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資源
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資源是: 物質、勞動力和能源
❷ 構成人類社會資源的三大支柱是什麼
世界由物質、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組成,這是當今科學界所普遍認同的觀點,及構成人類社會資源的三大支柱。
物質當然是世界存在的基石,而如果一定要確認真正有資格與「物質」比肩的東西,那就非「意識」或「精神」莫屬了.「能量」作為物質做功的能力,不過是度量物質運動的一種物理量而已.然而,鑒於包括勢能、動能、熱能、電能、磁能、光能、化學能和原子能在內的各類能量的強大功能和巨大作用,人們特地以強調、突出的方式,將它與物質平起平坐.同理,作為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中各種符號所負載的訊息,特別是其內容為接收者預先所不知道的訊息,信息具有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的實際效用,因而亦為人們所重視和強調.所謂「三大要素」的說法,蓋源於此.當今社會的發展,除了必須依託大規模的物資流、資金流、人才流和消費流外,還離不開強大的信息流來實現物質與能量之間的無縫銜接.可見,包括新聞在內的信息傳播,的確在社會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系統中處於基本與核心的地位.
下面補充一下三大要素的起源:
認為世界是由物質、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組成的,這不光是在我國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看法,也是國際上流行多年的一種觀點.「信息」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指解釋、陳述,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為「information」.根據《牛津大詞典》記載,information在14世紀時被解釋為傳播的行為,在19~20世紀則被解釋為傳播的內容.從其英語語源上看,「in」是接收到消息,「formation」是順理成章.也就是說,信息是增長人們的知識、傳播各種事情和東西,是把我們不明確的知識弄清楚後整理成章,再傳遞給需要獲取信息的人.
作為科學術語,信息一詞最早出現在哈特萊(R. V. Hartley)於1928年撰寫的《信息傳輸》一文中.信息這一概念的形成與所謂「控制危機」有關.貝尼格(James R. Beniger)在《控製革命》(The control revolution)一書中指出,資訊社會肇始於19世紀日益復雜和加速變遷的物質、能量過程和經濟社會系統中廣泛存在的控制危機.正是這些危機所提出的跨地域控制、實時控制、科學管理等要求,導致整個社會對通信技術的需求與日俱增.隨著通信理論和控制論思想的出現,信息概念終於在20世紀40年代被提出.資訊理論的奠基人申農(C. E. Shannon)對信息給出了明確的定義:「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一定義被人們視為經典性定義而廣泛引用.此後,許多研究者從各自不同的學科出發,給出了多種不同的定義.今天,關於信息的定義已多達200餘種,但最重要的不外乎這樣三點:其一,信息是能夠減少不確定性的訊息,以符號的形式存儲、處理和傳播;其二,信息是一切通信和反饋控制系統的構成要素;其三,信息能夠再現或部分再現物質與能量過程.
誕生於20世紀40~60年代的系統理論,主要包括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即所謂「老三論」.物質、能量、信息是構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便是控制論的著名觀點之一.首次將信息與物質、能量相提並論的是控制論的創始人——美國科學家諾伯特•維納(N.Weiner):
機械大腦不能像初期唯物論者所主張的「如同肝臟分泌出膽汁」那樣分泌出思想來,也不能認為它像肌肉發出動作那樣能以能量的形式發出思想來.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不承認這一點的唯物論,在今天不能存在下去. 根據維納的說法,物質、能量和信息是相互有區別的,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基礎:世界由物質組成,能量是一切物質運動的動力,信息是人類了解自然及人類社會的憑據.如果說,申農主要是從信息的發送端來研究信息的,那麼,維納則著重從接受端如何利用信息來加以研究.正是在寫於1948年的這段話里,維納第一次把信息同哲學相關聯,尖銳地觸及了信息的本質定位問題.也正是這段話,啟示人們將信息與物質、能量並列為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 不光「老三論」突出地強調信息的作用,包括耗散結構論、超循環論和協同論在內的所謂「新三論」,對信息的重視程度也相當高.例如耗散結構論就認為,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是不斷地在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的.
❸ 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重要資源是除了物質、能源還有什麼
信息、物質、能量;課本里寫的
❹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幾種
1、土地資源
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
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2、水資源
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7億立方米。
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佔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
3、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
4、氣候資源
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
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5、海洋資源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
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6、生物資源
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
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❺ 現代社會中,人們把什麼稱為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有關於信息技術)
信息、物質、能量,被稱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本資源!
❻ ___、___、___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三大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含有水、無機鹽、維生素、蛋白質、糖類、脂肪六類營養物質,其中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的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人體的一切活動,包括學習、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約70%)主要來自糖類,脂肪是人體內備用的能源物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也能提供少量能量.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三大類營養物質,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
故答案為:糖類;脂肪;蛋白質;
❼ 現代社會中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有哪些
物質、能量、信息是不可缺少的。
這是一道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考試試題,考點是信息。
原題如下:現代社會中,人們把( )稱為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
A.物質、能量、信息 B.物質、知識、信息
C.物質、能量、知識 D.能量、知識、信息
❽ 幫忙。。。
一、資源
何謂資源?《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資源的定義是:"所謂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上述兩種定義只限於對自然資源的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二、人類對資源的認識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一)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二)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三)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新的資源觀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一)資源系統觀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二)資源辯證觀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三)資源層次觀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資源開放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五)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我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應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四、資源系統及其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夕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三)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五、資源系統的特點
(一)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二)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