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遂寧自然資源分布在哪裡
擴展閱讀
跑步機翻新費用需要多少 2025-07-26 14:02:08
美牙的成本是多少 2025-07-26 13:47:22

遂寧自然資源分布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8-22 12:20:51

① 遂寧市的礦產等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遂寧市儲量較多的礦產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鹵資源最為豐富。全市開發利用礦產資源7種,為石油、天然氣磚瓦用頁岩礦、膨潤土、礦泉水、岩鹽礦及天然鹵水,共有持證礦山企業162個(不含石油、天然氣),均為小型礦山。

② 遂寧的地質結構是怎樣的呀

遂寧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屬中生代侏羅紀岩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的侵蝕丘陵地貌。丘陵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河谷、台階地佔25%,低山佔5%,海拔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全境的岩層,下部以石灰岩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岩為主。所以,遂寧地區又被稱為「紅土地」。 獨具特色的地理條件為遂寧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儲量較多的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鹵資源最為豐富。遂寧市礦產資源豐富。石油及天然氣,已經由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中礦區從1956年開始勘探,結果表明,地下較普遍的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具有廣闊的開采前景,現已開發、利用的磨溪氣田,已成為四川第三大氣田。鹽鹵(水),蘊藏尤為豐富,在勘探開發油氣資源時,也鑽獲了地下鹽水資源。蓬萊的鹽水較多,產量也較穩定。蓬萊油田香溪群的鹽水較集中,蓬萊鹽廠利用此水制鹽,具有較大的生產能力。 岩鹽層,主要分布遂寧城區附近至蓬萊鎮油田一帶,在中下三迭系地層中有厚度30-120米,左右的岩鹽層,向東南方向到磨溪鄉消失;砂金,主要分布四江沿河兩岸,從老河床的各級階地到新河床的河漫灘地,都有含量不等的砂金,產金層位從形態上分為河床及河漫灘型、階梯型。主要分布在過軍壩、羅壩、唐家、梓潼、張飛糧、金華壩、林榆渡、馬家渡等地,砂金含量與洪水有關,水越大、淤積的泥沙含金量越豐富。

③ 成渝有哪些自然資源

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數據顯示,成渝經濟區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幅員面積1.8%,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2007年底總人口接近1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8%,並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區域內GDP達1.24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的5%,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生豬、柑橘、蔬菜、蠶絲、中葯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謝謝採納!!!

④ 遂寧是哪裡的城市

地理位置

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於東經105°03′26〃-106°59′49〃,北緯30°10′50〃-31°10′50〃之間。東西寬90.3公里,南北長108.9公里,總面積5300平方公里。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歷史上,遂寧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迷人的靈性山水和發達的農工商貿而成為川中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尤以紡織食品工業聞名,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遂寧市,現轄船山、安居兩區和射洪、蓬溪、大英三縣。人口384萬。市城區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43萬。

人口民族

遂寧為人口稠密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06人,人口密度遠大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沿涪江兩岸的沖積平壩、沿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和丘間小平壩區。從射洪縣的金華鎮到船山區的南強鎮,沿涪江兩岸屬人口的特稠密區,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813人。

全市共有勞動力270.5萬人,占總人口的70.4%,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除能夠充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外,還採取多種措施轉移富餘勞動力。全市常年輸出勞動力保持在78萬餘人,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市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羌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44個少數民族,人口近1.9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0.5%,這些民族只是散居於漢族之中,未形成集中聚居區。

歷史沿革

一、古巴蜀國時期的遂寧

遂寧歷史久遠。根據在射洪縣仁和鎮馬鞍山南山採集到的人頂頭骨化石初測,至少在公元1萬年前,遂寧就有人類活動。夏商時期,全國劃為九州,遂寧縣境(指今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和重慶市潼南縣境)屬梁州管轄。

春秋初年,四川境內出現巴國和蜀國兩個奴隸制國家,遂寧縣境屬蜀國管轄區,秦統一後為蜀郡所轄。東漢末年(220年),置德陽縣,治所在今城區內,境內置縣也由此開始。西晉後期(約303年),流民李雄起義建立成漢國,置德陽郡,轄德陽縣,郡、縣治所仍在今城區內,境內置郡也由此開始。

二、遂寧名稱的由來

「遂寧」作為地名,始於東晉。東晉與十六國並存,而遂寧則屬於十六國中的成漢國。當時,各國統治者之間連年混戰,成漢國統治者內部也為爭權奪位斗爭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大敗李雄遺部李勢,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50多年的混戰。當桓溫凱旋而歸,途經縣境時,但見風和日麗,歌舞昇平,一派和平安寧的氣氛。這位長年征戰沙場的將軍感慨萬端,一種厭惡戰亂、渴望太平的思緒由然而生,因而在這里設郡,定郡名為「遂寧」,表示 「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思。從此,川中丘陵中的這片紅土地,便有了一個吉祥的名字——「遂寧」。

三、遂寧的建制沿革

在歷史的滄桑演進中,「遂寧」這個名稱或用或改,遂寧的「級別」或升或降,遂寧的轄區或大或小,但有一點沒有改變,這就是不論哪個朝代,都以遂寧城為郡、府、州、縣的治所,足見古人對遂寧這塊土地的厚愛。遂寧也因此成了川中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南北朝至宋元時期,今市境內先後設置或更名石山郡、小溪縣、方義縣、遂州、遂州總管府、遂州總督府、武信軍節度使,轄區常有三五縣。轄區最大時期當數唐末,在遂州設的武信軍節度使,管轄了遂(遂寧)、昌(隆昌)、合(合川)、渝(重慶)、瀘(瀘州)五州。自明朝開始,遂寧降州為縣,先後隸屬潼川府(今三台縣)、嘉陵道(今南充市)。

1935年,民國政府將四川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在遂寧置四川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設專員公署,轄遂寧、安岳、中江、三台、射洪、鹽亭、蓬溪、潼南、樂至等9縣,專員公署、縣治所均設在今市城區。全國解放後,置川北行政區遂寧分區,1952年改為遂寧專區,仍轄上述各縣。1958年撤專區留縣,遂寧並入綿陽專區。

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遂寧撤縣,建為省轄市,管轄市中區(原遂寧縣)、蓬溪縣和射洪縣。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蓬溪縣涪江以西地區建立大英縣,縣治所設在蓬萊鎮。遂寧市所轄為一區三縣,即市中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200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分市中區行政區,設船山區、安居區(治所設安居鎮)。至此,遂寧所轄為二區三縣,即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

