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動用資源量有哪些
擴展閱讀
崩壞三如何下資源語音包 2025-05-14 02:50:06
什麼叫路橋費用 2025-05-14 02:23:38

動用資源量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15 15:22:30

❶ 地下水資源(量)的分類

在對地下水資源進行定量評價時,需要給出不同類型的資源數量。地下水資源可以分為補給資源、儲存資源和開采資源。補給資源和儲存資源是地下水系統天然存在的,屬於天然資源。補給資源是一個地下水系統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獲得的補給量,在天然條件下在多年時間內每年的補給量與每年的排泄量接近相等。地下水的補給資源也可以看成是通過地下水系統的補給和排泄過程體現出來的徑流量,反映了含水系統每年可更新的水量,具有流量單位(m3/a)。地下水的儲存資源是一個地下水系統內長期積累和保存的水量,取決於地下水系統的分布空間和儲水、導水能力,是在含水層空隙介質中儲存的水量,具有體積單位(m3)。補給資源使地下水系統具有可恢復性和可更新性,儲存資源使一般的地下水系統具有一定的可調節性。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儲存資源的調節作用是依賴於其補給資源的存在而起作用的,如果一個地下水系統沒有補給資源(例如深層地下(鹵)水),則其儲存資源也起不到調節作用(周訓,2013)。

地下水的補給資源(即補給量或排泄量)已經成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依據。補給量主要由地下水側向徑流的流入量、降水入滲量、地表水滲漏量等構成。排泄量主要由潛水蒸發量、地表溢出量(溢出為地表水)和側向徑流的流出量等構成。至於是把補給量還是排泄量作為有效的補給資源,應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處理,不宜絕對化處理。在天然的零均衡狀態下,補給量和排泄量是相等的,因此任何一個都可以作為補給資源,選擇更易於准確評價的即可。補給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下水可循環更新的水量,代表了人類對地下水資源的最大開采限度。也就是說,一個地下水系統的開采量一般不宜超過其補給量。

對於地下水的儲存資源,即儲存量,一般認為它具有調節意義。這種調節作用是指枯水季節可以動用一部分儲存量以解需水之急,然後在豐水季節進行補充,達到總體上儲存量不變的目的,俗稱「以豐補歉」。地下水儲存資源的調節作用大於地表水儲存資源。地表水更新速率大,作為儲存資源的河槽蓄水量相對作為補給資源的河川徑流量而言,基本可以忽略。地下水的循環更新速率小,儲存空間大,含水層中儲存的水量往往比每年實際更新的水量大,使得儲存資源的重要性遠大於地表水資源。地下水儲存資源的重要性,還在於人類開發利用地下水不可避免的會改變其儲存量。式(5.21)表明,即使開采條件下地下水系統又達到了補給量與排泄量相等的平衡狀態,新舊兩種平衡狀態的儲存量也很可能不同,多數情況下儲存量是減少的。在許多地區,人類所開採的地下水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儲存量的消耗,這些已經被利用的儲存資源不能忽視,應在豐水年份予以補償。

地下水的補給資源或儲存資源不等於人類可以完全開發利用的地下水資源。人類對地下水的開采增加了地下水的一種排泄途徑,將引起地下水系統的一系列響應。如果開采強度等於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量,意味著地下水的其他排泄方式將全部中斷,這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如果地下水的儲存量不斷被消耗,那麼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含水層將面臨枯竭的命運。為避免引發不良的生態和地質環境後果,人類只能開發地下水資源的一部分。如果一個地下水系統存在激發補給,意味著這個地下水系統的開采量可以增加,其增加的數值不超過激發補給量,同時也意味著相鄰地下水系統補給量的減少,需要統籌兼顧相鄰地下水系統的開采。如果只是在一個地下水系統內部的局部地段存在激發補給,則意味著整個地下水系統的補給量並沒有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不應超過這個地下水系統的總補給量。

