓦用頁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等。
(10)水氣礦產類:地下水、地下熱水、二氧化碳氣等。
㈢ 廣東省內的礦石有哪些
廣東省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0年底,本省已發現礦產129種,已探明有儲貯量的礦產94種,礦產地1769處,其中非金屬礦產49種,產地470處,金屬礦產35種,產地751處。大型礦產約佔10%,中型20%,小型70%,固體礦產儲貯量超過大型者有300多處。其儲貯量佔全國前五位的有34種。其中占第一位的有高嶺土、石英、水泥粗面岩、鍺、碲等;占第二位的有鉛、鉍、銀,占第三位的有錫、鉭鈮、硒、冰洲石、玉石等,占第四位和第五位的有硫鐵礦、陶瓷土、稀土、鋅、汞等。富鐵礦、鎢礦、鈦鐵礦和金礦在全國亦占重要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礦業得到很快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由於礦產品價格上漲,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到2000年底,本省開發利用的礦產共49種,礦山總數5105個,其中國有礦山176個,集體、個體和私營礦山4929個,年產固體礦量3.1億噸,礦業總產值292億元,礦產品延伸加工產值接近2044億元。
鉛鋅礦是我省重要礦產,有大中型礦山4處,全省年產鉛、鋅金屬量15.6萬噸。大寶山鐵礦和大頂鐵礦的貯量超過1億噸,年采鐵礦石723萬噸。鎢錫是廣東省傳統礦產,全省有大中型鎢錫礦山19處,年采礦石10萬噸,主要銷往省外。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河台金礦、新洲金礦、廉江銀礦等大中型國營礦山,年產銀132噸,金1354公斤。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已逐步得到重視。雲浮硫鐵礦是國內最大的硫鐵礦山,年處理硫鐵礦300萬噸,粵西茂名、湛江是本省重要的塗布高嶺土生產基地,貯量超過1億噸,目前有正規高嶺土精選廠5家,年產刮刀塗布級高嶺土 8萬噸,產品除供本省外,大部分銷往日本和東南亞。省內瓷土分布廣泛,其中肇慶、四會、懷集、潮安、饒平瓷土產量佔60%以上。
隨著本省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會大幅度增加。據經濟形勢分析,需求量較大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錳礦、鋁土礦、鉛、鋅礦、銅礦、硫鐵礦、陶瓷粘土、高嶺土、石膏、玻璃砂等。其中銅、鋁等大型礦產需求量大,省內不能滿足需求。鐵、鉛、鋅、錳等有資源優勢,高嶺土、石膏等除能滿足省內需求外還有很大的出口潛力。
廣東省的礦產資源多數屬於貧礦,礦石組成復雜,礦石中往往是多金屬共生,有用礦物嵌布粒度細。如廣東凡口鉛鋅礦中含鉛、鋅、硫、銀等多種有用元素;鋸板坑鎢礦除含鎢之外,還含有銅、鋅、錫、硫等。有一部分鐵礦中,含有錫、鉬、鎢等有用成分,有相當多的礦山的有用礦物嵌布粒度在-200目以下,甚至更細,因此選礦難度較大。
目前多數礦山的綜合回收情況比較差,往往在礦石的多種有用成分中僅回收一、兩種主要成分,因此綜合回收率低,多數礦山的綜合回收率低於50%。這樣不僅使礦石中的有用成分白白浪費,而且也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礦產資源是一次性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合理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均資源量較少的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內涵就在於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其中包括對重要的礦產資源。對已經建廠或將要開發的礦山,對其中的有用成分的利用實現最大化。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最優化的基礎是技術。目前廣東省已在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建立了「廣東省礦產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立為廣東省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一個技術平台。
為了更好地綜合利用廣東礦產資源,受廣東省科技廳的委託,我們匯編了「廣東省礦產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資料庫」,該資料庫中匯編了廣東省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等主要資源的分布情況,同時匯編了廣東省100多個礦山的選礦生產工藝及試驗情況。由於所編寫各選廠的生產及試驗的時間不同,因此反應的技術水平也有差異。
