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俄羅斯的軍事
1991年9月23日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定,根據「足夠原則」建立本國防禦體系和軍隊。1992年1月11日,白宣布接管其境內原蘇軍的所有常規力量。3月20日,白最高蘇維埃通過《武裝力量法》,決定從即日起在接管的原蘇軍部隊基礎上組建本國軍隊。1994年,白最高蘇維埃決定繼承原蘇軍的傳統,將每年的2月23日(原蘇聯建軍節)定為白俄羅斯祖國保衛者和武裝力量日(即建軍節)。
1992年12月6日,白通過了獨立後的第一部《軍事學說》。2001年10月,白對《軍事學說》進行修訂並在此基礎上通過了第二部《軍事學說》。根據新《軍事學說》,白仍奉行防禦性軍事戰略,不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視為潛在敵人。白軍事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標是防止針對白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將其控制在局部范圍內並最終予以消除。《新軍事學說》規定,白不參加其它國家間的軍事沖突,僅在自身遭到侵略或武裝入侵並在所有遏制侵略的手段均告無效時,才使用軍事力量;保障國家軍事安全的任務將由武裝力量協同列入國家軍事組織的其它軍隊和軍事單位共同完成。在強調通過政治、軍事手段維護本國軍事安全的同時,白決定在俄白聯盟國家框架內組建地區集體安全體系,旨在完成共同的防禦任務。同時致力於取得無核地位,主張穩定地裁減常規軍備並進行雙邊、多邊裁軍對話,以多邊或雙邊國際條約和協議為基礎同其它國家合作。白軍事政策的基本方向在總統領導下制定,由國民會議下院批准,由安全會議和部長會議負責實施。根據白憲法,總統是武裝力量總司令並領導安全會議。安全會議統一協調和領導國防部、內務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邊防軍委員會等強力部門。安全會議主席由總統擔任。現任安全會議國務秘書為根納季·尼古拉耶維奇·涅維格拉斯中將,國防部長為列昂尼德·謝苗諾維奇·馬爾采夫上將,總參謀長為謝爾蓋·彼得羅維奇·古魯廖夫中將。 白俄羅斯武裝力量於2001年底開始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由陸軍、空防軍兩個軍種組成,2009年有兵力5.06萬人。陸軍、空防軍分別設立軍種司令部,直屬國防部和總參謀部領導;陸軍下設兩個戰役指揮部;邊防軍、內務部隊分屬國家邊防總局和內務部管轄。白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和合同兵役制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義務兵服役期為18個月,受過高等教育的義務兵服役期為12個月。
陸軍
白俄羅斯陸軍軍隊總人數為4.35萬人。編為國防部直屬部隊和3個軍。國防部直屬部隊下轄1個摩步師、3個獨立機動旅、1個炮兵師、2個戰役戰術導彈旅、1個反坦克旅、1個特種部隊旅。3個軍:其中,1個軍轄3個獨立機械化旅、1個地空導彈旅、1個炮兵團、1個火箭炮團、1個坦克團;1個軍轄1個地空導彈旅、1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團、1個火箭炮團。
主戰坦克:1724輛(另儲存238輛),其中T-55型60輛、T-72型1569輛、T-80型95輛。
步兵戰車:1560輛(另儲存53輛),其中BMⅡ-1型81輛、BMⅡ-2型1164輛、BPM型161輛、BM -1型81輛、BMⅡ-2型1164輛、BPM型161輛、BMⅡ-1型154輛。
裝甲輸送車:918輛(另儲存306輛),其中BTP-60型188輛、BTP-70型445輛、BTP-80型193輛、BTP-男 22輛,MT-JIB型70輛。
各型火炮1465門(另儲存153門),其中牽引炮428門(122毫米178門、152毫米250門)、自行火炮572門(122毫米235門、152毫為301門、203毫米36門),曲射直線兩用炮54門、火箭炮334門(122毫米209門、130毫米1門、220毫米84門、300毫米40門)、迫擊炮77門。
AT-5、AT-6、AT-7反坦克導彈發射架480具、戰役戰術導彈發射架96部(「飛毛腿」60.部、「青蛙」/SS-21型36部)。地空導彈。SA-8/-11/--12/-13/型共350部。
空軍
2.25萬人(包括防空部隊1.02萬人),作戰飛機230架、戰斗直升機60架。
殲擊轟炸機:116架,其中蘇-24型36架、蘇-25型80架。
殲擊機:108架,其中米格-23型35架、米格-29型50架、蘇-27型23架。
偵察機:6架。
戰斗直升機60架,其中,米-24型55架、米-24R型4架、米-24K型1架。
運輸直升機:186架。
運輸機:27架。
AA-7、AA-8、AA-10、AA-11型空空導彈若干。
空地導彈AS-10、AS-7、AS-14型若干。
防空部隊約1萬人,SA-3/-5/l10型地空導彈發射架175架。 盧卡申科總統執政以來,白俄羅斯堅持奉行獨立務實的外交政策。其外交首要重點為俄羅斯,重視同獨聯體及周邊鄰國的關系,將中國視為白外交優先方向之一,努力改善同西方國家關系。2003年,白繼續加強與俄戰略同盟關系,努力解決俄白聯盟國家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繼續重視並參與獨聯體內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活動和籌建四國統一經濟空間的工作;繼續重視與中國的關系;採取措施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
白俄羅斯於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成為其成員國之一。 同中國的關系
1992年1月20日建交。建交後,兩國關系發展順利,高層互訪頻繁。截止2014年兩國結好的城市、省州共12對。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國同白俄羅斯的貿易總額為11363萬美元,比上年增加336.7%,其中中方出口額為4112萬美元,進口額為7251萬美元。
2012年,中白雙邊貿易額達15.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中方出口9.2億美元,同比增長30.4%,進口6.6億美元,同比增長10.8%。
