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自然資源豐富,人類該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 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國家保護整 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 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 ;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 免侵害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改善城鄉生態 環境;預防和控制環境破壞和污染,積極治理和恢 復已遭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同時積極參與保護全球 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活動。到2000年,使環境 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 ,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逐步使資源、環 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到2000年的具體目 標如下:
(a)工業廢水排放量控制在300億噸 左右,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84%,城市污水集中處理 率達到20%左右;
(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 2300萬噸,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90%,城市居民燃氣 化率達60%,集中供熱面積達到4.7億平方米;
(c)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 45%-50%,控制有毒有害廢物污染;
(d)交通干線雜訊等效聲級維持1990 年水平,城市環境雜訊達標率比1990年提高15~20個百 分點;
(e)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大力植 樹造林,1991~2000年凈增有林地面積1900萬公頃左右, 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5%~16%左右;
(f)預防和控制荒漠化擴展;加強 水土保持工作,今後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萬 平方公里;
(g)保護耕地資源,控制建設佔用 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22億公頃,擴大耕地 面積,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積330萬公頃;
(h)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 1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7%;同時注意保護所有自 然生態系統。
2.4 保證上述目標實現的主要對策 應包括: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 開放,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b)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特 別是規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政策體系、 法律法規體系、戰略目標指標體系的建設,以及資 源環境、生態綜合動態監測和管理系統、社會經濟 發展計劃統計系統,信息支撐系統,以及發展教育 事業,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施能力在內 的能力建設;
(c)實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 ,控制人口數量,改善人口結構;
(d)因地制宜,有步驟地推廣可持 續農業技術;
(e)重點開發清潔煤技術,大力發 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
(f)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推動資 源的合理利用,減少產業發展對交通運輸的壓力;
(g)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技術, 努力實現廢物產出最小量化和再資源化,節約資源 、能源,提高效率;
(h)加速「小康住宅」建設,改善 城鄉居民居住環境條件;
(i)組織開發、推廣重大環境污染 控制技術與裝備;
(j)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污水處 理,保護、擴大植被資源,以生物資源合理利用支 持物種保護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努力提高土 地生產力,減少自然災害。
B. 1.當前我國的資源現狀是什麼+2.余村的變化體現了什麼基本國策+3.從余村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7
C. 人類應如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紐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開發利用程度,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該節教材以水資源作為案例,說明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教材首先介紹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的狀況,介紹的重點是水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接著闡述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緊扣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影響,在活動中安插以色列水資源的利用作為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確和鞏固以上的觀點,把知識及時歸納總結,並應用到實際問題的探究中去。又在此基礎上說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會隨之改變,強調人類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可用的水資源卻不斷的減少,最後提出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D. 我國水資源現狀是怎樣的我們應該怎麼保護水資源
由於超過1/3的土地面臨著高或極高的水資源壓力,中國面臨的水資源壓力屬於中高水平,但中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巨大進步。
節約用水已成為中國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需求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重視,中國正努力滿足日益增長的淡水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中國政府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明確要求從三個方面對水資源進行更嚴格的管理,即「三條紅線」:
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加強用水效率控制,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隨後,中國政府又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要求提高工業、農業、城市等不同領域的用水效率。
(4)如何發展資源狀況擴展閱讀:
水資源的重要性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
由於氣候條件變化,各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資源量不等於可利用水量,往往採用修築水庫和地下水庫來調蓄水源,或採用回收和處理的辦法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擴大水資源的利用。
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水資源是可再生的資源,可以重復多次使用;並出現年內和年際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儲存形式和運動過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類活動所影響。
E. 現階段,我國的資源現狀是怎樣的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
2、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
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F. 我國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現狀如何怎樣處理發展與環境、資源的關系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也是人類發展的源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後我國在社會發展中必須遵循生態環境發展的規律, 制定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 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一)土地沙漠化。中國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積約為160.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6.7%,其中,乾旱區沙漠化土面積87.6萬km[2],半乾旱區沙漠化土地面積約49.2萬km[2]。有關專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擴大1560km[2],年均增長率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擴大面積2100km[2],年均增長率為1.47%,而目前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擴展,而且還有加速擴大的趨勢。[1]
(二)水土流失。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中國工程院調查顯示,中國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嚴重的國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萬公頃的耕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約佔中國耕地總面積的43%;每年約有五十億噸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來自耕地表層。[2]
(三)大氣污染。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目前我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四)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中國許多主要林區, 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植物種有15%-20% 處於瀕危狀態,有4000-5000 種高等植物處於瀕危邊緣。屬於我國特有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達300多種。[3]
(五)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質污染加重。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cm; 湖泊自1949 年以來已減少500 多個, 面積減少186 萬km2, 占現有面積的263%, 蓄水量減少513 億m3; 42% 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 80% 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六)農業環境污染。土質退化嚴重,我國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40%以上;重金屬污染面積至少2 000萬公頃,農葯污染面積約l 300萬~1 600萬公頃;我國因固體廢棄物堆放而被佔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達200萬畝以上.農田退化面積占農Hj總面積的20%。此外,遺傳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如山東黃河入口和黑龍江三汀源的野生大豆,雲南、廣東、海南的野生稻,由於石油開發、農田開墾和人畜侵害,其面積不斷縮小,有的地方已經絕跡。另外,近年來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面積和商品化品種的擴大,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與風險也隨之增加。[4]
二、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於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我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於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我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後果。市場壓力。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不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並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5]
三、 對策分析
我們應從我國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構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潛力和目前的現實出發,遵循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 並結合與經濟和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 制定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6]
(一)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確立保護環境的經濟發
(二) 優化產業結構, 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升級
(三) 建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調控系統
(四) 控制人口增長, 增強環境意識, 保持人口規模與環境容量協調
(五) 建設生態農業,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六) 完善城市建設, 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