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哪個地方缺石油資源
擴展閱讀
依賴石油出口說明什麼 2025-07-28 11:12:22
豆腐價格為什麼上漲 2025-07-28 11:06:24
汽車專用工具sst是什麼 2025-07-28 10:49:27

哪個地方缺石油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27 08:49:18

『壹』 我國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我國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貳』 有色金屬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 但石油,煤炭不足 能源供應緊張的地區是 A南方地區 B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

D 青藏
長江、黃河、雅努仗布江等發源地。與南方比,雖然水量不是很豐富,但是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青藏地區石油、煤炭資源少,運輸不方便,因此能源供應緊張。但是金屬礦產資源卻十分豐富。

『叄』 中國缺石油嗎

當然缺。中國每年消耗的石油量是巨大的,而中國雖然也能產石油,單純從數據量來看也不少,可是對比每年的消耗量,就少了。石油作為基本能源,作用於各行各業,所以中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石油,金額高達幾千億美元。石油進口必須保證,否則經濟發展就會停滯不前,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會大受影響。所以從中東地區,俄羅斯,中亞地區進口石油的路線,也就成了能源生命線。加上進出口貿易,所以為了保障能源和貿易的進出口路線的安全,中國也要大力加強國防力量,海軍派遣艦隊遠赴印度洋、紅海,也就是為此目的。同時,海外基地,陸上石油運輸管線的建設,也是為了保障石油運輸不至於被截斷。這些軍事建設、工程建設都是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的,由此可以看到,中國的石油事很缺的。

『肆』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

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荒原的探井噴油了,這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所以把新發現的大油田取名為「大慶油田」。1963年,我國的石油達到基本自給。從此,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接著,又相繼發現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渤海油田、南海油田等。

全世界已發現的油田有3萬多個。其中儲量在6800萬噸以上的大油田有272個,原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67.4%;儲量超過6.85億噸的特大型油田有33個,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44.5%。波斯灣沿岸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和輸出地區。世界上儲量最多的油田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加沃爾油田,可採石油儲量達104億噸。

『伍』 巴西缺少石油嗎

巴西不缺石油,甚至是產油大國,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油氣田,預計石油儲量將超過500億桶,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

『陸』 石油資源日本石油資源貧乏所需石油主要來自中東地區中東的石油主要集中在哪裡

日本地域狹小,資源貧乏,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其中石油最主要的來源地是中東地區,該地區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故選:D.

『柒』 中國探明石油儲量分布在哪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有望快速增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捌』 中東地區為何缺少水資源

<一>

中東石油資源十分豐富,但水資源卻非常緊缺。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和地中海以東的沙漠覆蓋並威脅著大片地區。
中東地區雨量很少,離地中海215千米的開羅年平均降水量僅為28毫米,而中東地區人口正以平均3%的速度增長,進一步加速了水資源的緊張狀況。因此,各國間圍繞水的矛盾斗爭層出不窮。

中東地區的水資源主要分布在尼羅河盆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約旦河谷區。

尼羅河全長6700千米,發源於非洲赤道山地和衣索比亞高原,流經蒲隆地、埃及等9個國家。尼羅河河水總量為840億立方米,埃及的份額為560億立方米,但由於尼羅河流經9國,加上非洲連年乾旱,埃及實際上得不到它應有的份額。據預測,這9個國家缺水共計200億立方米。

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土耳其東部山區,在土耳其境內綿延約1000千米,從土耳其進入敘利亞再到伊拉克,全長2700千米,90%的水來自土耳其山區,它是3國的重要經濟命脈。1979年土前總理厄扎爾訪敘,和敘領導人阿薩德就塔托克大壩建成後幼發拉底河河水問題簽訂了一項議定書,並成立了3方技術委員會具體研究此事,這關系著土、敘、伊3國的切身利益。土耳其把幼發拉底河看做是本國的河流,聲稱擁有絕對主權。從20世紀60年代起,土敘伊三國就幼發拉底河水資源問題進行多次談判,但一直未能達成協議。

約旦河為約旦、敘利亞、以色列3國共有。多年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一直圍繞水資源進行殊死的斗爭。以色列建國前,移居在巴勒斯坦要求復國的猶太人,大多定居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湖區,以便控制水源。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後,通過4次中東戰爭和兩次對黎巴嫩的大規模武裝入侵,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約850平方千米的領土。以色列佔領這些地區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企圖霸佔和掠奪那裡的地面和地下水資源。以色列近40%的水來自約旦河西岸,西岸的3個天然地下水池,水資源十分豐富,以色列佔用了其中兩個。

