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虹口區內的文化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跑步機翻新費用需要多少 2025-07-26 14:02:08
美牙的成本是多少 2025-07-26 13:47:22

虹口區內的文化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22 05:53:40

⑴ 企業文化的資源包含哪些內容

企業文化包括的內容
1.企業價值觀
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及其員工的價值取向,簡言之,即對事物的判斷標准。因為有了這一判斷標准,所以,員工者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有可無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可貴的,什麼是要拋棄的。
2.企業的經營哲學
企業經營哲學就是企業的指導思想,體現出企業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企業的經營哲學是長期形成的;
企業的經營哲學是全體員工共同接受的思想;
企業的經營哲學反映出企業的領導者的信念、抱負以及工作
企業的經營哲學是企業成功經驗的高度總結;
企業的經營哲學是企業一切活動所刻意追求的目標。
必須注意,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有效的經營哲學的重要性
遠遠超過技術、資源、組織結構等要素。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所擁有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和信念。
企業精神是一種個性化非常強的文化特徵。每個成功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企業精神。盡管如此,在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有相似的企業精神。這些精神大致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愛企精神創新精神競爭精神服務精神團結精神民主精神
4.企業的道德規范
企業的道德規范是用來調節和評價企業和員工行為的規范的總稱。 以公正、正直、誠實等道德范疇來評價企業和員工的行為; 調整商戶與商戶之間的競爭關系,防止不正當競爭;
調整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講究職業道德,維護消費者權益; 在員工與員工之間形成良好的企業風尚。
5.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即是企業行為的規則總合。
企業制度是一種顯形的企業文化;
企業制度最明顯的特徵是它的目標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企業制度的內容體現了員工的權利和義務;
企業制度的執行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
企業制度的目的是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
6.企業的產品
企業的產品是企業文化的凝固。
通過企業產品的整體形象了解企業文化;
企業產品的質量以及企業的質量意識反映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產品的設計反映企業的品位。
7.企業的環境
企業環境是一個企業精神風貌的直接體現,是企業的「衣妝」。
整潔、優美的環境是企業整體形象的組成部分,也是認識企業的開始;
良好的環境是必要條件;
第4/5頁
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員工的情緒;
良好的環境激發員工「愛企業如家」的自豪感、獻身企業的責任感。
良好的環境是建設企業文化的開始。
8.文化傳統
企業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在企業中的發揚。相應的,通
過企業文化,又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
民族文化傳統中既有優良的一面,如中華民族的勤勞、樸素、重
道義、善良等,可以對企業產生正面效應。
民族文化傳統中還有糟粕的一面,如我們文化傳統中的家長製作
風、等級觀念、平均主義等,都會對企業產生負面效應。
企業文化通常是由企業的理念文化、企業的制度文化、企業的行為文化、企業的物質文化等四個層次構成的。
1、企業的理念文化
企業的理念文化是用以指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 正確的經營理念,可以激發全體員工崇高的使命感和奮力工作的干勁。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經營理念都非常重要。對於企業來說,技術力量、銷售力量、資金力量以及人才等等,雖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正確的經營理念。只有在正確的經營理念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員、技術和資金發揮作用。
2、企業制度文化
企業的制度文化是由企業的法律形態、組織形態和管理形態構成的外顯文化,它是企業文化的中堅和橋梁,能夠把企業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機的結合成一個整體。企業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業法規、企業的經營制度和企業的管理制度。
3、企業的行為文化
企業行為文化是指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學習娛樂中產生的活動文化。它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教育宣傳、人際關系活動、文娛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文化現象。它是企業經營作風、精神面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企業價值觀的折射。
4、企業的物質文化
企業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其顯著特點就是以物質為載體,物質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現形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通過產品的開發、服務的質量、產品的信譽和企業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文化設施等物質現象來體現的。

