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野氂牛是什麼資源
擴展閱讀
汽車所需交哪些費用 2025-07-24 11:50:35
中國哪些行業限制價格 2025-07-24 11:50:33
中國石油怎麼充值app 2025-07-24 11:46:03

野氂牛是什麼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31 12:16:19

⑴ 氂牛的馴養與起源如何

氂牛的馴養時間與普通牛種的馴養時間是基本一致的,距今1萬年左右。家氂牛是人類狩獵野氂牛,逐步發展到馴養野氂牛而來的。如果說原始野氂牛是野氂牛的祖先,而野氂牛就是家氂牛的始祖。根據農業歷史學家任乃強教授的考證和大量歷史文物資料研究,氂牛與人類進化、民族形成有關系。氂牛的馴養為家畜與古羌人民族形成的時間應當是一致的。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至於荒服,西戎(泛指我國西部、北部一帶游牧民族)、析枝、氐羌」、「織布昆侖,西戎搜渠」(今青海黃南地區黃河彎曲處)。我國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晚期,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左右。我國考古學家在氂牛產區的青藏高原,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人類社會文化遺址,也證實了這一點。古羌族和漢族的形成時期基本是一致的。

我國古羌人是我國西部游牧民族部落的泛稱。傳說五帝時期的夏禹,就是古羌人的一支系。據《說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羌人在長期生活和生產斗爭中,不僅馴養了野羊,而且在漫長的歲月里,還要和成群結隊的兇猛好鬥的野氂牛做斗爭,以獵取食物。他們用陷阱、投石、弓箭等辦法,捕獲野氂牛,有時也捕獲到一些野氂牛犢,並把他們豢養起來,加以人工馴化。經過多少年代的反復與曲折、失敗與成功,最終把野氂牛馴養成今天的家氂牛。古羌人馴養野氂牛為家氂牛的歷史是艱苦而漫長的。氂牛馴養的成功,是古羌人經過若干年代的長期生產斗爭,為獲得較經常而穩定的食物來源創造了條件,也為古羌人帶來了進一步的興旺和發展。

我國現存的野氂牛資源,是我國氂牛育種的寶貴遺傳基因庫。有計劃地開發利用野氂牛資源,為氂牛育種提供種質資源。利用雜種優勢,導入野氂牛血液與家氂牛雜交,可提純復壯家氂牛,提高家氂牛生產性能。

⑵ 氂牛吃什麼食物

氂牛吃乾草。

野氂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

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線下緣。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氂牛的生活習性

氂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

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飢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⑶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

羌塘地區的植被類型比較簡單,以高原高寒荒漠草原為主。種子植物有近500種,其中的50多種是葯用植物。由於海拔的高度和惡劣的氣候條件,這里的植被和植物極其脆弱,一旦受到迫害就無法恢復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保護區的低海拔水草豐美。但保護區內植物種類不豐富,而且生長期很短。一些種類,如:紅景天,需要在短短幾十天內就完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的生命過程,然後轉入休眠期。紅景天指景天科紅景天屬的一類植物,這類植物在全世界共有90多種,主要分布北半球海拔3000-5600米的高山碎石帶、溝谷水邊、河灘濕地、高寒地帶等處。而我國有70多種,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山地分布約50種。因此,青藏高原是紅景天屬植物的集中分布區。紅景天植物是根莖木質化了的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枝葉密集,成叢生長,通常被稱為墊狀植物。紅景天的高度多在5-30cm,葉為肉質葉,葉的氣孔白天關閉而夜間開放,有利於在乾旱環境下生存。
紅景天中的不少種類植株呈現紅色,分外鮮艷。特別是在其生長的後期,經霜打以後,會變得火紅火紅的,與藍天白雲和高原雪被相映成趣,自成一景。 生活在羌塘的動物大多是青藏高原獨有的瀕危野生動物。藏野驢、藏羚羊、野氂牛被稱為羌塘的「三大家族」。保護區內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盤羊、岩羊、猞猁、兔遜、藏雪雞等。常見動物有西藏毛腿沙雞、岩鴿、西藏棕熊、黑頸鶴、藏狐、高原兔、雪雀等。斑頭雁、棕頭鷗等水禽數量很多。保護區內高原特有魚類有裸裂尻魚、裸鯉。羌塘可謂是「天然野生動物園」。
藏野驢
青藏高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形酷似驢、馬雜交而產的騾子,因尾稍似馬尾,所以有人又稱其為「野馬」。該物中為高原型動物,棲居於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帶、營群居生活,對寒冷、日曬和風雪均具有極強的耐受力,多半由5、6頭組成小群,大的群體在10數頭,最大群體可達上百頭,小群由一頭雄驢率領,營游移生活。
藏羚羊
在羌塘嚴酷的自然環境下,有7萬多隻藏羚羊在這里生存繁衍。每年4-6月,母羚們離開雄羚,匯集成成千上萬只的巨大群體沿著准確而漫長的路線向北遷徙上千里,深入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產羔,7月份又原路返回水草相對豐盛的羌塘南部。
野氂牛
極耐寒動物,生活於海拔5000-6000米的山地,個體高大,體重可達1噸,性情兇猛。體側下方、胸腹部及腿部都有一層又長又密的毛被,體毛一般長達40多厘米,尤其是腹部的毛常常垂及地面,起到了極好保溫作用。公牛長有一副粗壯的犄角,角長可達1米,角基粗45 cm左右,兩角端部向內靠攏且十分尖銳,它是防禦天敵的銳利武器。