地下水的開采資源是指地下水系統中可以開採的水量。開采資源並不是一個地下水系統獨立存在的,而是由補給資源和(或)儲存資源轉化而來的(周訓,2013)。地下水開采資源中目前可以被人類利用的部分稱為允許開采資源(或可采資源、可開采量,簡稱可采量)。《地下水資源分類分級標准》(GB15218—1994)把地下水資源分為能利用的資源和尚難利用的資源,其中能利用的資源就是允許開采資源,定義為「具有現實經濟意義的地下水資源。即通過技術經濟合理的取水構築物,在整個開采期內出水量不會減少、動水位不超過設計要求、水質和水溫變化在允許范圍內、不影響已建水源地正常開采、不發生危害性的環境地質問題並符合現行法規規定的前提下,從水文地質單元或水源地范圍內能夠取得的地下水資源。」《水資源評價導則》(SL/T238—1999)中也規定:地下水可開采量是指不發生因開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環境問題和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下,允許從含水層中取出的最大水量。

自然資源都包含哪些我國排名如何

中國森林覆蓋率超過18% 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我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居世界第53位。

我國石油資源最終可采儲量約為130億―150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3%左右。到2000年底,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6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1.8%。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的豐度值(單位國土面積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57%,剩餘可采儲量豐度值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7%。

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我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遠遠小於世界平均水平,界第三位,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美國能源部情報局甚至估計,伊拉克的原油儲量可能高達300億噸。由於受聯合國制裁,伊拉克近年的原油日產量只有150萬到200萬桶(國際市場上原油一般以「桶」為計量單位,每桶合0.138噸),專家估計,如果伊拉克政權更迭後恢復原油生產,世界的石油供應可以每天增加300萬至500萬桶。
我國煤炭的資源量為1點5億萬噸。石油儲藏量是16000萬噸。我國石油儲藏量僅佔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礦產資源

全國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

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礦產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05處,其中能源礦產24處,黑色金屬礦產5處,有色金屬礦產47處,貴金屬礦產14處,冶金輔助原料礦產1處,化工原料礦產8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04處,其他水氣礦產2處。有56種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10.98億噸,天然氣3802億立方米,原煤96.54億噸。

全國主要礦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其中,煤炭產量19.56億噸,原油產量1.75億噸,天然氣產量407.7億立方米,鐵礦石產量3.10億噸,10種有色金屬產量超過1430萬噸。西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取得重要進展,西氣東輸主力氣源、我國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克拉2氣田建成投產。新疆阿舍勒銅礦、青海德爾尼銅礦等一批大型金屬礦山建成投產或開工建設。

全國初級礦產品及相關能源原材料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2400億美元。主要礦產品進口量大幅度增長,其中,原油進口12272萬噸,比去年增長34.7%;鐵礦石進口20799萬噸,比去年增長40.4%;錳礦石進口465萬噸,比去年增長62.6%;鉻鐵礦進口217萬噸,比去年增長21.9%;銅礦石進口288萬噸,比去年增長7.9%;鉀肥進口743萬噸,比去年增長13.1%。

我國的礦產資源
世界上已知的礦產在中國均能找到,且儲量豐富。目前,已經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56種,總儲量居世界第三位。煤、鐵、銅、鋁、銻、鉬、錳、錫、鉛、鋅、汞等主要礦產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保有儲量為10033億噸,主要分布在北部,尤以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最為豐富。鐵礦的保有儲量為457億噸,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 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磷、硫等礦產也很豐富。石油主要蘊藏在西北地區,其次為東北、華北地區和東部沿海淺海大陸架。稀土金屬的儲量,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稀土總量還多。

我國北方水資源狀況
今春以來,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持續乾旱少雨,截至5月底,全國受旱面積已超過3.4億畝,出現了新中國成立50年來最嚴重旱災之後的跨年連旱,雖然北方大部分地區近日都連續出現降雨,但仍未能緩解今春以來的旱情。因此,水資源的短缺就顯得尤為明顯,廣大農村地區更是面臨著水危機的嚴重問題。就此我們專門走訪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強教授,請他就我國北方農村水資源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由於用水行為的不合理和無節制、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原因,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可供使用的地表水資源日趨減少。地表水的衰減使越來越多的農村開始依賴地下水資源。從目前的情況看,地下水已經成為農業灌溉的最主要水源。

從動態上看,農業灌溉對地下水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在農業用水來源中,河流與水庫將進一步退出,地下水將是農業灌溉的幾乎惟一的用水途徑。地下水位的加速下降是農村用水中的一個普遍存在且十分嚴重的問題。

