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的地熱資源
黃衛星1裴捍華1崔海英2
(1.山西省地勘局地質處;2.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
山西省地熱資源豐富,目前地熱水主要用作浴療和農灌,個別用作熱帶種魚養殖、溫室栽培。隨著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地下熱水的利用將被提到議事日程,地熱能將在採暖、紡織洗染、烘乾、種植和養殖等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探討全省地熱資源對開發利用地熱能具有一定意義。山西地熱資源評價前人曾做過一些工作,據王連成等估算,山西地熱儲聚的熱能達68806.6×1011kJ,摺合標准煤2.34835×108t。據王龍等統計,截至1992年山西地下熱水點的總流量47×103m3/d,總熱流量33.9×106W,相當於燃燒1000 t/d的標准煤所放出的熱量。作者根據山西熱礦水出露分散,熱田面積小的特點,地熱資源評價中採用單個熱田評價,資源疊加的辦法,算得全省地熱資源總量:1.411969×1016kcal,摺合標准煤:1.41065×109t。
1 山西地熱資源分布特徵
山西已查明的地熱田28個,熱水水溫25~81℃。主要分布在汾渭地塹及忻州斷陷盆地,在部分邊山斷裂帶及山前傾斜平原部位也有分布。從全省已經勘查過的地熱田分布規律分析,熱儲層主要有碳酸鹽岩熱儲和第四系孔隙熱儲,地下熱水分布與活動性斷裂關系密切。據邢集善等人對晉南盆地居裡面和莫霍面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的研究,居里等溫面和莫霍面在汾渭地塹都具有上拱現象,汾渭地塹地殼厚度38~39km,地塹外圍(山區)地殼厚40~41km,因此,深部熱傳導是山西地熱的主要熱源。控制各斷陷盆地周邊形狀的深大斷裂落差可達4~5km,使大氣降水循環能達到4~5km深度,加之新構造運動使斷陷盆地基底更加破碎,為地下熱水上涌提供了通道,斷陷盆地中巨厚的沉積物形成導熱屏障,使熱量不易散發而形成地熱田。
山西熱礦水分布的盆地按基底岩性結構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基底岩性為碎屑岩加碳酸鹽岩結構的太原、臨汾、侯馬、運城盆地,在邊山大斷裂及凹陷盆地中基底隆起部位均是熱礦水富集的有利部位,且熱田規模較大。如①九原山—塔兒山隆起上的汾陽嶺,出露德西毛、安咸平等地熱田,地壘是地熱顯示的有利部位。位於河津—曲沃淺凹陷(基底埋深小於600m)的西馬、北池—清河一帶西海、高顯等地的地熱田都處在構造隆起部位,太原斷陷盆地的熱水主要受親賢地壘控制。而在一些深凹陷區,如運城凹陷,鑽井深度達2115~3000m,打成水溫70~72℃、單井出水量100~160m3/h的地熱井。②沿斷陷隆起和凹陷帶之間交界的深大斷裂帶,地下熱水點呈線狀分布,如臨汾—侯馬盆地地下熱水點主要沿兩個方向呈帶狀展布,一是沿NE—SW向展布,如襄汾德西毛—侯馬北庄,主要受洪洞—臨汾凹陷和塔兒山—九原山陷隆所控制。二是沿NEE—SWW 向展布,東自翼城南梁、曲沃海頭、侯馬驛橋、新絳北池、古堆泉至稷山的清河、萬榮等地,主要受河津—曲沃凹陷和塔兒山—九原山陷隆、稷王山陷隆所控制。晉中新裂陷中的祁縣熱水區,主要受西谷—南庄凹陷和侯城、平遙陷隆的控制。③地下熱水沿山前活動斷裂帶呈線狀分布。如太原神堂溝、清徐平泉,夏縣的南山底等熱水點都在斷裂帶上。這是由於山前深大斷裂新生代以來一直在活動,長期活動斷裂為地下水暢通及深循環提供良好的條件。
另一類是基底為古老變質岩結構的大同、忻州盆地,熱礦水只分布在基底凹中隆的斷裂深切部位,高溫中心在斷裂帶上,且熱田規模較小。如忻州、原平、定襄地下熱水,主要受代縣、原平、忻定凹陷所控制。
2 山西熱礦水的水化學特徵
2.1 水化學類型及其分布規律
熱礦水中陽離子以Na+、Ca2+為主,陰離子以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從基岩中直接吸取的熱礦水一般為Cl·SO4-Na型、與淺層冷水混合後水質類型發生變化,HCO3、Ca成分增加,水化學類型變得復雜。
