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國發展什麼礦產資源

中國發展什麼礦產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22 04:55:39

❶ 礦產、礦業經濟、我國礦產資源

礦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物質基礎。人類很早就已開發利用天然礦物資源。早期社會以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劃分,正是反映了礦產利用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決定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們對礦產開發的規模不斷擴大,對礦產利用的程度不斷提高。近代的工業化也可以說是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現在歐美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革命大多是在擁有煤、鐵的地區建立起一批鋼鐵工業和機械製造業從而帶動了整個工業經濟的成長。隨後,又是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一些國家進入了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工業現代化極大地加速了礦產的消費,帶動了對礦產的更大需求。一個統計說明,從1812年~1912年,即大致為工業革命頭100年間,在人口增長三倍的情況下,銅消耗增長80倍,鐵消耗量增長100倍,突破了在此以前礦產消耗與人口成比例增長的規律(朱訓等,1999)。還有人估算,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幾十年間,礦產開采量已經超過了人類歷史幾千年中開采量的總和。20世紀60~70年代礦產勘查仍蓬勃發展,但進入80年代以來出現了礦業投入降低,礦業經濟萎縮的趨勢。不過,要看到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礦產的消耗量則仍保持迅速增長,例如,亞太地區這一時期內銅的消耗量年均增長2.2%,鋼的消耗量年均增長8.4%。另據31屆國際地質大會資料,認為到2050年世界對金屬礦產的需求量估計仍將會有成倍增長(陳毓川,1999)。

人類利用礦產的種類是逐漸擴大的,從金屬的利用看,1850年前只應用了Fe、Cu、Pb、Zn、Au、Ag、Sn、Hg等為數不多的十來種,到20世紀初 Mn、Ni、A1、W、Mg開始較大量地為工業利用,在前50年內又增加了包括 Ti、Cr、Co、U等十幾種,而稀有分散金屬、稀土金屬是60年代以來逐漸得到應用的。同樣,傳統的非金屬礦產只有硫、磷、石棉、雲母等少數幾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應用在冶金輔助材料、化工及化肥原料、光學原料、陶瓷及玻璃工業原料、建築及水泥原料、寶石及工藝美術材料等方面約近百種工業礦物與岩石。而像矽線石、藍晶石、紅柱石等高鋁礦物,沸石、硅灰石、透輝石、鈉質膨潤土、海泡石粘土、凹凸棒石粘土等礦物又都是隨著科學進步及新的需求成為新的非金屬礦產的。

礦產主要產於地下,是一種地下資源。因此,開發礦業首先是要找到產出地點。然後進行必要的地質勘查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對地下礦產分布的控製程度,並取得能夠合理回收的肯定評價。經過勘查,使潛在的資源變為現實的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石儲量。礦產開發進一步的工作包括采礦、選礦等生產環節的礦山建設和相關的冶煉加工企業的建設。礦業開發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居基礎產業地位,這是因為它擔負著為工業、農業和其他產業部門提供所需的礦產品及其初級加工製品等原材料的任務。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礦產資源狀況是決定其經濟建設方針、布局、規模的重要條件,對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有重要影響。從世界來看,礦產的利用已達到很高的水平,1962年世界原礦生產產值為2350億美元,1973年為4300億美元,1983年為9890億美元,而1989年已達到11250億美元,即在20多年中增長了近 5 倍(朱訓等,1999)。一個國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形成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體現。現今發達國家人均礦產消耗量已達到1015噸,目前世界上已形成西歐、北美和亞太地區三大礦產消費中心。亞太地區近20年來礦產消費增長很快,但礦產耗用強度和人均礦產消費量仍比較低。我國50多年來礦產人均消耗量已從不到一噸增長到今天的五噸。我國目前及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95%的能源和75%的工業原料還是要取自礦產資源,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必然要求礦產資源量的更大增長來保證建設的需求。

開發礦業是一項具有其自身特點的經濟活動,其中涉及到價值、成本、長期投資、礦業權、礦產的國際流通等問題。礦產品的價值除與金屬或非金屬礦本身的價值高低、採掘、加工、運輸的成本有關外,還必然受到市場供需關系和價格變動的影響。礦山建設主要根據礦床的儲量及分布確定生產規模與生產年限、制定采礦方案、配置基礎設施,由此而確定首期和長期的資金投入。然而由於受地質條件、採掘、選礦、冶煉效率、運輸成本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礦業經濟效率總是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礦石的短缺是常常會出現的問題,尤其到一個礦床開采後期要及時進行補充勘查,以期有新的礦體發現,延長礦山的壽命。為此,有的地區在開采期間,即按其收益的一定比例預留下來這項資金。現在,人們也已普遍認識到由於礦產開發會帶來各種環境問題。因而,在礦業開發的投入中必須考慮地面勘探、開采、選礦、冶煉中所需的環境保護措施與治理費用。礦業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是經濟轉軌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我國礦業開發領域里,國有礦山企業為主體,同時,也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正確處理好礦業權管理中的關系,對於改善投資環境、吸收外資、完善市場運行機制、實現礦業資產合理流轉、促進礦產勘查和開發工作良性循環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礦產顯著局限在世界少數地區,因此,各國資源的互相補充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國際間礦產品貿易增長迅速,1963年貿易額為400億美元,1987年增長到4423億美元,29年間增長了約11倍(朱訓等,1999)。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國際間礦產品的貿易及礦產勘查開發中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必將更快的發展起來。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種類較為齊全的國家之一。截止2002年底,我國現已發現 171種,其中158種都已有了探明儲量(陳毓川,2005)。有多種礦產的探明儲量在世界礦產總儲量中占重要位置。據1991年估算,我國礦產資源總值可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53位。

