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核心資源稟賦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怎麼整合資源利用領導 2024-04-26 22:05:11
北京貝殼粉價格怎麼選 2024-04-26 21:58:28
中南人力資源怎麼樣 2024-04-26 21:46:53

核心資源稟賦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8-11 14:05:31

Ⅰ 請問什麼是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又稱為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 、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的豐歉。一國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佔比例大於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低於別國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豐裕。

反之,如果在一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佔比例小於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高於別國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稀缺。

(1)核心資源稟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體系關系:

資源稟賦與金融體系關系現代金融體系的功能和目標,就在於適應建立在資源稟賦結構之上的產業結構的需求,為這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服務,保證將資本配置到這些企業和產業中去,從而最大限度利用比較優勢。

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內生於產業結構和資源稟賦結構,但同時一個經濟中的資源(要素)稟賦結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共同的規律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積累、人均資本擁有量的提高,資源稟賦結構得以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產業結構也必須不斷地調整,以適應資源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這最終將導致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總而言之,金融體系演化的內在規律是,順應產業/技術結構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把資本配置到在特定發展階段最符合比較優勢的實質經濟活動中去。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並不能先驗地認為某一種金融市場組織優於另一種,某一種金融組織結構優於另外一種。金融體系的模式選擇一定要服從於實物經濟中優勢產業部門發展的需要。

Ⅱ 企業資源稟賦是什麼

資源稟賦又稱為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的方面。俄林早期師承瑞典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而深受啟發,故他的要素稟賦說也被稱為赫--俄模式。該模式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開端,與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模式並列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大基本模式。

(2)核心資源稟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要素稟賦論

要素稟賦論指狹義的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學說(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該學說由赫克歇爾首先提出基本論點,由俄林系統創立。

它主要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系的分析,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的進出口貿易類型。

根據要素稟賦論,一國的比較優勢產品是應出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而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

簡言之,勞動豐富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資本豐富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理論分析

俄林認為,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而價格差異則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從而要素相對價格不同決定的,所以要素稟賦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俄林在分析、闡述要素稟賦論時是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在邏輯上比較嚴謹。

1、國家間的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沒有運輸費用的假設前提下,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國家間的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在各國生產技術相同,因而生產函數相同的假設條件下,各國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了各國商品相對價格存在差異。

3、國家間的要素相對供給不同決定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俄林認為,在要素的供求決定要素價格的關系中,要素供給是主要的。

在各國要素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各國不同的要素稟賦對要素相對價格產生不同的影響:相對供給較充裕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低,而相對供給較稀缺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高。因此,國家間要素相對價格差異是由要素相對供給或供給比例不同決定的。

通過嚴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結論:一個國家生產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國供給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就低,因而有比較優勢;相反,生產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便貴,出口就不利。各國應盡可能利用供給豐富、價格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廉價產品輸出,以交換別國價廉物美的商品。

Ⅲ 企業核心能力分析的內容有那些企業企業資源是如何分類的

企業核心能力分析的內容:
1.價值鏈分析
2.技能分析

3.資產分析
4.知識分析
5.核心能力的顧客貢獻分析
6.核心能力的競爭差異分析
企業資源的分類:
企業的資源可以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
企業的內部資源可分為:人力資源、財物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管理資源、可控市場資源、內部環境資源;
而企業的外部資源可分為:行業資源、產業資源、市場資源、外部環境資源。

Ⅳ 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資源稟賦理論之間的共同點與區別是什麼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主張世界各國都應該分工生產成本費用絕對低廉的產品,以絕對的優勢的產品的一部分換回自己生產成本絕對高的產品,形成國際分工
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論則認為應集中力量生產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核心原則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兩個的相同點都是主張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實行國際分工
但絕對優勢論無法解釋當一國的兩種產品生產上都處於絕對劣勢時能否在國際貿易中獲利...而相對優勢論則很好的解釋了這點,所以相對優勢論是絕對優勢論的一個補充和發展..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的理論則是從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系的分析,用不同國家的生產諸要素的豐缺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和一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特點,主要包括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說..

絕對優勢論和相對優勢論都只是靜止的,凝固的去看待國際貿易,而且也只是抽象的提出了國際貿易分工形式...