進入21世紀後,新設備和新的浮選葯劑不斷涌現,如磁選方面出現高梯度強磁場磁選機,在重選方面出現了高效螺旋選礦機和微細搖床,浮選葯劑出現了浮選氧化礦的新型捕收劑等。這些選礦新技術不一定很快應用於過去開採的老礦山中,但應該逐步用新技術取代落後的工藝和技術,使礦山的資源更充分地被綜合利用。
㈣ 陸豐碣石的社會事業
碣石鎮-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先後開發建設了北園、北斗、金獅、玉燕、玄武商業城等近12個平方公里的新城區。完善了通訊、供電、供水、交通等基礎設施。鎮區現有11萬伏變電站和日產5萬噸(遠期10萬噸)的自來水廠各一座,沿海公路、碣(石)博(美)河(口)公路和南(塘)碣(石)公路縱橫碣石全境。社會治安穩定,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碣石鎮下轄村列表:紅坡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包一村 包二村 灶背村 海英村 圍仔村 新豐村 淺海村 淺澳村 田頭園村 後埔村 新饒村 上林村 北城村 南城村 角清村 前堆村 上洋村 曾厝村 角洋村 草洋村 戴厝村 角溪坂村 新布村 梅田村 霞博村 桂林村 湖坑村 橋頭村 滴水村 六桃村 南溪村 新酉村 蓮花村 更新村
碣石鎮-優勢特色:陸豐市碣石鎮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資源優勢,大力興辦海水養殖基地,做大養殖「蛋糕」,構築藍色產業經濟帶,使海水養殖業逐步發展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成為該鎮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今年前三季度,該鎮的海養產量和產值分別達到6297.8噸和9053.3萬元,比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長。九孔鮑魚碣石鎮地處陸豐市東南沿海,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40.3公里,海洋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1997年以來,該鎮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制定發展規劃,合理開發資源,按養殖項目不同,把沿海養殖劃分為三個區域,即蝦背澳、西澳鮑魚養殖帶,田頭園、前堆、淺澳沿海海膽、帶只養殖帶,內洋對蝦、優質魚養殖帶,以此向周圍地區輻射。同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租用土地上給予最低價格的優惠,積極引導有關單位和個人投資興辦養殖業,使海水養殖逐步興起,並朝著立體化的方向發展。鴻騰海產種苗養殖有限公司從1997年創辦蝦背澳鮑魚場開始,先後三次投入資金6000萬元,擴大養殖規模。兩澳鮑魚場先後投資2000萬元,建設了8000立方米水體的鮑魚養殖池,同時發展了1000畝的吊養蚝基地。內洋兩個養殖場採取合作的方式,引進香港、惠來的客商投資500萬元,改造了養蝦基地2300畝,並擴大養蝦面積400畝。桂林、霞博、梅田等地相繼建成精養對蝦池330畝,淺澳擴大海膽養殖面積600畝。沿海灘塗一帶逐步形成了藍色產業經濟帶。
㈤ 廣東潮州有什麼自然資源
潮州市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資源充沛,天然水能理論蘊藏量不少,可供裝機開發的水能14.48萬千瓦,占蘊藏量的83.8% 。全市現有耕地面積67.81萬畝,其中水田50.81萬畝,旱園17萬畝,人均耕地0.31畝;山林地面積200多萬畝。
潮州境內海洋水產資源主要有龍蝦、對蝦、石斑魚、海鰻、牡蜊、海馬、泥蚶、紫菜等。淡水水產資源主要有鯇、鰱、鱅、鯉、鯽魚等。礦產資源主要有錫、銀、鎢、鈹、黃鐵礦、鐵、磷礦、水晶、鉀長石和高嶺土、花崗岩等。
㈥ 橋頭鎮的資源特產
荷蘭豆 種植歷史悠久。產量高、質量好。歷年來主要以秋植(反季節)輔以冬種。1998年種植面積5500畝,總產量2800噸。出口港澳,遠銷歐美。
橋頭蓮藕 久負盛名,尤以潭坑社前塘為最。身細節疏、湯白不渾、肉粉軟幼、香味獨特。
橋頭紅瓜子 色澤紅亮,粒大飽滿,殼薄肉香。在省市的市場上享有高的聲譽。
橋頭楊桃 新植品種,97年始投產,產量高,質量好。一年三季皆開花結果,果大肉嫩,清甜爽口。已銷往省內各市、縣,初具盛名。
橋頭沙田柚 果大飽滿,肉質鮮嫩,晶瑩剔透,香甜可口,漸露頭角。
煤 初探工業儲量650萬噸,現仍是小煤窯生產,年產量3.5萬噸。銷往廣州、深圳、珠海、從化、花縣以及珠江三角洲等縣市。
鐵 現已發現鐵礦點13個,勘探儲量1076萬噸,部份礦已進行開采。
此外,還有葉臘石、瓷土礦等礦產資源,現已有少量開采。
㈦ 橋頭 是全亞最大的煤礦 還是鐵礦 有多少詳細點謝謝了!!