2.2 熱礦水中微量元素組分
熱礦水中含有許多微量元素組分,如鍶、鋰、硅、溴、碘、硼、鐵、錳、硒、氟等,其含量明顯高於周圍地下水,較珍貴的鋰在熱礦水中含量在0.01~1.10mg/L,只在西馬、南山底、馬圈庠熱礦水中鋰含量較高,分別為:0.94、1.08、1.10mg/L。鍶的含量普遍高,其值介於0.26~4.92mg/L間,鍶含量大於1mg/L的熱礦泉12處,大於2mg/L熱礦泉6處,鍶含量最高的為新絳西馬熱礦泉。熱礦水中二氧化硅含量介於15.16~83.20mg/L間,二氧化硅的含量與水溫成正比,含量大於40mg/L的有8 處,含量最高為夏縣南山底。氟在熱礦水中含量較高,其值介於0.6~12.0mg/L間,最高含量為忻州奇村熱礦水,聞喜北關熱礦水含量最低,氟含量大於5mg/L的熱礦泉有7處。
2.3 熱礦水中氣體成分
本文使用山西僅有的四組樣品資料(其中2組自采,2組引用前人)。熱礦水中氣體含量主要的N2、O2、CO2等,其次還有少量Ar、He、H2等,N2占氣體總量69.84%~88.90%,熱礦水中N2/O2為4.12~12.43,Ar/N2為0.0061~0.03,與空氣中N2/O2比、Ar/N2比對照,說明熱礦水是由大氣降水形成的,大營熱礦水中Ar/N2比為0.61%,有生物成因的氮混入。熱礦水中CO2氣體含量較低,在1.6%~2.37%,Ar含量較富,為0.48%~3.33%,由此可命名為氬熱礦水。
2.4 熱礦水同位素特徵
本文採集同位素8 組(分析氚、δD、δ18O),引用前人資料2 組,δD在-7.05‰~86.6‰之間,δ18O在-10.20‰~12.05‰之間。把δD、δ18O值點在相關圖上,均落在國際雨水線附近。氚值含量:大部分地熱水接近本底值,只有渾源湯頭、新絳北池在8~20 TU之間。
3 山西地熱資源評價
3.1 地熱資源評價原則
本次評價以原省地礦局開展過的普查、詳查、物探資料為主,收集其他部門資料作為補充,評價的地熱儲量,達到A+B 級資源的地熱田有原平大營、忻州奇村、盂縣寺坪安、夏縣南山底。大部分地熱田為C+D級儲量。評價中揭露熱礦水按25℃劃出熱田邊界。鬆散層孔隙熱儲根據鑽探、物探等手段取得的參數可下推至基岩面,推測的熱儲層厚度按鑽探揭露熱儲層厚度比例計算。孔隙熱儲底部的變質岩熱儲只取風化殼30m厚。岩溶裂隙熱儲按鑽探資料揭露地層厚度,選取岩溶裂隙發育厚度計算。太原市親賢地壘地熱田根據3個勘孔結合物探查明的基底構造,估算地熱田面積70km2,侯馬盆地依據2個勘探孔結合物探資料估算地熱田面積100km2。運城盆地依據2個勘探孔及基底構造特徵估算地熱田面積392km2。有單泉(井)出露的地區,無其他資料,熱田面積按1km2計算。考慮到渾源湯頭、盂縣寺坪安、清徐平泉、祁縣王村地熱田條件比較特殊,採用孔口(泉口)放熱量的方法進行地熱資源估算。
3.2 地熱資源計算
3.2.1 選用熱儲法計算
淺層地熱能:全國地熱(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場經驗交流會論文集
式中:QR為地熱資源量(kcal);A為熱儲面積(m2);d為熱儲厚度(m);tr為熱儲溫度(℃);tj為基準溫度(即當地地下恆溫層溫度或年平均氣溫)(℃);.c為熱儲岩石和水的平均熱容量(kcal/m3·℃)。
淺層地熱能:全國地熱(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場經驗交流會論文集
式中:ρc、ρw分別為岩石和水的密度(kg/m3);Cc、Cw分別為岩石和水的比熱容(kcal/kg·℃)
用熱儲法計算的資源量不可能全部被開采出來,只能開采出一部分,二者的比值稱為回收率。
用體積法計算時,對新生代砂岩,當孔隙度大於20%時,熱儲回收率定為0.25;孔隙率等於和小於20%時,回收率選取0.15。本次評價的孔隙熱儲只有大營地熱田利用實測資料,回收率選取為0.25;其他地熱田無實測資料,均選取了0.15。碳酸鹽岩裂隙熱儲回收率定為0.30,中生代砂岩和花崗岩等火成岩類熱儲回收率則根據裂隙發育情況定為0.08。按1720 kcal=1kg標准煤折算。
3.2.2 選用放熱量法計算
QH=Q開·Cw(tw-tj)
