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開發的地球資源越來越多,地球的質量是不是因此減輕了
人類存在這個星球已經有幾百萬年,我們在不斷的變化,特別是在這幾十年裡,我們的變化是資源作為推動力的,所以我們開采了很多資源,那麼人類開發的地球資源越來越多,地球的質量是不是因此減輕了?當然減輕了,比如煤炭轉化為電能,有很多質量變成了氣體,可能漂泊在大氣層之外去了,所以地球質量變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平衡,如果打破平衡會使得眾多未知的東西發生,就像資源一樣,如果我們過多採集,那麼環境污染,土地坍塌這些東西都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不要將地球挖空,要保護環境。
Ⅱ 人類真的完全開發了地球嗎
沒有,在南北兩極還有可燃冰沒有開采
Ⅲ 地球上的資源有哪些
地球資源通常指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和利用,至2050年,人類將需要額外的1.3個地球才能提供足夠的供可持續使用的資源。
土地資源:地球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公里,其中人類可利用的耕作土地14.5億公頃,牧場34.2億公頃、森林與林地38.8億公頃。由於人類活動而造成的土地退化全球大約20億hm2,相當於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5%。
Ⅳ 人類需要相當於多少個地球的資源
人類需要相當於5個地球的資源。
如果全世界都按美國人均資源消耗率生活,那人類將需要5個地球才能滿足所需。名為「環球足跡網路」的國際智庫昨天發表報告指出,全世界目前的資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比地球自身的再生和吸收速度快44%,這意味著人類需要一個半地球才能滿足需要。
如果按目前的人均消耗率發展,到了本世紀30年代初,人類需要兩個地球的資源,這將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
資源匱乏的原因
該國際智庫運用「生態足跡」的概念,來衡量100多個國家的資源利用情況,這「生態足跡」是以一國需要多大的土地和海域才能生產滿足其人口的資源消耗量來計算。該項研究的結果顯示,80%的國家的生態足跡超標,而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遠遠超過了貧困國家。
美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23英畝,是一些貧困國家人均數字的近20倍。 發達國家應擔負起降低資源消耗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責任。通過加大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科技的投入,以及建設資源高效型的基礎設施和都市,發達國家可在減少地球的負擔的同時提高生活水準。
Ⅳ 地球上還有多少可供人類開採的資源
以資源來講,目前石油,礦產等資源預測可供人類使用100-200年,但事實上有不少礦產資源是可再生的,沒有了煤石油等能源人類可以採用新的能源,目前這方面的技術正穩步發展。生態環境方面地球正不斷遭受破壞,如果放任不管繼續下去,再過100多年全球氣候將急劇變化,海平面大大上升,土地沙漠化,但是,人類當然不會面臨這樣的環境放任不管,限制放出有害工業氣體,停止砍伐樹木,以及其他等等措施,環境會慢慢恢復,所以,面對資源的減少和環境的變化,人類還是有辦法改善的,不能單純地斷定地球還夠人類生存多久,不過,如果真要問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那麼,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約50億年後,太陽將耗盡能量,坍塌成白矮星,那時地球也將失去所有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地球生命不復存在
Ⅵ 地球七大自然資源數據資料
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本報記者孫佳華)
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當今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
新報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
你是不是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物質已經特別豐富了?我們現在不但衣食無憂,而且許多物品還可以用的時候就被我們當作垃圾丟棄了。前不久出爐的《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指出: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我們已經在大大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了。
《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態報告」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這一系列的報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類對地球的沖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這份新報告指出,地球的健康狀況正在急劇地衰退,起因是人們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北美洲的發達國家對資源的浪費尤其嚴重。這一報告警告說,隨著這些區域的發展及消耗更多的資源,對於地球資源的壓力將會不斷增加。「我們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比大自然更新的速度要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丁說,「除非各國政府重新恢復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地球再生能力間的平衡,否則我們將無法償還這些生態債務。」