亞洲最大鐵礦在咱橋頭大台溝 位於橋頭鎮大台溝的鐵礦現已查明儲量超過30億噸,成為目前亞洲發現的最大鐵礦,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專程來溪「探班」 本溪市平山區橋頭鎮大台溝鐵礦現已探明鐵礦石儲量超過30億噸,這已堪稱亞洲最大的鐵礦引起了國土資源部領導的密切關注。6月18日晚,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徐紹史率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徐德明,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鍾自然等,專程趕到大台溝鐵礦勘探現場實地考察,並向勘探現場的幹部職工表示親切慰問。 陪同徐紹史來溪考察的領導有省政府副省長趙國紅,省政府副秘書長周萬春,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焉錦林、副廳長季風嵐。市委副書記、市長冮瑞,市委副書記李景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煥秋及市政府秘書長關紹威等陪同考察。 當晚19時40分,徐紹史部長登上大台溝的一座山皮來到正在勘探的一個鑽井前,他首先對勘探隊的幹部職工表示親切慰問,然後詳細了解了勘探作業情況。隨後,他又來到礦業岩心庫,聽取了技術人員對大台溝鐵礦勘探的和儲量情況的匯報,並仔細查看了鑽井才出的鐵礦石標本。最後,他要求有關部門要優先做好地下2000米一以內礦產資源評價,用最先進的理念和思路做好項目設計,讓大台溝鐵礦盡早為國家個地方做出貢獻。 2005年,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通過對鞍本地區鐵礦異常分析研究,選擇了本溪橋頭大台溝一場航磁異常進行異常查證工作,經大比例尺地質調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等方法,在大台溝磁異常上確定了首個驗證孔位置,2006年9月,驗證孔開鑽,在1280米處見到了鐵礦體。為了探明這個超大型鐵礦,勘探隊伍共打下17個勘探孔,面積覆蓋了長4公里、寬3公里的區域。這些探孔從地下1280米開始見礦,一直到地下1860米仍可開采出完整的鐵礦岩心。目前,最深的探孔已開采至地下2015米,且仍可見到品位較高的鐵礦石。 從2006年到現在已完成礦區1:2000地形測繪、1:1萬高精度磁法測量、EH4電法測深等工作,見礦深度在1100—1200米,終孔深度在1701米—2015米,均未穿透礦體。走向上控制礦體長1200米,傾向上控制礦體水平寬700米,均未控制到礦體邊界。據此計算,目前已查明的鐵礦儲量已超過30億噸,按理論估算,總儲量還有可能翻番,目前正在繼續勘探中。 據專家稱,這里的鐵礦石儲量相當於鞍本地區所有鐵礦礦區儲量的總和,同時大台溝鐵礦具有埋藏深、礦體延深大、傾角陡、礦體規模大等特點,礦床工業類型屬磁鐵礦和赤鐵礦混合型,為特大型鐵礦床,鐵礦類型為太古宙「鞍山式」鐵礦,是目前發現的亞洲最大的鐵礦,從勘探孔查明鐵礦石品位在25%—62%之間。
㈧ 橋頭河鎮的介紹
橋頭河鎮地處漣源北部,東鄰渡頭塘,南界石馬山,西連龍塘,北抵七星街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距市區31公里,距婁底市區25公里。是歷史上有名的商業古鎮。面積140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11萬人,現轄84個村、3個居委會。為特大鄉鎮之一。發展中的橋頭河特色鮮明,前景廣闊。該鎮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城鎮建設及工業發展迅速。
㈨ 碣石鎮的歷史變遷
距今約有4000—5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碣石田尾山生活,而碣石建制始於唐元和末年(公元820年),唐朝廷設石橋鹽場,建有石橋土城,時負責海豐縣(當時海豐未析出陸豐)全縣鹽務;自宋代設防保疆,碣石便成為嶺南粵東地區的海防重鎮,潮、惠兩州的門戶要地;清雍正九年陸豐未析前,碣石一直歸屬海豐縣,故此行政隨海豐縣歷史變更,陸豐析出後,碣石劃歸陸豐,行政便跟隨陸豐變遷,所以海陸豐的歷史變遷可作為碣石的參考,明代前碣石在歷史的長河裡伴隨著海豐縣而默默無聞。