Ⅳ 低碳生產都有哪些核心要素

低碳生產的核心要素:
涉及的范圍、的的手段不盡相同,以微觀、中觀或宏觀等不同層面審視低碳生產,其核心要素是有著區別的。
(一)微觀層面的低碳生產核心要素
生產是指將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組合,以製造產品的活動。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生產和勞動力在企業,由企業有組織的規模化生產;專業化分工不斷進展,產品生產之間協作更加密切;產品的市場化和市場自動調節,使生產各形成分割的整體。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努力節約能源消耗、不斷降低CO2等溫室氣體排放,即努力低碳生產,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減少源排放,在現代企業的生產中,幾乎的機器、設備都將電能源。不斷調整和改善,使機器、設備耗用的能源達到最少,則來機器、設備的CO2排放就會降低。
2、提高機器、設備的能源效率。生產能源輸出與輸入之比即能源效率,這一指標評價,低碳生產的能源效率要比一般或常規生產的能源效率高。
3、減少,指減少機器、設備的閑置時間、等候時間及排隊時間,杜絕或減少不必要的等。最優的設備運行及生產案例使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降至最低,低碳生產。
4、資源的,原的、減少排隊及等候時間、生產優先等,它們均是生產最優化的約束因素。降低無效的能源消耗及CO2排放、提高資源的效率是低碳生產的因素。
(二)中觀或宏觀層面的低碳生產核心要素
中觀或宏觀層面的低碳生產,以LCP來表示,是指行業、地區內的眾多微觀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為構築的低能耗、低污染的生產系統,其核心要素為資源稟賦、低碳技術、產業結構、增加方式、消費方式五個,以R、T、F、G、C來表示,
則以中觀或宏觀層面的低碳生產表示為:LCP=f(R,T,F,G,C)。其含義分述如下。
1、資源稟賦,傳統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匯資源等,它決定著行業、地區的能源結構,對低碳生產重大的影響。碳排放來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整個能源消費結構中,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是遞減的)煤炭、石油等的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在我國的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佔94%,石油佔5、4%,天然氣佔0、6%,「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結構,一決定了我國低碳生產的艱難,另一也了我國進展風能、太陽能、核能、低熱能和生物質等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的作用。
2、低碳技術,是指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制約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減碳技術(指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高效、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無碳技術(指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去碳技術(指二氧化的碳捕獲與埋存(CCS))。低碳技術的開發與決定著低碳生產的進程。我國與發達在低碳技術還有著著差距,一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另一要多管齊下、我國低碳技術的自主革新和推廣速度。
3、產業結構,即不同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它取決於社會經濟的進展階段。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和產業的生產能源消耗較少,產業,是重化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越大,能源消耗就越大,碳排放量就越高。它是行業、地區由「高碳生產」向「低碳生產」轉型的起點和背景。
我國第一次(2004)、第二次(2008)經濟普查結果及發達經濟進展的進程淺析,我國正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中期階段,,一決定了我國相對於發達推動節能減排、低碳生產的空間和較低成本,另一決定了我國低碳產業系統(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築節能、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等)進展的緊迫性。
4、增加方式,即行業、地區生產增加的方式,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形式:前者指由生產要素量增加導致的生產增加,而後者指要素生產率提高的生產增加。能源是生產進展的要素,增加方式就決定著能源消耗的量與質,以而決定著低碳生產的情況。
5、消費方式,指與消費相的策略論文範文和形式。生產的要服務於現實或未來的消費,能源消耗排放在根本上都受全社會消費活動的驅動。進展、自然條件、生活方式等多的差別,不同地區或居民消費產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的差別。低碳生產應杜絕奢侈,採取低碳消費來。

Ⅵ 請問什麼是資源稟賦

自然資源稟賦論,是指由於各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蘊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導致的各國專門從事不同部門產品生產的格局。各國自然資源稟賦不同基礎上的國際分工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資源的「有與無」產生分工。這種有與無決定了一些國家要生產這種產品,而另一些國家根本不能生產這種產品,只能依賴進口。第二是「多與少」產生分工。一些國家盡管蘊藏著較少的自然資源,但其需要量卻很大,另一些國家盡管蘊藏量比較大,但其需要量相對比較小,這就形成一些國家要像國內生產小於國內需要的國家提供一部分資源產品。第三種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第四是戰略上的原因。自然資源稟賦論盡管直觀合理,但它僅適用於解釋那種建立在自然資源條件或地質、地理條件產品生產條件下的國際分工。因此自然資源稟賦論只能對一部分國際分工現象做出解釋。