⑵ 上海市虹口區有多大

虹口,因虹口港而得名,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東北部,南連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與浦東新區、黃浦區隔水相望,是上海中央商務區組成部分之一,西與閘北區相連,東北與楊浦、寶山區接壤,是兩區通向市中心的必經之途,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稱譽虹口為「風水寶地」。全區面積23.48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78.11萬人,轄9個街道1個鎮。區內交通便捷,內環線、中環線橫貫區域,軌道交通3號線(輕軌明珠線)、4號線、8號線、10號線等穿越區境,公交線路四通八達,正在建設中的虹口足球場綜合交通樞紐將成為上海東北部最大的地鐵和公交換乘中心。
區域經濟發達。2004年,全區完成區級增加值65.2億元,同比增長14.2%,三級財政收入48.9億元,同比增長27.4%,其中區級財政收入32.5億元,同比增長31.8%。四川北路商業街是全市三大市級商業街之一,箱包業是已被市政府認定為虹口的特色產業,2004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1億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2.2億元。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了以航運服務業、知識服務業、商貿文化旅遊休閑業和房地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 市場環境優越、政府服務優良、產業氛圍濃厚,2004年,新增內資企業2355戶,注冊資金49.3億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1.2億美元,同比增長40.9%。
社會事業繁榮。魯迅公園、魯迅紀念館以及茅盾、丁玲等一批文化名人故居坐落虹口,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享譽海內外;區內有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著名高校,復興高級中學、華東師大一附中等重點中學及南湖職校久負盛名。醫療衛生資源豐富,有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岳陽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海軍411醫院等著名醫院。虹口足球場是全國第一個專業足球場,區里培養輸送的運動員、教練員在國內外各種體育賽事上為國家、為上海爭得了榮譽。
2002年以來,新一屆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做出了「突出重點、發展兩翼」的戰略部署,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全面推進北外灘地區開發和四川北路商業街改造。在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全區上下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兩翼開發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以人為本,積極落實科教興市主戰略,加強三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把虹口建成航運服務功能集聚、現代商貿繁榮繁華、城區環境優美整潔、科教文化事業發達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⑶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上海虹口區住過哪些文化名人

三十年代曾經在上海虹口區居住過的十大文化名人:

