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評價農業信息化指標應包括:(1)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通訊網路、計算
機網路、寬頻、分布情況、電話用戶等;(2)農業f膏息技術裝備。包括計算機的擁有量、網站數萎故其它通訊設備能否保證信息傳播暢通;(3)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農業資料庫的種類和數量、農業信息資源獲取量和網路、農業信息資源的再開發和利用;(4)農業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包括各種農業信息技術的用戶數,按主要農業信息技術在各個行業的
應用,如農業專家系統的種類和實際應用的普及率;(5)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包括農業信息技術的採用在農業生產總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
國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
國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第一,資料庫與網路。農業信息量大、面廣而分散,目前國際上最普遍、最實用的方法是將各種農業信息加工成資料庫並建立農業資料庫系統。
第二,精確農業。精確農業發源於美國,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是21世紀農業的發展方向。主要由10個系統組成。包括全球定位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路化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其中,遙感技術已被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廣泛應用於農業資源調查、農業生態環境評價、作物產量預報和農林牧災害監測等各個方面。農作技術已精確定位到lOm2為單位的小塊土地上,大大降低了作物生產成本。及至1999年,美國使用精確農業技術約達90%,英國、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正在迅速發展精確農業,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在醞釀實施這一項目。近年來,以航空為主的遙感技術開始應用於農田信息採集,雖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勢頭迅猛。
第三,專家系統。國外農業專家系統的應用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最早是美國IL Linois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和計算機學家共同開發的大豆病害診斷專家系統PLANT/ds。20世紀80年代中葉有了迅速的發展,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相繼在作物栽培、畜禽飼養、農業經濟效益分析、農產品市場銷售管理等方面研製出不少的農業專家系統。據統計,1995年美國正在使用或准備使用的農業專家系統有1 000多個,日本有400多個。從開發總量看,美國占絕大部分,幾乎佔80%,其它國家(包括中國)只佔20%。專家系統今後的研究重點:建立模型以描述農業生產中非結構化、非系統化的知識,最終建立以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為對象的生產全程管理系統和實用技術系統,促進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和
先進技術的推廣利用。
第四.虛擬農業。虛擬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問世的一種農業信息技術的高新產品,是作物生長模擬模型的進一步發展。它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建立數學模型定量而系統地描述作物生長發育器官建成和產量形成等生理生態過程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虛擬作物、畜禽,從遺傳學角度定向培育農作物,改變傳統的育種和科研方式。目前』眭£界上僅有少數幾個研究機構在開展這
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為虛擬主要農作物、畜禽的育種和管理。
國內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
信息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1979年從國外引進遙感技術並應用於農業,首開信息化農業的先河。1981年中國建立第一個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機構,即中國農業科學院計算中心.開始以科學計算、數學規劃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為主的農業科研與應用研究。1987年農業部成立信息中心,開始重視和推進計算機技術在農業領域的試點和應用。1994年以來,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的相繼開通運行,標志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始邁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信息技術農業應用研究與推廣取得了一些成
果.建起了一批農業綜合資料庫和各類應用系統。其中以糧、棉、油為主的信息技術成果約佔1/3。如利
用計算機技術,對農作物的選種、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環節進行優化處理後,向農民提供信息咨詢,指
導農民科學種田;對農作物病蟲害、產量豐欠等進行預測預報,幫助農葯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輔助農民科
學調整生產結構;對不同類型的農業經濟系統、土壤一作物一大氣系統等進行模擬。輔助農業管理者編
制農業規劃和生產計劃;根據各種動物營養需求,生產最佳的飼料配方,幫助生產廠家和養殖戶獲得最
大經濟效益。近年來,部分科研院所開始探索計算機視覺及圖像處理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有些已取
得顯著的效果。農業部利用網路協議信息發布與查詢等技術,建成的專業面涵蓋較寬.信息存儲、處理
及發布能力較強.信息資源豐富和更新量較大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現聯網用戶已發展到了3 000多家。
據中國農科院科技文獻中心檢索.到2001年3月中國大陸農業網站數量近2 200家,超過了法國、加拿
大等發達國家,如果加上台灣和香港的農業網站,中國農業網站數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內。國家科技
4 3攻關計劃開展了「農業決策支持信息系統研究」、「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已經開始為國家宏觀決
策和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發揮作用。國家「863」計劃開展了「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在全國
建立了20個示範區,取得了顯著成效。另外,開展了「網路農業」、「精確農業」、「虛擬農業」等的探索研
究。近年來,在農業研究信息系統、科技基礎資料庫、小麥~玉米連作智能決策系統、農業詞表和機器翻