以色列控制約旦河後,約旦受害最大,因為約旦的水資源的40%來自約旦河。
近年來,約旦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危機。

水資源匱乏問題嚴重地困擾著阿拉伯國家,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已制定並採取了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綜合性戰略措施。

據阿拉伯沙漠和乾旱地區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阿拉伯國家必須再開發出目前供水量的一倍,才能滿足農業部門的需要,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目前,整個中東地區農業用水佔87%,工業和家庭用水分別佔7%和6%。另據世界銀行199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統計,到2025年,中東地區每人將只有700立方米的飲用水,相當於1990年的1/2,而且這些水的水質將比以前更差。

面對嚴重的水荒,阿拉伯各國十分重視開發水資源。埃及計劃在它與蘇丹之間繼續修建朱格利運河。該運河長280千米,寬120米,深5米,建成後白尼羅河的水量可增加140億立方米。埃及還制定了一項耗資76億美元、歷時30年的灌溉革新戰略。這項戰略規劃的目標是從1996年7月1日開始,用30年的時間使全國的灌溉設施現代化,節約灌溉用水10%。此外,埃及政府還採取措施,減少水稻等耗水量大的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以色列也開展大規模的節水活動,在農業灌溉用水方面,發明並採取了電腦控制的滴灌和噴灌系統。並制定了《水法》,實行用水許可證和計劃用水分配製度。同其他中東國家相比,海灣各國地處沙漠,且無常年性可流,缺水就更加嚴重。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依靠淡化海水,緩解了居民用水的困難。科威特每年生產的淡化水佔全國用水量的70%以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淡化海水也佔全國用水量的一半左右。其他阿拉伯國家也在改善灌溉方式,採取各種措施節約用水,保護和開發新的可再生水源。