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m3,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狀況不協調。時間上,全年降水的70%-90%集中在6~9月份,冬季很少,年際間變化也很大。空間上,水資源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僅佔全國耕地38%,水資源卻佔全國80%以上;而佔全國耕地62%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20%。時空分布不均勻和年際變化大,造成水旱災害加重。90年代以來,年受旱災面積達4億畝左右,成災面積3倍於50年代。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有望快速增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形萬了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除陸地石油資源外,我國的海洋油氣資源也十分豐富。中國近海海域發育了一系列沉積盆地,總面積達近百萬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含油氣遠景。這些沉積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黃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沖繩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東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瓊東南盆地、南海南部諸盆地等。中國海上油氣勘探主要集中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北部大陸架。

1966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經過對包括釣魚島列島在內的我國東部海底資源的勘察,得出的結論是,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油田之一,釣魚島附近水域可以成為「第二個中東」。據我國科學家1982年估計,釣魚島周圍海域的石油儲量約為30億~70億噸。還有資料反映,該海域海底石油儲量約為800億桶,超過100億噸。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寶庫。中國對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積僅有16萬平方千米,發現的石油儲量達52.2億噸,南海油氣資源可開發價值超過20億萬元人民幣,在未來20年內只要開發30,每年可以為中國GDP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而有資料顯示,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是世界上尚待開發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儲量分布在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海域。經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約佔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屬於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據中海油2003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東部的產區,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凈探明儲量為6.01億桶,佔中海油已探明儲量的42.53。
到目前為止,渤海灣地區已發現7個億噸級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萊19-3油田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國目前第二大整裝油田,探明儲量達6億噸,僅次於大慶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產量將達到5550萬噸油當量,成為中國油氣增長的主體。

❸ "年動用資源儲量"跟"實際出礦量"什麼區別

意義上區別很大,但根據礦井實際情況,數值上差距可大可小。年動用資源儲量是這一年消耗的資源儲量,實際出礦量是開采出來的產量。年動用資源儲量-損失量=采出。比如,動用1萬噸,各種損失2000噸,采出就是8000噸了。

❹ 礦業權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指導意見(CMVS -)

1 總則

1.1 為規范利用礦產資源儲量報告、礦山設計文件,指導注冊礦業權評估師合理確定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根據國家有關規范和《礦業權評估技術基本准則》,制定本指導意見。

1.2 本指導意見適用於收益途徑和市場途徑評估方法中涉及固體礦產評估利用可采儲量的估算。

收益途徑和市場途徑評估方法中涉及石油、天然氣、礦泉水及地熱等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應根據相應規范,參考本指導意見估算。

2 定義

為本指導意見的需要,使用下列定義:

(1)礦產資源儲量報告,是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單位編制的礦產勘查報告、資源儲量核實報告、資源儲量檢測報告、資源評價報告、礦山生產勘探報告等。

(2)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是指評估對象范圍內評估計算時點的保有資源儲量。通常情況下,保有資源儲量評估計算時點為評估基準日,相關管理部門有特別規定或評估業務有特殊要求等,可與評估基準日不同。

(3)可信度系數,是礦業權評估領域使用的專用概念,是考慮資源的不確定性因素而定義的。是指在估算評估利用資源儲量時,將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中資源量折算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的系數。

(4)評估利用資源儲量,是以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為基礎,按礦業權評估利用資源儲量的判斷原則估算的資源儲量。

(5)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是指評估利用資源儲量扣除設計損失和開采損失後可采出的儲量。

3 指導意見

3.1 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估算。

3.1.1 注冊礦業權評估師應收集並利用能滿足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估算需要的、最近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

3.1.2 核查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資源儲量估算范圍與評估對象范圍是否一致。不一致時,可以依據相關規范進行調整或依據委託方提供的補充說明確定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

3.1.3 注冊礦業權評估師應根據礦業權評估目的及相關應用指南,判斷評估利用資源儲量與經濟行為的適應性,判斷所收集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是否應經評審或評審備案(認定),謹慎引用未經評審或評審備案(認定)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

應關注:

對礦產資源儲量報告及其評審意見本身可能存在非儲量估算規范范疇的數字計算問題,並應提出評估處理方案。

3.1.4 生產礦山采礦權評估,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按不同方式確定。

(1)評估基準日在儲量核實基準日之後: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2)計算時點評估在儲量核實基準日之前: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3)延續登記采礦權價款評估,評估基準日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後,應以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末時點的保有資源儲量參與計算。