式中:QH為熱礦水放熱量(kcal/s);Q開為熱礦水開采量(L/s);Cw為熱水的比熱(kcal/m3·℃);tw為熱礦水水溫(℃);tj為恆溫層溫度(℃)。
3.2.3 評價方法及參數選取
天鎮馬圈庠、陽高孤山廟、原平大營、定襄湯頭、忻州奇村、頓村地熱田評價中,基本應用了原報告中取得的系列參數,作者認為原報告中參數比較合理,鑽探、物探、化探、抽水試驗等方法均應用,大營還實測了熱物性參數。
渾源湯頭、盂縣寺坪安、清徐平泉、祁縣王村地熱田採用放熱量法進行評價,因為渾源湯頭、盂縣寺坪安熱田面積小,熱水直接從變質岩裂隙中湧出,利用熱儲法計算資源量偏小。清徐平泉流量大、溫度低,用熱儲法計算資源量偏大,祁縣王村只有極少數井抽取地熱水,且溫度較低,用熱儲法計算資源量也偏大。
山西南部地熱田分布最多,但目前開采層大多為100~200m的孔隙熱儲層,收集到現有資料,岩溶開采井較少,深度不超過800m,多分布在汾陽嶺、海頭、高顯、仁和和九原山地熱田,熱田面積選取了《山西南部地熱資源普查報告》中用物探結合熱水點出露圈定的面積,熱儲厚度用已有岩溶熱水井揭露的熱儲厚度按岩溶地層富水岩組估算厚度。熱儲溫度有測井曲線的按實測熱儲層溫度選取,沒測井溫度曲線的用井口水溫按當地地溫梯度推算。太原、侯馬、運城盆地地熱田按勘探孔揭露的熱儲層厚度計算,熱田面積根據物探資料查明的基底構造估算。
3.2.4 計算結果
資源計算中有實測參數的地熱田用實測參數,無實測參數的地熱田選經驗值。計算結果得知,山西已查明的地熱資源總量:1.411969×1016kcal,可回收地熱資源:2.426314×1015kcal,可回收地熱資源摺合標准煤:1.41065×109t。各地熱田資源量見表1。
表1 山西省地熱資源統計表
續表
參考文獻
[1]山西省太原神堂溝地熱田勘察報告,山西地礦局第一水文隊
[2]山西省南部地熱資源普查報告,山西省地礦局第二水文隊
[3]山西省地下熱水志,山西省地質礦產局環境地質總站
② 地熱怎麼形成的
地熱是指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熱流,是來自地球內部的一種熱能資源。你對地熱有多少了解?下面由我為你詳細介紹地熱的相關知識。
地熱怎麼形成的地熱來源主要是地球內部長壽命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鈾238、鈾235、釷232和鉀40等)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熱在地球上有不同的呈現形式。按照其儲存形式,地熱資源可分為蒸汽型、熱水型、地壓型、乾熱岩型和熔岩型5大類。
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徑約為6371km的實心球體。它的構造就像是一個半熟的雞蛋,主要分為三層。地球的外表相當於蛋殼,這部分叫做“地殼”,它的厚度各處很不均一,由幾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陸殼較厚,海洋殼較薄。地殼的下面是“中間層”,相當於雞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狀態的岩漿構成,厚度約為2900km。地殼的內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
地球每一層的溫度很不相同。從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溫度就升高3 ℃,在地熱異常區,溫度隨深度增加的更快。中國華北平原某一個鑽井鑽到1000米時,溫度為46.8 ℃;鑽到2100米時,溫度升高到84.5 ℃。另一鑽井,深達5000米,井底溫度為180℃。根據各種資料推斷,地殼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溫度約為1100 ℃~1300 ℃,地核約為2000 ℃~5000 ℃。
地殼內部的溫度產生的熱量,它的熱量是哪裡來的呢。一般認為,是由於地球物質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有人估計,在地球的歷史中,地球內部由於放射性元素衰變而產生的熱量,平均為每年5萬億億卡(即卡路里)。這是多麼巨大的熱源啊。