自然資源

遂寧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屬中生代侏羅紀岩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的侵蝕丘陵地貌。丘陵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河谷、台階地佔25%,低山佔5%,海拔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全境的岩層,下部以石灰岩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岩為主。所以,遂寧地區又被稱為「紅土地」。

從高空俯瞰,境內地形呈三個較明顯的特徵:一是丘陵為主,平壩狹小,層狀地形較明顯;二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坡狀緩傾;三是溝谷河流縱橫。市境西北部為低山,海拔500—600米;低山以南是深丘,海拔400—500米;中部、南部中淺丘鑲嵌其中,谷坡陡峻。山形呈長垣狀魚背形;中丘為壟崗連狀的台階形;淺丘坡度平緩,丘包呈串珠狀,零星沖積平壩散布在丘陵之間。涪江沿岸的河谷、平壩開闊,土地肥沃,工農商業發達,集鎮眾多,是遂寧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

獨具特色的地理條件為遂寧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儲量較多的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鹵資源最為豐富。

遂寧中小河流眾多,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涪江、瓊江、妻阝 江、梓江、青崗河、蓬溪河等15條。涪江全長660公里,遂寧境內171公里。涪江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境內流域面積5127.4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96.29%。由於丘陵低山的地貌形成的較大落差,使眾多的河流為遂寧提供了充足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5.8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8.71萬千瓦,已開發16.94萬千瓦。市境內涪江段是水能集中的主要河段,在幹流上已建有金華、螺絲池、紅江、龍鳳、小白塔、白禪寺等6處中、小型水電站。

遂寧總耕地面積228.15萬畝,其中紫色土面積最大,佔耕地面積的62%,廣布於境內的低山丘陵地區。生物資源門類繁多。境內發現並利用的生物資源約1500多個品種或品系,其中植物資源1000餘種,農作物栽培品種達367個。盛產糧、棉、油、果、桑、蔗等,是四川糧食、棉花、油料、生豬、水果、蔬菜、中葯材重要生產基地。年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以上,年棉花產量佔全省43.3%,年生豬出欄300多萬頭。船山區因盛產「菊花心白芷」而成為全國有名的「白芷之鄉」,大英縣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品質優良,全國獨有。

境內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覆蓋面積32%,是全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林木品種約437種,其中有不少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如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樹、馬桂木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烏柏、核桃、蓖麻、棕櫚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桔、橙、柚、梨、桃、李、蘋果,其中以沙田柚、青蘋、紅桔、「貢橙」等品種質量最為優良,享譽省內外。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約237種。魚類資源達89種,珍稀動物如魚類的中華鱘、胭脂魚、岩原鯉、長吻魚等,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均屬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

交通條件

遂寧作為規劃建設的成渝經濟圈高速公路網路中心和鐵路樞紐城市,正在圍繞「構建盆中交通樞紐」的總體目標,實施「高速骨架」、「干線暢通」、「通鄉通村」三大工程和鐵路網路建設,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高速骨架工程。形成310公里「一環六射」的「木」字形高速公路網路,與國家高速公路網路連接,東達寧、滬,南通黔、桂,西連藏、疆,北接陝、甘。

「一環」:利用高速公路在遂寧交匯,形成環城高速公路,其中,西北半環即將形成,東南半環高速公路將在「十五」末期開工建設。

「六射」:指遂寧至成都、重慶、綿陽、南充、內江、廣安的高速公路。其中,成南高速公路遂寧至成都、南充段已於2001年底建成通車;投資10億元的遂寧至重慶高速公路已於2003年12月開工建設;投資35億元的遂寧至綿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在加快進行,實行BOT方式建設,已有多家公司意向投資建設, 2005年底開工;遂寧至內江高速公路將在「十一五」期內開工建設;遂寧至廣安高速公路將在「十一五」末期開工建設。

干線暢通工程。以國、省道為主幹,構建市內「三個環形」和「三橫四縱」公路網路。「三個環形」公路網路:「內環」16公里,利用涪江二橋、涪江三橋和國道318線、省道205線圍成市內小環,形成城市交通主幹。「中環」210公里,形成連接船山、安居、大英、射洪、蓬溪、船山五縣區之間的縣際快速環形通道,提高幹線路網的綜合服務能力。「外環」380公里,形成連接市周邊鄉鎮的環形通道,提高公路網路的輻射能力。

「三橫四縱」公路網路:改造建設市內280公里「三橫」和460公里「四縱」公路網路,提檔升級市內連網公路,打通遂寧與周邊地市的斷頭路。

通鄉通村工程。改造鄉道公路500公里,硬化村道公路7000公里,其中,2010年前硬化4000公里,為服務「三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

鐵路方面,根據鐵道部《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為滿足快速增長的旅客運輸要求,建立省會城市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規劃「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以及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遂寧將是南京—武漢—重慶—成都客運專線,連接西南和華東地區的重要通過地。同時,按照客貨分線的規劃原則,遂寧也將是南京—武漢—重慶—成都雙層集裝箱運輸通道的重要通過地。規劃中,將完善路網布局和西部開發性新線,以擴大西部路網規模為主,形成西部鐵路網骨架。2010年後建設蘭州至重慶新線,該線由蘭州經九寨溝、綿陽過遂寧至重慶。如能通過努力,將內(江)昆(明)鐵路延伸,建成遂寧至內江鐵路,必將鞏固遂寧成為四川鐵路樞紐的作用,使遂寧的區位優勢更加顯現,投資環境更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會更加優越。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順利實施,遂寧現代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與周邊成都、重慶、綿陽、內江、南充、廣安等地時間距離將縮短在1.5小時以內。遂寧將成為成渝經濟圈交通網路中心、四川第二大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日益突出的區位優勢將推動遂寧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旅遊景點

一、皇帝賜封著名觀音道場——廣德寺

廣德寺,坐落在遂寧城西2公里處的卧龍山間,是皇帝賜封的中國觀音的著名道場,是遂寧獨具魅力的旅遊資源品牌。寺園森林330餘畝,廟宇建設規模之大名冠全川,明代原始建築居於全省之首。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713-741),距今已有1280多年歷史。唐大歷十三年(788年)敕封為「禪林寺」,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敕名「廣德寺」。