⑷ 野氂牛的種群現狀

據記載,百年前野氂牛分布范圍較廣,占據了喜馬拉雅山北坡,昆侖山及其毗鄰的山脈。近幾十年的野外調查則表明,由於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野氂牛分布范圍已縮小至海拔4000~5000米的雅魯藏布江上游、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兩端環繞的約140萬平方公里的聳山寒漠中。據估計,到2012年底,中國野氂牛數量在3~5萬頭左右。
由於無計劃的亂獵,野氂牛的分布區日漸縮小。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范圍內,野氂牛的活動也是相當普遍,但已經為數不多,只在青藏公路以西,柴達木盆地南部和北部還較豐富的野氂牛資源。另外在天峻縣西北陽康地區(與烏蘭縣交界一帶)還分布著少量的野氂牛。

⑸ 什麼是氂牛

氂牛屬的一種。體長2~3米,尾長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體重約1000千克;軀體強健,頸短,頭大,額長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體側、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長毛,尤其體側的毛被幾可及地。系青藏高原特產。通常棲息於海拔4000米以上野氂牛的高原地區,有時到6000多米處憩息,喜在山嶺或山間盆地四周活動。由於體毛厚密,性喜寒而畏熱。在高寒荒漠與高寒荒漠草原中能吃粗硬的牧草(如苔草類),若食物被雪覆蓋,能用前蹄扒出。夏季結成幾十頭或幾百頭的大群。老氂牛獨居或數頭結群活動。中更新世,從北美阿拉斯加到東西伯利亞、蒙古國、哈薩克以及中國東北一帶均有野氂牛分布。現生種只分布於青藏高原以及毗鄰的中國新疆南部、克什米爾的拉達克等地區。
氂牛的分布主要限於亞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馬拉雅、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天山和阿爾泰山脈地段。中國古代時期,氂牛的分布極為廣泛。由於生態環境的變遷和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現代氂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氂牛數量的准確統計數,根據資料概算,中國是氂牛主產國。 國外的氂牛,只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杭愛山、阿爾泰山和肯特山區;前蘇聯的塔吉克、吉爾吉斯、布里亞特和阿爾泰山區等地;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區和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區的泥泊爾、不丹、錫金、克什米爾等國和地區。阿富漢東北部興都庫什山脈高山區和巴基斯坦北部高山區也有少量分布。

氂牛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山地區,集中於東經70°—115°,北緯27°—55°間。 我國是世界氂牛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現有氂牛1400餘萬頭,約佔世界氂牛總數的94%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產區地勢高峻,地形復雜,氣候寒冷潮濕,空氣稀薄。年平均氣溫均在0℃以下,最低溫度可達-50℃;年溫差和日溫差極大。相對濕度55%以上。無霜期90天(5—8月)。牧草生長低矮,質地較差。內蒙古自治區的賀蘭山區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飼養,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區氂牛,是近年來從青海、甘肅引種試養而適應於該地自然生環境的。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個氂牛較多的國家,有氂牛70.95萬頭,佔世界氂牛總數的5%,其餘分布在吉爾吉斯、哈薩克、尼泊爾、印度等;此外,不丹、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也有少量氂牛分布。