建交以來,兩國開展人文交往與合作。1996年,中白政府間科技合作委員會成立,現已召開10次例會。白多次在華舉辦「白俄羅斯科技日」活動。1999年起,兩國開始互辦文化日。截至2012年,中國在白舉辦了6次「中國文化日」,白在華舉辦了7次「白俄羅斯文化日」。2009年10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際在線」白俄羅斯語網站正式開通。2010年10月,白文化部派多個藝術團體赴華出席上海世博會和「白文化日」活動。2007年1月,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掛牌。2011年9月,明斯克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揭牌。2012年,兩國熱烈慶祝建交20周年,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雙方舉辦慶祝招待會,發行紀念郵封。兩國互派留學生規模進一步擴大。
同俄羅斯的關系
兩國1992年6月25日建交。1997年簽訂俄白聯盟條約,1999年簽訂《關於成立俄白聯盟國家的條約》。2000年條約正式生效。白支持俄推進獨聯體一體化進程,與俄、哈薩克成立三國關稅同盟,共同推進統一經濟空間、歐亞經濟共同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一體化機制建設,積極響應俄提出的建立「歐亞聯盟」的設想。俄反對美西方干涉白內政和擴大制裁。2012年1月,白總統盧卡申科在索契與時任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舉行會晤。2月,俄白總統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美歐對白制裁。5月,普京再次當選俄總統後,首次出訪安排在白俄羅斯,兩國元首簽署聯合聲明。6月,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主席馬特維延科、國家杜馬主席納雷什金分別訪白。7月,俄總理梅德韋傑夫與白總理米亞斯尼科維奇在明斯克舉行聯盟國家部長會議。9月,白總統盧卡申科應俄總統普京邀請赴索契度假並舉行雙邊會見。9月,白外長馬克伊訪俄,與俄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10月,俄副總理羅戈津訪白出席俄白軍工企業合作工作小組會議,與白總統盧卡申科舉行會見。
同獨聯體國家的關系
與獨聯體國家關系是白外交優先方向之一。2012年,白繼續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友好關系,並積極參加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等框架內多邊活動。1月,白總理米亞斯尼科維奇訪問土庫曼。3月,白總統盧卡申科赴俄出席歐亞經濟共同體峰會。4月,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訪白。5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白。5月,盧卡申科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集安條約組織峰會和獨聯體領導人非正式峰會。5月,白烏(克蘭)經貿合作混委會在明斯克舉行第21次會議。5月,白總理米亞斯尼科維奇對土庫曼進行工作訪問並出席獨聯體政府首腦理事會會議。6月,白總理米亞斯尼科維奇出席在聖彼得堡舉行的俄白哈三國總理會晤。8月,白阿(塞拜疆)政府間經貿混委會會議在明斯克召開。8月,阿總統阿利耶夫正式訪白。9月,白總理米亞斯尼科維奇出席在雅爾塔舉行的獨聯體國家政府首腦會議。
同西方國家的關系
白美1991年12月28日建交。白1996年11月全民公決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違反「民主」、「人權」為由不承認白國民會議的合法地位,也不承認2001年盧卡申科連任總統的大選結果,並不斷對白施加經濟壓力,支持白反對派。2002年白美關系持續僵冷。美繼續指責白政治體制不民主,並在2003年3月聯合國日內瓦人權會上提出白人權狀況決議草案。美還指責白驅逐歐安組織駐白代表、向「邪惡」國家出售武器等。白頂住美壓力,反對美借人權問題干涉白內政,批評美在獨聯體地區的軍事存在、布希的「邪惡軸心」說和單邊主義。2002年11月,因捷克拒絕向參加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布拉格峰會的白代表團發放入境簽證,以及隨後歐盟14國禁止白政要入境,白與北約和歐盟關系一度緊張。但到2002年底,白與西歐改善關系的努力逐見成效,雙方關系有所緩和。白與歐安組織就在白設立辦事處事達成一致,歐安組織恢復了白在長期空缺的合法席位。
2004年10月,白就總統盧卡申科能否參加下屆總統大選和取消憲法關於限制總統任期的規定舉行全民公決,美、歐安會組織均指責白公決和議會選舉違反民主原則和國際標准。美眾議院通過了《白俄羅斯2004年度民主法案》。盧卡申科發表長篇講話,批評美通過該法案是對白內政的粗暴干涉。白俄羅斯共和國政黨和社會團體領導人協調委員會發表告白公民和國際社會呼籲書指出,美政府出台的《白俄羅斯2004年度民主法案》是對白安定局面的破壞,白方深表遺憾。白俄羅斯人民支持盧卡申科總統奉行的鞏固和振興國家的政策。白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出,歐安組織民主與人權問題觀察團對白公決的評價是明顯不客觀、帶有偏見的。
2009年,白美關系有所松動,白歐關系改善取得進展。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競選團隊新聞媒體主管羅斯帕訪白,與白民眾進行網上交流。5月,美決定延長暫停製裁白「波洛茨克玻璃纖維公司」和一家油漆顏料生產企業。6月,美國國會赫爾辛基委員會主席卡爾金訪白。