廣德寺是唐代高僧克幽禪師出家之處。克幽乃唐中宗孫子,唐玄宗侄子。民間相傳,克幽禪師是觀音的化身。自克幽禪師開山闡教以來,歷代高僧輩出,主領川、滇、黔300餘山,曾獲歷代帝王11次敕封,被譽為「西來第一禪林」。據《歷代法寶記》記載,木棉袈裟傳於廣德開山法師克幽。克幽禪師兩度被引入宮講經說法,被封為護國禪師,唐代宗賜名「克幽」,並賜予紫衣袈裟。廣德寺能歷久不衰,屢受帝王器重,除了克幽禪師的德行外,還與他的身世密切相關。

廣德寺成為全國著名的皇帝賜封的觀音道場時,南海的觀音道場還未修建。寺內有目前國內尚存的規模最大的盛唐風格的寺廟建築群,而珍藏於廟內的聖旨坊、九龍碑、宋明玉印、緬甸玉佛、善濟塔等稀世之寶蜚聲中外,無時不在昭示世人,這里是中國觀音的著名道場。

進入廣德寺山門,迎面可見聖旨坊屹立在十分級台階之上,是寺廟迎接皇帝詔書的地方。坊形如冀,高18米,長12米,寬2.5米,由四根大紅色圓柱支撐,兩側作五踩斗拱,中間為七踩斗拱,坊正中上端豎題「聖旨」二字。聖旨坊被專家定為全省獨存。峨眉山奉迎聖旨,出廟門十里。廣德寺卻在廟中,可見位尊之極。寺中珍藏的九龍碑(宋碑)記錄了唐宋時期前後九個皇帝對廣德寺的賜封和褒獎,讓人領略到什麼是皇恩浩盪。皇帝御賜鎮山法印,在全國屈指可數,廣德寺獨得兩枚玉印,為稀世珍寶,足見地位之尊。宋代真宗趙桓,賜「敕賜廣利禪寺觀音珠寶印」。明代武宗賜「敕賜廣德禪寺」,玉印用中文、緬甸文、僧迦羅文、巴利文四種文字刻成。

善濟塔位於大雄寶殿之西,觀音殿之後(俗稱肉身塔),是一座方形塔,塔高22米,石結構,初建於唐宗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系唐代高僧克幽禪師掩骨之所,雖經千年塵風俗雨而巋然無損。

廣德寺因為是民間公認的著名觀音道場,因而歷代帝王賜予了它無與倫比的恩寵,它的皇家禪林氣象在西部獨一無二。

二、中國最早的著名觀音道場——靈泉寺

靈泉寺位於遂寧城東4公里,始建於隋朝開皇初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寺中勝跡不勝枚舉,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印證著觀音三姐妹在此修行的美妙傳說。

山頂觀音殿內有一泉,泉中之水人們稱做「觀音聖水」,千百年來始終不溢不涸、紺碧甘美。民間傳說此水可祛病延年,慕名前來飲之者絡繹不絕,宋代蘇東坡曾題「七泉」二字於岩壁,林則徐贈「香林德水」匾額懸於觀音殿並流芳於世。

梵音亭一側有三口相距不到1米的古井,水至井口的深度竟各不相同,其中最深的井終年泉水滴答,聲音清脆而悠遠,其餘二井靜默寂然,人們說,那是妙善公主在給兩位姐姐娓娓講著佛法。

連根樹是三枝主幹根部緊緊相連的古樹,人們說它象徵著本是同根生並於靈泉、廣德修行的大姐、二姐與遠在南海普陀山的三妹遙相呼應、息息相通。觀音柏在離地面2米左右,分成了三枝,在人們心目中,她早已成為觀音三姐妹形神不離、齊心向佛的形象化身。

寺廟前山門外為規模宏大的觀音廣場。觀音廣場呈巨大的圓壇形,上下共三級,每級之間的石壁上均鑲嵌著陶制觀音塑像,共計一萬有餘,故此廣場又名萬佛廣場。圓壇正中央為三面觀音鍍金塑像,立於高高的蓮台之上,儀態端莊,氣象萬千。

氣勢恢宏的觀音閣,高48米,共7層,56個角。閣內供奉著凈高18.6米、全國最大的室內觀音。觀音閣耗資2000萬的建設資金,全部來自海內外特別是東南亞遊客的自發慷慨捐助,足見世人對靈泉觀音道場的高度認同,寄託了人們對真、善、美的無限嚮往和追求。

三、 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丘壑無奇山自好,青山綠水任逍遙」。綿延起伏的紅色丘陵,孕育了遂寧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和人文景觀游。

子昂故里——金華山。

金華山位於射洪縣城北20公里的金華鎮,因其山貴重華美而得名,被譽為川中名山,是開初唐一代詩風的傑出詩人陳子昂少年時代的讀書之所,留有讀書台古跡。金華道觀位於金華山前山,又名玉京觀,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已有1400多年歷史,唐代重建時更名為大華觀,宋英宗治平二年賜名玉京觀。道觀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層疊而上,有六殿、五樓、三洞、二院、二門,結構謹嚴,布局合理。山上有觀音堂、葯王殿、二賢祠,薈三教文化共處一山。山門石刻「蔚藍洞天」四個字為宋代黃庭堅手書。玉虛閣石碑刻「蔚藍勝景」迴文詩一首,字形龍蛇飛舞,順念倒念皆成詩句。其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千年來雖遭風雨剝蝕,仍然古貌猶存,聲名愈顯。穿過雕梁畫棟的虹飛橋,就到了金華山前門。順著石階往上看,共有365級石階,拾級而上,可依次參觀靈祖殿、冥王殿、東岳殿、祖師殿。在寬敞的祖師殿,可看到石龍龍頭、鐵燈桿、長廊、古柏。石龍全長180米,堪稱世界上最長的明代石龍。真武祖師是金華山供奉的正神,出道飛升的日子為農歷三月三,因此有金華三月之廟會。

繼續前行,可看到的六角亭就是玉虛亭,是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陳子昂家境富裕,十五、六歲還是一個任俠放縱的公子哥,十八歲慨然發奮,在這兒閉門苦讀三年。

在後山梧崗嶺上,乃是遷建的陳子昂讀書台。門額藍色框內用碎石鑲嵌的四個大字「古讀書台」。陳子昂青年時代塑像後面的木刻是陳子昂《感遇詩》38首和唐代盧藏用撰寫的《陳柏玉先生別傳》。陳子昂一掃六朝綺靡文風,創造了剛健、朴實清新的文風。大詩人杜甫晚年居蜀時,曾杖策遠來讀書台瞻仰,登金華山憑欄眺望,留下《野望》詩一首。今讀書台門聯所刻,「亭台不落匡山後,杖策曾經工部來」,記下了杜甫對唐代革新者的崇敬。