新報告的評估結果主要依據兩項指標:「地球生態指數」和「生態足跡」。所謂「地球生態指數」,是指地球上生物數量的變化情況。新報告顯示,人類近年來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生產的20%。所謂「生態足跡」,是指人們從事農、林、牧、漁業和纖維生產、維持能源消耗和容納基礎設施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也就是人類開發自然的面積,這其中還包括自然為了處理人類的排泄物、污染物所需要的面積。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
新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態足跡」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2.5倍。當今人類平均的生態足跡為: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這是將地球的113億公頃富有生命力的土地和海洋區域除以全球61億人口計算得出的;然而,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達0.4公頃。「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良性生態區域的面積減少,或者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
「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西方人正在以難以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極端水平消耗資源。北美人均資源消費水平不僅是歐洲的2倍,甚至是亞洲或者非洲人均資源消費的7倍。德國人均「生態足跡」達到4.8公頃,北美國家甚至達到9.2公頃。在所有國家中,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後,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而中國排名第75位,中國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僅為1.5公頃,雖然低於全球平均值,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太多,我國國土所能提供人均資源限度僅為0.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新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65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430立方米;全球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887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2240立方米。可見,水資源的開采速度遠遠跟不上人們的用水量,全球的大河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存在著過度使用水源的情況,通常在旱季難以流至海洋。因此,全球濕地和內陸水系逐漸乾涸。
在對所有自然資源的消耗中尤其嚴重的是人類對能源的消耗量,其中對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量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在1961年以來人類資源消耗增長最快的指數。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對能源的過度使用正在使人類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政府、工業界和公眾應該及時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技術、節能建築和節能交通系統。
「可持續的生活和高質量的生活有時有些矛盾。」《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的作者之一瓊納桑·拉赫說,「然而我們還是需要停止對自然資源的浪費,重新恢復在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才有利於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綠色的地球上,而不是充滿垃圾和廢氣的地球上。」
解放日報報道: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
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
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
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
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
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
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
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
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
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
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
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
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
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
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
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
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
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