2009年2月,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訪白。3月,歐安組織議會主席索雷斯訪白。4月,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外長施瓦岑貝格訪白。同月,白總統盧卡申科訪問義大利和梵蒂岡,並與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舉行會見。5月,白第一副總理謝馬什科和外長馬丁諾夫聯袂出席歐盟「東方夥伴關系計劃」布拉格峰會,簽署聯合聲明,同烏克蘭、摩爾多瓦、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以平等身份參與該計劃。6月,歐盟對外關系委員瓦爾德納訪白。9月,白總統盧卡申科訪問立陶宛。11月,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訪白。另外,白外長馬丁諾夫三度造訪歐盟總部,並訪德國、義大利等。鑒於白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歐盟向白提供援款並積極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予白貸款35億美元。歐盟繼續暫停對白高官入境限制,在明斯克設立歐洲委員會信息中心。白正式賦予歐盟委員會駐白代表處外交機構待遇。
同其它國家的關系
白重視與立陶宛、波蘭等周邊國家的關系。2003年,白與立陶宛貿易有明顯增長,貿易額同比增長14%,為4.20億美元;與波蘭貿易額出現大幅增長,同比增長59%,達7.83億美元;但白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貿易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貿易額分別為0.68億美元和3.89億美元。
2009年,白繼續發展同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的關系。1月,拉脫維亞總理戈德馬尼斯訪白。6月,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三國安全會議秘書在基輔達成「基輔倡議」。9月,白總理西多爾斯基對波蘭進行工作訪問。10月,愛沙尼亞外長帕依特訪白,出席愛沙尼亞駐白俄羅斯使館開館儀式。11月,拉脫維亞外長里耶克斯津什訪白。12月,白與立陶宛舉行外交部間磋商。
『貳』 俄羅斯國家能源及資源戰略制定的背景
在世界資源形勢的大背景下,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開始調整其能源及資源政策,以確保自身能源安全,提升其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地位。在俄羅斯領導人看來,能源生產可以讓俄羅斯加強與西方的對話,還可以作為俄對美外交的一張王牌。俄羅斯領導人也希望通過調整與西方關系振興能源工業,以支撐其社會經濟轉型。能源已成為俄羅斯參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條件,國際能源合作使俄羅斯擺脫危機並走上振興之路。能源工業是俄羅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當前,國際能源及資源戰略格局正醞釀深刻變化,俄羅斯能源政策也經歷著重要調整。中俄能源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面對新形勢,中國要正確看待中俄能源合作的現實困難與長遠前景,適時調整思路,制定對俄能源合作的總體戰略,特別是要綜合考慮國際能源價格走勢與國內能源價格政策改革之間的平衡。在對俄能源合作的價格談判中確定根本原則,協調中俄在中亞能源開發與外運中的利益,努力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實現互利共贏。
從冷戰後的地緣政治格局看,俄羅斯的國際安全環境不容樂觀。在歐亞大陸,西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極力向東擴展,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東面,美日聯盟不斷強化———從純粹防禦性質發展到帶有一定程度的向西進攻態勢;南面,美、日、歐以中東為基地,逐步向中亞推進,直指俄「心臟」。面對如此強大壓力,俄羅斯只有調整能源戰略,施展能源外交,才能加強其在國際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在俄領導人眼裡,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地緣政治影響力,石油天然氣不僅是出口換匯的商品,同時還是推行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首先,從政治角度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混亂,經濟衰退,無論從政治影響力還是經濟實力,都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因此,重振俄羅斯雄威成為政府的當務之急。俄政府制定了優先發展與獨聯體國家關系的對外政策,穩住歐洲,在此基礎上開展以西方為主,兼顧東方的雙頭鷹外交政策。石油和天然氣是普京施展其富國強兵戰略的重要資金來源,石油外交更是普京打造新時代俄羅斯外交空間的王牌。在俄羅斯石油外交的版圖上,歐洲是俄羅斯能源的傳統出口市場,歐盟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分別有16%和41%來源於俄羅斯。利用石油合作換取歐盟對其國內基礎設施、工業生產的投資,密切俄歐關系,是俄羅斯近期的主要目標。這體現在《俄羅斯2020年前的能源戰略》中,俄羅斯將歐盟放在優先的油氣合作夥伴的位置。普京在2004年也曾明確表示:建立俄歐統一經濟空間是「俄在歐洲方向的主要任務」,當前的工作重點也是加速與歐盟的全面合作,盡快實現與歐盟的「大歐洲」計劃。所以俄歐之間的油氣合作比中俄油氣合作更具有優先地位。此外,俄羅斯對中國始終有一種不信任感,擔心中國強大後會對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這種擔憂在俄羅斯決策層中很有市場。美國外交委員會副主席IlanBerman認為,普京已經意識日漸強大起來的中國終將成為俄羅斯的戰略競爭對手,在修建通往中國的原油管道問題上需要慎重考慮。而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石油管道問題上向俄羅斯聯邦政府施壓,也是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受阻的一個不可忽視因素。例如,在2003年5月13日,俄總統駐遠東全權代表普利科夫斯基曾召開聯邦區州長聯席會議,向普京上書「遠東州長聯名信」,要求鋪設「安納線」。此外,俄羅斯的媒體經常報導中國對俄羅斯的人口壓力以及未來有可能出現的中國對俄羅斯的擴張,使得俄羅斯社會民意對中國存在戒心。
