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以問題的歷史淵源是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 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巴勒斯坦」一詞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在希伯萊語中,「巴勒斯坦」被稱之為「埃萊茲·以色列」,意為「以色列之地」。 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里的主要居民。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並巴勒斯坦,但並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 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第181號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其中最主要的戰爭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翌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佔領了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大部分領土,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領土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31日,英、法對埃及進行海空軍轟擊,隨即侵入埃及領土。12月22日,英、法軍隊全部從埃及領土撤退,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領土,戰爭結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爆發。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達6.57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埃及軍隊在戰爭中,橫渡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列夫防線」。敘軍一度打到太比利亞湖。但是由於超級大國插手等原因,最後被迫在10月25日停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 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 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 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巴以和談中的主要問題是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等關鍵問題
B. 阿以沖突 和 巴以沖突(關系搞不懂)
阿以沖突簡介 阿以沖突即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實質是領土問題的矛盾,雙方的領土爭端由來已久,主要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巴以沖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領土,民族,宗教的沖突
巴以沖突可是說是阿以沖突的一部分
C. 巴以沖突的焦點在哪裡指哪兩個地區
1、巴以沖突的焦點在巴基斯坦地區歸屬於誰;
2、巴以指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3、巴以沖突是中東地區沖突的熱點之一。
(3)巴以有什麼資源擴展閱讀:
巴以沖突介紹:
伊斯蘭抵抗運動是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成立的激進組織,簡稱「哈馬斯」,是由「伊斯蘭」、「抵抗」、「運動」3個阿拉伯語詞頭字母拼寫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謝赫·艾哈邁德·亞辛創立。
根據1947年11月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同意決議並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該決議未在規定地區內建立阿拉伯國。此後阿拉伯聯盟國家與以色列之間便發生了多次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以沖突
D. 中東危機 巴以沖突 到底在爭地盤還是爭石油啊。我們老師說的真奇怪。。聽不懂。。。
宗教 石油 難民問題包括國際干預 美蘇兩國在冷戰時局在中東地區的權力介入 都是巴以沖突的原因
但我認為宗教等問題都是雙方發動戰爭和沖突的借口 真正讓他們有置自己人民生命於不顧而一味堅持不妥協的態度的 是各國為自己生存所定位的最根本利益 這些利益是互相沖突不可緩和的 ,簡單的說,他們爭奪的是賴以生存的土地。
E. 巴以沖突的焦點是()A.水資源B.巴勒斯坦地區C.石油資源D.波斯
B.巴勒斯坦地區
巴以沖突持續了70多年,雙方始終未能實現和平相處,所以要想解決巴以之間的矛盾沖突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問題,因為這其中牽扯到民族、宗教、領土、安全等諸多問題。
所謂的巴以沖突,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由於巴勒斯坦地區領土歸屬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這是二戰後中東地區的一個大事件,也是「中東問題」的主要根源,更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及熱點之一。
(5)巴以有什麼資源擴展閱讀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沖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東地區沖突的熱點之一,為阿以沖突及中東戰爭的一部分。巴以沖突不能夠簡單地概括為所有以色列猶太人與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雙邊沖突。在爭端雙方的族群里,有些個人和團體呼籲完全消滅對方。
現時國際的共識是支持兩國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國方案——建立一個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在內、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國家。
沖突的背後隱藏著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沖突的復雜性非同一般。
其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根本原因。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沖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F. 巴以沖突的詳細歷史淵源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
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巴勒斯坦」一詞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在希伯萊語中,「巴勒斯坦」被稱之為「埃萊茲·以色列」,意為「以色列之地」。
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里的主要居民。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並巴勒斯坦,但並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
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第181號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其中最主要的戰爭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翌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佔領了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大部分領土,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領土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31日,英、法對埃及進行海空軍轟擊,隨即侵入埃及領土。12月22日,英、法軍隊全部從埃及領土撤退,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領土,戰爭結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爆發。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達6.57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埃及軍隊在戰爭中,橫渡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列夫防線」。敘軍一度打到太比利亞湖。但是由於超級大國插手等原因,最後被迫在10月25日停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
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
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
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巴以和談中的主要問題是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等關鍵問題。
G. 巴以沖突的淵源和解決方法
巴以沖突的淵源:
1、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
公元135年,現在的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鎮壓了猶太人的叛亂。在鎮壓叛亂後,哈德良將猶太人驅逐出了巴勒斯坦。在之後的1700年裡,大部分猶太人並沒有生活在巴勒斯坦,他們在歐洲、中東、非洲過著群居生活。
這些猶太人在不同的社會中繁衍生息,但不幸的是,他們的歷史滿是被迫害、被歧視、成為他人替罪羊的悲慘遭遇。尤其在歐洲,基督教教會因為宗教原因經常指責他們,他們總是在困難時期成為一切災禍的替罪羊,例如:猶太人遭到種族清洗和屠殺,猶太人長期遭受迫害。
2、貝爾福宣言
當今中東地區的許多紛爭,實際上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10月,英國已經和奧斯曼開戰,但英國想拉攏其他協約國成員一起向奧斯曼發動進攻,尤其是渴望得到阿拉伯人的幫助,而奧斯曼已經統治阿拉伯人長達幾個世紀。