在主要金屬、非金屬礦產中,我國擁有儲量居世界前列或具相當優勢的有:鎢、錫、鉬、銻、稀土、鉭、鈮、鈹、鋰、芒硝、菱鎂礦、重晶石、膨潤土、耐火粘土、石棉、螢石、滑石、石膏、石墨、煤,其中銻、錫儲量和產量長期居於世界之首,稀土儲量佔世界儲量的五分之四,滑石、石膏產量佔世界一、二位。菱鎂礦是最大資源國和生產出口國。煤礦探明儲量及 1990年原煤產量居世界之首。我國較豐富的礦產還有鐵、鋁、鉛、鋅、汞、硫、硼、高嶺土、珍珠岩、磷。但銅、鉻鐵礦、鈷、鉑族、金剛石、鉀鹽、石油和天然氣一直是短缺的礦產。

50多年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基本保證了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時期對礦產的需求,但隨著經濟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礦產資源的消耗量迅速增加,一些重要礦產供需矛盾已日趨突出。例如目前鐵礦石和錳礦石自給率為80%左右,銅精礦為38%,鉻鐵礦為14%,鉀鹽為6%,相應礦產品進口數字明顯提高,並形成較大的進出口貿易逆差。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對21世紀初期我國礦產資源需求和增長潛力所作的研究認為:五種傳統大宗金屬礦產絕對需求量仍不斷增加,富鐵、銅的供需缺口將加大。鋁的前景不確定。冶金用的合金元素、非常用有色金屬、稀有稀土金屬、貴金屬需求量加大,其中鉻明顯短缺,金、銀、錳、鎳也有不足。絕大部分非金屬礦產需求旺盛;磷、鉀需求增長更快,鉀鹽資源不足;金剛石、石墨、重晶石、高嶺土、膨潤土需求量快速上升,除金剛石資源不足外,其他供應形勢尚好。能源礦產中,煤、天然氣供需關系趨向好轉,石油儲量、產量增長將低於需求量的增長。

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礦產資源的形勢,既看到礦產資源的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當前供需矛盾加大的嚴峻形勢。合理的加大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投入,爭取勘查工作有新的突破。同時,要做到開源與節流並重,保護礦產資源,合理節約地使用礦產,改進管理,革新技術,解決礦產開發過程中資源浪費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還要執行好立足國內為主,國外為輔,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的方針,通過與亞太和世界主要礦產生產國家礦產品的貿易和其他形式的國際合作,努力改善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

❷ 我國有哪些礦產資源佔世界首位

​中國礦產資源(mineral resources of China)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礦產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一部分礦種(礦組)的儲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但人均佔有量卻低於世界水平。
中國至少在50 萬年以前就開始利用礦產資源(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
在明代和更早的時期,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技術就居當時世界先進地位。19 世紀後半葉,帝國主義以掠奪方式在中國開辦礦山,因而自清朝末年開始,中國的礦產資源就處於這種半殖民地的地位被開發掠奪。但到1949 年為止,中國探明一定儲量的礦種僅有18 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對礦產資源的大規模勘查,到1990 年年底,中國已發現162 個礦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48 個。主要有:
①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鈈等。
②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等。
③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銅、鉛、鋅、鋁、鎢、錫、鎳、鉍、鉬、鈷、
汞、銻、金、銀、鉑等。
④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鈮、鉭、鋰、鈹、稀土族元素、鍺、鎵、銦、
鎘、硒、碲等。
⑤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硅石、菱鎂礦、
耐火粘土、螢石、鑄型用砂、高鋁礦物原料等。
⑥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硫鐵礦、自然硫、磷、鉀鹽、鉀長石、明礬石、
硼、芒硝、天然鹼、重晶石、鈉硝石等。
⑦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雲母、石棉、高嶺土、石墨、石膏、滑
石、水泥用原料、陶瓷粘土、磚瓦粘土、玻璃用砂、建築用石材、大理石、鑄石用玄武岩、珍珠岩、沸石、蛭石、硅藻土、膨潤土、葉蠟石、剛玉、天然油石、玉石、瑪瑙、金剛石、冰洲石、光學螢石、藍石棉、壓電水晶等。
⑧中國從20 世紀50 年代以來,把地下水、地熱等也列為礦產管理。(見
中國水資源)
自50 年代以來,采礦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共建立了重要礦山5000 多處,鄉鎮集體和個體辦礦也有12 萬處。全國礦石產量從1949 年的4000 多噸,增加到1984 年的12 億多噸,采礦、選礦和加工技術也有很大提高。
中國礦產資源的不斷發現及其地質分布規律中國的許多礦產資源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作有規律的分布,如:雲南東川銅礦、個舊錫礦、湖南錫礦山的
銻礦、貴州汞礦、華北地區的煤礦、東北地區的煤礦、新疆的煤礦、鞍山的鐵礦、江西的鎢礦、新疆阿爾泰的稀有金屬礦等。20 世紀50 年代初至60 年代初期,根據已掌握的一些礦產的形成和分布特徵,相繼擴大或發現並勘探了一批新的礦產資源產地,如: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四川西昌攀枝花的釩鈦磁鐵礦,北京和冀東地區的鐵礦,白雲鄂博稀土及鐵礦,貴州六盤水地區的煤礦,東秦嶺、伏牛山地區的鉬礦,西南及中南地區的磷礦,祁連山地區的銅、鎳礦,新疆、陝、甘、寧地區的油田,松遼平原的大慶油田,渤海灣、河北、山東及江漢地區的油田等。70 年代中期以來,又在遼寧復州灣發現了與山東魯南地區類似條件的原生金剛石,在膠東半島擴大了金礦的遠景,肯定了西藏昌都地區以銅為主的多種金屬成礦帶和西藏的鉻鐵礦遠景,在江西、江蘇、安徽發現了鹽礦,在山東、南京、吉林等地發現了石膏礦,在南海與東海相繼發現了工業油流等等。
中國的礦產資源是按一定的地質規律而出現、分布的。

