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哪些
(肖培根)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為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及各種有效措施,達到保證供應和合理利用此項資源防治疾病的目的。
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即:如何有效地利用已供葯用的植物資源,例如通過資源擴大、保護和促進其再生能力,改變或創造種質特性,不斷提高產量和質量等方法手段,使之能充分滿足醫療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調查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不斷地發現新的以及治療價值更高的葯用植物,使此項資源得以不斷豐富和充實。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更好地為人民保健事業服務。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從科研角度講,可包括下述的一些內容。
一、區系調查、總結及規劃
某地區人們所使用葯用植物的種類總和,形成了該地區的葯用植物區系。內容包括種類、蘊藏量、生產量、生態因子、更新途徑、利用前途等,並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規劃,是做好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基礎。在調查中,除了面上的調查外,還應突出重點,注意那些經濟價值和醫療價值較大的種類,注意挖掘該地區內葯用植物的獨到使用經驗(如民間秘方、驗方等),為新葯開發創造良好條件。
二、野生資源的保護及更新
通過調查,對一些野生資源數量較大的重要種類(例如甘草、黃芩、刺五加、穿龍薯芋等),需要採用人工保護措施及制訂政策,促進這些葯用植物的繁殖和更新能力,防止有繁衍能力的個體大量覆滅和生長地點生態環境的驟然破壞,可採取合理和有計劃地採收、分片輪流封山以保證個體的恢復與發展,採用人工措施擴大個體的繁殖系數等。總起來說,這些技術措施應納入地區的總體規劃中去,以保證其順利實施。
三、葯用植物的引種、馴化及栽培
這是資源開發利用中保證資源數量及質量的最有效的一項措施。一批重要中葯,例如人參、三七、黃連、當歸、附子等,通過人工栽培,已逐步滿足需求。近年來,通過摸清天麻的生活史和蜜環菌、共生萌發菌間的共生規律,使野生天麻的引種變為家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通過對重要進口南葯白豆蔻在我國雲南、海南的引種馴化和大量栽培,已取得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尚有一些重要野生葯用植物如肉蓯蓉、鎖陽、豬苓等,需要對它們的生活史、生物學特性、生態條件等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促進人工大量栽培能夠取得成功。
四、葯用資源的擴大與利用
目前較廣泛採用的方法,是以能代表該植物療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分作為指標,從親緣相近而且資源豐富的植物類群去擴大資源,或從擴大葯用部位著手使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
前者如從進口葯的同科屬相近的國產植物中,通過植物、生葯、化學、葯理以及臨床等多學科的比較研究,已成功地從我國植物區系中找到了安息香、馬錢子、沉香、胡黃連、大風子、蛇根木等進口葯的國產資源。
又如對生產激素的甾體原料植物,以薯蕷皂甙元等甾體皂甙元為指標,從我國植物區系中,找到薯蕷屬(Dioscorea)根莖組(Sect.Stenophora)多種植物的根莖含有高含量的甾體皂甙元,其中盾葉薯蕷(D.zingiberensis)的含量為1.05—16.15%,穿龍薯蕷(D.nipponica)為1.36—4.60%,三角葉薯蕷(D.deltoidea)為1.80—5.40%,均可作為製造激素類葯物的理想原料。
這方面的需求也促進了對葯用類群的深入研究,如對莨菪類、人參屬、烏頭屬、大黃屬、丹參屬、元胡屬、細辛屬等的研究。
擴大葯用部位和葯用植物原料的綜合利用,使資源能夠物盡其用。前者如已開展從利用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的鉤擴大利用到莖,從僅利用砂仁(Amomum villosum)的果實擴大利用到葉以提制砂仁揮發油。後者如對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已開始綜合利用阿托品、東莨菪鹼、樟柳鹼、後馬托品及紅古豆鹼等多種成分;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除利用小檗鹼(berberine)外,也已開始利用另一種含量很高的成分——小檗胺(berbamine)。
五、通過半合成途徑來擴大葯用資源
這是資源利用中比較年輕但卻具有廣闊前途的領域。
一是用有機合成的方法,將植物中的某一成分改變為需要的葯物。如元胡(Corydalis yanhusuo)中含鎮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僅0.1—0.2%,如從黃藤(Fibraurea recisa)的莖提出巴馬汀,再經氫化為延胡索乙素則可大大提高生產量並降低成本。