氂牛是我國高寒民族地區的主要畜種和重要的生產資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區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種。氂牛養殖業是高度適應高寒生態條件的特定生態養殖模式,是該地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更是廣大牧民世代經營並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我省現有氂牛400餘萬頭,佔世界氂牛總數的28%,占我國氂牛總數的29.2%,僅次於青海、西藏,位居第三;氂牛數量佔全省牛總數的40%,集中分布在我省川西北草地;氂牛的乳、肉產量分別佔全省牛乳、牛肉產量的70%和40%;氂牛業的發展和生產水平直接影響到我省畜牧業經濟的發展水平,並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藏區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省面臨人多地少的尖銳矛盾和壓力之下,在廣闊的川西北高寒牧區,充分發揮草地資源的生產效能和氂牛業特點,充分利用氂牛最少與人爭地、爭糧、爭奪生存空間與自然資源的優勢來發展氂牛業生產,加速氂牛資源的開發,對實現向節糧型畜牧業和生態畜牧業的轉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氂牛產品概述
(一)乳製品
1、鮮奶
全奶 剛擠下來的純奶,可以不經煮沸消毒立即飲用。在泌乳季節,氂牛群的混合奶的干物質為18%左右,其中乳脂肪7%,乳糖、乳蛋白質各5%左右。其味香甜,煮沸的全奶,不加食糖,即有濃厚的甜味。

奶茶 是牧區人民的常年飲料,也是主食之一。它是牛奶和茶的混懸液,牛奶的含量,根據來源和需要而定。含奶量高時如20%,茶色呈土黃,質濃稠;含量5%或更少時,呈乳白色或稍帶黃褐色。

奶茶所用的牛奶一般是全奶。但在生產酥油的季節,為了多產酥油,往往用提取後的脫脂奶。脫脂奶奶茶,其味則遜於全奶奶茶。

2、酥油
是含水分12~15%,乳蛋白質1%左右,乳脂肪84~87%的粗製黃油。

酥油是一種用途十分廣泛的生活資料。除供作食用外,在藏醫葯中作為食療劑和敷料軟膏、賦形葯、潤滑劑等。在土法鞣革中用作鞣和劑和裘衣革面的保護劑。在高寒草地的帳篷里供照明,喇嘛寺廟里作為神燈、長明燈的燃油。婦女們用酥油搽手保護皮膚。高原草地的民間藝術家將酥油混以各色顏料,塑造佛像、花卉,山水人物燈,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

酥油作為食用,有酥油糌粑、酥油茶、油茶,以及煎炒油炸各種餅類、蔬菜和各式點心、糖果等。

酥油糌粑 將酥油盛瓷碗內,用奶茶或清茶溶化,拌以糌粑(或加入奶渣),用手捏成團,以奶茶、清茶或是肉類蔬菜等輔食。

酥油茶 先將茶熬開,倒入木筒內(一種與小型酥油桶相仿,直徑較小,約10~15厘米,長60~70厘米的木桶。也有用小型酥油桶代替的),加入酥油和食鹽,酥油量可多可少。然後用裝有圓木板的攪棒,上下往復振盪,直至酥油與茶充分混合為止,傾入壺中或斟於茶碗中,可加熱後飲用。

酥油茶是一種茶與酥油的混合乳劑,只作飲料,不用於拌和糌粑。

油茶 先將麵粉1千克用鍋炒熟至微焦黃,在將酥油1千克溶化,然後把炒熟的麵粉倒入酥油內,充分拌和,捏成團,盛放在容器內。食用時,根據需要取出一小團,放入食鹽或白糖,用開水沖拌成糊狀食用。如在製作時放入一些果仁,如花生仁、芝麻、核桃仁或是黃豆、紅棗等作甜食,則味更佳。

3、奶渣
鮮奶提制酥油後的脫脂奶,在鍋內加熱至50~60℃,加入酸牛奶(作為乳酸菌液使用),使脫脂奶凝結成豆花狀結塊,撈起濾去乳清,鋪於氈毯上曬干而成的一種高蛋白乳製品,其乳蛋白質含量在60%以上,乳脂肪、乳糖含量20%以上。也有用全奶製作的。全奶製成的奶渣,色金黃而酥脆,脫脂奶製成的奶渣色白而性硬。

奶渣多拌入酥油糌粑作為主食,也有用作平時消遣的食品,隨時投入口中咀嚼。有將奶渣於溫水中浸泡半天或一晝夜,將其泡漲,撈起濾去水分,在通風處稍微吹乾,於酥油中油炸,拌以食鹽或白糖食用,甚為香脆可口。

