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業食品加工產品出口國,法國是歐盟第一大農業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糧食、油料作物、甜菜、葡萄酒、牛肉、禽肉的最大生產國),近年來,每年的農產品產值達655億歐元。法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2,700公里,有著名的港口,可與世界各地相通。高速公路非常發達,可通往歐洲各地。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將法國與隔海相望的英國聯成一體。法國的航空也同樣四通八達。諸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基礎設施為法國的對外貿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Ⅱ 歐洲國家主要出口什麼類產品一般出口到哪些國家
伊力諾依公司的產品木質以歐洲橡木為主,胡桃木色和中國風色佔大多數,其創意從1995年成立到現在,經過十年的發展,已成為行業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公司
Ⅲ 列舉歐洲主要巷口的進出口貨物
1. 鹿特丹(Rotterdam)
鹿特丹位於荷蘭西部北海沿岸,距海牙東南30公里,萊茵河與新馬斯河匯合口葉處北海航運要沖,扼西歐內陸通海咽喉。這里不僅有400條海上航線通往國內和世界主要港口,並有多條高速公路、鐵路、石油與西歐稠密的陸上交通運輸網相連,通過萊茵河和有關運河可與歐洲的主要河道相通。目前,萊茵河-美因-多瑙運河已經建成,由鹿特丹可沿海直達黑海。四通八達的水陸運輸聯系,使鹿特丹的腹地范圍廣及西歐,並涉及北歐、中歐和東歐部分地區,成為歐洲大陸的門戶和進出口貨物的轉運中心,素有「歐洲門戶」之稱。
鹿特丹具有70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口和城市得到恢復並加以重建。港區沿馬斯河南岸大力向西推進,並在羅曾堡島及其以西陸續建立了面積達81.5平方公里的3個新的港口工業區,使港口面貌煥然一新,並吸引了更多的工業建設和大宗的貨流。到1962年,港口吞吐量超過9600成噸,躍居為世界第一大港。1995年,該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2,946億噸。
鹿特丹港進出貨物的90%以上屬大宗貨物。 在海運貨物構成中,原油及石油產品佔1/2以上。鹿特丹港是歐洲重要的集裝箱 存放和轉運中心。1995年,其裝卸的集裝箱達480萬標准箱, 以重量計算則達5250萬噸。目前,在距鹿特丹公里處的北海之濱,建立了一個大型集裝箱無能無力保心。在2000年前,將有一毓集裝箱碼頭建成並投入使用,從而鹿特丹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900萬標准箱。
鹿特丹港的進出口貨物,有60%屬過境貿易和轉口貨,80%的糠谷飼料轉口到歐洲。貨物主要來自亞洲、歐洲,其次為南美洲和非洲。其中,歐洲的吞吐量佔1/4以上,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等歐盟國家是主要貿易對象。因此,眾又把鹿特丹稱為西北歐貨物的轉運和分配中心,轉運的貨物主要是石油、煤炭。除公路、鐵路和石油管線外,萊茵河是鹿特丹中轉貨運的大動脈,在由鹿特丹中轉的貨物中1/3靠萊茵河、斯海爾德河等運送。 在水運的推動下,鹿特丹已發展成為西歐的貿易中心和重要的工業基地。為了適應大宗貨物過境、儲存、轉運和分銷的需要,港口辟了自由港。鹿特丹的工業以與港口有關的煉油、石油化工和機械為基礎,利用大量輸入的原油和其它工業原料,建成了5個大型煉油企業以及造船、汽車裝配、電子、麵粉加工、製糖、釀酒、玻璃、肥皂等輕重工業,形成了以煉油、石油化工為中心,港口和工業相結合的強大的「港口工業綜合體」。
2. 安特衛普港(Antwerp)
安特衛普港是比利時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和歐洲設備先進、生產效率高、交通方便和經營管理科學性強的著名大港之一。它位於比利時北部斯海爾德河下游,距北海約80公里處。 安特衛普港港區剖面為1.78萬公頃,水域面積為1800公頃,港口幾乎完全建在斯海爾德河兩岸人工掘成的運河及許多「港汊」之中。整個港口既規模宏大,又顯得井井有條。 港區碼頭岸線總長約80公里,備有汽車、鋼材、礦產、煤炭、穀物、木材、集裝箱等各類碼頭,共有泊位757個,其中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有310多個。安特衛普港有300多條定期航線通往世界的800多個港口,每年進出港口的船隻達1.63萬艘次,各種貨物的年吞吐量達9000萬噸。
Ⅳ 歐洲有哪些石油輸出國
歐洲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對石油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且它本身的石油儲量和開采就不多。所以一般是沒有石油輸出的。 只有一個俄羅斯是石油開采和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但是它是一個地跨亞歐兩州的國家,所以嚴格說起來也不算是歐洲國家。
Ⅳ 埃及計劃建立向歐洲出口東地中海天然氣的平台,這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埃及正在計劃建立向歐洲出口東地中海天然氣的平台,其實這也是出於埃及應對糧食危機的無奈之舉。按照目前埃及和歐盟的各取所需來看,這將會能夠緩解歐洲的能源壓力,同時也能夠緩解埃及的糧食危機。
不管埃及在這場交易當中最終有沒有吃虧,目前能夠看到的影響基本上都是正向影響。目前不僅能夠緩解歐洲能源壓力,而且還能夠有效降低歐洲天然氣的價格,再加上歐洲地區目前已經停用了石油等高耗能的資源,天然氣無疑是最佳選擇。還需要注意的則是歐盟給埃及提供的1億歐元能夠及時緩解當地的糧食危機,這也算是埃及用天然氣來換金錢的結果。
Ⅵ 中國、西歐、日本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礦產資源是什麼
