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河的水質開始越來越好,為何裡面的魚卻變少了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之一,為我國的歷史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家對黃河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說:「黃」。沒錯,黃河堪稱是世界上最「黃」的河流,因為在地球上所有河流中,黃河水的含沙量是最多的。
不過話說回來,禁漁只是拯救黃河漁業資源的其中一種方式,漁民的過度捕撈也難以對漁業資源造成毀滅性打擊。相比之下,水質污染、水電工程建設以及河水含沙量過高,這三大因素才是黃河魚類資源的真正「殺手」。
以水質污染為例。上游的黃河水質優良,到了中下游之後,工礦企業就開始變多了,大量的工業廢水導致漁業生產力急劇衰退。據統計,黃河流域每年因為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有115~156億元左右。水質一旦被污染,魚類的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魚類胚胎發育畸形、魚苗成活率下降等問題。
2. 我國南海海域漁業資源極其豐富,但近幾年漁業資源數量急劇減少,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人為原因是什麼
1.過度捕撈,
2.航海運輸中油料泄漏
3.海底石油開采、運輸中的泄漏
4.沿海水質污染後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3. 影響漁業的因素
1,漁業資源日漸萎縮,特別是淡水漁業。技術的革新帶來的是高產量、高效益、但是伴隨著的是重污染。很多行業都是如此,就目前來說,禽類有禽流感,乳製品有三聚氰胺,蔬菜類有核輻射,就連白酒都有塑化劑。還有什麼是安全的呢?魚類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但是前景也不是很樂觀,什麼氯黴素、鏈黴素、紅黴素、四環素、呋喃西林、痢敵靈、磺胺類葯物,這類葯物殘留性強,一旦在水產養殖大量使用,就會殘留在養殖水產品中,如果長期食用抗生素超標水產品,會影響人體健康,明令禁止使用。五氯酚鈉、孔雀石綠、等在生產中仍被少數養殖戶使用,這類葯物具有高劇毒或重污染特點,污染水環境難於修復,且危害人體健康。
2、漁業發展趨勢有兩種,一種是生態養殖模式,一種是工廠化養殖模式。生態養殖顧名思義就是放養,感覺就是回到四五十年代的那種純捕撈漁業,但是也有他的不同,不同的就是生態上的維護,物種的補充。工廠化養殖就是全新的高科技手段了,全部標准化魚池配套,全自動溫控、喂養、捕撈,全方位監控。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一個操作間完成。
3、國家政策扶持漁業這塊逐年在增加,從以前的保證菜籃子到現在的吃放心水產品,吃高品質水產品的轉變。漁業這個行會永遠是可持續發展的。打個比方你可以餐餐吃魚,但是你不能頓頓吃肉。這個一說大家就明白了·肉吃多了人會受不了,會肥胖,會三高。但是魚多吃基本不會存在這些問題。
4、這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有所重復就不談了。
5、制約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是人為的,主要是環境的破壞。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資源,是每一個水產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很多不法開發商填湖、填池,使淡水水面面積大幅頓減少,從2002年至今10年時間,全國有100多萬畝淡水水面被填平(具體數字不詳)。按這個速度下去,若干年後不光沒魚吃,連喝水都是問題。所以這才是制約這個行業的絕對因素!!為了自己,為了國家,為了全世界,希望你們珍惜水資源,愛護好身邊的每一滴水!
4. 目前海洋魚類和淡水魚類日益減少的主要原因是()①環境污染嚴重 ②人類過度捕撈 ③魚的產卵量
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有有棲息地被破壞、偷獵、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其他原因等.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幅度已經很大且地域擴張也很厲害,如亂砍濫伐、濫捕亂殺、過度放牧、不合理開墾(圍湖造田、墾荒、濕地開發等)、環境污染等,使生物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使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導致生物種類越來越少,破壞生物的多樣性. 工業廢水、廢渣、生活污水等流入淮河,使淮河的水質惡化、含有有毒物質、水體缺氧等,不在適宜魚蝦生活,嚴重的致使大量魚蝦死亡,如1994年爆發了特大污染事故,致使洪澤湖1200萬千克魚、9萬千克蟹、2.5萬千克蝦死亡,蘇南大部城市河段發黑發臭,成為沒有動物的「死河」.水體污染導致多種水生動物死亡,生物種類和數量銳減.因此屬於環境污染及水體污染等環境污染威脅了魚類資源的多樣性,使魚類資源日益減少;還有人來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過度捕撈,以及電魚、炸魚等非法捕魚,進一步使魚類資源減少. 為保護海洋魚類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如果我們人類不加以保護就會消失的,要合理開發利用.國家採取漁業政策保護,教導民眾執行;國家制定法律規則,實行定期捕魚,還要實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魚;在魚類繁殖期間停止捕魚同時加大魚類繁殖力;國家也可以對飼養魚類有成效的人實施獎勵,鼓勵其投資魚類繁殖產業如規定.如規定魚類准許捕撈的尺寸,規定漁網網眼大小的規格,是為了限制捕撈幼魚,等到幼魚長大再捕撈提高魚類的產量. 故選:A |
5. 黃河水清了,為什麼魚蝦反而少了
這個問題隱性把黃河變清和黃河魚類資源減少變成因果關系是不科學的,二者有一定間接的聯系,並不是完全因果關系,因為造成黃河魚類減少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因素有很多。我回答了很多關於黃河下游的問題,今天來說說黃河中游。
加上三門峽,小浪底水庫等水利工程的蓄渾排清,黃河時至今日有機會變化已是幾代人的努力結果了。所以單以泥沙角度,是無法解釋黃河上游魚類資源問題。黃河魚類減少,人為因素居多回到題目問題,上文大概解釋了黃河變清一些因素,對魚類減少不利因素是小浪底,三門峽水庫的建設,因為這阻斷黃河幹流魚類通道連通性,魚類的生存環境破碎化,食物來源被壓縮,對洄遊性魚類繁殖造成毀滅打擊。
6. 簡述漁業資源衰退的原因,我們應該怎樣合理的保護漁業資源