為了拉攏阿拉伯人,英國駐埃及的高級專員麥克馬洪向志在成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領袖的麥加謝里夫海珊·伊本·阿里承諾,如果海珊幫助他們盡快發起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他們將幫助他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然而英國人在說服阿拉伯人幫助抵抗奧斯曼的同時,還與法國人和俄國人進行秘密協商:如果他們打敗奧斯曼,將如何瓜分中東地區。1916年5月,英、法、俄三國達成秘密協議,即《賽克斯—皮科協定》,此協定規定英國人可以在打敗奧斯曼後得到巴勒斯坦。
3、聯合國分治決議與五次中東戰爭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巴勒斯坦實行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181號決議》。分治決議的主要內容是:第一,結束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最遲不得超過1948年8月1日;第二,在委任統治結束後兩個月內成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猶太國領土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
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阿拉伯國領土面積約為1.12萬平方公里,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第三,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區村鎮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
解決方法:
1、中東和平進程
美國一向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東戰爭期間,美國開始在阿以停火談判中以調停者身份出現,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日內瓦和會、戴維營協議以及埃以和約基本上都是在美國的策動之下達成的。
冷戰結束後,馬德里和會的召開標志著中東和平進程全面啟動,巴以奧斯陸協議、約以和約等都是這一階段的成果。中東和平進程同美國的參與密不可分,但美國的作用始終具有兩面性,在談判立場上持雙重標准。
2、和平談判是解決巴以沖突的唯一出路
巴以沖突不是對等的國家戰爭,而是民族沖突。並且這不僅僅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還涉及美國和俄羅斯,以及埃及、黎巴嫩、伊朗、沙特、敘利亞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利益,沖突的背後是各種勢力的博弈。
巴以之間的這些問題出現在英國託管時期,但這並不是無休止的戰爭,也不是不能解決的。通過競爭的民族主義視角來理解巴以沖突的內部邏輯是很重要的,而且要明白,巴以雙方都有存在的合法性。
(7)巴以有什麼資源擴展閱讀
巴以沖突,以色列持續向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起多次空襲,造成318人死亡、1400餘人受傷。哈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區發射了大約300枚火箭彈。
空襲發生後,哈馬斯即向距加沙30公里的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發射兩枚長程「冰雹型」火箭炮,為歷來哈馬斯攻擊的最遠射程,已造成1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7人受傷。
「夠了,夠了,血和淚已經夠了,給和平一次機會吧」,經歷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話語猶在耳邊,但對陷入戰爭的人來說,流血本身就是流血的理由。
29日,以色列坦克在加沙邊界集結,醞釀發起地面行動,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表示,他不排除對加沙擴大軍事行動,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則對巴勒斯坦人說:「遍地染血、到處都是烈士。可能還會有更多人受傷、犧牲,但是加沙絕不會投降。」
H. 歷史問題
答案是B。
二戰後英國首先把巴勒斯坦地區復雜化,後來的屢次中東戰爭中,歐美也經常介入,所以1選。
中東地區動盪,其中巴以沖突就有很大的成分是宗教沖突,以色列信奉猶太教,巴勒斯坦信奉伊斯蘭教,所以2選。
巴以雙方並沒有石油資源,主要是在偏東的海灣地區。所以3不對。
巴以爆發沖突的原因,還有是水資源的爭奪,對約旦河水資源的爭奪,所以4選。
綜上所述,1、2、4正確,所以選B。
I. 巴勒斯坦地區包括以色列嗎巴以有明確的分界線嗎
巴勒斯坦地區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巴以有明確的、但不被雙方同時認可的分界線。
拓展資料:
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語:المناطقالفلسطينية;希臘語:Παλαιστινιακάεδάφη;希伯來語:השטחיםהפלסטיניים;拉丁語:Palestine)是西亞的一個地理區域,位於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地處亞、非、歐三洲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面積27090平方公里。主要居民有阿拉伯人、猶太人。
該地區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世紀末期,便有古代希伯來各部落人民遷入定居。公元7世紀此地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世界各地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
1947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
地區
今天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以及約旦西部均位於巴勒斯坦地區內,所以這個地區對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來說都具有深厚的宗教意義。
參考資料:
網路巴勒斯坦地區
J. 巴以的資料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阿拉伯半島上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為該地區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也來此並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希伯來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該地區後,將猶太人逐出該地並使之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統治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阿拉伯與以色列矛盾概況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矛盾的實質是領土問題,雙方的領土爭端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把總面積為2·6萬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一分為二,14477平方公里劃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11655平方公里劃給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並將耶路撒冷暫定為「國際城市」,即歸屬未定。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發的阿以戰爭中,以色列吞並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還佔領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島、1600平方公里的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管轄的加沙地帶,又從約旦手中奪走了東耶路撒冷,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根據1978年埃以達成的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蘭高地的一部分退還給敘利亞,但繼續佔領戈蘭高地其餘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於1981年宣布將其並吞。
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多年來,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在被佔領土上停止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撤出1967年其佔領的領土,以「土地換和平」。以色列卻認為,西奈半島歸還埃及後,它已完成履行聯合國決議的要求,現在只需要以「和平換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佔領土上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以色列卻只顧同西岸和加沙地帶的代表討論「有限自治」問題。敘利亞要求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卻一再表示堅持「寸土不讓」。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國
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從《貝爾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和以色列立國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建國次日即爆發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到處彌漫著革命的氣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敘利亞先後3次發生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海珊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勛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成為總統。
五次中東戰爭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14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