4、酸牛奶
將鮮牛奶煮沸,傾入有蓋的木桶內,待涼。當奶溫為50℃左右時,拌進原先剩餘的酸奶(即乳酸菌種),加蓋,桶外裹以羊毛等物保溫。夏秋季節6~10小時左右,冬春季節時間稍長些,取出即成酸奶。

酸奶有兩種,一是全奶製作的,色味最好;另一是脫脂奶製成的。

酸奶作為日常飲料,於夏秋暖季解渴消暑,味美可口。也可拌入糌粑食用,作主食。

5、奶餅
奶餅其實可以說是新鮮奶渣。利用全奶或脫脂奶加熱,加入酸奶(或直接加入乳酸菌種),使之凝結成塊,後捏成餅狀,除去水分即成。食用時,拌進奶油(全奶製作的酸奶面上那層最好)和白糖。其味香甜,略帶酸味,極為可口。

6、乳清
鮮奶提制酥油、奶渣後的剩餘物。一般就地傾倒,在半農半牧區,用以喂豬,在土法製革中,用來作浸泡劑。

(二)肉製品
1、鮮牛肉
牧民對氂牛的食用方法甚為簡單,將屠宰後的胴體切割成塊,置大鍋內加水清煮,煮沸後維持片刻,即可食用。

食用時用佩戴的藏刀,一片片削下來,略蘸食鹽用奶茶輔食。水煮後的氂牛肉,盛於盤內,稱為「手抓肉」。如用肉餡或灌制牛肉香腸,則較精細,講究口味。
鮮牛肉包子(也用解凍的凍牛肉)的製法是,取鮮牛肉剁成肉泥,加入食鹽和調料,拌進牛油,做成包子蒸熟。其特色是麵粉不發酵,皮薄餡多,一包湯汁,肉細味鮮美。

2、風干牛肉
高寒草地的牧民,將每年入冬屠宰的氂牛肉,切成約4~5厘米見方,長30厘米左右的肉條,一般是兩條在一端相連,涼曬於牛毛繩上,待風吹日曬數天後即干。干後,貯藏於皮口袋內,或吊掛在帳篷里,可貯存一兩年不霉變。採用風乾的方法貯藏牛肉比天然的凍牛肉貯藏的時間長,只是風味不同。

風干牛肉的食用方法多樣。有生食,用藏刀削切成薄片,邊削邊吃;或用手指,順肌纖維撕裂扯斷而食之。生食多輔以奶茶,或作為一種零食。熟食有兩種,一是熏烤、煨燒,取一段風干肉,埋於牛糞灶的燃灰下或置於灶上用余火烤,有香味後取出,抹去塵灰,用刀割食。再是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置鍋中加水煮熟,取出切割後食用。以上各種食用方法,一般都不用食鹽和其它調料。

3、腌熏牛肉
將牛肉切成細條,拌上食鹽,放於容器內,一兩天後取出,懸掛在帳篷內爐灶上方,任其煙熏、風干。須食用時取下煮熟。

4、牛肉灌腸和血腸
用洗凈的氂牛小腸,灌以鮮牛肉或血而成。

(三)皮製品
1、生皮
即未經鞣製的氂牛皮,也不去被毛,用途較為普通。其主要用於酥油的包裝。再是將生皮切割成網狀,捆紮在木箱外面,待生皮干後,即固定在木箱上,也有用整張氂牛皮包裹木箱的。另有用生皮切割成細條作為皮繩。

2、熟皮
是經土法鞣製的革,民間都採用油脂法。將毛板浸泡後除去被毛,割去皮下結締組織,然後用陳年酥油(已變質不能食用)滿塗於皮板上,卷緊,讓油質浸透。也有在塗抹酥油後用手揉捏柔軟後,用刀修正正背兩面的,使光整。

熟皮的用途廣泛。縫製成皮口袋,貯存糧食、奶渣等。可縫制氈靴或作鞋底。用刀切割成細條搓絞成皮繩,或切割成寬度不等的皮條,用於捆紮什物或背水背柴,圈套牲畜,以及用於鞍具、馱具上等。