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
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
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
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
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
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
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
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
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
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
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
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
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
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
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
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
Ⅶ 地球為人類提供了多少資源,人類怎樣破壞地球的
大可放心,資源損耗是嚴重,但會有新能源的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世界上75%的能源來自於礦物燃料的燃燒,而這些燃燒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污染源,也是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火力發電、交通運輸和各種加熱過程都需要燃燒大量的煤炭、石油、柴油、汽油和木製品,在燃燒過程中,這些礦物燃料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顆粒,導致人類呼吸系統障礙和癌症。從全球角度來看,目前全球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就是溫室氣體在大氣當中的含量持續增加,這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聯合國希望世界各國花大力氣進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源、生物能源和水利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同時加大對現有礦物能源進行技術更新和改造,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表面幾千米處存在著溫度逾千度的灼熱岩石層,可以設想,火山爆發噴發出的火紅岩漿就源於此。科學家稱這種熱能為岩石地熱資源。如果能把灼熱岩石中的熱能取出變成電能,石頭也能發電。在此之前,科學家曾發明了利用水文地熱資源進行發電的方法,即把地下蒸汽或溫泉的能量轉化為電能,這種電能已佔總發電量的0.3%。如何把地下岩石中的熱能取出來發電,是許多能源專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英荷「羅雅·達奇舍」石油公司正計劃把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不久前,該公司在薩爾瓦多組建了一個地熱財團,准備利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解決岩石地熱資源利用問題。根據這家財團的岩石地熱開發方案,工程技術人員將利用先進的勘探技術在薩爾瓦多尋找地下灼熱的岩石,然後通過鑽探技術建立水壓注入系統。利用這個系統,地面冷水能夠深入地下,並通過灼熱岩石轉化為熱水或過熱蒸汽返回地面,從而獲取熱能。在地面上再將熱能轉化為電能。按「羅雅·達奇舍」石油公司專家核算,他們能夠建造功率為2000-5000千瓦的岩石地熱發電站。
「羅雅·達奇舍」石油公司技術部經理達爾利說:「薩爾瓦多方案」是他們公司地熱利用宏偉計劃的一部分,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5-10億美元擴大岩石地熱開采規模,讓地下灼熱的岩石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人類主要能源之一。
太陽能
科學家預測,在10至15年內,地球上陽光充足地區將會出現大量太陽能熱電廠,向世界各國提供潔凈電能。
20世紀初,研究人員就開始在屋頂採用槽式聚光鏡獲取能源:先將黑色管子里的油加熱到400攝氏度,當油流過熱交換器時,將水蒸發成蒸汽,然後用蒸汽來推動渦輪發電機。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研究人員不斷努力下,太陽能發電技術獲得巨大改進。目前,槽式太陽能發電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5%,也就是說1/6的入射光能可以轉換成電能,而太陽能電池板的轉換效率只能達到10%。80年代末,美國研究人員在加利福尼亞建成一座功率為354兆瓦的太陽能熱電站,它相當於一座中型熱電站。但是,槽式熱電站的劣勢是佔地面積大,它需要一條長 150米 ,寬 6米 的槽,其發電成本是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的3倍。
槽式發電並非是太陽能發電的唯一途徑,有工程技術人員採用了別的方案,如塔式發電。他們採用上百個單反射鏡(定日鏡)從東向西跟蹤太陽,反射鏡將太陽光束照射到塔頂的熱交換器上,交換器把吸收到的熱導入鹽溶液,加熱後的鹽溶液被泵到塔底,產生推動渦輪機的蒸汽。利用鹽溶液的方法雖說不錯,但溶液對管道和容器會產生腐蝕作用,為此,科學家准備用空氣替代鹽溶液,用空氣來傳導熱能。為解決空氣導熱性能差的缺陷,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容積接收器」,其原理類似吸水海綿,可將空氣加熱至1200攝氏度。當熱空氣通過該接收系統時,系統吸掉空氣中的大部分熱量,並將加熱後的空氣直接鼓入渦輪機,推動渦輪機發電。該方案將來是否會取代槽式發電方案,目前還沒有定論。從理論上說,塔式熱電站的太陽能利用率可以達到25%。重要的是塔式熱電站還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而槽式發電在技術上已經成熟。