<二>
以色列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西蒙·佩雷斯曾經說過:「如果道路引導人們步入文明,那麼水流則引導人們走向和平。」
不幸的是,他的將維系生命的水力資源作為「新中東」誕生催產婦的遠景設想,受到經濟和地緣政治分割局面的有力挑戰。這種分裂局面把上述格言的含義顛倒過來,並且要把這一地區變為21世紀初期資源戰爭的代名詞。
長久以來,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兼並企圖,以及約旦河兩岸激烈的領土之爭,都給人們留下了強烈而持久的記憶。它提醒人們:為稱霸領土而進行的戰爭是現代中東事務的永恆話題:而劇烈的水力資源之爭則是這種政治爭端產生的獨特現象。
如今,水源已經和石油一樣成為這一地區競相爭奪的不可替代資源。考慮到這種緊張造成的壓力和在建立中東水力資源聯合體方面各國外交表現出的束手無策,我們可以預期,一場更為險惡的水力資源危機會替代自1973年以來的持續不斷的石油危機而成為矚目的焦點。
迫近的水力資源危機
所有跡象都顯示,適宜飲用的淡水在整個中東正在成為一種珍稀又不斷減少的生活必備品從而引發爭端。在這一地區已經發生過的事件,肯定了水資源危機具有三重危險性,即:導致國家內政不穩、國家間關系緊張和破壞該地區和平前景。例如:
1998年7月的酷熱期間,由於供水安排失當和公眾對由此而引發的物資短缺不滿造成約旦政府倒台。
土耳其威脅要以切斷水源作為對敘利亞支持庫爾德分離主義分子和其他不友好行為的制裁。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聲稱它們在任何永久性的領土妥協和解中對地下水資源擁有主權。
正在出現的水力資源短缺災難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可以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年降雨稀少。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供的材料,在50年代中期,面臨水力資源短缺的國家只有兩個,可是現在主要因為人口的增長,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10個,並有另外4個在2000年會出現在這一名單上。
現在,沙漠構成了以色列的60%、敘利亞的70%、約旦的85%和埃及的90%。在無休止的沙漠和耕地的較量中,中東人一直在土地的荒漠化中節節敗退。
在每一個中東國家,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發展和工業進步等多種因素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應更為捉襟見肘。
按國際標准衡量,中東水資源的消費處於低水平(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別為每人每年26400和9240加侖,而加利福尼亞平均為58000加侖)。1997年世界糧農組織宣布,在中東,可供個人消費的水力資源在世界上是最低的。
同樣,1997年阿拉伯乾旱土地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預言,到2000年,這一地區年缺水將達40·9萬億加侖。到2030年,將達到68·6萬億加侖。
由梅克羅特水資源公司公布的一項獨立的研究材料警告說,到2020年,以色列可提供的淡水和消費需求的差距可達每年89·7萬億加侖之多。
簡而言之,在這一地區上升的水的消費需求超過了當前和未來計劃所能提供的數量。
水的浪費
政治上短視,加上地緣政治和幫派紛爭,使地處惡劣自然條件之中的這一地區雪上加霜。
步入歧途的水力資源政策,始於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它們:
對水力資源保護計劃採取不關心或是更糟的冷漠態度。
河流和湖泊被污染。
對降雨、河流和其他地表水未予利用。
對現有水力資源無計劃開發使用,或採取用盡了之的態度。
廣泛存在的飲用水浪費和利用不充分,尤其在農業灌溉方面,後者佔去了總數的60%。
私人和非官方許可打井是造成泥沙淤井和鹽鹼侵蝕的第二大原因,提高了地下水的鹽鹼度。
泵水設備和灌溉噴灑設備過時。
輸水管道及其自身缺陷。
進一步分析,中東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應該受到嚴厲譴責。
首先,他們沒能注意到水力資源發出的報警信號和認真對待迫切的危機。
其次,即使是政府批準的,旨在對付可預見的將來出現的大旱的極少數項目,執行起來也步履緩慢(這些項目包括大壩、地下蓄水池和貯水設備、水電和海水淡化工廠,以及運水設備)。
第三,他們堅持一種傳統觀念,把水看成是一種自然資源而非地區資源。有些國家政府常常單方面進行河流改道施工,而不管是否對鄰國或下游國家的生態和水源需求產生重大影響。
例如,沒有哪一個地區像加沙那樣頻受水源短缺之苦,這一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超過5180人。加沙人目前對水的消費幾乎是水資源自我補充和恢復能力的兩倍。地下水是當地惟一淡水來源,過度消費使地下水位下降,而在邊遠海岸附近過度開發地下蓄水層,又使海水滲入並且導致污染。
水資源爭奪
巴勒斯坦水利部門負責人艾莎·阿塔拉指責以色列地約旦河西岸水資源短缺負責。她說:「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口渴難忍,而那些相鄰的猶太人定居者用水澆花園,還在游泳池中游泳時,你真是沮喪極了。」
以色列水力委員會委員梅厄·本梅厄反駁道,以色列所提供的水比奧斯陸協定規定的要多。水源危機在於巴勒斯坦當局分配和儲存不力。
中東外圍國家,如土耳其和三個尼羅河上游國家:肯亞、烏干達和衣索比亞,控制著這一地區60%的水資源。這使它們握有限制河流流量和改變河道的大權,從而對下游國家造成致命的潛在影響。土耳其、衣索比亞、肯亞和烏干達四國都不是阿拉伯國家這一事實,既誇大了水源脅迫政治的程度,又在阿拉伯聯盟中激起一種潛在的憂患意識。
土耳其計劃人員把巨大的東南安納托利亞工程建設放在全國最優先位置。按這一計劃,要建22座大壩、19個水電設施,年發電量將超過270億千瓦。在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盆地灌溉170萬公頃土地。但是,這一龐大工程會使位於下游的敘利亞和伊拉克水源短缺。
按照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阿肖克·斯溫的說法,到2010年,土耳其的灌溉計劃實現時,幼發拉底河在敘利亞境內的流量將減少40%,而在伊拉克將減少80%。即便是現在,未經談判的水資源爭端已使本已緊張的兩國關系雪上加霜。
阿拉伯農業灌溉部長級會議在1997年5月的會議上呼籲所有阿拉伯國家攜手一致,努力保護水力資源,反對外來勢力的控制。
但是,水力資源之爭並不僅局限在阿拉伯和非阿拉伯國家之間。敘利亞和伊拉克爭奪幼發拉底河資源就是一個例子。雙方始終對1990年簽署的條約不滿。這一條約把流出土耳其的幼發拉底河水的42%分配給大馬士革,58%給了巴格達。
約旦,除了依靠以色列境內的基尼烈湖外,再就是依靠敘利亞的恩賜——不阻斷或佔用大份額流過約旦的耶爾穆克河下遊河水。
生存戰略
十分清楚,水的匱乏是中東的現實危險。氣象圖表和人口統計資料充分說明這種短缺對所有中東地區國家、不管阿拉伯人還是非阿拉伯人死亡率、經濟前景和生活質量諸方面的毀滅性影響。
作為真正重中之重的問題,防止水資源危機應該提上中東議事日程。可是世界和公眾的注意力卻繼續偏離這一問題而投向截然不同的一些方面:從生物和化學武器的購買儲備、導彈的擴散到恐怖主義,還有宗教戰爭、巴以永久和平構架不穩以及傳統的軍備競賽,等等。