明代縣下級設「都」,石橋土城行政歸屬海豐縣九都之一的「坊廓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為抵禦東南沿海倭寇侵犯,遂正式設立碣石衛(碣石之名由此而來,因境內多有怪石林立,如同石碑,地貌似山東碣石{今秦皇島碣石山鎮},故名碣石,通「皆石」),轄中、左、右、前、後5個內所及甲子、捷勝、平海、海豐4個千戶所,內5所旗軍共5600人,全衛旗軍10100餘人,並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廣東都指揮使花茂率軍督建了碣石衛城,自起碣石成為了明三十六衛之一(清承製),廣東海防七鎮之一,並與天津衛、沈陽衛及威海衛合稱中國明清四大衛;明嘉靖至隆慶年間(約1560年至1570年)倭寇屢次侵犯碣石,明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當時居住在衛城西門外石橋場的民眾常遭倭寇焚掠,禍亂迭起,社稷不安,海豐縣令張濟時親臨碣石發動群眾築城御倭,修築了石橋土城,故明代碣石有兩城:衛城駐軍,土城居民;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2年),總兵喻大猷領兵鎮守碣石衛,招撫沿海義軍,嚴於操練軍隊,因此於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3年),殲滅倭寇幾千名於大德港(今海豐與陸豐交界港灣),威震天下,使百姓得到生息;隆慶三年三月(1569年)海寇曾一本攻陷碣石衛,喻大猷討賊,八月曾一本伏誅;候繼高於明萬曆年間為碣石衛總兵,他一方面擴建玄武山寺,宣揚程(頤)朱(熹)理學,另一方面擴建、加築衛城,積極備戰,防禦倭寇侵擾,使當時社會得到相對穩定,經濟有新的發展;南明時期,明末代碣石衛總兵官張明珍橫征暴斂,眾叛親離,潮海七寇之一的蘇成擒殺而代之,故此碣石又名「老蘇城」。
清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蘇成身患重病,副將蘇利殺之取代;順治七年(1650年)初,清廷平南王尚可喜等領兵自南雄下韶州,碣石衛總兵官(南明出於籠絡,順勢封職)蘇利赴省城降清,蘇利得以原封不動;清初為了防止沿海民眾通過海上活動接濟反清抗清勢力,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順治十八年(1661年),更強行將江、浙、閩、粵、魯等省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碣石沿海,百姓為此流離失所,飢荒遍野,致使康熙三年(1664年)碣石總兵蘇利起兵抗清,粵東百姓紛紛響應,蘇利得以聚眾十數萬,清駐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揮師十萬討伐蘇利,雙方戰於南塘埔,蘇利於戰亂中被清兵亂箭射死,其眾潰敗,清兵順勢盪平碣石城及石橋土城;後朝廷思慮碣石為廣東東西分洋界點,作為惠州府、潮州府的門戶,其海防地位居重,戰略地位無可替代,遂於康熙八年(1669年)又派遣總兵一員重置碣石衛,復建碣石衛城,首任總兵官苗之秀到任後,目睹明城毀於戰亂,遂於原址西邊重建碣石新衛城;到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設立惠州府海防軍民同知一員,駐碣石衛城,對軍民實行統一管理 ;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以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新設陸豐縣,碣石自此納入陸豐縣治版圖;道光十九年(1836)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欽差大臣林則徐調動碣石衛水師珠江口布防,在穿鼻洋擊退英商船的挑釁,林則徐親題」水德靈長「匾額懸掛於元山寺,意寓表彰碣石水師戰績。
1911年10月10日武漢辛亥革命爆發後,11月1日同盟會領導人物陳炯民由香港附惠陽淡水策劃革命,派羅應平、曾國棕入碣石進行革命,11日陸豐全縣各地紛紛起義成功,各路革命軍組織圍攻碣石衛,當天碣石清末總兵吳夢說在鄉紳的勸服下,開城投降,被各地義軍共推為總督,21日夜舉家逃往上海;民國初期因碣石歸屬陸豐,隨陸豐屬潮循道,後屬東江行政專員公署、東江善後委員公署、東江綏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屬第一區專署;1927年11月初,海陸豐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了三次起義,11月8日彭湃與董朗為了清除國民黨軍在碣石的殘余勢力,派張威、林鐵史星夜前往金廂、碣石,動員組織工農武裝配合紅二師進攻碣石城,彭湃抵碣石城外玄武山,在自得居設立攻城指揮部,11日凌晨,在彭湃、董朗、張威、林鐵史等率領紅二師和東南各區的赤衛隊共三四千多人齊集玄武山圍攻碣石城,派玄武山僧人信德和尚攜書入城勸降,但遭到拒絕,經過艱難作戰,遂後攻入碣石城,直至1928年1月起義失敗,紅軍撤出碣石;民國三十年(1941年)碣石設區,當時的碣石區地域含有現代的碣石鎮、湖東鎮、金廂鎮,當年11月被日軍空襲佔領;民國三十一年-三十二年間(1942-1943年),陸豐縣飢荒,碣石鎮當時總人口 27000人,死了11190多人,逃荒外地649人,離妻賣子889人,絕戶的864戶,4980人;沙井居民區423戶,總人口2160人,餓死1300多人,絕戶的59戶;全鎮搬運工人297人,餓死了169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隨著日本法西斯的投降,碣石也迎來抗戰的勝利。