Ⅶ 「能源資源稟賦不高」其中「稟賦」一詞怎麼理解 是指能源質量不高的意思嗎

不是,舉例說明:浙江的能源資源稟賦不高,是說上帝沒有賦予浙江那麼豐富的煤炭、礦石等能源資源。山西能源資源稟賦高,是說上帝厚愛山西,到處是煤,還有大量的鐵、鋁、鎂、礬等資源。

Ⅷ 資源稟賦是什麼意思

資源稟賦又稱為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 、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的豐歉。一國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佔比例大於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低於別國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豐裕;反之,如果在一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佔比例小於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高於別國 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稀缺。

Ⅸ 資源詛咒的核心機制是什麼

「資源詛咒」的經濟現象
俄羅斯前總統普京說過一句讓人深思的話:「我們的國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卻很貧困」。從 17世紀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紀的俄羅斯,再到二戰後的奈及利亞、委內瑞拉、一些海灣產油國等,這些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相比,經濟增長速度明顯緩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資源貧乏的國家,如 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的NIE(New Instry Economics,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卻都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勢。人們有理由懷疑,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否造成對經濟增長的「詛咒」?
「資源詛咒」的國內外發展
「資源詛咒」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Auty(1993)的《豐富的資源與經濟增長》,其基本涵義為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反而比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經濟增長得更慢。然而,「資源詛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出現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過實證分析,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解釋資源出口國家貧困化增長的原因。他們發現,以初級產品為主要出口品的國家在面臨不斷貿易惡化的狀況時,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級產品以換取更多的工業品,從而大量貿易利益為發達國家所佔有。這一思想被稱為「普雷維什——辛格假說」。
經濟學家對於「資源詛咒」的解釋雖多樣化,但概括而言,「資源詛咒」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在於豐裕的自然資源通過某種機制「擠出」了其它生產性的組織或經濟活動。
日本學者Matsuyama(1992)將整個經濟分成農業和製造業兩個部門,由於製造業具有「干中學」的性質,如果一國中的製造業被更多體現資源優勢的初級產業所擠出,那麼該國的經濟增長就會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蘭病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來解釋這種現象。在荷蘭病增長模型中,一個國家有三個部門:可貿易的自然資源部門、可貿易的非自然資源部門以及不可貿易的部門,從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簡稱S-W模型),並成為「資源詛咒」理論研究的主流模型。該模型認為:自然資源稟賦越大,對不可貿易產品的需求就越大,從而分配給制
造業部門的勞動力和資本就越少。這導致了製造業的萎縮以及不可貿易部門的擴張。但是由於初級品的價格低於製造業,再加上許多國家對初級品進口的保護政策,從而導致自然資源豐裕國家的經濟發展反而出現停滯。然而,恰恰正是製造業及其具有的正外部效應,才是長時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和必要基礎;製造業普遍缺乏、經濟活動集中於初級產品生產的資源國也就必然擺脫不了增長乏力的困境。
Sachs和 Warner(2001)進一步檢驗了自然資源豐裕程度對經濟增長的間接效應,即豐裕的自然資源主要通過擠出促進經濟增長的活動來阻礙經濟增長。
資源詛咒的間接傳導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由於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使得當地居民的收入顯著提高,從而使人們忽視良好的經濟管理、社會平等以及有效率的政府機構對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這也導致人們產生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並減弱人們對投資、高級勞動力和推動經濟增長策略的需要。其次,本幣升值會損害製造業並且導致出口結構向資源密集型產品傾斜。結果,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往往會面臨製造業和其它非原材料產品出口的減少,而這些產品都具有技術溢出和「干中學」的特徵(Sachs et a1.1995,1999a;Gylfason 2001)。最後,自然資源也會吸引潛在的創新者在資源部門工作從而擠出企業活動和創新行為,造成資金從研發部門向初級產品部門的轉移(Sachs and Warner 2001)。
針對國外的的理論成果,國內學者結合本國實情也做了大量相關的研究,這里提出如下代表性人物:
徐康寧對與「資源詛咒理論」的研究在國內算是第一人了,並在《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一文中,利用1995-2003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借鑒荷蘭病模型方法對採掘業的資本以及勞動力投入比重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中,他們主要用採掘業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比重來表示資源豐裕度,從而間接研究豐裕資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採掘業擴張確實導致經濟衰退,這種負面影響主要通過資本轉移渠道來實現,同時勞動力轉移渠道也起到了抑制經濟的作用,但是顯著性要低很多。同時他們還通過研究山西的典型案例發現,資源過度開發引起的製造業衰退和制度弱化是導致該省經濟衰退的主要傳導渠道。借鑒國外學者的模型使用同樣方法做同樣類型的研究的學者還有李天籽《自然資源豐裕度對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研
究》、韓亞芬、孫根年和李琦三人的《資源經濟貢獻與發展詛咒的互逆關系研究》、邵帥和齊中英的《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於「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等。
然而,魯金萍在《廣義「資源詛咒」的理論內涵與實證檢驗》一文中,提出了「廣義的資源詛咒理論」,這個理論指出導致經濟增長減緩的原因不僅僅是對自然資源稟賦的研究,而主要是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和資源的快速枯竭所導致的(如下圖「廣義的資源詛咒理論的模型」)。並且,梁玉潔和黃念兵在《資源詛咒還是制度詛咒?》一文中提出「之所以出現所謂資源詛咒的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出現資源詛咒地區的經濟文化或制度缺陷」。