1981年8月,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如開了聯合國新能源會議,據會議技術 報告 介紹,全球地熱能的潛在資源,約為,相當於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45萬倍。地下熱能的總量約為煤全部燃燒所放出熱量的1.7億倍。豐富的地熱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
到2050年,根據不同部門的估算,中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方案:高方案為3.6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30%),中方案為2.4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低方案為1.2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0%)。地熱不僅僅限制於地球上,將來人們可以到遙遠的外太空,開發地熱資源。
地熱的世界分布
拉德瑞羅地熱田:世界地熱發電的先驅
拉德瑞羅地熱田位於義大利羅馬西北面約180公里處,開發面積大約100平方公里。該地熱田由8個地熱區組成。拉德瑞羅地熱田儲集層內蒸汽的最高溫度為310℃。拉德瑞羅地熱電廠的總裝機容量為38.06萬千瓦,名列世界第四。
蓋瑟斯地熱田:全球地熱田之冠
蓋瑟斯地熱田是目前所知世界最大的地熱田,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北面約120公里處,面積超過140平方公、里,儲集層蒸汽溫度最高達280℃。1988年,該地熱田電廠的總裝機容量達到204.3萬千瓦,真正稱得上世界第一。
懷拉基地熱田:紐西蘭的地熱之星
懷拉基地熱田位於紐西蘭北島中部陶波湖的東北側。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開發的大型熱水田,利用熱水發電的 方法 和 經驗 從這里開始。該地熱田熱水溫度最高達到265℃。
菲律賓地熱田:地熱田中的後來居上者
菲律賓目前共有地熱田和地熱區30處,其中已發電者4處,具有開發潛力的6處,正在鑽探和開發的9處,其餘11處仍在進行地面研究。1995年菲律賓地熱發電的總裝機容量達到122.7萬千瓦,21世紀以來,更是接近200萬千瓦,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冰島地熱田:大西洋中脊上的地熱奇苑
冰島已知高溫地熱田和地熱區共21處,全部分布在新火山活動帶(距今70萬年以內)之內,其中勘探與開發較多的地區大部分集中在冰島西南、首都雷克雅未克的附近,以及東北的克拉夫和諾馬夫雅克;雷克雅未克附近已開發的地熱田包括雷克雅未克市區范圍內以及市區東北約15公里的雷克低溫熱水田、斯瓦勤格高溫熱水田,以及尼斯雅維勒和魁瓦歌帝高溫熱水田。
前二者所產630℃~128℃的熱水全部供首都地區13萬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房屋供暖之用,後二者所產高溫熱水(260℃-38O℃)除一部分准備將來供應首都地區供暖外,其餘將用於發電。
地熱的應用前景
在世界上80多個直接利用地熱的國家中,中國直接利用熱地裝置采熱的能力已經位居全球第一。鑒於西藏自治區居全國之首的地熱資源,西藏有著開發利用地熱的廣闊前景。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以來,由於能源短缺,地熱能作為一種具有廣闊開發前景的新能源日益受到關注。地熱能除了用於發電之外,更為大量地直接用於採暖、製冷、醫療洗浴和各種形式的工農業用熱,以及水產養殖等。
與地熱發電相比,地熱能的直接利用有三大優點:
一是熱能利用效率高達50%-70%,比傳統地熱發電5%-20的熱能利用效率高出很多;