近年來,俄羅斯國力逐漸恢復,推行「能源外交」,實現國家復興的戰略日漸明確。在政治關系明顯改善的背景下,俄積極擴大同美國在石油市場上的合作,為「新戰略夥伴關系」充實經濟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俄還努力擴大同歐洲的傳統能源合作。不可否認,石油生產及出口的增加將擴大俄羅斯的政治迴旋餘地。能源對於俄羅斯參與國際合作的保障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俄羅斯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外,還擁有相對發達的基礎科學、尖端技術資源,而且仍然保持著雄厚的人才資源和教育潛力。如因政治動盪引發石油危機,俄羅斯很可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平息危機。這不僅有助於擴大石油出口,同時還將給俄羅斯與西方關系帶來深遠影響。
其次,從經濟角度看,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是俄羅斯現階段經濟復甦和增長的支柱。近幾年,得益於世界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俄羅斯經濟快速復甦,並連續5年穩定增長。然而,俄國內東部與西部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俄東部地區盡管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發展明顯落後於西部地區。利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促進西伯利亞和遠東加入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和亞太地區國家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拉動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經濟的發展,是21世紀俄羅斯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因此,基於經濟的考慮,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必須既能夠有效帶動俄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還要符合俄長期能源戰略。俄羅斯當局認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對能源迫切的巨額需求的確可以保證俄羅斯開拓亞太市場的能源戰略,但是中國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低下,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可以極大地滿足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對於俄遠東和西伯利亞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卻相當有限。對此,俄媒體也有報道。俄《獨立報》在2004年1月20日刊登了一篇名為《為了避免中國擴張,俄羅斯需要變成中國的原料附庸嗎?》的文章,該文稱:中國正在大量吸納資源以保持經濟增長,俄羅斯豐富的資源可能成為中國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不論擴張是通過政治、金融、經濟還是移民手段,都將使俄羅斯成為中國的能源附庸。
俄羅斯以石油天然氣的出口為主的對外貿易出口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深重。自1997年8月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俄羅斯亦未能倖免。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亞洲一些國家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減少,使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大幅度下跌,這對於以能源部門作為支柱產業,其出口佔俄出口2/3並為俄主要外匯來源的俄羅斯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隨著整個經濟的復甦,同時又得益於世界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等有利因素,近幾年俄石油業發展迅速。「9·11」事件後俄美能源關系的迅速發展,伊拉克戰爭背後的能源因素和石油管道路線之爭都表明了能源因素對新世紀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重要影響。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俄羅斯只有積極調整能源戰略,使之適應國際環境,才能獲取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政治形勢發上了重大變化。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趨勢,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工、農業生產均下降50%以上,生產投資逐年減少,外債、內債交織在一起,使俄羅斯經濟陷入長期衰退之中。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對經濟部門的投資減少了80%,其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減少了70%,俄羅斯經濟的物質基礎正在受到破壞。對此俄總統普京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指出,「俄目前面臨著十分復雜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整個90年代俄國內生產總值幾乎下降了50%,其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10,中國的1/5。」