❸ 中國都有哪些礦資源

中國地質條件復雜,具有多種礦產的成礦條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種類齊全,居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目前已發現礦產168種,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5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0種, 水氣礦產3種。

中國年產礦石總量50多億噸,煤炭、鋼材、水泥、磷礦等10種有色金屬、原油總產量居世界前5位, 采選和相關原材料加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1%,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國和礦業大國。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約佔世界的12%,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居世界第3位。 但人均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從這方面看,中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20多種礦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地位。具有世界性優勢的礦產有稀土、鎢、錫、鉬、銻、 菱鎂礦、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礦產,不僅已探明儲量可觀,居世界第1、2位, 人均佔有量已超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資源質量高,開發利用條件好,在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強的競爭能力。
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礦產有煤、鈮、鈹、汞、硫、磷、螢石、滑石、石棉等9種,其探明儲量居世界第2、3位。 但有些質量較差,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
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有鋅、鋁土礦、釩、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等。
中國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不足;支柱性礦產(如石油、天然氣、富鐵礦等) 後備儲量不足,部分用量不大的礦產儲量較多;中小礦床多、大型特大型礦床少,支柱性礦產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 開采利用難度很大;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
煤 炭
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礦產,總儲量約1.5萬億噸,佔世界煤炭總儲量1/8。其特點是分布廣泛而相對集中, 品種齊全,質量優良,開發條件較好。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煤種在中國均有貯存。以北方包括東北、華北、西北較為集中, 特別是山西省被譽為「煤炭之鄉」,全省煤炭儲量相當於全國探明總量的30%。
石 油
石油是中國重要能源礦產之一,從本世紀50年代起,中國陸地上發現了300多個含油氣盆地,1400多個儲油氣構造,重要的有大慶、大港、勝利、冀中、遼河、中原、克拉瑪依等油田,使中國進入世界主要產油國行列,已形成東部、西部、海上和南方10省自治區四大石油勘探開發區。石油蘊藏量27-30億噸(1993年末),90年代以來的年開采量平均為1.4億噸。1995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49億噸。
黑色金屬礦產
已探明儲量的黑色金屬礦產資源有鐵、錳、鉻、釩、和鈦,前四種均較為豐富。其中鐵礦石保有儲量為497.31億噸。居世界第3位。但含鐵50%以上的富礦較少,比較分散,不易開發,中國著名的富鐵礦是位於海南島上的石碌鐵礦。
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
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資源的儲量巨大,品種齊全。鎢、錫、銻、鋅、鉬、汞和菱鎂礦均居世界首位,銅、鋁、鎳、鉛、鈷、銀等均居世界前列。其中汞主要分布於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和秦嶺地區。銅礦產地廣布全國,相對集中於長江中下游和四川、雲南一帶,以江西的德興為最大。金昌市的金川鎳礦,是鎳和銅的伴生礦。中國的錫礦區是著名的環太平洋錫礦帶的一部分,產區集中在雲南、廣東、廣西和湖南諸省區,以雲南個舊錫礦為最大,號稱「世界錫都」。中國的鎢礦佔世界鎢礦總儲量的一半以上,贛南、粵北和湘東是全國鎢礦最集中的地區,其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一半以上。
稀有稀土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
中國已探明儲量的稀有金屬礦產共8種,其中鋰、鉭、鈮礦等均居世界前茅。稀土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各10種,資源都很豐富。其中稀土金屬儲量比國外稀土總量還多得多,內蒙古白雲鄂博鐵礦伴生的稀土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 非金屬礦藏 中國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藏有73種,其中黃鐵礦、石膏、重晶石資源居世界首位;石棉、黃石、磷礦石、滑石、石炭岩、雲母、石墨、高嶺土、膨潤土、大理石等資源名列世界前茅。其中磷礦探明儲量為150.32億噸。集中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等省,而華北、東北、西北較少。