川中西子湖——赤城湖

赤城湖位於蓬溪縣城西8公里,因縣城為赤城鎮而得名。有長堤晨霧、赤霞蔚起、湖山攬月、青幽花雨、畫閣迎春、煙波戲鱗、彩虹連珠、畫舫集萃、汀洲聽鶴、西苑夕照等二十餘處景點。湖首東岸濱臨縣城,湖面廣闊,群山環抱,巧妙利用山水、島嶼和湖岸建成各種景點,山光水色,繁花綠樹,亭台橋榭,回欄曲橋,匯成了稱勝一方的「川中西子湖 」,人們贈之「赤湖溶金」來概括赤城湖全部景觀,日本、德國、美國以及港澳台胞遊客又以「小西湖」譽之。為紀念在蓬溪發動牛角溝起義,在川第一個豎起工農革命政權大旗的曠繼勛烈士,景區內建有曠繼勛烈士紀念館。

川北迷宮——高峰山

高峰山位於蓬溪縣北二十五公里,海拔547米,有「川中第一峰」的說法。因獨特的八卦迷宮建築,又有「川北迷宮」的美稱;因方方面面求之者的應驗率很高,還有高峰神靈的傳說;秀麗的自然風光和遠離城鎮的喧囂,有「是一蓬萊」的贈匾。高峰山上對聯、匾額甚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山上羅衣秀才的傳說、王師祖仙說,極富神秘色彩。

高峰山,是得天獨厚的靈岳福池,曾是以道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場,今是龍門正宗的道教活動場所。始建於初唐,續建於晚清,擴建於民國。是得國民政府眾多元老崇敬的寶剎,受國內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題匾額「為善最樂」譽之。

高峰山座西面東,有三大自然景觀:山上樹木蔥蘢,覆蓋全山。全山上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柏500餘株,均向寺生長,此為一;遙望高峰山,恰如綠色寶塔巍然屹立,環山有8條山系,恰似8條巨龍回首高峰,高峰山頂,又形似長龍,且以唐代古剎為龍頭,有如九龍翹首捧太極,此為二;高峰山有東西南北「四道寨門」,方便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四寨門尤以東、西寨門看得最寬最遠,現修建了一處觀景台,可看日出、夕陽、雲海、風景之美妙,絲毫不亞於五嶽,此為三。三大自然景觀,自然樸素,靈秀宜人,極富道存韻致,又多田園情趣,正是親歷傳統、回歸自然、休閑悟道的好去處。2003年底,高峰山被評為國家AA景區。

佛中之聖——寶梵寺

寶梵寺為蓬溪敕建古剎,位於蓬溪縣城西15公里的寶梵鎮境內。寺始建於北宋,稱羅漢院。治豐元中(公元1064年),宋英宗趙暑敕賜為「寶梵寺」,意即佛中之聖,梵中之寶。明景泰元年重建。建築面積為1852平方米,大雄殿氣宇軒昂,蔚為壯觀,建國後古建築學者贊其「設計精細,結構嚴謹,形式美觀,基礎牢固」,譽為明代中期建築的佳作。大雄寶殿內87幅、181.5平方米壁畫中外馳名,宗教界尊此畫為禪宗秀跡,繪畫界贊美有畫聖吳道子筆意,文博界譽為蜀中明代壁畫代表作,群眾敬之為仙畫。《中國繪畫史》、《中國名勝詞曲》、《中國建築工藝辭典》、《藝苑掇英》、《世界美術集粹》(日本編著)等十餘種辭書對此壁畫均有文字記載。

⑤ 麻煩介紹一下綿陽市自然地理概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等詳細狀況,謝謝。

綿陽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省區域中心城市、四川省副省會、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樂之鄉」、「西部矽谷」美譽的綿陽,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先後獲得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迪拜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衛生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中國最佳宜居城市等諸多榮譽,是國務院批准建設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地理位置
綿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縣、大英縣;西界德陽市的羅江縣、中江縣、綿竹縣;西北與阿壩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
面積
面 積:20249.45平方公里,佔四川省土地面積4.2%。其中綿陽市區面積90平方公里。全市按地貌主要類型:山區佔61%,丘陵區佔20.4%,平壩區佔18.6%。
海拔
綿陽市區平均海拔700米。
人口
全市2008年末總人口為540.7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79.6萬人,女性人口261.1萬人;農業人口405萬人,非農業人口135.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計劃生育率為92%。綿陽市區常住人口約為90萬,城市流動人口約為50萬。
民族
綿陽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漢族外,還有羌族、回族、藏族等40個少數民族約20萬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內西部地區。全市各區縣中,平武縣、北川縣享有民族縣待遇,全市現有1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7個民族鄉,北川縣是我國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史書有"炎始於羌"之說。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就是羌族人。''羌''、西戌牧羊人也,是興起中國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相傳大禹就是他們的祖先。
水系、水文特徵

受地貌影響,綿陽市境降水豐沛,徑流量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溪溝3000餘條。所有河流、溪溝都分別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龍江與西河,全屬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積佔全市幅員面積的97.2%,涪江發源於松潘縣雪寶頂,貫穿於綿陽市遂寧市至重慶市合川注入嘉陵江,全長670km,流域面積36400平方公里,在綿陽市境內長約380 km,流域面積約20230平方公里,流域地形西北部高、東南較低,南北地勢高差達5092.8米。涪江對市境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經濟發展產生著重大影響。涪江支流較多,市境內的主要一級支流有涪江右岸的平通河、通口河(湔江)、安昌河、凱江;涪江左岸有火溪河、芙蓉溪、梓江等,構成不對稱的羽狀水系。上游地處高山峽谷,植被較好、暴雨洪水匯流時間短,具有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暴漲暴落的特點。市境多發洪災,洪災的區域分布以安昌江和涪江上游出現的頻率最高,特別是涪江右岸及以西沿龍門山前緣一線的北川、安縣、江油最為頻繁。
綿陽市是中國唯一三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城市之一。
綿陽是少有的被三條江河包圍的山水城市,城區河道總長達55公里。為了打造城市水環境,我市在城區規劃了11座閘壩,目前已經分別在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上建成了7座,攔截形成水面7.8平方公里。4座新建的閘壩完工後,加上原有的閘壩,綿陽城區將形成至少14平方公里水面。
地質情況

