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互聯網有哪些用途
互聯網主要有以下用途:
1.發送電子郵件。
2.發行電子出版物,中國的用戶當天便可看到美國報紙的網路版,也可以交流學術論文。
3.檢索信息。互聯網是個巨大的信息寶庫,人們幾乎可以從這里獲得無所不包的信息。比如你想查一下瑪雅人文化,它馬上就會給你詳細地列出來。
4.遠地登錄,用戶可使用連接在互聯網上的遠處資源。
5.開拓多種商業用途,比如購買鮮花,訂購各種物品,航空訂票。
互聯網還可以求醫問葯,我國清華大學學生朱令鉈中毒,山東姑娘楊曉霞得的怪病,都得到了網友的援助。
互聯網的電子郵政在美國幾乎已取代了普通郵政,甚至小學生都通過電子郵政向老師交作業。美國許多公司已經把網路作為成交的場所。電子出版物可以部分取代紙的信息載體功能,電子貨幣可以取代紙幣。英國1995年在倫敦近郊搞了一種「蒙德克斯」系統實驗,用一種類似信用卡的卡取代錢幣。當然電子貨幣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防偽技術,比紙幣防偽還要困難得多,所以目前進展緩慢。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國際信息交流中政治、經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和隔閡,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但由於網上沒有信息審查和核實系統,所以虛假的信息和偽造的信息也有可能在傳播中,客戶應對此有一定的警惕性。
互聯網的公開性使它的保密性差,一些商業秘密都不宜通過它傳播。雖然可以採取信息加密和保密措施,比如表面上傳遞的是一張美女圖片,而裡面卻是預定新飛機的圖樣。但還是較容易泄密,因為它允許任何人公開訪問,而這些人中難免有居心叵測的小人。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加密和解密技術將是未來電子技術的一個焦點。網路時代信息共享,給公眾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計算機犯罪的數字也扶搖直上。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美國一個竊賊利用一部電腦和一部無線電話,屢次破譯了美國許多大公司和政府國防部門的電腦密碼,自由出入他們的電腦網路,輕而易舉地獲得了2萬多個信用卡號碼。幾個學生破譯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網路的密碼,並向網路中輸入許多臨時編造的資料。結果北約組織內部一陣混亂,以為要發生新的戰爭。至於到電腦竊賊,更是防不勝防。美國每年都因計算機犯罪,失竊幾十億美元。在我國也發生了潛入銀行電腦網路,竊取人民幣幾百萬的案例。高技術伴隨著高風險,在計算機網路時代表現得更為明顯。信息戰爭取代了傳統的戰爭,全世界近年來因計算機犯罪造成的損失每年已達150億美元。
網路時代要歸功於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以使用光通信技術作為前提。這里指的是利用光導纖維傳導光波進行通信,又稱為光纖通信或光纜通信。
光通信始於1970年,那年制出了可在高溫下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管。並以超純石英為材料,製成了光導纖維。光通信按其水平已經走過了3代。第一代始於70年代,當時使用多模光纖,利用850納米左右波長的光波,無中繼距離約為10公里。第二代從80年代至今,利用1300~1500納米波長的光波,無中繼距離提高到100~300公里,第三代計劃使用3000~3500納米的波長,將使無中繼距離提高到10000公里。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中繼放大加壓的供電站。
近10年來,網路通信中有兩個重大的改革。
第一,實現了數字化。通信網路最初是模擬網路,電話網傳輸的是模擬的話音信號。後來人們發現將模擬信號變換成「0」或「1」的數字信號能夠抗干擾,而且可以加快信息流量。隨著人們對通信服務多樣化和高級化的追求,電視會議、汽車電話、可視電話都得到了較快發展。但這些網路自成體系,人們迫切希望網路的綜合化,以便只要入網,就能得到豐富多彩的服務。而綜合業務數字網路就成了信息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網路與計算機只能處理數字信號的功能不謀而合,為計算機入網提供了環境。
第二,非同步傳輸模式,也稱非同步傳輸模式,簡稱為ATM。這是通信網路傳輸信息的一項重大技術改革,是推動計算機進入網路時代的關鍵技術。以往用網路傳送信息,通常用兩種方式。一種像打電話一樣,直接發過去信息。這樣有效信息大,但由於別人不能利用這條線路,所以傳輸線路的利用率低。還有一種是分組交換,所有發送信息的人,把信息一組一組交給交換機。交換機再把信息割開,按順序每次發送每組的一個位元組。接收方按照同步信號時間的長短,可以知道該位元組是屬於誰的。這樣傳輸信息量大,但發送信息的位速率必須是一定的。也就是說每秒發送多少比特是一定的,否則就無法確定每一位元組屬於誰。