3.1.5 生產礦山采礦權評估,動用礦產資源儲量按下列公式確定: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式中:煤礦采礦回採率指采區回採率;

煤礦及無需考慮廢石混入的非金屬礦不計礦石貧化率。

(1)對管理規范、生產報表齊全的礦山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出具證明的,可根據其報表或證明列明的動用資源期間的實際采出礦石量、礦石貧化率、采礦回採率和采礦損失量計算。

(2)對管理不規范、生產報表不齊全的礦山,可根據其實際采出量或采礦許可證核定生產規模以及礦山設計文件或相關規范規定的采礦損失率、礦石貧化率估算。

(3)礦業權價款評估管理中,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3.2 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按下列公式確定: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對於金屬礦產,應針對礦石量和金屬量同時採用可信度系數折算,同類型資源量折算前後其礦石品位保持不變。

對擬建、在建、改(擴)建礦山,應當對比分析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與設計利用礦產資源儲量的差異。如利用儲量級別差異,應說明原因,並注意直接利用設計損失量、采礦回採率等指標的可行性。礦業權評估中通常按下列原則確定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

3.2.1 參與評估的保有資源儲量中的基礎儲量可直接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

3.2.2 通過經濟合理性分析表明應屬邊際經濟和次邊際經濟的,通常不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相關應用指南有規范的,從其規范;沒有規范的,應謹慎分析其與經濟行為的適應性。

3.2.3 礦產勘查報告中出現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和次邊際經濟資源量原則上不參與評估計算。但設計或實際利用的,或雖未設計或實際利用,評估時需進行經濟分析認為屬經濟可利用的,可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

3.2.4 內蘊經濟資源量,通過礦山設計文件等認為該項目屬技術經濟可行的,分別按以下原則處理:

(1)探明的或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和(332),可信度系數取1.0。

(2)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可參考礦山設計文件或設計規范的規定確定可信度系數;礦山設計文件中未予利用的或設計規范未作規定的,可信度系數可考慮在0.5~0.8范圍內取值;涉及採用折現現金流量風險系數調整法的評估業務,按《收益途徑評估方法規范》確定。

(3)可信度系數確定的因素,一般包括礦種、礦床(總體)地質工作程度、礦床勘查類型、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與其周邊探明的或控制的資源儲量的關系等。

(4)簡單勘查或調查即可達到礦山建設和開采要求的無風險的地表出露礦產(如建築材料類礦產等),估算的內蘊經濟資源量可作為評估利用資源儲量。

3.2.5 預測的資源量(334)?,應謹慎考慮其是否參與評估計算。各應用指南中有規范的,從其規范;各應用指南沒有規范的,如參與評估計算,應確定相應的可信度系數,但應注意其屬潛在礦產資源。

3.3 評估利用可采儲量,按下列公式確定: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3.3.1設計損失量確定。

(1)露天開采設計損失量一般為最終邊幫礦量;地下開采設計損失量一般包括:①由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如斷層和防水保護礦柱、技術和經濟條件限制難以開採的邊緣或零星礦體或孤立礦塊等)產生的損失;②由留永久礦柱(如邊界保護礦柱、永久建築物下需留設的永久礦柱以及因法律、社會、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不能開採的保護礦柱等)造成的損失。

(2)設計損失量中資源量應與評估利用資源儲量中的資源量按相同的可信度系數進行折算。

(3)對設計確定的後期回收的礦柱(如某些大巷和工業廣場礦柱),不應歸為永久礦柱做設計損失量。

(4)注意區分永久礦柱和壓覆礦產資源,兩者不能混同。

3.3.2采礦損失量是指采礦過程中損失的資源儲量,通常以采礦損失率表示:

中國礦業權評估准則(二)

3.4 通常情況下,不應根據後續勘查設計對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資源儲量和類型進行修正。礦業權價值咨詢評估時,委託方有特別約定的可依據約定進行修正,但應在評估報告中予以披露。

4 附則

4.1 不同礦產資源儲量定義及其估算規范,會得出不同的礦產資源儲量。本指導意見基於國家現行礦產資源儲量規范;國家礦產資源儲量規范調整,將調整本指導意見。

4.2 本指導意見由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負責解釋。

4.3 本指導意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❺ 現在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有幾種