二是用有機合成並結合葯理和臨床,改造植物中某些有效成分的結構,以獲得高效、低毒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葯物。如從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中提取的丹參酮ⅡA,經過磺化後,可以大大增加水溶性,從而可獲得更好療效。又如秋水仙鹼(colchicine)經氫氧化銨水解得到秋水仙醯胺(colchicine amide),毒性降低,抗癌譜更廣而且安全范圍也較大。
六、資源開發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例如葯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是用植物的組織或細胞,通過無菌離體培養產生愈傷組織,經誘導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產生有效成分的方法。由於它具有生長迅速、生產周期短,而且可以採用工業化的大生產,所以日益受到重視。貴重中葯人參和常用中葯紫草等,通過組織培養,已能獲得較大數量的人參皂甙及紫草素等,可望進入實際大生產的實用階段。
通過採用快速繁殖、細胞融合、雜交選育等生物技術,將能產生許多療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而且產量和質量都較傳統生產方法高得多的葯用植物新品種。
我國在生物新技術的應用方面,起步稍晚,但這個領域將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七、葯用植物資源的二級開發
當我們採用生物及農業的方法將葯用植物個體的產量和質量獲得大幅度增長的一級開發取得成功後,必須同步積極開展以工業手段為主的二級開發,促使葯用原料植物和葯材能再次加工製造為適宜的成葯、葯品或其它製成品(如保健食品、保健飲料及美容品等)。
八、新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和研究
葯用植物資源利用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便是要從本地的植物區系中,不斷去發現具有卓效的新葯用植物資源。
我國是使用中草葯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葯物學方面的知識,有計劃地調查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並採用多學科、現代科學手段加以發揚、提高,這不但對開發葯用植物資源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創造我國的新醫葯學也有重大價值。這方面我國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例如通過系統研究生長在青藏高原的藏葯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發現了兩種新葯山莨菪鹼(anisodamine)和樟柳鹼(anisodine)。它們除了具有明顯的抗膽鹼作用外,最近還發現具有良好的促進微循環方面的作用,已廣泛地在臨床上使用。
我國長白山區民間一位老農使用仙鶴草(Agrimonia pilosa)的冬芽驅除絛蟲,療效很好,經系統研究後,挖掘出驅絛作用很好的新葯——鶴草酚(Agrimophol)。
又如從我國傳統抗瘧中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研製出一種抗瘧有效成分和新葯青蒿素,具有很好的抗瘧效果,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
九、葯用植物資源開發的基礎工作
這方面除了需建立葯用植物標本館、葯用植物園以及葯用植物資料庫等工作外,還應特別強調對葯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因為種質的損失是不可挽回的,同時它又是未來育種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珍貴中葯材,不少是屬於瀕危種或漸危種,因此必須加強各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等在這方面的工作,如建立葯用植物種子庫和基因庫等。
十、葯用植物親緣學在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為了更有效地開發利用葯用植物資源,需要用多學科綜合手段和基礎理論指導,葯用植物親緣學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某一植物群中的植物親緣關系,化學成分和療效之間存在的內在規律,用以指導今後的實踐。
2. 中葯資源的分類鑒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中葯鑒定方法 一、基原鑒定 基原鑒定又稱原植(動)物鑒定,是應用動植物分類的知識,對中葯材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學名和葯用部位,這是中葯鑒定工作的基礎。 二、性狀鑒定 中葯材的性狀鑒定,即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實用的方法對葯材外觀性狀進行鑒定。 三、顯微鑒定 顯微鑒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生葯內部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及細胞內含物的特徵,從而達到鑒別葯材的一種方法 四、理化鑒別 中葯材的理化鑒定,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對葯材及其制劑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進行性和定量分析,來鑒定葯材真偽優劣的一種方法。 五、生物檢定 生物檢定又稱生物測定,是利用葯物對於生物(整體或離體組織)所起的作用,以測定葯物的效價或作用強度的一種方法。