魯迅、郭沫若、茅盾、丁玲 瞿秋白 葉聖陶 夏衍 馮雪峰 沈尹默 內山完造

來源:http://www.grassy.org/olunlu/ten_famous.htm

⑷ 上海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被破壞

上海市內只剩下最後一個老虎灶等,以下是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供參考。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興業路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淮海中路567弄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思南路7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舊址(陝西南路23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明復圖書館1929年建成,是中國科學社建立的第一個公共科技專業圖書館。
5.鄒韜奮故居(重慶南路205弄5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鄒韜奮(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編《生活》周刊,舊居位於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萬宜坊」。
6.國泰大戲院舊址(淮海中路870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0年建造,鴻達洋行設計,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銀幕兩邊豎立的燈柱,與外立面交相呼應。
7.法租界公董局舊址(淮海中路37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遷於此。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
8.步高里(陝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樓二座,是上海保存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賢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舊式石庫門里弄建築,磚木結構,行列式排列。
10.霞飛坊(淮海中路927弄•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時教會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館(魯班路600號)
江南造船博物館濃縮了1865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建立至今140年的歷史,展示了中國近代科技、工業和國防發展史的變遷。
12.淮海路歷史圖片展簡介(淮海中路650弄3號)
辟築於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飛路,圖片展選用了近百幀照片反映淮海路的發展變遷。
虹口區
13.上海郵政總局舊址(北蘇州路2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郵務管理局。英國新怡和洋行設計,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形式,時為遠東第一流的郵政建築。
14.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舊址(多倫路201弄2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具有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15.魯迅舊居(山陰路132弄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933年4月從拉摩斯公寓遷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舊居(黃渡路107弄1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47年李白將中共地下黨電台遷此三樓。1948年底國民黨測得電台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後犧牲。
17.魯迅墓(四川北路2288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新文化運動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於萬國公墓。1956年遷葬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
18.沈尹默舊居(海倫路504號•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慶來滬住此。
19.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區召開。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展示了中共四大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料。
靜安區
20.平民女校舊址(成都北路7弄42—4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黨的「一大」召開後,中國共產黨以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名義創辦平民女校,校舍原為李達寓所,舊式石庫門建築。
21.中共二大會址(成都北路7弄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開,制定了反帝反封建、中國民主革命的綱領。舊址為舊式里弄住宅建築。
22.茂名路毛澤東舊居(茂名北路120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2月,毛澤東居住於此,同住的還有楊開慧、毛岸英、毛岸青。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住樓上廂房。舊式石庫門建築。
23.劉長勝舊居(愚園路81號•上海市紀念地點)
劉長勝(1903—1967)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來上海在此居住,同時也是地下黨的上海市機關舊址。
24.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成都北路893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1年8月11日成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曾是中國共產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
長寧區
45.《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愚園路1376弄3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中央刊物《布爾塞維克》,從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編輯出版52期。編委會由瞿秋白、羅亦農、鄧中夏、王若飛、毛澤東、周恩來等26人組成。
46.宋慶齡墓(宋園路21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北部中央。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根據生前遺囑,骨灰安葬在原上海萬國公墓其父母墓葬東側。
黃浦區
47.上海古城牆和大境閣(大境路26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城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慶二十年城牆上建「大境閣」。現存古城牆為明代上海西城牆之一段。
48.三山會館(中山南路155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宣統元年福建商人集資興建,原是水果商人聚會和供奉天後的地方,為上海市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也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紀念地。
49.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路17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847—1853年建造,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江南地區活動的中心,是上海教區第一座主教府,統轄江蘇、安徽兩省各級天主教。
50.老永安公司(南京東路63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18年旅澳華僑郭氏兄弟創建的大型百貨公司。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1.新新公司大樓(南京東路72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3-1926年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2.華安人壽保險公司大樓(南京西路10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1926年建造。1939年香港華僑開設「金門飯店」,為滬上著名酒店之一。
53.國際飯店(南京西路17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1—1934年建造,著名設計師鄔達克設計,裝飾藝術派風格,建成後的半個多世紀為中國最高的建築。
54.跑馬總會(南京西路32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3年建造,由「上海跑馬總會」和「萬國運動會」投資,時為遠東最大的跑馬賭場。