譯系統、多媒體光碟應用系統、農場管理系統、畜牧營養資料庫、土肥信息管理系統、草地信息系統等方
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和科技成果。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在應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1)農民素質不高,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2)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
的信息需求。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兩者是相互依賴的。農業的產業化意味著生產規模的擴
大,農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必然產生對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強烈願望,在規模小時,以滿足自
己需要時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因為採用信息技術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購買信息
技術設備,支付獲取信息費用,這對於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益不高的農業生產來說,權衡之下,顯然不可
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3)網路成本較高,阻礙了信息化的普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多數農民
買不起計算機,也就難以獲取農業信息。現在平均每台計算機的價格約為5 000元至6 000元;二是農村
電話費若按0.3元/分鍾計算,加上上網費用4元/小時,合計每小時上網費超過10元.農民難以支付
如此高的費用。(4)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表現在基層缺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
件設備。信息網路體系不健全;無信息服務中介組織,基層缺少能夠主動、科學地進行信息管理的人
員;信息來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過期信息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更為重要是缺乏大型實用數
據庫。資料庫建設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實用性差。(5)信息技術實用性差,沒能給農民帶來較好的經濟
效益。作為農業生產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種植、生產,也就要求信息技術的
適應性要因地制宜。目前從事農業應用軟體開發的人員比例較少,且開發的技術品種不多,適應性差,
加上目前農業應用軟體出現供求之間的矛盾,更加阻礙了農業信息化的普及。(6)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
沒有完成.電子商務給農產品銷售帶來的作用尚未較好發揮。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政府的宏觀指導與
必要引導,信息服務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發展電子商務還處於初級階段,其所需配套條件和市場
機制尚未形成。農產品的電子商務還處於起步研究階段,難以發揮其重大的作用。(7)農業信息網路人
才缺乏。農業信息網路的建設需要一大批不僅精通網路技術。而且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專業人才,
能為農產品經銷商提供及時、准確的農產品信息,對網路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路
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而由於對農業信息網路人才不夠重視,投入經費少,加上培訓機制的不完
善,目前農業信息網路人才相當缺乏,使得農業信息專業庫的建設、更新速度緩慢。
B. 農業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應用在哪幾個方面
農業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應用在以下方面:
(1)農業資源管理主要解決農業和林業領域各種資源(如土地、森林、草場)的分布、分級、統計、制圖等問題.
(2)土地信息系統和地籍管理其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性質變化、地塊輪廓變化、地籍權屬關系變化等許多內容.
(3)生態、環境管理與模擬其主要為區域生態規劃、環境現狀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削減分配的決策支持、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環保設施的管理、環境規劃等.
(5)農業基礎設施管理農業生產的地上地下基礎設施(電信、灌溉設施、道路交通、天然氣管線、電力設施等)廣泛分布於農村的各個角落,它們的管理、統計、匯總都可藉助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C. 什麼是農業的數字化管理系統
農業的數字化管理系統是一個集信息化、數字化、網路化、自動化等多種現代高新技術為一體的計算機管理和應用系統。數字農業是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技術、通訊和網路技術、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與地理學、農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等基礎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作物、土壤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監測,以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病蟲害、水肥狀況以及相應的環境進行定期信息獲取,生成動態空間信息系統;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供農作物產品和質量的目的。
托普物聯網專業研發農業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又稱數字化農業管理系統,是為實現農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網路化而提出來的解決方案。
農業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具體涉及:遙感影像或相關圖像的處理與分析:包括高解析度的遙感影像及其它以圖像方式提供的各類數據;地物的空間模型:包括對象、地形、環境、網路和拓樸關系等;屬性信息管理:即動、靜態數據管理;空間分析:包括緩沖區、測量、等值線及地統計分析與圖表等;應用程序:包括伺服器和客戶端程序,以實現農業生產管理平台的系統功能;其它附屬功能:統計分析等。
D. 農業信息都有哪些種類
(1)農業資源信息 包括各種農業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農業區劃等方面的信息。
(2)農業政策信息 包括各種涉農的國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規、政策等。