3. 葯用植物資源開發具體分幾個層次
(一)葯用植物資源的一級開發一級開發是指不斷增加中葯資源的數量和提高中葯資源的質量。當前應重點解決市場緊缺、貴重、稀有中葯材的引種、馴化、栽培與養殖,以及使用先進的組織培養和遺傳工程技術等手段來發展中葯資源。如南葯是我國長期依賴進口的葯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用一級開發的引種手段,在我國海南、雲南、廣東等省引種成功了爪哇白豆蔻、大風子、馬錢子、大葉清化桂、檀香等。對人參、西洋參、蟲草等名貴中葯材,通過組織培養和工廠化生產來提高產量和質量,目前在國內外均有成功的報道。
(二)葯用植物資源的二級開發,級開發是把一級開發提供的資源或粗製品,變成優質高效的制劑葯品或其他產品。當前應重點解決常用葯、滋補強壯的保健葯品、保健食品等。如利用野生資源多種小檗和十大功勞及馬尾黃連等,加工提取黃連素,再由黃連素加工成黃連素片。矮地茶資源,在民間用來治療慢性氣管炎,通過分類、化學成分、葯理與臨床的綜合研究,發現種子去油後的殘留物中含有鎮咳岩白菜素等十多種成分,經對慢性氣管炎患者的臨床應用,有效率達60%~80%,現開發成鎮咳、祛痰的岩白菜素片新葯。又在虎耳草科落新婦屬和岩白菜屬中發現有岩白菜素成分,又擴大了岩白菜片的新資源。又如引種成功的玫瑰茄和西番蓮,由於它們的果實和花萼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物質,已被加工成各種保健飲料。
(三)葯用植物資源的三級開發,三級開發是應用綜合研究的手段尋找新葯和新資源。當前應重點從傳統醫葯中發現線索開辟新葯和新資源。例如從葯用植物中直接提取天然成分並製成新葯用於臨床的有青蒿素、石杉鹼甲、丁公藤鹼、毛冬青甲素、3-乙酸烏頭鹼、芫花酯甲及天花粉蛋白等。上述三方面,既有相對的層次性,又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新葯的開發成功(三級開發),最終是以葯品及商品的形式出現(二級開發),同時又要求有更多的葯材和原料供應(一級開發),綜合研究的方法與手段,在各個層次的開發中均是必不可少的。
4. 中葯的來源發展
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發現了一些動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一些用葯知識。隨著人類的進化,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葯物和方法,所謂「神農嘗百草」「葯食同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夏代(約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湯液的發明,為提高用葯效果提供了幫助。進入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開始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分工。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時期,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溫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治療、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唐代(618—907),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葯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清代(1644—1911),葉天士的《溫熱論》,提出了溫病和時疫的防治原則及方法,形成了中醫葯防治溫疫(傳染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4)發現中葯資源的途徑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葯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響應傳統醫學決議的要求,已將中醫葯學與現代醫學服務相結合共同納入衛生系統中,促進了傳統醫學服務的全民覆蓋。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分享「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的中國經驗,推動中醫葯走出去。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委託南京中醫葯大學承擔「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的中國實踐及其法律政策保障」項目,通過江蘇、湖北、甘肅、黑龍江、廣東五地的調研,歷時兩年,基本釐清了中國在「傳統醫葯納入國家衛生系統」方面的成功經驗及其法規政策保障的原因。
5. 中葯資源尋找的主要途徑
尋找類似葯物、人工合成葯物、開發新葯、尋找新葯。
6. 中葯資源的保護方法