❹ 我國的什麼礦產資源是世界第一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較少,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下: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鐵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銅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東。鉛鋅礦遍布全國。鎢、錫、鉬、銻、稀土礦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北。金銀礦分布在全國,台灣也有重要產地。磷礦以華南為主。 主要礦產資源包括: ◆煤炭資源:中國煤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國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儲量為10000億噸,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以山西、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的儲量最為豐富。 ◆油氣資源:主要蘊藏在西北地區,其次為東北、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淺海大陸架。截至1998年底,中國已找到509個油田和163個氣田。累計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為198.5億噸和1.95萬億立方米,列世界第9位和第20位。其中陸上石油資源量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佔中國同類資源總量的73.8%和78.4%,已形成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格爾-吐魯番、四川、陝甘寧等六個大型油氣區。 金屬礦產: ◆黑色金屬:探明儲量的有鐵、錳、釩、鈦等,其中鐵礦儲量近500億噸,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山西和四川等省。 ◆有色金屬:凡是在世界上已發現的有色金屬礦在中國均有分布。其中,稀土的儲量佔世界的80%左右,銻礦的儲量佔世界的40%,鎢礦的儲量則為世界其他國家儲量總和的4倍。 截止2000年底,中國已經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有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7種,礦產地2萬多處。 (一)能源礦產資源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結構不理想,煤炭資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較少。煤炭資源的特點是:蘊藏量大,但勘探程度低;煤種齊全,但肥瘦不均,優質煉焦用煤和無煙煤儲量不多;分布廣泛,但儲量風度懸殊,東少西多,北豐南貧;資源賦存東深西淺,露採煤炭不多,且主要為褐煤;煤層中共伴生礦產多。油氣資源的特點是:石油資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資源量大於150億噸的10個國家之一;資源的探明程度低,陸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僅佔全部資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較集中,大於10萬平方千米的14個盆地的石油資源量佔全國的73%,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其他能源礦產,如地熱,油頁岩等在中國也比較豐富。 (二)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屬於世界上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金屬礦產在中國基本上都有探明儲量。其中,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鎢、錫、銻、稀土、鉭、鈦,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釩、鉬、鈮、鈹、鋰,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鋅、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鐵、鉛、金、銀等。金屬礦產資源的特點是:分布廣泛,但又相對集中於幾個地區,如鐵礦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北和山西等3大地區,鋁土礦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鎢礦主要分布於江西、湖南、廣東,錫礦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湖南;部分礦產儲量大,質量高,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如鎢、錫、鋁、銻、稀土等;許多重要礦產質量欠佳,鐵、錳、鋁、銅等礦產,貧礦多,難選冶礦多;中小型礦床所佔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礦床所佔比例小。 (三)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非金屬礦產品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全國現有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產地5000多處。大多數非金屬礦產資源探明儲量豐富,其中菱鎂礦、石墨、螢石、滑石、石棉、石膏、重晶石、硅灰石、明礬石、膨潤土、岩鹽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前列;磷、高嶺土、硫鐵礦、芒硝、硅藻土、沸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大理石、花崗石等天然石材,品質優良,蘊藏量豐富;鉀鹽、硼礦資源短缺。但是,一些非金屬礦產分布不平衡,特別在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探明儲量尚不能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出口創匯資源的需求。 (四)水氣礦產資源 中國已查明天然地下水資源8700億立方米/年,可采資源量2900億立方米/年,地下微鹹水天然資源約為200億立方米/年。地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南方地區豐富,西北地區貧乏,地下水含水層類型地域性分布明顯,孔隙水主要集中在北方,岩溶水在西南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已發現地熱點3000多處,勘查評價的地熱田298處,其中60℃以上熱水田89處。已探明地熱流體可采量166497立方米/天,相當於298.7萬噸標准煤。礦泉水資源和二氧化碳氣資源也比較豐富。

❺ 中國有哪些礦產資源是比較豐富的

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較少,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下: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鐵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銅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東。鉛鋅礦遍布全國。鎢、錫、鉬、銻、稀土礦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北。金銀礦分布在全國,台灣也有重要產地。磷礦以華南為主。

主要礦產資源包括:

◆煤炭資源:中國煤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國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儲量為10000億噸,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以山西、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的儲量最為豐富。

◆油氣資源:主要蘊藏在西北地區,其次為東北、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淺海大陸架。截至1998年底,中國已找到509個油田和163個氣田。累計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為198.5億噸和1.95萬億立方米,列世界第9位和第20位。其中陸上石油資源量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佔中國同類資源總量的73.8%和78.4%,已形成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格爾-吐魯番、四川、陝甘寧等六個大型油氣區。

金屬礦產:

◆黑色金屬:探明儲量的有鐵、錳、釩、鈦等,其中鐵礦儲量近500億噸,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山西和四川等省。

◆有色金屬:凡是在世界上已發現的有色金屬礦在中國均有分布。其中,稀土的儲量佔世界的80%左右,銻礦的儲量佔世界的40%,鎢礦的儲量則為世界其他國家儲量總和的4倍。
截止2000年底,中國已經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有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7種,礦產地2萬多處。

❻ 我國主要礦產資源有哪些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

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6)中國發展什麼礦產資源擴展閱讀

中國至少在50萬年以前就開始利用礦產資源(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在明代和更早的時期,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技術就居當時世界先進地位。

19世紀後半葉,帝國主義以掠奪方式在中國開辦礦山,因而自清朝末年開始,中國的礦產資源就處於這種半殖民地的地位被開發掠奪。但到1949年為止,中國探明一定儲量的礦種僅有18種。