二是開發時間短得多,且投資也遠比地熱發電少;
三是地熱直接利用,既可利用高溫地熱資源也可利用中低溫地熱資源,因之應用范圍遠比地熱發電廣泛。當然,地熱能直接利用也受到熱水分布區域的限制,因為地熱蒸汽與熱水難以遠距離輸送。
③ 地熱發電適用於哪些地區
地熱發電,僅適用於活火山活躍的少數地區,例如西藏。
④ 地熱能源是什麼
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
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650至1200℃。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岩涌至離地面1至5公里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熔岩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滲出地面。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
地熱能大部分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性熱能,它起於地球的熔融岩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還有一小部分能量來自太陽,大約占總的地熱能的5%,表面地熱能大部分來自太陽。地下水的深處循環和來自極深處的岩漿侵入到地殼後,把熱量從地下深處帶至近表層。其儲量比人們所利用能量的總量多很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該區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發區。它不但是無污染的清潔能源,而且如果熱量提取速度不超過補充的速度,那麼熱能是可再生的。」
怎樣利用這種巨大的潛在能源呢?義大利的皮也羅·吉諾尼·康蒂王子於1904年在拉德雷羅首次把天然的地熱蒸氣用於發電。地熱發電是利用液壓或爆破碎裂法把水注入到岩層,產生高溫蒸氣,然後將其抽出地面推動渦輪機轉動使發電機發出電能。在這過程中,將一部分沒有利用到的水蒸氣或者廢氣,經過冷凝器處理還原為水送回地下,這樣循環往復。1990年安裝的發電能力達到6000MW,直接利用地熱資源的總量相當於4.1Mt油當量。
地熱能是一種新的潔凈能源,在當今人們的環保意識日漸增強和能源日趨緊缺的情況下,對地熱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其中距地表2000米內儲藏的地熱能為2500億噸標准煤。全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為每年68億立方米,所含地熱量為973萬億千焦耳。
⑤ 地熱資源的我國概述
我國是地熱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地熱資源總量約佔全球的7.9%,可采儲量相當於4626.5億t標准煤。我國的高溫地熱資源(熱儲溫度≥150℃)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以及台灣省,環太平洋地熱帶通過我國的台灣省,高溫溫泉達90處以上;地中海喜馬拉雅地熱帶通過西藏南部和雲南、四川西部。西藏高溫熱田主要集中在羊八井裂谷帶,其中藏南西部、東部及中部約有108個高溫熱田,構成中國高溫熱田最富集的地帶;雲南是全國發現溫泉最多的省,高溫熱田主要分布在怒江以西的騰沖-瑞麗地區,約2O處;川西分布著8個高溫地熱區,為藏滇高溫地熱帶的一部分。我國主要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中低溫地熱資源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全國各地,主要分布於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山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其主要熱儲層為厚度數百米至數千米第三系砂岩、砂礫岩,溫度在40~80℃左右,已發現全國共有地熱溫泉3000多個,其中高於25℃的約2200個。