中葯資源的保護方法一般分為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和離體保護三種方法。 A.就地保護 中葯資源就地保護,簡單來說就是將中葯資源及其自然環境就地維護起來。這種方法可以使葯用動、植物在已適應的環境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建立保護中國珍、稀、瀕危和遭受嚴重破壞的中葯資源的區域和研究、開發基地。 a.建立中葯資源保護區 根據中葯資源保護的性質和目的,可將中葯資源保護區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中葯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中葯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和中葯資源生產性保護區。 ①中葯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為中葯資源絕對保護區,是供科研和教學而設置的綜會性保護區。要求選擇未受或少受人為活動干擾的、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中葯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保護區。其目的在於保持天然生態系統和豐富的葯用種質資源,供科研和監測之用。保護面積取決於所要維護的生態系統和科研需要。保護區可單獨建立,也可和自然保護區結合。此類保護區一般不允許進行開發或旅遊活動。 ②中葯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是針對重要的葯用物種而建立的絕對保護區。保護區內可設有研究機構或研究設施。保護對象為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珍貴、稀少、瀕臨絕滅的重要中葯資源。該區可在具有原始生態系統條件下或已開發的地區設置,保護手段除自然維護外,可結合人工種、養,藉以擴大野生種群,恢復和發展中葯資源。此類保護區也不允許自由進行開發和旅遊活動。 ③中葯資源生產性保護區,這類保護區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又能提供部分中葯材產品,達到在保護中葯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中葯資源的目的,實行合理控制、限量采獵,發展資源的保護原則。此類保護區可分為:輪采輪獵區、人工粗管散養(植)區和野轉家種區。 Ⅰ.輪采輪獵區,是根據葯用動,植物資源的承受能力和中葯材的合理採收季節劃定的定時采獵保護地,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中葯資源的生產能力制定合理的資源保護基數標准和開發指標。當該區中葯資源達到一定生產能力時,限量開發,反之當生產能力下降到一定指標時,轉為保護狀態。一般是幾個這樣的保護地輪換進行,以達到養護資源、發展生產的目的;二是根據中葯材的採收季節,在保證葯材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避開葯用動、植物的繁殖季節(包括動物的哺乳季節)、葯用部位的成熟時間等易阻礙中葯資源發展的階段,劃定的保護區。將上述不利於發展資源和不能保證葯用質量的時間劃為臨時禁獵或禁采季節,以保護中葯資源。 Ⅱ.人工粗管散養(植)區是一種帶有人工維持和發展中葯資源的保護區。保護區可採取人工繁育,野外放養或種植、粗管等措施發展野生中葯資源,當資源量達到一定指標時,適時適量采獵和挖掘。 Ⅲ.野轉家種、家養研究基地是一種兼有保護、研究和開發性質的保護地,在維持野生葯用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野生轉家種、家養的研究試驗,試驗成功逐步推廣生產。 b.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 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處理好開發和利用的關系,在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中,對中葯資源也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 ①就地撫育。實質上就是在葯材產地恢復和發展資源。它與保護區的主要區別在於沒有明顯的保護區界,或是將保護的手段直接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如各地普遍採用的封山育林、保護林葯;在原適生地播種或將葯用動物放歸山林,恢復資源;應控制某地葯材和采獵季節等。 這種保護的特點是:①不脫離原有的適生地;②資源自然更新和人工護育結合。如新疆在肉蓯蓉產地大力營造紅柳林和梭梭林,發展肉蓯蓉的寄主資源;江西在鹽膚木生長區施放五倍子蚜蟲;黑龍江在尚志、五常等地區進行林蛙半野生半家養,並將林蛙放歸山林;西藏收購貝母種子,撒播到貝母原適生地,任其自然生長等都是促進原產地增加資源的重要手段。寧夏採用碾米機粗碾處理甘草種子,使其發芽率由6%提高到90%左右,方法簡便。如果能在各甘草主產區推廣,將處理後的種子,撒播到適生地,將對恢復和發展甘草資源發揮巨大作用,另外,中國活麝取香和活捕獵具。捕獵技術已趨完善,促進這兩項技術的結合與推廣,並限制或取締殺傷性狩獵器具的使用,對搞好中國麝香產區的生產與護育具有積極的作用。 ②合理採收。這種生產性保護的特點,主要是突出了採收的合理性。表現在採收、方法,採收季節和採收量。 Ⅰ.採收方法:葯材的採收除獲得葯用部位外,還要保證葯材原動、植物的再生能力和保證資源的良勝循環。