(3)農業科技信息 包括農業科研進展、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新經驗、新工藝等。
(4)農業生產信息 包括生產計劃、產業結構、作物布局、生產條件、生產現狀等方面信息。
(5)農業教育信息 包括各種層次的農業學歷教育、農民夜校、致富培訓班、專業證書班等方面的信息。
(6)農產品市場信息 包括市場供求、價格動態、經營走勢、外貿形勢、消費結構等方面信息。
(7)農業經濟信息 包括收支預測、經營動態、投入產出、市場走向等。
(8)農業人才信息 包括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專家的技術特長,農村科技示範戶、專業戶、農民企業家的基本情況等。
(9)農業推廣管理信息 包括農業推廣隊伍狀況、組織建設、人員結構、經營服務及推廣工作經驗、成果等。
E. 農業信息化的主要內涵有哪些方面
1、信息化農業是信息流調控下的農業;
2、信息化農業是信息社會中的農業;
3、信息化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高級階段。
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
(5)農業資源信息系統有哪些擴展閱讀
評價農業信息化指標應包括:
(1)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通訊網路、計算機網路、寬頻、分布情況、電話用戶等;
(2)農業信息技術裝備。包括計算機的擁有量、網站數萎故其它通訊設備能否保證信息傳播暢通;
(3)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農業資料庫的種類和數量、農業信息資源獲取量和網路、農業信息資源的再開發和利用;
(4)農業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包括各種農業信息技術的用戶數,按主要農業信息技術在各個行業的應用,如農業專家系統的種類和實際應用的普及率;
(5)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包括農業信息技術的採用在農業生產總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
F. 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基本情況
一級學科:0903 農業資源與環境
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農村社會經濟資源。前者主要由氣候資源、水資源、土資源和生物資源等組成;後者主要包括勞動力、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和其他有關經濟技術條件。各種農業自然資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運動規律,但它們也有共同點和共同規律。農業自然資源的基本特性是:①整體性。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統一的整體。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按照資源優化組合和生態平衡的要求,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②地域性。不同區域農業自然資源分布和組合特徵均有一定差異,發展農業生產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③動態平衡性。各種農業自然資源及其組合,即生態系統都是不斷發展演變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④可更新、再生性。如氣候的季節更迭、水分的循環補給、土壤肥力的恢復和生物繁衍等,只要開發利用得當,注意保護培育,則可永續利用。⑤數量有限性和潛力無限性。農業自然資源的蘊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利用范圍也是有限的,但是由於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可以尋找新的資源和擴大資源利用范圍,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能力。
農業資源動態檢測指對農業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時空分布的動態變化進行的定位定時檢測。農業資源、特別的是那些受人為干預強烈的農業資源,經常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對其進行檢測的主要目的在於從中分析和掌握動態變化規律、變化原因和變化趨勢,以便及時調整資源利用方向、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農業資源動態檢測的內容,一般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農業社會經濟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三個方面。農業資源動態檢測信息是一個多項目、多層次的空間信息系統,包括一系列專業資料庫和區域資料庫,具有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徵。為了保證各專業、各層次和各區域信息的相互匹配、交換和數據共享,達到綜合分析評價的目的,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和規范的設計,作為信息採集、儲存和提取的共同基礎。資源動態檢測一般利用遙感信息與地面定點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農業資源評價是根據農業發展和社會、經濟活動的需要,對農業資源的質量、適宜性、經濟價值、開發利用的可行性和預期效果進行的綜合分析評價。農業資源調查是評價的基礎。查明農業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分布、演變和資源要素的內外部聯系,進而對其是否可以開發利用、開發利用價值與潛力大小、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開發和改造的難易程度、投資的多少以及效益的大小等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目的是為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並進行科學管理,制定開發利用規劃和評估、審批農業建設投資項目提供科學依據。農業資源評價的基本原則是:①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評價一定區域范圍內的農業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前景,必須考慮當地的資源與其他地區相比,是否具有優勢,是否有相當的數量和較好的質量、較大的潛力,能否把潛在優勢轉化為商品生產優勢和全面的經濟優勢;開發利用是否有較好的外部環境,限制因素能否克服,難易程度如何;生產的產品是否有比較穩定而廣闊的市場需求等。②生態經濟平衡、資源永續利用的原則。由於農業資源具有整體性,就必須考慮自然資源要素之間以及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特別要重視和處理好人、資源、環境三者的關系。一切生產、經濟活動,特別是開發性生產、經濟活動,必須使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處於高效運轉、良性循環狀況,保持動態平衡。開發規模和強度不能超越系統自身調節的能力,對可再生資源,在適量、適度、有計劃開發的同時,還要加強人工培育和保護增殖,以達永續利用的目的。③系統分析,綜合評價的原則。評價一項或一地區的農業資源,要運用系統的、整體的、比較的觀點,評價各要素之間的匹配、協調、互補、互制關系;評價資源優勢要放在大系統、高層次中進行比較,要組織跨部門、多學科的協同研究,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多目標綜合評定,求得總體可行的最優結構、最大功能的效益。
