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熱量資源分析用哪些指標
擴展閱讀
跑步機翻新費用需要多少 2025-07-26 14:02:08
美牙的成本是多少 2025-07-26 13:47:22

熱量資源分析用哪些指標

發布時間: 2022-08-22 11:38:39

❶ 氣候資源評價標准

氣候資源評價方法是在了解各個氣象要素的數量特徵及其隨時間變化與地理分布的基礎上,對氣候資源作出價值判斷的科學方法。所謂氣候資源的價值主要表現為生產布局及日常生產活動提供科學依據所做出的貢獻。就農業生產來說,一定的光照、熱量、雨量、溫度天氣條件以及土壤、植被、水文等都是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條件。對農業中的土地利用、作物布局及生產活動都有影響。 [1]
氣候資源的評價內容隨著生產部門不同的要求而定。光照氣候資源的評價指標,通常有日照時數和晝夜長短以及輻射強度等。一般用「多少」或「豐、缺」評價日照時數;晝夜長短的評價,一般分為長日照和短日照;輻射強度的評價,一般都從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的比較中得出「強弱」或「熱量多、少」等概念。上述各類評價標准都缺乏嚴格的定量關系,而且有的標准隨著具體氣候條件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熱量指標一般用各種溫度指標表示,如積溫、年(月)平均溫度,最熱月氣溫,最冷月氣溫和生長季的天數、無霜期長短等,反映冷暖情況最好還是用各種平均溫度與極端溫度表示。降水量是很重要的氣候要素,由於降水量季節變化各地差異很大,逐年變化顯著,所以評價降水氣候資源不但要考慮量的多少,而且還要考慮降水的變率與季節分配以及降水與蒸發之間的對比關系,因而,對濕潤狀況的評價也很不一致、一般可用乾燥度標准來評價。現在人們不僅把氣候作為一種環境條件,而且越來越重視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的價值了。因此,氣候資源的評價,開發、利用對國民經濟建設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❷ 積溫的作用

積溫(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作物生長發育階段內逐日平均氣溫的總和。衡量作物生長發育過程熱量條件的一種標尺,也是表徵地區熱量條件的一種標尺。以〔度·日〕為單位。

通常使用的有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兩種 。①活動積溫(一般簡稱積溫 )。為大於某一臨界溫度值的日平均氣溫的總和,如日平均氣溫≥0℃的活動積溫和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等。某種作物完成某一生長發育階段或完成全部生長發育過程,所需的積溫為一相對固定值。②有效積溫。扣除生物學下限溫度(有時同時扣除生物學上限溫度),對作物生長發育有效的那部分溫度的總和。即扣除對作物有熱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熱量條件與作物生長發育更趨一致。此外,還有計算日平均氣溫 <0℃的日平均氣溫總和 ——負積溫,以研究作物越冬的抗寒能力和作物(如冬小麥)經受寒冷鍛煉的程度。

積溫作為表徵地區熱量的標尺,常作為氣候區劃和農業氣候區劃的熱量指標,以衡量該地區的熱量條件能滿足何種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積溫是某一時段內逐日平均氣溫之和。它是研究作物生長、發育對熱量的要求和評價熱量資源的一種指標。單位為℃。研究溫度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既要考慮到溫度的強度,又要注意到溫度的作用時間。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當其它環境條件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作物發育速度主要受溫度的影響。常分為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兩種。此外,有人把小於 0℃的日平均氣溫累加稱為負積溫,把某一深度的土壤溫度日平均值累加,稱為某一土層的地積溫。 計算作物所需要的積溫應注意兩點:一是計算時段不宜按旬、月、季、年來劃分,一般按作物生長、發育時期劃分;二是作物發育的起始溫度(又稱生物學零度)不一定和0℃相一致,因作物種類、品種而異,而且同一作物,不同發育期也不相同。多數都在0℃以上,冬小麥春季恢復生長的溫度是0~5℃,玉米發芽的溫度是5℃,水稻、棉花在10℃左右開始出苗,番茄、黃瓜的出苗溫度是15℃。計算各種作物不同發育期的積溫時,應當從日平均溫度高於生物學零度時累積,只有當日平均溫度高於生物學零度時,溫度因子才對作物的發育期起作用。 積溫可為農業氣候熱量資源的分析和區劃以及為農業氣象預報、情報服務。①分析熱量資源,編制農業氣候區劃,規劃種植制度。②積溫是作物與品種特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分析引進或推廣地區的溫度條件能否滿足作物生育所要求的積溫,為作物引種服務。③利用作物發育速度與溫度的相關關系,可以用積溫預報作物的發育期。④負積溫的多少,有時做為低溫災害的指標之一;日積溫的可用來分析一天內作物生長發育與溫度的動態關系。