目前,一些地區採用邊挖邊育、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採收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的。過去收購胡黃連時,都把莖苗作為廢棄物。西藏洛扎縣、定日縣用胡黃連的莖苗在當地繁殖成功,為保護胡黃連資源奠定了基礎。吉林省在採收刺五加時,採取留幼株並保留部分根莖留存土內的方法,保護刺五加資源,取得了成效。目前,黃柏、杜仲、厚朴、肉桂等品種的環剝技術已在部分產區得到了應用,產生了較好的保護效果。另外,像活麝取香、活熊取膽汁、牛黃埋核和活蚌植珠等都對發展生產、保護資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Ⅱ.採收季節:避開葯用動、植物的繁殖期,在葯用部位有效成分積累到一定程度時, 適時採收。葯材的合理採收,在葯材生產中,提前或延後採收都有可能影響葯材質量和原動、植物的休養生息,造成資源的質與量的下降。 Ⅲ.採收量:每一種葯用生物資源都受本身再生能力的限制,超負荷採收,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恢復,就會導致資源下降,甚至消亡。合理的採收量應控制在資源再生量之內,保證葯材常采常有,永續利用。 B.異地保護 異地保護又稱遷地保護,即將瀕危種類遷出其自然生長地,保存在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苗圃、種植園內,變野生種類為家種家養種類。通過引種、飼養,動物園和植物園不僅保護了許多珍、稀、瀕危物種,而且擴大了種源。如: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引種葯用植物坡壘、沉香和海南龍血樹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海南龍血樹的成功引種,對發展血竭生產,保護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有些地區還建立了許多葯用植物園或在植物園內設立了專門的葯用植物苗圃,如杭州葯用植物園、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資源開發研究所植物園、四川南川葯用植物場、南寧葯用植物園等,引種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葯用植物,為研究異地引種、保護葯用植物奠定了基礎。 動物園在保護中國的葯用動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東北虎、華南虎、麋鹿、梅花鹿、長臂猿、雲豹、獼猴、海狸鼠、環頸雉等葯用動物的養殖技術已得到不斷提高,有的種類還突破了繁殖關,向品種選育邁進,初步實現了異地保護動物、擴大種群的目的。 發展大規模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也是保護中葯資源的重要途徑。如國內著名中葯材川芎,現在江西、湖北、陝西、貴州、雲南等地引種栽培,並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能力。三七為常用中葯材,歷史上野生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於過度採集,野生種質消失得非常迅速,如果沒有人工栽培,早就沒有資源可提供了。同樣,人參、杜仲、厚朴、巴戟天等中葯材,其野生資源已寥寥無幾,現在廣泛應用的均為栽培品,菊花經過長期的栽培選育,已從一種野生菊花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多種栽培品系,野生商品已退出市場。這表明中葯材引種栽培、野轉家種、家養的方法,不僅是發展葯材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是異地保護中葯資源的積極而又靈活的手段,目前,中國各省、市、區引種試種、野轉家種、家養成功的品種,分別在20一40種以上。其中四川野轉家種、家養有麝香、天麻、貝母、天冬等20多種,引種省外品種成功的有白術、雲木香、玄參、延胡索、廣藿香等30多種;雲南野轉家種的品種有雲黃連、黃柏、茯苓、胡黃連、牡丹皮、蔓荊子等37種,引種試種成功的品種主要有附子、潞黨參、地黃、懷牛膝、白芷、玄參、黃芪等20餘種。中國南部沿海一帶引種的南葯如兒茶、千年健、訶子、蘆薈、蘇木、益智、肉桂、安息香、馬錢子、白豆蔻、砂仁、血竭、檳榔等對緩解市場發揮了作用。數以百計的野生葯用動、植物,通過引種,野轉家種、家養,擴大了葯用資源,相應地對野生資源起到了保護作用。 C.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目前生物種質保護的較先進手段。離體保護就是利用先進技術,保存並研究攜帶全部遺傳信息的物質片段,即保存葯用動、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等,以達到長期保留葯用動、植物的種質基因,鞏固和發展中葯資源的目的。 當前,採用離體保護的主要方法有: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和組織培養等。 1)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 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其直接作用就在於收集和保存葯用動、植物遺傳物質攜 帶體及其本身,免於毀滅性的破壞或造成基因流失。建立中葯資源基因庫有利於保持優良葯用種性和培育適合各種條件的優良品種,提供豐富的遺傳資源和研究材料。