從溫泉出露的情況來看,我國主要有四個水熱活動密集帶[1]:藏南-川西-滇西水熱活動密集帶;台灣水熱活動密集帶;東南沿海地區水熱活動密集帶;膠東、遼東半島水熱活動密集帶。從地質構造上看,我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構造活動帶和大型沉積盆地中,主要類型為沉積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
我國地熱資源開發現狀
我國地熱資源的利用歷史悠久,但真正大規模勘查和開發利用始於20世紀70年初期,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需求的推動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更加彭勃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對地熱資源認識的提高,出現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熱潮,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截至2005年底,全國每年直接利用的地熱提供資源量已達44570萬m3,居世界第一位,至2010年預計年開采地熱水總量可達到900×106m3,開采利用的熱量摺合標准煤約495×104t/d。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在供暖、供熱水、醫療保健、洗浴、娛樂、溫室、種植、養殖及工業應用等方面均達到一定規模,其中供熱採暖佔18.0%,醫療洗浴與娛樂健身佔65.2%,種植與養殖佔9.1%,其他佔7.7%,初步形成了有我國特色的地熱產業。但目前我國地熱開發利用仍處於初級階段,地熱在能源結構中占的比例還不足0.5%。
⑥ 中國地熱水資源總量估算
目前,我國地熱資源評價的依據是國家標准《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GB11615-89)和部頒標准《地熱資源評價方法》(DZ40-85)。資源計算針對熱儲層儲存的地熱能和地熱流體,同時計算熱儲中的儲存熱量(J)、儲存地熱流體量(m3)、地熱流體可開采量(m3/d或m3/a)及其可利用的熱能量(J)。山區泉(井)口溫度≥25℃,為地熱資源評價的溫度下限,低於上述標準的泉(井)點不予計算評價;平原區按地溫梯度≥3℃/100m的地區來圈定地熱(田)異常區進行地熱資源計算。計算2000m以淺的熱儲地熱資源量和熱水資源量。根據前述兩個規范,估算全國主要沉積盆地儲存的地熱能量為73.61×1020J,相當標准煤2500×108t。全國地熱水可開采資源量為68×108m3/a,所含熱能量為963×1015J,摺合每年3284萬t標准煤的發熱量(表1-6)。其中:山區對流型地熱水可開采資源量為19×108m3/a,熱能量為335×1015J/a,摺合每年1142×104t標准煤的發熱量;平原區以消耗儲存資源量為主、傳導型的地熱水近期可開采量為49×108m3/a,熱能量為628×1015J/a,摺合每年2142萬t標准煤的發熱量。山區和平原區地熱水可開采水量分別占總量的28%和72%,山區和平原區可開采熱量分別佔全國地熱能可利用量的35%和65%。
表1-6 全國地下熱水可采資源量估算表
由於淺層地熱能總量目前尚無統一評價標准,以及埋深大於2000m的地熱資源和地溫梯度非異常區的地熱資源均沒有進行過計算,所估算的地下熱水資源量僅為我國地熱資源的一部分。
⑦ 全球地熱潛在的資源量約為現在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多少倍