分別來自,網路和山東泰山網

❸ 室內熱環境評價應包含哪些指標

室內熱環境是指影響人體冷熱感覺的環境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室內空氣溫度、空氣濕度、氣流速度以及人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輻射換熱。適宜的室內熱環境是指室內空氣溫度、濕度氣流速度以及環境熱輻射適當,使人體易於保持熱平衡從而感到舒適的室內環境條件。

雨水回收利用系統綠色建築建築節能一體化設計民用建築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准建築聲環境節地與室外環境被動式太陽能建築綠色建築的概念空氣齡
房屋分類
根據室內熱環境的性質,房屋的種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滿足人體需要為主的,如住宅、教室、辦公室等;另一類是滿足生產工藝或科學試驗要求的,如恆溫恆濕車間、冷藏庫、試驗室、溫室等。

室內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主要表現於冷熱感覺,冷熱感覺取決於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和人體向周圍環境散發的熱量之間的平衡關系。這個關系可表示為: 2/3

室內熱環境
式中Δq為同一時間內人體得失的熱量;qm為人體新陳代謝產熱量;qW為蒸發散熱量;qr和qc分別為人體與環境之間的輻射散熱量和對流散熱量。當Δq=0,人體處於熱平衡,體溫恆定不變;當Δq>0,體溫上升;當Δq<0,體溫下降。但是Δq=0,並不是人體舒適感的充分必要條件,因為各種熱量之間可能有多種組合都可使Δq=0,所以只有當人體按正常比例散熱的熱平衡,才是最合宜的狀況。有人提出正常散熱的指標應為:對流散熱約占總散熱量的25~30%,輻射散熱約佔45~50%,呼吸和無感覺蒸發散熱約佔25~30%。

評價方法
在上述方程的基礎上,科學家進行了試驗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評價指標,例如有效溫度、作用溫度、熱應力指標等。

有效溫度是1923年提出的,它是氣溫、濕度和氣流在一定組合下的綜合指標,曾被廣泛用於空調設計中。有效溫度沒有考慮熱輻射變化的影響,過分誇大了常溫下濕度的作用,因此後來又出現了修正有效溫度和新有效溫度等指標。

熱應力指標是1955年提出的,它是根據人體熱平衡條件,先求出在一定熱環境中人體所需的蒸發散熱量,然後再算出一定熱環境中的最大允許蒸發散熱量,以這二者的百分比作為熱應力指標。這一指標,全面考慮了熱環境四個參數的影響,是今後研究的方向。

室內氣溫
表徵各類建築熱環境的主要參數。在一般民用建築內,冬季室內氣溫應在16~22℃。夏季空調房間室內計算溫度多規定為26~28℃。至於自然通風的民用建築,根據中國的實測表明,夏季室內日平均氣溫約比室外日平均氣溫高1~2℃。

室內氣溫的分布,尤其是沿室內豎直方向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對人體熱感覺的影響很大。當使用對流式放熱器供暖時,沿豎直方向的溫差可達5℃以上,地板面附近溫度最低,不利於人體健康。輻射供暖時溫差較小,一般約為3℃左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生產和試驗工作,都要求在某種特定熱環境下進行。例如,長度計量室的溫度基數,規定為常年20℃;檢定量塊的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僅為±0.2℃。

有些生產容許按季節分別規定不同的溫度基數,如精密機械加工車間,冬季為17℃,夏季為23℃,春、秋季為20℃。冷藏庫是對室溫有特殊要求的另一類建築,其庫溫應根據貨物種類和規定的貯存時間來確定。

室內熱輻射
室內物體輻射量的大小和輻射方向,對熱環境的質量有很大影響。冶煉、熱軋等車間,都有強烈的室內輻射熱源,造成高溫環境。

在炎熱地區,即使是冷加工車間和民用建築,夏季室內過熱也是普遍現象。其原因,除夏季氣溫高以外,主要是牆和屋頂內表面的輻射,特別是通過窗口進入的太陽輻射熱造成的。在寒冷地區,房屋熱穩定性不良,圍護結構將對人體產生"冷"輻射。中國和某些國家,都在有關規范中規定了室內氣溫與建築內表面溫度之間的差值不得超過容許值(見建築保溫)。

建築日照可改善室內冬季熱環境和衛生條件,在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中,都需要充分利用日照。

室內氣流
影響人體的對流換熱和蒸發散熱,也影響室內空氣的更新。根據現有資料,當無汗時,舒適氣流速度范圍約為 0.1~0.6米/秒,一般供暖房間宜為0.1~0.2米/秒。夏季利用自然通風的房間,應爭取速度較大、且能有效地吹到人體上的氣流;特別是當有汗時,較強的氣流是改善熱環境的重要因素。許多生產車間為了迅速排除余熱、余溫,需要合理的通風系統(見通風設備)。