55.大新公司(南京東路8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4-1936年旅澳華僑蔡昌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6.小桃園清真寺(小桃園街52號•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1917年建造,1925年改建,是上海近代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楊浦區
57.復旦大學校史館、相輝堂、數學樓(邯鄲路220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一年馬相伯等創辦復旦公學,孫中山、蔡元培、陳其美、於右任等人擔任第一屆校董。1917年改為私立復旦大學,1922年遷現址。
58.滬江大學歷史建築群(軍工路516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二年美國南北浸禮會創建,初名浸會大學,1914年改名為滬江大學。現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類風格的建築30餘幢。
59.江灣體育場舊址(國和路34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包括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
60.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清源環路65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1933年正式落成。
(因上海體育學院10日有重要活動,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停止對外開放。)
閘北區
61.閘北革命史料陳列館(浙江北路118號)
主要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閘北這片熱土上領導一系列革命斗爭的「紅色閘北」史料。
62.四行倉庫(光復路21號•上海市抗日紀念地點)
1932年建造,四行即舊上海的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的簡稱,八一三淞滬戰役中謝晉元率部在此抗擊日軍。
普陀區
63.真如寺大殿(蘭溪路399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延佑七年建,雖經多次重修,主體木結構仍為原構件,為上海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浦東新區
64.張聞天故居(機場鎮聞居路50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聞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故居坐北朝南,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在此出生。
65.黃炎培故居(川沙鎮蘭芬堂74弄1-8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炎培(1878—1965)。故居清咸豐九年內閣中書沈樹鏞建,原為三進宅院,現僅存第三進。1878年10月1日黃炎培出生在此。
66.太平天國烈士墓 (高橋鎮草高支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同治元年1月21日太平軍主將吉慶元率兵進駐高橋,與清兵及英法侵略軍激戰,150餘名戰士犧牲,埋葬於屯糧巷。1954年重修。
67.仰賢堂(高橋鎮東街81—93號•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1931年建造。位於高橋港畔,中西合璧。現為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
68.吳昌碩紀念館(華夏東路1539號)
吳昌碩(1844—1927),我國近代詩、書、畫、印藝術大師。紀念館於1995年9月12日開館。 69.上海中醫葯博物館(浦東新區蔡倫路1200號)
該館由醫史博物館、中葯標本館和校史陳列館組成,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醫葯類歷史博物館。
寶山區
70.寶山孔廟大成殿(友誼路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寶山孔廟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現僅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1992年辟為陳化成紀念館。
71.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友誼路1號)
2000年1月28日對外開放,以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圖片、實物等,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軍隊在淞滬抗戰中和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英勇史跡。
嘉定區
72.嘉定孔廟(南大街18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孔廟建築。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設內。
73.法華塔(州橋南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南宋開禧年間,明萬曆三十六年重建。磚木結構,四面七層樓閣式,塔內有木梯可登至頂層。
青浦區
74.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重固鎮錢家涇北50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含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戰國、西漢時期的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75.陳雲故居(練塘鎮下塘街1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雲(1905—1995)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於2000年6月6日建成並開館。
76.青龍塔(白鶴鎮青龍村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唐長慶年間,宋、元、明多次修葺。清代康熙年間因寺而名「吉雲禪寺塔」,俗稱青龍塔。磚木結構,塔身磚砌,八面七層。
77.青浦博物館(華青南路1000號)
2004年12月8日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通過「上海古文明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等專題展覽,展示了青浦的古代文明,以及橋文化和水鄉風情等特色文化。
松江區
78.興聖教寺塔(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公園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方塔。北宋熙寧、元佑年間建於興聖教寺內。磚木結構,樓閣式,四面九層,第三層保留有宋代佛像壁畫,塔剎有「乾隆」紀年。
79.松江清真寺(中山中路36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元至正年間創建。正門面北,內庭築有龍牆,元代建造窯殿,明代建造邦克樓和禮拜殿。
80.西林塔(中山中路666號西林寺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咸淳年間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重建,正統九年遷建於大殿後。磚木結構,樓閣式,八面七層。
81.佘山天主堂(佘山鎮西佘山之巔•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5年始建,至1935年11月竣工,由葡萄牙神父葉肇昌設計,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風格的建築形式。
82.醉白池(人民南路64號•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園內有池上草堂、醉白池、雪海堂、雕花廳等建築,長廊壁上嵌《雲間邦彥圖》石刻。1912年孫中山曾在雪海堂講演。
83.頤園(松匯西路480號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內•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高家花園」。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典型的江南明代私家園林布局。
84.松江區博物館(中山東路233號)
集中展示、收藏、研究松江歷史文物。館內建有碑亭、碑廊,其中明正統四年《急就章》碑刻極具文物價值。
奉賢區
85.奉賢區博物館(南橋鎮解放路121號科委大樓三樓)
展示奉賢的古文化遺址、古馳道、古城廂、古海塘、古代名人等歷史文物。
崇明縣
86.崇明學宮(城橋鎮鰲山路69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明天啟二年,後多次重修。崇明縣博物館設內,有「崇明島史與古船」、「崇明民俗」等陳列。
南匯區
87.南匯博物館(惠南鎮文師街18號)
展示上海成陸、南匯古海塘、煮海制鹽、婚嫁迎娶、名人軼事等歷史文物。
88.南匯彩豆畫館(新場鎮新場大街210號)
彩豆畫是南匯民間工藝,巧妙地運用純天然的五穀雜糧粘貼而成。
89.浦東派琵琶館(新場鎮東後老街5號)
源自清代乾嘉時期的浦東派琵琶藝術曾譽滿江南,以當代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為代表的浦東派琵琶為中國主要的琵琶藝術流派。
90.端午民俗館(新場鎮新場大街171號)
以新場古鎮風俗為基調,展示上海郊區端午節傳統習俗。