中國有色礦產數量很多,但從總體上講貧礦多、富礦少。如銅礦,平均地質品位只有0.87%,遠遠低於智利、尚比亞等世界主要產銅國家。

鋁土礦雖有高鋁、高硅、低鐵的特點,但幾乎全部屬於難選冶的一水硬鋁土礦,可經濟開採的鋁硅比大於7%的礦石僅占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特點決定了必然增大礦山建設的投資和生產經營成本。

❼ 中國有哪些礦產資源

中國目前已發現礦產168種,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5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3種。

1、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石煤、鈾、釷、地熱等。

2、金屬礦產: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蹄礦等。

3、非金屬礦產: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瑩石、寶石、玉石、瑪瑙、顏料礦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葉岩、硅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橄欖岩、蛇紋岩、玄武角閃岩、輝長岩、輝綠岩、安山岩、閃長岩、花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長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等。

4、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等。

❽ 我國主要礦產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省

1、我國已探明儲量的金屬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

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蹄礦。

2、中國礦產主要分布:

石油:大慶、克拉瑪依、勝利、塔北、塔中、華北、中原。

煤炭:大同、陽泉、神府、六盤水、平頂山、鶴崗、雞西、兗州。

鐵礦:鞍山、本溪、馬鞍山、攀枝花、石碌、遷安。

(8)中國發展什麼礦產資源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的分類,主要有:

1、根據礦產的成因和形成條件,分為內生礦產、外生礦產和變質礦產;

2、根據礦產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點,分為無機礦產和有機礦產;

3、根據礦產的產出狀態,分為固體礦產、液體礦產和氣體礦產;

4、根據礦產特性及其主要用途,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

❾ 我國主要礦產供需分析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GDP從2000年到2020年翻兩番,GDP年均增長7.18%,基本實現工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是我國加速實現工業化時期,也是工業化的高峰時期,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居高不下。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資源供需形勢將更為嚴峻。

2.4.1 石油可采儲量增長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2020年生產能力基本維持現狀,對外依存度將上升到60%

根據我國石油資源總量和剩餘未探明的資源條件分析,結合50年來探明儲量增長和開發消耗的規律,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產量穩定在1.90億~2.00億噸。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201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為3.88億噸,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為5.00億噸,國內石油供應能力的保證程度2010年和2020年分別在49%和40%左右。

世界石油資源總體上比較豐富,但對我國的可供性相對較差。原因在於世界石油市場競爭激烈,跨國石油公司掌握了大多數優質資源,我國開發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只能採取「見縫插針」的方式。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在全球石油勘查開發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近6億噸,形成海外份額石油年產量1999萬噸,已佔我國當年進口量的20%強。如我國能夠繼續擴大在非洲、拉美、中亞、中東等區域開發利用石油資源的規模,同時加強與俄羅斯的政治對話,將大大提高我國海外份額石油產量。

2.4.2 天然氣資源潛力較大,可采儲量和可供能力增長迅速,基本保障需求,但受下游管輸和儲運設施建設滯後的制約

據對准噶爾、塔里木、柴達木、珠江口、東海、松遼、渤海灣等10個大型盆地最新勘探資料的綜合分析,預測我國天然氣資源量57萬億立方米。據評價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天然氣可采儲量分別為36984.39億~37624.39億立方米和48024.39億~50824.39億立方米,可供能力分別為1304億~1394億立方米和1548億~1752億立方米。

目前,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構成中僅佔2.9%,到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提高到5.3%和8.7%。預測2010年和202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分別為1500億立方米和1800億立方米,可采儲量能夠形成的產能接近需求,可滿足國內需求。但天然氣管輸和儲運設施建設滯後,制約著天然氣工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規劃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僅920億立方米,因此,屆時,我國天然氣產量仍難以滿足需求。

世界天然氣資源豐富,西方國家對天然氣資源的爭奪尚未像石油那樣達到如火如茶的程度,這給我國開發利用國外天然氣資源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加大利用澳大利亞、俄羅斯、中亞等國天然氣資源的力度。在液化氣方面,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澳大利亞作為重要供應來源;在管線氣方面,一是把利用俄羅斯的天然氣放在優先地位;二是將開發利用中亞天然氣資源作為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組成部分統籌考慮。

2.4.3 煤炭資源儲量巨大,但需加強規劃,做好總量控制

全國已查明的煤炭資源儲量11804億噸,基礎儲量僅為3261億噸,儲量為1768億噸,煤炭資源儲量巨大。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預測2010年我國煤炭需求量為25億噸,實際需求可能為27億~28億噸。根據煤炭資源狀況和目前生產實踐情況分析,2010年的產能和產量能夠保證需求,只是需要加強煤炭基地規劃和全國產能總量控制。

盡管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但仍需要加快開發利用國外煤炭資源的步伐。周邊和近鄰是重點:一是澳大利亞和越南,我國南方可以利用澳大利亞和越南的煤炭資源,以緩解北煤南運的壓力;二是蒙古,中蒙邊境地區優質焦煤儲量達50億噸的塔溫陶勒蓋煤礦,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煤礦,對我國較有戰略價值。