長期以來,俄羅斯歐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羅斯東部地區的能源的主要輸出地。蘇聯解體後,東部地區經濟陷入危機,由於各種原材料的開采量下降以及運費上漲等原因,造成東部資源輸出量減少,嚴重製約了歐洲部分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恢復,歐洲部分資源日益枯竭,其經濟發展更加依賴於東部地區資源的開發。因此,現階段俄羅斯對東部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更為迫切。當前,俄羅斯正處於一個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出於經濟和國家安全上的考慮,大力開發東部地區的能源資源是一項明智之舉,也是擺脫經濟困境的捷徑。
能源是俄羅斯的優勢資源。俄羅斯擁有世界石油資源的13%,天然氣資源的45%。不過同其他經濟部門一樣,俄羅斯石油工業也經歷了一個從衰退到爬升的痛苦過程。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間,石油產量從4.6億噸下降到3.23億噸,開采能力下降了2.82億噸,鑽探規模減少了2/3。近幾年俄羅斯石油業才重現生機。石油天然氣工業是俄羅斯經濟主導部門和出口創匯的重要基礎。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工業約占工業產值的12%,佔俄羅斯聯邦收入的40%,佔俄羅斯出口總額約60%。
俄羅斯國家財政和經濟狀況極易受到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世界石油價格每變動1美元,俄羅斯的國家預算就會出現大約10億美元的變化。對俄羅斯來說,石油就是經濟和財政收入的晴雨表。世界能源價格的上揚,刺激了俄羅斯能源的生產出口,成為俄羅斯經濟復甦和國力增強的重要前的因素。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與經濟危機條件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需求密不可分,俄羅斯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要考慮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而且應服從於經濟轉軌中的反危機任務。俄羅斯外債負擔沉重,正處於還債高峰期,經濟現狀不堪重負,還談不上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就俄羅斯近些年的經濟狀況來看,增進能源生產,擴大能源出口,增加外匯儲備,提高還貸能力,已成為其經濟復甦的主要出路之一。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工業比較發達,是最有競爭力的部門,也是其支持產業部門在俄國內需求不足、必須靠出口帶動經濟走向穩定以至擺脫危機的情況下,俄政府利用以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燃料能源工業為結構改造的龍頭,通過提高該部門的設備創造水平,一方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另一方面帶動作為工業骨乾的整個及其製造業獲得根本革新和發展的需要。
自蘇聯解體後不久,俄羅斯就開始制定中長期的能源發展規劃與戰略,分別經歷了1995年、2000年和2003年3次大的修改。自2003年年底以來,特別是2004年後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俄羅斯政府對其能源石油天然氣法規、政策,以及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思路做了較大的調整。2000年俄羅斯編制了《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的基本原則》,2001年又在原部長卡柳日內的主持下編制了《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綜合體發展構想的基本原則》。為了確保政府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控制權,俄羅斯還通過各種途徑將能源企業國有化,並限制國外資本對能源企業的投資。例如,2006年7月初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天然氣出口法》就規定,俄天然氣出口業務將全部由國有公司承擔,這部法律實際上確立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本國天然氣出口的壟斷地位。
根據俄羅斯推出的新世紀國際能源發展戰略,俄仍將以能源為杠桿加強其在世界的地位,利用能源因素發展與世界各國能源、經濟組織的合作關系,對能源、經濟等問題施加影響,提升其在中東、歐洲、特別是在亞太地區的分量,今後俄羅斯燃料和能源部門的主要出口戰略將傾向於進入亞太地區市場,即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新石油天然氣,拓寬出口渠道,保證石油天然氣產品出口安全。
俄羅斯能源戰略規定,2020年以前的中期發展戰略目標是:保障擴大再生產,滿足國內需求,合理開采已探明資源,加強運輸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出口,擴大在國際市場的存在。為此,俄羅斯的國家政策重點將轉向以下幾個方向:改善投資環境;在新採油區修建石油管道;支持中小石油公司發展;積極介入世界石油市場;更多地參與其他國家的石油項目。
『叄』 白俄羅斯人口面積是多少
白俄羅斯是內陸國家,地處歐洲中心,處於東、西歐國家及黑海、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交通運輸的十字路口,是連接歐亞大陸至歐盟及大西洋港口的重要公路、鐵路運輸走廊。西鄰波蘭,東與俄羅斯接壤,北接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南毗烏克蘭。總面積20.76萬平方公里,領土面積居歐洲第