農業資源保護就是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科學技術手段,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對破壞和濫用農業自然資源的行為所實行的監督管理。農業自然資源可分為三類:①不可更新資源,如鐵、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資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盡的資源,如空氣、風力、太陽能等。農業自然資源既是農業環境要素,又是人類生存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①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相對不足;②後備資源基礎薄弱。所以,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保護農業環境,對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農業資源保護主要包括:土地資源保護,草原資源保護,森林資源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等。中國農業自然資源保護遵循如下原則:①把農業自然資源保護納入國家計劃和規劃。②全面規劃,合理安排。③獎勵綜合利用。④誰開發誰保護。⑤經濟效益、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農業環境
以農作物或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周圍環境各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農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氣、光、熱及施用於農田的肥料(包括化肥)、農葯和農業機具等。這些農業環境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個農業環境綜合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人類創造出生產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質。農業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中國法定環境范疇。
農業環境由氣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為因子所組成。每種環境要素在不同時間、空間都有質量問題。當前中國農業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農業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①工業、城市和鄉鎮企業污染。據調查,中國5.5萬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質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嚴重污染、魚蝦絕跡;受污染的農田面積達1億畝。②農用化學物質污染。中國化肥流失量約占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鹽積累和水體富營養化;農葯在大氣中擴散和流失及部分農畜產品中殘留也較嚴重;地膜年殘流量近千噸。③畜禽糞便污染。目前,畜禽糞便已成為城郊農業環境的主要有機污染物。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①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1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0.29%;土地沙漠化繼續加劇,面積已達19.5億畝;鹽鹼地1億多畝。②農業資源有所衰退。中國人均耕地不足1.6畝,並逐年減少,現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條件較差或存在某些障礙因素。③農用水源短缺,特別是北方農用水源嚴重短缺。④草原繼續退化。中國有可利用草地面積3.12億公頃,草地累計退化面積已達6670萬公頃;並且沙化、鹼化、退化的狀況有加劇趨勢。
農業環境保護就是利用法律的、經濟的、技術的各種手段,使農業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維持良好的狀態,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態破壞。農業環境是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資源、空氣等,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區域性的特點,是農業的基本物質條件。農業環境保護不僅對發展農業生產至關重要,而且在整個環境保護工作中也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是當前中國農業環境的兩個突出問題。農業資源衰退,自然災害加劇,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日益嚴重。農業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農田、牧場受工業(包括鄉鎮企業)「三廢」污染嚴重。不合適地大量使用農葯,造成土壤、水體污染和農畜產品有害物質殘留;過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鹽積累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比較普遍。農業環境惡化危害人體健康,危害農業生產,導致農業減產、絕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農業環境破壞還會降低農業環境的生產力及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會對氣候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進而危害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強化農業環境管理,制定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防止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法規,建立健全農業環境管理體制。②積極防治工礦企業(包括鄉鎮企業在內)的「三廢」污染。③防治農葯、化肥污染,積極推廣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大力發展有機肥、復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於農業綜合開發的技術經濟政策。⑤加強農業環境監測網建設。