⑸ 上海城市文化遺產有哪些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興業路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淮海中路567弄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思南路7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舊址(陝西南路23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明復圖書館1929年建成,是中國科學社建立的第一個公共科技專業圖書館。
5.鄒韜奮故居(重慶南路205弄5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鄒韜奮(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編《生活》周刊,舊居位於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萬宜坊」。
6.國泰大戲院舊址(淮海中路870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0年建造,鴻達洋行設計,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銀幕兩邊豎立的燈柱,與外立面交相呼應。
7.法租界公董局舊址(淮海中路37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遷於此。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
8.步高里(陝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樓二座,是上海保存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賢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舊式石庫門里弄建築,磚木結構,行列式排列。
10.霞飛坊(淮海中路927弄•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時教會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館(魯班路600號)
江南造船博物館濃縮了1865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建立至今140年的歷史,展示了中國近代科技、工業和國防發展史的變遷。
12.淮海路歷史圖片展簡介(淮海中路650弄3號)
辟築於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飛路,圖片展選用了近百幀照片反映淮海路的發展變遷。
虹口區
13.上海郵政總局舊址(北蘇州路2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郵務管理局。英國新怡和洋行設計,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形式,時為遠東第一流的郵政建築。
14.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舊址(多倫路201弄2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具有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15.魯迅舊居(山陰路132弄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933年4月從拉摩斯公寓遷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舊居(黃渡路107弄1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47年李白將中共地下黨電台遷此三樓。1948年底國民黨測得電台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後犧牲。
17.魯迅墓(四川北路2288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新文化運動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於萬國公墓。1956年遷葬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
18.沈尹默舊居(海倫路504號•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慶來滬住此。
19.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區召開。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展示了中共四大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料。
靜安區
20.平民女校舊址(成都北路7弄42—4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黨的「一大」召開後,中國共產黨以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名義創辦平民女校,校舍原為李達寓所,舊式石庫門建築。
21.中共二大會址(成都北路7弄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開,制定了反帝反封建、中國民主革命的綱領。舊址為舊式里弄住宅建築。
22.茂名路毛澤東舊居(茂名北路120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2月,毛澤東居住於此,同住的還有楊開慧、毛岸英、毛岸青。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住樓上廂房。舊式石庫門建築。
23.劉長勝舊居(愚園路81號•上海市紀念地點)
劉長勝(1903—1967)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來上海在此居住,同時也是地下黨的上海市機關舊址。
24.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成都北路893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1年8月11日成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曾是中國共產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
長寧區
45.《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愚園路1376弄3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中央刊物《布爾塞維克》,從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編輯出版52期。編委會由瞿秋白、羅亦農、鄧中夏、王若飛、毛澤東、周恩來等26人組成。
46.宋慶齡墓(宋園路21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北部中央。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根據生前遺囑,骨灰安葬在原上海萬國公墓其父母墓葬東側。
黃浦區
47.上海古城牆和大境閣(大境路26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城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慶二十年城牆上建「大境閣」。現存古城牆為明代上海西城牆之一段。
48.三山會館(中山南路155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宣統元年福建商人集資興建,原是水果商人聚會和供奉天後的地方,為上海市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也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紀念地。
49.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路17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847—1853年建造,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江南地區活動的中心,是上海教區第一座主教府,統轄江蘇、安徽兩省各級天主教。
50.老永安公司(南京東路63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18年旅澳華僑郭氏兄弟創建的大型百貨公司。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1.新新公司大樓(南京東路72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3-1926年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2.華安人壽保險公司大樓(南京西路10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1926年建造。1939年香港華僑開設「金門飯店」,為滬上著名酒店之一。
53.國際飯店(南京西路17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1—1934年建造,著名設計師鄔達克設計,裝飾藝術派風格,建成後的半個多世紀為中國最高的建築。
54.跑馬總會(南京西路32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3年建造,由「上海跑馬總會」和「萬國運動會」投資,時為遠東最大的跑馬賭場。
55.大新公司(南京東路8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4-1936年旅澳華僑蔡昌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6.小桃園清真寺(小桃園街52號•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1917年建造,1925年改建,是上海近代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楊浦區
57.復旦大學校史館、相輝堂、數學樓(邯鄲路220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一年馬相伯等創辦復旦公學,孫中山、蔡元培、陳其美、於右任等人擔任第一屆校董。1917年改為私立復旦大學,1922年遷現址。
58.滬江大學歷史建築群(軍工路516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二年美國南北浸禮會創建,初名浸會大學,1914年改名為滬江大學。現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類風格的建築30餘幢。
59.江灣體育場舊址(國和路34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包括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
60.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清源環路65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1933年正式落成。
(因上海體育學院10日有重要活動,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停止對外開放。)
閘北區
61.閘北革命史料陳列館(浙江北路118號)
主要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閘北這片熱土上領導一系列革命斗爭的「紅色閘北」史料。
62.四行倉庫(光復路21號•上海市抗日紀念地點)
1932年建造,四行即舊上海的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的簡稱,八一三淞滬戰役中謝晉元率部在此抗擊日軍。
普陀區
63.真如寺大殿(蘭溪路399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延佑七年建,雖經多次重修,主體木結構仍為原構件,為上海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浦東新區
64.張聞天故居(機場鎮聞居路50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聞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故居坐北朝南,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在此出生。
65.黃炎培故居(川沙鎮蘭芬堂74弄1-8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炎培(1878—1965)。故居清咸豐九年內閣中書沈樹鏞建,原為三進宅院,現僅存第三進。1878年10月1日黃炎培出生在此。
66.太平天國烈士墓 (高橋鎮草高支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同治元年1月21日太平軍主將吉慶元率兵進駐高橋,與清兵及英法侵略軍激戰,150餘名戰士犧牲,埋葬於屯糧巷。1954年重修。
67.仰賢堂(高橋鎮東街81—93號•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1931年建造。位於高橋港畔,中西合璧。現為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
68.吳昌碩紀念館(華夏東路1539號)
吳昌碩(1844—1927),我國近代詩、書、畫、印藝術大師。紀念館於1995年9月12日開館。 69.上海中醫葯博物館(浦東新區蔡倫路1200號)
該館由醫史博物館、中葯標本館和校史陳列館組成,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醫葯類歷史博物館。
寶山區
70.寶山孔廟大成殿(友誼路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寶山孔廟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現僅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1992年辟為陳化成紀念館。
71.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友誼路1號)
2000年1月28日對外開放,以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圖片、實物等,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軍隊在淞滬抗戰中和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英勇史跡。
嘉定區
72.嘉定孔廟(南大街18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孔廟建築。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設內。
73.法華塔(州橋南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南宋開禧年間,明萬曆三十六年重建。磚木結構,四面七層樓閣式,塔內有木梯可登至頂層。
青浦區
74.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重固鎮錢家涇北50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含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戰國、西漢時期的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75.陳雲故居(練塘鎮下塘街1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雲(1905—1995)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於2000年6月6日建成並開館。
76.青龍塔(白鶴鎮青龍村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唐長慶年間,宋、元、明多次修葺。清代康熙年間因寺而名「吉雲禪寺塔」,俗稱青龍塔。磚木結構,塔身磚砌,八面七層。
77.青浦博物館(華青南路1000號)
2004年12月8日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通過「上海古文明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等專題展覽,展示了青浦的古代文明,以及橋文化和水鄉風情等特色文化。
松江區
78.興聖教寺塔(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公園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方塔。北宋熙寧、元佑年間建於興聖教寺內。磚木結構,樓閣式,四面九層,第三層保留有宋代佛像壁畫,塔剎有「乾隆」紀年。
79.松江清真寺(中山中路36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元至正年間創建。正門面北,內庭築有龍牆,元代建造窯殿,明代建造邦克樓和禮拜殿。
80.西林塔(中山中路666號西林寺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咸淳年間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重建,正統九年遷建於大殿後。磚木結構,樓閣式,八面七層。
81.佘山天主堂(佘山鎮西佘山之巔•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5年始建,至1935年11月竣工,由葡萄牙神父葉肇昌設計,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風格的建築形式。
82.醉白池(人民南路64號•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園內有池上草堂、醉白池、雪海堂、雕花廳等建築,長廊壁上嵌《雲間邦彥圖》石刻。1912年孫中山曾在雪海堂講演。
83.頤園(松匯西路480號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內•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高家花園」。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典型的江南明代私家園林布局。
84.松江區博物館(中山東路233號)
集中展示、收藏、研究松江歷史文物。館內建有碑亭、碑廊,其中明正統四年《急就章》碑刻極具文物價值。
奉賢區
85.奉賢區博物館(南橋鎮解放路121號科委大樓三樓)
展示奉賢的古文化遺址、古馳道、古城廂、古海塘、古代名人等歷史文物。
崇明縣
86.崇明學宮(城橋鎮鰲山路69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明天啟二年,後多次重修。崇明縣博物館設內,有「崇明島史與古船」、「崇明民俗」等陳列。
南匯區
87.南匯博物館(惠南鎮文師街18號)
展示上海成陸、南匯古海塘、煮海制鹽、婚嫁迎娶、名人軼事等歷史文物。
88.南匯彩豆畫館(新場鎮新場大街210號)
彩豆畫是南匯民間工藝,巧妙地運用純天然的五穀雜糧粘貼而成。
89.浦東派琵琶館(新場鎮東後老街5號)
源自清代乾嘉時期的浦東派琵琶藝術曾譽滿江南,以當代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為代表的浦東派琵琶為中國主要的琵琶藝術流派。
90.端午民俗館(新場鎮新場大街171號)
以新場古鎮風俗為基調,展示上海郊區端午節傳統習俗。