一般認為,是由於地球物質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有人估計,在地球的歷史中,地球內部由於放射性元素衰變而產生的熱量,平均為每年5萬億億卡(即)。這是多麼巨大的熱源啊。1981年8月,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如開了聯合國新能源會議,據會議技術報告介紹,全球地熱能的潛在資源,約為,相當於現在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45萬倍。地下熱能的總量約為煤全部燃燒所放出熱量的1.7億倍。豐富的地熱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
⑧ 地熱資源有哪些類型
地球內部儲藏了巨大的熱能,僅地表以下10千米范圍內的地熱資源量就達3.57億億噸標准煤。地熱能有以下五種類型:
(1)蒸汽型,是儲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的高溫高壓蒸汽,可直接用來發電,開發利用方便,但蒸汽型資源僅佔地熱資源的0.5%。
(2)熱水型,以熱水或水汽混合的形式儲存在地下,按地下熱水的溫度又可分為低溫型(90℃以下)、中溫型(90~150℃)和高溫型(150℃以上)。熱水型地熱資源約佔地熱資源總量的10%,分布較廣,而且開發利用方便。北京著名的小湯山溫泉就是熱水型地熱資源。
(3)乾熱岩型,儲存在地下熾熱的岩體中的熱能,完全不含水和蒸汽,約佔地熱資源總量的30%。由於乾熱岩體的破碎和水在熾熱岩體中的循環和熱交換都是技術上的難題,因此乾熱岩型地熱資源目前還難以開發利用。
(4)岩漿型,是融岩和岩漿中的熱能,埋藏在距離地面10千米以下,溫度可達1500℃以上,有火山活動的地區,則埋藏較淺。岩漿型地熱約佔地熱資源總量的40%,但目前還沒有開發利用的可能。
(5)地壓型,是封存在地下的2~3千米處的高壓流體礦產如石油、天然氣、鹽鹵水中儲存的熱能,約佔地熱資源總量的20%,有重要開發價值。
目前,人類能開發利用的還主要是地表附近岩石孔隙中的熱水和蒸汽中的熱能,地下熱水可直接用於水產養殖、溫室栽培、居民住宅供暖以及溫泉沐浴。目前全世界每年直接開發利用的地熱能相當於6億噸石油。溫度較高的地熱水或蒸汽還可用來發電。1995年,全世界地熱發電量達480.4億千瓦時,佔全世界發電量的0.34%,所佔比例雖然不高,但卻是增長速率最快的,與1985年相比,全世界的發電量增加了34%,而地熱發電增加了69%。
我國地熱資源分布廣泛,早在東周時期就有了開發利用溫泉的文字記錄。目前,已經發現的出露地表的溫泉有3500多處,已經探明的地熱儲量摺合31.6億噸標准煤。除了全國各地的溫泉在水產養殖、溫室植物栽培和旅遊、醫療方面的開發外,西藏的羊八井地熱田已經有一定規模的開發利用:日產熱水109500立方米,除了溫室供暖,還有7台機組發電,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
⑨ 地熱資源儲量豐富嗎
由於地表以下10千米的地熱分布過於分散,並不是處處都可以開發,也不是所有開發出來的地熱都具有商業價值。人們能夠利用的僅僅是指地熱集中在可達深度和限度容積內,其溫度足夠用於發電或發熱利用的那些資源。地熱相對富集區稱之為地熱田。地熱的分布與地球6大主要板塊和一些小的單個板塊構造有關,板塊邊緣總是最薄弱的地方,也是高溫地熱田的分布地帶。按照地熱資源的分布,全球有5個著名的地熱帶,即環太平洋地熱帶、大西洋中脊地熱帶、紅海一亞丁灣一東非裂谷型地熱帶、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縫合線型地熱帶和中亞地熱帶。
地熱資源十分豐富,約為全球煤熱能的1.7億倍,是全世界現產煤炭總發熱量的2000倍。以地下3千米以內的地熱來說,即使按1%的利用率來計算,也相當於29000億噸標煤的能量,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地熱資源表現方式有多種,主要有稱為水熱對流系統的地下蒸汽、地熱水和稱為熱火成岩系統的岩漿、不可滲透的地下乾熱岩體。目前,人們能開發利用的主要是地下蒸汽和地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