非同步傳輸模式兼有線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功能。既有分組的柔性,又有線路交換的高速性,大大提高了傳輸速度。使多媒體通信變為了現實,也為計算機網路化打開了入口。
⑵ 互聯網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1.發送電子郵件。
2.發行電子出版物,中國的用戶當天便可看到美國報紙的網路版,也可以交流學術論文。
3.檢索信息。互聯網是個巨大的信息寶庫,人們幾乎可以從這里獲得無所不包的信息。比如你想查一下瑪雅人文化,它馬上就會給你詳細地列出來。
4.遠地登錄,用戶可使用連接在互聯網上的遠處資源。
5.開拓多種商業用途,比如購買鮮花,訂購各種物品,航空訂票。
互聯網還可以求醫問葯,我國清華大學學生朱令鉈中毒,山東姑娘楊曉霞得的怪病,都得到了網友的援助。
⑶ 互聯網主要有什麼用途
1.發送電子郵件。
2.發行電子出版物,中國的用戶當天便可看到美國報紙的網路版,也可以交流學術論文。
3.檢索信息。互聯網是個巨大的信息寶庫,人們幾乎可以從這里獲得無所不包的信息。比如你想查一下瑪雅人文化,它馬上就會給你詳細地列出來。
4.遠地登錄,用戶可使用連接在互聯網上的遠處資源。
5.開拓多種商業用途,比如購買鮮花,訂購各種物品,航空訂票。
互聯網還可以求醫問葯,我國清華大學學生朱令鉈中毒,山東姑娘楊曉霞得的怪病,都得到了網友的援助。
互聯網的電子郵政在美國幾乎已取代了普通郵政,甚至小學生都通過電子郵政向老師交作業。美國許多公司已經把網路作為成交的場所。電子出版物可以部分取代紙的信息載體功能,電子貨幣可以取代紙幣。英國1995年在倫敦近郊搞了一種「蒙德克斯」系統實驗,用一種類似信用卡的卡取代錢幣。當然電子貨幣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防偽技術,比紙幣防偽還要困難得多,所以目前進展緩慢。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國際信息交流中政治、經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和隔閡,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但由於網上沒有信息審查和核實系統,所以虛假的信息和偽造的信息也有可能在傳播中,客戶應對此有一定的警惕性。
互聯網的公開性使它的保密性差,一些商業秘密都不宜通過它傳播。雖然可以採取信息加密和保密措施,比如表面上傳遞的是一張美女圖片,而裡面卻是預定新飛機的圖樣。但還是較容易泄密,因為它允許任何人公開訪問,而這些人中難免有居心叵測的小人。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加密和解密技術將是未來電子技術的一個焦點。網路時代信息共享,給公眾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計算機犯罪的數字也扶搖直上。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美國一個竊賊利用一部電腦和一部無線電話,屢次破譯了美國許多大公司和政府國防部門的電腦密碼,自由出入他們的電腦網路,輕而易舉地獲得了2萬多個信用卡號碼。幾個學生破譯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網路的密碼,並向網路中輸入許多臨時編造的資料。結果北約組織內部一陣混亂,以為要發生新的戰爭。至於到電腦竊賊,更是防不勝防。美國每年都因計算機犯罪,失竊幾十億美元。在我國也發生了潛入銀行電腦網路,竊取人民幣幾百萬的案例。高技術伴隨著高風險,在計算機網路時代表現得更為明顯。信息戰爭取代了傳統的戰爭,全世界近年來因計算機犯罪造成的損失每年已達150億美元。
網路時代要歸功於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以使用光通信技術作為前提。這里指的是利用光導纖維傳導光波進行通信,又稱為光纖通信或光纜通信。
光通信始於1970年,那年制出了可在高溫下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管。並以超純石英為材料,製成了光導纖維。光通信按其水平已經走過了3代。第一代始於70年代,當時使用多模光纖,利用850納米左右波長的光波,無中繼距離約為10公里。第二代從80年代至今,利用1300~1500納米波長的光波,無中繼距離提高到100~300公里,第三代計劃使用3000~3500納米的波長,將使無中繼距離提高到10000公里。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中繼放大加壓的供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