不管形勢如何緊迫,應該採取的地區性一致行動最終被視為完全無足輕重。更糟的是,這一問題被危險地政治化了。政府之間相互指責對方不講信用,公開粗暴侵犯他人享有的水的使用權利。
事實上,水資源權是如何界定的?誰來決定水資源的正當消費水準?什麼才是已有水資源的「合理分配」?有沒有有前途的替代資源?如果有,開發所需資金從何而來?
和石油危機相比,水資源危機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應該拋開政治立場和民族糾紛,在中東切實建立一個唯一的生態系統。所以,隨著危機深化,中東水資源角逐場上的玩家們除了自己,誰也抱怨不得,因為正是他們自己對充斥這一地區的有關解決水源危機的呼籲充耳不聞。
要打破水資源分配上的利已主義頑症,必須建立聯合機制,以保證人民享有足夠的用得起的水。
海水淡化還是窮兵黷武?
為滿足現今需求,最經濟並且最有把握的選擇可能也是最短視的選擇,就是利用已有資源把蘊藏的水消耗殆盡。與之相對立的解決辦法——保護節省水資源,卻要冒隨之而來的風險。這就要把更為嚴苛的限制加給以百萬計的民眾身上。這會引起內政不穩。
雄心勃勃的跨國方案,如海水過濾、水庫、泵水站等等,是另一種解決辦法,值得鼓勵,並且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可是現實是,這些東西都需要花寶貴的時間去談判、簽約。除此之外,這些計劃還需要巨額的外國投資。這些投資在目前過度延伸的國際經濟中不會立即到位。耶耳穆克河上的聯合大壩被擱置的一個原因,便是約旦和敘利亞無法籌集到工程的所需的4·3億美元資金。
另一個選擇是通過合作努力把水從豐水區引向貧水區,擴寬水的來源。
為此,土耳其主動提出兩項舉措。第一項計劃是埋設分叉的「和平輸水管道」,把傑伊漢河、塞伊漢河的河水跨越大約4000英里,引入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據中東水利專家阿米卡姆·納赫曼尼估計,這項計劃需資金200億美元,工期20年。該計劃的另一路則把水引到波斯灣的酋長們的領地上去,甚至更遠些。
土耳其的另一個主張是用漂浮的大號淡水水袋通過東地中海把淡水送給乾渴的人們。
盡管技術上可行,這種輝煌的設計容易受到敵對方面的攻擊和破壞。另外,其造價也高得令人咋舌。
歸根結底,海水淡化,使海水——這個中東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通過加工變為純凈飲用水,總的來看,很可能是解決這一地區所面臨資源危機是有前途的方案。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獲取海水十分簡單容易,減少了對他人的依賴。他們可以這樣獲取淡水,直至一個新的、聯合的、和平和民主的中東的到來。
盡管海水淡化成本不菲,但隨著時間推移,價格一路下降,這是因為加強了技術改進的研究。即便是就眼下價格而言,也要比打一場爭奪水資源的實際戰爭所花的代價低得多。
拋開1990~1991年的科威特危機不算,被普遍推測1973年後會爆發的石油戰爭始終沒有發生。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自負地認為爭奪另一種寶貴的水資源戰爭不會打起來。
公平而論,如果優先考慮人類的幸福和繁榮,海水淡化,而非窮兵黷武應是國家和地區的絕對首選方案。但是,正像所有的中東事務一樣,水資源的戰略方案也是一項政治選擇。海水淡化,加上一套同樣急需制定的規范措施,是值得我們全力以赴去實現的最佳方案。
否則,水這種物質就會表現出易燃特性。與其物理屬性相反,它無疑具有點燃中東戰火的潛在能力,當然也沒有足夠的中東之水可以撲來這場大火。
摘自《世界博覽》

『玖』 世界石油資源分布情況如何

據美國《油氣雜志》2011年12月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 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11年12月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2086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95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2%。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62.36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207.08億噸,居世界第四位。
● 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37.84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8.33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何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3.92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七大產油國。
● 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1.73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7.3%。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11年的石油產量為5.16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7.29億噸、3.87億噸和1.23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14大產油國。
● 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11年底,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70.15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 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11年底,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289.27億噸,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底,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9.16億噸。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遜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 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62.14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越南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7.88億噸、12.24億噸、6.03億噸和5.48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拾』 有哪些缺石油的國家

國、日本、韓國、德國、義大利、歐洲的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