中國、西歐、日本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礦產資源是C、鐵礦石
澳大利亞大量出口的礦產資源是煤炭和鐵礦石,中國煤炭豐富。
Ⅶ 歐盟多為經濟發達國家,其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從今年3月5日起,歐盟對聯合國確定的48個最不發達國家完全開放除武器以外的所有產品市場,不再實施配額和關稅限制。歐盟這一舉措有利於這些不發達國家擴大對歐盟出口、吸引外資流入、加快改革開放,從而減少貧困。但這一歧視其他欠發達國家的政策會加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和利用外資領域的矛盾,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受害者之一。對歐盟來說,有利於其推動新一輪世貿談判,減緩美國等國家要求其開放農產品市場的壓力,提高歐盟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發言權和地位。我國應充分利用這一政策,把國內過剩和比較優勢減弱的部分產業轉移到這些不發達國家,間接擴大我對歐盟出口。
最近,歐盟委員會宣布,從今年3月5日起,歐盟對聯合國確定的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見附錄)開放除武器以外的所有產品市場,不再實施配額和關稅限制。但對糖、大米和香蕉三種敏感商品設定了過渡期,其中香蕉的關稅從2002年1月1日起,每年降低20%,到2006年1月1日實行零關稅;大米的關稅從2006年9月1日起減少20%,2007年9月1日起減少50%,2008年9月1日起減少80%,到2009年9月1日全部免稅;糖的關稅從2006年7月1日起減少20%,2007年7月1日起減少50%,2008年7月1日起減少80%,到2009年7月1日全部實行零關稅。同時,為這三種商品自由進口的延緩進行補償,把糖和大米的零關稅進口配額在90年代出口數量最多的一年的基礎上,每年增加15%。
為防止其他國家通過這48個國家轉出口商品到歐盟,歐盟成立了專門機構嚴格檢查進口商品,確保商品原產地規則的實行,以防欺詐。
歐盟的這一舉措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貧窮國家的歡迎。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認為,歐盟的這一行動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信息,即歐盟希望開展自由貿易,貧困國家有真正的機會通過出口減少貧困。安南並敦促其他發達國家步歐盟後塵對貧困國家開放市場。那麼,歐盟的措施會對貧窮國家和歐盟有何影響?
一、對貧窮國家的影響
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口約6億,佔全球人口的10%以上,按購買力評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天不到1美元。其出口額約為250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0.4%,出口商品80%以上是農產品和礦產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每年不到50億美元。歐盟是這48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1999年對歐盟出口總額為90億歐元,占其總出口35%。
從目前情況看,歐盟的這一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政治姿態,對48個貧窮國家的直接經濟意義不大。首先,這些國家除農產品、紡織品以外的其他產品基本可以自由進入歐盟市場,平均關稅不到4%,而對大米和糖這兩種大宗出口商品,歐盟設置了配額,到2009年,大米的配額才達到6696噸,糖的配額為19.7萬噸;其次,這些國家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國內生產的產品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除了自身消費外已沒有什麼剩餘產品可供出口,短期內不可能利用歐盟對其放開市場的機會擴大生產;第三,許多國家經濟體制僵化、國內戰亂、政局動盪、腐敗叢生、管理混亂,國內出口設施和其他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對外貿易活動。盡管如此,歐盟的政策畢竟關注了最不發達國家的利益,會對這些國家努力減少貧困帶來積極影響。
(一) 增加對歐盟的出口,特別是農產品和紡織品的出口。雖然歐盟的平均關稅僅為4%,但對主要糧食產品如肉類、糖、牛奶、奶製品、巧克力等關稅稅率為100%,香蕉的稅率高達150%,果汁、肉類罐頭、糖果的稅率超過30%,紡織品、服裝和鞋類的稅率在15%-30%之間。農產品、加工食品和紡織品都是發展中國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歐盟對這些產品進口設置高貿易壁壘,使發展中國家的這些產品難以進入歐盟市場。同時,歐盟又通過共同農業政策保護內部市場價格,導致歐盟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和國際市場價格差別較大(見表1),有的產品如糖、羊肉、黃油等價格相差2-3倍。
歐盟放開市場,使這些國家在農產品和紡織品上的價格競爭優勢大幅度提高,這些國家可以通過從周邊國家低價進口產品用於國內消費、高價出口本國產品到歐盟換取價格差,以及從歐盟進口原料在本國進行加工後再轉口歐盟實現增值這兩種方式迅速擴大其出口,克服其國內生產能力不足的弊端。據歐盟有關機構估計,歐盟的這一舉措可使48個最不發達國家每年增加對歐盟出口15億歐元左右。如果這些國家未來的生產能力增強,出口會更多。