中國幅員廣闊,多樣性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道葯材。這些葯材的優良特性,主要是由內在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這種由遺傳基因控制的葯用優良性狀,在人們的栽培、選育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下,是可以逐步發生改變或消失的。長期保存這種優良基因的載體,就可以為研究和維持優良遺傳種性提供先決條件。例如,抗倒伏和抗病基因在葯用植物上的應用,就是在掌握了大量優良基因的基礎上,應用選育技術或高科技(如基因工程)實現的。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可以為將來實現葯用原料工廠化大生產提供條件,同時,在發展國際間的交往方面也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的葯用植物種質保存工作已經廣泛開展,杭州葯用植物種質基因庫已基本建成。在動物葯研究方面,中國麝的精液保存已經取得成功,為人工授精。發展優良麝群奠定了基礎。 2)組織培養 組織培養是將動、植物體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通過人工無菌離體培養,定向誘導分化獲得產品的一種技術方法。應用組織培養技術不僅使繁殖種群的速度加快,而且能盡快實現野生物種的栽培養殖和人工育種。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養無病毒植株,如山東用地黃莖尖培養無病毒植株獲得成功。中國很多科研、生產單位開展了植物葯的組織培養技術研究,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當歸、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白芨、菊花、黨參、延胡索、山楂、番紅花、浙貝母、條葉龍膽、龍膽、絞股藍、川芎、枸杞、厚朴、羅漢果、人參、三七、西洋參、半夏、桔梗、懷地黃、雲南蘿芙木、玄參、景天等葯用植物的組織培養都取得了成功。通過組織培養還可以直接生產葯用成分或代謝中間產物,提取葯用生理活性物質,開展工廠化大生產。目前,已能從人參組織培養中獲得較高含量的人參皂甙;從芸香培養物中獲得呋喃香豆素;從薯蕷、山萆薢培養物中提取薯蕷皂甙元;從喜樹莖培養物中提取喜樹鹼。組織培養還能從培養物中獲得新的化合物或應用於生物轉化。如在芸香組織培養中,發現合成和積累了芸香素(這是原植物無法檢測到的新化合物)。
7. 中葯是怎麼發現的
中葯和整個醫葯體系一樣,也是隨著生產的逐步發展而產生的。我國古代的許多典籍中都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淮南子》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說明了先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醫葯的過程。對於「神農」,我們不能把他看作一個具體的人,而應把他當作原始社會農業經濟時期勞動人民的代表。
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來,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中國猿人(藍田猿人一北京猿人一山頂洞人),已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當時的原始人通過漫長歲月的反復實踐,已經能夠製造簡單的工具。他們把石頭砸成各種粗糙的石器,並已經知道運用火,歷史上稱為「舊石器時代」。這時的生產方式以採集植物和獵取動物為主,屬採集、漁獵經濟時期。經過幾十萬年的歷史發展,到了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前,出現了磨製石器和陶器,才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農業與畜牧業比較發達,即
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
原始人在最初的生產活動中,在飢不擇食的情況下,自然難免會誤食一些有毒或有劇烈生理效應的動、植物,以致引起嘔吐、腹瀉、昏迷甚至死亡。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驗,就形成對某些動、植物可食、某些不能食.的認識。接著慢慢地,他們又發現如果人有了某種病痛,吃了一些原屬不能食的有害動、植物後,反而可以解除疾苦。例如原來便秘腹脹的人,吃了可能令人昏迷的某種植物後,反而能夠解決便秘而不會中毒。於是,他們便對這些動、植物獲得第二個認識,即它們可以用來治病,這便是葯物了。這兩種認識經過無數次反復的實踐,逐漸從口耳相傳到結繩契刻,最後到文字記載,這樣逐漸形成中葯的知識。
據以上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自從有人類開始,原始人便在生產的同時開始了醫療活動,並逐步形成葯物的知識。所以中葯的萌發,早已同原始人的生產勞動聯系在一起。那麼為什麼歷史典籍特別強調神農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因素:①太遠則湮渺而無據,難以取信於人;②到了農業經濟時期,才有可能把這些有療效的葯物通過引種留在氏族內,以備試驗研究及發生疾病時運用;⑧這時出現的陶器,不但提高了原始人熟食的技術,並為「湯液」這一中葯最重要的劑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