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幼兒園中,教育資源和課程資源應該怎麼定義有什麼區別
教育資源通常包含了幼兒園所有的軟硬體設施,及師資,這其中就包含有課程資源。
而課程資源只簡單的指向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所能運用的課程體系,教學配套設施等
㈡ 課程配套資源指什麼
一般指的是與教材配套的學生學習資源。供自主學慣用的微課,教學課件,教具,視頻材料等以及教材配套的網站上的課例等。不同學科因其學科特點,有很大的不同。如信息技術學科,配套資源如電子教材,課件,微課,視頻片段等。
㈢ 什麼是學生課程資源
什麼是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於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岡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本事所要探討的是廣義的課程資源,即課程實施所需要的資源。目前已經出現多種對課程資源進行劃分的方式。
一種是將課程資源直截了當地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包括教材、教具、儀器設備等有形的物質資源;無形資源的范圍更廣,可以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持態度和能力等。
一種是將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什性資源兩大類。素材性課程資源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力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日標等方面的因素;條件性資源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因素。
一種是將課程資源劃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利網路化資源。校內資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師、學生、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動植物標本、礦物標本、教學掛圖、模型、錄像片、投影片、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VCD、電腦軟體、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以及其他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等;校外資源,主要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家長、校外學科專家、上級教研部門、大學設施、研究機構、有關政府部門、其他學校的設施、學術團體、野外、工廠、農村、商場、企業、公司、科技活動中心、少年宮、社區組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網路化資源主要指多媒體化、網路化、交互化的以網路技術為載體開發的校內外資源。
上述三種類型的劃分有其理論的依據,但大多是學校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只要是便於學校對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採用何種方式劃分都有其合理性。總體上說,三種課程資源的劃分都比以前更能夠反映課程改革的實際,課程資源的范疇更大,也更科學。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學校有將課程資源無限擴大的傾向,這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課程資源如果被過於寬泛地界定,那麼反而可能造成學校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困難。學校建立起自身對課程資源比較合理和科學的觀念,有助於課程資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從而對課程實施產生實效。
㈣ 學科課程名詞解釋是什麼
學科課程名詞解釋如下:
學科課程名詞解釋:也被稱為「分科目課程」,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科中選取合適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水平的知識,組成各種不同的科目的課程。
學科課程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千百年來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文化遺產。其中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是學科課程最大的特點。
學科課程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六藝」、西方古代的「七藝」,大概是最早形態的學科課程。近代以來,象誇美紐斯所倡導的「泛智課程」,赫爾巴特根據人的「六種興趣」設置的課程,斯賓塞根據功利主義原則設置的課程,都屬於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的特點在於:它是依據知識的門類分科設置的;它是將人類活動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分類整理的結果;它往往是相對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識領域內在的邏輯體系來加以組織。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是學科課程最大的特點。
㈤ 什麼是數學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數學課程資源是指應用於教與學活動中的各種資源。
文本資源——如教科書、教師用書,教與學的輔助用書、教學掛圖等;
信息技術資源——如網路、數學軟體、多媒體光碟等;
社會教育資源——如教育與學科專家,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
環境與工具——如日常生活環境中的數學信息,用於操作的學具或教具,數學實驗室等;
生成性資源——如教學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學生的作品、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堂實錄等。
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的使用數學課程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水平和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質量。教材編寫者、教學研究人員、教師和有關人員應依據本標准,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一)文本資源
關於教科書、教師用書的開發,參見「教材編寫建議」。
學生學習輔助用書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鞏固相關技能,開拓數學視野,進而滿足他們學習數學的個性化需求。這一類用書的開發不能僅僅著眼於解題活動和技能訓練,單純服務於應試。更重要的,還應當開發多品種、多形式的數學普及類讀物,使得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夠有足夠的機會閱讀數學、了解數學、欣賞數學。
教師教學輔助用書主要是為了加深教師對於教學內容的理解,加強教師對於學生學習過程的認識,提高教師採用有效教學方法的能力。為此,在編制教學輔助用書時,提倡以研討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為主線,賦予充分的教學實例,注重數學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使之成為提高教師專業水準的有效讀物。
(二)信息技術資源
信息技術能向學生提供並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象等,並能靈活選擇與呈現;可以創設、模擬多種與教學內容適應的情境;能為學生從事數學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個體展開面對面交流。信息技術是從根本上改變數學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必須充分加以應用。
信息技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關注三個方面:
其一,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師從事數學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輔助性工具。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網路查閱資料、下載富有參考價值的實例和課件,並加以改進,使之適用於自身課堂教學;可以根據需要開發音像資料,構建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還可以設計與製作有關的計算機軟體、教學課件,用於課堂教學活動研究等。
其二,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輔助性工具。為此,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將計算器、計算機用於數學學習活動之中。例如,在探究活動中藉助計算器(機)處理復雜數據和圖形,發現其中存在的數學規律;使用有效的數學軟體繪制圖形、呈現抽象對象的直觀背景,加深對相關數學內容的理解;通過互聯網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幫助自己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等。
其三,將計算器等技術作為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輔助性工具。為此,應當積極開展基於計算器環境的評價方式與評價工具研究,如哪些試題或評價任務適宜在計算器環境下使用,哪些不適宜,等等。
(三)社會教育資源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當積極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例如,邀請有關專家向學生介紹數學在自然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和其他學科發展中的應用,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邀請教學專家與教師共同開展教學研究,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學校應充分利用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科技館等,尋找合適的學習素材,如學生感興趣的自然現象、工程技術、歷史事件、社會問題、數學史與數學家的故事和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等,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