2.4.4 鐵礦可供儲量和可供能力增長十分有限,難以保障需求,且保障程度逐年下降

我國鐵礦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較高,鐵礦資源情況基本清楚,今後難以找到大型富鐵礦床,現有資源儲量基本上可以作為2020年以前生產和建設規劃的依據。2006年我國鐵礦石生產能力為6億噸,根據目前的建設和發展速度分析,2010年生產能力有可能達到9億噸,此後10年將基本平穩保持在9億噸/年的水平。預計2010年我國鋼產量將達到5.5億噸,此後仍將緩慢上升,2020年我國鋼產量可能接近6億噸。目前我國鐵鋼比為0.95,日本為0.73,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鐵鋼比分別下降到0.88和0.73,屆時需要生鐵分別為4.84億噸和4.38億噸,折國內品質鐵礦石(品位35%)分別為13.83億噸和12.51億噸,2010年和2020年國內鐵礦石的保證程度分別僅為66%和72%。

世界鐵礦石資源豐富,國內供應不足部分可以從國外解決。澳大利亞和巴西、南非等可成為我國資源戰略合作夥伴。在利用國外鐵礦石資源方面,應重視與日本這個國際鐵礦石市場大買主的合作,以穩定世界鐵礦石市場。另外,應特別重視廢鋼的二次回收利用,努力降低鋼鐵生產中鐵鋼比。

2.4.5 銅礦可供儲量和礦產銅可供能力有增加潛力,但由於需求旺盛,銅礦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雖然我國銅礦資源潛力較大,但找礦難度也大,預計到2020年銅礦可供儲量將從目前的1485萬噸增加到2785萬噸。通過加大銅礦的開發強度,我國銅的供應能力會有所提高。預計,2010年前國內新開發礦山有新疆阿舍勒(2萬噸/年)、西藏玉龍(3萬噸/年)、青海德爾尼(2萬噸/年)、黑龍江多寶山(4萬噸/年)、江西德興富家塢(2萬噸/年),共可增加生產能力13萬噸/年。另外,不排除福建紫金山和雲南羊拉進入開發階段。扣除老礦山下降的生產能力,國內礦山供應能力最大為80萬噸,加上國內廢銅產量70萬噸/年(生產加工過程可回收30萬噸/年,社會廢舊物質回收40萬噸/年),2010年前的國內銅供應能力約為150萬噸/年。預計「十一五」期間,GDP平均增速10%,國內精煉銅消費彈性系數為0.7~0.8,2010年國內精煉銅消費量為520萬~540萬噸,國內供應能力僅能滿足消費的25%~30%。展望2020年,預計我國精煉銅的需求量將增加到730萬~760萬噸,國內銅資源形勢更為嚴峻。

近期國際銅市場需求量的增量,絕大部分來自我國。但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尚未取得應有的地位,經常處於被動。應採取強勢政策,積極開發利用國外資源,擴大在非洲的銅資源基地。注重開發利用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周邊國家的銅資源,重點關注蒙古奧烏陶勒蓋銅礦床(儲量1470萬噸)和俄羅斯烏多坎銅礦床(儲量1600萬噸),如能拿到這兩個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銅資源緊張的局面。

2.4.6 鋁土礦可供儲量增長不足,氧化鋁產能增加有限,自給率下降,缺口加大

由於我國鋁土礦石質量差,鋁土礦石和氧化鋁生產能力大幅增長的生產成本過高,只有在產品價格保持在相對較高的前提下才可能實現。預計,2010年前中國鋁的需求量會以7%左右的年平均增長率繼續發展下去,2010年達到1100萬噸,2020年達到1430萬噸。據統計,目前國內鋁的蓄積量累計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2006年國內廢雜鋁產鋁93萬噸;預計2010年將達到165萬噸;2020年將達到470萬噸。因此,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對礦山鋁的需求將分別為935萬噸和960萬噸,即與2010年相比,由於廢雜鋁的利用水平提高,2020年我國礦山鋁的需求基本相當。按此,礦山鋁需求推算,則2010年和2020年分別需鋁土礦3740萬噸和3840萬噸。2005年我國鋁土礦查明資源儲量26.58億噸,其中儲量5.55億噸,從量上完全可以保障2010年和2020年形成3800萬噸左右的產能,維持今後20多年的需求沒有問題。但我國絕大部分鋁土礦冶煉難度大,限制了產能的擴大,因此從技術經濟角度考慮,我國鋁土礦還是難以保證國內對鋁的需求。

世界鋁土礦資源豐富,國內供應不足部分大多可以從國外獲得供應。越南多樂省多農鋁土礦礦床,儲量幾乎相當於我國鋁土礦總儲量,對我國極有戰略價值。在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方面,也可以與澳大利亞建立較為可靠的資源戰略合作關系。此外,開發利用非洲幾內亞鋁土礦資源的可行性也較大。2.4.7 鉛鋅查明資源儲量相對不足,但資源稟賦條件較好,潛力較大,加強找礦勘查工作可提高保證程度

鉛鋅礦為我國大宗優勢金屬礦產,多年來資源保障比較理想。「十五」期間我國鉛鋅的消費彈性系數分別高達2.56和2.18,預計「十一五」期間鉛鋅消費彈性系數為0.80,則到2010年我國鉛鋅需求量分別達到250萬噸左右和450萬噸左右。假設2010~2020年我國GDP增長速度為8%左右,鉛鋅消費彈性系數下降到0.40左右,則2020年鉛鋅的需求量分別為300萬噸和550萬噸。預計我國再生鉛和再生鋅的產量2010年分別為100萬噸與22萬噸,2020年分別為150萬噸和60萬噸。那麼,2010年我國需礦產鉛鋅分別為150萬噸和420萬噸,2020年分別為150萬噸和490萬噸。但我國鉛鋅資源條件較好,找礦潛力較大,加大勘查力度將會增加新的資源儲量,同時加快資源量向儲量的轉化力度,以提高保證程度。