13位。截至2019年1月1日,白俄羅斯總人口為947.52萬人。
『肆』 白俄羅斯面積和人口是多少
白俄羅斯共和國面積為20.76萬平方公里。據聯合國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白俄羅斯人口為9,445,396人。
白俄羅斯共和國(Republic of Belarus),簡稱白俄羅斯,其是前蘇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經濟和資源實力在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中位居第四,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
這個國家地處歐洲中心腹地,是歐亞大陸橋必經之地,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要沖,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白色代表純潔,「白俄羅斯」也就是「純潔的俄羅斯」。而因為白俄羅斯人喜歡白色,故而得名為「白俄羅斯」。
『伍』 為什麼白俄羅斯是美女國家
一個地方美女多是取決於他的水土,白俄號稱萬湖之國,森林湖泊密布,氣候環境相當好,我留學一年回來,大家都說我白了,皮膚好了,可以說是個養人的地方,也是全球養老的好去處,再者白俄男女比例大。
總統禁止美女出國是總統盧卡申科下令的,他認為美女是白俄羅斯重要的戰略資源。
白俄羅斯族主要分布在白俄羅斯,另有部分在俄羅斯西部、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哈薩克以及西伯利亞等地。另有少數白俄羅斯人分布在波蘭、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母語為俄語。
(5)白俄羅斯人的國家戰略資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白俄羅斯人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白羅斯(「白色羅斯」)一詞始見於1135年編年史。9世紀末歸屬基輔羅斯,後屬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18世紀末被俄國吞並。
1919年成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俄語簡稱:Белоруссия,英語簡稱:Byelorussia,舊譯「別洛露西亞」、「白俄羅斯」)。
1922年並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5日獨立,同年12月19日改稱Republic of Belarus,簡稱Belarus(仍譯為「白俄羅斯」),現為獨聯體、俄白聯盟、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
『陸』 世界聞名的「美人窩」在哪,美女是核心戰略資源,為防止外流高價選婿
隨著經濟的提高,很多人都通過旅遊來放鬆自己的身心,去欣賞各國的美景,品嘗旅遊地的美食,還會觀賞當地的美女,特別是美女很多的國家,很多遊客都很喜歡當地的美女,這也成為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著許多遊客前去遊玩。
歐洲的美女國家還是很多的。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有名的美女國家白俄羅斯,白俄羅斯是一個美女很多的國家,大街上的美女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很多旅客的目光。
白俄羅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呈現的現象就是女人多男人少。為了防止自己國家的女人向外流出,總統就將美女上升為白俄羅斯最核心的戰略資源之一,嚴禁自己國家的女人向外出嫁。要是娶自己國家的美女也可以,但是必須居住在自己的國家,在白俄羅斯結婚生子生活工作。
『柒』 為什麼白俄羅斯禁止女性出國有什麼意圖嗎
旅遊是很多人的夢想,特別是境外旅遊。境內旅遊說到底還是在中國,境外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裡的語言、風俗文化、生活習慣等都和自己所在的國家不同。很多人帶著滿腔的好奇和求知慾開始踏上境外之旅,想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有多美妙。在境外這么多個國家中,白俄羅斯是較為出名的一個,它能吸引遊客的主要條件有兩個,第一是自身風景優異,第二是美女很多。
『捌』 盤點全球美女最多的國家,為了美女推出了什麼奇葩規定
全球美女最多的國家主要還是在歐洲,有三個國家的美女最為出名。這三個國家分別是: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其中白俄羅斯針對美女推出了一項規定,這個規定是對於國人「出國的審查非常嚴格」!
其三、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這個國家美女很多,男女比例更加失調。由於白俄羅斯的姑娘太過於出眾,所以被很多外國的經紀人給挖走了,導致這些美女大量流出國外。無論是政府針對這種事情頒布了一些政策來制止現象,首先就是出國的審核非常嚴格,也非常的繁瑣。而且白俄羅斯還針對一些女性成立了「跨國婚姻的追蹤」。如果白俄羅斯的女方在家庭當中有不好的遭遇,政府就會干涉她的生活,甚至強迫她離婚。如果男方是在白俄羅斯境內對待女孩不好,那麼白俄羅斯政府會把他驅除出境。
『玖』 俄羅斯國家能源及資源戰略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產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出口已成為俄羅斯經濟復興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源泉,也是俄羅斯作為重振大國地位、「復興國家」的重要武器和工具。從近年來俄羅斯能源地緣戰略走勢來看,主要有以下特徵:①從政治關系出發,調整對獨聯體國家的能源政策;②「重回歐洲」大國目標出發,以「能源杠桿」制衡歐盟;③從國家經濟利益出發,與歐佩克國家競爭多於合作;④從油氣出口多元化出發,調整能源出口結構,向亞太國家傾斜;⑤以能源合作調劑與美國的關系。能源領域的合作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俄雙方都很重要。為此中方應做到:①加強對俄羅斯能源政策和能源投資環境的綜合考察和研究;②認真研究俄羅斯國情,充分認識處於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的多民族大國的復雜性;③充分發揮中俄同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推動能源經濟合作;④嚴格按照國際法規和國際通行原則,規范中俄能源合作的行為。
