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災害如何減少自己的財產損失
擴展閱讀
亳州產品設計培訓哪裡學 2024-04-26 14:18:03
晨天工具箱怎麼用 2024-04-26 13:45:11
原油現貨什麼價格走勢 2024-04-26 13:38:55

資源災害如何減少自己的財產損失

發布時間: 2022-08-18 07:52:30

Ⅰ 山西遭暴雨襲擊!連續3天全是雨,如何將個人財產損失降到最小

暴雨襲擊,將低處的物品放到高處。同時保證自己的車輛不要放到易積水的地區。將個人的財產轉移至高處。並保證莊家作物的東西已經收割。

Ⅱ 如今時常有山體滑坡,如何避免生命財產的損失

個人覺得,首先是在蓋房選址的時候,盡量避開那些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其次是已經建好,盡量組織搬離危險區域,無法搬離的,要在雨季或有風險的時期,進行定期巡查,預警或者撤離。
最後,從長遠來看,要注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避免極端氣候的產生。。

Ⅲ 人類應該怎樣做才能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制定有效的災害應急方案,
不斷完善災害預警,在災害來臨之前,
轉移人民群眾或妥善處置生命財產物資……

Ⅳ 受強降雨影響,廣東受暴雨洪澇的城市居多,怎樣能減少財產損失

受強降雨影響,廣東受暴雨洪澇的城市居多,想要減少財產損失,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去入手,首先,面對車子損壞,我們可以通過車損險來減少財產損失。其次,農業方面的損失也是可以減少的。另外,對於房屋方便的財產損失,我們需要申請。
另外,對於房屋方便的財產損失,我們需要申請。如果說房屋因為暴雨和洪澇災害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可以根據相關政策法規,向當地有關部門進行報備,申請救濟,相關部門會給予一定的幫助,從而降低財產損失。假如說房屋主人已經買過住房保險,並且在保險當中包括了自然災害類的賠付,那麼直接去保險公司要求賠付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洪澇災害之後,大家在減少財產損失方面可以做的一些事。

Ⅳ 洪澇已致江西56.2萬人受災,如何才能減少民眾的財產損失

面對無情的大水,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的威脅。近段時間,江西連續的降雨導致水位不斷上漲,面對的防汛壓力陡然增加。多地出現洪汛災害,面對嚴峻形勢,江西各地各部門嚴密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各類災害,全力迎戰洪澇災害。

針對這一情況,已採取高科技技術,密切關注降水情況,並針對水庫情況進行科學的防洪。發揮水庫攔洪錯峰作用。多部門聯合行動,啟動各種應急措施,減少民眾的財產損失。

面對自然災害,我們要用科學的手段解決,及時關注天氣的變化。及時了解當地有關部門推送的防範措施和安全提醒。一定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要大意。也不要過於驚慌,提高安全意識。

Ⅵ 自然災害能提前預知和規避財產損失嗎

從單災種監測預警向多災種聯合監測預警發展既是現實需求,也是目前國際的發展趨勢。」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多災種統一預警條件已成熟,建議由應急管理部牽頭,督促各級地方政府配合推動,加快建立多災種聯合監測預警體系。

多災種防治須引起重視

許強指出,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提高,氣象及其相關災害,如強降雨、低溫、乾旱、洪澇以及山洪泥石流、滑坡、山火等不斷增多,自然災害防控壓力增大。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口集中度不斷提高,自然災害引發的災害鏈效應往往會使災害風險和損失不斷放大。

「發生在高山峽谷區的強震不僅會引發山體滑坡,形成堰塞湖,還可能使水利水電工程的大壩、化工裝置,甚至軍事設施遭受破壞,進一步引發流域性的洪澇災害、有害物質泄漏和水資源污染,不僅直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廣泛的社會影響,而且會嚴重阻礙應急救援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放大災害損失。」許強說。

聯合預警已具備技術條件

許強認為,目前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各種地面和地下感測裝置,以及物聯網、無線通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自然災害風險源的早期識別、提前發現,以及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救援與處置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並使提前主動防範災害成為可能。

「我國在相關領域已開展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尤其在氣象預警、地震預警、地質災害預警等方面,都已建立相關監測預警系統,並逐漸業務化運行,在相關領域單一災種的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強說。

許強指出,我國目前的地震、地質災害、山洪災害、氣象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在空間分布上具有較高重疊性,相關部門和單位在相關區域已布設了不少監測預警儀器設備,但這些儀器設備分屬於不同部門管理,各自散落在不同單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設備、人力資源的浪費。

「事實上,很多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不僅前端感測器(如雨量、氣象、液位等)可以通用,其傳輸和通信系統、預警系統更是可以共用的,採用多套系統也人為增加了基層管理人員和受益百姓的負擔和壓力,大家不知道究竟該看哪個系統。」許強說。

構建體系需多方聯手

許強認為,目前常規的地質災害,如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以及氣象災害,如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的預警基本上已經能夠構成一個整體,也就是說,技術上已經成熟了,但相關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理順。

為此,他建議由應急管理部門牽頭,統一規劃布局,並匯聚和整合相關力量,形成創新合力,開展多災種綜合防控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應用。同時,將多災種聯合監測與預警納入我國「十四五」防災抗災救災規劃,設立相關專項項目,組織優勢力量,開展相關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

許強認為,今後應重點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多源立體觀測體系,逐步實現從多災種自然災害風險源的自動識別和提前發現,到長期持續監測和掌握發展動態,及災害發生前的實時自動預警和信息發送,再到災害發生後的應急響應和處置等整個流程的信息化和科學化,同時加強相關儀器設備研發和軟體系統研發。

此外,許強還提出,在建立多災種聯合監測預警體系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效發動群眾,將群防和技防有機結合,築牢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

「利用現有的災害監測預警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減輕基層災害信息員的工作強度。他們不用一下雨就冒著生命危險守在那裡,因為可以通過設備清晰監測到地面情況。同時,在日常巡查中,如果發現有什麼隱患問題,他們可以拍照上傳到地質災害實時預警手機App中,有效彌補了衛星遙感等技術設備的缺陷。」許強說。

許強建議,國家應大力開展科普教育,提升全社會對於自然災害的認知水平,重點解決「如何主動防範自然災害」「收到預警之後怎麼辦」等問題,使公眾進一步了解災害預警相關常識以及關鍵設備的操作方法,並對自然災害高風險區的人員加強針對性的災害避險科普教育和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