中國的地質構造分屬三個大地構造域:西部叔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東部為濱太平洋構造域,北部是古亞洲構造域。綿陽市境大地構造位置正處於三大構造域的結合部位。市境東南部屬揚子准地台,西北部屬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和秦嶺地槽褶皺系。
市境主要地質構造類型有摩天嶺東西向褶皺帶、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和旋扭構造三類。在摩天嶺東西向褶皺帶上主要有青溪大斷裂、營坪斷裂和虎牙斷裂三個斷裂構造。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即發生在虎牙斷裂上。而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位於四川盆地西北側,全長450公里。在龍門山北東向大斷層中,區域性大斷層有江油——灌縣大斷層、北川——映秀深斷裂帶、青溪大斷層。其中北川——映秀深斷裂帶北起廣元茶壩以南,南達瀘定縣一帶,其間穿過彭灌——九里崗復式背斜東南側,寶興復式背斜西北側,長達400餘公里。總體作北東40度延伸。這一斷裂可分為南北兩段,市境為北段稱北川大斷裂,南段稱為映秀斷裂或中雎鋪斷裂帶,發生於龍門山台緣褶皺帶內。北川斷裂帶走向北東40度左右,傾向北西,傾角50度-70度,在北川縣顯示最清楚,由北川向東北延伸,在曲山至鄧家渡一段的湔江東南岸可見到斷層三角面。它再向北東延伸入平武南壩一帶,即稱南壩大斷層。

資源概況

【礦產資源貧乏】
綿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員面積20249.45平方公里,呈北東—南西條帶狀展布,分跨中國兩個一級構造單元。按板塊論,處於全國東、西板塊的經向嵌合帶;按槽台學說,又斜跨甘孜—松潘地槽與楊子地台。受兩大構造單元的影響,多期多次構造繼承、干擾、迭加,構造形態復雜,使綿陽具備了良好的成礦條件。全市已發現礦種有鐵、錳、鉛鋅、鎢、金、銀、磷、硫、水晶、方解石、石灰石、白雲石、膨潤土、玻璃用石英砂岩、天然氣等56種,礦產地400餘處,其中黑色金屬73處,有色金屬25處,貴金屬70處、燃料礦產13處,非金屬礦產200餘處。已探明儲量的有26個礦種,具工業礦床規模的74處。
儲量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的礦種有:三台、鹽亭的膨潤土、江油的鑄型用砂、水泥配料用頁岩儲量居全省第一,安縣、北川的重晶石儲量居第二,江油的玻璃用石英砂岩、冶金用白雲岩、全市的天然氣總量居第三。以縣(市、區)論,平武的礦產資源以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金、鐵、錳、鎢和鉛鋅礦;其他縣(市、區)以非金屬礦為主:如江油市的石灰石、硫鐵礦,安縣的石灰石、磷塊岩、重晶石,北川的石灰石、重晶石、硅石、飾面用板岩,三台、鹽亭的膨潤土,涪城、遊仙的磚瓦用頁岩、砂石等。天然氣在綿陽市有廣泛分布,除平武、北川、安縣外,均有產出。
綿陽西部的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球大熊貓數量分布最多的地區
旅遊觀光
綿陽歷史悠久,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出生在江油的青蓮鎮,在青蓮及江油境內有李白眾多的遺跡遺址,至今仍是人們朝拜祭祀李白尋幽仿古的重要場所;被李白贊譽「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竇圌山,李白讀書台,尋仙仿道的大匡山都能尋到李白的足跡;在金牛古蜀道和翠雲廊的南端,全國最大的古柏叢中掩映著一座古廟,這就是有「文昌祖庭」之譽的七曲山大廟;在通往九寨溝的路上,有「深山故宮」報恩寺和獨特的白馬人風情;在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境內,除了濃郁的羌族風情外,還有禹穴溝、禹王廟;鹽亭是嫘祖故里,有嫘祖墳、嫘祖廟;三台有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有古國遺址和江古城,還有梓州杜甫草堂;安縣是清代文豪李調元和現代著名作家沙汀的故鄉,奇特的山水孕育著優秀的人才。
綿陽城市被青山綠水環繞,喬木淡煙相隔,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範例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綿陽-臨園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城區除了涪江、安昌江沿岸的城市觀光帶以外,還有富樂山、西山、南湖、仙海等景區,有漢闋、李杜祠、碧水寺、聖水寺、蔣琬墓、子雲亭、六一堂、富樂堂等歷史人文景點,有人民公園、火炬廣場、五一廣場、鐵牛廣場、濱江廣場、青年廣場、三江半島、芙蓉漢城、洞天公園、南山公園等眾多的大眾休閑場所。綿陽被譽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同時也是最適合觀光和休閑

⑥ 寫一篇遂寧的歷史文化

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區位優勢明顯,南距重慶146公里,西距成都147公里,與成渝兩市成等距三角關系,經濟上融入成渝經濟圈中。東鄰南充,西連德陽,南接重慶,北靠綿陽。古稱遂州,別稱斗城。歷來為川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和「小成都」之稱。遂寧發展歷史悠久,自東晉以來,歷為郡、州、府、專署和縣的治所。1985年2月建立省轄市,目前轄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射洪縣和大英縣。全市有105個鄉鎮、2216個村,幅員面積53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7萬畝。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380.82萬,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64.61萬,市城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全市勞動力總量263萬人,其中鄉村勞動力215.87萬人。200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總量159.19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76億元。

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丘陵面積佔70%。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呈波狀緩傾。最高海拔674.4米,最低海拔215米;氣候溫和,光照較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年降雨量907—993毫米。森林覆蓋率達30.6%,是四川省綠化全面達標第一市。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是四川糧食、棉花、油料、生豬、水果、蔬菜和中葯材重要生產基地;涪江由北而南縱貫全境,妻江、梓江、瓊江等支流呈樹枝狀分布。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17.37萬千瓦,涪江幹流上已建成6座中小型水電站。農業有效灌溉面積164萬畝;境內石油、天然氣、鹽鹵、沙金、頁岩、沙石等資源儲量豐富,易於開采。

遂寧鍾靈毓秀、山川秀美,自然資源豐富。境內玲瓏華美的金華山,清波浩渺的赤城湖,千年古剎靈泉寺、西來第一禪林廣德寺,史稱「仙畫」的寶梵壁畫等風景名勝,或淡雅飄逸,或雄渾壯美,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被譽為世界石油鑽井之父的大英卓筒井采鹽鹵技術,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還有「大順灶」等18眼井保存著,千年守望,見證著古老歷史。