在漁業資源保護方面制定了合理的捕撈強度,減小因捕撈造成的海洋環境的壓力,對水產品中實行嚴格管理制度,使其得到保護,實行漁業許可制度,嚴格管理漁業市場的准入條件,規定了每年的禁漁期還有禁漁區。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遠遠低於保證精確度的最小流量,將導致無輸出(如渦街流量計)或輸出信號被當作小信號予以切除(如差壓式流量計),這對供方來說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對於一套具體的熱能計量設備,供需雙方往往根據流量測量范圍和能夠達到的范圍度,約定某一流量值為「約定下限流量」,而且約定若實際流量小於該約定值,按照下限收費流量收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其他單位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強制檢定和其他檢定、測試任務。執行前款規定的檢定、測試任務的人員,必須經考核合格。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顯示儀表中實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器具,經上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准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准器具經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計量檢定工作應當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就地就近進行。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制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 第四十條 國家實行耕地養護、修復、休耕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法劃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的時間和區域,並可以根據地下水超采情況,劃定禁止、限制開采地下水區域。禁止違法將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產業、企業向農村轉移。禁止違法將城鎮垃圾、工業固體廢物、未經達標處理的城鎮污水等向農業農村轉移。禁止向農用地排放重金屬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礦、礦渣等;禁止將有毒有害廢物用作肥料或者用於造田和土地復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推進廢舊農膜和農葯等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嚴格控制河流湖庫、近岸海域投餌網箱養殖。
7. 為什麼渤海中的魚愈來愈少
主要有幾個因素。
1 環境污染 導致魚類生存環境惡劣,很多魚群離開污染的近海。污染導致繁殖力下降。種群數量減少。
2 過度捕撈 不分大小全部捕撈,漁業資源急劇衰退。
3 氣候異常 導致繁殖力下降
4 執法不力 地方經濟利益和漁業保護沖突時----
8. 是哪些原因導致了長江中魚類的減少
長江里淡水魚資源減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流域內經濟活動高速發展,長江河道里航運以及沿岸人為的破壞活動頻繁,惡化了生物生存環境。專家表示,其中最為主要的「兇手」就是酷捕濫撈,不僅減少漁業資源的「存量」,還嚴重破壞「增量」。
9. 初二地理 我國近海漁業面臨枯竭境地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作為多種魚蝦主要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的渤海日趨「荒漠化」,致使黃、渤海乃至東海漁業資源遲遲不能恢復,
由於長期的酷漁濫捕和水域污染、涉海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渤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生態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種類組成趨於小型化、低質化,資源生產功能嚴重退化
生物生殖群體結構呈現小型化、低齡化。近年來,漁民捕撈上來的許多小黃魚、小帶魚只有一歲。產卵群體的低齡化,使其產卵量減少,造成資源補充量降低,最終導致渤海的漁業資源衰竭
總結一下有:荒漠化,濫捕,水質污染,捕的魚年齡偏小,使資源補充量降低
10. 什麼原因造成海鮮越來越少(望詳細)
你好!
海產品(海鮮)產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個是海洋污染,二是人為的過度捕撈。
一: 過度捕撈使得海產品減少:
就以我國為例:
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目前處於嚴重衰退狀態的魚類包括: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紅娘魚、黃姑魚、鱈魚、鰩類等,只有中小型的中上層魚類和頭足類尚可捕撈。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時間里,中國海洋捕撈量持續增長。從1997年開始,海洋捕撈量一直穩定在1400萬噸左右。而據專家估算,中國近海漁場漁業資源每年可捕撈量大約為800萬噸。長期巨大的捕撈量是以捕撈幼魚資源和營養層級低的劣質魚種實現的,這種捕撈已經導致了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這種退化表現在漁業資源數量結構上為主要魚類個體變小,低齡魚比例增加,魚類性成熟提前,漁業資源已經變成低層次和低營養級。
傳統經濟魚類在中國海洋生態系統營養結構中處於關鍵的位置,關鍵物種數量銳減必然會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其他種類的組織結構。
海洋發展戰略專家表示,要扭轉這種局面,需要相關部門下決心壓船減船,嚴格控制捕撈量,杜絕「休漁三月,一天捕光」的現象。
二: 海洋污染:
還是以我國為例。
海洋污染是對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的根本原因。
發生污染事故的原因主要有,船舶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的污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各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海洋受到了來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的污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2000年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6億元。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突發性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7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0萬元以上)3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12起。2000年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20餘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4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起。日益嚴重的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這一問題引起了有關國際組織及各國的政府的極大關注。為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在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努力下,國際社會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公約,它們對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沿海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針對本國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法律,國際社會也針對世界海洋污染制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但是,海洋環境污染的形勢還是非常嚴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