3、裘皮
多屬犢牛皮製成。犢牛死後,剝下被皮,除凈版面的結締組織,浸泡在乳清中。數天後取出,用陳酥油鞣製,使皮板柔軟,梳直被毛即成。一般供作兒童裘衣。

(四)毛製品
1、長毛
指著生於氂牛前胸、前臂、體側或後腿的長毛(其狀似圍裙,故又稱「裙毛」),專供搓作牛繩,捆紮帳篷和作韁繩等用。

製作方法和程序是:將煎下的氂牛被毛整理出較長的(屬粗毛,細度在52.5微米以上的)用雙手理直,以15厘米左右(直徑)為一卷,成為「毛卷」,然後用獨綻搓紡成毛條。搓紡時,一人用皮繩轉動固定在草地上的木綻,一人持毛卷紡成毛條(毛紗),其粗細長度均視需要而定。最後將毛條合成毛繩,有三股或四股的,但以四股的最為美觀。氂牛毛繩經久耐用。

2、絨毛
純粹的絨毛(細度在25微米以下的毛纖維)在當地極少利用,所用的絨毛,多半是混有長度中等的兩型毛(細度在25~52.2微米),或以兩型毛為主的加以利用,或剪下的被毛選擇取出長毛(粗毛)後,作為「絨毛」使用。當地所用的絨毛,以其生長部位來說,多在氂牛的腹部。

絨毛多用來編織帳篷(藏族)、披衫「察爾瓦」和短上衣(彝族)。

3、尾毛
歷史上用來作為貢品,尤以白色尾毛更為名貴。

其主要用途是,供製劇裝冉口、假發等。再如將整個氂牛尾做成塵拂。

(五)其它
1、內臟
分為可食與不可食兩部分。可食部分包括心、胃、小腸、大腸(盲腸除外)、肝和腎,小腸可用來灌制血腸或灌腸用,瘤胃用作酥油的包裝,瓣胃是成都地區著名的「毛肚火鍋」的正宗菜餚。不可食部分有肺、盲腸、脾、胰、膽囊、膀胱、母氂牛子宮及其附件、乳房,以及公氂牛的生殖器官。

2、骨頭
一般廢棄。也可加工成骨粉、骨膠等,作飼料、肥料或工業用。

3、糞便
是草地牧民的主要燃料。冷季,作為堆砌糞圈的原料,也用於木板圈的塗料。

⑹ 青藏地區主要的旅遊特色資源是什麼

青藏地區主要特色旅遊資源如下:
自然景觀有: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阿爾金山等;
人文資源有:布達拉宮,敦煌,塔爾寺
等;
生物資源有:藏羚羊、野氂牛、藏野驢等珍稀動物,同時生長著大量的珍稀植物,被稱為「珍稀野生動植物基因庫」。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記得給個好評哦!

⑺ 中國氂牛的起源

氂牛是我國青藏高原為起源地的特產家畜,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觀牛種。藏語叫雅客,國外通稱為「yak」,即為藏語的譯音。
氂牛的叫聲象豬鳴,所以又稱它為豬聲牛。西方國家見其主產於我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因而也稱它為西藏牛。氂牛的尾巴如象馬尾,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馬尾牛。

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達爾文將其物種進化的結論運用到家畜起源的問題上,認為家畜是經人馴養的野生動物而產生的。

根據達爾文學說,一切動物或牛種,不管是現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現已滅絕的,彼此都有著不同遠近程度的親緣關系。如果它們的形態和內部結構等相似之處越多,生殖隔離程度越小,它們的親緣關系就越近,或他們從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時間就越近。否則,它們脫離開共同祖先後,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進化時期,有的在萬年甚至百萬年。

現在的家養氂牛,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獻上,都說是起源於我國的西藏;現在的野氂牛,是家養氂牛的祖先。但從我國華北、內蒙,以及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發現的氂牛化石考證,不論現今分別在我國藏北高原昆侖山區的野氂牛,或是由野氂牛馴養而來的家氂牛,都是距今三百多萬年前(更新世)生存並廣為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北部的原始氂牛,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現世界屋脊--我國青藏高原地區,並能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的牛種。因此,可以這樣說,氂牛起源於歐亞大陸的東北部;現今的家養氂牛和野生氂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後代,他們之間不存在先代、後代的關系。現在的野氂牛,也不是家氂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我國歷史上,殷周時期即開始用氂牛與普通牛、瘤牛進行雜交,現今沿青藏高原邊緣還有一個廣闊的接觸地帶,他們之間通過能育的母犏牛進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現存的氂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⑻ 野生動物資源