去年9月,西班牙政府通過一項新的法令,將原來每度電價從3歐分提高到15歐分。為此,西班牙計劃於2004年建造一座歐洲最大的太陽能槽式熱電站。為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研究人員將吸附管內的油換成水,這樣既可以節省昂貴的油,還可以將水直接蒸發。但在用水代替油的技術試驗成功之前,吸附管內仍以油作為熱載體。從目前進展情況看,該技術有可能在5年內實現,屆時太陽能的利用率有望提高到20%以上。除成本低於太陽能電池板外,太陽能熱電站在太陽下山後仍能靠白天存儲的熱能來發電。存儲熱量需要儲油罐或裝載鹽溶液的容器,這就要求有大的場地。將來肯定會有比上述熱載體更好的介質,發現它們只是時間問題。總之,研究人員研究目標明確,近幾十年內大型太陽能熱電站將為人們提供若干個百分點的電能。
太陽能發電前景喜人,從目前看,太陽能發出的電每度為15歐分,盡管它的價格只是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的1/4,但它還是比用化石燃料發出的電要高,沒有可靠的財政資助難以維持。專家們倒是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10至15年後,太陽能熱電站發出的電可以降至5至7歐分,可形成與傳統發電展開競爭的態勢。
來自二氧化碳的能源
前不久,日本德島工業技術中心的納卡米希·亞馬薩基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次化學工業會議上宣布,他找到了一種用二氧化碳在比較低的溫度和壓力下,生產出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例如有三個碳原子鏈的丙烷和有四個碳原子鏈的丁烷)的方法。由於汽油就是一類長鏈碳氫化合物,他的報告引起了很大轟動。
雖然亞馬薩基的研究還需要進行嚴格鑒定,但如果他能用二氧化碳生產更重的有5~12個碳原子長鏈的碳氫化合物,就有可能用二氧化碳生產出汽油。以前,許多科學家試圖用碳和氫混合生產碳氫化合物,但結果都不理想。因為這種實驗要在很高的溫度下進行,而且產量少得可憐。
現在,亞馬薩基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作為碳原子源,把鹽酸作為氫原子源來生產碳氫化合物。他將發電廠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引入反應罐,並在反應罐中進行加壓和加熱,溫度約為 300攝氏度 ,壓力達100個大氣壓。對生產碳氫化合物來說,這樣的溫度和壓力是非常低的,然後將二氧化碳和鹽酸混合,此時的加熱加壓條件還不能得到碳氫化合物,於是亞馬薩基利用鐵粉作催化劑。目前,他用這種技術已生產出相當多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這些碳氫化合物在冷卻時以氣態形式排出,如果能改進催化劑的性能,就有希望生產出像汽油這類碳鏈更長的碳氫化合物,成為非常有用的燃料。
但如果這種技術不能生產更有價值的長鏈碳氫化合物,例如在室溫下呈液態的石油,它就不可能和現在的生物反應器相競爭,因為喜歡吃二氧化碳的細菌等微生物有一種特殊的才能,可使二氧化碳和氫產生碳氫化合物,能在生物反應器中產生甲烷。
宇宙能源
一位量子物理學家曾這樣描述「零點能」:「在自然界,完全真空就是沒有任何東西,但真空中實際上是充滿著忽隱忽現的粒子,它們的狀態變化十分迅速,以至於無法看到。即使是在絕對零度的情況下,真空也在向四面八方散發能量。」顧名思義,「零點能」就是物質在絕對溫度為零度下在真空中產生的能量。
為什麼在真空中會存在「零點能」呢?著名物理學家海森伯提出了「測不準原理」,他認為「不可能同時知道同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科學家們說,即使在粒子不再有任何熱運動的時候,它們仍會繼續抖動,能量的情形也是如此。這就意味著即使是在真空中,能量還會繼續存在,由於能量和質量是等效的,真空能量就會導致粒子一會兒存在、一會兒消失,能量也就被科學家稱為「起伏」的狀態中誕生。
從理論上講,任何體積的真空都可能包含著無數的「起伏」,因而也就含有無數的能量。
早在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卡西米爾就曾設計出探測「零點能」的方法。
1998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奧斯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原子顯微鏡測出了「零點能」。科學家們宣稱,宇宙空間是廣袤無垠而又高度真空的,真空「起伏」蘊含著巨大能量。
也許,在21世紀,科學家將會給人類帶來驚喜,宇宙空間將成為人類新的「能源基地」。可以說,宇宙將成為人類的「新油田」,會有無數的「鑽井平台」漂浮在宇宙中,「鑽取」真空中取之不盡的「零點能」,為人類未來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Ⅷ 人類需要相當於幾個地球的資源
2個。
人類需要相當於兩個地球,才能滿足目前的資源消耗,一項令人擔憂的新估算結果顯示,人類消耗地球資源的速度已達到了歷史新高。地球每一年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從食物到纖維衣物。可是,到2018年,人類只用了212天就消耗了一年所需的糧食,木材,棉花等。現在我們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目前的需求。
地球資源可分為三類,一是不可更新資源,如各種金屬和非金洲礦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二是可更新資源,指生物、水、土地資源等,能在較短時間內再生產出來或循環再現;三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如風力、太陽能等,被利用後不會導致貯存量減少。
地球保護注意事項
雖然經濟、人口和資源需求在不斷增加,但地球的規模卻保持不變。當全球生態超載成為現實時,我們不是靠生物圈每年產生的「利息」生活,而是一直在吃著生物圈的「本金」。為了支撐人類對自然的需求,我們一直在消耗著資源儲備。
自然資源的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指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指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