1949年11月11日據守碣石的海豐(國民政府)縣長戴可雄不敵投降,人民解放軍進入了碣石城(並整體拆毀了清衛城),宣告陸豐全縣解放!但其外海屬地東沙群島仍為國民黨軍隊所控制;1957年碣石鎮析置碣北、碣南、金廂、湖東四鄉,碣石區時轄碣石鎮和碣北、碣南、湖東、金廂一鎮四鄉;次年1958年碣南撤鄉並入碣石,湖東撤鄉置鎮;金廂1984年改區制,1986年置鎮;1992年碣北撤鄉置鎮,行政不在歸屬碣石,直到1996年3月,碣北鎮並入碣石鎮,汕尾市同意成立陸豐市碣石經濟技術試驗區,為副縣級建制(2001年被取消);而金廂、湖東撤鄉置鎮後行政不在歸屬碣石;上世紀90年代碣石被列入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2002年加入廣東省中心鎮規劃中;2007年入選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目錄,年末玄武山旅遊區晉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9年擬建為汕尾陸豐市唯一的國家一級漁港;2014年成為全國重點鎮之一;1996年碣北並入後,碣石現代行政區域形成,下轄西門、詩書、水朝、後城四個社區及37個行政村:南城村、北城村、紅衛村、包一村、包二村、淺海村、新饒村、新豐村、前堆村、田頭園村、海英村、圍仔村、灶背村、角清村、紅坡村、淺澳村、上林村、後埔村、新酉村、角洋村、六桃村、南溪村、橋頭村、滴水村、湖坑村、草洋村、上洋村、桂林村、更新村、蓮花地村、角溪坂村、曾厝村、霞博村、梅田村、港口村、新布村、戴厝村,並先後開發建設了北園、北斗、金獅、玉燕、玄武商業城等近12個平方公里的新城區。
㈩ 橋頭的遼寧省本溪市平山區橋頭鎮
橋頭鎮位於本溪市南郊,地理位置優越,南接本鋼,西接北鋼,總人口20135人,總面積103.1平方公里,管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是平山區僅有的一個鄉鎮。橋頭地秀人靈,冷暖適宜,交通便利。鐵路有沈丹線橫穿而過,沈丹高速公路下設一路口設在河東村旁。橋頭的水力、土地、礦產等資源十分豐富,如在河東村現有雲石儲藏帶。這里的雲石花紋美麗且儲量豐富,日本稱之為「羽衣鐵板石」,用其雕刻的硯台等工藝品成為遼東一寶,遼硯以此石得名,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近幾年來,通過全鎮上下的齊努力,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已形成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體,副業為支柱,農副工商相協調,內外經貿相結合的經濟格局
橋頭鎮五大優勢:
一、資源優勢。橋頭有豐富的雲石、硅石、鐵粉、地熱水、土地、林帶等資源。
二是區位優勢。橋頭鎮隸屬於平山區,是平山區境內唯一鄉鎮,因為是「唯一」的原因,使橋頭鎮占據了「天時」優勢。
三是地理優勢。橋頭鎮位於本溪市區東南十五公里,境內有沈丹鐵路、沈丹高速公路,橋榆線三級公路等,我們還位於北鋼、本鋼之間,這些地理優勢都為我們招商引資提供了「地利」優勢。
四是人文優勢。我們全鎮上下,齊心協力,同舟共濟,高漲的招商熱情,多年創造出的親商氛圍,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為投資者提供了「人和」氛圍。
五是發展優勢。當前全鎮上下齊招商,發展迅猛,鎮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經營上給予指導,法律上給予保護,使企業在橋頭地區得到快速發展,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鎮政府還始終不忘抓好小城鎮建設,建靚社區,扮靚橋頭,加大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用良好的鎮容街貌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