⑦ 關於遂寧的資料

遂寧市遂寧市 中國著名的觀音文化之鄉,位於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涪江中游,地處成都和重慶兩座特大城市的中心節點,介於東經105°03′-106°59′,北緯30°10′-31°10′之間。東西寬90.3公里,南北長108.9公里,城區平坦,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均為146公里左右,呈等距三角。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遂寧市,現轄船山、安居兩區和射洪、蓬溪、大英三縣。市城區建成區面積47.5平方公里、非農人口50.3萬。 市情概況 遂寧在四川的位置 歷史上,遂寧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迷人的靈性山水和發達的農工商貿而成為川中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尤以紡織食品工業聞名,素有「小成都」、「東川巨邑」、「川中重鎮」、「西部水都」之稱。 遂寧現有9張國家級城市名片----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範例獎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中國觀音文化之鄉、中國金融生態城市、全國現代物流示範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人口民族遂寧為人口稠密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06人,人口密度遠大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沿涪江兩岸的沖積平壩、沿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和丘間小平壩區。從射洪縣的金華鎮到船山區的南強鎮,沿涪江兩岸屬人口的特稠密區,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813人。 全市共有勞動力270.5萬人,占總人口的70.4%,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除能夠充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外,還採取多種措施轉移富餘勞動力。全市常年輸出勞動力保持在80萬餘人,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市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羌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44個少數民族,人口近1.9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0.5%,這些民族只是散居於漢族之中,未形成集中聚居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91人,居全省第三位。 經濟發展 2009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12億元,增長1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9.8億元,增長31.9%;農業增加值100.4億元,增長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3億元,增長18.9%。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強力實施「4+3」產業規劃,產業結構比調整為24.4:47.7:27.9。舉全市之力做強電子產業,成功引進雪萊特、威納爾等電子項目103個,開工62個,投產30個。財稅國資運行平穩。加強財稅征管,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1億元,增長29.2%;國稅收入9億元,增長8%;地稅收入13.5億元,增長35.9%。 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08年度《中國300個省區市綠色GDP指數報告》顯示,遂寧市綠色GDP指數為0.2817,排名全國第81位,全省第二;資源環境效率為1.04元/立方米,排名全國第20位,居四川之首。 自然資源遂寧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屬中生代侏羅紀岩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的侵蝕丘陵地貌。丘陵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河谷、台階地佔25%,低山佔5%,海拔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全境的岩層,下部以石灰岩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岩為主。所以,遂寧地區又被稱為「紅土地」。 獨具特色的地理條件為遂寧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儲量較多的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鹵資源最為豐富。遂寧市礦產資源豐富。石油及天然氣,已經由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中礦區從1956年開始勘探,結果表明,地下較普遍的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具有廣闊的開采前景,現已開發、利用的磨溪氣田,已成為四川第三大氣田。鹽鹵(水),蘊藏尤為豐富,在勘探開發油氣資源時,也鑽獲了地下鹽水資源。蓬萊的鹽水較多,產量也較穩定。蓬萊油田香溪群的鹽水較集中,蓬萊鹽廠利用此水制鹽,具有較大的生產能力。 岩鹽層,主要分布遂寧城區附近至蓬萊鎮油田一帶,在中下三迭系地層中有厚度30-120米,左右的岩鹽層,向東南方向到磨溪鄉消失;砂金,主要分布四江沿河兩岸,從老河床的各級階地到新河床的河漫灘地,都有含量不等的砂金,產金層位從形態上分為河床及河漫灘型、階梯型。主要分布在過軍壩、羅壩、唐家、梓潼、張飛糧、金華壩、林榆渡、馬家渡等地,砂金含量與洪水有關,水越大、淤積的泥沙含金量越豐富。 遂寧中小河流眾多,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涪江、瓊江、郪江、梓江、青崗河、蓬溪河等15條。涪江全長700公里,遂寧境內171公里。涪江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境內流域面積5127.4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96.29%。由於丘陵低山的地貌形成的較大落差,使眾多的河流為遂寧提供了充足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5.8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8.71萬千瓦,已開發16.94萬千瓦。市境內涪江段是水能集中的主要河段,在幹流上已建有金華、螺絲池、紅江、龍鳳、小白塔、白禪寺、過軍渡、三星等8處中、小型水電站。 遂寧總耕地面積228.15萬畝,其中紫色土面積最大,佔耕地面積的62%,廣布於境內的低山丘陵地區。生物資源門類繁多。境內發現並利用的生物資源約1500多個品種或品系,其中植物資源1000餘種,農作物栽培品種達367個。盛產糧、棉、油、果、桑、蔗等,是四川糧食、棉花、油料、生豬、水果、蔬菜、中葯材重要生產基地。年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以上,年棉花產量佔全省43.3%,年生豬出欄300多萬頭。船山區因盛產「菊花心白芷」而成為全國有名的「白芷之鄉」,大英縣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品質優良,全國獨有。 境內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覆蓋面積32%,是全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林木品種約437種,其中有不少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如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樹、馬桂木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烏桕、核桃、蓖麻、棕櫚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桔、橙、柚、梨、桃、李、蘋果,其中以沙田柚、青蘋、紅桔、「貢橙」等品種質量最為優良,享譽省內外。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約237種。魚類資源達89種,珍稀動物如魚類的中華鱘、胭脂魚、岩原鯉、長吻魚等,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均屬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苕為主,各種豆類遍布全市,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遂寧黑芝麻食補價值高;遂都牌加碘芝麻油為國家發明專利產品,其濃香型芝麻油為四川省名牌產品;市中區楊渡壩大胡豆曾是朝廷貢品。 蔬菜主產城鎮郊區的平壩地區,除滿足當地消費外,還遠銷重慶等地。主要有甘藍、白菜、花菜、蘿卜、茄子、豇豆、四季豆、番茄、黃瓜、菜椒、蒜薹、蔥白、芋頭等。 中葯材類有127種,在植物中占第二位,有較大的開發價值。是中區的「菊花心」白芷為遂寧特產,名冠全國,最高年產量達百萬千克,佔全省年產量的70%,行銷國內城鄉,並出口東南亞、日本、法國等地,被譽為白芷之鄉。川半夏系該市質量最佳的野生葯材,明朝時是地方官敬奉皇帝之貢品,民國年間,一些外國公司曾將遂寧半夏出售到德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最高年產量達6萬千克。該市自然條件適宜半夏生長,變野生為家種的開發前景好。此外,藿香、薄荷、刺疾藜、麥冬、紅花、丹參白芍、荊芥等中葯材都有過較大人工種植面積,產量很高,質量可謂上乘,可供選擇開發和加工。夏枯草、金錢草、癩子草等野生葯用草本植物更為群眾熟悉,直接采泡飲用。 水果類29種,種植量最大的屬柑桔類的紅桔與廣桔,面積近20萬畝,產量達3.5萬噸.有蓬溪何家壩柚、遂寧沙田柚、射洪牽牛山柚和漳州柚,其果品或個大質優、或味美純甜、或個頭與酸甜適中,適合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年年供不應求,價格上升,已在全市適宜的鄉村進行規模種植、集約管理。柑桔有無核錦橙、臍橙、桔橙等品種,檸檬品種以尤力克為主,集中在大英縣河邊鎮,是全省第二大檸檬集中產地,已具較好的外銷加工能力。桃、李、梨、葡萄、枇杷和櫻桃等全市都有栽培。 更多見: http://ke..com/view/39459.htm?fr=ala0_1_1