農業環境監測指間斷或連續地測定農業環境中污染物質的濃度,觀察、分析其變化對農業環境的影響的一項工作。農業環境監測按其目的可分為三類:①對土壤、農用水、農田大氣及農作物的例行監測,目的是掌握農業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②農業環境污染的事故性監測,目的是為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提供科學依據。③對農業環境污染源的監視性監測,目的是防止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督促對污染源進行治理。農業環境監測的對象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①農用水質監測,包括農田灌溉用水、農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產養殖等。②農田土壤監測,包括用來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纖維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農區森林、花卉、葯材、草料等的農業用地土壤。③農作物監測,以中國常見的水稻、小麥、玉米的糧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葉、煙草等作物為主要監測對象。④農田大氣監測。包括農田大氣監測和鄉鎮村落大氣監測。⑤工業三廢(廢水、廢渣、廢氣)監測,主要是對危害農業區的工業「三廢」進行監測。⑥背景值調查測定,包括水體、大氣、土壤、作物、沉澱物背景值的測定。農業環境監測的內容,取決於監測的目的。一般來說,具體的檢測項目應根據所在地區已知的或預計可能出現的污染物質和環境的特定情況來決定,為了評定測定結果和估計污染擴散情況,還必須測定一些氣象或水文參數。農田大氣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灰塵(即降塵和飄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質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溫度、PH值、渾濁度、導電率、懸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學耗氧量、總氮、總磷、某些有機毒物、重金屬毒物和衛生指標等;土壤和植物的監測內容包括:有毒的金屬化合物、非金屬無機物和有機物等;農畜水產品的監測內容包括:重金屬、農葯、亞硝酸鹽、黃麴黴素、有機化合物等。
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手段,對損害農業環境質量的行為實施有效的影響,使經濟發展與農業環境相協調,達到既發展農業經濟又改善農業環境的目的的工作,稱為農業環境管理。農業環境管理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農業環境管理涉及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與許多行業的生產密切相關。加強農業環境管理要綜合協調農業內部各個產業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②各地農業環境的背景值、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開展農業環境管理工作,必須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管理工作的目標和措施。③農業環境具有特殊性,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壞,往往很難恢復和治理,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農業環境管理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必須採取積極預防的措施,防患於未然。農業環境管理的內容,按其管理的范圍可劃分為農田環境管理、草地和牧業環境管理、漁業環境管理、鄉鎮企業環境管理、農村居住環境管理;按管理的性質可劃分為農業環境計劃管理、農業環境質量管理、農業環境技術管理。
G. 智慧農業系統包括什麼
水肥一體化智慧管理系統
水肥一體化智慧管理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作物生長環境信息的自動採集、並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的存儲、挖掘、處理等形成作物灌溉施肥大數據決策模型,其中人工採集土壤養分數據,並對土壤施肥做出具體配方,對作物灌溉時間、灌溉水量、施肥量進行指導。
農業水價綜合管理系統
農業水價綜合管理系統分別在泵站和田間出水口安裝流量計進行水量計量,將量測水量採用無線傳輸技術上傳至目標資料庫,實現水量水費的自動測算、余額顯示、欠費預警提示,並能實現初始水權的分配、水權交易管理等功能。
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
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包括水權信息管理、灌溉用水定額、節水精準補貼和獎勵機制、下載中心等功能。水權信息管理包括用戶名稱、地址、聯系方式、年分配水量、是否頒發水權許可證等信息管理。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系統
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測算系統根據不同時段內土壤墒情監測數據計算該時段內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實際水量,通過泵站出口水量的自動計量實現渠首引入水量的計量,從而計算出灌溉水利用系數。
山東三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於風景秀麗的山東泰安泰山腳下,是山東省節水灌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單位,是集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於一體的校企合作單位,依託山東農業大學成立智慧水利研究所。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數據挖掘、空間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等對水利各類信息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構建了作物水肥一體智慧化灌溉大數據管理平台,農業用水綜合利用管理平台,水庫健康診斷與智慧化管理平台,水資源優化配置管理平台,實現了農業智慧化灌溉、水庫智慧管理與健康檢測、洪水預報預警、水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了水資源綜合利用,實現了與國家或省級水利相關管理系統的無縫對接,藉此推動水利信息化的進程,打造中國農業水利新形象。
H. 農業資源與環境是什麼
農業資源與環境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以及所在環境的總稱。農業自然資源含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技術裝備、包括交通運輸、通訊、文教和衛生等農業基礎設施等。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農業資源的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農業資源調查與規劃、土壤肥力和植物營養與施肥技術、環境監測與評價、生態效益分析、氣象觀測、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農業資源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對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培養具備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土地、環保、農資等部門或單位從事農業資源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生態農業、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