⑹ 有北外灘的介紹嗎

北外灘開發體量達840萬平方米。全域將擁有200餘棟高端商務樓宇,中心區包括未來浦西制高點480米的第一高樓,以及兩座分別高達380米和320米的超高層寫字樓鳥瞰浦江。兩翼片區將是充滿活力與人文底蘊的生活區。「一心兩片」的總體格局將把北外灘打造成生態宜居的世界級「中央活動核心區」。 據傳,海泰北外灘、17街坊、32街坊等高端住宅項目都計劃在年內上市。

⑺ 哪些屬於文化藝術資源

你寫的都是 文化的本義 :觀乎天象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⑻ 關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

宙斯神廟位於奧林匹亞村,是為了祭祀宙斯而建的,也是古希臘最大的神廟之一。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築師Libon設計,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pheidias負責。直到公元前86年,羅馬指揮官蘇拉(Sulla)攻佔雅典,破壞了尚未完成的建築,將一部分石柱和其他建材拆下來之後,運到羅馬。直到今天,在羅馬市中心的古羅馬廣場遺址上,還能看見它們。神殿是以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頂則使用大理石興建而成。宙斯廟尤以象牙和黃金的塑像而聞名於世。
宙斯神廟是按照伊奧尼亞風格的建築,後來改用了科林斯式石柱風格,而且一概使用大理石。整個建築坐落在一塊205米長,130米寬的地基上,神廟本身長107.75米,寬41米,共有104根科林斯柱。每根石柱高達17.25米,頂端直徑達1.3米,約計用大理石1.55萬噸。和眾多的古希臘神廟一樣,宙斯神廟也遭受嚴重的破壞,104根柱子中僅存13根。宙斯神廟和哈德良拱門隔路相望,宙斯神廟位於路南,而哈德良拱門則位於路北,這兩座建築都是由距今1900多年前的羅馬帝國國王哈德良時期修建的。現在我們已經無法看到宙斯神廟和哈德良拱門的原始形態,只能通過斷壁殘垣來回憶當時的輝煌。
宙斯神殿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神殿位於希臘雅典衛城東南面,依里索斯河畔一處廣闊平地的正中央,為古希臘眾神之神宙斯掌管的地區;目前這地方盡是一片黃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臘時期,四周環繞翠谷和清冽溪水,景境幽雅,不遠處更有一座密林,綠意濃郁,林中小徑兩旁更是花木扶疏,爭奇斗妍,美不勝收,更是當時的宗教中心。在古希臘時代,那地位於雅典城牆外,到了哈德良帝時代為了擴大雅典城規模,將城牆往外擴展,才把神殿納入城內。