⑧ 遂寧的特產是什麼

遂寧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屬中生代侏羅紀岩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的侵蝕丘陵地貌。丘陵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河谷、台階地佔25%,低山佔5%,海拔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全境的岩層,下部以石灰岩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岩為主。所以,遂寧地區又被稱為「紅土地」。 從高空俯瞰,境內地形呈三個較明顯的特徵:一是丘陵為主,平壩狹小,層狀地形較明顯;二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坡狀緩傾;三是溝谷河流縱橫。市境西北部為低山,海拔500—600米;低山以南是深丘,海拔400—500米;中部、南部中淺丘鑲嵌其中,谷坡陡峻。山形呈長垣狀魚背形;中丘為壟崗連狀的台階形;淺丘坡度平緩,丘包呈串珠狀,零星沖積平壩散布在丘陵之間。涪江沿岸的河谷、平壩開闊,土地肥沃,工農商業發達,集鎮眾多,是遂寧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 獨具特色的地理條件為遂寧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儲量較多的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鹵資源最為豐富。遂寧市礦產資源豐富。石油及天然氣,已經由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中礦區從1956年開始勘探,結果表明,地下較普遍的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具有廣闊的開采前景,現已開發、利用的磨溪氣田,已成為四川第三大氣田。鹽鹵(水),蘊藏尤為豐富,在勘探開發油氣資源時,也鑽獲了地下鹽水資源。蓬萊的鹽水較多,產量也較穩定。蓬萊油田香溪群的鹽水較集中,蓬萊鹽廠利用此水制鹽,具有較大的生產能力。 岩鹽層,主要分布遂寧城區附近至蓬萊鎮油田一帶,在中下三迭系地層中有厚度30-120米,左右的岩鹽層,向東南方向到磨溪鄉消失;砂金,主要分布四江沿河兩岸,從老河床的各級階地到新河床的河漫灘地,都有含量不等的砂金,產金層位從形態上分為河床及河漫灘型、階梯型。主要分布在過軍壩、羅壩、唐家、梓潼、張飛糧、金華壩、林榆渡、馬家渡等地,砂金含量與洪水有關,水越大、淤積的泥沙含金量越豐富。 遂寧中小河流眾多,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涪江、瓊江、郪江、梓江、青崗河、蓬溪河等15條。涪江全長700公里,遂寧境內171公里。涪江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境內流域面積5127.4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96.29%。由於丘陵低山的地貌形成的較大落差,使眾多的河流為遂寧提供了充足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5.8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8.71萬千瓦,已開發16.94萬千瓦。市境內涪江段是水能集中的主要河段,在幹流上已建有金華、螺絲池、紅江、龍鳳、小白塔、白禪寺、過軍渡、三星等8處中、小型水電站。 遂寧總耕地面積228.15萬畝,其中紫色土面積最大,佔耕地面積的62%,廣布於境內的低山丘陵地區。生物資源門類繁多。境內發現並利用的生物資源約1500多個品種或品系,其中植物資源1000餘種,農作物栽培品種達367個。盛產糧、棉、油、果、桑、蔗等,是四川糧食、棉花、油料、生豬、水果、蔬菜、中葯材重要生產基地。年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以上,年棉花產量佔全省43.3%,年生豬出欄300多萬頭。船山區因盛產「菊花心白芷」而成為全國有名的「白芷之鄉」,大英縣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品質優良,全國獨有。 境內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覆蓋面積32%,是全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林木品種約437種,其中有不少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如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樹、馬桂木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烏桕、核桃、蓖麻、棕櫚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桔、橙、柚、梨、桃、李、蘋果,其中以沙田柚、青蘋、紅桔、「貢橙」等品種質量最為優良,享譽省內外。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約237種。魚類資源達89種,珍稀動物如魚類的中華鱘、胭脂魚、岩原鯉、長吻魚等,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均屬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苕為主,各種豆類遍布全市,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遂寧黑芝麻食補價值高;遂都牌加碘芝麻油為國家發明專利產品,其濃香型芝麻油為四川省名牌產品;市中區楊渡壩大胡豆曾是朝廷貢品。 蔬菜主產城鎮郊區的平壩地區,除滿足當地消費外,還遠銷重慶等地。主要有甘藍、白菜、花菜、蘿卜、茄子、豇豆、四季豆、番茄、黃瓜、菜椒、蒜薹、蔥白、芋頭等。近幾年興起的大蓬蔬菜,解決了居民對淡季蔬菜的需求。食補和葯用價值均高的淮山為遂寧特產,四季有售,具有深加工價值。魔芋曾在農村廣為種植,其特殊的營養和膨脹功能,又是生產肥胖患者減肥食品的重要綠色植物,開發價值很高。射洪蘇家埝大蒜,色白味濃,搗成蒜泥隔夜不變色,是蒜中上品。 中葯材類有127種,在植物中占第二位,有較大的開發價值。是中區的「菊花心」白芷為遂寧特產,名冠全國,最高年產量達百萬千克,佔全省年產量的70%,行銷國內城鄉,並出口東南亞、日本、法國等地,被譽為白芷之鄉。川半夏系該市質量最佳的野生葯材,明朝時是地方官敬奉皇帝之貢品,民國年間,一些外國公司曾將遂寧半夏出售到德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最高年產量達6萬千克。該市自然條件適宜半夏生長,變野生為家種的開發前景好。此外,藿香、薄荷、刺疾藜、麥冬、紅花、丹參白芍、荊芥等中葯材都有過較大人工種植面積,產量很高,質量可謂上乘,可供選擇開發和加工。夏枯草、金錢草、癩子草等野生葯用草本植物更為群眾熟悉,直接采泡飲用。魚腥草(側耳根)、馬齒筧葯用和食用價值兼有,已為郊區菜農作為野生蔬菜在市場出售,深受消費者喜愛. 水果類29種,種植量最大的屬柑桔類的紅桔與廣桔,面積近20萬畝,產量達3.5萬噸.有蓬溪何家壩柚、遂寧沙田柚、射洪牽牛山柚和漳州柚,其果品或個大質優、或味美純甜、或個頭與酸甜適中,適合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年年供不應求,價格上升,已在全市適宜的鄉村進行規模種植、集約管理。柑桔有無核錦橙、臍橙、桔橙等品種,檸檬品種以尤力克為主,集中在大英縣河邊鎮,是全省第二大檸檬集中產地,已具較好的外銷加工能力。桃、李、梨、葡萄、枇杷和櫻桃等全市都有栽培。