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網路等媒體,常常為我們提供許多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有意義話題,教師要從中充分挖掘適合學生學習的素材,向學生介紹其中與數學有關的欄目,組織學生對某些內容進行交流,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環境與工具
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環境中與數學有關的信息,開發成為教學資源。教師應當努力開發製作簡便實用的教具和學具,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數學實驗室」供學生使用,以拓寬他們的學習領域,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發展其個性品質與創新精神,促進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如師生交互及生生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新結果等。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資源有利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㈥ 什麼是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亦稱「分科課程」。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由一定數量的不同學科組成。
學科課程的特點在於:它是依據知識的門類分科設置的;它是將人類活動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分類整理的結果;它往往是相對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識領域內在的邏輯體系來加以組織。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是學科課程最大的特點。
(6)學科課程資源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主要弊端有以下幾點:
1、科目繁多的學科課程導致總體課程體系臃腫不堪,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2、學科課程以分門別類的方式組織和編排,而學生的現實生活卻是完整的,這種課程上的人為的割裂,造成學生認知結構的支離破碎,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3、由於學科劃分過細,造成知識面過窄,內容偏深偏難。
4、各學科相互分離,彼此孤立,造成學習內容相互分離甚至脫節。
㈦ 學科課程是什麼
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主張課程要分科設置,分別從相應科學領域中選取知識,根據教育教學需要分科編排課程,進行教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關於學科課程的理論主要有:即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j.s.)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德國教育學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範例方式課程論、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bahkob,j.b.)的發展主義課程論。
①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基本觀點:首先,主張課程內容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學科的基本結構是由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構成的。其次,在課程設計上,主張根據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的特點安排學科的基本結構。最後,提倡發提現法學習。布魯納很多思想體現了很強的時代精神,對當前學校教育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足:如片面強調內容的學術性,致使教學內容過於抽象;將學生定位太高,好像要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這門學科的專家;同時在處理知識、技能和智力的關繫上也不很成功。但布魯納的思想對今天我們的課程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②瓦根舍因的範例方式課程論。強調課程的基本性、基礎性、範例性,主張應教給學生基本知識、概念和基本科學規律,教學內容應適合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教材應精選具有典型性和範例性的內容。特色在於:其一,以範例性的知識結構理論進行取材,其內容既精練又具體,易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二,範例性是理論同實際自然地結合的。其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都是綜合的,不是單一的。其四,範例教學能更典型、具體、實際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贊科夫的發展主義課程論。把「一般發展」作為其課程論的出發點和歸宿,稱為「發展主義課程論」。所謂「一般發展」,是指智力、情感、意志、品質、性格的發展,即整個個性的發展。主要觀點:第一,課程內容應有必要的難度。第二,要重視理論知識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第三,課程教材的進行要有必要的速度。第四,教材的組織要能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即讓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成為自覺的學習者。第五,課程教材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促進差生的發展。
總之,學科課程的優點是它的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有利於學生學習和鞏固知識,同時也便於設計和管理。其弱點也是明確的。一則,由於分科課程的「分科」是人為的,因而缺乏內在整合性,忽視知識的聯系性,從而也割裂了學生的理解力;二則,忽視學生的動機和已有經驗,容易脫離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際。
㈧ 簡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涵義。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學科課程的新型課程,它超越傳統單一學科之間的界限,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題,跨學科性知識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用實踐活動的方式整合起來,實現學問性與體驗性知識,單一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機結合。通過自主的、創造性的體驗與探索活動,是學生身心得以和諧的發展。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來源。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指的是相對廣義的課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以前,我們普遍將課程資源物化,認為課程資源就是教科書、參考書等,事實上,這是一種很片面的認識。因為,從課程目標實現的角度看,凡是對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應該歸屬於課程資源,這其中既包括教科書、參考書、教學場所等物質資源,也包括學科專家、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全面而科學,使所有的這些因素都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這樣才能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㈨ 系列學科課程資源 是什麼意思
(一)立足課堂教學,開發教材資源重視歷史教材這一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利用將是全面實現歷史課程標准,達到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1、大膽處理教材正文,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改變過去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強調注重課本知識的情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知識。2、對課本中資料卡片和圖表、知識鏈接和史學爭鳴等內容的開發利用新課程教材中幾乎每課均附加大量的資料卡片和知識鏈接,以輔助學生理解教材正文內容,這也是新課程教材的一大亮點。(二)組織實踐活動,開發鄉土資源在學生身邊的社區歷史課程資源包括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宮、兄弟學校與單位的人力資源、歷史學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鄉土歷史課程大多記錄學生家鄉的歷史,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具有親切感。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先輩在歷史上對家鄉、對祖國的貢獻,了解家鄉人民創造的輝煌業績,進一步體會到家鄉的可愛,使歷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習鄉土歷史課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到實地去調查研究,產生直接經驗,為開發學生課程資源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