「資源詛咒」的成因解釋及對策建議
1.「中心-外圍」理論
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大類國家,一類是西方高度工業化國家,即中心國家,一類是沒有實現工業化或畸形工業化的外圍國家。中心與外圍存在著嚴重不平等的交換,中心的發展以損害外圍的發展為代價。其邏輯結論是,只要「中心-外圍」結構不改變,或外圍國家不脫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外圍國家的發展就沒有希望。
2.貿易條件惡化論
普雷維什和辛格等認為,初級產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價格彈性的,
出口初級產品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結構如果始終停滯於滿足初級產品的國際市場需求,貿易條件將不斷惡化,與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將不斷拉大,陷入長期的相對貧困之中。
3.產業關聯理論
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產業與該國其他產業的產業關聯度很低,無助於其他部門的成長。一方面,資源產業的勞動者收入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壓制了本國消費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資源產業所需要的資本品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而所生產的初級產品又全部銷往國外加工,也壓制了本國加工業的發展。
4.「荷蘭病」效應
Coren 和 Neary 研究了上個世紀 60 年代荷蘭由於發現巨量天然氣並啟動大規模開采,最終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國際競爭力的典型現象。他們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指一國內部的建築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他們認為資源的突然發現或價格意外上漲會導致資源轉移效應和支出效應,這兩種效應的結果最終使得當地製造業衰落、服務業繁榮。而製造業承擔著技術創新和組織變革甚至培育企業家的使命,一旦製造業衰落,一個國家就失去了長足發展的動力機器。
5.人力資本投入不足
Sachs 和 Warner 還有 Gylfason 等人的研究已經證明,在資源豐裕的國家中,初級產品的生產構成了經濟活動的主要部分,這些部門並不需要高技能的勞動力,對這些國家來說,擴大教育支出以增加人力資本似乎是沒有必要的。 對於個人而言,由於就業領域仍然以初級產品部門為主,接受教育以提高其人力資本的收益並不高,因而個人也缺乏接受教育的激勵。然而,舒爾茨以來關於經濟增長的研究已充分揭示人力資本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豐裕的自然資源對於人力資本積累的抑制效顯然也是「資源詛咒」產生的原因之一。
6.腐敗與尋租行為
尋租理論也被人們用來解釋「資源詛咒」。Korhonen 等人的研究認為,導致「資源詛咒」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不合理的制度。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法制不健全、官僚治理能力低下、產權的不安全和模糊等等制度問題,而豐裕的自然資源蘊涵了大量的經濟租,這就導致在資源產業內或圍繞著產業形成相關的尋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