另外,世界鉛鋅資源豐富,西方國家普遍不再重視鉛鋅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利用全球鉛鋅資源滿足我國需求。

2.4.8 傳統優勢金屬礦產(鎢、錫、鉬、銻、稀土),除稀土外,優勢正逐步喪失

我國傳統優勢金屬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在世界上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幾十年的大規模開發,產能無序擴張,資源浪費嚴重,導致資源優勢逐步喪失,同時優勢礦產數量擴張型對外出口,未能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據論證,目前鎢、錫、鉬、銻的可供儲量只能滿足當前產能生產10年以下,如不加強宏觀調控,壓縮產能,則難以維持其產業的長期發展。

我國優勢金屬礦產資源潛力較好,加大找礦勘查力度還能查明新的資源儲量。據評價,到2020年我國鎢、錫、鉬和銻的可供儲量將分別由目前的52萬噸、111萬噸、147萬噸和42萬噸增加到68萬噸、126萬噸、222萬噸和53萬噸,而預測的可供儲量累計需求為55萬噸、228萬噸、142萬噸和85萬噸,因此,鎢和鉬可供儲量可以保證需求,錫和銻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稀土查明資源儲量基數較大,完全可以保證需求,關鍵是如何更好發揮資源和經濟效益。

2.4.9 金礦資源相對豐富,但可供儲量不足,難以滿足需求

我國金礦資源相對豐富,但剩餘可供儲量不足。2007年,我國查明金礦資源儲量5541噸,若按2007年礦產金產量270噸算,保證年限約20年。資源接替問題相當嚴峻。我國金礦資源潛力較大,加強找礦勘查工作,還有可以增加資源儲量。據論證,從目前到2020年我國金礦累計可供儲量為4120噸,但需求旺盛,到2020年累計可供儲量需求量將達到6877噸,可供儲量的保證程度僅為60%。

世界金礦資源豐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在30年以上。由於黃金的戰略地位逐步下降,各國對金礦的資源爭奪盡管還比較激烈,但更多地體現在商業層次上。我國應盡快出台相應政策措施,鼓勵相關企業利用國外金礦資源,滿足國內需求。

2.4.10 硫鐵礦可供儲量增長緩慢,可供能力有所攀升,資源儲量基本保障需求,但生產能力保障仍然不足

我國硫鐵礦資源尚有一定潛力,但查明資源儲量增長緩慢。評價分析我國目前硫標礦可供儲量54083萬噸,基本能保證到2020年的需求。預測2010年我國硫酸硫標礦累計需求量為56015.64萬噸,基本保證需求。2020年前由於需求強勁,硫鐵礦的生產能力將有所攀升,由目前的1200萬噸增加到2120萬噸。但預計需求量將達到3050萬噸,缺口近1000萬噸,保障程度僅為70%。

目前國際硫市場上,弗拉施硫所佔比重日益縮小,而綜合回收硫所佔比重日益增加。如能在開發利用國外石油資源時與開發利用國外硫資源一體化,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硫資源緊張的局面。

2.4.11 磷礦資源豐富,儲量和生產能力都將有所增長,均能保障需求

我國磷礦資源潛力較大,加強勘查評價將使資源儲量有所增加。預測今後10年內,每年可新探明磷礦資源儲量2500萬~3000萬噸。但我國磷礦貧礦多,富礦少,新探明資源儲量中只有小部分可轉化為直接利用的可供儲量。經評價分析我國磷礦可供儲量為25.18億噸。預計到2020年對磷礦石的累計需求量為14.61億噸,可供儲量能夠保證需求。另據有關規劃,到2020年時磷礦的生產能力將由目前的3050萬噸增加到4580萬噸,與需求量持平,也可保障需求。

世界磷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摩洛哥、美國、俄羅斯等國。雖然我國直接開發利用國外磷資源存在一定困難,但國際市場的供應卻比較充分,採取間接方式可使我國磷資源的國外可供性達到較高水平。

2.4.12 鉀鹽可供儲量難以大幅增長,但可供能力會逐步增加,供需形勢依舊嚴峻

我國鉀鹽資源潛力有限,可供儲量難以增長,經評價分析目前鉀鹽可供儲量為14716萬噸,預計到2020年可供儲量會增加到23000萬噸。到2020年鉀肥累計需求量為23620萬噸,累計需求鉀鹽可供儲量77498.62萬噸,可供儲量對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於30%。加大現有資源儲量的開發力度,鉀鹽的生產能力會逐步提高。預測2020年我國鉀鹽的生產能力有可能突破200萬噸,達到210萬噸,而需求為1717萬噸,僅能保障12%。