雅典衛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希臘語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雅典衛城遺址位於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此數據據中文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2004年8月號,另一資料為156米)的石灰岩山岡上,是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神聖地,建築群建設的總負責人是雕刻家菲迪亞斯。衛城,原意是奴隸主統治者的聖地,古代在此建有神廟,同時又是城市防衛要塞。公元前5世紀,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時期,雅典衛城遂成為國家的宗教活動中心,自希臘聯合各城邦戰勝波斯入侵後,更被視為國家的象徵。每逢宗教節日或國家慶典,公民列隊上山進行祭神活動。
在希臘古代遺址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均建造於雅典黃金時期的雅典衛城。作為古希臘建築的的代表作,雅典衛城達到了古希臘聖地建築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這些古建築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築精品,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珍貴遺跡,集中展示了希臘的古代文明。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編號為545-003,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為:「文明、神話、宗教在希臘興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羅波利斯包含四個古希臘藝術最大的傑作——巴特農神廟、通廊、厄瑞克修姆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被認為是世界傳統觀念的象徵。」

義大利古羅馬競技場羅馬斗獸場(Colosseum)
地理坐標41°53'25.38"N 12°29'32.47"N
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從外觀上看,它成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牆高57米,著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圍牆共分四層,前三層均有柱式裝飾,依次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也就是上周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種柱式。科洛西姆斗獸場以宏偉、獨特的造型聞名於世。
羅馬斗獸場(Colosseum),全名為:科洛西姆斗獸場,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造起來的,現僅存遺跡。 斗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斗而造。
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面來看,羅馬斗獸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個奇跡。
斗獸場平面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斗獸場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群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一層觀眾席背靠著外立面的牆。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觀覽條件很好。
羅馬斗獸場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維安競技場。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帕西恩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這個用石頭建起的羅馬斗獸場(長188米;寬156米;高57米),由石灰華(10萬立方米,采自提維里附近的採石場,通過一條特殊的馬路運至羅馬)構成,它是羅馬最大的環形競技場了。人們相信大約300噸的鐵被用來製造將石頭連接起來的抓鉤。
從外部看,這座羅馬斗獸場由一系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這3層拱廊中的石柱根據經典的標准分別設計(由地面開始,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在第4層的房檐下面排列著240個中空的突出部分,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皇家艦隊的水兵們負責把它撐起以幫助觀眾避暑,避雨和防寒,這樣一來大斗獸場便成為一座1世紀的透明園頂競技場。
羅馬斗獸場能容納的觀眾大約5萬人。共有3層座位;下層,中層及上層,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准備的:女人,奴隸和窮人。但即使在其他層,座位也是按照社會地位和職業狀況安排的:皇室成員和守望聖火的貞女們擁有的、特殊的包廂。身著白色紅邊長袍的元老們坐在同一層的「唱詩席」中;然後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職業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學者和教師,以及國外的高僧等。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羅馬斗獸場,另有160個出口遍布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被稱為吐口,觀眾可以通過它們涌進和湧出,混亂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夠被快速的疏散(據說這里只需十分鍾就可以被清空)。

在羅馬市中心,有一個中央豎立著高大的尖頂方碑的噴水池,方碑基座雕有古羅馬神話場景,這一噴水池所在地就是羅馬萬神殿的前庭。
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岩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
現今所見的萬神殿主體建築是亞德里亞諾大帝於公元120-124年所建,為43.4米高的圓形堂,其內仍供奉羅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萬神殿被贈予教皇,隨即改為天主教堂,將多尊聖骸保存於內,更名為聖瑪麗亞教堂,後拉特朗協約將其定位義大利國立教堂。也正是因此,萬神殿才在後來倖存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築而毀滅。
萬神殿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傑作。萬神殿的底平面直徑也為43.4米,與高度相等。萬神殿下半部為空心圓柱形,從高度一半的地方開始,上半部為半球形的穹頂,穹頂的牆面厚度逐漸減小,其下方牆厚6米,與萬神殿下半部牆壁等厚,到頂部則遞減為1.5米。為使穹頂牆厚的遞減更有利於萬神殿整體建築的穩固,萬神殿穹頂內壁被整齊劃分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凹陷,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
萬神殿的裝飾風格前後發生過很大變化。供奉諸神時期的描畫神人大戰的銅雕等大量裝飾,在改為教堂後被大面積更替,原有的屋大維與阿戈利巴的雕像也已不在。神殿入口的青銅大門,原與穹頂和門廊天花板所覆的鍍金銅瓦互為呼應,現今銅瓦早已用作他途,只留雕工精美的青銅大門鎮守那一份已逝的氣勢。萬神殿內寬廣空曠,無一根支柱,穹頂頂部開有直徑9米的圓洞,這是整個萬神殿內唯一的光源來源。
萬神殿內的七座壁龕,分別供奉戰神和朱利奧·凱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龕外,殿內還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萬神殿內側面的小堂,是拉斐爾、義大利國王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後等重要人物的長眠之地。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5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4世紀,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弗洛倫薩主教堂 1、 標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史的開始。
2、 公元1296年動工,約1470年初步建成,其穹頂是由建築師伯魯乃列斯基主持完成。
3、 建築總高107米,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獨創精神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技術的普遍進步。