空氣濕度
在熱環境中,空氣濕度影響人體的蒸發散熱。濕度越高,汗液越不易蒸發。炎熱潮濕造成的悶熱環境,最令人不舒適。從衛生保健的觀點來看,一般認為正常的相對濕度為50~60%。根據試驗,當氣溫在20~25℃的范圍內時,相對濕度在30~85%之間變化,對人體熱感覺沒有影響。生產和科學試驗用的各類房間中的實際所需濕度,與使用狀況有關,有明確的規定。如織布車間,為防止棉紗斷線,工藝上要求保持70~75%的相對濕度。

教育培訓機構加盟 2020優秀英語教育機構 誠招加盟
教育培訓機構加盟,20年專注少兒英語培訓,特色自研課程教學,結合雙師外教,學習效果更好!^^全國300+校區,遍布國內大中小城市.誠邀合夥人,總部全方位扶持辦學招生.
廣告

猜你關注
綠色建築建築節能一體化設計民用建築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准建築聲環境節地與室外環境被動式太陽能建築綠色建築的概念

❹ 影響積溫的因素有哪些

大氣溫度、降雨量、雲層厚度、經濟狀況。
積溫(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作物生長發育階段內逐日平均氣溫的總和.衡量作物生長發育過程熱量條件的一種標尺,也是表徵地區熱量條件的一種標尺.以〔度·日〕為單位.
通常使用的有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兩種 .①活動積溫(一般簡稱積溫 ).為大於某一臨界溫度值的日平均氣溫的總和,如日平均氣溫≥0℃的活動積溫和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等.某種作物完成某一生長發育階段或完成全部生長發育過程,所需的積溫為一相對固定值.②有效積溫.扣除生物學下限溫度(有時同時扣除生物學上限溫度),對作物生長發育有效的那部分溫度的總和.即扣除對作物有熱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熱量條件與作物生長發育更趨一致.此外,還有計算日平均氣溫 <0℃的日平均氣溫總和 ——負積溫,以研究作物越冬的抗寒能力和作物(如冬小麥)經受寒冷鍛煉的程度.
積溫作為表徵地區熱量的標尺,常作為氣候區劃和農業氣候區劃的熱量指標,以衡量該地區的熱量條件能滿足何種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積溫是某一時段內逐日平均氣溫之和.它是研究作物生長、發育對熱量的要求和評價熱量資源的一種指標.單位為℃.研究溫度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既要考慮到溫度的強度,又要注意到溫度的作用時間.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當其它環境條件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作物發育速度主要受溫度的影響.常分為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兩種.此外,有人把小於 0℃的日平均氣溫累加稱為負積溫,把某一深度的土壤溫度日平均值累加,稱為某一土層的地積溫.計算作物所需要的積溫應注意兩點:一是計算時段不宜按旬、月、季、年來劃分,一般按作物生長、發育時期劃分;二是作物發育的起始溫度(又稱生物學零度)不一定和0℃相一致,因作物種類、品種而異,而且同一作物,不同發育期也不相同.多數都在0℃以上,冬小麥春季恢復生長的溫度是0~5℃,玉米發芽的溫度是5℃,水稻、棉花在10℃左右開始出苗,番茄、黃瓜的出苗溫度是15℃.計算各種作物不同發育期的積溫時,應當從日平均溫度高於生物學零度時累積,只有當日平均溫度高於生物學零度時,溫度因子才對作物的發育期起作用.積溫可為農業氣候熱量資源的分析和區劃以及為農業氣象預報、情報服務.①分析熱量資源,編制農業氣候區劃,規劃種植制度.②積溫是作物與品種特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分析引進或推廣地區的溫度條件能否滿足作物生育所要求的積溫,為作物引種服務.③利用作物發育速度與溫度的相關關系,可以用積溫預報作物的發育期.④負積溫的多少,有時做為低溫災害的指標之一;日積溫的可用來分析一天內作物生長發育與溫度的動態關系.