《俄羅斯2020年前能源戰略》對外能源政策的目標如下:
鞏固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的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國燃料動力綜合體的出口能力,提升其產品及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能源領域對外經濟活動方面推行非歧視制度,包括允許俄羅斯能源公司進入國外能源市場、金融市場,獲取先進的能源技術等;
在合理的規模和互利的條件下,吸引外國投資進入俄羅斯能源領域。
為實現這些目標,該領域的政策規定:
通過對外經濟活動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同時評估出口、進口和過境運輸政策的相關後果,以及俄羅斯公司參與世界能源和資本市場的情況;
鼓勵商品出口結構多樣化,增加更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比重;
開拓能源銷售市場,並在確保經濟合理性的前提下,擴大俄羅斯公司參與國際市場的地理范圍;
支持積極引進外資的項目;
在能源領域開展新形式的國際合作,包括科技方面的合作;
在能源領域外貿調控方面,建立國家政策的協調機制。
鞏固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市場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有助於在今後20年內最大限度地挖掘燃料動力綜合體的出口能力,並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作出貢獻,同時可使俄羅斯繼續擔當歐洲國家和整個國際社會的穩定而可靠的夥伴。
2020年前,俄羅斯將作為重要的能源供應者參與保障國際能源安全,這將是國際能源領域一個新的因素。
在歐洲和亞洲的毗鄰地區建立統一的能源和能源運輸基礎設施,發展國際能源運輸體系,保障能源過境運輸免遭不平等待遇等,都符合俄羅斯的戰略利益。
為此,國家將鼓勵俄羅斯的股份公司制定並實施大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和電力國際運輸項目,並且既在西方,也在東方實施此類項目。
鑒於俄羅斯獨特的地理和地緣政治位置,能源過境運輸問題對其而言意義特殊。俄羅斯完全有條件,使能源過境運輸既確保自身的能源供應,又保障能源的有效出口,同時靠發揮過境運輸職能獲得收入。
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是向獨聯體國家出口能源的主要國家。今後幾年內,能源出口既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俄羅斯在世界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的關鍵因素。根據上述對外能源政策,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國際活動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出口能源;
在其他國家勘探和開發能源;
加強在其他國家國內能源市場的存在,共同擁有這些國家的能源銷售網和能源基礎設施;
吸引外國對俄羅斯能源生產、運輸和企業改造的投資;
組織與鄰國電力聯網的同步工作;
能源的過境運輸。
俄羅斯仍將是世界市場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希望能夠將中亞獨聯體國家的油氣資源(特別是天然氣)長期作為自己的能源平衡中的一部分。這不僅可以節約俄羅斯北方的天然氣資源,不必加快投資進行開發,而且還可以減輕市場壓力,這一市場對於俄羅斯具有戰略意義。國家公司參與擴大獨聯體國家的能源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符合俄羅斯的利益。
俄羅斯石油年出口量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方向、石油價格的變化和一系列國際項目的實施情況等等,可在1.4億和3.1億噸范圍內變動。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目前俄羅斯天然氣主要銷往西歐。然而,亞太地區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促使天然氣開采部門的興趣轉向東方。到2020年,俄羅斯天然氣的年出口量將增加到2350億~2450億立方米,而2002年為1850億立方米。
在亞太地區和南亞的主要經濟合作夥伴將是中國、韓國、日本、印度,這是有前途的天然氣、石油、電力、核技術和核燃料系列產品市場。亞太地區國家在俄羅斯石油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將從目前的3%將上升至2020年的30%,天然氣將上升至15%。
將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的項目和綱要,包括:
修訂按產品分成協議條件開發礦物資源產地的綱要;
制定開發東西伯利亞和薩哈共和國(雅庫特)油氣資源和組織向亞太地區市場出口的綱要;
制定在俄羅斯聯邦發展輸油干線管道系統的綱要;
制定由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獨立天然氣生產企業參與的天然氣統一供應系統改造和發展綱要;
制定發展天然氣加工業和天然氣化工業以及扶持液化氣生產和分配的綱要;
制定發展國產動力機械和礦山機械產品的措施。