1.主要鳥類的生態學特徵及經濟價值

青藏高原的鳥類和野生哺乳動物調查工作始於19世紀。1840年以後,許多國家的探險家和科學家先後以各種名義和目的來青藏高原進行考察和採集標本。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對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研究處於空白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先後組織了多次綜合考察隊,對青藏高原地質、地貌、野生動植物等進行了全面調研。1962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後,在青海省內進行了多次區域普查和考察,大大充實了青海省鳥、獸區系資料,較全面地研究了有關區系組成及分布(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從1981年開始,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以及1986~1987年,中、美科學家對青海省三江源及鄰近地區的鳥類、獸類區系、生態行為、地理分布、經濟價值、生存環境和現狀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王祖祥等,1990;蔡桂全等,1992),基本查明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

研究區常見鳥類的生活習性及經濟價值:

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

別名,黃鴨,是青海省內的主要夏候鳥之一,主要棲息於湖灣、半島、沼澤灘地及小溪邊。赤麻鴨通常上午9時從巢區成對飛往湖灣、多水草的河邊和沼澤地覓食。性機警,人離它約100m即飛起,但不遠離而在空中盤旋並發出粗獷、鳴亮不斷的叫聲,待人離後不多時又回到原地取食,取食時也常成對活動。群體較分散不太密集,往往同斑頭雁在一起活動。該鳥主要取食黃芪的花、莎草種子、嵩草以及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營巢在近水礫石、沙質岩石山洞。6月孵化出幼鳥,幼鳥絨羽黃色雜有褐色,且親鳥帶領4~6 只幼體在水邊覓食。

赤麻鴨雌雄大小及心臟差異極大,心臟約占體重的1.325%。該鳥體形大,肉味鮮美,可與家鴨混群飼養,大量繁殖。絨羽厚而密是很好的防寒保暖填充材料,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

黑頸鶴(C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青藏高原珍稀鳥類之一,數量極稀少。我國已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黑頸鶴畏人和性怯,人可與其保持150m左右距離。清晨日出時該鳥開始活動,並有鳴叫,聲音短而洪亮。

黑頸鶴主要棲息地為沼澤、灘地和河漫灘。

斑頭雁(Anser indicus)

斑頭雁又名白頭雁、黑紋頭雁、麻鵝等。主要棲息在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島、湖灣、河心島及河邊。這些地方多為沙質、礫石基質,四周成半環水、周圍多為安全的湖灣,生長著豐盛的植物,如嵩草、珠芽蓼及莎草科、藜科等植物。群聚數大小不等,最少4隻,最多可達200多隻。

斑頭雁常與棕頭鷗、鳳頭鵬鶥、赤麻鴨一起活動。平時多集群在距水不遠的湖岸覓食、活動。食物全為植物,主要有藏嵩草、早熟禾、水麥冬的花序及珠芽蓼等植物。

斑頭雁在數量眾多、分布較廣,其羽絨是較好的禦寒保暖填充材料;體大肥厚,肉味可口;卵大且數量較多,富含動物蛋白質;性溫和,易飼養;體態優美,是可供開發利用的野生動物資源和觀賞動物。

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

別名,小海鷗。主要棲息於湖泊的島嶼以及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島。這些地方多為沙質、礫石機質,四周環水或半環水,周圍多為湖灣,湖水中有魚類和水生動物等。棕頭鷗在青藏高原湖泊中均可見到。

棕頭鷗於6~7月份為繁殖時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巢址多與斑頭雁在一起。幼鳥可隨親鳥下水游泳。棕頭鷗亦具有群體育幼的習性。其體態優美,可作為觀賞鳥。

2.主要哺乳動物的生態學特徵既經濟價值

西藏野驢(Equus kiang)

別名,亞洲野驢、野馬。西藏野驢是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高寒荒漠草原動物,對高原嚴寒缺氧、乾旱少雨的自然條件有較好的適應,為高寒草原、荒漠地帶有蹄類優勢種之一。該動物體形小於野馬而酷似騾。體背深棕色、赤色或暗紅褐色。唇、腹及四肢內側呈白色或淺灰白色。棲息在海拔4500~5100m之間,因其棲息地通常地勢高、氣候嚴寒,人類在該環境中的生產活動相對較弱,使西藏野驢的棲息地得以較好地保存,亦是其種群繁盛的主要原因。已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西藏野驢常集群活動,群的大小由數頭至數十頭乃至一二百頭不等,但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野驢群行活動秩序井然,常以縱隊行進,行動路線頗為固定,形成明顯的獸徑。受驚時奔跑迅速,可達60km/h。西藏野驢食譜很廣,以莎草、苔草、針茅、岌岌草、白草、野蔥、嵩草和多種高寒荒漠植物為主。