⑼ 虹口區在哪

虹口區
虹口區(Hong KouQu)位於市區北部偏東。清代,分屬寶山縣、上海縣,道光二十八年(1848)後,南境被辟為美租界(後與英租界合稱公共租界)。民國34年(1945年)置虹口區。因區片名虹口得名。1956年劃入北四川路區,1960年劃入提籃橋區,1984年劃入寶山縣江灣鎮及大八寺(今大柏樹)一帶地區,成今界。區境東至大連路、大連西路、邯鄲路、逸仙路與楊浦區相鄰,南瀕黃浦江、蘇州河與浦東新區、黃浦區相望,西沿河南北路、羅浮路、東寶興路、俞涇浦與閘北區相連,北至三門路梢北與寶山區相接。面積23.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萬,另有外來流動人口14萬。現有9個街道、1個鎮。虹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集中央商務區、中心商業區、中心城區為一體的城區。

虹口區區內河道蜿蜒,黃浦江的支流俞涇浦、沙涇港、虹口港環流經過區境,全長17公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虹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區內人文景觀多達72處,魯迅、郭沫若、茅盾、丁玲等現代十大文化名人的虹口故居以及朱屺瞻藝術館、左聯五烈士紀念館和李白烈士紀念館等坐落於魯迅公園、山陰路一帶。擁有46年光榮歷史的虹口體育場改建成虹口足球場,成為目前全國唯一的專業足球場,它與其相連的四川北路、多倫路等融為一體,其購物、旅遊、比賽、娛樂、休閑等綜合功能正逐步顯現,成為虹口重要的綜合功能區。全長550米的多倫路兩側散布著數十處不同風格的近代中西建築,以初步開發以「海上舊里、名人故居、文博街市、休閑社區」為特色的文化名人街。隨著國際航運服務中心的建成使用,東大名路航運街的航運功能逐步增強,北外灘開發潛力巨大。位於提籃橋商業區的下海廟相傳曾是百餘年前漁民出海祈求平安的處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猶太難民在虹口生活並留下了摩西會堂等歷史遺跡。

改革開放以來,虹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始終位於上海中心城區前列。2001年三級財政收入22.79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區級財政收入達到17.10億元,同比增長20.4%。

虹口工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以箱包、服裝、燈具、汽車配件、金銀飾品加工為主的都市型工業格局。愛思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已成為上海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目前正在建設愛思大廈和具有國際水平的箱包展示、交易中心。「康培爾」牌西服在國內西服行業中率先獲得出口商品免檢證書。全長3.7公里的四川北路商業街以形成綜合消費為目標,攜「看看逛逛其他路,買賣請到四川路」的廣告語走向全國,已成為上海最繁華的購物中心和最有魅力的文化娛樂區之一。區域內形成專業市場40餘個。曲陽商務中心家電城、上海燈具城等遠近聞名。大柏樹貿易區以上海商務中心為依託,生產資料和商品交易活躍,有各類專業市場25個,年成交額達150億元以上。吳淞路四平路外貿商務功能顯現,沿線擁有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上海紡織品進出口公司等7家專業外貿公司。乍浦路美食街聞名海內外,虹口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不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努力構築更加開放的區域經濟,吸引市內外、國內外的企業投資虹口。近年來,區政府努力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完善各項政策,努力為各類企業在虹口發展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外省市、外區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私營企業得到迅速發展。2001年引進內資企業2952戶,同比增長61.9%;注冊資金31.1億元,同比增長18.1%。全年批准外資項目46個,同比增長53.3%;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1.4億美元,同比增長94.7%。

虹口社會事業繁榮,是上海的教育大區之一,轄區內有復興高級中學、華東師大一附中和北郊中學等著名學校。轄區內還有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獲得了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區」的稱號。虹口是上海唯一獲得「全國文化模範區」稱號的文化老區,區內文化設施齊全,曲陽文化館是全國先進文化館。虹口體育工作先進,向國家和上海市輸送了葉沖、金凡、姚文凱、曹燕華等多名優秀運動員。虹口被評為全國「游泳之鄉」和「武術之鄉」。

面對充滿機遇而富有挑戰的新世紀,在「十五」期間,虹口將建成繁榮繁華的商貿區、文明舒適的居住區、先進優質的文教區,成為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城區。
地理方位
東部與楊浦區,北部與寶山區,西部與閘北區相鄰;南部同黃浦區以蘇州河分界,東南的北外灘地區和浦東陸家嘴地區隔黃浦江相望。
行政區劃
虹口區下轄10個街道:

街道辦事處:四川北路街道、提籃橋街道、新港路街道、乍浦路街道、歐陽路街道、廣中路街道、涼城新村街道、嘉興路街道、曲陽路街道、江灣鎮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