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以及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要求東西伯利亞和薩哈共和國(雅庫特)的石油開採到2020年最好能達到8000萬噸,適中方案為5000萬噸,而最低方案將不超過3000萬噸。到2010年薩哈林大陸架石油開采將達到2500萬至2600萬噸,這一水平將平穩地保持到2020年,最低石油開采水平也要達到1600萬噸。
對俄羅斯聯邦東西伯利亞和遠東輸油系統發展作出以下規定:
東西伯利亞方向:保障在東西伯利亞和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形成新的石油開采中心,包括建設「尤魯布琴—托霍莫油田—阿欽斯克—安加爾斯克」石油管道和「塔拉坎油田和上瓊油田—安加爾斯克」石油管道。俄羅斯要進入亞太能源市場,就必須建設「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後調整為泰納線)石油管道(年輸油能力為5000萬噸)及其通往中國大慶的分支管道(年輸油能力為3000萬噸)。
遠東方向:建立從薩哈林大陸架進入亞太市場和南亞的油氣管道,「薩哈林-1號」項目包括鋪設年輸油能力為1250萬噸石油的管道,它從海上經過韃靼海峽抵達德卡斯特里油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薩哈林-2號」項目的一期工程需要建設兩條長800千米的陸地管道,以便將石油和天然氣從薩哈林島北部輸送到南部。為實現遠東方向的管道建設計劃,還需要建設新油港和擴大現有油港。
俄羅斯聯邦政府將根據現有輸油負荷程度的需要決定石油和石油製品運輸的具體發展方向。
為了減少油氣過境國的收費政策對俄羅斯的制約,開拓新的和發展現有的出口方向,為了使獨聯體國家的石油更多地從俄羅斯過境,為了減少俄羅斯公司的運輸成本,國家應當支持那些以出口為目的繞過過境國的管道建設項目。
天然氣開采方面的任務:
東西伯利亞將成為2010~2020年這10年間最大的天然氣開采區。由於伊爾庫茨克州的科維克塔凝析氣田、薩哈共和國(雅庫特)的恰亞金凝析油氣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凝析油氣田,以及薩哈林大陸架油氣田的開發,東西伯利亞及其與遠東毗鄰地區的天然氣開采將得到發展。
這一地區天然氣工業發展的出發點是:
優先滿足俄羅斯消費者對天然氣的需求,為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最好的條件;
發展和優化國家東部的天然氣工業,以提高天然氣開采和天然氣運輸計劃的經濟效益;
通過在俄羅斯東部擴大天然氣統一供應系統,提高國家天然氣供應的可靠性。
在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到2010年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天然氣年開采量可以增加到500億立方米,到2020年增加到1100億立方米。在中等和最糟的情況下,俄羅斯東部天然氣的開采將比較少:到2010年大概為250億~300億立方米,到2020年為550億~950億立方米。
為了保障運輸和向消費者提供天然氣,需要大大發展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輸氣管道系統,將其與俄羅斯統一天然氣供應系統聯網。
天然氣國內市場的形成將是一個平穩的和漸進的過程,根據俄羅斯立法,這個市場的建立要經歷幾個階段。在此特別規定以下幾點:
逐步提高國內市場天然氣的價格,向按市場價格銷售天然氣過渡,以便保障天然氣市場各主要主體自負盈虧;
支持天然氣獨立生產者的形成和發展;
創造條件使市場所有參與者都能平等使用天然氣干線管道系統;
維護統一天然氣供應系統這個統一的技術體系,通過鋪設和連接各種所有制的新管道使其得到發展。
根據預測,對能源的內外需求都將增長,為滿足這種需求,必須發展能源業,這決定著到2020年的大致投資需求水平:
對天然氣工業的投資將達到1700億~2000億美元(包括實施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天然氣資源計劃的350億美元)。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天然氣獨立生產者的投資是資金的主要來源。
對石油領域的投資約2300億~2400億美元,主要是石油公司的自有資金和投資者的資金。
責成俄羅斯能源部、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俄羅斯自然資源部、俄羅斯原子能部、俄羅斯工業和科學部、俄羅斯反壟斷部,根據目前討論結果,在一個月內修訂能源戰略,並按規定程序將有關批准這個戰略的相關決議草案提交俄羅斯聯邦政府。
根據《礦產資源法》的修訂,俄政府可將儲量7000萬噸以上的陸上油田、儲量500億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田、儲量50噸以上的金礦、50萬噸的銅礦,以及位於大陸架上的所有礦區依法認定為聯邦級礦產資源。如果在地質研究過程中發現礦區並確認符合聯邦礦產資源的標准,即使外商或有外資參股的俄羅斯法人企業擁有地質研究、勘探和開採的綜合許可證,俄羅斯聯邦政府仍可拒絕將該礦區提供給該外商用於勘探和開采。根據該修訂,只有在俄羅斯境內成立的法人企業才能參與某些聯邦礦產資源開采權的招標和拍賣,如果參與此類招標或拍賣企業存在外資參股,俄政府還有權制定其他限制條件。
2009年11月26日,俄羅斯能源戰略評估發布信息,2009~2030年俄羅斯將向石油領域投資6090億~6250億美元。
俄能源戰略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13~2015年,向石油綜合體投資估計在1620億~1650億美元,包括1110億美元用於開采和勘探,開采量可達4.86億~4.95億噸;第2階段為2020~2022年,將投入1340億~1390億美元,開采量達到5.05億~5.25億噸;第3階段到2030年前,將投入3130億~3210億美元,開采量到2030年將比現在增長10%,增至5.3億~5.33億噸。
石油綜合體戰略任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利用石油伴生氣,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能力,俄能源戰略規定,到第1階段末期即2015年石油伴生氣的利用率將達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