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概括如下。 豐富多樣、潛力巨大中國自然資源種類多,數量豐,向有「地大物博」之說。 ① 土地資源。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占亞洲大陸土地面積的22.1%,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6.4%,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之一。中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具有兩個顯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較高、起伏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佔的面積超過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與1/3之比;二、在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難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點。目前,草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4%,耕地佔10.4%,林地約佔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則合計約佔20.5%。盡管如此,中國土地資源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潛力仍很大,除現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計全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農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 ② 能原。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尤為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儲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國陸上和海上遠景儲量都很樂觀。 ③礦產。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以有色金屬居優勢,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亦具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但貧礦多,富礦少;此外,還多伴生礦。如攀枝花鐵礦中,有釩、鈦、鎳等伴生。非金屬礦中的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④水資源。中國水資源初步估算為27115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相當於世界徑流總量的5.8%。 ⑤ 森林資源。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佔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積量91.41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種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 ⑥生物資源。中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僅種子植物即達2.45萬種,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經濟植物(按單項用途一次一種計)即達2411種,不僅提供各種食料、葯材、纖維和其他多種工業原料,並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水產資源中有色類約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此外尚有甲殼類、貝類和海藻類等。 人均資源佔有量低從中國各項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看均甚可觀,但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頃,而世界人均卻達3公頃;耕地面積列世界第4位,人均約0.1公頃,世界人均約0.36公頃;草場資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約0.35公頃,世界人均為0.76公頃;森林面積人均0.107公頃,世界人均為0.65公頃;地表徑流總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時,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卻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中國自然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礦產三種資源更為突出。中國水資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長江流域水量最大,佔全國總水量的37.7%,次為珠江和廣東、廣西沿海各河流域佔17.2%;反觀淮河以北,黃河雖為大河,但其水量僅佔全國徑流量的2%,海河、灤河為1%。但黃河下游及海、灤河流域的豫、魯、冀3省的耕地面積卻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1.25%,相互對照,水土資源的失調,灼然可見。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儲量將近80%分布於中國北方(其中64%集中於華北地區),10%在西南地區,而江南8省只佔2%;石油探明儲量98%在北方;天然氣探明儲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資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區佔90%,其餘10%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地區。中國東南部的滇、黔、桂、湘、贛、粵6省區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鎢、錫、銻、鋅、汞、鉛等儲量,成為中國礦產資源分布上一大特點。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運輸有著重大的影響。

求採納

❻ 什麼是保有資源量及可動用資源量

動用資源量就是經過開採的塊段地質儲量,也可以說是采空區的地質資源量!

❼ 采礦工程中「采動量」指的是什麼謝謝

一般不用「采動量」,常用的說法是「動用儲量」,一般的動用儲量,就是一部分地質礦量。
--------------------------------------------------------------------------------------------------------------------
譬如說勘探線間距50m,嗯,譬如說2個勘探線之間的礦量有10萬噸銅礦石,品位1%,含有1000噸金屬量,然後做采礦的工程,布置采礦方法去開采,開采就有個損失貧化率,實際采出的礦量在設計或制定計劃是可根據損失貧化率計算,采出的金屬量根據損失率計算。
然後這2個勘探線之間還有一些采不出來的礦量,這部分是損失礦量,就是10萬噸×損失率
------------------------------------------------------------------------------------------------------------------------
所以,可以這么說,采出礦量是動用了10萬噸資源量而開采出來的。

汗,這個玩意很簡單,不知道我說明白了沒有?
祝你好運,GOOD LUCK,有啥疑問私信M我!!!

❽ 資源保有儲量是什麼意思

保有資源量:是一個專業的地質名詞,指可開發的工業品位的總量;
演算法:
查明資源量=基礎儲量+資源量
基礎儲量=儲量+損失(設計、采礦)
儲量=可采儲量+預可采儲量
保有資源量=儲量-動用資源量
動用資源儲量=采出礦石量×(1-礦石貧化率)÷采礦回採率
(對煤礦及無需考慮廢石混入問題的非金屬礦,上式中不計礦石貧化率。
對煤礦采礦回採率應採用國家規定的采區回採率)

❾ 礦山資源礦量分類中111b是動用儲量嗎

如上表,礦產資源儲量類別中的111b屬於探明的基礎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