⑨ 幫我介紹一下遂寧

遂寧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東鄰重慶、廣安、南充,南接資陽,西連德陽,北靠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關系,幅員面積5325平方公里(其中市主城區面積21.9餘平方公里,2005年將擴大到30平方公里,聚居人口達到35萬人以上),人口376.4萬(其中:農業人口289.4萬人),轄射洪、蓬溪、大英三縣和船山區和安居區。2001年,全市GDP128.23億元,與建市的1985年相比,年均遞增8.3%,其中:一產業增長3.1%,二產業增長13.9%,三產業增長14.1%,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3.1:33.0:33.9;地方財政收入4.64億元,年末勞動力資源總數260萬,從業人員230萬,剩餘勞動力30萬,全社會各項存款余額123.1億元,貸款余額84.9億元,存貸差38.2億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746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1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1676元。�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恆溫平蜀後,罷德陽郡,並於德陽縣東南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遂寧由此得名。遂寧歷來是川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東晉以來,曾為郡、州、府、縣、地區和地級市治所。建國初期,即為遂寧專署所在地,轄遂寧、蓬溪、射洪、三台、鹽亭、中江、安岳、樂至和潼南九縣。1958年10月並入綿陽專區。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遂寧英才輩出,人文薈萃。初唐詩人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開一代詩風,成為中國詩壇千古絕響。清代「天下廉吏無出其右」的名臣張鵬翮(Hé),兩袖清風、政績卓著名垂青史。可以歷數的還有明代著名女詩人黃峨,清代著名詩人張船山,傳下冰糖製作技術的唐代鄒和尚等歷史名人穿梭這片靈性的土地,蹀躞(Xiè)的腳步聲不絕於耳。

遂寧鍾靈毓秀、山川秀美,自然資源豐富。遂寧屬丘陵地貌,丘陵佔82.4%,全境海拔250-275米,耕地面積18.2萬公頃,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度18℃,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石油、天然氣、鹽鹵等自然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達54.73萬千瓦。境內玲瓏華美的金華山,清波浩渺的赤城湖,千年古剎靈泉寺、西來第一禪林廣德寺,史稱「仙畫」的寶梵壁畫等風景名勝,或淡雅飄逸,或雄渾壯美,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被譽為世界石油鑽井之父的大英卓筒井采鹽鹵技術,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還有「大順灶」等18眼井保存著,千年守望,見證著歷史。

遂寧物產豐富,農業優勢突出。農作物栽培復種指數為260,是四川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小麥、水稻、玉米、紅苕等糧食作物單產列全省前茅,棉花、油料、蠶螢、麻類等經濟作物在全省舉足輕重,發展紡織、食品等農副產品加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遂寧工業以紡織、食品、化工、機械為支柱,工業格局初具規模,四川沱牌、明星電力、四川美豐、四川錦華、華紡銀華五家上市公司蜚聲海內外。2001年,全市工業企業16138戶,完成工業總產值9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8戶,完成工業總產值31億元,職工人數13.6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職工4.6萬人。其中射洪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7.42億元,佔全市的56.2%,市直屬完成工業總產值10.4億元,佔全市33.4%,蓬溪、大英、中區兩縣一區共完成工業總產值3.21億元,佔全市的10.4%;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69億元,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3億元,輕重工業的比例為2:1,非國有工業總產值26.66億元,國有、非國有工業的比例為1:6。

遂寧商貿繁榮、市場潛力巨大,歷來為川中地區最大的商品和物資集散地。先後建成國家級川中商品中心批發市場,川中大市場。金融服務完善,實力雄厚。有證券交易營業部3個,開戶5.9萬余戶,交易額居全省第二。勞務、科技、信息和房地產等要素市場日趨活躍。多功能、多層次的市場網路初具規模,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遂寧交通比較優勢凸顯。川鄂、綿渝公路在此交匯,達成鐵路穿境而過,成南高速路建成通車,遂渝快速鐵路(遂寧-潼南-合川-北碚,全程約150公里)已經開工建設,內昆鐵路、遂渝高速公路、遂內高速公路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遂寧即將成為四川第二大交通樞紐。

根據2000年遂寧城市總體規劃,遂寧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城市性質:是四川省重要交通樞紐、盆中商貿中心、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

——城市規模:城市規劃區總面積362.64平方公里;近期(2005)年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35萬;中期(2010年)建成區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40-50萬;遠期(2020年)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55-60萬;遠景建成區80平方公里,人口近100萬的大城市。

——城市形態:未來遂寧將建成一個中心(舊城)、三個副中心(東城、南城、鳳台)組團式城市格局,同時沿江形成七大組團(舊城、屈家溝、流通壩、鳳台、南壩、東壩、永興)。

——城市特色:遂寧將利用獨特的「兩面臨山水,中間一座城」自然環境優勢,建成突出生態園林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城市發展目標:一是成都經濟區與重慶經濟區結合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距離成都、重慶各150公里);二是盆中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三是現代化輕工業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四是成渝兩地的農副產品基地,作為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休閑、居住之地。

遂寧本世紀前10年的總體目標是:建成四川丘陵地區經濟強市,初步建成四川盆地中部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到2005年,GDP達到209億元,年均增長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省2000年的水平,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由目前的33.1:33.0:33.9調整為24:40:36;公有、非公有經濟的比例由目前的69:31調整為40:60;城鎮化率達到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