世界鉀鹽資源豐富,平均保障年限數百年。我國已實質性介入寮國的鉀鹽資源開發,需要進一步重視開發利用泰國鉀鹽資源,重視與加拿大合作。

❿ 我國有什麼富饒而豐富的物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現狀 中國現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8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礦產地近18000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7000餘處. 中國礦產資源的基本特點是: ——資源總量較大,礦種比較齊全.中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資源總量比較豐富.煤、鐵、銅、鋁、鉛、鋅等支柱性礦產都有較多的查明資源儲量.煤、稀土、鎢、錫、鉬、銻、鈦、石膏、膨潤土、芒硝、菱鎂礦、重晶石、螢石、滑石和石墨等礦產資源在世界上具有明顯優勢.地熱、礦泉水資源豐富,地下水質量總體較好. 人均資源量少,部分資源供需失衡.人口多、礦產資源人均量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人均礦產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金剛石、鉑、鉻鐵礦、鉀鹽等礦產資源供需缺口較大. 優劣礦並存.既有品質優良的礦石,又有低品位、組分復雜的礦石.鎢、錫、稀土、鉬、銻、滑石、菱鎂礦、石墨等礦產資源品質較高,而鐵、錳、鋁、銅、磷等礦產資源貧礦多、共生與伴生礦多、難選冶礦多. 查明資源儲量中地質控製程度較低的部分所佔的比重較大.查明資源儲量結構中,資源量多,儲量、基礎儲量少; 經濟可利用性差或經濟意義未確定的資源儲量多,經濟可利用的資源儲量少;控制和推斷的資源儲量多,探明的資源儲量少. 成礦條件較好,通過勘查工作找到更多礦產資源的前景較好.石油、天然氣、金、銅等礦產資源的找礦潛力很大.老礦山深部、外圍和西部地區是重要的礦產資源接替區. ——相繼發現和探明了一大批礦產資源.以大慶油田為代表的一大批油氣田,使中國由一個貧油國轉變為世界上主要產油國之一.發現和擴大了白雲鄂博稀土金屬礦、德興銅礦、金川鎳礦、柿竹園鎢礦、欒川鉬礦、阿什勒銅礦、焦家金礦、玉龍銅礦、大廠錫礦、廠壩和蘭坪鉛鋅礦、東勝-神木煤田、紫金山銅金礦、羊八井地熱田等一批重要礦床.發現和探明了一批重要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集中區逐漸顯示出良好的找礦前景.在一批老礦山外圍或深部找到了新的資源.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陸續取得一批成果.五十多年的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使中國從礦產資源家底不清到成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 從已知地下水源地稀少到地下水在全國供水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形成了一支具有優良傳統和作風、技術力量雄厚的地質勘查隊伍,為中國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礦產資源開發規模迅速擴大.1949年,中國保留比較完整的礦山僅300多座,年產原油12萬噸,煤0.32億噸,鋼16萬噸,有色金屬1.30萬噸,硫鐵礦1萬噸,磷不足10萬噸.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先後建立了大慶、勝利、遼河等大型石油基地,大同、兗州、平頂山、「兩淮」、准格爾等煤炭基地,上海、鞍山、武漢、攀枝花等大型鋼鐵基地,白銀、金川、銅陵、德興、個舊等大型有色金屬基地,開陽、昆陽、雲浮等大型化工礦山基地,形成了能源與原材料礦產品的強大供應系統.一大批礦業城市拔地而起,促進了中國的城市化建設.目前,中國的礦產品產量、消費量居世界前列.2002年,中國共有大型礦山489座,中型礦山1025座,小型礦山和砂石粘土采場14萬多處,從業人員907萬人.礦業產值4542億元.生產原油1.67億噸,天然氣327億立方米.礦石和砂石粘土採掘量48.49億噸,其中:原煤13.80億噸,鐵礦石2.31億噸,磷礦石2301萬噸.十種有色金屬產量1012萬噸.目前,中國原煤、鋼、十種有色金屬和水泥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礦石和硫鐵礦產量分別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五位.國有礦山企業是中國礦產資源開發的支柱,也是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穩定供應基地.原油、天然氣和36%的其他礦石產量都來自7679個國有礦山企業.國有礦山企業不僅為工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多種經濟成分的礦山企業也得到迅速發展.目前,非國有礦山企業達到14萬個,其中港澳台商投資礦山企業132個,外商投資礦山企業160個. ——礦產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五十多年來,中國物探、化探、遙感、鑽探、坑探等礦產資源勘探技術和實驗測試、計算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提高了礦產資源勘查的科學技術水平.礦產資源綜合利?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煤突厥綻貿尚饗裕試蠢寐手鴆教岣摺D殼埃泄細值幕厥章飾?/span>40%,廢舊有色金屬的綜合回收率為27.70%; 鉑族和稀散元素幾乎全部來源於綜合利用; 近三分之一的硫酸原料也是由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綜合回收.一些礦山企業對與煤伴生的瓦斯、油頁岩、高嶺土、高鋁粘土進行綜合開發,對煤矸石、粉煤灰進行加工利用,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礦產品對外經濟貿易快速發展.2002年中國礦產品及相關能源與原材料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111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原油、鐵礦石(砂)、錳礦石(砂)、銅精礦、鉀肥進口量較大.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螢石、重晶石、滑石、石墨等優勢礦產品的出口量較大.中國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合作不斷擴大.通過海洋油氣資源對外合作勘查,陸續發現了一批新的油氣田,海洋油氣產量逐年增加.到國外勘查開發油氣資源已具一定規模,到國外勘查開發固體礦產資源也已開始.在煤層氣領域與一些國家建立了長期的研究開發合作關系. 我們的祖國有富饒的物產:河北的鴨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