野氂牛(Poephagus mutus)

野氂牛又名野牛,為世界性珍獸,是惟一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帶的牛類,對嚴寒缺氧的自然條件具有特殊的適應,為青藏高原特有種。

過去,該動物在研究區分布區較為廣泛,但由於非法捕獵,致使分布區日漸縮小。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范圍內,野氂牛的活動相當普遍,但至今已為數不多。該動物一般棲息於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山地,以海拔4500~5000m之間最為常見。棲居於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地帶。終年活動於人跡罕至的高山峻嶺、山間盆地等環境中。其體形大,站立時略顯前高後低。

野氂牛喜集群生活,除個別牡獸有時獨居生活外,一般總是雌雄老幼混群活動,集群少則數頭,多則數十頭至數百頭不等。在冬季野氂牛集群的數量大於夏季。覓食通常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為主。

由於人類經濟開發和牧業發展對草場的侵佔,迫使野氂牛分布區逐漸退縮,對其資源增長造成極大的威脅。目前,野氂牛仍有一定種群的數量,但由於肉、皮、毛等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故常被獵殺。已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別名,藏黃羊、西藏黃羊、黃羊、小羚羊,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有蹄類代表動物之一,為青藏高原的特有種和優勢種。藏原羚在研究區主要棲息於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開闊地帶。棲息地的植被型有以禾本科羊茅為主的草原和以蓼科植物為主的荒漠草原。分布於海拔4500~5100m。

藏原羚喜集群活動,每群少至2隻,大至30餘只不等,較少單獨活動。視、聽覺極為發達,機警靈敏,行動輕捷迅速,速度超過40km/h。藏原羚常在清晨或傍晚進食,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為食。

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

別名,哈拉、曲娃(藏名譯音)。體重4000~9000g,最大者可達10000g,體長500~600mm。體背沙黃褐色並雜以輕微的黑色。喜馬拉雅旱獺為青藏高原特有種,研究區內幾乎各地均有分布。該動物廣見於高原草原、高寒草甸、草甸草原以及灌叢草原帶,棲居海拔3000~5200m,喜在靠近水源、草本植物豐盛的山地陽坡及高山平原上居住。

早獺是群棲性動物,一般數個家族形成一個群聚。其挖掘能力強,洞穴分為主洞和臨時洞,而主洞又分冬眠洞和夏居洞。其取食以苔草、禾本科草類和委陵萊的莖葉為主。

喜馬拉雅旱獺是一種益害兼有的動物,其毛皮、肉及油脂均可利用,是一項重要的毛皮資源,但因其挖掘活動,嚴重破壞草地植被,啃食大量牧草,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昆蟲的宿主動物,危及人類和家畜的健康。因此,必須通過合理的獵捕來控制其種群數量,達到化害為益的目的。

高原鼢鼠(Myospalax leyi)

別名,瞎老鼠、瞎老。體重200~300g,體長160~180mm,體形粗壯,眼小,鼻墊呈三葉形,前足指爪發達,適應地下挖掘活動。除研究區西北部外,其餘地區均有分布。該動物棲息於海拔4500~5300m的草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等生境中。

高原鼢鼠營獨居生活,以植物的地下根、莖為食。在其種群密度較高的地區,草地植被破壞極為嚴重。但高原鼢鼠亦是狐、狼等的捕食對象,在食物鏈中具有重要作用。

⑼ 珍稀野生西藏棕熊和野氂牛現身青海哈拉湖,這種動物一般生活在哪裡

青藏高原是在我國野生植物動物存活的主要地區,有著豐富多彩的野生植物動物網路資源,有著在我國野生植物動物的寶藏之美名,那麼,青藏高原上有什麼稀有的動物呢,大家來了解一下青藏高原上的十大動物。

10.禿鷲

禿鷲在中國僅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關鍵以清除高原地區上的動物遺骸為關鍵食材,禿鷲對高原地區上生態體系的平穩有關鍵實際意義,他們視線寬闊,能以飛快的速率發覺食材,被稱作高原地區上的保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