❺ 什麼是有效積溫

有效積溫,是作物在某個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內有效溫度的總和,即作物在某一段時間內日平均氣溫與生物學零度之差的總和。

有效積溫是反映生物生長發育對熱量的需求或衡量地區熱量資源的指標,常用於農業氣象預報。由於有效積溫剔除了生物學下限溫度以下和上限溫度以上的溫度,因此它基本上反映了作物的生育速率與溫度的線性關系。

由於有效積溫扣除了低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那部分無效積溫,因而較為穩定,能更確切地反映作物對熱量的要求;而活動積溫則包含了低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那部分無效積溫,且溫度愈低,無效積溫所佔的比例就越大。

所以在制訂作物物候期預報時,應用有效積溫較好。但應用於某地區熱量鑒定,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農業氣候區劃時,則以用活動積溫較為方便。

意義與應用

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的下限溫度,當溫度高於其下限溫度時,它才能生長發育。由於有效積溫中不包含低於植物生物學零度的那部分溫度, 因而能夠更為客觀准確地表徵作物生育對熱量條件的要求。與活動積溫相比,有效積溫變化小,且較為穩定,多應用於作物生育速度的計算和發育時期的預報。

此外,有些作物還存在上限溫度,即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界限以後,溫度再升高,並不能使作物的發育速度明顯加快,甚至會起抑製作用。

在適宜溫度范圍內(在上、下限溫度之間),作物發育速度與溫度成線性關系,如有效積溫表達式所示,此時溫度為實際有效溫度,其累積值為實際有效積溫;而在大於下限溫度,包括上限溫度以上的范圍內,上述線性關系則變成非線性關系,見水稻氣象。

❻ 熱量條件衡量指標是多少

熱量條件衡量指標是:我們常以活動積溫,即日平均氣溫≥10℃持續期的積溫,作為衡量農作物熱量條件的基本指標。

氣溫並非越高越好。氣溫高,生長周期短,上市時間早,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氣溫低,生長周期長,但品質高,也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

溫差也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影響因素,某種程度上,溫差越大,作物的品質越高。白天,作物會同時進行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而夜間,作物只進行呼吸作用。

計算積溫方法

在其他環境條件基本滿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與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之間呈正相關。生物的種類、品種和生育時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溫度(即開始生長發育的最低溫度)也有差異。

只有當日平均溫度高於生育起始溫度時,溫度因子才對生物有機體的生長發育起促進作用。這個生育起始溫度稱為生物學下限溫度(亦稱生物學零度),用符號B表示。

計算作物所需要的積溫時,應遵循以下原則:按作物生長發育時期來劃分計算時段;只累加該時段內高於及等於B值各日的平均氣溫值。

❼ 熱量資源的熱量資源及其利用

雖然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中低緯度,熱量資源豐富,但因地處歐亞大陸東岸,瀕臨太平洋,季風環流盛行;冬季北方冷空氣勢力強大,南下頻繁,夏季熱帶氣團和赤道氣團北上,幾乎控制了整個東部地區;加上佔全國面積1/4的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等大地形的影響,使得熱量資源的季節變化非常明顯,地理分布差異較大。 熱量資源的評價和利用是氣候資源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由於溫度的劇烈變化對人類健康和各種生產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氣候資源分析中,熱量資源通常以溫度的各種統計指標來表示。熱量資源與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密切相關;尤其是農業,它是對氣候資源最敏感的一個生產部門。熱量資源是作物生活所必需的環境條件之一,作物的生長發育需要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進行,而且溫度需要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才能完成其一定的生育期;對於不同的作物,高於其下限溫度的季節長度和熱量才是可以利用的熱量資源;而各種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發育階段,其下限溫度和最適溫度范圍差異較大。因此,對熱量資源及其潛力的估算更復雜,其重要性也更大。

❽ 關於熱電廠主要指標的分析

大指標:廠用電率、發電煤耗、供電煤耗、全廠熱效率、鍋爐效率、汽輪機熱耗等
小指標:凝汽器端差、過冷度,主蒸汽溫度、再熱蒸汽溫度、氧量、預熱器漏風率等

❾ 熱量資源的土壤熱通量的確定

土壤中的熱量傳輸主要由熱傳導方式進行,其大小取決於土壤本身的組成及熱力狀況,是由於土壤溫度分布不均勻引起的。土壤熱通量和土壤溫度的變化和分布,對作物栽培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熱通量的確定方法很多。實際工作中大多採用熱流板進行直接測量;在不具備觀測儀器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常規氣象台站的土壤溫、濕度觀測資料,根據土壤熱傳導方程進行近似計算。對於某地的熱量條件分析來說,可以採用經驗方法進行土壤熱通量的估計。
土壤熱通量(特別是地表面的熱通量)與地表凈輻射通量相關密切,可以利用熱流板和凈輻射表的同步觀測資料,根據不同天氣條件分析隨sQB的變化,確定其統計關系,再根據這一關系由B的觀測值估計土壤熱通量的大小。但是,由於在一天當中,和sQsQB的比值隨時間變化很大,且晴天通量的日總量有可能為零,因此,一般不宜用日總量來確定和sQB之間的經驗關系。此外,由於白天存在蒸發,影響土壤濕度,從而影響土壤熱通量;因此,應將白天和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