(二)有利於吸引外資。歐盟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市場,在歐盟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是各國努力擴大對外貿易、發展本國經濟的首要目標。但歐盟相對美國來說,進口限制較多,除實行關稅和配額等貿易壁壘外,動輒對一些國家實施反傾銷,嚴重影響了一些國家對歐盟的出口。歐盟開放市場,可促使其他沒有享受這一待遇的國家把某些產業轉移到這48國中政局穩定、資源豐富、經濟發展勢頭好的國家去生產,利用歐盟開放市場的機會,間接擴大對歐盟出口。
(三)為貧困國家經濟改革提供動力。8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推動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但世界上許多貧窮國家未能從全球經濟日益開放中獲益,除了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外,另一個原因是他們自身政策和機構問題,一些國家固守過時的、陳舊的體制和觀念,不思進取。同時,由於貧窮國家被排斥在全球化之外,導致國與國之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引發反全球化、反貿易自由化的浪潮不斷高漲,一些貧困國家對貿易和經濟自由化的態度更為消極,體制改革裹足不前。歐盟的舉措將促使這些國家接受開放的經濟體制和自由貿易法則,為其改革開放提供了動力,有利於其長期的經濟發展和消除貧困。
(四)歐盟僅給48個最不發達國家開放市場,對其他欠發達國家有失公允。短期內歐盟的市場容量一定,貧窮國家出口結構基本一致,最不發達國家對歐盟出口多就意味著其他發展中國家出口相應減少。因此,這一歧視性政策會加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和利用外資領域的競爭與矛盾,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受害者之一。
二、對歐盟的影響
歐盟從這48個最不發達國家進口僅占歐盟從區外進口的1%,與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可忽略不計,從經濟總量看不會對歐盟造成影響。但歐盟的舉措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提高了歐盟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發言權和地位。
(一)有利於新一輪世界貿易談判取得成效。由於最不發達國家沒有從世貿組織和多邊貿易體系中得到好處,對開展新的全球多邊貿易談判態度消極,導致1999年年底的美國西雅圖世貿會議失敗。這之後,歐盟急於重新啟動新一輪世貿談判,解決農業和金融、保險、電訊等服務領域的全球市場開放問題,以獲取自身的最大利益。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拉米就多次表示,由於世貿組織無法進行新一輪談判,目前的區域性貿易集團和雙邊貿易協議正呈愈演愈烈之勢,世界貿易組織面臨著僅僅作為一個世界貿易法庭的危險。要改變這一狀況,今年必須啟動新一輪世貿談判,並應重點考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
歐盟的舉動,滿足了世貿談判中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對其開放市場的部分要求,增加了今年5月份在布魯塞爾召開的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會議和11份卡達第四次世貿部長會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減緩歐盟改革共同農業政策的壓力。設立於40年前的共同農業政策是歐盟最主要的共同政策,也是歐盟存在和發展的基石之一。該政策通過保護內部市場價格、進口滑准稅、限制產量(對牛奶和糖)以及出口補貼等形式對農業給予支持,以解決食品短缺問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共同農業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占歐盟就業人口不到5%的農業勞動力不僅解決了歐盟近3.8億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使歐盟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市場。
美國和凱恩斯集團等農業出口國家對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頗有微詞,不斷壓歐盟改變其共同農業政策,減少價格補貼,實行農產品自由貿易,並希望在新一輪貿易談判中解決這一問題。但鑒於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重要作用以及必須照顧農民的利益,歐盟徹底改變共同農業政策是不可能的。歐盟對最不發達國家開放市場,一方面滿足了美國和凱恩斯集團要求歐盟開放農產品市場的部分條件,而且最不發達國家出口能力有限,不會對歐盟農產品市場造成太大沖擊;另一方面,占世貿成員三分之一的最不發達國家為了自身的經貿利益,會站在歐盟的一邊,共同抵制美國等國家要歐盟徹底改變共同農業政策的要求,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三)對部分農產品生產造成影響,增加農民失業。歐盟市場需求量多、和國際市場價格差別大的農產品如香蕉、黃油、肉類的進口會增加,生產將相應減少,價格會有所下跌。如果歐盟要保持現在的市場保護價格不變,每年歐盟需要增加10-20億歐元的補貼,同時,上萬名農民將失業。因此,對於這一政策,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比利時等農業大國持謹慎態度,而一再遭受瘋牛病、口蹄疫、顫羊病打擊的歐盟農民激烈反對,正因為如此,歐盟才對糖、大米和香蕉設置過渡期,以緩解農民利益集團的壓力
Ⅷ 歐盟出口(和進口)的產品主要有什麼
進口:石油、天然氣、煤礦
出口:乳畜品、鮮花、鋼鐵、高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